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庆阳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
第二节 庆阳方言概况及前人的研究成果
第三节 亲属称谓语的含义及亲属称谓语的不同划分方法
第四节 亲属称谓语研究的现状及本文语料的来源、研究意义及方法
第二章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系统概述
第一节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概貌
2.1.1 宗亲
2.1.2 外亲
2.1.3 姻亲
第二节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的总体特点
2.2.1 与官话方言基本一致
2.2.2 保留了一定数量的古语词
2.2.3 内部一致性较高
2.2.4 稳定性中又有开放性
第三章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的语义特点
第一节 对称和叙称的不平衡
第二节 同名异实现象和同实异名现象
3.2.1 同名异实现象
3.2.2 同实异名现象
第三节 从他称谓
3.3.1 庆阳方言从他亲属称谓语的分布情况
3.3.2 庆阳方言从他亲属称谓语的类型
3.3.3 庆阳方言从他亲属称谓语的特点
第四章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的形式特点
第一节 构词特点
4.1.1 单音节词大多存在于宗亲亲属称谓语中
4.1.2 重叠词主要存在于长辈亲属称谓语中
4.1.3 附加式较少
4.1.4 以偏正式为主的复合词或词组占绝对优势
第二节 内部屈折,别义变读
4.2.1 变调
4.2.2 合音
第五章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中的古汉语标记词
第六章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所反映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亲属称谓语与文化
第二节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中所蕴藏的文化内涵
6.2.1 礼仪之邦——上下有别,长幼有序
6.2.2 封建宗法——内外有别,亲疏分明
6.2.3 男尊女卑——妻以夫荣,母以子贵
第七章 结语
第一节 小结
第二节 余论
参考著作
后记
密级
分类
硕士学位论文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范丽荣
导师姓名职称:
莫
超 教授
专 业 名 称: 汉语言文字学
研 究 方 向:
论文答辩日期: 2012 年 5 月
学位授予日期: 2012 年 6 月
答辩委员会主席: 评
阅
人:
二○一二年五月
现代汉语
硕士学位论文 M. D. Thesis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The study on kinship terms of Qingyang dialect
范丽荣 Fan Lirong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 The literature and history college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二○一二年五月
目
录
独创性声明.................................................................................................................... І 中文摘要....................................................................................................................... II Abstract ........................................................................................................................ III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庆阳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 1 第二节 庆阳方言概况及前人的研究成果.......................................................... 4 第三节 亲属称谓语的含义及亲属称谓语的不同划分方法.............................. 5 第四节 亲属称谓语研究的现状及本文语料的来源、研究意义及方法.......... 7 第二章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系统概述.................................................................. 13
第一节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概貌.................................................................. 13
2.1.1 宗亲................................................................................................... 13 2.1.2 外亲................................................................................................... 17 2.1.3 姻亲................................................................................................... 19 第二节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的总体特点...................................................... 27
2.2.1 与官话方言基本一致....................................................................... 27 2.2.2 保留了一定数量的古语词............................................................... 27 2.2.3 内部一致性较高............................................................................... 27 2.2.4 稳定性中又有开放性....................................................................... 28 第三章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的语义特点.............................................................. 29
第一节
对称和叙称的不平衡.......................................................................... 29
第二节
同名异实现象和同实异名现象.......................................................... 30
3.2.1 同名异实现象................................................................................... 30 3.2.2 同实异名现象................................................................................... 31 第三节
从他称谓.............................................................................................. 32
3.3.1 庆阳方言从他亲属称谓语的分布情况........................................... 32 3.3.2 庆阳方言从他亲属称谓语的类型................................................... 40 3.3.3 庆阳方言从他亲属称谓语的特点................................................... 42 第四章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的形式特点.............................................................. 43
第一节
构词特点.............................................................................................. 43
4.1.1 单音节词大多存在于宗亲亲属称谓语中....................................... 43
4.1.2 重叠词主要存在于长辈亲属称谓语中........................................... 44 4.1.3 附加式较少....................................................................................... 44 4.1.4 以偏正式为主的复合词或词组占绝对优势................................... 45 第二节
内部屈折,别义变读.......................................................................... 48
4.2.1 变调................................................................................................... 48 4.2.2 合音................................................................................................... 49 第五章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中的古汉语标记词.................................................. 49
第六章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所反映的文化内涵.................................................. 54
第一节
亲属称谓语与文化.............................................................................. 55
第二节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中所蕴藏的文化内涵...................................... 56
6.2.1 礼仪之邦——上下有别,长幼有序............................................... 56 6.2.2 封建宗法——内外有别,亲疏分明............................................... 58 6.2.3 男尊女卑——妻以夫荣,母以子贵............................................... 59 第七章
结语.............................................................................................................. 61
第一节 小结........................................................................................................ 61 第二节 余论........................................................................................................ 62 参考文献...................................................................................................................... 64 后记............................................................................................................................... 72
中文摘要 亲属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人际关系,世界上每一种语言都具有 标记这种关系的亲属称谓语。亲属称谓语是对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交际对象的称 呼语,是建立在家庭及亲属关系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的称呼,反映的是婚姻家庭中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不仅能反映一个人在亲属关系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还能 反映人际关系中的长幼、亲疏和尊卑,与整个社会心理、历史文化、传统习惯等 密切相关。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具有相对严整的亲属称谓语系统,但由于历史 和文化的原因,每个地域的亲属关系是不完全一样的,而反映这些亲属关系的亲 属称谓语也就不完全相同。因此,亲属称谓语一方面不仅可以很好地反映出语言 词汇系统中词义的客观性、主观性、社会性和发展性等种种意义方面的特点,而 且也是我们观察地域文化和社会文化、历史文化的一个窗口,即从文化语言学方 面研究亲属称谓语也是很有价值的。因此研究亲属称谓语具有语言学和文化学的 双重意义。 本文运用描写、分析、比较的方法对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全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对庆阳方言的研究概况和本文的语料来源、 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做了概述。其次,通过对庆阳方言内部八个点亲属称谓语的 调查,从宗亲、外亲、姻亲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描写,并总结出庆阳方 言亲属称谓语的总体特点。再次,从语义和构形方面对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的特 点做了描述和分析。第四,对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中存在的一些特殊的古汉语标 记词做了考证和溯源。最后,通过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中的一些特殊语言现象来 探析其中所隐藏的封建宗法思想和儒家文化。
关键词: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
总体概貌
文化内涵
II
语义特点
形式特点 古汉语标记
Abstract Kinship is a kind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hat generally exists in human society, and each language in the world has the kinship terms marking this relationship correspondingly.Kinship terms are forms of address that the talker has a kinship with the person they communicated,they are calls based on family and kinship between relatives,reflect the relations of marriage and family between people. The kinship terms can not only reflect a person’s status and role in the network of the kinship, but also indicate relations between young and old,interpersonal intimacy,hierarchy,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whole social psychology, history culture, traditions and customs. Every nation in the world possesses its own kinship terms which have a relatively rigorous system, due to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asons, kinship of each region is not completely the same, thus, the kinship terms indicating these relationships are not identical. Therefore, the kinship terms are not only a good indication of the objectivity, subjectivity, social and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guage vocabulary system, but a window through which we observe the regional, social and history culture, that is, it is also very valuable to study the ter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linguistics. So, the study of kinship terms gets double meaning of linguistics and culture.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d studys the kinship terms in Qingyang dialect by means of description,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sections: firstly, the general researched situation of Qingyang dialect and the corpus,research meaning of this study as well as the research methods are outlined. Secondly, through investigation of the eight points of the kinship terms in Qingyang dialect,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al description of the kinship terms is provided from three aspects named the clan, foreign parents and in-laws relations, and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kinship terms in Qingyang dialect is summarized. Thirdly, the semantic and formation features of the kinship terms in Qingyang dialect are described and analysed. Fourthly,
textual research and traceability are done to
some special marker words of ancient Chinese existing in Qingyang dialect. Finally, the hidden feudal patriarchal thoughts and Confucian culture are analyzed through certain special linguistics phenomena of the kinship terms in Qingyang dialect. Key words: kinship terms of Qingyang dialect; whole overview; semantic features; form characteristics; ancient Chinese markers; cultural connotation III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庆阳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
庆阳,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的交汇处,习称“陇东”,素有“陇东 粮仓”之称。介于东经 106°20′至 108°45′与北纬 35°15′至 37°10′ 之间。东倚子午岭,北靠羊圈山,西接六盘山,东、西、北三面隆起,中南 部低缓,故有“盆地”之称。区内东西之间 208 公里,南北相距 207 公里。 全市面积 27119 平方千米,总人口 256 万,辖环县、华池、庆城、镇原、宁县、 正宁、合水七县和西峰区。庆阳东接陕西省的宜君、黄陵、富县、甘泉、志丹等 县;北邻陕西省吴旗、定边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盐池县;西与宁夏的同心、固原 县接壤;南与本省的泾川县及陕西的长武、彬县、旬邑县相连。 庆阳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远在 20 万年以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 息。七千多年前就有了早期农耕,据《帝王世纪》记载,人文始祖轩辕黄帝 在此曾与中医鼻祖岐伯论医,有《黄帝内经》行世,“岐黄故里”由此得名 (《帝王世纪》 “:(黄帝)著体诊则问对雷公、岐伯、伯高、少俞之论,备论经脉, 傍通问难,以为经教,制九经,著内外术经十八卷。”①)。周先祖不窋率族人“奔 戎狄(今庆阳)之间”,与其子鞠陶、孙公刘等“教民稼穑”,“务耕种,行 地宜”,开启了先周农耕文化之先河,史称“周道之兴自此始”。巍巍周祖陵 矗立于庆城东山之巅,殿宇巍峨。 庆阳历史悠久,夏、商时称鬼方,为周先祖公刘邑地。现位于西峰区温 泉乡的老公殿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华夏公刘第一庙”。西周时称北豳, 春秋战国为戎狄之地,曾属义渠戎国。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 272 年),秦 灭义渠戎国,置北地郡,沿至汉、晋。南北朝西魏时改置朔州,辖彭阳(今 西峰区境内)、阳周(今正宁县境内)、豳州赵舆郡、定安县、襄乐郡、襄乐 县、独乐县(同属今宁县境内),北周时废弃。隋开皇十六年(公元 596 年) 置庆州,炀帝大业年间改为弘化郡,辖合水、马岭、华池、归德、洛源、弘 化、弘德七县,唐初复为庆州,后改安化郡、顺化郡,乾元初(公元 758 年) 置庆州、并升安定军,统辖顺化、合水、乐蟠、马岭、同川、华池、延庆、 怀安、洛源、方渠十县;与分设的宁州(辖彭原、彭阳、安定、襄乐、真宁 五县)、原州(辖今镇原及平凉部分地区)均属陕西关内道。五代梁时改为 武静军,后又复为庆州,辖顺化、同川、彭原、乐蟠、华池(今合水县境内),
①
谢观主编:《中华医学大辞典(上、下卷)》,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年出版,第 1248 页。
