中国佛教通史 v04 [4/15] 9787214063946

b/w version of the original upload, separated into individual vols, reduced file size

458 60 36MB

Chinese Pages [562] Year 2010

Report DMCA / Copyright

DOWNLOAD FILE

Polecaj historie

中国佛教通史 v04 [4/15]
 9787214063946

Table of contents :
中国佛教通史第4卷
图书在版编目( C IP )数据
目录
第一章 南北朝禅学
第一节 晋宋时期禅经翻译与禅法传播
一、鸪摩罗什与大乘禅法
二、佛陀跋陀罗的禅系与禅法
(一)佛陀跋陀罗的生平与祥法
(二)佛陀跋陀罗的禅系传承
三、罢摩密多一僧审的禅系与禅法
(一)罢摩密多的生平与禅法
(二)僧审及其弟子
四、噩良耶舍的禅系与禅法
第二节 梁陈时期的南方禅法
一、梁陈南方禅法的传承
二、宝志与傅翁的禅法传承
第三节 勒那摩提与北朝禅学
一、僧稠的禅系与禅法
(一)僧稠的生平与弟子
(二)僧稠的著作
(三)僧稠一系的祥法思想
1. 四念、五停等小乘禅观
2. 忏悔、灭罪与禅观
3. 安心与无心
4 看心、守心、真心
二、僧实的禅系与禅法
三、慧攒的禅系与禅法
第二章两晋南北朝律学
第一节 两晋时期的律典传译与律学初兴
一、《十诵律》的翻译及其主要内容
二、《摩词僧抵律》的翻译及其主要内容
三、《四分律》的翻译及其主要内容
四、两晋十六国时期其他的律典翻译
(一)两晋时翻译的几种律本
(二)十六国时期的律学翻译
(三)失传的律学翻译
五、律学的初兴
第二节 南朝的律学与律典翻译
一、南朝的律典翻译
(一)佛陀什及其《五分律》的翻译南
(二)僧伽跋陀罗与《善见律毗婆沙》
(三)僧伽跋摩与《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
(四)真谛与《律二十二明了论》
(五)南朝时期其他的律典翻译与律学撰述
二、南朝的“十诵律学”
(一)南朝的“十诵律师”
(二)“十诵律学”的兴起与繁荣
(三)《十诵律》在南方的流传
三、比丘尼戒的重受和方等戒坛的建立
(一)比丘尼戒的重受
(二)方等戒坛的建立
四、南朝的民间律学
(一)律学在民间的传播
(二)《净位子》的戒律学思想
第三节 北朝的律学
一、北朝的规范僧禁
二、北朝戒律学著作的翻译
三、北朝对《摩词僧抵律》的研习
四、“四分律师”的崛起
(一)慧光律师的“搜扬新异”
(二)慧光后学的高扬《四分律》
第四节 南北朝时期的菩萨戒
一、两晋时期菩萨戒经典的翻译
(一)聂道真和敦煌三藏
(二)鸡摩罗什与《梵网经》
(三)罢元谶与《大般涅架经》
二、南朝时期的菩萨戒
(一)南朝菩萨戒经典的翻译
(二〉慧忠、对菩萨戒仪的贡献
三、南北朝时菩萨戒的流行和授受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史著
第一节 佛教经录的编篡
一、两晋经录与道安《录》的出现
二、南北朝时期的经录
三、僧桔《出三藏记集》
第二节 佛教史学的兴起及其主要著作
一、杨街之与《洛阳伽蓝记〉
二、《高僧传》、《名僧传》和《比丘尼传》
三、《弘明集》与佛教史料学著作的编篡
第三节《佛国记》及其他西行游记
一、《佛国记》的书名及版本
二、《佛国记》之历史文化价值
(一)《佛国记》与中外交通史研究
(二)《佛国记》与西域史、印度史研究法
(三)《佛国记》与佛教史研究
(四)《佛国记》的文学价值
三、南北朝其他西行游记
第四章 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僧官、度僧制度和寺职
第一节 东晋南北朝的僧官制度
一、僧官制度的初创
二、南朝的僧官制度
三、北朝的僧官制度
第二节 度僧制度
一、僧籍
二、南朝的般度
三、北朝的般度与私度
第三节 两晋南北朝的寺职
一、寺主
二、上座和维那
三、三纲
第五章 东晋南北朝寺院经济的兴起
第一节 寺院经济的起因与寺僧的供给模式
一、由“乞食”向“定居”的转化
二、国家供给
三、募化供给
第二节 寺院的土地经营活动
一、寺院地产的形成
二、白徒、养女
三、僧抵户、佛图户
第三节 寺院的商业、借贷等经济活动及其效应
一、商业活动
二、借贷
三、寺院的富庶及其效应
第六章 汉魏两晋南北朝的三教关系与两次毁佛运动
第一节 晋宋之际的因果报应之争
一、业报轮回说与善恶报应说
二、东晋时期的因果报应之争
(一)罗含与孙盛的论争
〈二〉慧远与桓玄的论争
(三)慧远与戴适的论争
三、刘宋时期的因果报应之争
(一)何承夭与颜延之的论争
(二)白黑之争
(三)何承天与宗炳、刘少府的论争
第二节 晋宋齐梁时期的形神之争
一、“补特伽罗”与神灵不灭
(一)印度佛教关于轮回主体的认识
(二)中国传统的“神灵不灭”说
二、晋宋之际的形神之争
(一)慧远以前的形神之争
(二)慧、远的“形尽神不灭”说
(二)宗炳与何承天等人的争论
(四)郑鲜之的“神不灭”论
三、齐梁之际的形神之争
(一)范续与《神灭论》
(二)沈约与《难范续神灭论》
(三)萧琛与《难神灭论》
(四)曹思文与《难神灭论》
(五)形神之争的历史评价
第三节 佛道二教的夷夏之争
一、中国传统夷夏观的演变
二、南朝的夷夏之争
(一)顾欢《夷夏论》与夷夏之争
(二)《二破论》与夷夏之争
三、北朝的夷夏之争
(一)北周武帝时期的佛道之争
(二)现茸的《笑道论》
(三)道安的《二教论》
第四节 沙门不敬王者之争
一、佛教戒律与儒家伦理的冲突
二、东晋朝廷关于沙门不敬王者的争论
(一)庚冰与何充等人的争论
(二)桓玄与王谧等人的争论
(三〉慧远的《沙门不敬王者论》
第五节《老子化胡经》与佛道之争
一、《老子化胡经》的形成
二、《老子化胡经》的核心问题
(一)关于老子的出生年代
(二)关于老子如何化胡
(三)佛教方面的回应
1. 三圣东行说
2. 宝应声菩萨、宝吉祥菩萨化为伏毅、女娟说
第六节 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灭佛与佛道之争
一、北魏太武帝的宗教政策及其灭佛运动
二、北周武帝的宗教政策及其灭佛运动
三、末法意识及其效应
第七节 佛道交融与玄佛合流
一、神仙道教对早期佛教的影响
(一)汉晋时期的佛陀观
(二)早期佛教的神通传教
二、“格义”与玄佛合流
(一)“格义”的本义和引申义
(二)“格义”的基本模式
(三)“格义佛教”
三、早期的三教融合思想
(一)三教兼用论
(二)内外相资论
(三) 殊途同归论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佛教徒的信仰与生活
第一节 佛教忏法的形成
一、道安的僧尼轨范与悔过法
二、南北朝的唱导
三、斋会与悔过
四、六朝礼忏仪的形成
五、陈真观与《梁皇忏》的形成
第二节 佛教素食传统的形成
一、素食传统的经典依据
二、梁武帝以前僧尼素食的传统
三、周颐、沈约的素食思想
四、梁武帝《断酒肉文》的思想
(一〉齐梁时代佛教的弊端与梁武帝自身的生活态度
(二)断涌肉法会的经过
(三)《断酒肉文》的内容与思想
第三节 南北朝佛教的社邑与慈善事业
一、南北朝佛教的社邑
二、南北朝佛教的福田思想
三、南北朝佛教的慈善事业
第四节 南北朝的《法华经》信仰
一、《法华经》的三昧思想
二、《思惟略要法〉的“法华三昧”观法
三、《普贤观经》的忏悔思想
四、《法华经》信仰的流行情况
五、慧思的《法华经安乐行义》
第五节 南北朝的药师佛、观音信仰和舍利信仰
一、南北朝的药师佛信仰
二、南北朝的观世音信仰
(一)观世音译名与观世音经典的传入
(二)南北朝的观音信仰
三、南北朝的舍利信仰
第八章 汉魏两晋南北朝的中国佛教文化艺术
第一节 汉魏两晋时期的佛教造像
一、西域地区的佛教造像
二、楼兰地区的佛教造像
三、高昌地区的佛教造像
四、早期的南方造像
第二节汉魏两晋时期的佛教书法、绘画
一、克孜尔千佛洞的壁画
二、中原地区的佛教给画
三、汉魏两晋时期佛教书法
(一)僧人书法
(二〉士人佛书
第四节 汉魏两晋时期的佛教建筑
第五节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雕塑
一、莫高窟
二、云冈石窟
三、天龙山石窟
四、响堂山石窟
五、麦积山石窟
六、龙门石窟
七、炳灵寺石窟
第六节 南北朝佛教绘画
一、莫高窟壁画
(一)北凉的敦煌壁画
(二〉西魏的敦煌壁画
二、麦积山石窟壁画
三、炳灵寺石窟壁画
(一)西秦时期( 385-431 )的壁画
(二)北周时期( 557-581 )的壁画
四、南北朝时期士人佛画
第七节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书法
一、南北朝时期佛教书法
(一)僧人书法
(二)士人佛书
二、佛教写经与刻石
第八节 南北朝时期佛教建筑
一、寺院建筑类型
二、佛塔建筑类型
(一)木构的楼阁式塔
(二)砖造的密檐式塔
(三)单层式佛塔
人名索引
本卷主要撰稿人简介

