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佛塔 9787501008346

本书收录近10年来在宁夏境内经过科学修缮和清理的西夏始建的5处佛塔以及塔内出土的珍贵文物,展示了西夏奇奥绚丽的建筑、雕塑、绘画、书法、典籍和各类工芸品。分研究篇、维修篇、实测与设计图等部分。附《西夏疆域图》1幅、插图52幅、实测与设计图29

542 80 32MB

Chinese Pages 319 Year 1995

Report DMCA / Copyright

DOWNLOAD FILE

西夏佛塔
 9787501008346

Table of contents :
目录......Page 4
Contents......Page 5
插图目录......Page 6
研究篇......Page 18
一、西夏佛塔的类型(宿白)......Page 20
二、宁夏佛塔的构造特征及其传承关系(雷润泽)......Page 35
三、宁夏佛塔的形制和结构(姜怀英)......Page 49
维修篇......Page 58
一、贺兰县拜寺沟方塔(牛达生、于存海)......Page 60
二、贺兰县宏佛塔(于存海、何继英)......Page 74
三、贺兰县拜寺口双塔(于存海、何继英)......Page 95
四、青铜峡市一百零八塔(雷润泽、于存海)......Page 121
五、同心县康济寺塔(雷润泽、于存海、马振福)......Page 133
实测与设计图......Page 148
彩色图版......Page 178
后记......Page 319

Citation preview

中國古代建築

西夏佛塔 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

雷潤澤

于存海

何繼英

文物岀版社 1995年北京

編著

(京)新登字056號 封面設計仇德虎

版式設計晨舟



影陳志安等

責任印製陸聯

責任編輯周成

中國古代建築

西夏佛塔 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

雷潤澤

于存海

何繼英

編著

文物出版社出版發行 (北京市五四大街29號)

北京百花彩印有限公司印刷

新 787x 1092

華 1/ 8印張:40









1995年7月第一版1995年7月第一次印刷

ISBM7-5010-0834-5/T - 11





研究篇 一 西夏佛塔的類型............................................. 宿 白 二寧夏佛塔的構造特徵及其傳承關係.............................. 雷潤澤 三 寧夏佛塔的形制和結構 ....................................... 姜懷英

1 16 30

維修篇 一賀蘭縣拜寺溝方塔.................................. 牛達生于存海 41 二 賀蘭縣宏佛塔 ..................................... 于存海 何繼英 55 三 賀蘭縣拜寺口雙塔 .................................. 于存海 何繼英 76 四青銅峽市一百零八塔.................................. 雷潤澤于存海102 五 同心縣康濟寺塔............................... 雷潤澤 于存海 馬振福114

實測與設計圖...................................................... 131 彩色圖版...................................................................... 161



記.......................................................... 300

CONTENTS

Research Chapter 一 二

Forms of the Pagoda of Western Xia................................................. Su Bai 1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goda in Ningxia & Their Transmitting Relation .................................................. Lei Runze ] 6 三 Types and Structure of the Pagoda in Ningxia ................. Jiang Huaiying 30

Renovation Chapter 一

Square Pagoda at Baisigou, Helan County .......................................................................... Niu Dasheng, Yu Cunhai 41 二 Hongfb Pagoda in Helan County............................. Yu Cunhai, He Jiying 55 三 Double Pagodas at Baisikou, Helan County Yu Cunhai, He Jiying 76 四 108 Pagodas in Qingtongxia City............................. Lei Runze, Yu Cunhai 102 五 Kangjisi Pagoda in Tongxin County ........................................................ Lei Runze, Yu Cunhai, Ma Zhenfu 114

Survey & Design Drawings .............................................................................

131

Colour Plates.....................................................................................................

161

Postscript .........................................................................................................

300

插圖目録

一西夏佛塔類型示意圖................................................................................ .... 二寧夏銀川海寳塔清.............................................................................. ....

三寧夏銀川承天寺塔清............................................................................... 17 四寧夏中寧安慶寺永壽塔明........................................................................... * 五甘肅張掖大佛寺覆鉢式金剛寳座塔明 ......................................................

17

六甘肅永昌北海子河殺內的密檐磚塔西夏............................................................. 17

七甘肅安西榆林窟附近的小型土坯塔西夏............................................................. 17 八內蒙古額濟納旗黑水城遺址中的殘塔西夏 ........................................................... 17 九寧夏石嘴山滂爛溝口的覆鉢式石刻塔西夏 ........................................................... 21

-O

寧夏同心韋州古城內的覆鉢式磚塔

一一

寧夏固原須彌山石窟內的覆鉢式石刻塔

西夏

......................................................... 西夏

.....................................................

21 21

一二寧夏彭陽慶珞寳塔明............................................................................... 25 一三寧夏靈武東塔寺內的鎮河塔明 ...................................................................... 25

一四寧夏永寧多寳塔清................................................................................. 25 一五寧夏中寧華嚴寳塔清............................................................................... 25

一六寧夏平羅田州塔清................................................................................. 25 一七寧夏石嘴山壽佛寺多寳塔清........................................................................ 25 -A寧夏靈武馬鞍山喇嘛廟附近的墓塔淸............................................................... 25

一九寧夏賀蘭拜寺溝方塔第三層塔心室殘留的塔心柱西夏 ................................................44

二。拜寺溝方塔原構推定圖............................................................................... 44

二一拜寺溝方塔模印傳文字搦片西夏.................................................................... 44 二二

拜寺溝方塔藏《佛頂心陀羅尼經 》殘頁

西夏

.....................................................

48

二三拜寺溝方塔藏《華嚴經》殘頁西夏................................................................. 48

二四宏佛塔二層様眼壁彩繪花草紋西夏至元............................................................. 57 二五宏佛塔二層棋眼壁墨繪圓形紋西夏至元............................................................. 57

二六宏佛塔三層磚雕斗様西夏.......................................................................... 57 二七宏佛塔北部出土石出佛頭像清.............................................................................................................................. 70 二八宏佛塔西北角出土銅鐸清 .......................................................................... 70

二九

宏佛塔東北部出土銅佛像清 ......................................................................

70

三O維修前的青銅峽市一百零八塔全景西夏至元..................................................... 103 三一

一百零八塔始建時的土坯塔上的彩繪蓮瓣圖案西夏至元............................................. 106

三二

一百零八塔076號磚塔內的土坯塔及塔心柱西夏 ...................................................

106

三三一百零八塔001號塔出土泥塔模西夏............................................................... 106 三四一百零八塔001號塔出土泥塔模西夏............................................................... 106 三五

一百零八塔017號塔出土磚雕佛像

西夏 .........................................................

109

三六一百零八塔017號塔出土傳雕佛像西夏............................................................. 109 三七

一百零八塔塔殛填土內出土石華蓋

三八

一百零八塔塔图填土內出土灰陶瓦當

明 ...........................................................

109

元 .........................................................

109

三九一百零八塔塔區殘塔基座岀土西夏文經頁西夏 ...................................................... 109

四O

一百零八塔塔區殘塔出土西夏文經頁西夏.......................................................... 109

四一維修前的同心縣康濟寺塔全景西夏..................................................................115 四二康濟寺塔手印方傳西夏............................................................................. 115 四三康濟寺塔西夏文方磚西夏...........................................................................115 四四康濟寺塔泥塑羅漢像明至清 ........................................................................ 116 四五康濟寺塔泥塑羅漢像明至清 ........................................................................ 116 四六

康濟寺塔天宮藏《太上靈寳補謝童神經》卷 明 ....................................................

123

四七康濟寺塔天官藏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明........................................................... 123

四八康濟寺塔天官藏藏文咒語條幅明 .................................................................... 125 四九康濟寺塔天宮藏藏文咒語條幅明 .................................................................... 125

五O康濟寺塔天宮藏《地藏圖》明...................................................................... 125

五一康濟寺塔墨書發願文方碑明........................................................................ 125 五二康濟寺塔陰刻發願文方碑明........................................................................ 125

實測與設計圖目録

一宏佛塔立面圖 ........................................................................................ 131 二宏佛塔斷面圖 ........................................................................................ 132

三宏佛塔一層平面復原圖............................................................................... 133

四宏佛塔三層平面圖.................................................................................... 133 五宏佛塔上覆鉢塔折角基座圖........................................................................... 134

六宏佛塔天宫平面、斷面圖............................................................................. 135 七

拜寺口雙塔西塔立面圖 ...........................................................................

