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政治思想史:從霍布斯到馬克思 (上) 9789570873115, 9570873116

★ 榮獲英國政治研究會麥肯齊圖書獎(W. J. M. Mackenzie Book Prize) ★ 風靡歐美思想學界三十年 導讀西方政治思想史經典之大作 從霍布斯到馬克思的兩百餘年間,是西方政治思想成果最豐富的時期。本書系統地闡釋了這個時

242 80 77MB

Chinese Pages 1063 [469] Year 2024

Report DMCA / Copyright

DOWNLOAD FILE

現代政治思想史:從霍布斯到馬克思 (上)
 9789570873115, 9570873116

Table of contents :
封面
目錄
導論
方法論
Chapter I. 湯瑪斯.霍布斯
一、導言
二、實體的本質和真正科學的方法
三、真正科學的本質
四、人的科學
五、人類的自然境況
六、自然法
七、國家的制度和本質
八、關於義務本質的論辯
注釋
Chapter II. 約翰·洛克
一、導言
二、洛克對菲爾默的回應:政治權利的基本假設
三、個人財產權的確立
四、區分父權與政治權力
五、合法國家的特徵:同意的作用
六、合法政體的結構:權力的限制
七、行使反抗權
注釋
Chapter III. 大衛.休謨
一、導言
二、休謨的方法論假設和理解的限度
三、道德的自然史
四、政府
五、政治經濟學
注釋
Chapter IV. 尚-雅克.盧梭
一、導言
二、《論藝術與科學》
三、《論不平等的起源》
四、自由的可能性
五、《社會契約論》
注釋
Chapter V. 「普布利烏斯」:聯邦主義者
一、導言
二、《聯邦主義者》支持更緊密的聯合的理由
三、擴大的商業共和國
四、關鍵術語的定義
五、分權
六、結語
注釋
Chapter VI. 埃德蒙.柏克
一、導言
二、柏克的《法國革命論》
三、革命國家的制度
四、埃德蒙.柏克:脈絡和綜述
注釋

Citation preview

獻給蘇斯(Suzi) 及傑西卡(Jessica)、薩姆(Sam)和奧勒維亞(Olivia)

簽3

CONTENTS 導論................................................................................................ 008 方法論···········............................·...................·................·.......... 011

Chapter I

湯瑪斯.霍布斯 一、導言................................................................................... 016 二、實體的本質和真正科學的方法·…………………..……………… 023 三、真正科學的本質................................................................. 036 四、人的科學............................................................................ 039 五、人類的自然境況................................................................. 042 六、自然法................................................................................ 050 七、國家的制度和本質............................................................. 057 八、關於義務本質的論辯......................................................... 075 注釋........................................................................................... 097

Chapter II

約翰·洛克 丶· 一、導目................................................................................... 114

二、洛克對菲爾默的回應:政治權利的基本假設………………..128 三、個人財產權的確立.............................................................133 四、區分父權與政治權力......................................................... 147 五、合法國家的特徵:同意的作用..........................................151 六丶合法政體的結構:權力的限制..........................................153 七、行使反抗權........................................................................165 注釋............................................................................................ 174

Chapter III

大衛·休謨 一、導言···················································································184 二丶休謨的方法論假設和理解的限度…………………………………185 三丶道德的自然史.................................................................... 197 四、政府....,..............................................................................216 五、政治經濟學........................................................................219 注釋···························································································233

Chapter IV

尚_雅克.盧梭 一、導言...................................................................................238 二丶《論藝術與科學》····························································· 244 三丶《論不平等的起源》.........................................................251 四、自由的可能性..................................................................,.263

五 丶 《社會契約論》································································· 268 丶丶 汪釋··························································································· 293

Chapter V

「普布利烏斯 」 :聯邦主義者 一、導言··················································································· 304 二 丶 《聯邦主義者》支持更緊密的聯合的理由..………………… 319 三、擴大的商業共和國............................................................. 327 四、關鍵術語的定義................................................................. 340 五丶分權`` ` `.............................................................................. ·351 六、結語··················································································· 382 注釋........................................碭.............,···································· 385

Chapter VI

埃德蒙·柏克 一、導言................................................................................... 400 二、柏克的《法國革命論》·······························....................... 403 三 丶 革命國家的制度································································· 437 四、埃德蒙·柏克:脈絡和綜述.............................................. 452 注釋`...`...··················································································· 458

丞 導論

本書寫作時,考慮的首先是大學生和戚興趣的非專業讀者,所 以,談不上有多少原創性。我試圖對書中所涉及的思想家,其新近 的學術研究狀況進行反思,鑑於上述目的,本書大體上就沒必要寫 一篇詳盡的導論了。不過,筆者理應向喜歡追根究柢的讀者交代一 下寫作意圖。 政治思想的研究有點像耕耘在知識的荒野。至少在政治學、哲 學和歷史學相毗鄰的學科領地之間,涉及到政治思想的學科邊界是 有爭議的。 本學科的研究者都意識到近二十年來出現的、來自歷史 學的強勁攻勢。我和戈爾曼(Janet Coleman) 於1980年開始在艾 希特(Exeter) 大學創辦的《政治思想史》雜誌(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在這場運動中起到一定作用。這場運動的部分影響在於, 與以往理解歷史上政治思想的運動與環境的方式頗為不同,我們將 注意力聚焦於更大範圍的文本和其他材料上。 然而,上述三個學科的大學生所面對的



政治思想史」或





布斯以來的政治理論」仍然停留在對「偉大著作」的研究上,這是 「史學革命」做了許多努力要推翻的做法。不過,從教學的角度考

0O8

I導論

慮,這樣做有其合理性。 學生 們無論從歷史學、哲學還是政治學來接觸政治思想史,都 會戚覺到這些過去的重要思想家有話要說。對哲學家而言,他們 提 出了 一 些政治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 的方法,揭示了這些問題與認 識論、道德哲學、社會科學哲學的 可能關聯,以及近年來人們日益 意識到 的, 在這個領域所必備的對哲學自身的歷史厭。對歷史學家 來說,無論嚴肅的 史料研究在多大程度上轉向 了對歷史片段與特定 爭議且更易操作的研究一這種研究可以聚焦於不太重要的文本和 脈絡—一對重大理論觀點的宏觀理解仍然是必須的,哪怕只是為 了 理論的或對其他歷史學分支的深入研究提供更為寬廣的背景。對政 治學的研習者而言,政治理論的研究會迫使你正視在其他場合隱而 不彰的規範性問題,對於 在偏向政府領域上不斷沉溺於描述性研究 的威脅,這是一個必要的平衡。對文本的 分析也為對意識形態的評 價提供了最具專業水準的依據。對 那些 一本正經地聲稱是「政治科 學家」的人來說,甚至更需要提醒他們記住自己所使用的詞彙和概 念的詮釋學基礎。 上述每 一 種情況,都要求學生閱讀(至少希望他們如此)作 者的 原著。某些政治思想史著作,如令人尊敬且仍然有用的薩拜因 (Sabine)的著作,在最近重新定義的意義上,的確屬於歷史,不過, 它們覆蓋了如此之廣的範圍,以 至於不能幫助現代的學生閱讀面前 的思想家原著。而這正是本書的目的,我努力將歷史厭帶入文本一— 這種歷史戚, 我是 在最近 的革命中獲得的(我受過哲學和政治學的 訓練,沒受過歷史學的訓練) 一讓這些思想家激發學生以哲學層 面去思考, 而不犯愚蠢的錯誤(那些作者可都是很久以前的人了)。 我希望,本書所討論的著作的政治內容不 會因我的這種處理方式而 被遮蔽。 不過,按我們對「政治思想史」這個術語的理解,這部著作還

現代政治思想史(上)

I

009

不能稱為 一 部真正的「政治思想史」 我懷疑,寫作這樣





我們目前所能獲得的知識使

部政治思想史,尤其是嘗試寫 一 部在 一 卷的篇

幅裡覆蓋這個歷史時期的著作,到底是否有可能,甚至到底是否為 明智之舉。它追求的目標類似於某種旅行者的指南,在學生學習「政 治思想史」課程時,有助於幫助他們消化原著,或在吃力地啃原著 時短暫地抽身出來求助於它