1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通远(今环县境内)、真宁(今正宁)、安定、定平、襄乐、宁州(今宁县境 内)、通远军。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 950 年)置庆州团练,属陕西路;乾 德初复置庆州,庆历元年(公元 1041 年)改称环庆路;政和七年(公元 1117 年)升庆阳军节度,宣和七年(公元 1119 年)改为庆阳府,辖安化、合水、 彭阳三县,与分设的环州、宁州同属永兴军路,原州(今镇原)属秦风路。 金初改庆阳为安国军,旋改定安节度;皇统二年(公元 1142 年)置庆原路 总管府,庆、环、原、宁四州同属庆原路。元、明时期仍为庆阳府。明时隶 属陕西布政司,并增庆阳卫,辖宁州及安化、合水、环县、真宁四县。清康 熙四年分隶甘肃布政司,雍正五年(公元 1728 年)裁卫归并郡县,统辖一 州四县,即宁州、安化、合水、真宁和环县。 民国二年(公元 1913 年)废府制,归属陇东道(后改属泾原道);十六 年(公元 1927 年)废道,改隶泾原行政区。民国二十四年(公元 1935 年) 甘肃省在西峰分设第三区行政督察区,辖庆阳、环县、合水、镇原、宁县、 正宁六县。 辛亥革命以后,废除了清代的府、州、厅制。民国初期实行省、道、县 三级制。民国元年(公元 1912 年),甘肃共设 7 七道,下辖 77 县,庆阳隶 属泾原道(治平凉县,清平凉、秋阳府、泾州、固州、化平川厅地)。 北伐战争以后,民国十六年(1927 年),废除道的建制,改县的行政长 官知事为县长。随着军阀混战局面的结束,国民党政府对行政制度作了一些 调整。1934 年设置庆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30 年前后,刘志丹、谢子长在陕甘边界一带开展革命活动。1934 年 11 月 7 日,在南梁成立了陕甘宁边区苏维埃政府。随之,建立了华池、庆 北县的革命政权,1935 年秋又建立了新正、新宁县的革命政权。同年 11 月, 成立陕甘省,辖华池、庆北等县;成立关中特区,辖新正、新宁等县。1936 年夏,建立了环县、曲子两县苏维埃政权。将庆北县与华池县合并为华池县。 同年,陕甘省改为陕甘宁省,省址由陕北迁往环县河连湾,冬季又迁曲子镇, 辖华池、曲子、赤庆、固北、定环等县。1937 年陕甘宁省撤销,成立庆环 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华池、环县、曲子 3 县。1940 年春,成立陇东 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庆阳、合水、镇原 3 县。秋季,庆环、陇东分区 合并为陇东分区,辖华池、环县、曲子、庆阳、镇原、合水 6 县。1949 年 5 月,关中分区改为三原分区,新正、新宁县归三原分区。6 月,新正、新宁 2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县改称正宁、宁县,划归陇东分区管辖。7 月 27 日西峰解放。8 月,陇东分 区改为庆阳分区专员公署,辖西峰市及华池、环县、曲子、庆阳、合水、镇 原、正宁、宁县 8 县 1 市,隶属甘肃行政公署。12 月 2 日,改属甘肃省人 民政府。1955 年 9 月庆阳专员公署并于平凉专员公署,1962 年 1 月庆阳与 平凉分设,复为庆阳专员公署。1968 年 4 月改为庆阳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 年 10 月改为庆阳地区行政公署。1986 年元月成立西峰市,庆阳地区行政公 署 7 县 1 市。2002 年 6 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庆阳地区行政公署,成立庆 阳市。 庆阳地势南低北高,海拔在 885 米与 2082 米之间。山、川、塬兼有, 沟、峁、梁相间,高原风貌雄浑独特。全境有 10 万亩以上大塬 12 条,面积 382 万亩。董志塬平畴沃野,一望无垠,有 13627 亩,是世界上面积最大、 土层最厚、保存最完整的黄土原面,堪称“天下黄土第一原”。子午岭 400 多万亩次生林,为中国黄土高原上面积最大、植被最好的水源涵养林,有“天 然水库”之称。 庆阳有着丰富的资源。境内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土层深厚,资源富集, 是甘肃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也是长庆油田的主产区,西峰油田已探明三 级地质储量 4 亿多吨,开发前景广阔。庆阳煤炭储藏覆盖全市,预测储量 1342 亿吨,是甘肃省预测储量的 94%。除储量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之 外,白云岩、石英砂、石炭岩等 10 多种矿产资源亦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庆阳素有“陇东粮仓”之美誉,盛产小麦、玉米、油料、荞麦、小米、 燕麦、黄豆等特色小杂粮,久负盛名,备受推崇。庆阳是甘肃优质农畜产品 生产基地,地处全国苹果生产最佳纬度区,已被农业部列入西北黄土高原苹 果优生带,红富士苹果、曹杏、黄柑桃、九龙金枣和早胜牛、环县滩羊、陇 东黑山羊、羊毛绒等大宗优质农牧产品享誉国内外。自古以来就有“谁道农 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针” ①之盛誉的黄花菜,也是庆阳最主要的经济作物 和一大特色。庆阳还是全国最大的杏制品加工基地,全国规模最大的白瓜籽 加工出口基地。 庆阳民俗文化独树一帜。刺绣、剪纸、皮影、道情和民歌堪称庆阳“五 绝”。庆阳剪纸巧夺天工,以香包为代表的民间刺绣源远流长,底蕴深厚。 庆阳有璀璨的古代遗珍瑰宝。世界瞩目的“环江翼龙”和“黄河古象” ①
这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对淮阳黄花菜的赞誉。据传苏轼到陈州郊游时,品尝过淮阳黄花菜后,在陈州苏坡亭写下此千古佳句, 给予极高的赞誉。淮阳人民以此为荣,并把淮阳黄花菜改名为 “金针菜”。
3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化石,均发掘于境内马莲河流域。开凿于北魏时期的北石窟寺为甘肃四大石 窟之一。 庆阳历代名人辈出,古有黄帝问医的歧伯,不窋,鞠陶,公刘等;同时 先贤们也给后世留下了不朽的精神遗产,东汉思想家王符的《潜夫论》、西 晋学者傅玄的《傅子》和明代文学家李梦阳的《空同集》,在中国思想史、 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影响。 庆阳是甘肃唯一的革命老区。1927 年在宁县建立了甘肃第一个农村党组 织,1931 年建立了甘肃第一支革命武装——南梁游击队,1934 年建立了西 北第一个陕甘边区苏维埃政权——南梁政府。陕甘边是我党在革命战争年代 从未丢失过的一块保存最完整的革命根据地。现存的“南梁政府”旧址、河 连湾陕甘宁省府旧址、山城堡战役遗址,是国家、省、市分别确定的爱国主 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在血与火的斗争中铸就的老区精神,是老一辈无产 阶级革命家留给庆阳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节
庆阳方言概况及前人的研究成果
庆阳方言属中原官话秦陇片,音系比较简单,声母一般是 25 个,韵母 32 个,声调 4 个;有相当数量的方言词;词类划分与普通话基本一致,但在构词法、 句式、语序等方面有一些不同于普通话的特点。 目前对庆阳方言进行研究的文章不多,主要集中在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如: 李映忠《试述“日”的前缀性质及其它》①、 《汉语虚词 huo 和 huo huo 用法初探》 ②
;吴怀仁《陇东方言中的体貌助词“来” 》③、 《陇东方言中的虚词“来来” “囕”》
④
、《谈陇东方言中“得来”、“得”的用法》⑤、《秦陇方言中“”的构词特点》
⑥
;吴怀仁 、苟芳琴《陇东方言语汇例释》⑦;吴怀仁、庞家伟《陇东方言中“来”
的特殊用法》⑧、《陇东方言中“松”的构词特点》⑨;吴怀仁、侯海燕《谈陇东 方言中“就”的特殊用法》⑩;徐治堂《试释 huo 或 he 等的后缀性质》11、 《论陇
①
李映忠:《试述“日”的前缀性质及其它》,甘肃高师学报,2008 年第 6 期,第 61 页-第 64 页。 李映忠:《汉语虚词 huo 和 huo huo 用法初探》,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 ,2008 年第 3 期,第 29 页-第 33 页。 ③ 吴怀仁:《陇东方言中的体貌助词“来”》,陇东学院学报,2008 年 11 月第 19 卷第 6 期,第 28 页-第 30 页。 ④ 吴怀仁: 《陇东方言中的虚词“来来” “囕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年 9 月第 29 卷第 5 期,第 35 页-第 37 页。 ⑤ 吴怀仁:《谈陇东方言中“得来”、“得”的用法》,河西学院学报,2004 年第 20 卷第 1 期,第,43 页-第 44 页。 ②
吴怀仁:《秦陇方言中“”的构词特点》,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7 年第 1 期,第 32 页-第 33 页。 吴怀仁 、苟芳琴:《陇东方言语汇例释》,陇东学院(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 14 卷第 2 期,第 73 页-第 75 页。 ⑧ 吴怀仁、庞家伟: 《陇东方言中“来”的特殊用法》,陇东学院学报,2008 年 1 月第 19 卷第 1 期,第 37 页-第 38 页。 ⑨ 吴怀仁、庞家伟: 《陇东方言中“松”的构词特点》,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年 2 月第 18 卷第 1 期,第 12-第 13 页。 ⑩ 吴怀仁、侯海燕: 《谈陇东方言中“就”的特殊用法》,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 1 月第 16 卷第 1 期,第 11-第 12 页。 11 徐治堂:《试释 huo 或 he 等的后缀性质》,甘肃高师学报,2009 年 14 卷第 4 期,第 64 页-第 67 页。 ⑥ ⑦
4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东方言叠音的语法特征及修辞功能》①;何艳萍《镇原方言中的代词》②;谭治琪 《陇东方言名词重叠式的构形、语法、语义特征》③等。 语音方面的著作和论文不多,主要有:雒鹏、阎玉宁、徐治堂《陇东方言与 普通话水平测试训练教程》④;雒鹏先生的《陇东方言音略》⑤;王冬花《庆阳方 言声调调查及其与普通话声调辨正》⑥。 此外,也有考本字的文章,如:吴怀仁先生的《陇东方言本字考释》⑦、连 登岗《陇东方言语词考五则》⑧。 对单点方言进行系统研究的有何艳萍的硕士论文《镇原方言语法研究》⑨、 谭治琪的硕士论文《环县方言初探》⑩。 以上学者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借鉴。但从总体上看 来,对庆阳方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个别特殊字词的考证及其用法的探析上,对 整个庆阳方言进行系统研究的很少,对庆阳方言与社会历史、风土人情的关系的 研究几乎空白,这也就为我们后来者的研究留下了大量空间。
第三节
亲属称谓语的含义及亲属称谓语的不同划分方法
“亲属”一语,来源于《礼记·大传》中“亲者,属也” 。 《中国大百科全书》 说亲属是“因婚姻、血缘和收养而产生的、彼此间具有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的关 系”11;《辞海》说是“因婚姻、血缘与收养关系而产生的人们之间的关系”12; 《中华亲属词典》说是“跟自己有血统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13。由此可见,血 缘、婚姻、收养等是构成亲属的关键因素。因而我们认为亲属是人们基于婚姻、 血缘和法律拟制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称谓”,始见于《晋书·孝武文李太后传》上记载的会稽王司马道子的书 启:“虽幽显同谋,而称谓未尽,非所以仰述圣心,允答天人。宜崇正名号,详 案旧典。”14马宏基和常庆丰在《称谓语》一书中认为称谓语是指称对象是人的, 由于身份、职业、性别等而得来的反映了人们的社会关系的一套名称。《现代汉
①
徐治堂:《论陇东方言叠音的语法特征及修辞功能》,陇东学院学报,2008 年 11 月第 19 卷第 6 期,第 25 页-第 27 页。 何艳萍:《镇原方言中的代词》,甘肃高师学报,2009 年第 14 卷第 4 期,第 68 页-第 70 页。 ③ 谭治琪:《陇东方言名词重叠式的构形、语法、语义特征》,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9 年第 7 期,第 113 页-第 115 页。 ④ 雒鹏、阎玉宁、徐治堂主编:《陇东方言与普通话水平测试训练教程》,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 年 8 出版。 ⑤ 雒鹏:《陇东方言音略》,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年 7 月第 37 卷第 4 期,第 125 页-第 128 页。 ⑥ 王冬花:《庆阳方言声调调查及其与普通话声调辨正》,科技资讯,2007 年第 14 期,第 181 页。 ⑦ 吴怀仁:《陇东方言本字考释》,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 5 月第 15 卷第 2 期,第 31 页-第 32 页。 ⑧ 连登岗:《陇东方言语词考五则》,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6 年第 26 卷第 2 期,第 9 页-第 12 页。 ⑨ 何艳萍:《镇原方言语法研究》,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0 年 5 月。 ⑩ 谭治琪:《环县方言初探》,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0 年 5 月。 11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等:《中国大百科全书(精华本,1-6 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 年出版,第 3099 页。 12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年出版。 13 刘班超主编:《中华亲属辞典》,武汉出版社,1991 年 8 月出版,第 152 页。 14 耿相新、康华:《标点本二十五史 2 三国志、晋书—晋书》,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年 10 月出版,第 178 页。 ②
5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语词典》认为“称谓”是“人们由于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 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①我们认为后一种说法比较贴切。 亲属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最重要人际关系,它因结婚、出生、 收养而发生,相应地标记这种关系的亲属称谓语也就成为世界上每一种语言都具 有的成分。亲属称谓语是从家庭及亲属关系中产生出来的一种称谓形式,早在几 千年前的《尔雅·释亲》中就较为系统地记录了封建家庭的亲属称谓语。申小龙 在《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中这样定义亲属称谓语: “亲属称谓语是婚姻和家 庭形式的反映,它把有亲属关系的人组织成不同种类的群体,任何社会中称呼亲 属的方式要么以继嗣为基础,要么以家庭为核心。”②亲属称谓语指的是以本人为 轴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包括拟制血亲)和姻亲的亲 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或叫法。 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把亲属称谓语分为类分型和描述型:类分型只表明尊卑 辈分,如英语;而描述型则对所属系别、辈分和长幼排序作出了严格规定,如汉 语的内外有别,亲属分明,上下有别,长幼有序。整个汉语亲属称谓语系统内部 呈现出严格的等级观念。 由于人们对亲属关系有不同的分类,那么相应的对亲属称谓语系统的考察也 会有不同的角度和描写。上文我们已经说过,亲属关系的发生一般有三种情况, 一是由血缘关系所致,二是由婚姻关系所致,三是由法律拟制(如收养和再婚) 关系所致。前两者涵盖了亲属关系的绝大部分,而由法律拟制关系所致的亲属关 系大多情况下与由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所产生的亲属关系重合。据此,人们可以 从不同的角度来给亲属关系划分类别。如贾彦德先生就把亲属关系分为配偶关 系、生育关系和同胞关系,据此他把亲属称谓语系统分为一层亲属关系词、二层 亲属关系词和三层亲属关系词三个层次来描写③。通常来说,可以把亲属关系分 为血亲和姻亲两大类。血亲指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它又分为宗亲和外亲, 宗亲是指与自己同出一宗,同一个姓氏,其中又包括直系宗亲和旁系宗亲。直系 宗亲包括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儿女、孙子女等;旁系宗亲包括伯父、叔父、 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侄子、侄女、侄孙、侄孙女等。外亲是指虽与自己有血 缘关系,但是不同姓氏的亲属,如外祖父母、舅父、姨母、表兄弟姐妹、表外甥 (表兄弟姐妹的子女)、外孙等等。姻亲指的是没有血缘关系只有婚姻亲戚关系的
① ②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年出版,第 157 页。 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年 1 月出版。 贾彦德:《汉语语义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 9 月第 2 版,第 350 页—第 360 页。
6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亲属,包括自己的配偶及其父母兄弟姐妹、自己兄弟姐妹的配偶、父母兄弟姐妹 的配偶、堂兄弟姐妹的配偶、表兄弟姐妹的配偶等等。然而,我国社会由于长期 以来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宗法观念,一般把亲属分为宗亲、外亲和姻亲三类。 第四节
亲属称谓语研究的现状及本文语料的来源,研究意义和方法
1.4.1 研究现状 我国历来重视亲属关系,古今训诂学的大部分著作,如:《仪礼》、《礼记》、 《周礼》等专著都有亲属制的内容,这类著作反映出亲属称谓语具有丰富的文化 内涵,对亲属称谓语的研究价值不容忽视。亲属称谓语是称谓系统中很重要的一 部分,清代以前称谓语研究的重点就是亲属称谓语,《尔雅》中的《释亲》是我 国最早研究亲属称谓语的专著,比较系统地解释了“宗族、母党、妻党、婚姻” 等一百多种亲属称谓语。后起《释名》、 《广雅》等同类著作也都设专章对亲属称 谓语进行了分类、编排和解释。除此之外,大型类书也有分专章介绍亲属称谓语 的,如《太平御览》中的《宗亲部》。文人学者的杂志笔记也往往涉及亲属称谓 语的研究,如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卷二“风操”篇,都是很重要的研究资料。 其他的方言、音韵、文字著作也可见到记述非常丰富的亲属称谓语,这些字书大 多是从字形结构或从音韵等方面对亲属称谓语进行研究的,没有系统编排。如: 扬雄的《方言》、丁度等的《集韵》、许慎的《说文解字》、顾野王的《玉篇》等。 从清朝开始,汉语称谓语研究进入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阶段,并有了研究称 谓语的专门著作传世,如:周象明《称谓考辨》①、梁章钜《称谓录》②、郑珍《亲 属记》③等,其中影响最大最有价值的是梁章钜的《称谓录》 。综上所述,古人主 要是从实用的角度辑录和研究亲属称谓语的,这些研究成果为后人进一步探索亲 属称谓语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材料。 近现代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亲属称谓语的学者很多。其中有从微观角度对某一 个称谓词或某一类称谓语的研究,如:伍铁平的《论汉语中的从儿称谓和有关现 象》④、曾兰燕《“爹”的音形义及来源》⑤、仲方方《古今夫妻称谓探微》⑥等。 也有从宏观角度对亲属称谓语进行整体研究的,如:赵元任《汉语中的称呼》⑦、 朱晓文《称谓语的多角度研究》⑧等。胡士云博士论文《汉语亲属称谓语研究》⑨, ①
(清)周象明著;第智主编:《称谓录(下)·称谓考辩》,广陵书社,第 1147 页—第 1196 页。 梁章钜(清):《称谓录》,天津:古籍书店,1987 年出版。 ③ (清)郑珍:《亲属记(排印本)》,中华书局,1996 年 11 月第 1 版。 ④ 伍铁平:《论汉语中的从儿称谓和有关现象》,中国语言学报(第二期) ,1984 年 12 月出版,第 242 页-第 258 页。 ⑤ 曾兰燕:《“爹”的音形义及来源》,文学教育,2010 年第 3 期,第 158 页。 ⑥ 仲方方:《古今夫妻称谓探微》,科技信息,2010 年第 16 期,第 148 页,第 151 页。 ⑦ 赵元任:《赵元任论文集》,旧金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76 年出版,第 339 页。 ⑧ 朱晓文:《称谓语的多角度研究》,修辞学习,2005 年第 4 期,第 72 页-第 73 页,第 74 页。 ⑨ 胡士云:《汉语亲属称谓研究》,广州:暨南大学,2001 年。 ②
7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通过共时与历时的研究,清晰地描述了汉语亲属称谓语系统,并梳理了其发展源 流。 还有以社会语言学的方法去调查某些称谓语的使用情况并力图对其社会原 因作出解释的。张莉萍的博士论文《称谓语性别差异的社会语言学研究》①从社 会语言学强调的“人和社会”的角度,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性别差异 在称谓语中的表现,揭示称谓语体系中的性别特征以及两性使用称谓语的情况, 探究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历史文化原因,探索了语言性别研究的新领域;而周涌 华的硕士论文《现代汉语从他亲属称谓语研究》②对从他亲属称谓语这一语言现 象的产生、发展、分类,结构及其语用价值等方面做了详细的专题研究。 另外学者们还注意到了亲属称谓语用于非亲属称谓语的现象。除了吴慧颖的 《拟亲属称谓语与文化心理的共变》③、《建国以来拟亲属称呼的变化》④和潘攀 《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⑤外,杨亭硕士论文《汉语亲属称谓语泛化问题研究》⑥ 对汉语亲属称谓语泛化使用的情况、特点及其成因作了分析;潘之欣、张迈曾《汉 语亲属语扩展用法调查》⑦,通过问卷调查获取该用法在不同阶层人们中的使用 情况的第一手材料,发掘该用法所表达的谈话双方的社会关系等;康月惠的硕士 论文《汉语亲属称谓语及其泛化使用:类型、成因和功能》⑧选择“三言” “二拍” 为调查样本,将亲属称谓语与社会生活联系,从广义修辞的角度,结合社会学、 文化学、语用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对汉语亲属称谓语的类型、成因进行研究 和探析。 反之,也有学者对亲属称谓语的简化做了探究。如:潘攀《论亲属称谓语的 简化》⑨、王琢玺《论襄樊方言亲属称谓的简化》等⑩;王琴的《汉语亲属称谓语 使用的现状》11通过调查分析,得出汉语传统的亲属称谓语出现简化、合流的趋 势,并分析了此种情况出现的原因。 还有人运用现代语义学的方法对汉语的亲属称谓语作义素分析,深刻揭示亲 属称谓语之间的语义对立。如:贾彦德《现代汉语常用亲属词的语义特点》12一
①
张莉萍:《称谓语性别差异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年 2 月。 周涌华:《现代汉语从他亲属称谓语研究》,湖南:湘潭大学,2006 年。 ③ 吴慧颖:《拟亲属称谓语与文化心理的共变》,语言与文化多学科研究,1993 年 7 月。 ④ 吴慧颖:《建国以来拟亲属称呼的变化》,语文建设,1992 年 12 期,第 6 页-第 8 页。 ⑤ 潘 攀:《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语文文字应用,1998 年第 2 期,第 35-38 页。 ⑥ 杨 亭:《汉语亲属称谓语泛化问题研究》,内蒙古:内蒙古大学,2005 年。 ⑦ 潘之欣、张迈曾: 《汉语亲属语扩展用法调查》,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 年第 2 期,第 10 页-第 15 页。 ⑧ 康月惠:《汉语亲属称谓语及其泛化使用:类型、成因和功能》,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7 年 8 月。 ⑨ 潘 攀:《论亲属称谓语的简化》,江汉大学学报,1999 年 8 月第 16 卷第 4 期,第 74 页-第 78 页。 ⑩ 王琢玺:《论襄樊方言亲属称谓的简化》,今日湖北,2011 年第 1 期,第 74 页。 11 王 琴:《汉语亲属称谓语使用的现状》,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 年第 2 期,第 87 页-第 88 页。 12 贾彦德:《现代汉语常用亲属词的语义特点》,世界汉语教学,1994 年第 l 期,第 7 页-第 14 页。 ②
8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文运用现代语义学的分析手段,通过比较的方法,对现代汉语常用亲属称谓语进 行了语义方面的分析;潘文《普通话亲属称谓语形式化初探》①一文从亲属称谓 语的语义构成入手,运用表格形式对书面语亲属称谓语的核心语素进行描写,并 对基本称谓语的语义构成进行形式化标记,有助于我们借助简单的规则和符号来 生成、理解亲属称谓语;郑尔宁的硕士论文《现代汉语称谓名词义征研究》②着 眼于整个称谓名词系统,以语义理论、语义语法学理论和元语言理论为研究的理 论基础,对其语义作深层次分析,建立称谓名词义场及其义征标记集。 还有学者对古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中的亲属称谓语进行了研究。王琪 的博士论文《上古汉语称谓研究》③采用语言与文化结合的方法,对上古汉语亲 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进行了分类研究,揭示其造字理据或构词理据;黄敏的硕 士论文《魏晋南北朝亲属称谓语研究》④以大量的例证对魏晋南北朝的亲属称谓 语进行了分析,描述了我国古代整个称谓语系统的全貌,对于把握古代称谓语的 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桂敏玲硕士论文《上古汉语中的女性称谓语》⑤考察了上古 汉语中的女性称谓语系统,总结了这些称谓语在语义和功能上的演变规律,从语 言学、女性学和民俗学的角度阐释女性称谓的来龙去脉和发展变迁,探讨了其中 体现的上古婚姻制度、文化价值观和中国古代男权背景的宗法制度;吴茂萍的硕 士论文《唐代称谓词研究》⑥对唐代称谓语的语音、语义、词汇、语用等方面进 行了静态的描写;朱傲蕾硕士论文《唐代笔记小说中的亲属称谓语研究》⑦全面 分析了唐代笔记小说中的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外化情况、构词特点、排行特 点、反映的文化内涵等。 对单点方言亲属称谓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亲属称谓语与宗法观念、传统文 化、地域文化、血缘关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关系上。如:张映庚的《昆明汉族 亲属称谓语之探究》⑧、易亚新的《常德方言男性亲属称谓词的泛化及其文化内 涵》⑨、林丽芳的《龙岩方言亲属称谓语词的文化内涵浅探》⑩、艾贵金的《浅谈 淮阳方言的亲属称谓语词》11、陈新文《休宁方言亲属称谓的文化内涵》①等。 ①
潘 文:《普通话亲属称谓语形式化初探》,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年 10 月第 6 期,第 105 页-第 110 页。 郑尔宁:《现代汉语称谓名词义征研究》,江苏:南京师范大学,2006 年 3 月。 ③ 王 琪:《上古汉语称谓研究》,浙江:浙江大学,2005 年 5 月。 ④ 黄 敏:《魏晋南北朝亲属称谓语研究》,重庆:西南大学,2006 年 6 月。 ⑤ 桂敏玲:《上古汉语中的女性称谓语》,上海:复旦大学,2007 年 5 月。 ⑥ 吴茂萍:《唐代称谓词研究》,成都:四川大学,2002 年 5 月。 ⑦ 朱傲蕾:《唐代笔记小说中的亲属称谓语研究》,吉林:长春理工大学,2006 年 5 月。 ⑧ 张映庚:《昆明汉族亲属称谓语之探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 年 10 月第 27 卷第 5 期,第 68-第 73 页。 ⑨ 易亚新: 《常德方言男性亲属称谓词的泛化及其文化内涵》,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年 11 月,第 27 卷第 6 期, 第 97-第 101 页。 ⑩ 林丽芳:《龙岩方言亲属称谓语词的文化内涵浅探》,龙岩师专学报,2004 年 4 月第 22 卷第 2 期,第 90 页-第 91 页,第 103 页。 11 艾贵金:《浅谈淮阳方言的亲属称谓语词》,语言研究,2002 特刊,第 269 页-第 272 页。 ②