136



拜寺口雙塔西塔斷面風 ...........................................................................

137

九拜寺口雙塔西塔一層平面圖........................................................................... 138 -O

拜寺口雙塔西塔十二層平面圖 ....................................................................

139

一一拜寺口雙塔東塔立面圖............................................................................... 140 一二拜寺口雙塔東塔斷面圖............................................................................... 141 一三拜寺口雙塔朿塔一層平面圖 ........................................................................... 142

一四拜寺口雙塔東塔十二層平面圖........................................................................ 143

一五一百零八塔立面設計恻............................................................................... 144 一六一百零八塔平面設計圖............................................................................... 145

一七一百零八塔斷面圖.................. !.............................................................

146

一八一百零八塔1號塔平面、斷面圖 ...................................................................

147

一九

一百零八塔15號塔平面、斷面圖

................................................................

148

二O

一百零八塔29號塔平面、斷面圖

................................................................

149

二一

一百零八塔39號塔平面、斷面圖

................................................................

150

二二

一百零八塔99號塔平面、斷面圖

................................................................

151

二三康濟寺塔立面圖...................................................................................... 152 二四康濟寺塔斷面圖...................................................................................... 153 二五康濟寺塔立面復原圖 ................................................................................. 154

二六康濟寺塔一隅平面圖................................................................

155

二七康濟寺塔一層平面復原圖............................................................................. 155 二八康濟寺塔十三層南壁平面 、立面、斷面和仰視圖...................................................... 156

二九

康濟寺塔塔刹基座平面、斷面圖 ...................................................................

157

彩色圖版目録

一賀蘭縣拜寺溝方塔全景西夏........................................................................ 161 二拜寺溝方塔塔檐西夏............................................................................... 162

三拜寺溝方塔殘存的彩繪壁晝西夏至元............................................................... 163

四拜寺溝方塔殘存的彩繪獸面紋飾西熨至元........................................................... 163 五拜寺溝方塔壁畫殘塊西夏至元 ...................................................................... 164

六拜寺溝方塔“李"字戳紀艮條得西夏..................................................................164

七拜寺溝方塔出土西夏文佛經西夏.................................................................... 165 八拜寺溝方塔出土發願文書西夏 ...................................................................... 165 九拜寺溝方塔出土漢文佛經 《略班下》西夏........................................................... 166

-O拜寺溝方塔出土漢文佛經 《初輪功徳十二偈 》西夏.................................................. 166

一一拜寺溝方塔岀上漢文佛經《是竪撅咒》西夏.........................................................167 一二拜寺溝方塔出上漢文佛經 《吉祥上樂輪略文等虚空本績》西夏....................................... 167

一三拜寺溝方塔出上仁宗乾祐上一年發願文西夏......................................................... 168 一四拜寺溝方塔出上漢文詩集殘頁西夏.................................................................. 168 一五拜寺溝方塔出土木刻佛畫印本殘件西夏............................................................. 169

一六拜寺溝方塔出土捺印佛雷西夏...................................................................... 170 一七拜寺溝方塔出土印花包巾西员..................................................................... '170 -A拜寺溝方塔出土舍利子包西夏...................................................................... 171 一九拜寺溝方塔塔心柱上的漢文題記西夏 ............................................................... 172

二O

拜寺溝方塔塔心柱上的西夏文題記

西夏 ........................................................

173

二一拜寺溝方塔出土西夏文小木牌西夏..................................................................174 二二拜寺溝方塔出土木刀西夏...........................................................................174 二三拜寺溝方塔出土舍利子和骨•灰西夏..................................................................175

二四拜寺溝方塔出土小泥塔婆西夏...................................................................... 175

二五維修前的賀蘭縣宏佛塔西夏........................................................................ 176 二六宏佛塔夯築地基西夏............................................................................... 177 二七宏佛塔夯築地基第五熟層建築飾件西夏 ............................................................. 177

二八宏佛塔塔心室砌層剝落狀况.......................................................................... 178

二九宏佛塔天宮清理現場................................................................................. 179

三O宏佛塔天宫西夏 ................................................................................... 179

三一宏佛塔塔心室砌暦中不錯縫的狀况 .................................................................... 180

三二宏佛塔勾紋“固”字戳記方磚西夏.................................................................... 180 三三宏佛塔浮雕忍冬紋方磚西夏........................................................................ 181 三四

宏佛塔墨繪棋盤方碑

西夏 ......................................................................

181

三五宏佛塔手印方碑西夏............................................................................... 182 三六

宏佛塔天宮藏彩繪绢質喜金剛圖

西夏 ...........................................................

183

三七宏佛塔天宮蔵彩繪絹質千佛圖西夏 .................................................................. 184 三八宏佛塔天宮藏彩繪絹質坐佛圖西夏 .................................................................. 185

三九宏佛塔天宮藏彩繪絹質坐佛圖西夏..................................................................186 P4O宏佛塔天宮藏彩繪絹質護法力士圖西夏 ............................................................. 187 四一宏佛塔天官藏彩繪絹質護法神圖西夏............................................................... 188 四二宏佛塔天官藏彩繪絹質熾盛光佛圖西夏 ............................................................. 189

四三宏佛塔天官蔵彩繪絹質熾盛光佛圖西夏............................................................. 190 四四宏佛塔天宮蔵彩繪絹質玄武大帝圖西夏............................................................. 191 四五宏佛塔天宮藏彩繪絹質如來圖西夏 ..................................................................192 四六宏佛塔天官藏彩繪綃質千手觀音圖西夏 ............................................................. 193

四七宏佛塔天宮藏彩繪絹質八相塔圖西夏............................................................... 193 四八宏佛塔天官藏彩繪絹質菩薩圖西夏.................................................................. 193

四九宏佛塔天宫藏彩缗泥塑佛頭像西夏.......................................................................................................................194 50宏佛塔天宮蔵彩繪泥塑佛頭像西夏..................................................................195 五一宏佛塔天宫藏彩繪泥塑佛面像西夏.................................................................. 196

E二宏佛塔天宮藏彩繪泥塑佛面像西夏..................................................................196

五三宏佛塔天宫蔵彩繪泥塑羅漢頭像西夏............................................................... 197 五四宏佛塔天宫藏彩编泥塑繩漢頭像西夏............................................................... 197

五五宏佛塔天宫藏彩编泥塑羅漢頭像西夏............................................................... 198 五六宏佛塔天宮藏彩繪泥塑羅漢頭像西夏............................................................... 198 五七宏佛塔天宮藏彩繪泥塑羅漢頭像西夏 ............................................................... 199 五八宏佛塔天宮藏彩繪泥馭羅漢頭像西夏 ............................................................... 199

五九宏佛塔天官藏彩繪泥塑力士面像西夏............................................................... 200

六O宏佛塔天宫藏彩繪泥塑羅漢身像西夏 ............................................................... 201 六一宏佛塔天宫藏彩繪泥塑羅漢身像西夏............................................................... 201 六二宏佛塔天宫藏彩館泥塑羅漢身像西夏............................................................... 201 六三宏佛塔天宮藏彩绘泥塑耀漢身像西夏............................................................201 六四宏佛塔天宫藏彩繪泥塑羅漢身像西夏............................................................... 202

六五宏佛塔天宮藏彩繪泥塑羅漢身像西夏............................................................... 202 六六宏佛塔天宮藏彩繪泥塑羅漢身像西夏............................................................... 202 六七宏佛塔天宮藏彩繪泥塑羅漢身像西夏............................................................... 202 六八宏佛塔天宮藏彩繪泥塑羅漢衣紋殘塊西夏...........................................................203 六九宏佛塔天宫藏彩繪泥塑羅漢衣紋殘塊西夏 ...........................................................203 七O

宏佛塔天宮藏彩繪泥塑像殘件 ­ 脚

西夏 .........................................................