由於本書的目的是提供入門指導和服務於教學,這使它對思想 家的安排並不均衡



我努力反映目前學者們對各位思想家的最新研

究成果,與此同時,也並沒有完全掩蓋作者的聲音。這樣,在霍布 斯和馬克思的部分,對新近企圖重構他們理論的嘗試進行了討論, 而那些重構的方式對這些作者來說可能看起來有點奇怪 一



在黑格爾

章,在概述了背景之後,就集中筆墨於克服理解他的論證邏輯時

所產生的巨大困難,這種做法既反映了最新著作的成果,也適應了 學生們的需要



選擇予以討論的文本範圍也在很大程度上出於 一 種

評估,即這些文本最有可能要求學生閲讀 黑格爾只選擇了單





據此,霍布斯、洛克和

的著作,而馬克思和彌爾則選擇了多部著作



在各種納入討論的問題上,我並未嘗試對評論者們的立場做出全面 闡釋,也沒有對每種立場的最終源頭做出全面的說明



我的方法是

使用注釋,首先,這主要是為了給我在正文中的詮釋提供依據,其 次是為了進一 步詳細解釋或做出某些限定,而這些內容如果放在正 文中,會造成行文的錯亂 示





此外,在某些地方,這些注釋是為了提

些重要的詮釋觀點和引用的二手文獻,它們都是我特別注意使

用的



010

丨導論

方法論 寫這樣一部著作時,我非常在意兩類讀者: 者對此戚興趣、會閱讀本書的



般讀者,另



類是大學生或



類是我的同事。我常

想像他們在我伏案寫作時從我肩頭挑剔地瞄上一 眼(無疑還扮著鬼 臉),我必須首先說服他們,這部書是否值得向學生讀者推薦。面 對他們,我懷揣著些許不安,想對這本書做進 一 步的說明。重新伸 張歷史脈絡的重要性一以奇怪的、如果不總是嚴格的合乎邏輯的 方式,因為法國解釋哲學 (interpretive philosophy) 影響的增長而得 到支持一—的一個結果,是傾向於將文本和作者嚴格地置於其歷史 與智識的環境中,以至於被它所淹沒或吞噬。在極端情況下-—但 也絕非偶見的個案,這種研究否認文本作者具有智識上的主動性、 欲望甚或能力,能夠超越歷史的局限做出對任何對象的陳述。這樣 一來,它也否認他們對當下有任何政治意義。 以某種可能相當天真和明顯老派的方式,我相信這個觀點對歷 史是錯誤的,對哲學是有害的。理解所使用的概念「語言」所指涉 的對象,對理解歷史意義是必要的,但排他性地專注於它可能會轉 移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忽略它正被用來陳述這 一 事實。結果,作 者和文本實際上可能碎片化,消失在脈絡中,顯現為脈絡的各種詮 釋學部分的總和。語言的確不可能是私人的,而除非是依附於公共 性的含義,它也不可能是個人的工作。語言只能是社會的產物,晚 近的學術研究已經將我們對政治理論史的理解轉向承認思想的特殊 模式在時間中的前後相繼,承認某些關鍵的術語以模仿自然語言語 法的方式相互連繫。儘管如此,特定的理論家的著作本身並不是一 套語言,而是獨特的陳述,或者說一 套陳述,它們構成論證。這裡 所討論的每個作者都是一個充滿活力的行動者。從那些在當時看來 往往是撲朔迷離的智識環境中,他們總結出了 一 套對人類政治生活

現代政治思想史(上)

I

011

的解釋,並且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做到了自圓其說。在我看來,為了 能夠展現出他們所依賴的源泉,無論是我們(以後見之明)洞察到 的他們所遵循的邏輯,還是那些可以歸諸於他們的潛臺詞,都無法 撼動他們在建構此處所討論的論證時所做出的成就。 這樣 一種關於智識主動性的觀點對於當下與對過去的政治理論 一

樣重要。如果真理就像作者和文本 一樣是靠不住的一像現代批

評者告訴我們的那樣,我們就必須退回到結果論的標準,依此標準 確立我們所能夠言說的。相信人類的哲學能力除了它必須(也是不 得不)處理的碎片化的知識材料之外,不能得到任何其他東西,這 除了摧毀我們爭取自身世界實現或重建內在 一 致性的努力外,是達 不到其他目的的。於是,這種觀點拒絕了任何能夠使真理建立起自 己信譽的標準,結果拋棄了在這方面所剩下的唯 一能夠起到鑑別作 用的原則。 我試圖闡述我所看到的每個作者的成就,超越其矛盾、不 一 致 或混亂而勾畫出其內在的 一 致性。或許需要指出的是,與經常被視 為後現代或後尼采政治理論鮮明特徵的訴求形成對照,本書中如此 多的思想家浸淫其中的懷疑主義認識論脈絡,與所聲稱的具有如此 獨特性的後現代特徵竟然驚人的相同。 不過,在強調寫作這些文本時的創造性努力的時候,我絕不想 否認它們的作者使用了一 套繼承來的觀念和政治詞彙。應該說,諸 如真實的事件、政治壓力和危機的脈絡,至少在最初級的意義上, 也需要藉助於現存的政治思想語言來理解。政治理論中的史學革命 告訴我們,對可用的語言在提供解釋時的約束性效果應具有更多的 敬意。在強調作者的智識主動性時,我並不想否定智識脈絡的重要 性,以及行為者必然置身其中的傳統所帶來的共鳴效應。但是,這 並不是截然對立的。文化詮釋學的出場並不妨礙思想家的創造性, 就如空氣的存在不妨礙鴿子的飛翔,毋寧說,在每 一個場合,前者

012

丨導論

恰好是後者的前提。 對於歷史性的介紹,最後還要談 一點。讀者也許想知道,為什 麼本書從這裡開始?此前發生了什麼?對第二個問題的回答,從長 的歷史時段和範圍來說,我的朋友和同事戈爾曼撰寫了一 部著作, 相當於本書的姊妹篇,它會覆蓋古代世界、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 的政治思想。從短的時段或更小的範圍來說,我希望可以從本書第 一

章討論霍布斯的各處找到答案。為何在本書中,沒有將這樣的材

料分別處理?其部分原因完全是從實際面出發的,因為本書篇幅已 經夠大,我只能圍繞著學生傳統上會研習的重要文本展開討論。直 到最近優秀的「劍橋讀本」系列問世前,在以大學生為對象的版本 裡,甚至在研究所的圖書館裡,本書所覆蓋的這個時期、不那麼重 要的著作都不易得到。 不過,對以霍布斯為開端的這個傳統,需要作個解釋。英國內 戰是具有整個歐洲意義的政治理論的溫室,《利維坦》則是從這座 溫室中生長出來的最重要的成果。儘管霍布斯有意識地聲稱是 一 個 革新者,但在他身上匯聚了他前人、同代人和其他更多的人物關注 的眾多議題和理論構思,也在很大程度上設置了此後兩個或更多世 紀的政治思考的議程。他的研究涉及物理學、道德、宗教、懷疑主 義的認識論、主體權利的術語、由新教理論家使用的源自天主教新 湯瑪斯主義(Neo-Thomism) 的自然狀態和社會契約,不惜任何代 價實現秩序的要求與公民和宗教自由的要求之間的緊張一—這種宗 教自由的要求在英國和法國,都是長期宗教騷亂的產物一—所有這 些都能在霍布斯的哲學中看到。也許,使霍布斯成為起點的最獨特 的意義在於他的理論構思的徹底性:不僅使教會服從於國家,還使 宗教和信仰的認識論的訴求服從於自然知識的訴求。帕多瓦的馬西 略(Marsilius of Padua)和馬基維利都對政府進行過純粹世俗化的闡 述,但他們兩人都沒有能夠將其安頓於充分發展的、世俗的道德心