9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近几年来,对少数民族语言的亲属称谓语进行研究的著作也不断涌现,如: 范丽君硕士论文《内蒙古方言亲属称谓语词文化特征研究》②、沈淑花硕士论文 《维吾尔语亲属称谓语研究》③。 将汉语亲属称谓语与其他语言的亲属称谓语进行比较研究,在汉语亲属称谓 语的研究中占的份量也不小,有的是把汉语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进行对比分析, 通过汉族与少数民族亲属称谓语系统的比较,总结出汉族与少数民族亲属称谓语 的不同特点和人文属性以及其各自的民族制度文化。如:贺又宁《汉、苗族亲属 称谓语文化特征之比较》④、张晓娟的《汉维亲属称谓语对比分析》⑤等。 还有的是把汉语与其他外语进行比较,其中较多的是汉英比较。英汉称谓语 差别很大,亲属称谓语各具特点,了解其间的异同,有助于在跨文化交际中进一 步了解双方民族的文化特征。如:丁怡《中英称谓语的比较》⑥﹑黎昌抱《英汉 亲属称谓词国俗差异研究》⑦、谭颖《英汉称谓语与文化之关联》⑧、张丽华、罗 毅《英汉亲属称谓的深层文化内涵比较》⑨、裘燕萍《汉英亲属称谓语系统的对 比研究》⑩等。也有将汉语与俄语、法语、韩语等进行对比研究的,如:齐晓峰 的硕士论文《汉韩亲属称谓语对比研究》11、金雪梅《论中日血缘亲属称谓语差 异成因及其翻译》12、焦建新硕士论文《汉语、泰语亲属称谓语及其文化内涵比 较》13、赵钟淑博士论文《中韩现代亲属称谓语研究》14等。 也有人对一些古典著作中的亲属称谓语进行了专书研究,如:张锦文的硕士 论文《〈型世言〉亲属称谓语研究》15第一次对近代汉语中的专书亲属称谓语进 行了系统研究,弥补了亲属称谓语历时研究中缺乏近代亲属称谓语研究成果的不 足;陈建萍的硕士论文《〈红楼梦〉》 (前 80 回)女性称谓语研究》16以《红楼梦》 前 80 回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女性称谓语进行了系统研究,梳理女性称谓语的 构成,并运用礼貌原则、表敬原则、示近原则分析了其语义和语用;马丽的博士
①
陈新文:《休宁方言亲属称谓的文化内涵》,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年 3 月第 21 卷第 1 期,第 29 页-第 31 页。 范丽君:《内蒙古方言亲属称谓语词文化特征研究》,内蒙古:内蒙古大学,2004 年 11 月。 ③ 沈淑花:《维吾尔语亲属称谓语研究》,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3 年 5 月。 ④ 贺又宁:《汉、苗族亲属称谓语文化特征之比较》,贵州民族研究,2001 年第 2 期,第 77 页-第 83 页。 ⑤ 张晓娟:《汉维亲属称谓语对比分析》,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7 年 9 月第 23 卷第 3 期,第 16 页-第 19 页。 ⑥ 丁 怡:《中英称谓语的比较》,广州师院学报(社科版),1999 年第 20 卷第 3 期,第 77 页-第 79 页,第 94 页。 ⑦ 黎昌抱:《英汉亲属称谓词国俗差异研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 年第 2 期,第 93 页-第 96 页。 ⑧ 谭 颖:《英汉称谓语与文化之关联》,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 年 4 月第 15 卷第 2 期,第 197 页-第 201 页。 ⑨ 张丽华、罗毅:《英汉亲属称谓的深层文化内涵比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2 年 9 月第 5 期,第 136 页-第 139 页。 ⑩ 裘燕萍:《汉英亲属称谓语系统的对比研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 年 5 月第 19 卷第 3 期,第 145 页-第 149 页。 11 齐晓峰:《汉韩亲属称谓语对比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4 年 5 月。 12 金雪梅:《论中日血缘亲属称谓语差异成因及其翻译》,学术论坛,2009 年 1 月。 13 焦建新:《汉语、泰语亲属称谓语及其文化内涵比较》,广东:暨南大学,2009 年 5 月。 14 赵钟淑:《中韩现代亲属称谓语研究》,山东:山东大学,2008 年 4 月。 15 张锦文:《《型世言》亲属称谓语研究》,江苏:南京师范大学,2007 年 5 月。 16 陈建萍:《(前 80 回)女性称谓语研究》,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1 年 5 月。 ②
10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论文《 〈三国志〉称谓词研究》首次运用语言学理论对《三国志》①中的称谓词作 了系统研究,对魏晋时期的称谓词系统作了以点代面的初步探讨。这是迄今为止 对汉语专书称谓词研究最为细致、最为全面的成果。 崔希亮《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与对外汉语教学》②、刘小湘《中外称谓和对外 汉语教学》③等则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入手对亲属称谓语进行了研究。 除了对亲属称谓语本身的研究以外,还有一些和社会学、人类学相结合的跨 学科研究,如:董树人《北京方言中的语素“爷”——从方言透视地域文化》④就 当时流行的“倒爷” “老爷” “大爷”等以“爷”为构词语素构成的一批词分析地 域文化;郭锦桴的《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⑤一书论述了亲属称谓语与宗族文化 观念。从文化方面讨论亲属称谓语的文章和专著还有冯汉骥的《由中国亲属名词 上所见之中国古代婚姻制》⑥、冯汉骥《中国亲属称谓语指南》⑦、袁庭栋《古人 称谓漫谈》⑧等。这些研究成果基本上实践了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 与语言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即所谓的语言文化分析方法。 近年来,出版的亲属称谓语的词典也有若干。如:鲍海涛、王安节的《亲属 称呼词典》⑨、张孝忠等的《古今称谓语词典》⑩、王火、王学元的《汉语称谓词 典》11、杨应芹、诸伟奇的《古今称谓辞典》12、陆瑛的《简明称谓辞典》13、吴 海林的《中国古今称谓全书》14、蔡希芹的《中国称谓辞典》15、张龙虎的《人 称称谓词汇释》16、吉常宏的《汉语称谓大词典》17、韩省之主编的《称谓大辞 典》18等近十种。这些亲属称谓语词典着重于收录和解释词条,很少对词条作出 考证。 1.4.2 本文的语料来源 除了引证的相关文献外,本文的所有语料都是笔者亲自调查所得。笔者依照 庆阳地区七县一市的行政区划把庆阳方言分为八个方言点,每个点均以县城或市 ①
马 丽:《称谓词研究》,上海:复旦大学,2005 年 4 月。 崔希亮:《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 年第 2 期,第 34 页-第 47 页。 ③ 刘小湘:《中外称谓和对外汉语教学》,修辞学习,1992 年第 3 期,第 23 页,第 22 页。 ④ 董树人:《北京方言中的语素“爷”——从方言透视地域文化》,汉语学习,1994 年第 8 期,第 149 页-152 页。 ⑤ 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年 6 月出版。 ⑥ 冯汉骥:《由中国亲属名词上所见之中国古代婚姻制》,齐鲁学报,1941 年第 1 期,第 117 页-第 134 页。 ⑦ 冯汉骥、徐志诚译:《中国亲属称谓语指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年出版。 ⑧ 袁庭栋:《古人称谓漫谈》,中华书局,1994 年 6 月出版。 ⑨ 鲍海涛、王安节: 《亲属称呼词典》,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年 8 月第 1 版。 ⑩ 张孝忠等:《古今称谓语词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 年 10 月出版。 11 王火、王学元:《汉语称谓词典》,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 年 6 月出版。 12 杨应芹、诸伟奇: 《古今称谓辞典》,黄山书社,1989 年 3 月出版。 13 陆 瑛:《简明称谓辞典》,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年 5 月出版。 14 吴海林:《中国古今称谓全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 年 6 月出版。 15 蔡希芹:《中国称谓辞典》,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年 2 月出版。 16 张龙虎:《人称称谓词汇释》,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 年 12 月出版。 17 吉常宏:《汉语称谓大词典》,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年出版。 18 韩省之主编:《称谓大辞典》,新世界出版社,1991 年 10 月出版。 ②
11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区所在地的方言为标准。为了确保资料的真实可靠,每个点的发音合作人最少两 到三个,分散在老、中、青不同的年龄段上。各点的主要发音合作人详见下表: 姓名
性别
年龄
文化程度
职业
所在县市
石红妮
女
25 岁
本科
文员
西峰市
张兴旺
男
55 岁
师范
教师
西峰市温泉乡
何志英
男
28 岁
本科
石化公司职员
庆城县
王彩花
女
48 岁
初中
农民
庆城县
彭文娟
女
31 岁
本科
小学教师
合水县
丑志超
男
40 岁
师范
教育局科员
合水县
杨正礼
男
35 岁
师范
小学老师
华池县
李玉才
男
65 岁
高中
农民
华池县
王红颖
男
32 岁
师范
教育局科员
宁县
葛龙龙
男
25 岁
硕士
在校学生
宁县
闫
华
女
25 岁
中专
幼儿教师
正宁县
南
艳
女
22 岁
师范
小学教师
正宁县
范燕燕
女
24 岁
初中
农民
镇原县
张菊花
女
56 岁
小学
农民
镇原县
王岁学
男
50 岁
小学
农民
环县
吴亚亚
女
26 岁
硕士
在校学生
环县
1.4.3 研究意义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忠实地记录和反映了社会的每一个发展和变化。 亲属称谓语是亲属制度的语言反映,它以简单的词语形式反映了复杂的亲属制 度。不同语言或方言的亲属称谓语系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亲属制度会制约亲 属称谓语的特点,不同的亲属制度会形成不同的亲属称谓语系统。但是,不同的 语言或方言即使亲属制度相同,亲属称谓语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主要是因 为语言对社会的反映还受到语言本身内部结构规律的影响。考察语言或方言中的 亲属称谓语,不仅可以了解使用这种语言或方言的社会的亲属制度状况,也可以 了解这种语言或方言的语言系统特别是词汇系统的面貌与特点。 亲属称谓语既然是人们基于家庭关系和婚姻关系所形成的,就不可避免地从 侧面反映着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社会心理和文化传统,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布 龙菲尔德在他的《语言论》中说: “人们的亲属关系看去似乎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12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其实,不同语言中所用的亲属名称极难分析。”①亲属称谓语正如其他基本词汇一 样是在长期的特定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产物,一个民族或地区的亲属称谓语系 统便理所当然地带上了本民族或本地区的历史文化烙印和民族特征。“亲属称谓 语是文化和时代的方向标,考察亲属称谓语的变化就能折射出社会生活、时代背 景和人们的心理状态等的变迁。”②亲属称谓语不仅仅是语言学家们所考虑、研究 的问题,也是人类学、文化学、民俗学等多门学科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因此,通 过语言或方言来研究亲属称谓语也必然要考虑其他方面的因素,而不能只是单纯 的语言学词汇理论。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全面深入地展开,许多的地域特色还 有待于进一步的调查挖掘,考察本地亲属称谓语与民俗风情、社会文化的专题研 究近乎空白。而这正留给了我们研究的空间。 1.4.4 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描写与比较相结合、形式与意义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共时 与历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察。依据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的观点,对庆 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的语音、语义及构词形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紧密结合社会 文化、地域特点、历史影响、社会心理等因素,对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中所蕴含 的封建宗法和儒家文化进行探究。 第一,描写法。对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的语义形式、语音形式、构词形式进 行客观的静态的描写,为下文的分析、比较打下坚实基础,这是最基本的方法。 第二,分析法。这是本文采用的最主要的方法。在描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揭示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的基本面貌,探索一部分亲属称谓语的形式和语义之间 的关联,并且对其进行文化透视。 第三,比较法。在描写、分析的基础上,从宏观着眼进行比较,运用历时比 较的方法,对个别特殊的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的动态演变进行了考证和溯源。
第二章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系统概述 第一节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概貌
2.1.1 宗亲 宗亲是指与自己有血缘关系并且同姓的亲属,其中又包括直系宗亲和旁系宗 亲。直系宗亲包括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子女、孙子女等。旁系宗亲包括伯 ① ②
布龙菲尔德;袁家骅等译:《语言论(汉译本)》,商务印书馆,1980 年出版,第 239 页—第 242 页,第 337 页。 罗湘英:《亲属称谓的词缀化现象》 ,汉语学习,2008 年 8 月第 4 期,第 74 页—第 77 页。
13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父、叔父、姑母、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侄子女等。 2.1.1.1 直系宗亲 直系宗亲是指与自己有直接血缘关系的宗亲,包括曾祖父母(己身以上的第 三代血亲);祖父母(己身以上的第二代血亲);父母(己身以上的第一代血亲); 儿女(己身以下的第一代血亲);孙子女(己身以下的第二代血亲)等等。 表1 方言点 称 谓
西峰市
对
庆城县
叙称
称
庆阳方言直系宗亲亲属称谓语表
合水县
华池县
宁县
对
叙
对
叙
对
叙
称
称
称
称
称
称
太
太
太
太
太
爷
爷
爷
爷
爷
正宁县
镇原县
环县
对称
叙称
对称
叙称
对称
叙称
对称
叙称
太
太爷
太爷
老爷
老爷
太爷
太爷
太爷
太爷
爷
/ 老
/ 老
爷
爷 太太
太太
太太
太太
对象 曾祖父
曾祖母
太爷
太太
太爷
太太
太
太
老
老
老
老
太奶
太奶
老奶
老奶
太
太
太
太
太
太
/ 老
/ 老
/ 老
/ 老
奶
奶
[ba˧]
[ba˧]
祖父
爷
爷
爷
爷
爷
爷
爷
爷
爷
爷
老爷
老爷
爷
爷
爷
爷
祖母
奶奶
奶奶
奶
奶
奶
奶
奶
奶
奶
奶
老奶
老奶
奶奶
奶奶
奶奶
奶奶
奶
奶
奶
奶
奶
奶
/ 老
/ 老
[ba˧]
[ba˧] 爸
爸/外
爸/爸爸
爸爸
前老人
/
父亲
爸
爸 /
爸
爸
爸
爸
爸
爸
爸 /
爸 /
爸爸
爸 /
外前
大
大
/ 大
大
老人
[ta˨˦]
[ta˨˦]/
[ta˨˦]
[ta˨˦]
妈
妈 /
大
[ta˨˦]/爹
外前 老人 母亲
儿子
妈
名字
妈 /
妈
妈
妈
妈
妈
妈
妈
妈 /
屋里
屋里
屋里
老人
老人
老人
名字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娃
字
字
字
字/
字
字/
/ 娃
/娃
/ 娃
/娃
娃
娃
娃
14
娃
妈
妈/屋
妈
里老人
妈/屋 里 老 人
名字
名字/
名字/娃
名字/
娃/儿
娃
娃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女儿
名字
名字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 女
字
字
字
字/
字
字/
/ 女
/ 女
女
女
女
子
子
[mi˨˦]
子
子
子
孙子
孙女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字
字
字
字
字
字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字
字
字
字
字
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女子
子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孙子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孙女
2.1.1.2 旁系宗亲 旁系宗亲是指与自己有间接血缘关系的宗亲,包括伯父(父之兄)、叔父(父 之弟)、姑母(父之姐妹);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伯父、叔父的子女);侄子女(兄 弟或堂兄弟的子女)等等。 表2 方言点
西峰市
庆城县
称谓
对
叙
对象
称
称
伯父
大
大
爸/
叔父
庆阳方言旁系宗亲亲属称谓语表
合水县
华池县
宁县
正宁县
镇原县
环县
对称
叙称
对称
叙称
对称
叙称
对称
叙称
对称
叙称
对称
叙称
对称
叙称
大爸
大爸
大爸
大爸
大爸
大爸
伯 /
伯 /
伯 /
伯 /
大爸
大爸
大爸
大爸
爸/
/ 大
/ 大
/ 大
/ 大
大
大
大
大
/ 大
/ 大
大
大
[ta˧]
[ta˧]
爹
爹
[ta˧]
[ta˧]
[ta˧]
[ta˧]
爹
爹
爹
爹
大
大
大
大
大
大
[ta˨˦]
[ta˨˦]
[ta˨˦]
[ta˨˦]
[ta˨˦]
[ta˨˦]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大
(x)
(x)
大
大
大
大
大
大
大
大
大
大
大
大
大
[ta˨˦]
大
大
[ta˨˦]
[ta˨˦
[ta˨˦]
[ta˨˦]
[ta˨˦]
[ta˨˦]
[ta˨˦]
[ta˨˦]
[ta˨˦]
[ta˨˦]
[ta˨˦]
[ta˨˦]
[ta˨˦]
[ta˨˦]
[ta˨˦]
/(x
]/(
/(x)
/(x)
)爹
x)
爸
爸
爹 姑母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大
(x)
(x)
娘
娘
娘
娘
姑姑
姑姑
娘
娘
姑
姑
姑
姑
大
[ta˧˩]大
娘
娘
[ni
[ni
[ni
[ni
/(x)
/(x)
[ni
[ni
/(x)
/(x)
/(x)
/(x)
[ta˧˩]
[ni
[ni
˧˩]
˧˩]
]
˧˩] 娘
大
大
˧˩] 娘
˧˩] 娘
姑姑
姑姑
姑 姑
姑姑
大
˧˩]
˧˩] 娘
娘
15
[.ta]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娘
娘
[.ni
[.ni
[ta˧˩]
[ta˧˩]
[.ni
[.ni
/(x)
/(x)
/(x)
/(x)
[.ni
[.ni
]/(x
]/(
大
大
]
]
大
大
大
]
]
) 姑
x) 姑
[.ta]
[.ta]
[ta˧˩]
[ta˧˩]
姑
姑
/(x)
/(x)
大
大
娘
娘
[.ta]
[.ta]
[.ta]
[.ta]
[ni
[ni
/(x)
/(x)
/(x)
/(x)
˧˩] 娘
˧˩] 娘
娘
娘
娘
娘
[.ni
[.ni
[ni
[ni
[ni
[ni
]
]
˧˩]
˧˩] 娘
˧˩] 娘
˧˩] 娘
娘
[.ni
[.ni
[.ni
[.ni
]
]
]
[.ta]
娘
[.ni
大
[.ni
]
[ta˧˩]
[ta˧˩]
]
大
大
] 哥哥
哥
哥
哥哥
哥哥
哥哥
哥哥
哥哥
哥哥
哥哥
哥哥
哥 哥
哥哥
哥
哥
哥哥
哥哥
哥
哥
/(x)
/(x)
/(x)
/(x)
/(x)
/(x)
/(x)
/(x)
/(x)
/(x)
[kuo˧˩
[kuo˧˩]
/(x)
/哥/
/(x
/(x
哥
哥 /
哥
哥 /
哥
哥 /
哥/
哥 /
哥/
哥 /
]
哥
哥
掌柜
)哥
)哥
哥
掌柜
掌柜
掌柜
掌柜
掌柜
[.kuo
[.kuo]
的c
的
的
的
的
]/(x)
/(x)
哥
哥
[kuo˧˩
[kuo˧˩]
]
/掌柜
的
的 姐姐
弟弟
妹妹
姐
姐
姐姐
姐姐
姐姐
姐姐
姐姐
姐姐
姐姐
姐姐
姐 姐
姐姐
姐 姐
姐 姐
姐姐
姐姐
姐
姐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姐
姐
姐
姐
姐
姐
姐
姐
姐
姐
姐
姐
姐
姐
)姐
)姐
名
名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 字
名字
名 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字/
字/
/老 x
/老 x
/老 x
/老 x
/老 x
/老 x
/ 老
/老 x
/老 x
/老 x
/老 x
老x
/ 老
/老 x
老x
老x
名
名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 字
名字
名 字
名 字
名字
名字
字
字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妹子
妹子
妹子
妹子
妹子
妹子
妹子
妹子
妹子
妹子
妹子
妹子
妹子
妹子
x
16
x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堂兄
)妹
)妹
子
子
堂
堂
哥
哥
堂哥
堂哥
哥
哥
堂哥
堂哥
哥
哥
哥
哥
哥
哥
哥哥
哥哥
[kuo˧˩
[kuo˧˩]
名字
名字
名字
] 堂弟
堂
堂
弟
弟
堂弟
堂弟
弟
弟
堂弟
堂弟
弟
弟
弟
弟
名 字 / 兄 弟
堂姐
堂妹
堂
堂
姐
姐
堂
堂
妹
妹
堂姐
堂姐
姐
姐
堂姐
堂姐
姐
姐
姐
姐
姐
姐
姐姐
姐姐
堂妹
堂妹
妹
妹
堂妹
堂妹
妹
妹
妹
妹
名 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 妹
妹子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子 侄子
侄女
名
名
字
字
名
名
字
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侄儿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侄女
注:c特指老大。d此表中的“x”为被称呼者的排行。
2.1.2 外亲 外亲是指与自己虽有血缘关系,但是不同姓氏的亲属,如外曾祖父母、外祖 父母、舅父、姨母、表兄弟姐妹、外甥与外甥女、外孙与外孙女等等。它是血亲 的另外一个分支。 表3 方言点 称谓
西峰市 对称
合水县
华池县
宁县 对称
正宁县
叙
对
叙
对
叙
对
叙
称
称
称
称
称
称
称
外 太
外
外
外
外
外
外
外
太爷
太爷
爷
太
太
太
太
太
太
太
/ 老
爷
爷
爷
爷
爷
爷
爷
爷
对象 外曾祖父
庆城县
庆阳方言外亲亲属称谓语表
叙称
对称
镇原县 叙称
对称
叙称
对
叙称
称 老爷
老爷
外
外
外
外太
/ 老
[vei˨˦
[vei˨˦]
太
爷
爷
] 太
太爷
爷
爷
17
环县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外曾祖母
外 太
外
外
外
外
外
外
外
外太
外太
老奶/
老奶
外
外
外
外太
太
太
太
太
老
老
太
太
/ 外
/ 外
老
/ 老
[vei˨˦
[vei˨˦]
太
太
太
太
太
太
太
太
太
老奶
老奶
[ba˧]
[ba˧]
] 太
太太
太
太 外祖父
外祖母
外爷
外奶
外
外
外
外
外
外
外
爷
爷
爷
爷
爷
爷
爷
外
外
外
外
外
外
外
奶
奶
奶
奶
奶
奶
奶
外爷
外奶
外爷
外奶
爷
舅阿
外
外
外
爷
[vei˨˦
[vei˨˦]
爷
]爷
爷
奶
舅阿
外
外
外
/[ba˧]
奶 /
[vei˨˦
[vei˨˦]
奶
舅阿
]奶
奶
外爷
外奶
[ba˧] 舅父
舅舅
舅 /
舅
舅 /
舅
舅 /
舅
舅
舅 /
舅 /
舅 /
舅 /
舅 /
舅/舅
舅/
舅 /
舅
舅
舅
舅
舅
舅
/
舅
舅
舅舅
舅舅
舅舅
舅
舅
舅舅
舅
舅
舅
舅
舅
舅
舅
舅 姨母
表兄
姨娘
表哥
姨
姨
姨
姨
姨
姨
姨
姨娘
姨娘
姨 娘
姨娘
姨娘
姨娘/
娘
娘
娘
娘 /
娘 /
娘 /
娘 /
娘
娘
/ 娘
/ 娘
/ 娘
/ 娘
/ 娘
娘
[ni
[ni
娘
娘
娘
娘
[ni
[ni
[ni
[ni
[ni
[ni˧˩
˧˩]
˧˩]
[ni
[ni
[ni
[ni
˧˩] 娘
˧˩] 娘
˧˩] 娘
˧˩]
˧˩] 娘
]
娘
娘
] 娘
˧˩]
˧˩]
˧˩]
[.ni
[.ni
[.ni
娘
[.ni
[.ni
[.ni
[.ni
[.ni
娘
娘
娘
]
]
]
[.ni
]
]
]
]
]
[.ni
[.ni
[.ni
]
]
] 表兄
表兄
表
表兄
兄
哥
娘
]
表
表
表
名
名
表
表
哥
哥
哥
字
字
哥
哥
表兄
表兄
表兄
表兄
哥 表弟
表姐
表妹
表弟
表姐
表妹
表
表
表
名
名
表
表
弟
弟
弟
字
字
弟
弟
表
表
表
名
名
表
表
姐
姐
姐
字
字
姐
姐
表
表
表
名
名
表
表
18
表弟
表弟
表弟
表弟
表弟
表弟
表
表弟
弟 表姐
表姐
表姐
表姐
表姐
表姐
表
表姐
姐 表妹
表妹
表妹
表妹
表妹
表妹
表
表妹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外甥
名字
外甥女
名字
妹
妹
妹
字
字
妹
妹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字
字
字
字
字
字
字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字
字
字
字
字
字
字
妹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
外甥
字
名字/
名
外 甥
字
名字
名字
女
外孙
名字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字
字
字
字
字
字
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
外
字
名字