204

七一宏佛塔天宮藏彩繪泥塑像殘件•手西夏............................................................. 204 七二宏佛塔天宫藏彩繪泥塑像殘件•耳西夏............................................................. 205 七三宏佛塔天宮藏彩給木雕菩薩像西夏 ................................................................. 206

七四宏佛塔天宫藏彩繪木雕伎樂像西夏..................................................................207 七五宏佛塔天宫藏木塔西夏 .......................................................

208

七六宏佛塔天宮藏木幡頂西夏.......................................................................... 208 七七宏佛塔天宫藏西夏文大號字雕版西夏............................................................... 209

七八宏佛塔天宫藏西夏文中號字雕版西夏............................................................... 209 七九

宏佛塔天宫藏西夏文小號字雕版

西夏 ...........................................................

210

AO宏佛塔天宫藏西夏文木簡西夏...................................................................... 210 八一宏佛塔天宫藏西夏文 、漢文文書殘塊西夏 ........................................................... 210 八二宏佛塔天宫藏西夏文殘絹西夏 ...................................................................... 211 八三宏佛塔天宫藏西夏文文書殘頁西夏 .................................................................. 211

八四宏佛塔天官藏發願文幡帶西夏 ...................................................................... 212

八五

宏佛塔天宫藏《番漢合時掌中珠》殘頁

西夏 .....................................................

212

八六宏佛塔天宫藏掛帶西夏............................................................................. 212 八七宏佛塔天官藏鞋花布香袋西夏 ...................................................................... 213

八八宏佛塔天宫藏彩色條紋布殘片西夏............................................................... 213 八九宏佛塔天宫藏白底黑色花紋布殘片西夏........................................................... 214 九O宏佛塔天宫藏灰陶滴水西夏...................................................................... 215 九一宏佛塔天官藏扇形紋陶模西夏 .................................................................... 215 九二宏佛塔地基出土琉璃瓦當西夏 .................................................................... 216 九三宏佛塔地基出土緑色琉璃龍首西夏 ............................................................... 216

九四宏佛塔地基出土緑色琉璃龍首西夏............................................................... 216

九五宏佛塔地基出土緑色琉璃龍身西夏............................................................... 217 九六

宏佛塔地基出土緑色琉璃則形紋殘塊 西良 ......................................................

217

九七宏佛塔地基出土緑色琉璃卷雲紋殘塊西夏.........................................................217 九八宏佛塔地基出土绿色琉璃波浪紋殘塊西夏........................................................ 218

九九宏佛塔地基出土黃色琉璃蓮流紋殘塊西夏........................................................ 218 -OO宏佛塔地基岀土黃色琉璃聯珠紋殘塊西夏 ........................................................ 218 -O-宏佛塔地基出土白釉高足碗殘件西夏............................................................. 218 一O二宏佛塔地基出土黑釉剔刻花紋瓷片西夏 ...........................................................219 一O三宏佛塔地基出土白釉瓷質圈足西夏 ............................................................... 219

一。四宏佛塔地基岀土泥塔模西夏...................................................................... 219 一。五宏佛塔地基出土泥塔婆西夏...................................................................... 219 一。六維修後的宏佛塔近景西夏........................................................................ 220 一。七維修後的宏佛塔遠景西頁........................................................................ 221 一O八賀蘭縣拜寺口雙塔遠景西夏至元................................................................. 222 一。九維修前的拜寺口雙塔全景西夏至元............................................................... 223

一一O

維修前的拜寺口西塔

西夏至元 ................................................................

224

------ 拜寺口西塔三層東翕彩繪影塑立僧像西夏至元 ...................................................... 225 一一二

拜寺口西塔四層東翕彩繪影塑立僧像西夏至元 ...................................................

225

一一三拜寺口西塔五層南赧彩繪影塑羅漢像西夏至元.................................................... 226

一一四拜寺口西塔五層東南布彩繪影塑羅漢像西夏至元 ................................................ 226 一一五拜寺口西塔六層南翕彩繪影塑羅漢像西夏至元.................................................... 227

一一六拜寺口西塔六層西籠彩繪影塑羅漢像西夏至元.................................................... 227

一一七拜寺口西塔七層南翕彩繪影塑護法金剛像西夏至元............................................... 228

一一八

拜寺口西塔七曆西南簾彩繪影塑護法金剛像

西夏至元 ..........................................

228

一一九拜寺口西塔七層西翁彩繪影塑護法金剛像西夏至元................................................229 一二。拜寺口西塔七層西北禽彩繪影塑護法金剛像西夏至元............................................. 229

一二一拜寺口西塔七層北曲彩繪彫期護法金剛像西夏至元............................................... 230

一二二拜寺口西塔七層東北版彩繪影塑護法金剛像西熨至元............................................. 230 一二三拜寺口西塔七層東禽彩繪影塑護法金剛像西夏至元............................................... 231

一二四拜寺口西塔七層東南籠彩繪影型護法金剛像西夏至元............................................. 231 一二五拜寺口西塔八層南籠彩繪影塑供卷天像西夏至元 ..................................................232

一二六拜寺口西塔八岡西南八彩繪影塑供養天像西夏至元................................................232

一二七

西夏至元 ............................................

拜寺口西塔八層西北八彩繪影塑供養天像

232

一二八拜寺口西塔八層北籠彩繪彫塑供普天像西夏至元 ..................................................233 一二九拜寺口西塔八層東籠彩繪影塑供後天像西夏至元 .................................................. 233

一三。拜寺口西塔八層東南兪彩繪影塑供普天像西夏至元................................................233

一三一

西夏至元 ............................................

拜寺口西塔九層南施彩繪影塑護法金剛像

234

一三二拜寺口西塔九暦西南籠彩繪影塑護法金剛像西夏至元............................................. 234 一三三拜寺口西塔九層西塔彩繪影塑護法金剛像西夏至元............................................... 235

一三四

拜寺口西塔九層西北籠彩繪影型護法金剛像

西夏至元 ..........................................

235

一三五拜寺口西塔九層北載彩繪影塑護法金剛像西旦至元................................................236

一三六

拜寺口西塔九層東北箍彩繪彩塑灌法金剛像

西夏至元 ..........................................

236

一三七拜寺口西塔九層東禽彩繪影塑護法金剛像西熨至元................................................237

一三八拜寺口西塔九層東南翕彩繪影塑護法金剛像西夏至元............................................. 237

一三九

拜寺口西塔十層南塔彩層影塑供養天像

一四O

拜寺口西塔十層西南篇彩繪影塑供養天像

西夏至元 ..............................................

238

西夏至元 ............................................

238

一四一拜寺口西塔I•增西僉彩繪影塑供普天像西夏至元..................................................238

一四二

拜寺口西塔十層西北翕彩繪影塑供養天像

西夏至元 ............................................

238

一四三拜寺口西塔卜層東北価彩繪影型供普天像西夏至元............................................... 239

一四四

拜寺口西塔十層束籠彩繪影塑供養天像

西夏至元 ..........................

239

一四五拜寺口西塔十層東南葩彩繪影塑供普天像西夏至元............................................... 239

一四六

拜寺口西塔十一層南籠彩繪影塑供棒大像

西夏至元 ............................................

239

一四七拜寺口西塔十一層北龍彩繪影塑供餐天像西夏至元................................................240 一四八

拜寺口西塔寺一層東北會彩繪影塑供養天像

西夏至元 ..........................................

240

一四九拜寺口西塔十一層東翕彩繪影塑供養天像西夏:至元................................................241 一五O拜寺口西塔十一層東南布彩繪影塑供餐天像西熨至元............................................. 241 一五一拜寺口西塔十二層南十二繪影塑彩象西夏至元 .................................................... 242

一五二拜寺口西塔十二層西南二彩繪影塑兵器西夏至元......................................