現代政治思想史(上)

I

013

理學之中。在這個意義上,霍布斯基於唯物主義生理學的心理學和 認識論的長篇論述,是一種極具政治性內涵的陳述,他的對手也是 這樣看的。 自從古典時代以來,他首次試圖以詳盡與統一 的世俗世 界觀對政治進行闡述。這並不是說霍布斯是無神論者,甚至是不可 知論者,只是說,上帝在他對現實世界的論述中並不承擔關鍵角色。 除洛克外,後來的主流思想家都不會將其觀點建立在砷學的前提之 上。即使是洛克,他的哲學心理學也與以神學為基礎的自然法的政 治假設頗多抵牾。反之, 思想家們的論證越來越多地採用霍布斯的 假設:必須在人類心理和社會結構中發現道德標準,以及發現構建 符合這些標準的動機的可 能性。此外, 社會環境對形成心理的作用 越來越受重視,這使得對歷史過程的理解成為了任何受人尊重的政 治理論的關鍵內容。 這把我們帶到了 一 個在霍布斯那裡所缺少的重要傳統,即公 民人文主義或共和主義傳統。正是透過這個傳統所提供的資源, 早期現代的思想家能夠有效地思考公民在政治、軍事和經濟方面 的經驗與其心理的關係。霍布斯的同代人詹姆斯.哈林頓(James Harrington)、約翰. 彌爾頓(John Milton) 和阿爾傑農. 西德尼 (Algernon Sidney)是這種思想模式最重要的英國代表人物。 大著作」的傳統有







個重要遺漏, 就是沒有將這個傳統的代表人物

包括進來。 現代政治思想的兩個重要的和相互連繫的發展普遍關注 這個思想模式。其中之一是加強了公民傳統對個人的政治品質進行 闡釋的能力,其方法是運用洛克那種在智識上非常有力的哲學心理 學。這個傳統的發展原本是為了理解個人信仰的心理基礎,因此, 它如果不是本質上,也是在事實上,是新教主義的產物。可是,其 結果卻是對道德和政治信念的社會和個人心理的非常複雜的解讀, 例如我們在休謨那裡所見。 第二個發展,與公民思想本來就具有的創新性有關。在歷史上,

014

I導論

基督教心理學是靜止的,而公民心理學關注變化,特別是衰落和墮 落。將充滿活力的社會政治理論置於複雜的哲學心理學框架內,對 於長時段社會過程的思想的發展,以及觀念和社會制度相互依存的 思想的發展,都是一個具有推動作用的因素。這樣,典型的現代思 想才是可以想像的,如進步的觀念,關於個人的罪惡與公共利益悖 論式的交互影響的觀點,關於意識形態的社會生產的觀點,歷史決 定主義的觀點。至少盧梭





普布利烏斯」



柏克



彌爾



黑格爾

和馬克思的某些說法,都從這個公民或共和主義傳統中汲取了可觀 的內容。在本書中,這個傳統的影響將會得到很好的展現,尤其是 在對《聯邦主義者》文集背景的闡述中。 在作了這個附帶的解釋之後,霍布斯作為一部關於現代政治理 論家的著作的開篇,就是一個不算太壞的選擇。那麼我們就轉向他 吧。

現代政治思想史(上)

I

01s

丞 Chapter

I

湯瑪斯.霍布斯

一、導言 生平和思頽背景 1588 年 4 月 5 日,湯瑪斯.霍布斯 (Thomas Hobbes) 出生於

威爾特郡 (Wiltshire) 的馬姆斯伯里 (Malmesbury) 。他自稱是個 早產兒,母親因聽聞西班牙無敵艦隊來犯的消息受到刺激而生下 他。自牛津大學畢業後,他 一 生大都在擔任德文郡伯爵 (Earls of Devonshire) 的家庭侍從和教師。在此期間,他遍遊歐洲大陸,內

戰時期還曾定居法國。 1679 年霍布斯去世,他一生經歷了科學與政 ]

治兩大革命時期。 霍布斯在這兩大領域中均頗有建樹,他大膽地 嘗試將政治與科學二者連繫起來,試圖利用迅速成長的自然科學, 2

尋求解決時下政治動盪的方案。

霍布斯的巨著《利維坦》 (Leviathan) 出版於內戰與共和國 一

這 政治劇變時期。不過在他自認為滿意之前,霍布斯將他的政治 哲學改寫了三次,並在細節上做了諸多改動,其中一 些顯然是對當

016

I Chapter I丨湯瑪斯.霍布斯

前政治事件做出的回應

。 3

不過, 霍布斯對政治學的興趣可以說早

在他首部理論著作 《法律諸要旨》(Elements of Law) 之前 就開始 了 。 他本 人聲稱 ,為防止內戰的發生,他在其第一部出版物修昔底 德(Thucydides)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History of Peloponnesian War)的英譯本中就已經警示國人,共和國那些所謂的好處純屬虛幻 夢境。他在拉丁文詩體的自傳《生活》(Life)中寫道: 普勞圖斯丶尤里比底斯、阿里斯托芬, 我理解他們的全部,雖然不會更多。 他們當中沒有誰像修昔底德那樣帶給我愉忧, 他論定民主乃愚蠡之物, 比共和國更高明的是一個國王。 這位我教授英語時引用的作家 當為修辭學家的領路人。

4

根據霍布斯時代知識界流行的人文主義觀念,歷史被視為修辭學 (rhetoric)的分支 。 作為修辭學的歷史學以事例為借鑑,引導人們走 向良善的生活



霍布斯在《利維坦》當中,同時拒絕將修辭的史學和

有關過去的知識看作政治科學的來源。但是,在以和「利維坦」相對 應的怪物命名、討論內戰起因的內戰史著作《比希莫特》(Behemoth) 中,他 聲稱已經揭露了在《利維坦》中所揭示的錯誤



5

雖然霍布斯

不再認為歷史可以作為科學知識的來源,但是其修辭學的角色可能 已經被轉移到科學本身 。 因為霍布斯表示 ,希望他的著作 能夠「在 。 6

大學裡進行有益的講授。因為大學是文明與道德信條的源泉」



的全部努力在於警示政治衝突的後果,他認為,唯一的救治之方, 就是絕對的、不可分割的主權

。 7

現代政治思想史(上)

I

017

宗教從政治中分離 霍布斯採納新科學的重要意義在於,他發現在這裡擺脫教士、 「

砷學和形上學,建立獨立的政治學是可能的 。 因為他相信

精砷和世

俗權力的爭端,近來比世界上的其他任何爭端都要多,這將導致內戰 的發生」

。 8

霍布斯否認形上學的存在,但不否認上帝的存在,這對

他來說是明智的,因為當時仍有試圖嚴懲異教徒的人 。 根據約翰·奧 布里 (John Aubrey) 的紀錄,僅僅在 1660 年復辟沒多久,

「一

教就提議要以異端罪名燒死這位善良的老紳士(霍布斯)」

0

9

些主 他力

求分離宗教和政治領域,為的是不再出現影響到政治合法性的宗教爭 論



雖然與其同時代的大多數人認為,政治義務應該起源於宗教的前

提,這一點至關重要,但是霍布斯的策略首先是讓宗教從屬於或納入 「

自然科學」



然後他將證明,是自然知識引導人們無可置疑地服

從於政治統治者



出於這個目的,他需要摧毀英國新教信仰的兩大

重要內容,它們源自大陸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和約翰.喀爾文 (Jean Calvin) ,其一 是信奉《聖經》超驗 的權威及完滿性;其二是堅守信徒信仰的權威性與自足性



霍布斯指出,此二者會瓦解政治權威和政治秩序,因為基於上 述兩種立場,都可能導致信徒 不服從他的統治者



霍布斯可能運用

了他旅居法國期間收穫的觀點,質疑《聖經》 文本的前後一 致性



他試圖表明,《聖經》流傳至今,和其他歷史一 樣,只是人類的創 作 。 關於它的內容、起源和內在的關聯性都是人為制定的 樣指出,無論神聖與否,任何著作都需要權威性的解釋