[vei˨˦] 孙 外孙女
名字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字
字
字
字
字
字
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
外
字
名字
[vei˨˦] 孙女
2.1.3 姻亲 姻亲指的是没有血缘关系而有婚姻关系的亲戚,包括自己的配偶及其父母兄 弟姐妹、自己兄弟姐妹的配偶、父母兄弟姐妹的配偶、堂兄弟姐妹的配偶、表兄 弟姐妹的配偶等。我们分父系、妻系及其他姻亲三部分来说明。 2.1.3.1 夫系 是以女性为己身,包括丈夫、丈夫的血亲和丈夫的血亲的配偶。 表4 方言点 称谓 对象
夫
西峰市
庆城县
合水县
对
叙
对
对
称
称
称
名
子
名
子 女
名
字/
女
字
名/外
子
名/
/
女
外
名
前
庆阳方言夫系姻亲亲属称谓语表 华池县
宁县
对
叙
对称
称
称
子女
名
子
名 字
子女
字/
名 /
字/
女
/ 子
前人/
子
外前
子
名 /
女名
子
掌 柜
女
人 /
女
外
女
的
名
掌柜
名
前
叙称
叙称
称
19
正宁县
叙称
对称
镇原县
叙
对
称
称
名字
子
名 /
/ 子
外前
女名
环县
叙称
对称
叙称
名
子 女
名字
子 女
女
字/
名 /
/ 子
名 /
名/
子
外 前
女名
娃 他
人 /
外
女
人 /
/ 掌
爸 /
掌柜
前
名
掌 柜
柜的
掌 柜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人/
夫父
夫母
爸
妈
名
的
人 /
的
人/
掌
掌
掌
柜
柜
柜
的
的
的
公
爸
公公/
爸
公公
爸
的
爸
公 公
的(
爸
公 公
公
爸 /
公公
爸 /
公
大
公/
/ 阿
/ 婆
公/
阿公/
/ 阿
公 /
婆 阿
/ 阿
婆
阿 公
公 /
婆
大
公 /
婆
公 /
阿 大
家
爸/婆
阿公
家
婆阿
阿
阿 公
( 爸
爸
家爸
爸 /
爸
大
大
爸 /
)
婆家
(
婆 家
爸
爸)
爸
婆
妈
婆
婆婆/
妈
婆婆
阿家/
/ 阿
阿 家 妈
妈
婆
妈
婆
妈 /
妈
婆
妈
婆 婆
妈
婆 婆
阿家
婆/
/ 阿
/ 婆
家 /
/ 阿
他
家 /
阿妈
阿家
家妈
老
婆 家
妈
/ 婆
奶
妈
阿妈 夫兄
(x
(x
(
(x)
(x
(x)
(x
( x
(x)
(x)
(x)
(x
(x
(x)
(x)
(x)
)哥
)哥
x)
哥/阿
)哥
哥 /
)哥
)哥
哥
哥
哥
)哥
)哥
哥 /
哥
哥
哥
伯哥c
名字
名 字
阿伯
/ 阿
阿 伯
哥
伯
哥
哥 夫弟
名
名
名
名字/
名
名字
字/
字/
字
(x)
字/
(x
(x
/
兄弟
(x
)兄
)兄
(
弟
弟
x)
名
名
名 字
/(x) 字/
字 /
兄弟
(x
( x
)兄
)兄
弟
名字
名
名 字
/(x) /(x) /(x) 字 /
字/
/(x) /(x) /(x)
兄弟
(x
(x
兄弟
兄弟
兄弟
)兄
)兄
)兄
弟
弟
弟
弟
兄弟
名字
兄弟
名
兄 弟 夫姐
(x
(x
(
(x)
(x
(x)
(x
( x
(x)
(x)
(x)
(x
(x
(x)
(x)
(x)
)姐
)姐
x)
姐
)姐
姐
)姐
)姐
姐
姐
姐
)姐
)姐
姐
姐
姐
20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姐 夫妹
名
名
名
名字/
名
名字
字/
字/
字
(x)
字/
(x
(x
/
妹子
(x
)妹
)妹
(
子
子
x)
名
名 字
/(x) /(x) /(x) 字 /
字/
/(x) /(x) /(x)
妹子
(x
(x
妹子
妹子
妹子
)妹
)妹
)妹
子
子
子
子
名
名
名 字
/(x) 字/
字 /
妹子
(x
( x
)妹
)妹
子
名字
妹子
名字
妹子
名
名字
名 字
妹 子 夫嫂
夫弟媳
(x)
(x)
(x
(x) 嫂
(x)
(x)嫂
(x)
(x)
(x) 嫂
(x)
(x) 嫂
(x)
(x)
(x) 嫂
(x)嫂
(x) 嫂
嫂
嫂
)
子
嫂
子 /
嫂
嫂
子 /
嫂子
子 /
嫂
嫂
子 /
子 /
子 /
子/
子/
嫂
子/
先后
子/
子 /
先后
/ 先
先后
子/
子/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
先
子
先
先
先
先
先
后
后
后
后
后
后
后
兄
(x)
兄
(x) 先
兄
兄弟
兄
兄
名 字
名字
名字
名
名
名 字
兄弟
兄 弟
弟
先
弟
后
弟
媳妇
弟
弟
/ 兄
/ 兄
/ 兄
字/
字/
/ 兄
媳妇
媳 妇
媳
后
媳
媳
/(x)
媳
媳
弟 媳
弟媳
弟媳
兄
兄
弟 媳
/(x)
/(x)
妇
妇
妇
先后
妇
妇
妇
妇
妇
弟
弟
妇
先后
先后
/(x
/(
/(x
/(x
/(x
/(x)
/(x)
/(x)
媳
媳
/(x)
)先
x)
)先
)先
) 先
先后
先后
先后
妇
妇
先后
后
先
后
后
后
/(x
/(x
)先
)先
后
后
后
后
夫姐夫
(x)
(x)
(x
(x) 姐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姐
姐
)
夫
姐
姐夫
姐
姐
姐夫
姐夫
姐夫
姐
姐
姐夫
姐夫
姐夫
夫
夫
姐
夫
夫
夫
夫
夫
夫 夫妹夫
(x)
(x)
(x
(x) 妹
(x)
(x)妹
(x)
(x)
(x) 妹
(x)
(x) 妹
(x)
(x)
(x) 妹
(x)妹
(x) 妹
妹
妹
)
夫
妹
夫
妹
妹
夫
妹夫
夫
妹
妹
夫
夫
夫
夫
夫
妹
夫
夫
夫
夫
夫
夫 注:c特指老大。
21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d此表中的“x”除了“夫嫂”“夫弟媳”“夫姐夫” “夫妹夫”为被称呼者配偶的排行外,其余均为被称呼者的排行。
2.1.3.2 妻系 是以男性为己身,包括妻子、妻子的血亲和妻子的血亲的配偶。 表5 方言点 称 谓对象
妻
妻父
妻母
庆阳方言妻系姻亲亲属称谓语表
西峰市
庆城县
合水县
对
叙
对
叙
对称
称
称
称
称
名
子
名
子
字
女
字
女
名 /
/掌柜
名
名
掌柜
的/婆
/
/
的 /
娘/屋
掌
掌
婆娘
里人
柜
柜
的
的
/
/
/
婆
婆
婆
娘
娘
娘
/
/
/
屋
屋
屋
里
里
里
人
人
人
名字
姨父
华池县
镇原县
环县
对
叙
对
叙
称
称
称
称
子 女
名
子
名
子
名 /
名/掌
字
女
字
女
婆娘
柜的/
名
名
婆娘
/
/
掌
婆
/ 屋
柜
娘
里人
的
叙称
子女
老姨
对称
名字
叙称
对称
子女名
子女
姨
老
父
姨
父
姨
父 /
/ 老
父
/
父
丈人
姨父
丈 人
名字
老
姨
姨
丈人
父
姨
父
父
父
/
/
/
/
丈
丈
丈
丈
人
人
人
人 姨娘
姨娘
娘
姨
娘
姨
/ 丈
/ 老
娘
/
娘
母娘
姨娘
/
丈
/
/ 丈
姨娘
姨娘
22
姨/姨
姨 /
娘
姨娘
姨父
叙称
姨
老
姨父
对称
姨父/
姨
姨父
叙称
老
老
姨父
名字
正宁县
姨
姨
姨父
宁县
姨
姨/丈
姨
老
姨
姨
母娘
娘
姨
娘
娘
/ 丈
娘
/
/
母娘
/
丈
丈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丈
母
丈
母
娘
娘
妻兄
母娘
丈
母
母
母
母
娘
娘
娘
娘
/
/
姨
姨
(x)
(x)
(x)
(x)
(x) 哥
(x) 哥 /
(x) 哥
(x) 哥
(x) 哥
(x)
(x)
(x)
(x)
哥
哥
哥
哥
/ 妻
妻哥
/ 妻
/ 妻
/妻哥
哥
哥
哥
哥
/
/
哥 /
哥 /
哥
/室兄
/
/
室
妻
室兄
室兄
哥
室
室
兄
哥
哥
哥
兄
兄
哥
/
哥
哥
(x)哥
(x)哥
(x)哥
室 兄 哥 妻弟
妻姐
妻妹
名
名
名
名
名字
名字
字
字
字
字
/ 小
/
/
舅子
小
名字
名字/
名字
小舅子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
名
名
名
/ 小
小 舅
字
字
字
字
舅子
子
/
/
小
小
小
舅
舅
舅
舅
子
子
子
子
(x)
(x)
(x)
(x)
(x)姐
姐
姐
姐
姐
名
名
名
名
字
字
字
字
/ 妻
妻妹/
/
/
妹 /
小姨子
小
小
姨
姨
子
子
名字
(x)姐
(x)
(x)
(x)
(x)
姐
姐
姐
姐
名字/
名
名
名
妻
/ 妻
妻妹/
字
字
字
妹
妹 /
小 姨
/
/
小姨
小姨
子
妻
小
子
子
妹
姨
/
子
名字
(x)姐
名字
(x)姐
(x)姐
名字/
名字
(x)姐
名字
(x)姐
名字
(x)姐
小 姨 子 妻嫂
(x)
(x)
(x)
(x)
(x) 嫂
(x) 嫂
(x) 嫂
(x)嫂子
23
(x)嫂子
(x) 嫂
(x) 嫂
(x) 嫂
(x)
(x)
(x)
(x)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嫂
嫂
嫂
嫂
子
子
子
子
子
妻弟
名
名
名
名
媳c
字
字
字
字
妻姐夫
(x)
(x)
(x)
(x)
(x) 姐
(x) 姐
(x) 姐
(x)姐夫
姐
姐
姐
姐
夫
夫 /
夫
夫
夫
夫
夫
挑担
/
/
挑
挑
担
担
/
/
一
名字
子
名字
子
名字
子
名字
名字
名字
子
名字
子
名字
嫂
嫂
嫂
嫂
子
子
子
子
名
名
名
名
字
字
字
字
(x) 姐
(x) 姐
(x) 姐
(x)
(x)
(x)
(x)
/挑担/
夫 /
夫
夫/挑
姐
姐
姐
姐
一担挑
挑担
担/一
夫
夫
夫
夫
/ 一
/ 一
担 挑
/
/
担挑
担挑
(柴)
挑
挑
(柴
担
担
)
/
/
一
一
一
担
担
担
担
挑
挑
挑
挑
(x)姐夫
( 柴 ) 妻妹夫
(x)
(x)
(x)
(x)
(x) 妹
(x) 妹
(x) 妹
(x)妹夫
(x) 妹
(x) 妹
(x) 妹
(x)
(x)
(x)
(x)
妹
妹
妹
妹
夫
夫 /
夫
/挑担/
夫 /
夫
夫/挑
妹
妹
妹
妹
夫
夫
夫
夫
挑担
一担挑
挑担
担/一
夫
夫
夫
夫
/
/
/ 一
/ 一
担 挑
/
/
挑
挑
担挑
担挑
(柴)
挑
挑
担
担
(柴
担
担
/
/
)
/
/
一
一
一
一
担
担
担
担
挑
挑
挑
挑
(x)妹夫
( 柴 ) 注:c老年人一般采用从他称谓,不直呼其名;中青年才有直呼其名的,但大多也采用从他称谓。
24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d本表中的“x”除了“妻嫂”“妻姐夫”“妻妹夫”为被称呼者配偶的排行,其余均为被称呼者的排行。
2.1.3.3 其他姻亲 是指自己的血亲的配偶,包括父母兄弟姐妹的配偶、自己兄弟姐妹的配偶、 堂兄弟姐妹的配偶、孙子女及外孙子女的配偶等等。 表6 方言点 称
西峰市
对称
庆城县
叙称
对称
庆阳方言其他姻亲亲属称谓语表
华池县
叙称
对称
叙称
谓对象
伯母
合水县
宁县
对
对称
叙称
正宁县
叙称
对称
叙称
称 大妈
大妈
大妈
大妈
大妈
大妈
大
大妈
大妈
大妈
大妈
大妈
妈 叔母
镇原县
环县
对
叙
对
叙
称
称
称
称
大
大
大
大
妈
妈
妈
妈
(x)
(x)
(x)
(x)
(x)
(x)
(
(x)
(x)
(x)
(x)
(x)
(
(
(
(
娘
娘
娘
娘
妈
妈
x)
娘
娘
娘
娘
娘
x)
x)
x)
x)
/妈
/妈
/妈/
/妈/
娘
/妈/
/妈
/妈
/妈
/妈
娘
娘
婶
婶
婶
婶
/
婶
/
/
/
/
妈
妈
妈
妈
妈 / 婶 姑父
(x) 姑
(x) 姑
(x) 姑
(x) 姑
(x) 姑
(x) 姑
(x)
(x) 姑
(x) 姑
(x) 姑
(x) 姑
(x)
(x)
(x)
(x)
(x)
父
父
父 /
父 /
父
父
姑
父 /
父 /
父 /
父 /
姑父
姑
姑
姑
姑
姑爹
姑爹
父
姑爹
姑爹
姑爹
姑爹
/ 姑
父
父
父
父
/
爹
姑 爹 姨父
舅妈
(x)
(x)
(x)
(x)
(x)
(x)
(
(x)
(x)
(x)
(x)
(x)
(
(
(
(
姨父
姨父
姨父
姨父
姨父
姨父
x)
姨父
姨父
姨父
姨父
姨父
x)
x)
x)
x)
姨
姨
姨
姨
姨
父
父
父
父
父
(x) 舅
(x) 舅
(x) 舅
(x) 舅
(x)
(x)
(x)
(x) 舅
(x)
(x)
(x)
(x)
(x)
(x)
(x)
(x)
母 /
母 /
母
母
妗
妗
舅
妈 /
妗
妗
妗
妗
舅
舅
舅
舅
(x)
(x)
/(x)
/(x)
[ʨi
[ʨi
妈
(x)
[ʨi
[ʨi
[ʨi
[ʨi
母
母
母
母
妗
妗
舅妈
舅妈
˧˩]子
˧˩]子
/
妗
˧˩]子
˧˩]子
˧˩]子
˧˩]
/(
/(
25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ʨi
[ʨi
/(x) /(x)
(
[ʨi
˧˩]子
˧˩]子
妗
妗
x)
˧˩]子
[ʨi
[ʨi
妗
˧˩]子
˧˩]子
[ʨ
子
x)
x)
舅
舅
妈
妈
i˧˩ ]子 嫂子
弟媳
(x)
(x)
(x)
(x)
(x)
(x)
(
(x)
(x)
(x)
(x)
(x)
(
(
(
(
嫂子
嫂子
嫂子
嫂子
嫂子
嫂子
x)
嫂子
嫂子
嫂子
嫂子
嫂子
x)
x)
x)
x)
嫂
嫂
嫂
嫂
嫂
子
子
子
子
子
弟
名
弟
名
字
名/
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弟名/
名字
子女
名
名字
字
名
姐夫
弟名/
名字
弟名/
名字
子女
子女
名/
名
名
子
子
女
女
名
名
(x) 姐
(x) 姐
(x) 姐
(x) 姐
(x) 姐
(x) 姐
(x)
(x) 姐
(x) 姐
(x) 姐
(x) 姐
(x)
(x)
(x)
(x)
(x)
夫
夫
夫
夫
夫
夫
姐
夫
夫
夫
夫
姐夫
姐
姐
姐
姐
夫
夫
夫
夫
夫 妹夫
(x) 妹
(x) 妹
(x) 妹
(x) 妹
(x) 妹
(x) 妹
(x)
(x) 妹
(x) 妹
(x) 妹
(x) 妹
(x)
(x)
(x)
(x)
(x)
夫
夫
夫
夫
夫
夫
妹
夫
夫
夫
夫
妹夫
妹
妹
妹
妹
夫
夫
夫
夫
夫 儿媳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
名
名
名
/ 子
/ 媳
/ 子
/ 子
/ 子
/ 媳
字
/ 子
/ 子
/ 子
/ 子
/ 媳
字
字
字
字
名 /
子
名 /
名 /
名
妇 /
/
名 /
名 /
名 /
名
妇
/
/
/
/
孙子
子女
媳妇
子名
子
媳妇
子女
媳妇
[iu
子
媳
子
媳
女
名
子
名
[iu
名
iu
˧˩]子
名
子
名
妇
/
˧˩]子
/
/
/
孙
孙
孙
子
子
子
子
名
女
女
女
名
名
名
26
˧˩]子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女婿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名字
字
名
名
名
名
字
字
字
字
注:此表中的“x”均为被称呼者配偶的排行。
第二节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的总体特点
2.2.1 与官话方言基本一致。 庆阳方言属于中原官话秦陇片,其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大部分特点都和中原 官话一致,作为基本词汇的亲属称谓语当然也不例外。例如: “爷” “奶奶” “爸” “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 “舅”“外甥”“侄子”等与官话方言指称 的意义完全一致。但也有部分亲属称谓语与官话方言不同,例如:指称舅妈的“妗 [ʨi˧˩]子”、指称妯娌的“先后”、指称父亲或者叔父的“大[ta˨˦]”及指称岳父母 的“姨父” “姨娘”等,与官话方言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不过,总体 而言,大部分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与官话方言是一致的,存在差异的只是一小部 分。 2.2.2 保留了一定数量的古语词。 庆阳方言保留了许多古汉语词语,尤其是稳定性较强的亲属称谓语。比如: “先后”“爸”“大[ta˨˦]”“阿家”“妹子”“太太”等。同时,庆阳方言亲属称谓 语中存在大量的单音节词。我们都知道汉语词汇是由单音节向复音化发展的,普 通话由于受复音化的影响,已经没有单音节的亲属称谓语了,只有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音节构成的亲属称谓语,而庆阳方言中有很多亲属称谓语是单音节的。如: “爷、大[ta˨˦]、爸、娘、妈、爹、舅、哥、姐”等。我们认为这种单音节词是在 复音化之前就遗留下来的。 2.2.3 内部一致性较高。 从上面的表格中不难看出,尽管庆阳有七县一市,但其亲属称谓语的内部一 致性比较高,只有个别词语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并不影响各地之间互相通话。 例如:父亲在宁县和正宁县称作“大[ta˨˦]”,环县既可以称为“爹”也可以称为 “大”,而“爸”则在整个庆阳地区的七县一市通行。而姑母在庆阳地区有三种 不同的称谓,环县和西峰、华池称作“娘娘”,镇原称作“大[ta˧˩]大[.ta]”,合水、 正宁和宁县“娘[ni˧˩]娘[.ni]”“姑姑”“大[ta˧˩]大[.ta]”并用,而庆城则“姑 姑”和“娘[ni˧˩]娘[.ni]”通行。从地理位置上看,宁县和正宁、合水连成一 片,而环县和华池接壤,所以称谓一致比较容易理解;镇原独居南部,因此和其 余各县市不同。而庆城,北接华池和环县,东临合水,所以有“姑姑” “娘[ni˧˩] 27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娘[.ni]两称。至于位于七县中心的西峰市,只有“娘娘”一称,笔者个人认为, 主要是因为西峰是整个庆阳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的方言也占据着主导地 位,是强势方言。所以不容易受到周边地区方言的影响。尽管在庆阳方言亲属称 谓语系统里面存在着诸如此类的一些差异,但依然不会影响不同县市的人们之间 的相互沟通。 2.2.4 稳定性中又有开放性。 亲属称谓语是世界上大多数语言或方言中不可或缺的系统,在语义上具有共 性,它是语言或方言中具有特殊的指称作用的词语。这类词语属于基本词汇的范 畴,意义和用法具有很大的稳定性,比如:祖父、祖母、父、母、兄、弟、姐、 妹、侄、甥等等。亲属称谓语从诞生到今天,历经了数千年而内涵基本不变,这 就说明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传承性。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庆阳方言亲属称谓 语中有一批非常多见、构词能力强、分布地区广的基本语素,如:“爷” “妈” “大”、 “娘”等,正是它们使得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呈现出较大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而 这些相对稳定的称谓语大多是与血缘关系有关的。反映血缘关系的亲属称谓语在 所有的称谓中产生的最早,使用频率最高,历史最悠久。因为人们的血缘关系是 人类最早形成的社会关系,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语言尤其是它的词汇系统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随着社会的变革与 前进,除了新的词汇不断产生、旧的词汇不断消亡外,由于社会文化、民族习俗 等外部原因以及语言自身发展的内在原因等,不少词汇的涵义也发生了嬗变。亲 属称谓语,尽管大部分属于基本词汇,但也决不可能一成不变。在漫长的历史长 河里,人们之间的亲属关系虽然相对比较稳定且变化较少,但是表示这种关系的 称谓语却是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变而演变的,它并不是一个数目确定的封闭性系 统,而是一个数目不定的开放性系统。这一点很好地体现在方言亲属称谓语中。 庆阳方言在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发生了很大变化。改革开放后,交通越来越便 利,城乡接触越来越频繁。去北京、西安、兰州等大城市求学、打工和做生意的 庆阳人也越来越多,甚至有些观念比较开明的年轻人,从小学或幼儿园开始也将 自己的孩子转到大城市上学。而这些人要在大城市生活、工作、做生意就势必要 应用这些地方的方言或者普通话进行交际。其次,随着电视电影等大众传媒的普 及,城市文化和城市语言开始浸透并冲击着农村文化和农村的方言,自然也包括 在称谓系统中占重要地位的亲属称谓语。再次,教育在农村得到了普及,农村孩 子有了比较便利的条件接受较好的教育。少年儿童通过课堂学习开始接触普通 28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话,接受新的说法,所以 80 后的年轻一代渐渐放弃了传统的“屋里老人”和“外 前老人”的说法,很自然地使用了普通话中“妈”和“爸”,更有甚者直呼起了 时髦的“老妈” “老爸”。而对自己的配偶再不会因为羞于启齿而用从他亲属称谓 语“娃他爸/妈”或者“xx 他爸/妈”,也不会用带有明显男尊女卑意味的“外前 人”和“屋里人”,而是大多直呼其名。
第三章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的语义特点 第一节
对称和叙称的不平衡
称呼亲属称谓语的方式根据场合的不同通常可以分为“对称”与“叙称”两 种形式,也有人叫做“面称”和“背称”。崔希亮先生认为“面称就是称呼性称 谓,背称就是指称性称谓”①,此观点在学术界较为流行。伍铁平先生认为,将 “叙称”叫做“背称”是不妥当的。比如“你对公公婆婆真好!”是引自妯娌之 间的对话,当着和背着公婆时都可以这么说。如果把“公公”和“婆婆”看作背 称是不妥当的,因为只能是被称呼者不在场时使用②。李树新先生也在《汉语传 统称谓词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文中将称谓语分为对称、叙称和自称。他认为: “对 称,是当面称呼听话人的称谓,对称时被称呼人一定在场;叙称,是叙述到某人 的称谓,叙称时被称呼人可以在场也可以不在场;自称,是自己称呼自己。”③ 我 们采用伍铁平和李树新先生的观点,论文中均使用“对称”和“叙称”。“对称” 是当面称呼被称呼者的一种方式,被称呼者就是受话者;“叙称”指叙述到某人 时的一种称呼方式,叙称时被称呼人可以不在场,也可以作为第三者而在场,但 肯定不是受话者。 就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来说,对称和叙称区别不是很大,部分称谓语“对称” 和“叙称”相一致,如:“爷”“太太”。但也有部分称谓语“对称”和“叙称” 存在不一致的情况:无论是直系亲属称谓语,还是旁系亲属称谓语,叙称都要多 于对称。这是因为在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中,所有的对称称谓语均可用于叙称, 而一部分叙称称谓语却不能用于对称。 不能用于对称的个别特殊的叙称称谓语有“公公/阿家爸/婆阿爸”、“婆婆/ 阿家/阿家妈/婆阿妈”、“老姨父/丈人”、“老姨娘/丈母娘”、“阿伯哥”“师兄哥” “小舅子” “小姨子”等。这些称谓语都是指称夫系或妻系姻亲亲属,带有明显
① ② ③
崔希亮:《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2期,第36页。 伍铁平:《论汉语中的从儿称谓和有关现象》,中国语言学报(第二期) ,1984 年 12 月出版,第 242 页-第 258 页。 李树新:《汉语传统称谓词与中国传统文化》,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 年第 3 期,第 54 页-第 59 页。
29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的区别亲疏远近的意味。出于礼貌,同时为了交际的顺利进行,维持和谐的家庭 环境,这些称谓语只用于叙称,不用于对称。 对夫系和妻系比自己辈分高或者年龄长的姻亲亲属,对称大多用从夫称谓和 从妻称谓来称呼;对比自己年龄小的夫系和妻系姻亲亲属,对称除了从夫称谓和 从妻称谓外,也可以从自己的子女称谓或者从被称呼者的子女称谓。而叙称夫系 和妻系的姻亲亲属,除了用从夫称谓和从妻称谓外,无论年龄长幼都可以用从子 女称谓来称呼。例如,对丈夫的父母随丈夫对称为“爸”和“妈” ;叙称可以用 公公/阿家爸/婆阿爸”、 “婆婆/阿家/阿家妈/婆阿妈”,也可以用“(xx)他爷” “(xx) 他奶奶”。丈夫对妻子的哥、嫂也随妻子对称为“哥”、 “嫂子”,这种称呼并不表 示二人之间的确切亲属关系,而是一种借用性称呼;叙称可以用“室兄哥/(xx) 他舅”、 “(xx)他舅母/(xx)他妗子”等,也可以从被称呼者的子女称谓“(xx) 他爸”、 “(xx)他妈”。同时,对比自己年龄小的夫系和妻系姻亲亲属,叙称也可 以直呼其名。例如,对丈夫的妹妹,妻子可以随丈夫叙称为“妹妹”,也可以从 自己的子女叙称为“(xx)他大大[ta˧˩][.ta]/姑姑/娘娘”,或从被称呼者的子女叙 称为“xx 他妈”,还可以直呼被称呼者的名字。 此外,直系亲属叙称称谓语中的“儿子、女子、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 等,旁系亲属叙称称谓语中的“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等,大部分方言点 没有相应的对称称谓语,长辈们一般都会以晚辈的姓名、小名或“娃”“女子” 等来当面称呼他们,如果该晚辈年龄较大或者已婚育,也可以采用从他称谓,如 对称自己的侄子,可以直接称呼名字,也可以从自己的子女称呼为“xx 他哥”, 或者从侄子子女对称为“xx 他爸”;而叙称晚辈既可以用名字或借用性的称谓相 称,也可以用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来称呼。比如,对儿子、女儿、孙子就可以叙 称他们的名字,也可以称呼“儿子”、“女子” 、“孙子”,这是因为在叙称中听话 人不一定知道被呼人与称呼人之间的亲属关系,使用亲属称谓语,才能让听话人 明确被称呼人和称呼人之间的关系。这大概与传统的讳言尊长名号的习俗有关。 因为不能直接称呼尊长的名号,所以当对称他们时需要用称谓来替代。而对于弟 和妹等年龄小于自己以及辈分低于自己的亲属,因为可以直接称呼他们的名号, 对称时也就不一定非使用称谓不可。
第二节
同名异实和同实异名现象
3.2.1 同名异实现象 语言中的词汇在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中存在着一词多义现象,即一个词具有 30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几个不同义项,分别指称不同事物。这就是所谓的同名异实现象。亲属称谓语也 有用一个称谓语称呼几个不同亲属的现象。不同地区的亲属称谓语之间,普遍存 在着同名异实现象,有的学者称之为“异位”现象。现代汉语共同语中亲属称谓 语的同名异实现象主要表现为因简化造成的同名异实,如用直系血亲称谓语替代 旁系血亲或者外亲和姻亲。而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的同名异实现象主要包括以下 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书面形式相同,因为读音不同而导致指称对象不同。例 如“大大[ta˨˦][.ta]”是指称叔父的称谓语,而“大大[ta˧˩][.ta]”是称谓姑母的称谓 语; “妈妈[ma˧˩][.ma]”指称母亲,而“妈妈[ma˥][.ma]”指伯母或叔母。第二种情 况是同一方言点或者不同的方言点,音义完全相同的称谓语指称不同的称谓对 象。比如,在庆阳方言中“姨娘”既可以指姨母,又可以指称岳母;“姨父”既 可以指称姨母的丈夫,也可以指称岳父;弟弟妹妹可以用“掌柜的”指称排行老 大的哥哥,已婚的男女也可以用“掌柜的”互相指称自己的配偶。最为特殊的是 正宁县的曾祖父母、祖父母、外曾祖父母都用老爷、老奶/老[ba˧]来分别指称, 没有任何读音上的区别。本文的“同”指的是即书面形式相同,而不以语音是否 相同作为判断标准。因为在不同方言之间, “同名”的词语是很难完全同音的。 以书写形式是否相同作为“同名”的标准,对于比较方言之间亲属称谓语的差异 比较方便。无论是庆阳方言的对称称谓语还是叙称称谓语中都存在同名异实现 象,如:“娘[ni˧˩]娘[.ni]”对称、叙称既可以称谓姨母,也可以指称姑母。 3.2.2 同实异名现象 庆阳方言内部还存在着同实异名现象,即用几个称谓指称同一类亲属,有的 学者称之为“同位”现象。同现代汉语共同语一样,无论在对称称谓语还是叙称 称谓语中都存在一义多词现象。现代汉语共同语亲属称谓语的同实异名现象包括 对称和叙称造成的亲属称谓语的词形变化,又包括在对称和叙称中分别存在着同 一类亲属的多种多样的称谓形式。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中的同实异名现象主要表 现为后者,如“大”、“爸”、“爹”等都表示父亲,“大大[ta˧˩][.ta]”、“娘娘”“姑 姑”等都表示姑母,“姨父” “老姨父” “丈人”都可以指称岳父, “姨娘”“老姨 娘”“丈母娘”都可以指称岳母。另外,还包括由风俗习惯、历史沿革、主观信 仰及个人喜好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同实异名现象。如指称舅妈的“舅母”和“妗 子”,指称“岳父”的“老姨父”、“丈人”、“姨父”。 “同实异名”现象则不仅体现了语言的丰富多彩性,还体现了称呼的灵活性 和主观性。其中的每一种“异名”在表意、语气、风格、感情上的色彩都有所不 31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同。例如,庆阳方言表示“妻子”的几个词: “媳妇/媳妇[iu˧˩]子、老婆、婆娘、 娃他妈”。从称呼的出发点来看, “媳妇/媳妇子、老婆、婆娘”是从丈夫的角度 出发,而“娃他妈”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从年龄上来看, “媳妇/媳妇子”显然 是对刚结婚的妻子的称呼;“老婆”则是对结婚多年的妻子的称呼;从感情色彩 来看,“婆娘”则带有很明显的轻蔑的意味,“老婆”则带有亲昵的语气。当然, 亲属称谓语中的同名异实现象要比同实异名现象少得多,这也在情理之中:同实 异名则不仅会带来称谓使用上的不便利、冗赘,还会带来称谓上的混乱。