Citation preview

@ 凤凰文库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PHOENIX PUBLlSHING & MEDIA GROUP

圄书在版编自 (CIP) 鼓据

中同佛教 jj 史.第四在 j!帧永海主编.

--南京:江苏人民lU版社 .2010. 8 f 凤凰文库·宗敏研究系列〉

ISBN !78 - 7 - 214 - 06394 - 6

1 . CD 中…

U.

.赖…

用.①佛敏史一中国

IV. ①日 949.2

中圈版本罔书馆r CIP 散黯核字 C2010> 第 155327 号



街中国佛教通史 f 第四巷 1



编锁永海

责任编辑戴宁宁 接 l帧谊计武

i自安湾问:又非

责任监制

主到外

出版发行

江苏人民出版社 f 南京市湖南路 l 号 A 锻

阿址

htt Jt: j

集团地址

凤凰出版传媒集四川萄』豆叶1 湖南路 l 号 A 愤邮编 .210009)

集团网.l.!~

凤凰出版传媒网 http;ílwww. JtJt nl.cn

/www. book气lV i l1 d. I: om



销江苏省新华发行集阴离限公司



排,江苏凤凰制版有限公叮



刷江苏新华印刷「

开本

960 mmXl 30,( mm





270





7000 千字





2010 年 II 月第 1 版



ik

2() J ()年 I J 月第 lik 印刷

1/ 32

捕页 60

标准书号

ISHN 978 - 7 - 211-0639.1- 6



700.00 元〈全套)



邮编, 210009>

闸 1 11l1l有 fll 装质敏问题.可随时向我性 :H 版乎lI-凋挟.