242

一五三拜寺口西塔卜二橢西龍彩繪影塑女像西夏至元.................................................... 242 一五四拜寺口西塔十二層西北侖彩繪影般火焰寳珠西夏至元 ............................................. 242

一五五

拜寺口西塔十二層北龍彩繪影塑寳馬

西夏至元 ................................................

243

一五六拜寺口西塔十二層東北籠彩繪影塑寳輪西夏至元.................................................. 243 一五七拜寺口西塔十二層東蔬彩繪影塑男像西夏至元.................................................... 243

一五八

拜寺口西塔十二層東南翕彩繪彫塑寳瓶

西夏至元 ..............................................

243

一五九拜寺口西塔十三解束南龍彩繪影塑寳花西夏至元 .................................................. 244

一六O拜寺口西塔八層南蔽彩繪影塑粉本圖西夏至元.................................................... 244 一六一

拜寺口西塔彩繪泥塑獸面及雲托日月角飾

一六二

拜寺口西塔刹座束腰蓮瓣

西更至元 ............................................

245

西夏至元 ............................................................

245

一六三拜寺口西塔刹座力士像西夏至元................................................................. 246 一六四拜寺口西塔天宫壁面朱書梵文咒語西夏至元 ...................................................... 247 一六五

拜寺口西塔天宮壁面朱書西受文“上師”题記

西夏 ..............................................

247

一六六拜寺口西塔天宫藏“大朝通寳”銀幣(正面)蒙元.................................................... 248 一六七拜寺口西塔天宫藏“大朝通寳”銀幣(背面)蒙元.................................................... 248 一六八

拜寺口西塔天宮藏中統元寳伍佰文交鈔

元代 ......................... ;............................................

249

一六九拜寺口西塔天宮藏中統元寳巻佰文交鈔元代 ...................................................... 249

一七O拜寺口西塔天宫藏彩繪绢質上師网西熨 ...........................................................250 一七一拜寺口西塔天宮藏彩繪絹質上樂金剛圖西夏 ...................................................... 251

一七二拜寺LI西塔天宮藏彩繪木雕花瓶和絹花西夏 ...................................................... 252

一七三

拜寺口西塔天宮藏彩繪木雕匕樂金剛像

西夏 ...................................................

253

一七四拜寺口西塔天宮藏彩繪描金木桌西夏 ............................................................. 254

一七五拜寺口西塔天宫藏木椅西夏...................................................................... 254 一七六拜寺口西塔天宮藏童子戲花圖印花綢西夏.........................................................255 一七七拜寺口西塔刹座石質柱礎西夏至元............................................................... 256

一七八拜寺口西塔刹頂架中木西夏至元................................................................. 256 一七九

維修後的拜寺口西塔

西夏至元 ................................................................

257

一八O

維修前的拜寺口東塔

西夏至元 ................................................................

258

一八一

拜寺口東塔彩繪泥期獸面和彩繪日月雲圖

西夏至元 ............................................

259

一八二拜寺口東塔彩繪泥塑火焰寶珠角飾西夏至元...................................................... 259 一八三拜寺口東塔刹座石質柱礎西熨至元............................................................... 260

一八四拜寺口東塔刹頂塔心柱鐵管西夏至元............................................................. 260 一八五維修後的拜寺口東塔西夏至元....................................................................261

一八六

維修後的拜寺口雙塔全景

西夏至元 ...........................................................

262

一八七維修後的青銅峽市一百零八塔全景西夏至明...................................................... 263 一八八一百零八塔080號碑塔西夏至明................................................................. 264

一八九

一百零八塔099號磚塔

一九O

一百零八塔始建時的土坯塔西夏 ................................................................. 265

一九一

一百零八塔始建時的土坯塔西夏................................................................. 265

西夏至明 .............................................................

264

一九二一百零八塔001號塔出土碑雕佛像西夏...........................................................266 一九三

一百零八塔017號塔出土磚雕佛像 西夏 ........................................................

267

一九四

一百零八塔017號塔出土碑雕佛像 西夏 ........................................................

268

一九五一百零八塔085號塔岀土碑雕佛像西夏...........................................................268 一九六

一百零八塔085號塔出土傳雕佛像 西夏 ........................................................

269

一九七

一百零八塔085號塔出土磚雕佛像 西夏 ........................................................

269

一九八一百零八塔001號塔出土彩繪泥塑像現場...........................................................270 一九九一百零八塔001號塔出土彩繪泥塑天官像西夏至元................................................271

-OO

一百零八塔001號塔出土彩給泥塑天官像西夏至元............................................... 272

二。一

一百零八塔001號塔出土彩繪泥塑天官像西夏至元............................................... 273

二。二一百零八塔001號塔出土彩繪泥塑天官像西夏至元................................................274 二。三一百零八塔041號塔岀土彩繪泥塑狗西夏至元 .................................................... 274

二O四一百零八塔101號塔出土陶質塔刹西夏至元................................................... .... 二O五一百零八塔塔區殘塔基座出土彩繪泥塔模西夏至元 ............................................ .... 二。六

一百零八塔塔區河灘2號塔出土彩繪絹質千佛圖

西夏 ..........................................

276

二O七

一百零八塔塔區河灘2號塔出土彩繪絹質千佛圖

西熨 ..........................................

277

二。八維修後的一百零八塔(仰視)西夏至明.......................................................... 278 二。九維修後的一百零八塔(部份)西夏至明.......................................................... 280 二一 O維修後的一百零八塔(部份)西夏至明......................................................... 281

二一一維修後的一百零八塔(俯瞰)西夏至明......................................................... 282 二一二維修後的一百零八塔 001號塔西夏至明....................................................... 283 二一三維修後的同心縣康濟寺塔全景西夏至明 ....................................................... 284 二一四康濟寺塔天官藏鎏金銅塑稗迦牟尼像明 ....................................................... 285

二一五康濟寺塔天宫藏鎏金銅塑稗迦牟尼坐像明..................................................... 286

二一六康濟寺塔天宫藏鎏金銅塑彌勒佛像明......... ................................................ 287 二一七康濟寺塔天宮藏鎏金銅塑彌勒佛像明......................................................... 288 二一八康濟寺塔天宫藏鎏金銅塑菩薩像明 ............................................................289

二一九康濟寺塔天宫藏鎏金銅塑菩薩像明........................................................... 290

二二O康濟寺塔天宫藏鎏金銅塑阿雞像明........................................................... 291 二二一

康濟寺塔天宫藏鎏金銅塑阿難像

明 ...........................................................

292

二二二康濟寺塔天宮藏銅塑玄武大帝像明........................................................... 293

二二三康濟寺塔天宫藏銅塑太上老君像明............................................................ 294 二二四康濟寺塔天宮藏彩繪泥塑佛像明 .............................................................. 295 二二五康濟寺塔天官藏彩繪木離佛像明 .............................................................. 296

二二六康濟寺塔天宮藏彩繪木塔模型明.............................................................. 297

二二七康濟寺塔天宫藏《白衣大悲五卬心陀羅尼經》明.............................................. 298

研 究 篇

西夏佛塔的類型

宿白

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和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近年清理 、維修了一批自治區範圍內的西夏

佛塔,現已匯集有關的調査和勘測的各種記録,準備岀版専題報告.這給研究西夏文物和西夏歷史特別

是西夏佛教史迹的工作,提供了服要的第一手資料。蒙寧夏文物管理委員會同志們的厚意,允許我在本 書付印之前,利用這批資料,井結合甘肅和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的部份遺迹,對西夏地匾公元12-14世

紀的佛塔.試作一次粗綫條的類型探討.