第三节
从他称谓
亲属称谓语是对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的对象的称呼语,是建立在家庭及亲属关 系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的称呼,反映的是婚姻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他亲属 称谓语是说话人在称呼自己的亲属时,不按自己与被称呼人的亲属关系来称呼, 而是依照他人(同样也是自己的亲属)与被称呼人的关系来称呼的语言现象。有 时也简称为从他称谓或从他称,是亲属称谓语中比较独特的构成部分。 我们可以把从他称谓看作是一种间接称谓,因为从他称谓并不是基于说话人 与被称呼人之间的直接亲属关系的,而是依照从他中介人的称谓来称呼自己的亲 属。胡士云先生认为:“从他亲属称谓语是用同一个称谓表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 亲属关系。从他亲属称谓语的运用不是无条件的,而是存在着两个制约因素:一 是范围;二是辈份。从范围来说,从他亲属称谓语一般适用于亲属,也就是说从 他亲属称谓语多在一个家庭内部使用。从辈份来说,则多适用于平辈亲属或上下 各差一辈的亲属。平辈的婚烟关系,可以派生出从夫称谓和从妻称谓。上下各差 一辈的血缘关系,可以派生出从父称谓、从母称谓和从儿称谓。”① 从他称谓很早就出现在文献中。现存已知最早的例子是钱大昕《恒言录》卷 三引《公羊传·哀公六年》的一段有关陈乞的史料,陈在谈到其妻时说:“常之 母,有鱼菽之祭,愿诸大人之化我也。”注: “常,陈乞子。重难言其妻,故云。” 其疏云:“正以妻者己之私,故难言之,似若今人谓妻为母之类是也。” “常” 既然是陈乞的儿子,那么,“常之母”很显然是一种从儿称谓了②。 3.3.1 庆阳方言从他亲属称谓语的分布情况 庆阳地区的人们在日常交际和会话中经常大量使用从他亲属称谓语,其在庆 阳方言亲属称谓语中的具体分布如下表 7—表 11:
① ②
胡士云:《汉语亲属称谓语研究》,广东:暨南大学,2001 年 5 月。 周涌华:《现代汉语从他亲属称谓语研究》,湖南:湘潭大学,2006 年。
32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表7 方言点 称 谓对象
庆阳方言从他亲属称谓表 1(直系宗亲)
西峰市
庆城县
对
对
叙称
称
父
发话者
亲
为男性
叙称
称
合水县
华池县
对
对
叙称
称
宁县
叙称
称
对
叙称
称
正宁县
镇原县
环县
对
对
对
叙称
称
叙称
称
叙称
称
他爷
他爷
他爷
他爷
他爷
他爷
他爷
他爷
发话者
他 外
他外
他外
他 外
他外爷
他舅阿爷
他外爷
他 外
为女性
爷
爷
爷
爷
母
发话者
他 奶
他奶
他奶
他 奶
亲
为男性
奶
奶
奶
奶
发话者
他 外
他外
他外
他 外
为女性
奶
奶
奶
奶
爷 他奶
他老奶/
他奶奶
他 奶
他老[ba˧] 他外奶
奶
他舅阿奶/
他外奶
他 外
他 舅 阿
奶
[ba˧] 儿子
女儿
xx 他
xx
xx
xx 他
xx
爸
他爸
他爸
爸
爸
xx 他
xx
xx
xx 他
xx
妈
他妈
他妈
妈
妈
他
xx 他 爸
xx c他
xx 他爸
/xx 他大 他
爸爸
xx 他妈
xx d他
xx 他妈
妈
注:c此行的“xx”为孙子女的名字。 d
此行的“xx”为外孙子女的名字。
表8 方言点 称谓对象
庆阳方言从他亲属称谓表 2(旁系宗亲)
西峰市 对称
庆城县 叙称
对称
合水县 叙称
对称
华池县 叙称
对称
宁县 叙称
对称
正宁县 叙称
对称
镇原县 叙称
对称
环县 叙称
对称
叙称
伯
发话
他
他
他
他
他(x)
他
他
他
父
者为
(x)
(x)
(x)
(x)
爷
(x)
(x)
(x)
、
男性
爷
爷
爷
爷
老爷
爷
爷
叔
发话
他
他
他
他
他(x)
他
他
他
父
者为
(x)
(x)
(x)
(x)
外爷
(x)
(x)
(x)
女性
外爷
外爷
外爷
外爷
舅阿
外爷
外爷
爷 大
发话
他大
他大
他大
他大
他大
他 大
他大
他大
他 大
他 大
他 大
他大
他大
他大
他大
他大
哥
者为
爸
爸
爸
爸
爸
爸
爸
爸
大
大
大
大
爸
爸
爸
爸
33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男性
(大
( 大
(爹
(爹
)
)
)
)
发话者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为女性
(大
(大
(大
(大
(大
( 大
(大
(大
( 大
(大)
( 大
(大
(大
(大
(大
(大
)舅
)舅
)舅
)舅
)舅
)舅
)舅
)舅
)舅
舅
)舅
)舅
)舅
)舅
)舅
)舅
弟
发话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x)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弟
者为
(x)
(x)
(x)
(x)
(x)
(x)
(x)
(x)
(x)
大
(x)
(x)
(x)
(x)
(x)
(x)
、
男性
大
大
大
大
大
大
大
大
大
大
大
大
大
大
大
老
(爸
(爸
大
)
)
以
发话者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x)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外
为女性
(x)
(x)
(x)
(x)
(x)
(x)
(x)
(x)
(x)
舅
(x)
(x)
(x)
(x)
(x)
(x)
舅
舅
舅
舅
舅
舅
舅
舅
舅
舅
舅
舅
舅
舅
①
的
舅
哥 哥 姐
发话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x)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姐
者为
(x)
(x)
(x)
(x)
(x)
(x)
(x)
(x)
(x)
娘 娘
(x)
(x)
(x)
(x)
(x)
(x)
、
男性
娘娘
娘娘
娘娘
娘娘
娘娘
娘 娘
娘娘
娘娘
娘 娘
( 姑
娘 娘
娘娘
大大
大大
娘娘
娘娘
妹
(姑
(姑
(姑
( 姑
( 姑
姑/大
( 姑
(姑
妹
姑)
姑)
姑 /
姑 /
姑 /
大
姑 /
姑 /
大
大
大
大
大
大)
大)
大)
大)
大)
发话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x)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者为
(x)
(x)
(x)
(x)
(x)
(x)
(x)
(x)
(x)
姨
(x)
(x)
(x)
(x)
(x)
(x)
女性
姨娘
姨娘
姨娘
姨娘
姨娘
姨 娘
姨娘
姨娘
姨
姨
姨
姨娘
姨娘
娘娘
娘娘
(娘
(他
(娘
( 娘
娘
娘
娘)
娘)
他大
他
他大
他
他大
他大
他
他大
他
他大
他
娘) 堂
发话者
兄
为男性
他大
他 ( xx
他大
他 ( xx
( xx
(xx
34
他 (xx)
( xx
( xx
( xx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
)大
)大
)大
)大
大
)大
)大
)大
堂
发话者
他舅
他
他舅
他
他舅
他
他舅
他
他 舅
他
他 舅
他
他舅
他
他舅
他
弟
为女性
舅
( xx
舅
( xx
舅
( xx
舅
(xx
舅
(xx)
舅
( xx
舅
( xx
舅
( xx
)舅
)舅
) 舅
)舅
舅
舅
舅
舅
舅舅
)舅
)舅
)舅
舅
舅
舅
堂
发话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xx)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姐
者为
(xx)
(xx)
(xx)
(xx)
(xx)
(xx)
(xx)
(xx)
(xx)
娘 娘
(xx)
(xx)
(xx)
(xx)
(xx)
(xx)
、
男性
娘娘
娘娘
娘娘
娘娘
娘娘
娘 娘
娘娘
娘娘
娘 娘
( 姑
娘 娘
娘娘
大大
大大
娘娘
娘娘
堂
(姑
(姑
(姑
( 姑
( 姑
姑/大
( 姑
(姑
妹
姑)
姑)
姑 /
姑 /
姑 /
大 )
姑 /
姑 /
大
大
大
大
大
大)
大)
大 )
大 )
大)
发话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xx)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者为
(xx)
(xx)
(xx)
(xx)
(xx)
(xx)
(xx)
(xx)
(xx)
姨
(xx)
(xx)
(xx)
(xx)
(xx)
(xx)
女性
姨娘
姨娘
姨娘
姨娘
姨娘
姨 娘
姨娘
姨娘
姨
姨
姨
姨娘
姨娘
娘娘
娘娘
( 娘
( 娘
( 娘
( 娘
娘)
娘)
娘)
娘)
侄子
侄女
xx 他
xx 他
xx 他
xx
xx
xx
xx 他
xx
xx 他
xx 他
xx
xx
xx
xx
xx
xx
爸
爸
爸
他爸
他爸
他爸
爸
他爸
爸
爸
他 爸
他爸
他爸
他爸
他爸
他爸
(大)
(大)
爸
爸
xx 他
xx 他
xx 他
xx
xx
xx
xx 他
xx
xx 他
xx 他
xx
xx
xx
xx
xx
xx
妈
妈
妈
他妈
他妈
他妈
妈
他妈
妈
妈
他妈
他妈
他妈
他妈
他妈
他妈
注:此表中的“x”为被称呼者的排行,有“大、二,三……碎”等; “xx”除了“侄子” “侄女”两行为被称呼者子女的名字外, 其余均为被称呼者的名字。
表9 方言点 称 谓对象
夫
庆阳方言从他亲属称谓表 3(夫系姻亲)
西峰市
庆城县
合水县
对
对
对
叙称
称
叙称
称 他爸
叙称
称 他爸
华池县
宁县
对
对
叙称
称 他爸
叙称
称 他爸
正宁县
镇原县
对
对
叙
称
称
称
对称
叙称
他 爸
他
他 爸
他
他爸
娃 他
(大)
爸
(大)
爸
(大
爸/他
/爹)
爸(大
(
35
叙称
环县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大)
夫父
他爷
夫母
他爷
他爷
他爷
他爷
/爹)
他 老
他
爷
爷
他爷
他 奶
他 奶
他奶
他 奶
他 奶
他 老
他
他 奶
奶
奶
奶
奶
奶
奶
奶
奶
奶 夫兄
他
他 (x)
他
他 (x)
他
他(x)
他
他 (x)
他
他 (x)
他
他 (x)
他
他
他(x)
他 (x)
(x)
爸
(x
爸
(x)
爸
(x)
爸
(x)
伯
(x)
伯
(x)
(x)
爸
爸
爸
(大)
)
(大)
大
(大
爸
(大) 伯
(大)
伯
(大) 爸
爸
(大)
(大)
)
(
(
(
(
(
大)
大
大)
大)
大)
(
爸
(爸
大
(
)
)
大
)
) 夫弟
他
他 (x)
他
他 (x)
他
他(x)
他
他 (x)
他
他 (x)
他
他 (x)
他
他
他(x)
他 (x)
(x)
大
(x
大
(x)
大
(x)
大
(x)
大
(x)
大
(x)
(x)
大
大
大
大
(爸
(爸)
大
大
)
大
大
大
大
)
夫姐、
他
他(x) 他
他(x) 他
他
他
他(x) 他
他(x) 他
他(x) 他
他
他
他(x)
夫妹
(
娘娘
(
娘 娘
(x
(x)
(x
娘娘
(
娘 娘
(x
娘 娘
(x
(x
(x)
娘娘
x)
x)
( 姑
)娘
娘娘
)娘
x)
( 姑
)娘
(姑姑
)大
)大
娘娘
娘
娘
姑)
娘
(姑
娘
娘
姑/大
娘
/
大
大
娘
娘
(
姑 /
娘
大)
(
大)
(
姑
大
(
姑
姑
姑/
大)
姑
姑/
姑
大
姑
大
)
大)
/
大
大 大 )
36
)
大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夫嫂、
他
他(x) 他
他(x) 他
他
他
他(x) 他
他(x) 他
他(x) 他
他
他
他(x)
夫弟媳
(
娘
(
娘
(x
(x)
(x
妈
妈
妈
(x
(x
(x)
娘
x)
(妈)
x)
(妈)
)妈
妈
)妈
)娘
)娘
娘
(妈)
(
(
(妈
妈)
妈)
)
(
(x )妈
x) 妈
娘
娘
(
(
妈
妈
)
)
姐
他
他(x) 他
他(x) 他
他
他
他(x) 他
他(x) 他
他(x) 他
他
他
他(x)
夫、夫
(
姑父
姑父
(x
(x)
(x
姑父
姑父
姑父
(x
(x
(x)
姑父
妹夫
x)
x)
)姑
姑父
)姑
x)
)姑
)姑
)姑
姑父
姑
姑
父
父
姑
父
父
父
父
父
夫
(
(
(x
父
注:此表中的“x”除了“夫嫂”“夫弟媳”“夫姐夫” “ 夫妹夫”为被称呼者配偶的排行,其余均为被称呼者的排行,有“大、 二,三……碎”等。
表 10 方言点 称 谓对象
妻
庆阳方言从他亲属称谓表 4(妻系姻亲)
西峰市
庆城县
合水县
对
叙
对
叙
对称
称
称
称
称
他
他
妈
妈
华池县
叙称
他妈
对称
宁县
叙称
对称
他妈
正宁县
叙称
他妈
对称
他妈
镇原县
环县
叙
对
叙
对称
称
称
称
叙称
他
他
他妈
妈
妈
/ 娃 他妈
妻父
他
他
他外
他 外
他 外
他
他
他外
外
外
爷
爷
爷
舅
外
爷
爷
爷
阿
爷
爷 妻母
他
他
他外
他 外
他 外
他
他
他外
外
外
奶
奶
奶
舅
外
奶
奶
奶
阿
奶
奶 ([ba ˧] )
37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妻兄、
他
他
他
他
他 (x)
他 (x)
他 (x)
他 (x)
他(x)
他 (x)
他 (x)
他
他
他
他 (x)
他
妻弟
(x)
(x)
(x)
(x)
舅
舅
舅
舅
舅
舅
舅
(x)
(x)
(x)
舅
(x)
舅
舅
舅
舅
舅
舅
舅
妻姐、
他
他
他
他
他 (x)
他 (x)
他 (x)
他 (x)
他(x)
他 (x)
他 (x)
他
他
他
他 (x)
他
妻妹
(x)
(x)
(x)
(x)
姨娘
姨娘
姨娘
姨娘
姨
姨
姨
(x)
(x)
(x)
娘娘
(x)
姨
姨
姨
姨
(娘
(娘
姨
姨
姨
娘
娘
娘
娘
娘)
娘)
娘
娘
(
(
娘
娘
娘
娘
)
)
舅
娘娘
妻嫂、
他
他
他
他
他 (x)
他 (x)
他 (x)
他 (x)
他(x)
他 (x)
他 (x)
他
他
他
他 (x)
他
妻弟媳
(x)
(x)
(x)
(x)
舅母
舅母
舅母
舅母
舅母
舅母
舅母
(x)
(x)
(x)
舅母
(x)
舅
舅
舅
舅
舅
舅
舅
母
母
母
母
母
母
母
姐
他
他
他
他
他 (x)
他 (x)
他 (x)
他 (x)
他(x)
他 (x)
他 (x)
他
他
他
他 (x)
他
夫、妻
(x)
(x)
(x)
(x)
姨父
姨父
姨父
姨父
姨父
姨父
姨父
(x)
(x)
(x)
姨父
(x)
妹 夫
姨
姨
姨
姨
姨
姨
姨
父
父
父
父
父
父
父
妻
舅母
姨父
注:此表中的“x”除“妻嫂” “妻弟媳” “妻姐夫” “妻妹夫”为被称呼者配偶的排行,其余皆为被称呼者的排行,有“大、二, 三……碎”等。
表 11 方言点 称
西峰市
对
谓对象
庆阳方言从他亲属称谓表 5(其他姻亲) 庆城县
叙称
对称
华池县
叙称
称
对
合水县
叙称
称
对
宁县
叙称
对称
正宁县
叙称
称
对
镇原县
叙称
称
对
环县
叙称
称
对
叙称
称
伯
发话
他
他
他
他
他
他(x)
他
他
母
者为
(x)
(x)
(x)
(x)
(x)
老 奶
(x)
(x)
、
男性
奶奶
奶奶
奶奶
奶奶
奶
( 老
奶
奶
[ba˧])
叔 母
发话
他
他
他
他
他
他(x)
他
他
者为
(x)
(x)
(x)
(x)
(x)
舅 阿
(x)
(x)
38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女性
外奶
外奶
外奶
外奶
外奶
奶(舅
外奶
外奶
阿 [ba˧]) 嫂
说话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x) 他
他
他
他
子
者为
( x
(x)
(x)
(x)
(x
(x)
( x
(x)
(x)
(x)
(x
娘
(x
(x)
(x
(x)
、
男性
)娘
娘
娘
娘
)娘
娘
)娘
娘
娘
娘
)娘
)娘
娘
)娘
娘
弟
(妈
(妈
(
(妈
(
(妈
媳
/婶)
/婶)
妈 /
/婶)
妈)
)
婶) 说话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x) 他
他
他
他
者为
( x
(x)
(x)
(x)
(x
(x)
( x
(x)
(x)
(x)
(x
妗子
(x
(x)
(x
(x)
女性
)舅
舅母
舅母
舅母
)舅
舅母
)舅
舅妈
舅妈
舅妈
)妗
)舅
舅母
)舅
舅母
(妗
(妗
母
妈
(妗
(妗
(妗
子
母
子)
子)
(
子)
子)
子)
妗
母
母
子) 姐
说话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x) 他
他
他
他
夫
者为
( x
(x)
(x)
(x)
(x
(x)
( x
(x)
(x)
(x)
(x
姑 父
(x
(x)
(x
(x)
、
男性
)姑
姑父
姑父
姑父
)姑
姑父
)姑
姑父
姑父
姑父
)姑
(爹)
)姑
姑父
)姑
姑父
父
(爹
(爹
(爹
父
(
)
)
)
(
妹
父
父
夫
爹)
父
父
爹)
说话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
他(x) 他
他
他
他
者为
( x
(x)
(x)
(x)
(x
(x)
( x
(x)
(x)
(x)
(x
姨父
(x
(x)
(x
(x)
女性
)姨
姨父
姨父
姨父
)姨
姨父
)姨
姨父
姨父
姨父
)姨
)姨
姨父
)姨
姨父
父
父
父
父
父
父
儿媳、
xx
xx 他
xx 他
xx 他
xx
xx 他
xx
xx 他
xx 他
xx 他
xx
xx 他
xx
xx 他
xx
xx 他
侄媳妇
他
妈
妈
妈
他
妈
他
妈
妈
妈
他
妈 /yy
他
妈
他
妈
妈
/yy
/yy
妈
妈
/yy
/yy
妈
媳 妇
妈
/yy
妈
媳妇
媳妇
媳妇
媳妇
39
子
媳妇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子
子
子
子
女婿、
他
xx 他
他姐
xx 他
他
xx 他
他
xx 他
他姐
xx 他
xx
xx 他
他
xx 他
他
xx 他
侄女婿
姐
爸
(妹
爸
姐
爸
姐
爸
(妹
爸
他
爸
姐
爸
姐
爸
(
/yy
)夫
/yy
(
/zz
(
/zz
)夫
(大
爸
(大)
(
/yy
(
(大
妹)
女婿
/xx
女婿
妹)
他姐
妹)
他姐
/xx
)/yy
(
/yy
妹)
女婿
妹)
/爹)
夫
/zz
他爸
/zz
夫
夫
夫
夫
他爸
女婿
大)
女 婿
夫
/zz
夫
/yy
/xx
他姐
他姐
/xx
/xx
(大
/zz
/zz 他
/xx
他姐
/xx
女婿
他
(妹
(妹
他
他
)
他姐
姐夫
他
夫
他
/zz
爸
)夫
)夫
爸
爸
爸
他姐
(
(妹
大/
)夫
夫
爸
爹) 注:此表中的“x”均为被称呼者配偶的排行,有“大、二,三……碎”等; “xx”为被称呼者子女的名字; “yy”为被称呼者配 偶的名字;“zz”为发话人子女的名字。
3.3.2 庆阳方言从他亲属称谓语的类型: 从他亲属称谓语在汉语中很普遍,周涌华先生按照从他称谓赖以产生的角色 关系,把从他称谓分为从父/母称谓、从夫/妻称谓、从兄/姐称谓、从弟/妹称谓、 从子/女称谓、从侄子/侄女称谓和从孙子/孙女称谓等①。从上面的分布表中可以 看出,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中常见的从他称谓主要有从夫/妻称谓、从弟/妹称谓、 从子/女称谓、从儿媳妇/女婿称谓、从侄子/侄女称谓、从孙子/孙女称谓和从外 孙/外孙女称谓等。 3.3.2.1 从夫/妻称谓 “不成亲是两家,成了亲便是一家”,所以普通话中夫妻二人对对方亲属的 称谓几乎是一样的。在庆阳方言中,女子结婚之后,会随丈夫用对方惯用的称谓 语称呼夫家的大多数亲属(弟媳例外称呼为“先后”),这便是从夫称谓;男子婚 后可以随妻子称呼除了妻子父母(岳父母在庆阳方言中称为“姨父” “姨娘”)外 的所有妻系亲属,此为从妻称谓。 3.3.2.2 从弟/妹称谓 从弟/妹称谓是哥哥、姐姐依从弟弟、妹妹的称呼来称呼所指的亲属,是一 种以弟/妹为中介的亲属称谓语。在庆阳方言中,常常在弟/妹对所指亲属的称呼 ①
周涌华:《现代汉语从他亲属称谓语研究》,湖南:湘潭大学,2006 年。
40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前加上“你”构成。其结构为: “你”+(排行)+核心亲属称谓语。例如:你 二嫂在家吗?/你哥明年就五十了。 3.3.2.3 从子/女称谓 从子/女称谓,又称从儿称谓,是庆阳方言中最常见的一种从他称谓了。成 年男女生育子女后,往往会用子女的称谓来称呼自己的配偶或其他亲属。《水浒 传》中,潘金莲称呼武松为“叔叔”,用的就是从儿称谓,可见从子/女称谓古已 有之。在庆阳方言中,夫妻互相对称很少叫对方名字,要么白搭话,要么就以子 女的名字呼叫对方。这种现象在中老年人中很普遍,未生育的青年人也有称呼配 偶名字的。在从他中介人就是受话人时,前头一般加“你”来进行限定,例如“你 二妈”、 “你爸”等;而在从他中介人不是受话人的时候,前头一般用“他”或者 子女的名字加“他”来进行限定,例如“他二爸”、“小刚他爹”等。 3.3.2.4 从儿媳妇/女婿称谓 从儿媳妇/女婿称谓大多发生在受话人就是儿媳妇或女婿的情况下,例如公 公称呼自己的妻子为“你妈”,岳母称呼自己的丈夫为“你姨父”;如果受话人是 儿媳妇或女婿之外的其他人,庆阳方言中则常常用从子/女称谓或者从从孙子/ 孙女称谓和从外孙/外孙女称谓。 3.3.2.5 从侄子/侄女称谓 在庆阳方言中,当成年男女提及某一亲属时常常会用侄子或侄女的称谓来称 呼自己的一些亲属。侄子或者侄女与自己的孩子同属一个辈分,因此,这一类称 谓可以算是从子/女称谓的延伸。例如:你三大说你病了,三娘来看看你。 3.3.2.6 从孙子/孙女称谓和从外孙/外孙女称谓 从孙子/孙女称谓和从外孙/外孙女称谓是指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等祖辈 在称呼一些比自己辈分低的亲属时往往使用孙辈的称呼。有时也可以是与自己平 辈或比自己辈分高的亲属,但这种情况在注重长幼有序的传统伦理观念的庆阳地 区并不多见,尤其是使用此类称谓称呼比自己辈分高的亲属更为少见。当爷爷、 奶奶和外公、外婆在与孙子、孙女和外孙、外孙女说话时提及某一亲属时常常使 用孙辈的称谓语并在前面加上“你”构成从孙子/孙女称谓和从外孙/外孙女称谓。 例如:小乖乖,过来奶奶看,你妈死哪儿去了,不管娃。这种情形下使用从孙子 /孙女称谓和从外孙/外孙女称谓比较常见。但是,当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在 与除了孙子女或外孙子女外的亲属提及某一亲属时则在孙辈的称谓前面加上 “他”构成从孙子/孙女称谓和从外孙/外孙女称谓。例如:宏宏他妈上北京打工 41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去了。这种情形下除了使用从孙子/孙女称谓和从外孙/外孙女称谓,还可以用从 子/女称谓及从儿媳妇/女婿称谓。 3.3.3 庆阳方言从他亲属称谓语的特点: 3.3.3.1在庆阳方言从他称谓系统中,对称和叙称有很大的不同。同样的亲 属关系,常常存在对称和叙称的差异。在叙称时,庆阳方言中的从他称谓在“他” 前面还经常带上“xx”,构成“xx他——”的形式。例如叙称岳父时,可以称作“他 外爷”,也可以称作“xx他外爷”;而对称一般不带“xx”,例如对称公公的时 候,一般称“他爷爷”,不称“xx 他爷爷”;如果使用“xx 他爷爷”称呼自己 的平辈则该亲属大多比自己年龄小;如果使用“xx 他爷爷”称呼自己的长辈或 者比自己年龄大的平辈,则暗含着有意疏远的潜台词。 3.3.3.2庆阳方言中的大多从他称谓都来自于姻亲,几乎所有的姻亲都有从 他称谓,只有很少一部分来自血亲。而且这一小部分亲属关系都是成年后因为婚 姻嫁娶关系而产生的。也就是说,这一小部分基本都与姻亲有关。 3.3.3.3从子/女称谓是庆阳方言中使用的最广泛的从他称谓形式,从孙子/ 孙女和从外孙子/外孙女称谓也有不少。从他称谓中的“他”一般就“晚”不就 “长”,成年男女婚育后经常使用从子/女称谓,孙辈出生以后则经常使用从孙 子/孙女称谓和从外孙子/外孙女称谓。于是“他二大”变成了“他二爷”,“他 三娘”变成了“他三奶奶”。 3.3.3.4当成年男女叙称自己的长辈(如伯父、叔父、伯母、婶婶)时,如果 子女不在现场,为了表示对长辈的尊敬,庆阳方言一般不用从他称谓,而是按照 自己与该长辈的亲属关系直接称呼;如果子女在现场但并非和自己的子女谈论该 长辈,则既可以用自己的称谓语,也可以在子女的称谓前加“他”来限定,例如 “他碎爷”、“xx他姑奶奶”等;如果子女在场并且是在和自己的子女谈论该长 辈时,则通常在子女的称谓前加“你”来限定。例如和自己的子女谈论自己的伯 父母、叔父母时,一般称“你大爷”、“你碎奶奶”等,而不采用自己的称谓。 3.3.3.5在庆阳方言中,当成年男女提及自己的平辈亲属(尤其是姻亲)时, 无论子女是否在场,基本都有从他称谓,且对称、叙称一般相同。例如子女不在 交际现场时称呼妻子的姐姐、妹妹,对称、叙称都可以称“他姨娘”、“他二姨” 等;如果是与自己子女谈论该亲属,则把“他”改成“你”,例如“你大姨”、 “你二姨”等。 3.3.3.6在庆阳方言中,如果称呼对象是自己的长辈或者平辈,可以按照自 42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己的称谓语直接称呼,也可以使用从他称谓。例如自己的妹妹可以称为“妹子”, 也可以称为“他大大(娘娘)”。同时,称呼比自己年龄小的平辈或晚辈时,可以 直呼其名,也可以用从他称谓。例如哥哥、姐姐在称呼自己的弟弟、妹妹时,可 以直呼其名(特别是在弟弟、妹妹结婚以前),也可以使用从他称谓;公公、婆 婆称呼儿媳妇或岳父母称呼女婿时可以直呼其名(特别是在儿媳妇或女婿未生育 之前),也可以称呼“xx他妈”或“xx他爸”。 3.3.3.7 在庆阳方言中,公公、婆婆在称呼儿媳妇时,可以称“xx 媳妇”, 还可以称为“xx 他妈”,这里的“xx”前者为儿子的名字,后者为孙子或孙女 的名字;岳父母称呼女婿时,可以称为“xx 女婿”,也可以称为“xx 他爸”, 前者为从女称谓,后者为从外孙/外孙女称谓。 3.3.3.8庆阳方言从他称谓存在着新派与老派的区别。大量使用从他称谓的 大多是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的人;30岁以下的年轻一代,使用从他称谓的有所 减少,大多按照被称呼人与自己的亲属关系来称呼或者开始向普通话靠拢。 庆阳方言属中原官话秦陇片,在词汇上虽与普通话差异不大,但也存在着鲜 明的地域特色。较为普遍地使用从称谓就是其中之一,从子/女称谓使用最多, 从孙子/孙女称谓也不少,从夫/妻称谓及其他特殊的从他称谓也在日常交际中常 常出现。