凤凰文库学术委员会委员(按也民笔画Ilf Ff- ) 叶秀山

X1J



江晓原

许纪霖

杜继文

李强李学勤征晖张一兵张海鹏 陈众议

洪银兴

钱乘旦

郭齐勇

凤凰文库出版委员会 主任

谭跃

副主任

陈海燕

吴小平



刘健屏

黎雪

张胜勇

王瑞节

吴星飞

j踊华明

姜小青

黄小初

j踊爱彬

刘锋

余 rr 持

吴迪

吴源

句j 可l 琉

章祖德、



凤凰文库·宗教研究系列 主

编赖永海何光沪

项目总监

刘健屏

姜小肯

刘铮

项目执行

府注明

王华宝

孙峰

目录

第一章

南北朝禅学

第→节

1

晋宋时期禅经翻译与禅法传播

一、坞摩罗什与大乘禅法

1

1

二、佛陀跋陀罗的禅系与禅法

5

〈一〉佛陀跋陀罗的生平与禅法 〈二〉佛陀政陀罗的禅系传承

5 10

三、县摩密多一一僧审的禅系与禅法 (一〉县摩密多的生平与禅法

(二〉僧审及其弟子

17

四、置良耶舍的禅系与禅法

第二节

19

果陈时期的南方禅法

一、梁陈南方禅法的传承

20 22

二、宝志与傅翁的禅法传承 第三节

勒那摩提与北朝禅学

一、僧稠的禅系与禅法

23

26

28

(一〉僧稠的生平与弟子 (二〉僧稠的著作

16

28

38

〈三〉僧稠一系的禅法思想 二、僧实的禅系与禅法

50

三、慧琐的禅系与禅法

53

39

16

中国佛教通史(第四卷)

第二章

两晋南北朝律学

第一节

58

两晋时期的律典传译与律学初兴

一、《十诵律》的翻译及其主要内容

58

59

二、《摩词僧抵律》的翻译及其主要内容 三、《四分律》的翻译及其主要内容

62

64

四、两晋十六国时期其他的律典翻译 (一〉商晋时翻译的几种律本

65

(二〉十六国时期的律学翻译

68

(三〉失传的律学翻译

五、律学的初兴

7.

7.

第二节南朝的律学与律典翻译

一、南朝的律典翻译

65



72

(一〉佛陀什及其《五分律》的翻译

72

(二)僧伽跋陀罗与《善见律毗婆沙>>

73

(三)僧伽跋摩与《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 (四〉真谛与《律二十二明了论>>

75

(五〉南朝时期其他的律典翻译与律学撰述

二、南朝的"十诵律学

76

(一)南朝的"十诵律师"

77

(二) "十诵律学"的兴起与繁荣

(三) ..1988 年第 4 期.第 12 页。

②丁明夷:.断为卢舍那佛。见《文物>1 988 年第 4 期,第 17 页。李裕群据壁面题材所表现的

是释迦牟尼行菩萨道和释迦牟尼前身着,而且窟外所刻正是《大般涅架经·圣行品>.因此断 为主尊是释迦佛。见《北朝晚期石窟寺研究机第 226 页,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3 0 ③丁明夷 :..1988 年第 4 期, 第 17 页。

29

中国佛教通史{第四卷)

小南海石窟是北齐天保元年由灵山寺僧方法师、故云阳公子林等创

凿,天保六年由僧稠重莹修成。其地理环境与《僧稠传》记载的禅窟相 似,面临渲水,不远有小南海泉;又依《嘉庆·安阳县志》所附地图,小南 海位居云门寺之南,距离不过十里之遥。所以,小南海石窟应是本传中 提到的禅窟。①在他死后,弟子们为了纪念他,再于窟门四周,依其所传

授禅修观法要点,从《华严经》和《涅集经》选取经文刊刻于后,以期传之 不朽。

《僧稠传》中所提到"石窟大寺"有学者认为即是小南海石窟。②但 是,文宣帝亲自提名兼任"石窟大寺"主,表明至少与皇家有着干丝万缕 的联系;而且,石窟寺的规模在天保三年 (552) 已经应该不小。今甘ß 郭鼓 山北响堂石窟,是文宣帝高洋所莹,规模宏大,是北齐著名的官立大寺和 皇室造窟。《续高僧传·明芬传》说"令置塔于慈州之石窟寺。寺即文

宣之所立也。大窟像背,文宣陵,藏中诸雕刻,骇动人鬼。"③金正隆四 年 (1159)( 磁州武安县常乐寺重修大士佛殿记》说: 东魏主,因太后多病,创寺召僧,广修善事。魏大垂相渤海王高

欢,建避暑官于山之麓。欢子高澄葬父于佛顶焉。北齐文宣帝时, 见无教圣僧,隐显出没,遂开三石窟。勒诸佛像,初名石窟寺,天统

间改智力寺,宋嘉枯间更名常乐寺。④

北响堂石窟开窟时间应该在东魏年间。《续高僧传·圆通传》记载,武平 五年 (574) ,业ß 都庄严寺、定国寺、兴圣寺、总山寺僧一百余名于鼓山石窟

寺坐禅。⑤因此,僧稠兼大寺主应该指此寺。 僧稠对北齐佛教影响非常大"高齐河北,独盛僧稠"可见一斑。其

①李裕群:..清代陆增祥的《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三 O. 第 195 页,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5 0 此

塔铭收入《全唐文》卷-四三 ..它曾用为后范@;梁武帝敷法超等撰的《出要律仪》十四 卷等@。

另外,释僧纯还出有《比 E 尼大戒》一卷,释法颖撰《十诵比 E 尼戒 本》一卷,觅历传《大比 E 尼戒》一卷。但后者被认为疑经,已经不存。@ 二、南朝的"十诵律学"

《十诵律》译成于北地。其后,随着南北佛教的交流及北地僧人的南 迁,也把北地对《十诵律》的研习传统带到了南方, (十诵律》也就随之流 行于江南诸地。《十诵律》在南方的流行主要得益于阜摩罗叉律师的推