10

他同

即使承認

《聖經》文本的砷聖性,也不能確保讀者能夠從中發現準確的含義。 於是,為了預防宗教和政治衝突,必須由主權者掌握最終公開解釋 《聖經》的權力



這不是對宗教本身的攻擊,僅僅是為了否定它擁

有獨立於政治以外的權威

018

I



其次,霍布斯反轉了宗教改革中基於信

Chapter I I湯瑪斯.霍布斯

仰的 「 基督徒自由」觀念,將它潛在的激進性與顛覆性原則轉變為 非政治的清靜無為的原則



雖然在英國革命時期,很多人將內在信

仰與良心的指引作為抗拒在他們看來瀆神的政府、教會領袖或禮拜 儀式的依憑,但霍布斯卻認為,新教徒對內在信仰重要性的強調, 已將所有的「外在之物」變得可有可無:因為如果真正的信仰(如 新教徒所說)是私人的、內在的,只涉及一個人信仰的品質,那麼, 要用怎樣的外在之物來表現它還有什麼關係呢?他想說服人們: 「 所 11

有宗教爭論對於救贖來說都並非必須的。」 霍布斯在此處已經在 相當可觀的程度上修改了英格蘭國教會的正統觀點,此觀點至少可 以追溯到胡克(Hooker)



l2

然而,霍布斯的修改將其內涵推向了



極限 霍布斯認為,如果一個統治者要求基督徒否定基督,他有這 麼做的自由,因為



舌頭上,信仰不過是外在之物」



當宗教已經

如此深遠地退回至內心,看起來就不再有任何可能擾亂政治服從的 方式



近代懷疑論和近代 霍布斯思想的第二個主要特徵,在於他接受了新興的自然權利 理論



17世紀自然法思想家的觀念在於回應道德懷疑論,而這與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和皮埃爾. 卡隆 (Pierre Carron)連繫頗深 。 懷疑論在法國的興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 獨斷論及宗教改革產生的道德與宗教分歧所引發的衝突



這引發了

對所有道德和政治問題都採取懷疑態度的複雜的不可知論,進而使 他們徹底地疏離了政治 。 這在此後伏爾泰不無諷刺性的評論 「 我們 必須耕種我們自己的花園」中得到反映。自然法學家們接受懷疑論 者們對先前建立普遍原理的嘗試的批評,卻否定了其中暗含的相對 主義



雖然全世界的道德規範和社會實踐存在著多樣性,沒有共同

現代政治思想史(上)

I

019

的道德習俗,但是自然法思想家卻不認為普遍的倫理法則因此就無 從建立。 「 他們部分的回應,簡單說來,就是證明至少存在兩種基 本的道德信條(自我保存的權利和禁止任意傷害的權利),此種最 低限度的倫理可以用來作為普遍的道德科學的基礎。」

E

許多思想要素逐漸被組合起來,而其中的一些已經存在了兩千 多年,這些觀點拒絕將人類生活的本質視為政治性和社會性的,而這 是基督教—亞里斯多德主義的認識。相反,它訴諸前政治狀態即自然 狀態下人類的某些(不同定義的)個體的、因而也是非社會性的自然 權利。存在於前政治的自然狀態下的自然權利概念,已經在西班牙的 新湯瑪斯主義者如蘇亞雷斯 (Su紅ez) 、莫利納 (Molina) 和德.索 托 (De Soto) 那裡得到了詳盡的闡釋。不過,他們都將關於自然權 14

利的討論置於包羅萬象的自然法脈絡之下。 然而,當時的新興思想 家,逐漸將 「 權利」概念與作為客觀的(被稱為)權利體系的「法律」 概念相分離,轉而認為權利是個人主觀的、事實上沒有限制的自由領 域。為了脫離自然狀態,建立政治社會,思想家們藉助



社會契約」

把權利全部或部分地授予統治者,由此而來的自然權利學說變成了普 遍且有影響力的論述模式,主要用來判斷公民與統治者彼此之間的義 務類型及其程度。雖然,我們習慣於認為自然權利是公民對抗政府並 限制後者權力的理論武器,可是近代早期理論家的論述重點卻大相徑 庭。最初使用自然權利和契約論是為了說明,凌駕於公民之上的新興 現代國家不斷擴張權威的要求是合理的。

15

霍布斯寫作時所處的 變幻莫測的政治和道德 脈 絡,既是區域 性的、相對短暫的(英國內戰或內戰的威脅),也是國際性的、長 期的(歐洲對其他文化的發現,以及歐洲內部 因宗教分歧產生的衝 l6

突)。 霍布斯吸收了反思後一方面問題(即長期的和歐洲的)的 學者及思想家們的著作,無疑充實與強化了他對前一方面問題(即 英國的和短期的)的討論。這使得他的著作不僅在英國,甚至在歐

020

I

Chapter I I湯瑪斯.霍布斯

洲範圍內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這從他的思想自那時起所受到的國 際性關注就可以得到證明。 在這個更廣闊的脈絡和自然權利傳統中,富於開創性的人物是 著名的荷蘭法學家格勞秀斯 (Hugo Grotius) 。他清晰地表達了主體 權利 (subjective right) 的概念,那是政治權威的起源,這種政治權 威基本脫離了道德或法律邊界的約束: 「一個民族能夠選擇他們所 希望的政府形式;其合法權利的範圍,不是由這種或那種政府形式 的最高優越性來衡量的,因為不同人的觀點不一 樣;政府的合法權 17

利來自人們對它的自由選擇。」 此外,對於同時代人的責難,格 勞秀斯堅稱其原則建立在純粹的世俗基礎上。他寫道,他的理論將 會流行, 「 即使我們應該承認那些沒有極大之惡而不該承認的東西, 1t)

這裡沒有上帝,人們的諸事與上帝無關」。 在英國,格勞秀斯的 觀念是內戰前如



圖爾的圏子」 (the Tew Circle) 等王黨知識分子

群體熱切討論的話題。霍布斯就是其中一 員,其中還有就公海自然 19

權利問題與格勞秀斯針鋒相對的約翰.塞爾登 (John Selden) 。 不 過,從此間脫穎而出的霍布斯已偏離了這一 理論的關鍵要素,尤其 是他反對塞爾登在契約論中引入歷史內容。對於塞爾登而言,生活 於社會中的人類顯然已經透過契約放棄了他們的自然權利。對於這 樣的契約,實際上不存在任何限制:立約建立絕對主義政體或僭主 政體,與立約建立有限政府一 樣,都是允許的一—這種自由源於自 然權利的主觀性質。然而,契約一 經立定就必須維持下去,此乃自 然法少數限定性的條款之一,此外,由前人透過契約確立的義務也 能夠限制後人。塞爾登認為,契約的實質就是對歷史的展現,因為 具體國家的合法歷史文獻對於契約事宜都給予了有效說明。於是, 一

如塞爾登曾經所言,當內戰爆發後,國王與議會何者處於正義一

方的問題,只有透過嚴格觀察兩大陣營行動的合法性才能確認。最 終,塞爾登支持議會,因為他相信,國王建立軍隊的做法超出了英

現代政治思想史(上)

I

021

國制度結構的合法框架。

20

關於英國歷史性質的爭論在內戰時期非常流行,這裡需要說明 有關霍布斯對歷史的態度,因為這與他反對塞爾登自然權利理論, 以及之前所提到的關於《聖經》歷史性的看法息息相關。這兩者, 以一種否定性的方式,構成了霍布斯政治科學的基礎。

科學對抗歴史及宗教 即使在內戰時期被分裂的英國,很大程度上仍是 一 個傳統的社 會,在這個社會中,關於過去歷史的假設,應該會瀰漫在交戰雙方 的頭腦中。國會黨著力證明議會生命的長久性,延續著「古代憲法」 從未中斷的傳統,以此在奉行傳統主義的社會中確保議會的存續。 相反, 一 些王黨人士則逐漸提出了另 一 種觀點:英國最初為封建國 家,所有的權力,包括所有的財產權,都起源於國王的授予。 根據 21