西夏佛塔形制繁雑,大致可分七型:

I型,塔身作一般的多層櫻閣狀.此型塔有圖像木塔一例和明,清近修的碑塔各一例.清代私修的

陣塔爲銀川市西南隅寧夏回族自治團博物館院內的承天寺塔(I。(注一),該塔據明《嘉靖寧夏新志》 卷二所録《夏國皇太后新建承天寺攫佛頂骨舍利軌》,創建於••天祐紀曆,歲在攝提”(即西夏天祐元

年,公元1050年).清《乾隆寧更府志》卷六壇廟條記:•1承天寺在光化門內東,夏諒祚建,有記.明

洪武初(公元1368年前後),一塔獨存(注二).萬曆間(公元1 573—1620年)重修.……乾降三年 (公元17 38年)地震,塔廠「清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 20年)再度重修,據云“仍然保存了西夏原塔

的基本造型”(注三).此所謂保存了基本造型者, 大約是指平面八角十一層 ,可以按層登臨的樓閣式的 大體輪牌,中寧嗚沙州城安慶寺塔(12),爲平面八角七層樓閣式螂塔.此塔塔磚上有“隆慶四年(公元 1 570年)慶府重建”字樣(注四).《离靖寧夏新志》卷三嗚沙州城條記有“安慶寺,寺內浮屠相傳建於 源祚(公元1049 — 1068年在位)之時若.”現塔外貌皆爲明制,相傳建於諒柞之時者,約與承天寺塔相 同,也是僅存其平,立面的大修情况而已.圖像木塔繪於甘肅安西楡林窟第3窟東壁南側壁畫五十一面

観音立像的上方(13)(注五).此塔耳方形,下有低臺基,臺基正中設階道,塔身七層,每層毎面皆

三開間,頂部畫出束腰座,座上建下弛上窄的較粗壯之相輪,輪頂有大寳蓋,蓋上出刹立寳珠。榆林窟

第3窟和第29窟時代接近,皆西夏晚期所建。第29窟與一般洞窟不同 ,位榆林窟東崖窟群之深密處,

左右又鑿有大小神窟五六處,因此被推定爲榆林窟第 19窟後甬道北壁“乾祐二十四年(公元1094年) ……畫師甘州住户高崇徳……到此畫秘密堂”題記中之秘密堂(注六)。乾祐二十四年,即西夏仁孝最 後一年。由此可知,與榆林窟第29窟時代相近的榆林窟第3窟壁畫,約亦繪於公元1 1世紀末葉。又毁

於1927年地震、曾經明人補住的凉州大雲寺木塔 ,據西夏天祐民安甲戌(五年,公元1094年)《重修 護國寺感通塔碑》記載,西夏乾順及其母重建此塔竣工後 ,在記録其形制時有 “七級寳塔”和“四面”的 描述(注七)。因知西夏於西士輔郡重建的凉州塔,亦屬此型的一座方形七層樓閣式木塔 。

II型,多層塔身,但白第二層以上各層上下檐間距顯著縮短 ,因或名之密檐式。此型西夏佛塔寧夏 地區保存較多。1990年被毀的賀蘭縣賀蘭山拜寺溝內的磚建方塔 ,是現知的較早實例(H !)(注 八)。據以前所攝照片和199 1年淸理遗迹得知,此方塔下無基座,平地起十三層,第一層塔身高聳,第

三、十、十二層各開一方室,塔頂早年坍毀.該塔不見著録,清理遺迹時發現有大批文物與烏糞堆積一 處,而堆積文物又埋於碑堆上部.據此似可推測這批文物應是該塔天宮內之装藏。文物中有明確年代的

最晚遺物,是雕印漢文西夏仁孝的施經發願文。據現存有紀年的西夏漢文佛經印本統計,仁孝施印佛經

多在公元12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之初.因此,約可估計此塔之興建應在仁孝在位(公元1140 — 1194年)的後半期(注九)。在賀蘭縣賀蘭山拜寺口北坡臺地一處寺院廢墟 ,存有東(口2)、西(113) 雙塔(注一O)。

二塔相距約80米,形制相似,皆爲八角平面、十三增,不設基座,第一層塔身高

镣,塔內爲空筒結構,頂建朿腰座,上置粗壯相輪(東塔存輪八,西塔存輪十一)。西塔頂部束腰座內砌 小室(即该塔之天宫),内有爲鳥糞覆蓋之裝藏文物甚多 ,其中年代最晚的文物是一枚元代建國號以前 所鑄之“大朝通資”銀幣和兩紙元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冬開始印造的中統元寳交鈔(一紙奏佰文,

一紙伍佰文)。兩紙交鈔俱未雕印八思巴文,又似可表明印造此中統交鈔的時間應在至元六年(公元 1269年)頒行蒙古新字之前。因此,西塔最後竣工之日已是公元 1 227年西夏滅亡之後的蒙元初期。

東塔形制與西塔相似已如上述,但東塔自第二層起皆建登澀平座與西塔有异;又東塔塔身影塑和塔頂束

腰座俱較西塔簡潔,但塔身影塑中的默面雙目,東塔嵌用瓷珠、西塔則祇用黑色塗畫;整個塔身造型東 塔亦較西塔爲挺秀 。韋州康濟寺塔(II 4)(注一一),位於同心縣韋州古城東南隅,平面八角,密檐十

三層,空心傅塔。自第二層塔身起,設登澀平座。塔頂建兩層束腰座,座上建置早年塌毁。1985年修繕 該塔時,發現有關建年的遺物有:塔底層檐角朽木洞内岀有1■大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修葺”

題記的《金剛經》、《陀羅尼經》;第九椭檐上拆出有西夏文題記的方碑兩塊半;塔頂束腰座下佛施内有 墨書西夏文碑四塊、刻有漢文題記的方碑卜八塊和墨書漢文題記方碑一塊,漢文題記方碑中有十三塊標 示明萬曆九年(公元1581年)紀年;最重要的一件是在塔前填土中發現的明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

《重修敕賜廣濟禪寺浮圖碑》。此碑中記有:■我太祖高皇帝平定海内 ,混一晶宇,分封靖祖(朱旃,太祖 第十六子.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 1年封慶王,建國於寧夏,溢口靖),以兹土爲井牧之所。於

時,中有浮圖九級,未及完。歷數代始自福公鳩丄聚財,爰加修茸,九級之上更增四級……凡三載及 成……。嘉靖辛酉(四十年、公元1561年)無何地震山崩……浮圖傾頹若昔,前功用虚。福公暨徒志強

勉欲奉行舊志,卒紬於財力,遂格不舉,訖今二十餘年。是萬曆庚辰(八年、公元1580年)我國祖典 寳張公來任兹士,佐政之餘,多所修葺……復增四級於九級之上「'據上述有關文物可知:1.康濟寺塔

於明洪武二十四年慶王就國華州時,九層以上未完工。按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明取寧夏後,即

2

"徙其民於陝西”,九年(公元1376年)立衛所,又“徙五方之人實之”(《嘉靖寧夏新志》卷一“寧夏總

镇建置沿革”條),因可推知康濟浮圖之建,當在前元之世。2、人明後,有福公者修茸,并增建四層, 其時蓋即前引《金剛經》等題記所記之明嘉靖六年。3、增建之四層,明嘉靖四十年傾毀,明萬曆八年 又復增建,從1985年修繕該塔時,於塔束腰座下佛籠內發現的明萬曆九年銘方磚可知,此次復建後迄 今似無大變化。又與明萬曆紀年磚同出的西夏文碑,其文字經譯識多爲人名姓氏,無具镭年代(注一

二)。 in型,單增亭榭式.此型塔有木構兩例。現移建於敦煌莫高窟前、原在老君堂的慈氏塔爲較早實例

(田1)(注一三)。該塔八角單層,內下砌査澀座,座上建土坏塔身,外繞木構廊柱一匝,柱上設阚額及交

又出頭的普柏方和雙抄偷心五鋪作斗林,雙抄頭皆斫作批竹昂式。檐椽以上鋪柴泥,起圓攢尖頂,頂 端建制瀟形寳珠,頂與寳珠皆經後世補修。此塔建年不詳,但從使用普柏方一項可知晚於莫高窟現存宋

初的上承唐制、不用普柏方的四座木構窟檐 (注一四)。河西地區使用普柏方最早之例,見於榆林窟第 3窟南壁觀無量話經變壁畫 (注一五)和張掖文殊山萬佛洞東壁彌勒經變壁畫 (注一六)。此兩處壁畫