第四章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的形式特点 第一节
构词特点
4.1.1 单音节词大多存在于宗亲亲属称谓语中 古代汉语主要用一词多义来表达新出现的事物,因而以单音词为主。汉语词 汇在音节方面从古到今的一个显著发展趋势是单音节词汇比重日趋下降,复音节 (主要是双音节)词汇日渐上升,最终取得了绝对优势,这一演变现象通常称为词 汇的复音化。然而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中存在着较多的单音节词,如: “爷” “奶” “爸” “妈” “爹” “大[ta˨˦]” “舅” “娘” “哥” “姐” “儿”等。而这些单音节词大 多是来自宗亲的,来自外亲的只有一个“舅”;来自姻亲的只有指称叔母的“娘” ; 而“姐”既可以指称旁系血亲的“姐”,也可以指称由婚姻关系导致的姻亲“姐”, 前者是按亲属关系称呼的,而后者则是从夫或从妻称谓的,是一种借用性称谓。 由于宗亲关系相对比较稳定,几千年以来很少发生变化,因而指称宗亲关系的亲 属称谓语也相对比较稳定,较多地保留了古汉语中单音词的原貌,因而大多单音 43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节词集中在宗亲中,。 4.1.2 重叠词主要存在于长辈亲属称谓语中 重叠式亲属称谓语在现代汉语共同语的亲属称谓语系统中是非常常见的。邵 敬敏认为“‘爸爸’ ‘妈妈’这类重叠往往只是为了满足音节上的需要,并没有产 生附加语法意义,因此这类重叠也不是语法上的重叠(构形)变化”①。虽然它 们没有一致的语法意义,但我们发现重叠的亲属称谓语在情感色彩上有所变化。 庆阳方言中的重叠亲属称谓语主要有以下几组: A.太太、奶奶、爸爸 B.大大[ta˨˦][.ta](叔父)、姑姑、哥哥、姐姐 C.舅舅 除此之外,在书写形式上重叠的还有“大大[ta˧˩][.ta](姑母)、娘娘(姑母)、 娘娘(姨母)”,但是依照邵敬敏先生的观点,我们认为这三个词不能当做重叠词。 因为“大”在庆阳方言中单说指称叔父,它对应的重叠形式是“大大[ta˨˦][.ta]”, 而“大大[ta˧˩][.ta]”表示姑母; “娘”单说指称“叔母”,而“娘娘”依照语境既 可以指姑母也可以指称姨母。语义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重叠词重叠前后语 义内容不会发生变化。 从上面几组我们可以看出,相对于晚辈亲属称谓语而言,庆阳方言亲属称谓 语中的长辈亲属称谓语更容易重叠,除了平辈的“哥哥”“姐姐”外,重叠的几 乎都是长辈亲属称谓语;宗亲亲属称谓语比外亲和姻亲亲属称谓语更容易重叠, 除了外亲的“舅舅”外,重叠的都是宗亲亲属称谓语,姻亲没有重叠的亲属称谓 语。说明这些亲属称谓语重叠有两个趋势:第一,表地位尊长的亲属称谓语容易 重叠;第二,表关系亲密的亲属称谓语容易重叠。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庆阳方言亲 属称谓语的重叠形式具有“区别长幼亲疏”的感情色彩。 4.1.3 附加式较少 4.1.3.1 词缀+词根的附加式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一部分是由词根加附加成分构成的,附加成分就是通常 所说的词缀,主要是词头(前缀)和词尾(后缀或类词缀)。这些复合词的词汇意义 主要由词根承担,附加成分对该词的语义类型和词汇意义的一些变化以及表示该 词的语法意义有一定的作用。 4.1.3.1.1“老”+词根
①
邵敬敏主编:《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年 7 月第 1 版,第 117 页。
44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词头‘老’源自形容词‘老’,最初表示年老或年长。后逐渐虚化为词头。 某些亲属称谓可加‘老’词头,譬如《晋书·郭奕传》: ‘大丈夫岂当以老姊求名?’ 姓前加‘老’,始自唐朝,白居易诗有: ‘常被老元偷格律’,此‘元’即元稹也。 排行前加‘老”起源最晚,大抵明清小说中即有了,如《儒林外史》第十九回: ‘潘三出去看时,原来是开赌场的王老六。’”① 庆阳方言中的“老”有两种用法:第一,“老”作为前缀主要用于对自己兄 弟姐妹及孩子的排行之前,如“老大” “老二” “老碎”等等,这一点和普通话相 同。第二,主要用于指曾祖父母或者祖父母的词前。这种称谓词可用于对称,也 可以用于叙称,主要出现在宁县和正宁县两个点,如“老爷” “老奶” “老[ba˧]”。 笔者个人认为,当“老爷”“老奶”“老[ba˧]”用来指祖父辈的亲属时, “老”为 词缀;当“老爷”“老奶”“老[ba˧]”用来指称曾祖父辈的亲属时,“老”为形容 词,是构成长一辈亲属称谓语词的一种方式而已。 4.1.3.1.3“阿”+词根 “阿”作为词缀,在汉语中早就产生了。王力先生说“上古汉语末期,产生 了一个新词头‘阿’字。 ‘阿’在上古念[a],中古念[],现代汉语中,词头‘阿’ 念[a],因而可以说,现代汉语中的词头‘阿’字保存了古音。”王力先生认为: “名词词头‘阿’可能来源于上古的‘伊’,上古汉语中‘伊’与疑问代词‘谁’ 一起构成固定结构‘伊谁’在《诗经)中已出现,如《诗经·小雅·正月》 :‘有 皇上帝,伊谁云憎?’中古时期,词头‘阿’的用途扩大,多用在人名或亲属称 呼前面。如《木兰辞》:‘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也可以用作人称代词的词 头,如《异苑鬼仙歌》: ‘登阿侬孔雀楼。’”②在现代南方方言中, “阿”常用于排 行、姓氏或名字之前。庆阳方言的“阿”用于女性叙称公婆,即“阿公(爸)” “阿家(妈)”。但是女子对其配偶的兄长也称“阿伯哥” ,此处的“阿”是受了 “阿公(爸)”“阿家(妈)”的影响,主要是用来暗示其年长。 4.1.3.2 词根+词缀“子”的附加式 “子”作为后缀,在现代汉语中无处不在,读作轻声。常用于名词和量词之 后,如“车子”“裙子” “阵子”“下子”等。庆阳方言中以“子”作为后缀的称 谓语有“嫂子” “孙子” “女子” “妹子” “小姨子” “小舅子” “妗子”等。这里的 “子”没有实在意义,只起丰富语音的作用,整个词的意义由词根承担。 4.1.4 以偏正式为主的复合词或词组占绝对优势 ① ②
王力:《汉语史稿》 ,中华书局,2004 年 3 月第 2 版,第 259 页-第 261 页。 王力:《汉语史稿》 ,中华书局,2004 年 3 月第 2 版,第 257 页-第 259 页。
45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复合词即由词根词素相组合构成的词。而偏正式的复合词主要是前一词根修 饰、限制后一词根。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中的偏正式合成词的构成方式主要有两 种:第一种是由两个中心称谓词依次组合而成,如:姑父、姨父、舅母、妹夫、 姐夫、孙女、侄女等;第二种是由表亲疏、排行或长辈的标志词加中心称谓词构 成。分别如下所述: 4.1.4.1.亲疏标志词+中心称谓词 4.1.4.1.1“堂”+中心称谓词 “堂”字从“土”、“尚”声兼表义。《尔雅·释诂》云:“尚,上也。”在中 国传统的家庭居舍中, “堂”具有特殊位置,在空间位置上, “堂”一般坐落在高 出地面的台基上,在一个居住单元中通常位于主要建筑物的前部中央,居中心位 置;从功用上说,“堂”一般不作寝居之用,而是家庭重要活动如举行典礼、接 见宾客、议决家事的场所。因此,“堂”便成为家庭的象征。另外,由于父系亲 族聚居,导致几世同堂,即若干旁系亲属同处一堂,为区别直系、旁系,遂用“堂” 表示同祖旁系亲属关系,如“堂兄弟”、“堂姐妹”等。“堂”表示同祖的亲属关 系。同祖的亲属,秦汉叫“从”,六朝叫“同堂”,“堂”即同处一堂之谓也,到 唐代“同”字省去作“堂兄弟”。庆阳地区只有庆城和西峰才有“堂哥” 、 “堂姐” 一说,其余各县都简化称为“哥”、“姐”,这一方面是因为家庭结构逐渐变小, 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没有和自己同父母的兄弟姐妹了,自然就用“兄弟姐妹”代 替了“堂兄弟姐妹”;另一方面是由于去掉“堂”字更能增添一种亲切感。 4.1.4.1.2“外”+中心称谓词 庆阳方言对母亲娘家人的称谓语无论对称和叙称时多在前加“外” ,用于表 示宗亲和姻亲的区别,这也是构成表示外亲称谓语的主要方式。如“外爷”“外 奶”“外甥”“外甥女”“外孙”“外孙女”等等。 4.1.4.1.3“表”+中心称谓词 “表”字小篆是个会意字,从衣从毛。上古服饰质料以皮为主,而古人习惯 把有毛的一面朝外,从衣从毛的“表”字,本表示衣服朝外的一面,后引申为“里 外”之“外”,与“里”相对,成语“表里不一”可以为证。古代是父系亲族聚 居,女性总要离开所出生的家庭而外嫁到别家(表),其所生子女自然不会与本 家(里)住在一起。据胡士云先生调查,表兄弟之称早于唐代,表妹之始称见于 元明小说中,而表姐则始见于清代①。庆阳方言中不仅把姑姑的子女称为表兄弟
①
胡士云:《汉语亲属称谓语研究》,广东:暨南大学,2001 年 5 月,第 135 页-第 136 页。
46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姐妹,而且把舅舅和姨妈的子女也称为表兄弟姐妹,与表示同宗的堂兄弟姐妹分 开。 4.1.4.1.4“室”+中心称谓词 “室”,会意,从宀从至。人到屋中就停止了。本义为“内室”,古人亦用来 指称妻子,如“妻室”、 “继室”、 “正室”、 “侧室”等。而在庆阳方言中,用“室 兄哥”来叙称妻兄,暗示其是妻系亲属。 4.1.4.2.排行标志词(大、二、三……碎)+中心称谓词 既然兄弟姐妹的出生有先有后,便有了区分兄弟姐妹长幼次序的排行。中国 人注重封建宗法,长幼有序的道德准则对语言的影响源远流长。同时,多子多福 观念的在庆阳地区的农村直到现在也根深蒂固,在兄弟姐妹数量较多的情况下, 排行便显得尤其重要。这种现象直接地反映在亲属称谓语系统中: 4.1.4.2.1.排行最大者的标志词:大 庆阳方言对排行最大者的称谓方式都是加前缀“大”。 “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 知录》卷二十三中说:‘今人兄弟行次称一为大,不知始自何时。汉淮南厉王常 谓上大兄教帝行,非第一也。’淮南王称文帝为‘大兄’,是因为当时文帝前三兄 已死而居长。”①可见,这是一种自古就有的排行最大者的标志。庆阳方言对排行 最大的一律前加“大”,如:大哥、大嫂、大姐、大爸、大妈等。还可以对自己最 大的儿女称谓为“老大”。 4.1.4.2.2.表示排行中间的数词:二、三、四…… 表示排行的最简单明了的办法是使用数词。庆阳方言中,通常除了排行最大 者和最小者外,其余的都是用数词作为排行标志。比如,当自己的父亲排行老大 时,自己称谓叔父们为“二大(爹/爸) ”、 “三大(爹/爸)”、 “四大(爹/爸)”…… 当自己的父亲排行老二时,自己称谓父兄为“大爸(爹/大)”,其弟为“三大(爹 /爸)”“四大(爹/爸)”、……。 4.1.4.2.3.排行最小者的标志词:碎 《古代汉语词典》中的“碎”有两个含义:①动词,破碎。司马迁《廉颇蔺 相如列传》: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与璧俱碎于柱矣。②形容词,细小,琐碎。 《汉 书·黄霸传》: “米盐靡密,初若烦碎,然霸精力能推之。”②潮州方言中就有“细 仔”一说,相对应的庆阳方言里就有“碎娃”了。凡是排行最小的在庆阳方言中
① ②
李如龙、苏新春: 《词汇学理论与实践》,商务印书馆,2001 年出版,第 360 页。 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7 年 5 月出版。
47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都可以说“碎”,如“老碎”“碎哥”“碎女子”,俗写作“岁”。 4.1.4.3.辈分标志词“太”或“老”+中心称谓词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中表示曾祖父辈亲属,除了正宁县和宁县外,都在表示 祖父辈亲属称谓词前加可以构成长一辈的实词性语素“太”构成“太爷”等。这 种称谓方式在庆阳方言内部一致性相当高。而正宁和宁县则在表示祖父辈的亲属 称谓词前“老”构成“老爷”“老奶”等。 从上述实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在构词上的几个特点:首 先,从音节结构上看,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的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及多音节词组 参差不齐。其次,从构词方式及结果上看,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中合成词的数量 远远多于单纯词,其中偏正式合成词又占据了绝对优势。上面我们对庆阳方言亲 属称谓语构词方面的分析主要是以词为对象进行的,但实际口语中,还有大量的 短语形式的从他称谓。
第二节
内部屈折,别义变读
内部屈折是词形变化的一种,指用词内部词根中的语音的变换方式构成语法 形式的一种语法手段。语音变换可以是元音,也可以是辅音,在有声调的语言中 可以是声调。例如英语中有几个名词用元音的变化构成复数的语法形式:foot— feet、tooth—teeth。还有的动词利用辅音的变化来表示时态的变化:send— sent。有声调是汉藏语系语言的显著特点,汉语主要利用声调的变换这种内部屈 折表示某些特定的语法意义。根据内部屈折的定义,温锁林先生对普通话和山西 方言进行了研究,发现汉语中存在的内部屈折,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利用音 长和声调的变化构成的内部屈折;(2)利用韵母的变化构成的内部屈折;(3)利用 改变韵母又改变声调的复合方法而形成的内部屈折;(4)利用声调的变化构成的 内部屈折。”①在汉语方言中,利用声调变化构成的内部屈折来表示不同语法意义 的现象比较常见。在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系统中,内部屈折主要表现为变调和合 音。 4.2.1 变调 某方言中词形相同的不同词可能是同出一源,但却分属于不同的历史层次, 或者是从不同的方言进入本方言的,因而词形相同,语音形式不同。在同一方言 中,同一个词形可能指称不同的亲属称谓语。如果用文字记录下来,就是用同一 ①
温锁林:《汉语的内部屈折及相关的语言理论问题》,语文研究,1999 年第 2 期,第 54 页-第 58 页。
48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汉字形式表示不同的亲属,称谓不同的交际对象。这种同形的亲属称谓语主要是 通过变调来区别意义的。亲属称谓语的变调主要是通过变读一个音节的声调来构 成两个不同的称谓语的。 “变调”大致有两种类型:第一,词形相同。即用同一个 汉字形式通过变读某音节的声调来表示不同的称谓对象。第二,词形不同。即两 个或两个以上的亲属称谓语的汉字表达形式不同,是通过叠音或者增添、改换词 头、词尾的手段来区别称谓义的。庆阳方言亲属谓语的变调主要表现为第一种类 型,最为典型的是称谓语“大大”、 “妈妈” 。 “大大”、 “妈妈”就字面看有两种称 谓意义,其一,当“大大”读[ta˨˦][.ta]时,指的是“叔父”的意思。常用来指最 小的叔父,即“碎大”,表示更亲密融洽的关系,这种方式尤其常见于现在的儿 童之中。其二,当“大大”读[ta˧˩][.ta]时,指的是“姑母”的意思。据典籍记载, “妈”表示“母亲”的称谓意义自古有之。如, 《广雅》: “妈,母也。 ” 《正字通》: “俗称母曰妈”。语言的形式是语音,内容是意义。意义只有凭借语音才能得以 表达,一方面,不同的语音形式可以表示相同的意义内容;另一方面,同一语音 形式,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内容。当相同的语音形式在亲属称谓语的运用中带 来疑虑和麻烦时,人们往往很自然地运用以音别义的方法,即通过语音单位的局 部变化来显示词义的具体变化。在庆阳方言中“妈妈”可能由于“母亲”的意义 与“叔母”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因而引申来指称“叔母”,但为了辨别两者之间 的意义差别,从而通过音变的手段来表示“叔母”的称谓义,于是“妈妈”读阴 平时指称母亲,而读作上声“妈妈”时指叔母,并且逐渐稳定下来,进入亲属称 谓语系统。 4.2.2 合音 一个多音节的词或词组,如果口语中语速较快,就很容易产生合音现象。如 庆阳方言中的“媳妇子”读若“修子”,有的书干脆写作“秀子”。其实[iu˧˩]就 是“媳妇”的合音,笔者认为让它保持“媳妇子”比较合理,没有必要为其造一 个合音字。如果合音能用一个相应的文字来标示,这个文字就叫合音字。在庆阳 方言亲属称谓语中就存在这种现象。如:“妗子”的“妗”就是“舅母”的合音 字。
第五章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的古汉语标记词 1.太太 “太太”一词在《中华亲属词典》中有两个义项: “(1)汉哀帝尊祖母定陶恭 49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王太后傅氏为帝太太后﹐后又尊为皇太太后。梁绍壬谓‘此妇人称太太之始。’ 明代时称太太要具备这样的条件: ‘凡士大夫妻,年来三十即呼太太。’即中丞以 上的官职的眷属才配称太太。后凡士大夫官僚的妻子皆称‘太太’ 。到后来,太 太的称谓在贵族妇女中逐渐推广起来。清朝的人,喜欢叫家庭主妇为太太,不过 都以婢仆呼女主人的居多。北洋政府和民国时期,太太的称呼开始泛滥,从大帅 到芝麻绿豆官,其眷属都可称太太,官太太、经理太太、校长太太,到处都是, 不过大多是对知识阶层眷属的尊称。(2)对妇女长辈的尊称。明史可法家书,称 其母和其他尊长女眷为太太。”①由此可以看出, “太太”是古代用来称呼地位尊, 辈份高的女性的。而庆阳方言称“曾祖母”为“太太” ,是对《中华亲属词典》 中第二个义项的继承。 2.爸、大与爹 《广雅·释亲》:“爸,父也” 。在庆阳地区的八个方言点中,“爸”占绝对优 势,父亲的对称、叙称和公公的对称都用“爸”。 最早收录“爹”字的文献大概也是三国时魏人张揖编纂的《广雅》。 《广雅·释 亲》:“爹,父也。 ”宋代以前,爹只用于父称。清沈自南《艺林汇考》引宋人程 大昌《演繁露》 : “汉魏以前,凡人子称父则直曰父,若为文言曰大人。后世呼父 不为父,而转其音曰爷,又曰爹低邪反,虽宫禁称呼,亦同其音。 ”②这段话指出 唐宋以前, “爹”用于父称,不用于祖称。 《广韵·哿韵》: “爹,北方人呼父,徒 可切。” 《麻韵》: “爹,羌人呼父也。陟邪切。”这里清楚地说明了“爹”是羌语, 不是汉语。在庆阳地区的八个方言点中,只有环县方言称“父亲”为“爹”,西 峰则把“伯父”和“叔父”称作“爹”。 据《陔余丛考》: “《隋书·回纥传》以父为多。 《唐书》回纥阿啜可汗,亦呼 其大相颉干迦斯曰:‘儿愚幼,惟仰食于阿多,国政不敢与也’。”③这里的“多” 与徒可切之音相近,显然与“爹”同出一源,读作[da]或[ta]。回纥即维吾尔的 古称,现代与维吾尔语有亲属关系的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各少数民族语言,都 称呼父亲或祖父为 ada 或 ata。 “大”可认为是“爹”的俗字,也有人写作“达” , 一般辞书中“大”字都没有用作亲属称谓语的义项。现代方言中用作亲属称谓语 的“大”字主要普遍使用于北方地区。在庆阳方言中,称呼“父亲”为“大”的 有宁县、正宁和环县三个方言点,而整个庆阳地区都称呼“叔父”为“大”。
① ② ③
刘超班主编:《中华亲属词典》,武汉出版社,1991 年 8 月出版,第 180 页。 (清)沈自南撰: 《艺林汇考》,中华书局,1998 年出版。 (清)赵翼著;栾保群、吕宗力校点:《陔余丛考》,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年 1 月出版。
50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为了生存,先民各部落之间与其他民族之间的战争以及人口迁徙之类的事情 会不断发生,势必带来语言的分化和接触。不同民族的语言相互影响,词语的借 用也在所难免。 3.阿公(爸)与阿家(妈) 隋唐之前称夫之父母为舅姑。《尔雅·释亲》:“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 曰姑。”这是由当时的交表婚而造成的用血亲亲属称谓语称呼姻亲亲属的方法, 是婚前称谓的延续。后来族外婚逐渐代替了交表婚,舅姑称谓就自然而然地让位 于公姑称谓,如唐代韩愈《扶风郡夫人墓志铭》: “夫人适年若干,入门而媪御皆 喜,既馈而公姑交贺。”①公、翁在早期都是对父亲的称呼,对此最合理的解释就 是冯汉骥先生所说的“归之于从儿称谓” 。 《广雅·释亲》 : “公,父也。 ”赵翼《陔 余丛考》: “有子称父亦曰公者。”②魏晋南北朝沿袭并发展,以“公”为词根派生 出多种称谓。“大人公”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生的妻对夫之父的俗称。《颜氏家 训·书证》:“北方风俗.妇呼舅皆为大人公。”③公、翁前加词头又分别作阿公、 阿翁,最早见于唐代赵麟的《因话录》: “谚云: ‘不痴不聋,难作阿家阿翁。’”④ 此处“阿翁”、 “阿家”分别对应公公和婆婆。不同的是,如今仅用于叙称;古代 可用于叙称,亦可用于对称。 实际上,“阿家”源于“阿姑”。《正字通·宀部》:“家读姑,与姑同。姑, 《尔雅》妇称夫之母曰姑。”由于“家” 、“姑”上古同音,皆为鱼部见母字,当 读[ka]。《搜神记》“李信”条,李信梦中被鬼换了胡人头,其妻发觉后,惊惧走 告姑曰: “阿家儿昨夜有何变怪,今有一婆罗门胡在新妇床上而卧!”⑤由此看来, 称夫之母为“阿家”为六朝时的事。据笔者调查,在庆阳地区大多数方言点至今 保留着这种古老的称呼。如:庆城、合水、正宁、宁县、镇原五个方言点,叙称 “公公”为“阿公”,叙称“婆婆”为“阿家”;庆城、合水、镇原亦称“公公” 为“阿公爸”,“婆婆”为“阿家妈”,当是古称谓“阿公”、“阿家”与后来的从 夫称谓“爸”、“妈”叠置形成的。 4.妹子 《尔雅·释亲》 : “男子谓女子……后生为妹。”先秦时期, “妹”专门用于男 子称呼自己的妹妹。《国语·晋语一》:“获骊姬以归,立以为夫人,生奚齐。其
①
(唐)韩愈著;严昌校点:《韩愈集》 ,岳麓书社,2000 年出版。 (唐)韩愈著;严昌校点:《韩愈集》 ,岳麓书社,2000 年出版。 ③ (南北朝)颜之推著;何贵芹编译: 《颜氏家训》,蓝天出版社,2006 年出版。 ④ 赵璘 撰:《因话录》 ,中华书局,1985 年出版。 ⑤ (晋)干宝撰;贾二强校点:《搜神记》,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年出版。 ②
51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娣生卓子。 ”①韦昭注: “女子同生,谓后生为娣,于男则言妹也。”②后世由于姊 妹同嫁一夫的现象不再盛行, “娣”成了妻妾或妯娌之间的称呼, “妹”才覆盖到 女子称呼亲生妹妹的范畴上来。 把妹妹叫“妹子”,历史也久远了。唐《敦煌变文·金刚丑女因缘》:“王郎 不用怪笑。只缘新妇幼小。妹子虽不端严,手头裁缝最巧。”元杂剧无名氏《争 报恩》一: “则这徐宁、徐胜两个字相差较,妹子你莫耳朵背错听了。 ”无名氏《白 兔记》九: “我李洪一,妹子嫁了偷鸡贼,又落得个混名。”又十一: “我想起来, 妹子自嫁你没有陪嫁装奁。” 5.挑担与一担柴,一担挑 在庆阳地区“挑担”不仅指姐妺丈夫间的亲戚关系,而且可以作为姐 妹丈夫之间的相互叙称。《茶香室丛钞·称谓之异》引清·黎士宏《仁恕堂 笔记》:“甘州人谓姊妹之夫曰挑担。” ③在我国民间,通称姐妹们的丈夫为 “连襟”,俗称“一担挑”。 马宇和李琳发现重庆的江津市也有“挑担”一说,并认为“此词作动宾 结构可解释为挑起岳父家生活之担,若作为连动结构可释为共同地挑和负起一定 的责任。……江津处于四川盆地多山路,早期的农业运输多采用肩挑、背背的方 式。由于背篓的承载能力有限,箩筐是装载和运输农作物的主要工具,‘挑’和 ‘担’则是经常性的生产生活行为。尤其在农村地区,在谷物收获季节,女婿到 丈人家帮助收割稻子并运输是很普遍的事,所以正是基于农业社会这一普遍常见 的社会生活现象而造出‘挑担’一词。”④ 而岳佳在《耀县方言亲属称谓词语及其文化特征》一文中认为这一称谓与当 地的地域文化直接相连。“耀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处于关中平原向陕北黄土高原 的过渡地带,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也使其具有关中平原与黄土高原两种地域文 化,而‘挑担’这一词就是汲取了黄土高原的文化内涵。黄土高原地区,山川塬 峁,非常的不平,早期的运输多采用肩挑、背背的方式。将姐妹的丈夫之间的关 系用‘挑担’来形容正体现了这一文化内涵,姐妹便是连接他们之间关系的‘担 子’,两者之间是‘一担挑’。在中国传统亲属称谓语里对于妻系的亲属本来就不 十分‘亲’ ,更何况还是妻子的妹妹的丈夫,中间就更隔了一层了,所以丈夫便
①
(春秋)左丘明撰;陶思明校点:《国语》,齐鲁书社,2005 年 3 月。 韦昭注:《国语韦昭注》,艺文印书馆,1956 年出版。 ③ (清)黎士弘撰: 《仁恕堂笔记》,不分卷。 ④ 马宇、李琳:《从称谓语看文化——江津方言亲属称谓语略析》,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年 11 月,第 22 卷第 6 期,第 130 页-第 132 页。 ②
52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是分处于两端的,因而出现了‘挑担’一词。”① 这种说法或许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全国各地方言中存在“挑担”一说 的不少,这些地方并非都是盆地和山路。笔者认为它只不过是一种比喻的 说法,因为一担有两头,故用以指两种人或物有相连的关系,当是“连襟” 的俗称。 在古代,两个女婿之间最初称为“娅”,但这个文言词儿太典雅古板,缺乏 形象感。后来,人们就造出“连襟”这个口语词取代它,来指姐妹们的丈夫之间 的亲属关系。例如:“他是我的连襟”、“他们俩儿既是同事,又是连襟”等。 北宋的马永卿,在所著《懒真子》里提及:“江北人呼友婿为‘连袂’, 也呼“‘连襟’” ②。由此可见,古时“连襟”也可称为“连袂”。“连袂” 也是姐妹丈夫间的互称。“襟”指上衣前部,“袂”指袖子。所谓“连袂”,其 字面义就是手拉手的意思,比喻同来同往。后来,只用“连襟”来作为两个女婿 的互称;而“连袂”这个词让位给一般的朋友关系了。例如:“连袂而往”、“连 袂而至”、“连袂登台献艺”等。 6.先后 兄弟之妻互称,可称为妯娌或娣姒,也称“先后” 。 《尔雅·释亲》 : “长妇谓 稚妇为娣妇,稚妇谓长妇为姒妇。”郭璞注: “今相呼先后,或云妯娌。” 《广雅》: “妯娌娣姒,先后也。”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开始将妯娌叫“先后”,延续至今 日。刘熙《释名·释亲属》 : “长妇谓少妇曰娣。娣,弟也,己后来也。或曰先后, 以来先后言之也。” 《广韵》: “先后犹娣姒。” 《广雅疏证·释亲》: “男子先生为兄, 后生为弟,故妇从其夫而亦有先后之称也。先后,亦长幼也。”又:“或言娣姒, 或言弟长,或言长妇稚妇,其义一也。” 以上文献说明,古代对兄弟们妻子之间关系的称谓,有“先后”、“妯娌”、 “娣姒”三个名称。从其出现的时间来看, “娣姒”最早,其后是“先后”,最后 是“妯娌”。据有关资料考证, “娣姒”是先秦至汉初流行于齐鲁地区的一个称谓, “妯娌”一词是两汉之际通行于南方,渐及中原,其后一度进入关中;“先后” 一词汉代已广泛流行于王都长安所在地的关中。时至今日“先后”仍在庆阳地区 使用,但主要用来作为夫弟媳的叙称,偶尔也可以用来作为夫嫂的叙称。 7.女子
①
岳佳:《耀县方言亲属称谓语词语及其文化特征》,西安社会科学,2010 年 4 月,第 28 卷第 2 期,第 49 页-第 50 页,第 56 页。 ② 马永卿撰:《懒真子》,中华书局,1985 年出版。