這 一 觀點,國王可以根據其意志收回所賜之物。 霍布斯在政治立 場上反對國會黨的觀點,但是在本質上,他也不同於所有王黨分子。 他堅稱政治合法性的基礎與人類過去的實踐毫不相關;相反,他要 說服讀者,有可能將政治合法性的基礎建立在某種要比宗教信仰或 歷史解釋更不容易引起爭議的根據之上。這種根據僅僅是自然理性。 為此他必須建立一套政治科學。 如霍布斯所說,他之所以決定撰寫政治哲學著作,實乃



現實

22

的動亂局勢使然」 ,而當時正值國王和議會的鬥爭。 霍布斯意欲 使他的政治思想不僅僅是沉思性的,也能對現實有所貢獻,提出解 決辦法。如我們提到的,霍布斯希望大學能教授他的政治哲學,使 自己的學說為他所經歷的內戰、弒君和軍人統治的政治狀況提供解 叮

決方案。 霍布斯經受過修辭學以及新興自然科學的訓練。他的論 證符合嚴格的科學標準,甚至建立了嚴格的科學標準,成功地吸引

022

I

Chapter I I湯瑪斯.霍布斯

廣泛的讀者,而且這些最初都是用英文寫就的

。 24

了《利維坦》提供的真知灼見,內戰就可以避免



只要公民們接受 所以,他的思想

不僅要被廣泛的讀者所理解,更是要防止出現派別之爭



由於從宗

教或歷史前提的立場出發必然帶來黨爭,所以霍布斯明智地避免將 二者作為學說的基礎

。 25

再者,宗教仍是內戰衝突的重要事項之一,

霍布斯把對《聖經》的既有解釋看成「敵對的勾當,他們對政治權 力加以非難」

。 26

因此,雖然拒絕將宗教作為政治學的基礎,但是

正如霍布斯所言,他「必須」花費 一 半以上的篇幅討論二者的關係



擁護新科學的態度,促使霍布斯直言不諱地拒絕了沿襲至今的 知識傳統,他既譴責了 一種源自亞里斯多德的關於混合政體的古典 共和理念,也譴責了經院學者對於亞里斯多德形上學的基督教式的 改造,這兩種思想在大學中都很流行,傳播了政治上的異見和概念 上的混亂

。 27

霍布斯對傳統學問的拒斥尤其突出,在《名人小傳》

(Brief Lives)中,奧布里詳細描述了霍布斯「習慣說,如果他閲讀 了同其他人一 樣多的內容,他知道的就不會比其他人更多」 其實是



。 28



種誤導,因為我們發現霍布斯的思想深深地扎根於清晰可

辨的知識積累之上,其中 一些甚至非常古老



然而霍布斯對自己的

評論還是抓住了他讓人厭煩的知識中的某些東西,以及希望幸災樂 禍於論敵們的震驚與困惑



他的思想所表現出來的這種特質,不僅

與他喜歡提到的自己膽小的性格不相符,也與他想要獲得廣泛認同 的修辭目的不一致



二、實體的本質和真正科學的方法 最為明顯的是,霍布斯將新的數學科學當作那個時代最令人 振奮的知識成就,並將其作為自己觀點的基礎



奧布里認為霍布斯

接觸幾何學較遲,大概在四十歲的時候,他看到了 一 本攤開在書桌

現代政治思想史(上)

I

023

上的歐幾里得《幾何原本》 (Geometry)



霍布斯曾深信他讀到的

那些命題是不可能的,但看過證明過程之後,卻又認為它的確是正 29 確的 。 奧布里認為, 「 這使得他迷上了幾何學」 。 但是,這樣富 有戲劇性的轉變實際上有著堅實的基礎 。 霍布斯的第 一 份工作是卡 文迪許家族 (Cavendish family) 的家庭教師,這不僅給他提供了 查茨沃斯 (Chatsworth)



座極好的圖書館,而且還使他進入了查

爾斯. 卡文迪許 (Charles Cavendish) 在威爾貝克修道院 (Welbeck

Abbey) 組成的科學圈子



而這個故事僅僅是冰山一角



儘管可能

算不上第一流,但霍布斯確實是一 個有國際聲望的自然科學家,他 1°

與培根相熟, 拜訪過伽利略、與笛卡兒爭論過、與梅森通過信。 霍布斯對幾何學的迷戀,以及大陸傳統對他的重要影響,這些都表 明,他的方法並不是培根及當時英國的科學學派所代表的謹慎經驗 主義 。 確切地說,霍布斯的方法是以數學為模型,以演繹而非觀察 為基礎建構起來的科學。



我們假定 一 個命題是真實的,推理 即從

對某個命題的術語的定義開始,再用這些定義推出其他定義,一 直 31 繼續,直到得出我們的知識 。 」 霍布斯認為這種方法能夠運用於人類知識的全部領域,從而對 自然科學世界、心理學和政治學形成統 一的理解一這也是他《哲 學諸要旨》 (Elements of Philosophy) 中的三部分



32

他希望以此方

式來吸納或排斥各種類型的學問(如歷史或宗教),因為它們取代 了關於政治義務的理論並使其發生了分裂



然而,霍布斯對透過科

學方法而獲得知識的看法,與他對從日常經驗中獲得知識的看法, 有明顯的不同,在區分二者時,他頗費苦心



實體:運動中的物質 霍布斯的認識論,即他對人類知識的看法,最初與他的本體論、

024

I

Chapter I 丨湯瑪斯.霍布斯

即關於存在的終極本質的理論相連繫。戚覺是人類全部知識的基礎 和起源。霍布斯認為存在的基礎和不可再分之元素是運動的物質。

33

霍布斯將後 一種觀念歸功於伽利略,他認為是伽利略創造了現代科 耳

學。 雖然這兩項命題都不是必然導致另 一 方,但它們之間確實存 在某種 一致性。而且霍布斯在《利維坦》開頭就透過對戚覺進行決 定論的機械論描述,來強調此一致性。 霍布斯說,人類的知覺是運動中的物質作用於我們戚覺器官後 的結果,運動被傳達到神經,直至大腦,大腦透過抑制這種外來的 作用而做出反應。這種抑制的經歷就是某種戚覺:視覺、聽覺、嗅 覺、味覺和觸覺。經驗是身體對運動物質的回應,它是人體自身的 反應運動。霍布斯在導論中的隱喻_ 就是



些游絲,關節就是





心臟無非就是發條,砷經

些齒輪,這些零件使整體得以活動。」

結果看來,與其說是隱喻,不如就是真實的寫照。人類 以及我們的全部意識,在霍布斯看來,與其他存在物 就是運動」 。





生活自身」

樣,



不過

35

霍布斯使用了 一 個獨特的運動概念一—慣性,這表明他從新科 學那裡獲益良多。因為儘管伽利略的觀點有新奇之處,但是對於亞 里斯多德主義者,即霍布斯冷嘲熱諷的經院哲學家來說,運動和物 質也是他們的屯心範疇。但是他們關於二者的定性完全不同。對於 亞里斯多德主義者而言,運動(如物質)是被構造出來的,具備目 的性,運動的物體被引向符合自身本質的終點或停止點。因此,蘋 果落在地上,橡果在橡樹上生長,而人類聚合到 一 起結成共同體。 物質世界的生存和運動在這種古老卻仍然流傳的觀念下都是有目的 的,或屬於目的論的,這意味著事物皆朝著由其本質所決定的位置 或狀態運動,直到某一點他們停止運動,達到靜止。 雖然霍布斯保留了物質和運動這兩大範疇的中心位置,但是他 卻如此徹底地改變了它們的意義,以至於完全破壞了秩序井然的亞

現代政治思想史(上)