皆繪於西夏中、晚期。乂此塔普柏方於外檐角柱端相交後出頭的作法,在內地最早見於遼開泰九年(公

元1020年)所建遼寧省義縣奉國寺大雄殿(注一七);抄頭斫作昂形,內地最早見於宋崇寧元年(公 元1102年)所建山西省太原市管祠聖母殿(注一八)。由以上木構的細部對比,似可推測慈氏塔頗有 可能建於公元1035年西夏攻占沙州之後迄仁孝在位(公元1140 — 11 93年)的後半期。ID型塔的另一 實例,是在甘肅省武威市西郊林場發現的西夏天慶五年迄七年(公元11 98—1 200年)劉氏墓中所出裝

《聖無量壽一百八名陀羅尼 》、《一切如來百字咒》、《藥師琉璃光王佛咒》和《聖日光天母心咒》等五種 經咒(注二O)。塔身之上起八角攢尖頂•頂正中立刹,刹作覆鐘塔身的覆鉢塔狀。又賀蘭縣宏佛塔天宮 内出千佛塔唐K— —幀(注二一),其中所畫千佛塔(出3)皆作方形單層,頂部繪出覆鐘塔身的覆鉢塔。

此塔與上述武威所出劉姓骨•灰木塔,除塔身不作八角和寳蓋上方畫仰月 、日輪外,大體相似,其年代當 亦相近。 IV型,單增養澀尖錐頂.此型八例皆翻像,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北壁西側禪窟後壁繪四位西夏供養

人,正捧花禮拜一方塔(IV I).方塔底層正中設門,底層之上遞次窄短费澀十層 ,十層齊澀上方樹刹, 刹頂有寳藍。塔下墨書西夏文題記十行。漢譯文略云:■雍寧乙未二年(公元1 I 15年)九月二十三口,

麻尼則蘭、嵬立盛山……一行八人,同來行願”(注二二)。雍寧,係西夏仁孝父乾順紀元。其他七例 皆雕於賀關山亜菜溝西崖之上 。七例有繁簡兩式:繁者齊澀層次與形制和上述莫高窟壁畫接近 (W2)

(注二三),其時代約亦相若;簡者登澀層次少,并表示出刹柱自下向上、貫通於寳蓋之上(I'」)。此IV

型覆鉢塔似僅岀現於西夏仁孝之前。

V型,塔的相輪部份作出蓮花蔵世界。此型現知三例:一爲實物,另兩例是圖像。實物爲一土塔 (V1)(注二四),位於莫高窟南面2.5公里的成城子灣古堡北側的河岸上,平面八角,單層.下熒兩層

束腰基座和一桶蓮座,上立收分顯著的塔身.塔身每角各塑岀八角倚柱 ,柱冏塑闌額,柱上塑把頭絞項 造上承替木的簡單鋪作,塑出的泥道棋作翼形狀狀。補間鋪作作與駝峰相似的變形叉手。鋪作之上以

混枭、仰蓮出機,頂塑垂脊八,再上爲束腰座,座上粗壯之相輪部份的四周錯落塑出蓮瓣七匝,每瓣尖 端各立單櫛方塔,最上一匝蓮解的中間,建八角基座,上置大型方塔一座。方塔頂露有木刹柱。該塔塔

身外四斜面原期天壬像,布局與前述慈氏塔同;塔內室壁畫風格亦近慈氏塔。但此塔祇用阑額,不施普 柏方,與莫高窟現存四座宋初窟檐同(注二五),因疑其建年較慈氏塔略早。此型塔之圖像資料 ,俱出

3

自榆林窟第3窟東壁中間的九塔變壁畫(注二六)。壁雷兩側各繪四塔(V 2),正中雷降魔大塔(V 3)。

此九塔相輪部份皆給與上述成城子灣土塔相輪部份相同的蓮花藏世界,但相輪與塔身之間繪出頗似密檐 式的多層束腰座,殊爲別致。尤應予以注意的是,正中降魔大塔相輪部份的蓮花藏世界左右兩側又各立

一小方塔。按此圖係正視畫法,因疑此蓮花藏世界四隅皆應有小塔一座 ,後面兩側的形象或爲前方小塔 掩蔽不顯。以上推測如果不誤,則此蓮花藏世界型的西夏佛塔,又有採用金剛寳座之塔式者。又此塔蓮 花蔵世界下方最上層束腰座平面頗似十字折角形 。此種形制的基座又見於VI、VD兩型。 VI型,即上部爲覆鐘式覆鉢、F部爲樓閣式的複合形制。此型現僅知賀商縣東北潘昶鄉宏佛塔一例

(VI)(注二七)。宏佛塔碑砌,無基座,下部之八角三層樓閣直接砌建於夯土地基之上。每層樓閣倚柱 柱頭和平座皆用闌額、普柏方,其上皆施一斗三升斗口跳簡曜鋪作.第三層平座欄杆之上砌十字折角 束腰座三層和圖形束腰座四層,再上爲中間飾有叠澀束腰綫脚的覆鐘形覆鉢塔身。再上又建十字折角束

腰座,座上殘存粗壯相輪二層。覆鉢塔身上部建有方形小室,室內装藏文物甚多,其中有紀年可考的最 晚的文物是西夏乾祐二十一年 (公元11 90年)编撰成的《番漢合時掌中珠》的殘頁(注二八).按公

元1193年西夏仁孝卒.由上可知,此塔之建最早亦在公元1190年之後,即仁孝在位之最末幾年 。 列型,覆鉢形式的塔身最爲突出 ,即一般所謂藏傳佛教流行之喇嘛塔.此型塔塔身覆鉢的形制亦不 一致,大別之有四種亞型:

VUA型,覆鉢塔身作覆鐘式。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黑水城,原是西夏黑水鎮燕軍司駐地•該城內 外遺有覆鉢塔二十餘座 ,其中保存較好、年代較早的是形制簡單、塔身作覆鐘形者(WA])(注二九)。

西夏省蒐城北、今石嘴山市涝墉溝口北側山崖浮雕 (vn A2)(注三O),除覆鐘塔身之上飾有仰覆蓮座

外,形制與上述黑水城者相似 。公元1909年,俄人科兹洛夫自元亦集乃城,即原西夏黑水鎮燕軍司駐

地黑水城的元代廢寺內所攫去的八臂觀音曼荼羅木板畫(注三一)和聖三世明王唐卡中(注三二),皆 繪有覆鐘式覆鉢塔 。前者寳蓋之上畫出仰月、日輪(WA3),與榆林窟元代第4窟北壁西側緑度母壁畫

上方所繪覆鐘式覆鉢塔(VDA4)(注三三)多類似處;後者形制較簡,其相輪上部向內收進、寳蓋上費 寳珠和覆鉢塔身之下飾仰連一匝等作法(WA5)皆异於同時同型塔.甘肅省民勤縣位於銀川市正西,

元屬永昌,明設鎮番,其地有白塔寺塔(川A6)(注三四)。此塔覆鐘塔身較高,相輪曲綫和蓋上寳珠 等雖俱與聖三世明王唐卡所繪者相似,但基座特高更與此型塔晚期發展出的特徵相符。其創建之年雖無

可考,但從整體形制推測.疑又晚於元代晚期。公元125 1年,薩迦班智達衮嗎堅贊逝世於凉州不久, 徒衆在幻化寺(即今武威市城東的白塔寺)爲其建有墓塔.該塔自塔身中部以上已圮毁(VDA7)(注三 五),但下部還存有覆鐘式覆鉢的向外侈出的遗迹。其原貌似可據張掖市馬蹄寺千佛洞北區崖面浮雕塔

群之覆鐘式塔(VIIA8)(注三六)復原。蓋兩者皆建有單層十字折角基座 ,其年代約亦相若也。榆林窟第 4窟北壁東側壁畫正中繪三塔,塔身皆作高長覆鐘式(W A9)(注三七)。莫高窟東岸元代僧塔亦多此 式,其基座高聳者(WAio),應屬元代晚期。