53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女子”见于春秋时期, 《诗经·小雅·斯干》 :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①庆 阳方言中继承了这一义项。如:那个婆娘不争气,生了三个女子,又怀了个女子。 《尔雅·释亲》:“女子子之子为外孙。”“子”的本义是幼儿,在上古时期用 法比较特殊,可以兼指男女。秦汉以后,逐渐固定下来专指儿子。这一方面是由 于称谓语的性别体系越来越成熟完备,另一方面专指女儿的“女”字受到了大家 的认可。于是“子”字不再承担女孩的概念了。 《礼记·丧服》 : “女子子在室为父。”郑玄注: “女子子者。女子也,别于 男子也。” 《礼记·曲礼》: “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贾公彦疏: “男子、女 子名单称子,是对父母称。今于女子别加一字,故双言二子,以别于男一子者云。” “男子” “女子”表示儿子、女儿, “女子”后再加“子”,并非女子之子的意思, 而是为了和“男子”相区别。 在南北朝时, “女子子”和“女子”是同时使用的。 “女子”同时有指年轻女 子之义。同时有“女儿”“女郎”的称呼,但使用情况不及“女子”一词普遍。 庆阳方言所说的“女子”不是普通话中的“女性的人” ,而是指女儿或者未 婚的婴幼年至青年女性。“子”是读轻声的。女人一旦结了婚,就不是“女子” 而是“婆娘”了。明《正字通》:“女子已嫁曰妇。”这和庆阳方言的“女子”已 嫁称“婆娘”是一致的。但父母亲可称呼已婚的女儿为“女子”,此时的“女子” 专指女儿。 8.姨与姨父 《尔雅·释亲》:“母之姊妹为从母。”“从”是随从之义,根据丁鼎的考证, 母之姊妹之所以被称做“从母” ,是产生于由普那路亚群婚制向一夫一妻制过渡 的对偶婚时期。“由于原来在普那路亚时期分不清生父与其他诸父的身份关系, 无所谓主从关系,而由群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的对偶婚时期,生父与其他诸父之 间的主从关系便逐步可以分清了,因而便有了‘父’与‘从父’的分别。”② 称母之姊妹为“姨”先秦未见,只见用于称妻之姊妹的“姨” 。 《尔雅·释亲》: “妻之姊妹,同出为姨。”《说文·女部》 :“妻之女弟,同出为姨。”至东汉末刘 熙《释名·释亲属》始有母之姊妹称“姨”的记载: “妻之姊妹曰姨。”清·沈自 南《艺林汇考》 : “姨者,平也。言与母与妻平也。”③“姨母”,始见于《汉书·霍 光传》 “光诸自以于上官太后为姨母,遇之无礼。 ”④或称“姨娘” , 《周氏冥通记》 ①
谭树辉主编:《诗经》,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年 10 月出版。 丁鼎撰:《礼记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年 10 月出版。 ③ (清)沈自南撰: 《艺林汇考》,中华书局,1998 年出版。 ④ (汉)班固著;(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年 12 月出版。 ②
54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卷一“问平子何以来,答云:‘姨娘气发,唤兄还,合药煮汤。’”① “姨父”,即姨母的丈夫。《魏书·元叉传》:“叉遂与太师高阳王雍等辅政, 常直禁中,肃宗为耦姨父。”② 然而在庆阳大部分县市不仅把母亲的姐妹及其配偶称为“姨娘” “姨父”,而 且还把岳父母称为“姨父” “姨娘”。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在过去人们的思想意识淡 薄,常常结姨表亲,即所谓的“表兄表妹,刚好一对”。于是成亲后的年轻夫妇, 继续用着婚前对配偶父母的称谓。久而久之, “姨父” “姨娘”开始一身兼二职了, 不仅指称自己的外亲姨父、姨母,也成了妻系姻亲岳父母的固定指称词。
第六章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所反映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亲属称谓语与文化
语言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也是人类思想 的直接表现。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特有 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思维习惯、审美情趣,都会在历史的长河中 慢慢融入民族语言之中。一个民族的语言与该民族的文化密切相关,是民族文化 的传播媒介,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吸收、传播,都离不开语言这个中介。 正如邵敬敏所说的“语言是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文化是语言的最重要的属 性之一。”③罗常培先生曾说: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 的文化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④从语言作为符号系统的角度 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任何民族的语言都负载着该民族深 厚的文化内涵。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在汉语中得到了广泛深刻的反映,其中 包括认识自然现象和认识人类社会的自然科学、哲学思想、社会历史、风俗习惯、 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民族特征。经过历史河流的激荡,最终积淀在词汇这个层 面上。 “在汉语的各要素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词汇的发源、词汇的发 ⑤ 展、词义的系统以及汉语的地域差异等,都体现着丰厚的文化内涵。 ” 汉语词汇
系统的发展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透过汉语词汇层面,可以窥见词汇的渊源和社 会文化的影子。语言中积淀了大量的社会文化现象,而使用语言的首要目的是为
①
陶弘景撰:《周氏冥通记》,中华书局,1985 年出版。 (北齐)魏收撰: 《魏书》,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年出版。 ③ 邵敬敏:《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邵敬敏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年出版,第 270 页。 ④ 吴国华、杨喜昌: 《文化语义学》,军事谊文出版社,2000 年出版,第 205 页。 ⑤ 张岱年、方克立: 《中国文化概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出版。 ②
55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相互交际的需要。人际交往中首先要涉及的就是称谓语, 在任何社会中,称谓语都是人们建立感情和保持联系的重要语言手段。在不同民 族文化、不同社会历史背景下,称谓语不但可以体现使用者特定的文化传统习惯 和民族心理,而且能反映出交际者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职业与年龄等多方面的特 点。称谓语是在汉语词汇系统中一个庞大的群体,依照不同的标准有很多不同的 类别,如姓氏称谓,人名称谓,职业称谓,职务称谓,学历称谓等等多种类型, 其中最能反映中国文化特色的当属亲属称谓语。因为亲属称谓语不仅可以体现出 家族亲属关系和社会交际关系,也能体现出民族文化的色彩。例如,“嫂子嫂子 莫说话,迟缓三年我会嫁,嫁去爹的心肝女,嫁去娘的茉莉花,嫁去哥哥的亲妹 妹,嫁去嫂子的大冤家。”这支顺口溜,生动诙谐地描绘了小姑与家中爹、娘、 哥、嫂的关系,带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色彩。 亲属称谓语是人们接触最早、使用最广的称谓语。亲属称谓语指的是以本人 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 互称呼的名称。由于亲属称谓语受到民族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具 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社会性。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来看,亲属称谓语具有丰富的民 族历史文化和社会心理文化内涵。亲属称谓语是社会亲属制度的反映,它和社会 的经济制度、家庭结构、风俗习惯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汉语亲属称谓语词汇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它在标示汉民族亲属关系的同 时,一方面表现了家庭观念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反映了封建宗法对 亲属称谓语的影响。因此,史书上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记载,也有“一 人有罪,诛灭九族”的史实。细致区分汉语亲属关系是当时社会的需要,以致于 几千年以来,华夏民族在完成了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后,就一直紧紧抱住血 亲观念不放。为了别亲疏、分远近,我们祖先费尽心思为后人创造了丰富的汉语 亲属称谓语,绘制了一幅庞大复杂的亲属关系图,最终形成了以血缘关系和婚姻 关系为轴心的两大亲属关系网。纵观汉语亲属称谓语发展、演变的历史,我们不 难发现,血缘关系网是一个以男性为主体,以本人为中心的呈幅射状关系网,它 上接祖辈,下递后人,而尤以父子关系为要。其父系社会的烙印十分明显,正是 由于汉民族对血亲关系的重视,所以表现在亲属关系上,就存在着具有血亲关系 的亲属称谓语词异常丰富,区分特别细腻;而姻亲称谓就不及血亲称谓发达,从 而造成了血亲称谓语和姻亲称谓语的并不对称的现象。 自商周以来,血缘亲族一直是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深层结构。在此后几千多 56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年的历史长河里,其形态历经演变,但基本结构却一直保持不变,并积淀在社会 人际关系的方方面面。家庭观念一直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社会特别是中国封建社会 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头脑之中,这种观念反映在社会关系上,就是上下有别,君为 臣纲;反映在家庭内部,就是长幼有序,父为子纲;表现在夫妻关系上,就是男 尊女卑,夫为妻纲;投射到兄弟关系上,就是有父从父无父从兄。
第二节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所蕴藏的文化内涵
6.2.1 礼仪之邦——上下有别,长幼有序 中国向来是崇尚伦理道德的礼仪之邦。以儒家思想以及儒学为核心内容的传 统伦理道德,在塑造和构建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 用。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将儒学作为求取功名利禄的必试科目,而且通 过各种层次的知识分子以及他们编纂的《三字经》 、 《千字文》等,使儒家思想的 很多基本观念成为了人们的社会生活规范,指引着老百姓的社会言行、公私生活、 思想意识等。儒家思想就这样长久地渗透于人们的思想、言语、活动之中。体现 在亲属称谓语上就是辈分分明,辈分不同,称呼也不同。汉语的亲属称谓语行辈 有别,长辈尊,晚辈卑。长辈可以对晚辈直呼其名,反之则不允许。在从他亲属 称谓语中,虽然有时在称呼的结构形式上似乎改变了说话人之间的辈分关系,但 实际上它只不过是借用别人(也是自己的亲属)的亲属称谓语来称呼自己的亲属 罢了。简单说来,具体的称谓形式可以变,但古老相传的长幼尊卑观念不能改。 比如,儿媳妇既可以用从夫称谓称呼自己的婆婆为“妈”,也可以用从子女称谓 称为“孩子他奶奶”等;婆婆可以直接称呼儿媳妇的名字,也可以用从孙称谓如 “xx 他妈”。在称谓形式上辈分有了变化,但实际的长幼尊卑关系却没有变,也 没有违反基本原则——媳妇绝对不能称呼婆婆的名字。 和中国传统的亲属称谓语相同,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系统也体现出了明显的 辈分性。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辈分,对于上一代人来说,他们这一代人是晚辈; 但是对于下一代人来说,他们这一代人又是长辈。如对父母以上的长辈,祖父为 “爷”,祖母为“奶奶”,其上长一辈,前加一“太”字或“老”字以示区别,称 曾祖父为“太爷”或“老爷” ,曾祖母为“太太”或“老奶”;对晚辈,子之子女 为“孙子”、 “孙女”,其下低一辈,加一“重”字以示区别,曾孙称为“重孙子” 、 曾孙女称作“重孙女”。有时候晚辈的年龄实际上比长辈还大,但并不能因此改 变彼此的辈分关系。所以常会出现有些年龄大的人,称呼比自己小得多的人为 “爷”、 “大”等现象,整个家族的辈份区别非常严格。也就是说,亲属称谓语和 57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年龄大小无关,只受辈分制约。于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能碰到年龄比本人 小很多的舅舅,又能碰到年龄比本人大很多的侄子。为了表示对长辈的尊重,不 但称谓语要分清辈份,晚辈在命名时,绝对不能和同族的任何长辈的名字相同, 甚至也不允许和家族中的长辈名字谐音。 其次,如果发话人和受话人之间是同辈关系,那么所使用的亲属称谓语便按 照年龄大小条理分明地排列着。如长辈,父亲的兄弟为“大爸(爹/大) ”、 “二大 (爹/大)”、 “三大(爹/大) ”……“碎大(爹/大) ”;母亲的姐妹为“大娘娘(姨 娘/姨)”、 “二娘娘(姨娘/姨)”、 “三娘娘(姨娘/姨)”……“碎娘娘”等等;对 自己的兄、弟、姐、妹的称谓更是不能混淆长幼,对于比自己年长的哥哥姐姐, 绝对不能直呼其名,但对弟弟妹妹就可以直呼其名了。除此之外,在农村很多家 族同辈之间,仍然按统一的顺序排行,命名时同辈兄弟或姐妹要有一个字相同。 众所周知,儒家思想在中国几千年以来都占据着主导地位,儒家思想的核心 是“仁”和“礼”,而在“礼”的范畴中就有“有父从父,无父从兄”的教义。 这样长子在汉民族的观念中就受到了特别的重视,他是封建家长的合法继承人。 在家庭里,长子不但掌控着家中的人权、事权和财权,而且还得履行率领弟弟们 尽孝、行善、守礼、知节的义务。因此,古代的封建帝王在选择继承人时,王权 传长不传幼。无论长子多么无能,太子之位从他一出生就属于他。一般情况下是 不会轻易改变的。若是废长立幼,常被认为有悖于“礼”,通常也就埋下了动乱 的祸根。对王公贵族来说,爵位的继承也是同样传给长子的。即使在平民百姓家 中,人们对儿子、孙子的重视,仍然是以出生先后为标准的。 中国的宗法制度,使得每个人自从一出生,其在社会中的地位、权力和利益 都是不可改变的。父子、长幼的差别等级不可能改变,家族中的长辈和长子具有 至高无尚的权力,晚辈对长辈、弟弟对兄长只能无条件服从,而不能有任何不同 观点。长此以往,这种观念就形成了宗法思想中“上下有别” 、 “长幼有序”的等 级心理。 6.2.2 封建宗法——内外有别,亲疏分明 所谓宗法制度,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缘远近明确尊卑亲疏的一种等级制 度。虽然随着奴隶制的灭亡,宗法制度早已瓦解,但宗法制度的某些基本特征一 直延伸到封建社会结束。受根深蒂固的宗法观念的影响,汉民族大多习惯于同族 聚居,对血缘关系极为重视,祭祀祖先、修谱联宗等强化宗法意识的种种措施, 使汉民族形成了极其庞大复杂的社会亲属系统。反映在语言方面,则是创造出了 58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繁复细密的称谓语。清代学者崔述云:“由父之父递推之,百世皆吾祖也。由母 之母而递推之,三世之外有不知谁何者矣。 ”①。以父系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 带建立起来的亲属关系表现出来明显的亲疏有别。在宗族家庭中,亲疏的差别和 地位、权利有很大的关系。祖、父、子、孙是男性直系亲属,在封建家长制的家 庭中关系最亲,地位最高,权力最大,利益也最多。兄弟及侄儿次之,堂、表、 姨依次更低。正是为了适应这种不均等的权利分配的需要,才有了称谓的不同。 宗法制度重宗亲而轻外亲、姻亲,表现在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中,有以下几 个特点:一是宗亲称谓与外亲称谓有着严格区别。如对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般 是在祖父母的称谓前面加上标记词“外”或“舅阿”以示区别)的称呼,以及对 父亲的兄弟姐妹的称谓与对母亲的兄弟姐妹的称谓完全不同。二是宗亲称谓与外 亲称谓的繁简不同。宗亲的称谓繁琐复杂,区分很细,如对父亲的大哥及配偶称 为“大爸”、 “大妈”,父亲的弟弟及配偶则为“大大”、 “娘”,二者称谓不能互换; 对外亲称谓体系则作简单化处理,如不再区分母亲兄弟及其配偶的长幼,一律用 “舅”、 “妗子”或者“舅母”相称。三是对女性与男性的称谓内外有别。按宗法 观念,女子一旦出嫁,便不再是宗族之人,因此对父亲的姐妹的称谓同外亲一样 不再区分长幼,一律用“姑姑(娘娘/大大)”相称。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同普通话一样有“外” 、 “表”、 “堂”之分,这是因为中 国自古以来就有“内外有别”的思想。“外”、“表”、“堂”都是以居处关系表示 亲属关系的疏远的。 我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制重视男性血亲,而女儿是要嫁出去进入到她的丈夫的 家族体系中的,正如俗话所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因此,女儿及其 子女都是外人,不能算在父亲这一家族中。男子的子女被家里人称为“侄子”、 “侄女”、“孙子”、“孙女”等;而女子婚后所生的子女被娘家人称为“外甥"、 “外甥女”、“外孙”、“外孙女”等。侄,其义为“至”,表示“侄”是自己家的 人;“甥”,其本义是“异姓所生” 。前者是男子的子女,后者是女子的子女。子 女称父亲的父母为“爷爷”“奶奶”,而称母亲的父母为“外爷”“外奶” 。由此 可见,“外”字头的称谓语均指母系各亲属。外亲是和宗亲相对的,它们划分的 标准是“姓”,同姓(父姓)为宗,异姓(母姓)为外。 伯父、叔父、姑姑都是父亲的兄弟姐妹,伯伯和叔叔的子女称为“堂”,表 示“同堂” ,就是一家人的意思。姑姑虽与伯叔同姓,但由于是女性,她们的子
①
(清)崔述撰著;顾颉刚编订:《崔东壁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年出版。
59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女不再延续她的姓氏,所以在她们子女的前面就冠以“表”,说明这些孩子是外 人,不是自己家的人。同时,尽管姑姑的子女与母系亲属中姨妈和舅舅的子女一 样都被称为“表”,但在很多人的习惯意识中,父系的姑表兄弟姐妹要比母系的 姨表兄弟姐妹关系更亲近。如《红楼梦》第三回王熙凤初见林黛玉说:“天下真 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竞不象老祖宗的外孙 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儿似的。”第二十回宝玉也对林黛玉说: “咱们是姑舅姐妹, 宝姐姐是两姨姐妹,论亲戚,他也比你疏。” 6.2.3 男尊女卑——妻以夫荣,母以子贵 《美国传统辞典》中对性别歧视的定义是: “一类性别成员对另一类成员, 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歧视,这种歧视通过观念、行为,尤其语言表现出来。”称 谓语是人际关系的信号和桥梁,反映着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的关系及其尊卑和 社会地位。在没有完全实现男女平等的社会里,男尊女卑的观念通过称谓语不可 避免地表现出来。男尊女卑是原始社会后期父系社会代替母系社会的产物。母系 社会是女尊男卑的时期,母系社会后期,农耕经济代替了狩猎经济和采集经济。 男子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其社会地位也超越了女子,于是产 生了男尊女卑的社会价值观。后来儒家文化将其大肆宣扬,作为人们的行为规范, 开始了对中华民族长达几千年的根深蒂固的影响。在汉语的谚语、俗语中就有许 多反映,如“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唯女子和小人难养”。 男尊女卑的观念在称谓语上也有所反映,《尔雅·释亲》中称父之兄为“伯 父”,父之弟为“叔父”,而父之姊妹却不分长幼只有“姑”这一个称谓词。同是 父亲的兄弟姐妹,在封建社会里却把女性排在宗族之外。庆阳方言大多数点一般 称父之长兄为“大爸” ,父之弟为“(xx)大” ,而父之姐妹却不分长幼一律称为 “姑姑(娘娘/大大)”。同样是血亲的姑母,但却没有象男性一样区别年龄的长 幼。但是,对“大爸”和“(xx)大”之妻却有了准确、细致的区别:“大妈”、 “娘”。这类的区别主要源于她们加盟了夫家的家族而依附于其配偶的地位,妻 以夫荣的观念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另一方面,汉语对父系和母系的亲属称谓语区分十分严格。父系亲属和母系 亲属各自使用一个相对独立的称谓系统,两个系统不可以混淆使用。这是因为传 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决定了人们在亲属称谓语上的价值取向。汉民族特别注重家族 的兴衰,在留有严重父权制社会影响的中国古代社会必然要从家族利益的角度出 发区别父系亲属称谓语和母系亲属称谓语。庆阳方言中大多方言点人们称父亲的 60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哥哥为“大爸”,父亲的弟弟为“(xx)大”。我们可以看出, “大爸”除了表明血 缘亲属关系外,还具有按出生的先后顺序来区别年龄的大小的涵义。与此同时, 同是父母的兄弟,而母亲的兄弟在庆阳方言中只用了“舅舅/舅”一词统称。只 表明了母亲和被称呼者之间的亲属关系,无法看母亲与他们之间的长幼关系。另 外,平时我们听到“大舅”、 “二舅”、 “三舅”这样的词组,也无法说明他们究竟 是长于“母亲”不是小于“母亲”的。因为“大舅”、 “二舅”、 “三舅”的排列不 含有与“母亲”年龄比较的因素,而只以“舅舅”们出生的时间先后为序。 《白虎通·三纲六纪》中说:“夫者,扶也,以道扶接也;妇者,服也,以 礼屈服。”①“礼”规定了男女之别,男尊女卑,女人始终处于被支配的从属地位。 在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女子嫁人之后更多地选择从夫称谓和从子女称谓,而 男子在称谓的使用上则相对较为宽松自由。在庆阳方言中,女性婚后都要从丈夫 对称其公婆为“爸”“妈”;而男性婚后对岳父母用“姨父”“姨娘”来对称,并 不随妻子称呼。此外,在从子女称谓和从孙称谓中,除非家中无男孩,否则一般 都是以家中的男孩为从他中介人,特别明显的是当有几个孩子时,很少见到以女 孩为从他中介人的情况。诸如“他大、他爹、他娘、他叔”这类从他亲属称谓语 结构中的泛指性的“他” ,用的都是指称男性的“他”,在书面上所见一般也都写 作“他”。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都很低,从“他”称 谓都或多或少受到过“夫贵妻荣”“母以子贵”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影响。 庆阳正宁方言“舅阿爸”用来指称外祖母, “老爸”用来称谓曾祖母、祖母 和外曾祖母。“爸”在庆阳地区一般通用于比自己长一辈的男性,而正宁方言不 但用于表示家族中的男性长辈,还用来表示家族中的女性长辈,通常用于男性的 字眼在这里用于女性。用“爸”称呼高一辈的女性,主要是为了体现对其十分尊 重。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认为:男人是女人的“天”,女人是男人的“地”,“天” 尊“地”卑,晚辈或平辈男性想使长辈或平辈女性得到尊崇,因而将代表男性的 亲属称谓语异化成女性的亲属称谓语,以消除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体现男女同 尊。众所周知慈禧太后徽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死后谥号 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似乎好字都让 她占全了,可她还是喜欢别人称她“老祖宗”和“老佛爷”,就是这个道理。 《礼记·郊特牲》“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②再
① ②
儒家经典编委会编:《儒家经典》,团结出版社,1997 年出版,第 1215 页。 中国孔子基金会编:《中国儒学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年版,第 201 页。
61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加上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三从四德”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女性行为的金科 玉律。男尊女卑是汉民族传统伦理文化的一大支柱,这种观念深入人心,影响久 远。语言是文化的活化石,在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中,这种观念得到了明显反映。
第七章
结语
第一节
小结
本文对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系统做了细致的描写和较为全面的分析,并且对 其特殊的亲属称谓语词追根溯源,对其所折射的文化内涵做了初步探讨。 首先,通过对庆阳方言内部八个点的亲属称谓语的调查,从宗亲、外亲、姻 亲三个方面对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系统进行了全面地描写,对其有了整体的了解 和认识,并初步总结出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的一些总体特征。 其次,就语义、形式两方面的特点对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系统做了详尽的描 写和分析。分别从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对称和叙称的不平衡性、同名异实和同实 异名现象、从他称谓等方面探讨了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的语义特点。形式特点主 要从构词特点和内部屈折两方面来探讨。前者主要描写了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的 单音节词、重叠词、附加式合成词以及由词根词素构成的复合词和词组的分布范 围和数量情况;后者则简单描写了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中的变调和合音现象。 最后,通过对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系统的分析和描写,探析了庆阳方言亲属 称谓语中蕴藏的根深蒂固的封建宗法思想和儒家文化,可以简单概括为:上下有 别,长幼分明;内外有别,亲疏分明;男尊女卑,妻以夫荣,母以子贵。
第二节
余论