I

02s



里斯多德主義世界觀 是



如果運動是慣性的

切物體的「自然」狀態

阻止



點」



否則就將永遠運動」



。 36



那就是運動而非靜止 才



旦物體「處於運動時



除非有他物

在此觀念下 , 運動沒有特定的停止「終

亦不會「達到」目的地

因為根本就沒有目的地存在





特定

物體的運動只有遭遇了阻礙物才得以停止。運動對霍布斯來說並不 是目的導向的

而是永不停止 的



霍布斯認為



唯一 的非正常狀態 , 它是「特例」 的



因此



不誇張地說

所組成的連續統









普遍存在的



霍布斯的宇宙幾乎是永不停滯的運動物質

。 37 。

它成了無差別的而且是

物體「不依賴我們的思 想,是在 一定空間部分和諧共

生的」

'

斯認為



就連上帝都是物質的

稀薄」



關於靈魂降臨在人類身上的《聖經》故事

38

物體就是一 切

而且除物質的存在之外 一 無所有



種真實的物質存在物的介入 狂







停止 」的狀態是

而非 一 切運動趨勢的常態或目

物質在霍布斯的體系中同樣發生改變 。









39

霍布

雖然他承認上帝的物質可以「非常

否則就是



種隱喻





必須理解為某

意味著過分的迷

觀點使霍布斯遭到同時代教會人士的嚴厲批判

了解唯物主義和無神論之間的久遠關係





他們非常

布拉姆豪爾主教(Bishop

Bramhall)寫道:霍布斯「透過否定所有的精神實質」而「否定上 帝本身」 他指出 者







40

為反駁這些指控,霍布斯以獨特的論辯風格進行回擊:

當主教聲稱上帝不是物質的存在時

因為「說上帝是精神實體



的基礎



這些問題





他才是無神論的恭維

就等於說上帝根本不存在」

物主義問題包括了遠比上帝本質更多的內容 上帝是否存在;沒有上帝







41



它包括這樣的問題:

物質是否能夠思考;道德是否存在世俗

個多世紀以來一 直存在爭論 , 而且非正統觀點

此後皆被指控為「霍布斯主義」



甚至在宗教領域



霍布斯的方法

對理性的強調也確實超過了對信仰的強調,它成為未來世紀更加傑 出的思想家的特性

026



42

I Chapter I I湯瑪斯·霍布斯

霍布斯關於物質本質的觀點



合乎邏輯地暗含在他關於科學方

法的獨特看法上 。 對於亞里斯多德及其基督教追隨者來說 , 形式作 為物質自身的顯現



是有著不同性質和特徵的知覺



客體」 , 它們

本身就是真實的:它們構成了客觀上不同的存在範疇。經驗所揭示 的自然的諸多形式就是真正的 「 自然種類」 。 例如 , 對動物世界的 定義和分類不是人類觀念的發明



而是以某種方式(就其正確性而



言)對其自然形式的揭示 這種「種類」的存在 , 被認為是理解世 界的前提條件 一



物質」 就不能用來解釋它們的行為或特質 ,

際存在的事實 ,





而只能解釋它們實



霍布斯的立場則大相徑庭 。 他認為 礎



否則 , 某種潛藏在個體存在物之下的被遮蔽的



雖然物質是存在的真實基

但是除了最抽象的物質性質 , 如外延、位置、質量之外

具有任何其他特質 差異在於其位置





霍布斯認為



嚴格說來





事物與另

否則 , 物質之間是沒有區別的





就不



事物的

雖然它顯示的偶

然性使我們可以將其區分並歸為不同範疇 但是這純粹是我們主觀 ,

上的回應 的知識



。 4

3

霍布斯似乎並不相信物質能夠構成與生成 至少



如果這些實際種類確實存在





實際種類」

自巴別塔時代以





它們的一致性也已被人類遺忘了





把詞語和經驗客體一 一對應的過程中 , 我們正在標識出它們的

屬性一—



想想





44

結果 , 霍布斯似乎並不認

有多少新的名稱每天被設定



又有多少舊的被遺

棄……人如何才能想像這些事物的名稱源自他們的本性。」更確切 地說 , 名稱只是 「 人們即興拿來做標記用的詞語而已」 , 它



擁有

的結構不是來自於事物的種類 而是來自於人們的意志和同意」 ,





亞里斯多德主義者將運動和運動中的物體的本質界定為互相依 存的關係 。 運動總是目的性的



它向著某個合適的和預定的終點



因為它發生在 一 個有著不同存在物的世界 , 在這個世界中 , 所有的 存在物總是試圖透過運動、生長或者發展來實現其潛質



以此方式

現代政治思想史(上)

I

027

完善其內在本質。這樣 , 關注於描述和理解運動與變化的科學問題, 就可能與世界中變化的、運動的物體



或物體預設的目的



或是已

經充分發展完成的狀態(本質)發生連繫。這樣的解釋尤其在 生物 學中看起來更合理



因為生物明顯呈現出以目的為導向的運動和進

程。這種 類型的觀點表現出特別的吸引力 述是近代初期政治說教的通用形式 他們把自己視為身體的 一 部分 功能







以鼓勵國家的不同成員們



已經被以奇特的方式改造為





46

在《利維坦》的導論中 一

而對政治進行的有機描

且不斷發揮重新出現的必要的互補

從而掩蓋他們之間的差別。

然而





人們所熟悉的這種 有機比喻

種機械體。霍布斯僅僅運用 了機械運

動的概念使其成為理論的基礎:有關 一 切現象的解釋最終必須化約 為



運動的物體對其他物體的作用。不僅是物理現象



人類身體與

大腦的運動也可用這種方法去解釋。他的朋友威廉.哈維(William Harvey)在1628年發現了血液的循環



對霍布斯而言

這是令人



鼓舞的機械論原則。它推動了機械論對生物領域的概念入侵: 否可以說心臟就是發條



動」 因為運動是慣性的 ,

是死亡



砷經只是些游絲?」生命只是 ,

運動是不會停止的。









肢體的運

正如沒有欲望就

47

於是激情淡薄就是愚鈍。」

唯物主轆問題的道德和政治含義 然而 , 霍布斯的機械唯物主義明顯要顛覆的不僅是作為自然實 體的政治共同體思想 一

還有關於「終極的」或





目的論」原因等更為

般的觀念。不論這些觀念針對的是有生命的自然界



還是人類世界

48

(除了他們的意志)。 如果物質是無差別的,那麼運動也不可能是 有目的的。因為如果創造物沒有差別,就不可能存在特別的或特殊的 目的。在這種情況下

028



運動本身在最好的情況下不過就是千篇一律

I Chapter I丨湯瑪斯.霍布斯

的;在最差的情況下則是雜亂無章的。 基督教—亞里斯多德主義者所 喜歡的對世界的目的論解釋則是不成立的。不過 , 如果宇宙是非結構 化的



它也 一定是非理性的

因此便是無法解釋的。 一 個亞里斯多德



主義者可能發問,在物質不存在任何差別的世界裡 , 而且在這個世界 中 , 物質 沒有特別適合它的 「歸處」或者沒有專屬於它的發展所歸趨 的 「本質」 , 我們該如何理解(不同於單純的描述)僅僅是位移意義 上的運動概念呢?