①《出三藏记集》卷二.(大正藏》第 55 卷,第 12 页中。

②同上书,第 13 页上。 ③同上。 ④同上书,第 13 页中。 ⑤同上书,第 13 页下。

⑤《高{曾传》卷一一《志道传).(大正藏》第 50 卷,第 402 页上。 ⑦同上书,第 13 页下。

@(开元棒教录》卷一七.(大正藏》第 55 卷,第 668 页上。唐时,有开业寺庸置同也集有《弥沙塞 翔磨本》一卷。

⑨《续高僧传》卷五《法云传>.(大正藏》第 50 卷,第 464 页中。 ⑩《续高{曾传》卷二一《法超传).(大正藏》第 50 卷,第 607 页上。 @(出三藏记集》卷二.(大正藏》第 55 卷,第 14 页下。

76

第二章

两晋南北朝律学

动。卑摩罗叉律学功底深厚,他在东来之前就曾于龟兹弘阐律藏。卑摩 罗叉在江南宣讲《十诵律),"律众云聚、盛阐毗尼"所以江南的"十诵律

师"也大都是从卑摩罗叉而学的,慧陵因此说"律藏大弘,叉之力也"。① 卑摩罗叉后又往江陵,在辛寺开讲《十诵律),该寺有慧献随之为学。卑 摩罗叉在江陵之地倍受欢迎,学徒如林,有罢献亲承音旨,僧业继踵,又 有僧臻、僧俨、僧隐、僧荣等律师祖述献业,列奇刘宋,乃使《十诵律》学大 兴于江南,并形成了南方的"十诵律学"。 (一)南朝的"十诵律师"

南朝的律师众多,梁慧陵的《高僧传》中传主有十二人,他们是慧献、 僧业、慧询、僧臻、僧隐、道房、道营、志道、法颖、法琳、智称和僧裙,另有

附传八人。在道宣的《续高僧传》中,正传有四人,即法超、道禅、罢暖和

智文。还有一些律师散见于梁、唐两僧传的行文中,没有单独传立。另 外,虽然有一些僧人并非列入僧传中的"明律篇"但对律学也有着相当 的造诣,像协助翻译律学著作的中国僧人于 l南沙门智胜、龙光道生、东安 慧严等即是。其他还有一些僧人对律学的研习和弘传有着重要贡献,如 宋京师道场寺慧观"精通《十诵),博采诸部,故求法问道者日不空篷"叭

曾在西域咨受戒业的释慧览不仅在于阕传授戒业,在应宋孝武帝之请住 京师中兴寺后"京邑禅僧,皆随踵受业"③。 虽然南朝也有不少律师研习其他律本但在梁、唐二僧传的"明律 篇"所记的传主中,活动于此时的律师就有十二个是钻研《十诵律》的。

像宋江陵释僧隐"游心律苑,妙通《十诵)",深解律要叭齐蜀灵建寺释法

琳"专好戒品,研心《十诵)"⑤等。仅在僧桔的《萨婆多部记曰录序》中, 即记有研习《十诵律》的律师二十位,他们是:僧业律师、慧询律师、道俨

①《高僧传》卷二《卑摩罗叉).(大正藏》第 50 卷,第 333 页下。

②《高僧传》卷七《慧观传).(大正藏》第 50 卷,第 368 页中。

③《高僧传》卷一一《慧览传).(大正藏》第 50 卷,第 399 页上。 ④《高僧传》卷一一《僧隐传).(大正藏》第 50 卷,第 401 页中。 ⑤《高僧传》卷一一《法琳传).(大正藏》第 50 卷,第 402 页上。

77

中国佛教通史{第四卷}

律师、法香律师、力律师、耀律师、僧穰律师、慧献律师、惠光律师、远律

师、成具律师、法颖律师、志道律师、道肯律师、熙律师、超度律师、晖律

师、畅律师、法献律师、智称律师。①当然,此中也有个别是活动于北方的 律师。

基本上,从东晋末年到南朝刘宋阶段,南方的"十诵律学"处于初期 发展阶段。此一阶段的律师主要是对《十诵律》的义理和精神进行学习 和钻研。

(二) "十诵律学"的兴起与繁荣

如果说是卑摩罗叉把《十诵律》及对《十诵律》的研习传统带到了江 南,那么正是释慧献开创了南朝的"十诵律学"。

江陵辛寺释慧献,生平不详,具戒后专精律禁。卑摩罗叉携《十诵

律》至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后,慧献即从之受业。僧传中言其沈思积时, 大明《十诵律),对其内容有着透彻地理解,并著有《十诵义疏》八卷。慧 献是南朝《十诵律》学的开创者,依梁启超的说法,释慧献的《十诵义疏》

八卷是中国律学第一部著作。因此,它也事实上标志着中国律学的 诞生。② 南朝"十诵律学"的另→开创者是释僧业 (367-441) 。释僧业曾从

学于坞摩罗什,(十诵律》一出,他即专门研习传讲,洞其深奥,故被罗什 赞为"后世之优波离"。后因关中多难而避于东晋京师,应吴国张邵之请 至于姑苏闲居寺。对于昔时罗什在关中未译《十诵律》之前而先出的《十 诵戒本),僧业乃依据大本《十诵律》对其相异之处,一一改正,其后二本

并行。③僧业的弟子释僧壤,生卒不详,住京师庄严寺,尤明《十诵律》。 僧传中称其律行无疵,道俗版依者车轨相接,因而被刘宋孝武帝请为僧

①《出三藏记集》卷一二. 云:闻其声

不食其肉,见其生不忍其死。且万乘之尊,降同匹夫之乐,天杀无辜,伤 仁害福之本……臣见功德有此果报,所以日夜铀勤,厉身奉法,实愿圣躬

康御若此。"②文宣王还把这种劝戒付之于积极的行动,在其为司徒时,常 在邸园内集群臣名僧操办各类斋戒、赋食行水、放生施药。他还组建了 "净住社..以助僧俗共行净住之法。