VDB型,覆鉢塔身作高桶狀.此式覆鉢塔有一例有紀年可考,即建於公元1 190年以後的賀蘭縣宏 佛塔天宫内就岀有此式小木塔 (VIIB3)(注三八).此塔塔身高聳與前述榆林窟第4窟北壁東側所繪之

三塔(\TIA9)接近。此外,在内蒙古黑水城(原西夏黑水鎮燕軍司駐地)遺址內還出土了一座小木塔 (、TIB2)(注三九)。該塔塔身高大.下具較高的束腰基座 ,是此型的典型樣式。楡林窟第3窟南壁東側 六臂觀音曼荼羅正中塔禽(V0B4)(注四O)亦屬此式,唯塔身較寬、相輪之上施仰月和日輪、基座作

十字折角形頗有差异。安西東千佛洞第5窟東壁所繪此式塔(VDB1)(注四一)相輪短,寳蓋大,束腰

4

基座簡帆,就其形制論、似較前三者爲早。莫高窟元僧塔中亦有此式塔(皿B5)(注四二)。此塔塔身蓮

座和多層十字折角基座,俱與前述塔身高長的覆鐘式僧塔 (VUAio)同,兩者當屬同一時期之遺迹。 WC型,覆鉢塔身略作球狀 。賀蘭縣宏佛塔天宫内岀八相塔唐卡一幀 (注四三),所繪塔式似可作

爲此型較標準的形制(,1IC3)。俄人科兹洛夫自黑水城攫去的漢文印本《大方廣佛華嚴經•人不思議解

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之末,録有仁孝死後三年(西夏天慶乙卯年、公元1195年)他的皇后羅氏的發願 文。此文列舉多項佛事活動,其中有“散施八塔成道像净除業障功德共七萬七千二百七十六幀”一款(注

四四)。因疑此宏佛塔所岀八相塔唐卡或即公元 1 195年羅氏所散施者之一。石嘴山市涝爛溝口北側山 岸較小的一座浮雕塔(WCi)(注四五)和黑水城西北隅城垣上所建土塔 (WC2)(注四六)的登澀基

座與覆鉢以上的束腰座俱較簡單,該兩塔的時代應較上述八相塔唐K描繪者爲早。英髙窟元代第465窟 前室壁面畫四塔(VDC5)(注四七),覆鉢皆略作球狀,寳蓋上方之寳珠畫作寳瓶樣。此窟前室有元時 題記甚多,其中最早的紀元是至大 (公元1308—13 1 1年),因可推知壁畫年代約在公元13世紀後半。 莫高窟第28 5窟南北兩壁靜窟口外,後世皆貼壁面塑出一座高桶狀覆鉢塔 (VUC6)(注四八)。此類塔

之塔身與重層十字折角基座之間塑有蓮座,寳藍之上寳珠已略具寳瓶形式。此後世增塑諸塔之時代,應

較上述第465窟四塔壁畫爲晚 ,而與莫高窟諸元代僧墓塔相近,其建年約可與至正八年(公元1348 年)西寧王速來蠻於莫高窟所立之六字真言碣相比,已是公元14世紀的遺迹。

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青銅峽市南面、黃河西岸的一百零八塔,皆屬覆鉢塔(注四九)。一百零八座

塔作等腰三角形,排列在峽口山東坡的十二級階梯之上 。原塔皆土坯砌建,清初始包磚。公元1987年 全面維修此塔群時.在拆除砌磚後發現原土坯塔尚可略窺其形制者 ,基座皆作十字折角式,第96號塔

塔身保存較多(MIC4)(注五O),其輪廓與前述宏佛塔所出八相塔唐卡所繪者近似。按明天順五年 (公元1461年)所修《大明一統志》卷三七寧夏衛山川條記:“峽口山在衛城西南一百四十里,兩山相

夾,黃河經其中,一名青銅峽,上有古塔一百八座二文中已稱此塔群爲古塔.是其始建之時有可能是 西夏晚期。

VHD型,覆鉢作扁圓狀。敦煌莫高窟東岸一殘土塔內出有西夏文印本 《妙法蓮花經•觀世音普門

品》,內版畫葉上有此式塔(VDDi)(注五一).該印本與仁孝校定之《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印本同 岀,約亦是仁孝末年以前之物。固原須彌山石窟北部松樹窪區第112窟内建塔一座(V1ID2)(注五 二),扁圓塔身上置方形相輪座,塔身基座作叠澀式。按須彌山石窟出現覆鉢塔以此窟爲最早,其時代

約在元代.固原雖不屬西夏故地,但元時該地區之藏傳佛教却與寧夏河西一帶關係密切.故此覆鉢塔之 類型排列可附寧夏、河西之末.

上述西夏佛塔共七型四十例.現按建年之大致順序,排次其示意圖表如下(插圖一):

5

一西熨佛塔類型示意圖

6

從以上圖表可較清晰地看出西夏佛塔的興建, 大體可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即自西熨景宗元昊稱帝建國迄仁宗仁孝以前 (公元1 038—1 1 39年)。此階段現存I型實

物二座,田、V型實物各一座,1V型雕刻、圖像共八例.

I型即元昊子諒祚時所建承天寺塔(h)和安慶寺塔(12)。兩塔雖俱經後代重修,但兩塔之八角樓 閣仍沿原狀。溯其原型,當如河北省定州市開元寺所存宋咸平四年 (公元1001年)創建之料敵塔(注

五三)。 川型單層八角現存一例(川1).此型塔以建於唐天寳五載(公元746年)的河南省登封縣會善寺净

藏禅師塔爲最早(注五四)。 W型單層四角叠澀頂,其形制似與敦煌莫髙窟第76窟束壁宋初壁畫八塔變中所繪之單層叠澀塔有

一定淵源關係(注五五)。敦煌宋初壁畫之粉本約亦來源於內地 。 V型即上建千葉蓮臺的單層八角塔 (V1)。此型塔已知的最早一例,是山西省五臺縣佛光寺東南的 唐塔(注五六)。其次有遼重熙年間(公元1 032-1055年)所建的河北省敷潤縣車軸山喬峰寺塔 (注

五七)和北京市房山縣遼代華塔(注五八)。 由上可知,此第一階段所存四型西夏佛塔的形制 ,即使有本地傳統因素,其來源亦多出自中原 。

第一階段西夏雖與趙宋多争端,但元昊父德明即“曉佛書,通法律”(注五九),故母卒爲祈冥福修

供五臺(公元1007年),後又乞賜佛經(公元1031年)。元昊“通蕃、漢文字二

亦“曉浮圖學”(注六

O),求九經,贖宋藏,興修寺塔。其子諒祚又“慕中國衣冠”,禮“從漢儀“(注六一)。諒祚子秉常再

赠宋藏•刊卬漢文與西夏文佛經。乗常子乾順更尊儒教「建國學(儒學),設弟子員三百,立餐賢務” (注六二)。艮人效慕宋朝已眼見於文獻記載。西夏與多承唐制的契丹關係密切遠避於宋 。自德明父翟

遷附遼以來,繼遷本人和元昊、乾順皆與遼皇室聯姻.按時貢方物,井殖求銅锻於遼。宋勢盛時,遼 曾一再遣使入宋“諷與夏和”(注六三)。至於佛教方面的聯繫,諒祚時即曾進回鹘僧、金佛、《梵覺 經》於遼。仁孝時重校西夏佛藏所用“北經”,應是遼清寧八年(公元1062年)竣r.的《契丹藏》。《契 丹藏》西傳當在秉常、乾順之世,所以公元1095年乾順進回鴨僧新譯之貝葉經於遼.其目的葢在完善 《契丹藏》。西夏慕宋文化.旗遼兵威,對宋、遼之佛教因緣尤源遠流長,故夏境第一階段的寺塔建置取