49

這裡還有重要的倫理學含義



因為正是事物自

身的「本質」 , 證明了他們的運動或它們的重要性與他者所追求的「目 的」相關 , 如果每一種行動都不是以其本質為依據的



那麼 , 就沒有

任何行為是不自然的,甚至謀殺也是如此。 霍布斯接受了這些含義 德主義的世界



個世界排除了





在這樣做的時候



他否定了亞里斯多

同時認可了與我們生活的世界極其類似的世界:這 切內在價值的重要性

在道德上無關緊要





在這裡



自然是什麼的問題

甚至與道德互相對立。而且,沒有任何事物有

著高於其他事物的內在價值





切道德判斷似乎都是由外部創造出

來並強加進去的。 在霍布斯反駁亞里斯多德主義者的觀點當中,有一些純粹是方 法論的 , 其餘的則關注他們世界觀的政治方面。首先,基於一些「毫 無意義的廢話」 , 霍布斯認為新亞里斯多德主義經院學者的解釋是 虛假的。以下是對關於運動的核心概念的典型嘲弄: 如果你想知道為什麼某些種類的物髖自然地向地下落, 而另 一物髖則自然地升離地面的語,經院學派就會根據亞里斯多德 的說法告訴你:下沉的物髖是重的,這種重量就是造成它們下 沉的原因 。但是如果你間他們所謂的重量是什麼意思,他們就 會提出定義說這是趨向地心的一種努力。所以物體下沉的原因 就是力圖處在下面的一種努力。這就等於是說,物髖上升或下

現代政治思想史(上)

I

029

降是因為它們本身要這樣做。

so

然而霍布斯認為,這樣的解釋不僅 僅是空話,而且是某種更為 險惡的東西,它是霍布斯最後研究的那個 象語言的





黑暗王國」所傳播的抽

部分。關於黑暗王國的內容,直到目前仍是《利維坦》

中最少被人們閱讀的內容。在闡述政治 義務的著作中,為什麼霍布 斯用這些晦澀的形上學問題來自尋煩惱呢?



我的目的就是為了使

人們不再受那些人的愚弄……用一些空洞無物的名目來嚇唬人,讓 他們不服從自己國家的法律。」

51

在這裡以及他最後的著作,霍布斯都是以天主教為靶子,因為 它透過剝奪人們用自己的語言閱讀《聖經》的 權利,助長了宗教上 的欺騙。不過,這是他們經過深思熟慮構造的內容: 引進異教詩人編造人的魔鬼學,也就是引進他們關於魔鬼的 荒唐不經的說法_這些魔鬼不過是一些偶像或大腦幻象…… 比如……死人的鬼魂錄……《聖經》中混入了各種宗教的殘餘 和許多希臘人的虛妄而錯誤的哲學, 尤其是亞里斯多德的哲 學。 52 霍布斯認為,這種由《聖經》蒙昧主義、亞里斯多德主義的形 上學以及異教徒的魔鬼神學構成的讓人迷幻的混合物,不但導致了敗 壞的科學,更會帶來政治上的分裂。因為,它打開了一扇門,使以無 從驗證精紳、權力及其代理人為基礎的觀點大行其道,從而影響我們 的政治服從。比如說,牧師有力量緩和人死後的痛苦,上帝有能力為 人「注入」順從或反抗,教會能夠控制靈魂和精神,諸如此類的信仰, 53

都為人提供理由服從他們的主權者。 正如當時聖公會 教士清楚地認 識到的,這樣的觀點不僅只是針對天主教會的,霍布斯從總體上是反

030

I

Chapter I I湯瑪斯.霍布斯

對教會干預政治。如他在書中所指出的:



因為現在聲稱上帝之國在

今世 , 並企圖從中取得不同於世俗國家權力的另一種權力的人 , 不只 54

是羅馬教會的教士而已 , 此外還大有人在。」 在這個世界上,任何 聲稱有權干預人類



行動」的神職人員都會成為政治分裂的潛在根

源:新亞里斯多德主義的科學觀是導致這種危險的重要部分,而真 正的科學要將它揭露無遺。 除了對經院哲學式的科學的責難之外,霍布斯相信只有一套可 供選擇的解釋模式 , 適合於運動的物質世界。他指出 , 幾何學的運 「



是迄今為止上帝眷顧而賜予人類的唯一科學」 , 它是通往成功 5

的關鍵。 :' 在那個時代,促進幾何學發展的主要力量是彈道學 , 它 是研究物體(比如炮彈)運動軌跡的科學。幾何學造就了機械論 , 運動的物質世界歸根究柢是機械的世界。物質和幾何學的方法使機 械論適應於解釋某種構想中的宇宙 , 這個宇宙充斥著運動的物質。 其中 , 人們對於自己所關注的對象 , 也必須按照幾何學定律的方法 一

步步地推出定義。 這種關於現實的看法產生最為重要的後果之一, 在於它認可了



種解釋:由於所有存在都是物質 , 所有發生的事件無一例外是機

械式的原因導致的 , 那麼 , 所有要被認識的事務終會被認識 , 或者 56

說透過我們的厭官都是可知的。 對霍布斯來說 , 認識我們的戚覺 無法戚受到的實體是說不通的。

人們不可能想像任何不能被戚知的束西 。任何人要想像一個 事物時就必須想像它存在於某一個地方,並具有嚀定的大小, 而且也能分為若干部分。此外,我們不能想像任何事物會全部 出現在某一地方的同時又全部出現在另一個地方;也不能設想 兩個或更多的事物一次並同時存在於同一個地方。原因是這樣 的事物沒有一件曾經出現在,或可以出現在威覺之中。這些只

現代政治思想史(上)

I

031

是利用人們的輳信、從受騙的哲學家以及騙人或被騙的經院學 者那裡取來的毫無意義的荒唐話。

57

認識論的意轆 如前所述,這種看法否定了非物質因素具有的因果效力,因此 也沒有以它作為解釋的基礎 。 而且,它還用 一種非常巧妙的方式剔 除了歷史和宗教,當時,能夠破壞政治忠誠且有影響力的看法和主 張皆源於二者



霍布斯認為,知識分為兩類,沒有任何一類能使我

們擺脫當下的限制,自然界中存在的只有當下 分別是關於事實的知識和關於原因的知識

。 58

所謂的兩類知識



霍布斯極其蔑視那些透過累積事實而形成的知識



首先,積

累事實性的知識若不是依賴我們的記億,就是依賴於他人的見證與 紀錄



無論當前的經驗世界多麼生動,都會隨著時間而逐漸消失



霍布斯關於經驗的唯物主義闡述將解釋這一 點。由戚覺在頭腦中引 起的印象會持續存在,因為它們處於慣性運動之中,如同漣漪,在 顆粒停止撞擊我們之後還會不斷擴散一樣



這被稱作記憶或想像。

但是,它們的運動會遭受人腦中的其他運動和戚覺帶來的磨擦和衝 擊,從而日漸消退





因此,記憶最多是「不斷衰退的戚覺」

其次,

紀錄的價值有賴記錄者的誠實,以及紀錄傳至我們手上時的環境。 手稿被複製得有多好呢?它們能夠展現內在的連貫性嗎?還有其他 諸如此類的問題



認可紀錄甚至認可個人的證詞,成了我們根據個

人知識評估他們言論可靠性的問題



透過這種方式破壞「事實的知

識」 ,也就削弱了依賴於特定歷史事實的政治和宗教觀念



歷史建

立在相信歷史紀錄的誠實性的脆弱基礎之上,這樣的觀念對用歷史 作為政治觀念來源與政治忠誠之正當理由的做法提出了質疑



宗教的立場同樣透過兩種路徑受到了削弱 。 霍布斯表明,在不

032

I

Chapter I I

湯瑪斯.霍布斯

帶有對上帝任何不敬的情況下,完全可能否認個人啟示所要求的地 位



於是



即使 一個當代人想像著他擁有來自上帝的私人教導,但

是他的聽眾卻不一 定相信他



因為 , 對於 一些人





如果說上帝在

夢境中對他傳了諭;這便只等於說他夢見上帝對他傳了諭;任何人 只要知道夢大部分是自然現象,可以從原先的思想中產生 說法便完全沒有說服力讓人相信」 聖靈戚的 的





熱情」



。 弓9





下子就掃除了



他這種



切對砷

而這在那個千禧年主義盛行的時代是非常普遍

第二 , 以上關於歷史紀錄不可靠的觀點,對於傳統的組織化宗

教起到認識論地位的世俗化效果 。 因為大部分基督教的學說,如《聖 經》以及教會的歷史 一 致性



甚至基督的職分



都是基於歷史的紀

錄和傳聞的事實 。 大部分人的信仰不是基於個人啟示,而是基於接 受了教會告訴他們的內容 。 而且,教會是由 一 些人構成的組織 們選擇相信什麼



採用的是與其他人



樣的知識標準







《利維坦》

的第三部分致力於討論《聖經》的解釋學和歷史批評,指明《聖經》 內容的不連貫性,是人的行為創造這些內容 , 其中事件發生的時間 和它被記錄的時間相隔久遠

。 60

因此,類似於基督教的宗教既有著

鮮明的超驗色彩,又號稱擁有歷史事實為基礎 對它們產生了嚴重的後果



霍布斯式的經驗論



基於緄驗之科學的不可能性 就這樣,霍布斯對日常知識的論述,藉由威覺知識的內在局限 削弱了對歷史和宗教的訴求 科學的論述基礎





但是



這樣的經驗論並非霍布斯關於

事實上 , 他否認用經驗知識構建科學的可能性



而是發展 一種演繹的科學理論,這與他常識的、經驗的認識論完全 相悖



霍布斯反對基於經驗的科學,強調經驗特有的不可化約的本

質,以及從經驗中抽出普遍性所存在的問題



如 科學總試圖用普遍

現代政治思想史(上)