萧子良还与当时名僧、律师交往甚密,如玄畅、僧柔、慧次、慧基、法 安、法度、宝志、法献、僧柿、智称、道禅、法护、法宠、智藏等。简而言之,

"齐梁二代之名师,罕有与其无关系者"③。萧子良认为奉佛重在修行,一 生奉戒极严,自名为"净住子..认为自身尚且不净,何以度己度人。因

此,他对别人的坏戒自然也难以容忍。有一次,何胞的学生钟进议说"食

耐插不为食肉..即遭到萧子良的怒斥。《南齐书》卷四一和《南史》卷三

。对此事均有记载。

①《广弘明集》卷二七《统略净住子净行法门>,(大正藏》第 55 卷,第 315 下 -316 页上。 ②《南齐书》卷四 O( 竞陵文宣王子良传>,第 .99 页,北京,中华书局 , 1974 0 ③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第 403 页,北京,昆仑出版社, 20侃。

90

第二章两晋南北朝律学

第三节北朝的律学 由于政治和社会的变革,北朝时的一些律师历跨几个朝代或国家, 道宣把其中一些律师列入隋代。 与南朝相比,北朝僧众对戒律更注重持守,律学也偏重于实证性的

修行。甚至在一个相当的时间里,流行的是一种更为极端的持戒修行, 如头陀行。另一方面,在律学研习上,北朝的律师一开始更为重视的是

《摩词僧瓶律),其后才慢慢地转向对《四分律》的理论发微。 一、北朝的规范僧禁 北地僧众的持律行为、律学的研究方向和重点,主要是受到世俗政 治力量与法律的制约和调控。 律学是律师在翻译、研习、弘传、持守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显而易

见的是,其研究方向和重点也都受到世俗政治力量和法律的制约与调控,

因此,律学的每一个阶段都与世俗法律密切相关。由于政治的变动,造成 社会僧众禁戒多失。如道宣所言"梁末周初,佛法淆滥,行多浮略,迂诞毗

尼。"①尤其是北朝魏齐之时,僧俗禁戒不严,仪服通混。因此,国家一方面 鼓励律学的研习和翻译,强调佛教律学的重要性,同时,一些国主也对僧尼

的持律修行极为关注,并以世俗的力量来保证僧众对戒律的持守。

永平元年 (508) 秋,北魏宣武帝 F 诏说"绚素既殊,法律亦异,故道教 彰于亘显,禁劝各有所宜。自今以后,僧犯杀人己上罪者,仍依俗断,余犯

悉付昭玄,以内律僧制洽之。"②魏宣武帝笃好佛理,每年常于禁中,亲讲经 论,广集名僧,标明义旨,而由沙门条录而成为《内起居》。③上既崇之,下弥

①《续高僧传》卷二九《僧晃传>..第 3040 页,北京,中华书局 .1974 。 ③同上书,第 3042 页。

91

申国佛教通史(第四卷)

企尚。 更为重要的是,佛教界也往往想借助于世俗政权的力量来保证佛教

戒律得以持守。如,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 (509 )冬,即有沙门统惠深 上言: 僧尼浩旷,清浊混流,不遵禁典,精粗莫别。辄与经律法师群议

立制=诸州、镇、郡维那、上坐、寺主,各令戒律自修,咸依内禁,若不 解律者,退其本次。又,出家之人,不应犯法,积八不净物。然经律 所制,通塞有方。依律,车牛、净人,不净之物,不得为己私畜。唯有

老、病、年六十以上者,限听一乘。又,比来僧尼,或因三宝,出贷私 财,缘州外。又,出家舍着,本无凶仪,不应废道从俗。其父母三师,

远闻凶问,听.哭三日。若在见前,限以七日。或有不安寺舍,游止民 间,乱道生过,皆由此等。若有犯者,脱服还民。其有造寺者,限僧 五十以上,启闻听造。若有辄营置者,处以违敷之罪,其寺僧众摸出 外州。僧尼之法,不得为俗人所使。若有犯者,还配本属。其外国僧

尼来归化者,求精检有德行合三藏者听住,若无德行,遣还本国,若 其不去,依此僧制治罪。诏从之。①

同时,对僧禁的重视也有来自僧伽内部的努力 o 东魏末年,慧光的 弟子法上 (495 一 580) 为僧统时,认为僧俗"仪服通混"于是"制样别行,

使夫道俗两异"②。 但是有理由相信,沙门统惠深的这种努力并没有得到其希望的结 果,佛教内部的戒律持守仍然问题重重。我们知道,北魏时的僧抵户制 度给寺院经济以极大的支持,在战争不断的北方地区,客观上保证了佛 教的生存,促进了北地佛教的整体发展。但有些已经世俗庄园地主化的

寺院主却骄横跋雇,无视内典外法,不仅违犯了世俗法律,也破坏了佛教

①《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第 3040-3041 页。 ②《续高僧传》卷八《法上传),(大正藏》第 50 卷,第 485 页下。

92

第二章

两晋南北朝律学

戒律。所以永平四年 (511) ,有尚书令高肇奏言:

故沙门统晏喂,昔于承明元年,奏凉州军户赵苟子等二百家为 僧抵户,立课积粟,拟济饥年,不限道俗,皆以拯施。又依内律,僧抵 户不得别属一寺。而都维那僧逞、僧频等,进违成旨,退乖内法,肆

意任情,奏求逼召,致使吁哇之怨,盈于行道,弃子伤生,自锺溺死, 五十余人……遂令此等,行号巷哭,叫诉无所,至乃白羽贯耳,列讼

宫阙。悠悠之人,尚为哀痛,况慈悲之士,而可安之。请听苟子等还 乡课输,俭乏之年,周给贫寡,若有不虞,以拟边捍。其逞等违旨背 律,谬奏之惩,请付昭玄,依僧律推处。① 世宗宣武帝的回答是..逞等特可原之,余如奏。" 当时一些大的寺院不仅有群僧放马,而且官寺放马肆意嗷踏百姓的