亲属称谓语是一个复杂的语言现象,不仅是语言词汇现象,也涉及到宗法制 度、民俗文化、社会历史等各个方面。我本人语言基础知识薄弱,社会历史与民 俗文化的知识也很欠缺,从调查到归类、比较、分析,对我来说都是浩大的工程, 必然遇到了不少难以驾驭的问题。 首先,由于经济和时间、精力的限制,无法对整个庆阳地区的亲属称谓语作 以全面的调查,只是按照行政区划选择了我熟悉和方便调查的县城所在地,这就 未免显得有些以偏概全了。其次,每个点的调查对象年龄普遍倾向于年轻化,对 一些老派的说法可能没有调查到,有所疏漏。再次,在语言理论的运用上比较欠 缺,无法提到更高的理论层次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最后,视野不够宽广,在对调 查到的材料进行分析的时候局限于自己比较熟悉的方面,不够全面,难免忽略了 62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其中一些重要特色的描写和分析。比如,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的内部差异及形成 这种差异的原因等。 存在的问题肯定还有很多,对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需 要去慢慢挖掘,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将尽力再做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
63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参考著作: 1.参考专著: [1]侯精一.现代汉语方言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0. [2]李如龙.汉语方言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 [3]游汝杰.汉语方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9.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调查字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2. [5]唐作藩.音韵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8. [6]雒鹏、阎玉宁、徐治堂.陇东方言与普通话水平测试训练教程[M].甘肃:兰州大学出 版社,2006.8. [7]詹伯慧主编.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8. [8]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2. [9]林涛.中亚回族陕西话研究[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5. [10]杨苏平.固原方言俗语[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12. [11]王克明.听见古代——陕北话里的文化遗产[M].北京:中华书局,2007.1. [12]马宏基、常庆丰.称谓语[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13]冯汉骥、徐志诚译.中国亲属称谓语指南[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14]田惠刚.中西人际称谓系统[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15]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语文出版社,1996 年第 1 版. [16]辞源(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7][瑞士]费尔通·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商务印书馆,1985. [18](清)梁章钜.称谓录[M].天津:古籍书店,1987. [1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20](清)周象明著;第智主编.称谓录(下)·称谓考辩,广陵书社. [21](清)郑珍.亲属记(排印本)[M].中华书局,1996.11,第 1 版. [2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23]汉语大字典(缩印本) [Z] .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 [24]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等.中国大百科全书(精华本,1-6 册)[Z].中国大百科 全书出版社,2003. [25]袁庭栋.古人称谓漫谈[M].中华书局,1994.6. [26]林美容.汉语亲属称谓的结构分析[M].台湾:稻香出版社,1990. 64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27]贾彦德.汉语语义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8]王力.汉语史稿[M].中华书局,2004.3,第 2 版. [29]布龙菲尔德.语言论(汉译本)[M].商务印书馆,1980. [30](清)王念孙撰. 广雅疏证. 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31](明)张自烈、(清)廖文英.《正字通》.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 [32]《尔雅》、《释名》、《广雅》、《玉篇》、《广韵》、《说文》.文渊阁《四库 全书》原文电子版.济南开发区汇文科技开发中心: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6.
2.参考论文: [1]龙海燕、肖云艾.洞口话的亲属称谓语及其反映的社会文化信息[J]. 黔东南民族师 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24(2). [2]胡士云.汉语亲属称谓研究[D].广东:暨南大学,2001.5. [3]李仙娟.河东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6,30(6). [4]齐晓峰.汉韩亲属称谓语对比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4.5. [5]王应龙.汉语夫系亲属称谓语解读——以陕西关中西府为参照[J].河南社会科学, 2009.9,17(5). [6]付欣晴.黎川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2(4). [7]高小焱、季宗燕.临沂方言亲属称谓语的城乡对比研究——以苍山方言为例[J].临沂 师范学院学报,2010.4,32(2). [8]金雪梅.论中日血缘亲属称谓语差异成因及其翻译[J].学术论坛,2009.1. [9]范丽君.内蒙古方言亲属称谓语词文化特征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大学,2004.11. [10]赵宋婷.塘山乡亲属称谓语词汇特点初探[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8.9,23(3). [11]周运明.天津方言的亲属称谓语[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7.2. [12]吴剑安.晚辈类亲属称谓语的方言词研究[D].福建:厦门大学,2001.5. [13]吴 洁.潮州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D].广东:暨南大学,2007.5. [14]黄 敏.魏晋南北朝亲属称谓语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6. [15]曹 炜.吴地亲属称谓语与吴文化[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9,25(3). [16]岳 佳.耀县方言亲属称谓词语及其文化特征[J].西安社会科学,2010.4,28(2). [17]苏丽红.玉林话亲属称谓语词语初探[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 27(6). [18]赵钟淑.中韩现代亲属称谓语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08.4. 65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19]张莉萍.称谓语性别差异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2. [20]张莉萍.称谓语性别差异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4.4. [21]容晨朴.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汉英称谓语的差异[D].天津:天津大学,2005.12. [22]焦建新.汉语、泰语亲属称谓语及其文化内涵比较[D].广东:暨南大学,2009.5. [23]戴晓雪.汉语称呼中的“代位”现象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4. [24]康月惠.汉语亲属称谓语及其泛化使用:类型、成因和功能[D].福建:福建师范大 学,2007.8. [25]孔繁英.亲属对话体中以第二人称为称谓视点指称第三方亲属的研究[D].吉林:吉 林大学,2008.3. [26]孙玉卿.山西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D].广东:暨南大学,2003.4. [27]焦国荣.陕西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6.4. [28]王 琪.上古汉语称谓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05.5. [29]桂敏玲.上古汉语中的女性称谓语[D].上海:复旦大学,2007.5. [30]崔希亮.人称代词及其称谓功能[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1. [31]伍铁平.论汉语中的从儿称谓和有关现象[J].中国语言学报,1984.2. [32]周涌华.现代汉语从他亲属称谓语研究[D].湖南:湘潭大学,2006. [33]徐丽华.试论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08.4. [34]刘 薇.试论汉语称谓语的文化内涵[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06.5. [35]朱傲蕾.唐代笔记小说中的亲属称谓语研究[D].吉林:长春理工大学,2006.5. [36]刘丹青.汉语称谓中的长幼伦理文化[J].语文月刊,1993(2). [37]刘丹青.汉语称谓中的男女伦理文化[J].语文月刊,1993(4). [38]潘 攀.论汉语亲属称谓语的泛化[J].语言文字应用,1998(2). [39]潘 文.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研究[D].江苏:南京师范大学,1994. [40]刘超班.论亲缘称谓的开放性[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6(10). [41]郑尔宁.现代汉语称谓名词义征研究[D].江苏:南京师范大学,2006.3. [42]张沙林.现代汉语言语交际中称谓语缺环现象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3. [43]曹冠华.中国伦理文化对汉语称谓系统的影响[D].江苏:南京林业大学,2008,6. [44]曾兰燕.“爹”的音形义及来源[J].文学教育,2010.3. [45]罗 敏.“人称代词+的+亲属称谓语”与“人称代词+亲属称谓语”的语用功能比较 [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5(3). [46]马 丽.《三国志》称谓词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5.4. 66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47]张锦文.《型世言》亲属称谓语研究[D].江苏:南京师范大学,2007.5. [49]丁崇明.“姓名/名+亲属称谓语”一种值得推广的称呼语[J].汉语学习,2000.2(1). [50]陈建萍.《红楼梦》(前 80 回)女性称谓语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1.5. [51]焦国荣.北方方言中亲属称谓语的“同实异名”现象初探[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5.5. [52]王雪燕.称谓·家族·婚姻.宗法——《尔雅·释亲》的文化学研究[D].内蒙古:内 蒙古大学,2007.5. [53]庞 铮.称谓语的变迁[J].科学之友,2010.1(3). [54]朱晓文.称谓语的多角度研究[J].修辞学习,2005(4). [55]李成军.称谓语的意义功能及使用理论——从“太太”称谓的争议谈起[J].修辞学 习,2005(4). [56]佟 靖.称谓语性别歧视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6,28(3). [57]苏新春.词频选取法在方言特征词研究中的运用——“长辈亲属称谓语类”方言特 征词例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58]谢美英.从《尔雅·释亲》看当时女性的家庭角色和地位[J].殷都学刊,2007.4. [59]吴美卿.从《红梦楼》看中国传统称谓文化[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6.8(1) . [60]解伟莉.从称谓语的语用差别透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J].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11. [61]马宇、李琳.从称谓语看文化——江津方言亲属称谓语略析[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 专科学校学报,2004.11,22(6). [62]祝西莹. 从汉语称谓语看宗法观念对国人思想意识的影响[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5.11,35(6). [63]陈 佳.从汉语血缘亲属称谓语看语言对文化的反映[J].语言研究,2002 年特刊. [64]刘蓓然、甘小红.从几组亲属称谓语的古今对比窥见古代文化一斑[J].现代语文(语 言研究),2006(6). [65]禹存阳.从家庭结构的简单化看亲属称谓语的变化[J].语文学刊,2009.5. [66]宋蕾、张秀英.从亲属称谓语的汉英翻译看中国传统文化[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09.12,21(4). [67]梁
丽.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看配偶称谓语的历时演变[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0(4). [68]赵钟淑.从文化角度浅论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差异[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 67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6). [69]李绍芳、顾菊华.对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称谓性别差异的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1,8(2). [70]仲方方.古今夫妻称谓探微[J].科技信息. 2010(16). [71]安国峰.汉韩姐妹排行称谓对比[J].汉语学习.2008.12(6). [72]褚 艳.汉英亲属称谓语的性别差异研究[J].温州大学学报.2006.2,19(1). [73]蔡
芳.汉英亲属称谓语中隐蔽的深层文化[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9,6(3). [74]吴晓君.汉语称谓与男尊女卑[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3,27(3). [75]陆亚芳.汉语称谓语的文化内涵[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6(2). [76]王志强.汉语称谓中的性别歧视现象[J].语文学刊,2000.1. [77]李
红.汉语从他亲属称谓语的社会指示功能[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2008(6). [78]温锁林.汉语的内部屈折及相关的语言理论问题[J].语文研究,1999(2). [79]陈立中.汉语方言亲属称谓词语中的排行标志[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6.1,30(1). [80]熊 焰.汉语亲属称谓语词构词理据中的文化意义[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1996,14(3). [81]李晋荃.汉语亲属称谓语和称呼的文化考察[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3). [82]王 琴.汉语亲属称谓语使用的现状[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2). [83]周
静.汉语亲属称谓语系统的“五位”与“四原则”——喜新守旧的竞争与妥协
在亲属称谓语系统中的实现[J].修辞学习,2005(4). [84]汤云航、赵淑芬.汉语亲属称谓语与传统伦理文化[J].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 2001.8,21(3). [85]郑 娟.汉语亲属称谓语与汉英翻译[J].科教文汇,2010.5(中旬刊). [86]邓永红.汉语亲属对称用法调查与分析[J].湘南学院学报,2005.12,26(6). [87]张忠海.汉语性别歧视现象谫论[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3(2). [88]朱礼金.汉语中女性称谓歧视现象分析[J].文学教育,2007.10. [89]颜妮、李光莉.汉语中性别歧视的体现及成因[J].文学教育,2010.6. [90]张 含.简论汉语亲属称谓语的文化内涵[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5). 68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91]郑献芹.近十年来汉语称谓词语研究概况及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6(5). [92]巩 晓.论汉语称谓语的民族文化色彩义[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10). [93]叶
南.论汉语称谓语的文化内涵[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6,22(6). [94]于逢春.论汉语亲属称谓语词的文化底蕴[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 (4). [95]史宝金.论汉语亲属称谓语的特征及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5.12,26(6). [96]卞成林.民族心理与汉语亲属称谓语词系统[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1996(4). [97]刘宏丽.明清时期与亲属称谓语有关的敬谦语[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0.9(3). [98]周纯梅、伍迪恒.歧视女性的汉语称谓词语[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7,29 (7). [99]艾贵金.浅谈淮阳方言的亲属称谓语[J].语言研究,2002 年特刊. [100]张中芹.浅谈与亲属称谓语有关的中西方文化差异[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6(4). [101]宋培杰.浅析“亲属称谓语名词”的类词缀化及构成新词的特点[J].语言研究,2002 年特刊. [102]张 军.浅析汉语中的女性称谓歧视[J].安康师专学报,2006.2,18(1). [103]罗湘英.亲属称谓语的词缀化现象[J].汉语学习,2008(4). [104]素 红.亲属称谓语的特殊现象[J].汉语学习,1991(6). [105]马宏基.亲属称谓语社会化的类型和机制[J].淄博师专学报,1995(1). [106]徐
静.亲属称谓语中的“内”与“外”[J].学语文,2006(2).
[107]刘丹青.亲属关系名词的综合研究[J].语文研究,1983(4). [108]何艳萍.镇原方言语法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0.5. [109]孙玉卿.山西方言“父亲”、 “伯父”、 “叔父”称谓类型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5 (12). [110]孙玉卿.山西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堂兄弟”、“姑表兄弟”和“姨表兄弟” 称谓类型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9,28(5). [111]王应龙.陕西乾县方言亲属称谓语[J].社会科学论坛,2009(18). 69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112]刘 慧.社会变迁与亲属称谓语的发展[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6). [113]万久富.试论方言中亲属称谓语词的变读[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1.3,27(1). [114]许多会.维汉称谓语差异与文化分析初探[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 版),2006,26(2). [115]安志伟.武乡方言中的“老-”类和“表-”类亲属词[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0.7,37(4). [116]喻 黎.仙桃方言亲属称谓语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J].时代文学,2009(4). [117]喻 黎.仙桃方言亲属称谓语之“同实异名"和“同名异实"初探[J].时代教育, 2008(10). [118]陈新文.休宁方言亲属称谓语的文化内涵[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1(1). [119]翁颖萍.浙东农村亲属称谓语的演变[J].社会科学论坛,2008.6(下). [120]潘 文.普通话亲属称谓语形式化初探[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0 (6). [121]刘小湘.中外称谓和对外汉语教学[J].修辞学习,1992(3). [122]裘燕萍.汉英亲属称谓系统的对比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5,19(3). [123]贾彦德.现代汉语常用亲属词的语义特点[J].世界汉语教学,1994(l). [124]李映忠.试述“日”的前缀性质及其它[J].甘肃高师学报,2008.13. [125]李映忠.汉语虚词 huo 和 huo huo 用法初探[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 ,2008 (3). [126]吴怀仁.陇东方言中的体貌助词“来”[J].陇东学院学报,2008.11. [127]吴怀仁.陇东方言中的虚词“来来”“囕”[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07.9. [128]吴怀仁.谈陇东方言中“得来”、“得”的用法[J].河西学院学报,2004.20. [129]吴怀仁.秦陇方言中“”的构词特点[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7.1. [130]吴怀仁、苟芳琴.陇东方言语汇例释[J].陇东学院(社会科学版),2003.14. [131]吴怀仁、庞家伟.陇东方言中“来”的特殊用法[J].陇东学院学报,2008.1. [132]庞家伟、吴怀仁.陇东方言中“松”的构词特点[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7.2. [133]吴怀仁、侯海燕.谈陇东方言中“就”的特殊用法[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70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版),2005.1. [134]徐治堂.试释 huo 或 he 等的后缀性质[J].甘肃高师学报,2009.14. [135]徐治堂.论陇东方言叠音的语法特征及修辞功能[J].陇东学院学报,2008.11. [136]何艳萍.镇原方言中的代词[J].甘肃高师学报,2009.4. [137]谭治琪.陇东方言名词重叠式的构形、语法、语义特征[J].现代语文(语言研 究),2009.7.
71
庆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后 记 2007 年 3 月为了圆自己的大学梦,师范毕业后在基层任教六年的我,通过 成人高考进入西北师大继续教育学院进修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有位外语老 师特别喜欢我,觉得我有学习语言的天赋。在他的鼓动下,我在黑灯瞎火中滚打 摸爬,竟然于 2009 年以不错的成绩考入了西北师大文史学院,成了一名研究生, 师从莫超先生,开始在语言学领域蹒跚学步。 研究生期间,莫超先生给予了精心的指导和大力的帮助,并不断鼓励和敦促 我的学业。感激之情,难于言表,唯有铭记。同时,感谢三年中每一位给我授课 的老师,是你们帮我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知识的大门。另外,有两位好朋友在 经济上不断资助我,在精神上时常鼓励我。无以为报,只有一路同行,相互扶持。 突然辞职上学,让我从心理和经济上都遭受了巨大的压力。三年来,一直像 陀螺一样高速旋转,但由于体力、精力等各方面的原因,仍有好多知识和技能没 有领悟和掌握。毕业论文的初稿和大规模修改都是在两个春节的爆竹声中完成 的,尽管初稿完成已有一年多了,但后期由于种种原因,疏于修改,仍然存在不 少问题。 一眨眼就要毕业了,三年中最大的收获就是通过不断学习知道自己知识还很 欠缺,视野还很狭窄。以后的日子中,唯有勤勉努力。
范丽荣 2012 年 5 月 5 日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