I

033

化的語言進行陳述。霍布斯認為



僅僅累積關於世界的個別化的事



實並不足以使其自身成為任何 種科學。它在這個意義上只是歷史



而歷史只是對事件的編年或者記錄



不具備解釋的效力。霍布斯同

樣用這種判斷評價科學觀察的累積



對他來說

這樣的累積和其他



歷史沒有什麼區別:科學中的經驗主義不過就是關於自然的歷史。 若想解釋霍布斯為什麼會堅信這 一 理論 人類思想的論述



我們需要回到霍布斯關於

以理解不同的思想活動的地位。



透過重現在時間上較為接近的其他印象

我們可以喚回那些衰



退的戚覺印象。透過將思考者置於他先前獲得的經驗序列的第 一 階 段



我們可以得到以此方式連繫在 一 起的 一 系列思想。這種「觀念

的連繫」將在下 一 個世紀產生重大影響,但是在霍布斯的思想中 它僅僅扮演了儘管重要、卻很有限的角色。首先 何使用符號



也就是語言——







它解釋了我們如

種對人類而言很特殊的符號。這種

解釋在《法律諸要旨》中更加清晰。霍布斯認為隱藏食物的動物會 把對食物的印象與食物所藏地點的某些特徵關聯起來



以記憶貯藏

地點並重新找到食物,但它們還是很容易就遺忘了。人類可以在這 樣的地方做標記



61

這樣記憶會更加容易。 用 一 則印象喚起其他印

象的能力是人與動物共有的。但是 號去引出他人的印象





理解力



即透過使用約定的符

則是人類專有的。因此

約定的符號與對象之間的關聯——比如語言





只有人類能發展出

從而能夠協調他們各

自的思想以及不同時間的思想。而霍布斯立刻就把這種能力與社會 的建構連繫在一起。

62

這種連繫的第二個意義在於



它解釋人類(與野獸)使用的 一

種方法,以此獲得事件或行動後果的知識。這種方法就是回想與過 去相似的事件和行為



並觀察與之相關的結果:例如,灰暗的天空

和雨之間的連繫。我們對後果能做出「更好的猜測」 驗的積累。但是

034





全憑這些經

此類知識總是「對未來的假設,這是從過去的經

I Chapter I I 湯瑪斯.霍布斯

驗中總結出來的」 。 它被稱為「慎慮」 (prudence)

。 63

霍布斯明顯

貶低這種剛剛稱讚過的品質 , 他指出,慎慮即關於經驗組合的積累 是人和動物所共有的。動物也能夠獲得慎慮 頭腦中符號之間的連繫







因為它簡單地掌握了

符號可以是自然的——灰色的天;也可以

是約定的——主人的召喚讓狗跑到腳邊來 。 動物所缺乏的



乃是自



主地構建符號序列 即推理的能力 慎慮充其量是關於個別事實(有 ,

時是多個事實)的記憶或認識,霍布斯認為 , 它從來不會上升為科 學



換言之,它無法使我們有能力對我們意圖理解的對象進行有效

的普遍化陳述



這是一個基本的、且廣為人知的哲學問題_歸納法的問題



無論我們多少次地觀察到一個特定事件緊隨在另一事件之後 , 或者 一個特定的事物展現出特定的屬性 , 我們都不能以此為根據斷定永 遠都是如此 。 這可能部分出自霍布斯的本體論,根據他的本體論 一切事物的「自然類別」都無法為類似的規律提供依據



畢竟





謂的「事件」和「事情」無非是普遍意義上關於現實的逐條記載 若不是沒什麼內在差別,便是如後來的科學家認定的那樣 解不了其中的差別









人們理

然而霍布斯認為,如果我們知道在事件y及其

原因 x 之間運作的因果機械論 , 那麼我們就能夠確定y永遠緊隨在 x 之後 。 但是 , 對事實自身的觀察永遠不可能揭示出原因



而只能揭

示出有規律的序列;經驗永遠是 , 且只能是特殊的,所以經驗「無 法推論出普遍性的結論」 , 不過,推出普遍性的命題恰恰是科學的 目標



64

所以,霍布斯認為 , 唯一真正的科學不是關於事實的知識

而是關於原因的知識



必須運用分析和推理





關於原因的知識不能僅僅透過觀察獲得,還 砧

66

在霍布斯認識論中存在一個根本的分裂。 我們日常的認識論 完全是經驗論的:我們應該相信的只是我們的威覺證據 學試圖對原因進行解釋





然而 , 科

必須拒斥永遠不可能超越特殊性的經驗主

現代政治思想史(上)

I

035

義。由於科學家們渴求普遍性,只有透過一個超越了特殊性的媒介, 才能描述原因的規律,這個媒介就是語言。

三、真正科學的本質 作為符號名稱的使用,語言使我們能夠進行一般化的陳述,從 而使科學成為可能,但語言卻有一個主要的弊端,就是其模糊性。

名稱的模稜兩可,使得我們很難復原名稱所指稱的概念, 不 僅是別人的語言_在這裡我們需要考慮它的偏移丶場合,說 語的脈絡以及詞語本身_而且我們自己的語言(它來自於語 言的習慣和一般的用法),也並不完全代表我們自己本來的想 法。

67

與他同時代的其他思想家一樣-其中有許多人後來在英國組 68

建皇家學會,霍布斯把創造精確的科學語言視為科學的一個前提。

「所以語言的首要用處便在於名詞的正確定義;這是科學上的一大 收穫。語言的首要濫用則在於錯誤的定義或沒有定義。」

69

當然,

這種定義行為包括讓我們遠離術語學,有時還包括讓我們遠離一些 早期思想家的概念含義。因為正如他在一些著名的段落裡所說的: 「詞語是聰明人的籌碼,他們只用來計算;但卻是愚笨者的金錢, 他們根據亞里斯多德、西塞羅、湯瑪斯或任何其他學者一只要是 個人就行一的權威來評估這些金錢。」

70

很明顯,霍布斯特別在

意經院哲學的形上學術語學帶來的誤導。 科學的基礎在於「適當地為其命名」(或如上所說,它們的「恰 當定義」)的看法,不可能是關於自然種類的孤立與正確的定義, 即所謂的本質性定義,因為不可能存在這樣的活動。首先,因為物

036

I

Chapter I丨湯瑪斯·霍布斯

質是 一 致的,不存在自然種類,或者說,即使存在我們也不知曉; 其次,因為(作為結果)名稱純粹是約定俗成的



霍布斯那看似非

常現代主義的計畫不僅用於建構政治學,還要透過純粹約定俗成的 材料,去建構 一個可理解的世界本身



然而,霍布斯的唯名論不僅

會讓人想起維根斯坦(Wittgenstein)的觀點,這種觀點認為我們的 硏究局限在我們為自己創造的語言世界之內;它還會使人將其與14 世紀著名的異端學者奧坎的威廉(William of O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