庄稼禾苗,甚至差点将出来"遮护"的农民殴打致死。②可以说这种现象 在南朝时并不多见。相对而言,南朝可能有的是腐化堕藩、涉政弄权的 僧人,但这种飞扬跋雇的僧人还是不多的。 北地的戒坛没有南方兴盛,道宣在《关中创立戒坛图经》中说,由晋

至唐,自渝州己下至于江淮之间,共有戒坛三百余所,但立于北地者则语 焉不详。再加上北地的社会现实,所以整个北朝时期,戒坛不盛,社会上 私度僧泛滥。所谓"私度"即是没有得到官方颁授度牒的僧众。北魏至 北齐之时,王公贵族以特权私自认可僧尼剃度出家,至使此期僧众数量

急剧增加,北魏时私度僧约有两百万人,北齐时约有三百万人。③ 当时不仅有奴婶出家,而且僧尼还多有养子及他人奴婶子,等其年 长则私度为弟子。以至于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 (517) ,灵太后下令: 年常度僧,依限大州应百人者,州郡于前十目解送三百人,其中

①《魏书》卷-一四《释老志).第 3042 页。 ②《续高僧传》卷二五《圆通传》儿大正藏》第 50 卷,第 648 页上。

③参见《佛光大辞典)"私度僧"条,第 3 册,第 2985 页,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89 。

93

中国佛教通史(第四卷)

州二百人,小州一百人。州统、维那与官及精练简取充数。若无精 行,不得滥呆。若取非人,刺史为首,以违旨论,大守、县令、纲僚节

级连坐,统及维那移五百里外异州为僧。 自今奴姆悉不听出家,诸王及亲贵,亦不得辄启请。有犯者,以 违旨论。其僧尼辄度他人奴姆者,亦移五百里外为僧... ...寺主听容

一人,出寺五百里,二人千里。私度之僧,皆由三长罪不及已,容多

隐滥。自今有一人私度,皆以违旨论。邻长为首,里、党各相降一 等。县满十五人,郡满三十人,州镇满三十人,免官,僚吏节级连坐。

私度之身,配当州节役。① 尽管如此"时法禁宽撮,不能改肃也"。这一切都反映了此时北地僧众 持律状况之一斑。 二、北朝戒律学著作的翻译 整个北朝时期,严格意义上的律学著作翻译不多。主要律学翻译者 为瞿罢般若流支。

瞿罢般若流支,姓瞿罢,名般若流支,意为"智希"中印度婆罗门。 东魏武定元年 (543) ,瞿罢般若流支至于洛阳。在东魏元象初至兴和末 (538-542) 的几年里,瞿罢般若流支受侍中尚书令高澄之请,在魏都邮

城译出十四部共八十五卷。其中戒律学翻译为《解脱戒本》一卷,它是应 尚书令高澄之请,于东魏武定元年于业ß都译出的,僧肪为其笔受。

《解脱戒本> ,又被称为《解脱戒本经》或《迦叶遗戒本> ,为北朝时重 要的律典翻译,该戒本出于印度部派佛教时期迦叶遗部律。加叶遗,又

作迦叶维、迦叶毗、迦叶波等,原为人名,后用之称其部所本之律。佛灭

后百年,优婆掘多之门有五弟子,各立异见,律藏分五部。迦叶遗为其中 之一人,故名其部为"迦叶遗部"。

①《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第 3042-3043 页。

94

第二章

两晋南北朝律学

《解脱戒本》的梵本何时传到中国,难以确定。南朝梁时慧陵即说:

"自大教东传五部皆度"迦叶毗部,或言梵本已度,未彼翻译"。①唐代 道宣也说"迦叶遗部解脱一本,梵叶久传,无人翻度,惟出戒本在世流 通"(2)。事实上,中土僧人弘宣研习戒律重在其实用性,而北朝时期中国 律典翻译已经告一段落,这也许是本律大本没有取回或即使取回也没有 得到翻译的主要原因。据僧防"译经缘起"所言,由于此时律藏已经译就

四种"慨五数阙"敢以追访,获斯戒本,方为译出。③显然,在翻译者那 里,译出本律的目的也许仅仅是为了把五部律本完整的译出。 相对于诸本广律和戒本而言,由于《解脱戒本》译出较晚,而此时,中 国北方正在广泛流行的是《摩词僧抵律》、《五分律》和《四分律).加之其 于诸本戒律原无根本区别,因此本戒本也没有广泛地流行。瞿罢般若流 支还译有《无垢优婆夷问经》一卷。经中说"若人入禅修四梵行,归佛法

僧,受持五戒"则得无量无数善根福报。④ 另外,北魏熙平元年 (516. 一说为神龟元年,即 518) .魏孝明帝即位 不久就诏遣沙门慧生出使西域,历时数载,约正光年间返还。慧生等采

集经律一百七十部,但不详其是否有律学翻译。 三、北朝对《摩词僧抵律》的研习

由于南北的政治分裂,文化交流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慧陵的《高僧 传)"明律篇"中所记律师全部为活动于南方的律师,对北方的律师与律

学记述基本没有。北地的律师和律学状况主要见于唐代道宣的《续高僧 传》的"明律篇"中。此中记述律师除去属于南朝的梁时杨都天空寺释法 超、钟山云居寺释道禅,以及陈时杨都光宅寺释罢震、杨都奉诚寺大律都

①《高僧传》卷一一《论律),(大正藏》第 50 卷,第 403 页中。 ②《续高僧传》卷二二《论律),(大正藏》第 50 卷,第 620 页中。

③《解脱戒经·译经缘起),(大正藏》第 24 卷,第 659 页中。 ④《无垢优婆夷间经),(大正藏》第 14 卷, 951 页上。

95

中国佛教通史{第四卷 l

释智文四位之外,余则全为北朝至隋唐的律师。他们主要是慧(惠)光、

道云、道晖、道覆、罢隐、洪理、道乐、灵裕,另外还有法上、僧范、道凭、慧 顺、灵询、僧达等对戒律学有着贡献的僧人。他们大都集中于洛阳、长 安、邮城和相州诸地。

在诸种广律之中,北方更为流行的是《摩词僧瓶律》。 随着《摩词僧瓶律》在南方的译就,此后即有一些南方僧众从事对它 的研习,但本律的研习主要是在北方,并在北方得以流行。在《摩词僧瓶

律》译就的一百余年后,宝唱于南朝梁天监十五年 (516) 编篡成书的《经 律异相》五十五卷的巨著,在对诸律的引证和引用中,(摩词僧瓶律》并不 特别突出 o 这与《十诵律 )M 译于北方但盛行于南方恰恰相反。 《摩词僧瓶律》传入北方的准确时间大概不可详考。本律译成于晋 义熙十四年 (418) ,可能译出不久即传播到北地。

据《比 E 尼传》卷一《道仪传》中说,晋太元 (376-396) 末"中能经律

渐备,讲集相续"道仪尼乃至京师何后寺"端心律藏,妙究精微"。但 是,考虑到《十诵律比 E 波罗提木叉戒本》一卷由坞摩罗什译姚秦时期、 《十诵比 E 尼波罗提木叉戒本》一卷由东晋时法显于义熙九年 (413) 返回

京师后集出、《十诵律》的梵本是东晋之世(弘始六年至七年, 404-405) 由厨宾国的弗若多罗在长安和卑摩罗叉在寿春完成,从时间上它们都晚

于道仪尼之时。《四分律》和《五分律》更为其后。而在此之前,北地即有 魏嘉平年中 (249-253) 译出《僧瓶戒心》、晋戚康年中 (335 一342) 沙门僧

建从月氏国获得《僧瓶尼揭磨》及《戒本),所以此阶段,洛阳一带流行的 律(戒)本可能就是从《摩词僧瓶律》中节译出来的部分篇章,并辅之以其 他具有戒律学思想的经论和为数不多的中士僧人的撰述。 在其后的一段时间,对《摩词僧瓶律》的研习可能逐渐流行起来,因

为元魏之时即有"于时世尚《僧抵)"、"关中专尚,素奉《僧瓶)"之说。①于

①《续高僧传》卷二二《论律>..(大正藏》第 50 卷,第 607 页下。

②《续高僧传》卷一七《罢崇传>.(大正藏》第田卷,第 5臼页上。 ③《续高僧传》卷九《灵裕传>.(大正藏》第 50 卷,第 495 页下。

④《续高僧传》卷二丸《僧晃传>.(大正藏》第 50 卷,第 694 页下。 ⑤《南海寄归内法传·序>.(大正藏》第 54 卷。《大正藏》第 50 册,第 205 页下。

@(资持记》卷-.(大正藏》第 40 卷,第 161 页。 ⑦参见[日]佐藤达玄的《戒律在中国佛教的发展 H 上) .释见憨等译,第 145-155 页,嘉义:香 光书香出版社 .1997 0 事实上,道宣对《根有律》引用极少,有一个客观的原因,即是本部律文

是在道宣后才由义净完整翻译的,以前只是零星的单本被偶尔译出。

97

申国佛教通史{第四卷)

不言,其他诸家引用《摩词僧抵律》的著作主要有: 隋吉藏撰的《中观论疏),隋净影寺沙门释慧远述的《涅架义记),隋 慧远撰的《大乘义章),隋章安顶法师撰、唐天台湛然再治的《大般涅集经

疏),青 E 太贤集的《梵网经古迹记),唐清凉山澄观述的《大方广佛华严 经随疏演义钞机唐清凉山澄观撰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唐西寺沙门法 藏述的《华严经探玄记》、《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唐大慈恩寺沙门基撰的

《妙法莲华经玄赞),唐沙门基撰的《大乘法苑义林章),唐沙门基撰的《成 唯识论述记) ,唐遁伦集撰的《瑜伽论记)((瑜伽师地论记))。唐开业寺 沙门爱同录的《弥沙塞揭磨本》中,也多有引证《僧抵律》。 带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北方律学,是荷、姚两秦时佛教律学的延续,更

是佛教南北交流的结果。整体上说,北朝时期的律师著作没有南朝丰 富,其著作也大都没有传下。从普及的意义上说,北朝先是流行《摩词僧 抵律),其后才转为《四分律 )0 (摩词僧抵律》在北方的流行持续了一个

相当长的时间,阜期北地几乎所有的"四分律师"都是从研习《摩词僧抵 律》开始的,最后他们才归集到《四分律》的周围。其后,北方律学便过渡 到了以《四分律》为中心的历史阶段。 四、"四分律师"的崛起

《四分律》译出六十余年后,北地首先高扬《四分律》大旗的是元魏孝 文帝 (471-499 在位)时的北台(五台山的五峰之一)的法聪律师。法聪

本学《摩词僧抵律),后即缀《摩词僧抵律》而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专弘 《四分律》。但其律学活动现已不可确知。道宣在其《续高僧传》的"法聪 传"中,没有提到他的任何弘律之举,仅在"论律"篇中说他于元魏孝文年

间"北台杨绪,口以传授,时所荣之"①。后有沙门道覆,承其之业,赞疏 六卷"但是长科,至于义举,未闻于世"。道覆等律师讲习《四分律),但

①《续高僧传》卷二二《论律>...Gl:!新篡续藏经》第 41 卷,第 51 页上。

102

第二章

两晋南北朝律学

一、两晋时期菩萨戒经典的翻译 反映菩萨戒思想及持律精神的经典在汉魏时即陆续译出。如东汉

时译有属于大乘律学系统的《法镜经》、《佛说受十善戒经》等。到了晋 时,一些重要大乘戒律经典得以译出或重译,菩萨戒思想和修行方式也 因之在社会僧俗两界得到传播。 〈一)聂道具和敦煌二藏 西晋时,菩萨戒的主要译者为聂道真和敦煌三藏。

聂道真译有《菩萨受斋经》一卷,又称《菩萨受斋戒经》。本经篇幅短 小,内容丰富,主要讲了菩萨受斋时的法言和十念法。所谓"十念"即是

念:过去佛、未来佛、现在佛、戒波罗蜜、禅波罗蜜、方便善巧、般若波罗 蜜、禅三昧六万菩萨在阿弥陀佛国、和上、阿阁梨。本经并说了在"菩萨

斋日"的"十戒"此内容与一般的"十戒"也不完全相同,如:不得着脂粉

花番,不得歌舞捶鼓伎乐庄饰,不得卧高床上,过中以后不得复食,不得 持钱刀金银珍宝,不乘车牛马,不得捶儿子奴姆畜生,坚持六波罗蜜,不

得饮食尽器中,不得与异性相形笑共坐席。① 西晋时,还有被多种经录称为敦煌三藏的译者译出了《佛说决定毗 尼经》一卷。经中一开始即通过众多菩萨之口表达了在佛灭后的恶世 中,菩萨行者"堪忍护持正法,以诸方便成就众生"的宏大誓愿。本经中 还对菩萨所犯戒条分为两种"大犯"和"小犯"。"大犯"是因为修道者膜

,毒愚痴而犯戒"小犯"则是因为欲犯而成。同时,本经还区分了声闻乘 者和菩萨行者在持清净戒上精神和原则的不同。"声闻乘人虽净持戒, 于菩萨乘不名净戒;菩萨乘人虽净持戒,于声闻乘不名净戒。""声闻乘人 不应乃至起于一念欲更受身,是则名为声闻乘人清净持戒,于菩萨乘最 大破戒名不清净……菩萨乘人于无量劫,堪忍受身不生厌患,是则名为

①《菩萨受斋经>.. .中华书局校本.第 3872 页。

142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史著

的是"北道"。至焉雷后,法显一行又转向西南,取道塔克拉干大沙漠,直 达"南道"重镇一一于!萄。从于闺前行,经过子合国,法显等人进入葱岭 山中的于庵国、竭叉国,最后才到达北天雪境内。法显回国取的是海道, 即从巴连弗邑沿恒河东下,到达多摩梨帝海口,然后从此乘船西南行,到

达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在师子国停留两年,法显乘船东下,后经马六

甲海峡到达今日所称的加里曼丹岛。在加里曼丹岛停留五个多月后,法 显又乘船沿着东北方向直取广州。在西沙群岛附近遭遇风暴,法显所搭 乘的船队在海上漂流七十余日方才到达今山东 d房山南岸。 法显《佛国记》对其亲身经历的往程与归程的基本情况,作了较为详 细的记载,这对于当时和以后有志西行的人们,不啻是一种文字的向导。 同时,(佛国记》的记载又成为人们研究中国古代与西方之交通管道的最

为可信的资料。这一意义,在其问世未久,就显露出来了。北魏丽E 道元 撰与的《水经注》中,有二十余处引用《佛国记》的记载,其涉及的地域范

围甚为广泛。北起我国新疆境内,南及印度河、恒河流域。后来,我国正 史的"地理志"都程度不同地吸收了法显此书之中的材料。

《佛国记》尽管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地理学著作,但法显在记述中依照 游记体的规范,以言必依实的原则,详细、准确地记载了自己所到之处的

地理状况。特别是在西域、印度行程的记载,为研究古代西域、印度城市 及国家的地理沿革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由于文化传统的关系,古代印度

没有留下来专门的地理学著作,甚至连这方面的记载也很缺乏。而《佛 国记》的相关记述,起了填补印度古代地理学著作之空白的作用。特别 是《佛国记》所涉及的 5 世纪及其以前印度的历史地理状况,已经成为考

订古代印度历史地理的权威材料。事实上, (佛国记》的相关记载,与玄 芙的《大唐西域记》、义净的《南海寄归内法传》一起,已经成为近代以来 西域、印度考古发掘的最重要的线索。 (二) .(中国佛教》第五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0

505

申国佛教通史(第四卷)

身书E 露,串珠形理珞至腹前穿一同心圆壁,下柬裙,左手平伸下垂,右手 持莲,赤足立于低圆莲台上。窟内所有造像均已着汉式装束,但面容并 不特别消瘦,仍然与南朝所流行的风格有所区别。 四、古阳洞和宾阳洞的修建共费人工八十万以上,还开凿了药方洞 和东魏时开凿的莲花洞等石窟。龙门山的北朝石窟表现出丰富的艺术

形式,造像姿态也由云冈石窟的雄健英武转变为龙门石窟的温和可亲。 以宾阳中洞主佛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着微笑,龙门石窟比云冈石

窟表现出更多的中原艺术形象。 我国的石窟艺术颇受外来的佛教艺术的影响,汉代印度佛教东渐,

传入我国。在佛教的东传之路上先后产生了西域、凉州、平城、洛阳的石 窟群,龙门石窟在这条石窟艺术带的东端。龙门石窟艺术和以洛阳为代

表的中原汉文化艺术传统相结合,渐次形成了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 的石窟艺术。可以说,石窟艺术东渐至龙门的过程,也是它趋于中国化、

世俗化的过程。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窟寺网的中心点。佛教石窟艺术在我国内地中

心龙门开花,向四面放射,产生了数以百计的大小石窟群,形成了一个石 窟寺网。诸如河南巩县石窟寺、竣县干佛洞和摩崖大佛、陕县温塘石窟、 海池鸿庆寺、僵师石窑门和水泉石窟以及伊川石佛寺等中小型石窟群,

都是龙门石窟的子窟。除新疆、甘肃、山西石窟带上的主要窟群外,其他 省市自治区石窟网上的石窟群皆比龙门晚,都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 龙门的影响,同时还波及日本等其他国家的佛教造像。 七、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永靖县西北约三十五公里的小积石山大寺沟

西侧的崖壁上,据第 169 窟内的墨书铭文考证①,炳灵寺石窟约创建于十

①参见阎文虫口的《炳灵寺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