法東上,自屬情理中事。

第二階段,即自仁孝以後迄西夏亡(公元1 1407 227年)。仁孝在位五卜三年(公元1 140-1 193 年),是西夏興盛時期。此時期和仁孝以後的西夏晚期佛教盛行,所以現存這個階段的西夏佛塔實物和 圖像的數量遠遠超過了前一階段 。

屬於I型的有安西榆林龍笫3窟東壁繪出的三座木塔(13)。其形象與四川省通江縣千佛崖唐代浮雕 七的木構樓閣相似 (注六四),也和敦煌莫高窟第 61窟西壁於五代後晉天福三年(公元938年)以後

不久所繪五臺山圖中的四層木構應化度塔接近 (注六五)。

n型中的拜寺溝內密檐方塔 (]〕]),其形制源於唐石塔 。關中唐代碑塔亦多此式,如陝西省周至縣 八雲寺塔(注六六)、蒲城縣崇壽寺塔(注六七)等。河北省正定縣開元寺和山西省永濟縣普救寺兩座

經後世重修的唐代方形碑塔亦屬此式(注六八)。拜寺口雙塔密檐八角空心(n 2. 3)與創建於宋天聖 年間(公元1 023 — 1 032年)的山西省芮城縣聖壽寺碑塔結構相同(注六九)。拜寺口雙塔一束一西 , 分列佛寺前方。此種布局亦來源於中原 ,宋、遼時仍在流行.前者如有名的汴京大相國寺(注七。),

7

後者如遼寧省北鎮縣崇興寺雙塔(注七一). U1型即武威市西夏劉氏墓中所出骨灰木塔(出2).該塔應如第一階段建於地上木塔之簡化縮小型.

V型榆林窟第3窟東壁九塔變中所繪之八塔,當是第一階段帆科蓮華藏塔 (V2)的複雜化.九塔 變中心的降魔大塔作金剛寳座式(V 3).此式之V型塔又見河北省正定縣廣恵寺多寳碑塔.正定塔“號

稱唐建.金大定(公元1 161—1 189年),明景泰(公元1450—1456年).... 屢次重修”(注匕二).

從該塔仿木斗樣形體碩大和多用斜様等項考察,應是金大定間遺物. VI型即上覆鉢、下樓閣的複合型,實例有賀蘭縣宏佛塔.此型塔、幢流行於遼、金。現知有具體年

代可考的冇遼開泰.太平間(公元101 2— 103 1年)立於河北省滦水縣大明寺西側的石幢(注七三)和 遼清寧四年(公元1058年)所立的天津市蓟縣觀音寺舍利塔 (注七四).此外,河北省易縣雙塔庵西 塔(注七五)、北京市昌平縣銀山延噸寺南岡塔(注七六)、北京市唐山縣雲居寺北塔(注七七)等,皆

遼.金舊迹.

屮型塔盛行.此型塔淵源於蔵傅佛教.此型之四種亞型皆可於衛藏佛塔中覓得其原型.WA年鐘塔 身見於西藏自治區扎囊縣桑耶寺黑塔,WC球形塔身見於桑耶寺紅塔,WD扁圖塔身見於桑耶寺緑塔,

白塔(注七八).WB塔身較髙者見於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城塘度母殿(注七九)和蔭迦縣簾迦寺所藏之

銅镭喝常覺頓(注八O).桑耶四塔創建於公元8世紀,歷代承修多遵舊制,聶糖與薩迦銅塔的年代亦供 不晚於公元13世紀.青銅峽市一百零八覆鉢塔亦源於西藏.西蔵西部芒囊譯師寺附近排成一列的一百

年八塔(注八一),即是一例.塔群作等腰三角形的排列方式亦見於西藏西部,如意大利人杜疥在《西 藏考古》一書的圖版95中所録一枚陶製的圖形擦擦,其上就理出r 一組塔群的中間部份(注八二). 西夏佛塔的第二階段, 结合文獻及其他資料分析其形制,似可推知:1.西夏建塔仍多製中原制

度.仁孝倡儒學「尊孔子爲帝.般科取士 .(注八三).夏人普遍認爲宋雖南渡」衣冠禮樂非他國比. (注八四),故甘南、川蜀之路糊通.第二階段I、n兩型的淵源常與此有關,2.西夏“與遼國世通期 契”(注八五),并多佛教因緣已如前述.與金往還亦密,易絲小,求醫藥,榷場貿易尤盛,《金史•交

聃表》上記貞元二年(公元1154年)夏使“請市儒、择書「

內蒙古額濟納旗黑水城發現刊印精緻的

“平陽姬家雕印”版畫(注八六),表明金代骨南新興的離印爭「業給西夏仁孝時期包括佛經在內的雕印

手工業的發展産生了較大影響.,因此,VI型塔與V型中的金剛寳座式塔傳自遼.金地阻亦作偶然.他得 注意的是,v .

Vi兩型都在塔身I:部出現了藏傳佛教藝術流行的I•字折角束腰座和ni型塔頂出現藏傳佛

教用鉢式塔樣的塔刹,此種情况不見於內地.應與當時西夏地海流行W型即一般所謂之喇嘛塔有一定聯 繫.3.第二階段主要流行於藏傳佛教地區的刊型塔,在西夏境內急遽發展.這顯然是西良和吐常關係

改善和日益親密的反映,按黨項與吐格往還歷史悠久.公元 II世紀以來,自靈、夏迄甘、凉.原是此 格部族游牧範圍的地區不斷爲西夏所意食.於是,藏傳佛教的影響在西更日益撥大.公元12世紀並順 與青唐聯姻,更打通r西夏與吐格腹地的聯繫.因此,仁孝時期藏傳佛教各派的高僧紛紛北上.據藏文 史料記載:仁孝的上師有喝爲喝學派的高僧(注八七),也有蔡巴喝舉派的高僧 (注八八),還有薩迦派

髙僧(注八九).北京市房山縣実居寺發現明正統十二年(公元1447年)刊印的藏漢合璧《聖勝,意到

彼岸功徳實集偈》,卷前所列課勘人名中舉仁孝與“覺賢帝師波撕顯勝"共同"再详勘”(注九。).研究 者認爲此帝師“很可能是藏族僧人”(注九一)。自仁孝以後,西夏王室一直尊奉藏族高僧.據藏文史料 記載:西夏第九代王多傑曾敬禮關迦第三祖扎巴堅賛 (注九二),在藏文史料中還記載道:公元1227

年,成吉思汗征服西夏時,曾“向西夏王的上師、後藏人通古哇•旺秋扎西請問佛法”(注九三).此後

8

藏人通古哇•旺秋扎西,即上述蔡巴喝舉高僧。從以上所舉這些藏族僧人與西夏王室的事迹,可以估計

他們來西夏不僅傳授三寳經咒、譯校佛經,也必然會帶來藏傳佛教在建築方面的儀軌和範本。罚型塔的

迅速發展和十字折角束腰座等藏傳佛教流行的某些形象的岀現,正是藏傳佛教在此階段得到廣泛傳播的

具體實設. 第三階段,自西夏亡後開始,原西夏地區隸屬蒙元,其後元亡人明,下限到公元14世紀的70年

代.此階段的佛塔祇存II型中之空心八角密檐塔和vn型塔。前者(口型)數量少,分布也限於西夏故地

的東部,且包括績成西夏未竟之業的拜寺口雙塔中之西塔和元亡尚未完工的韋州康濟寺塔等跨建於前後 階段之佛塔;後者(W型)不僅數量多,各種遺迹分布地點亦極廣闊。本文所列遠非已知數字之全部 ,

僅就可反映以下兩項主要情况之舉例而已:1、前階段w型的四種亞型,此階段雖仍具備,但其中V0A (即覆鐘塔身者)最流行。2、vn型各亞型的基座皆向高發展 。前階段出現的十字折角束腰座較普遍使 用,其用於塔身下基座者盛行多層的作法 。此兩項發展趨勢,恰是當時薩迦派興建喝當覺頓流行的趨

勢。元至元八年(公元127 1年)由帝師八思巴之弟、國師益鄰真設計的大都大聖壽萬安寺塔 (即今北

京白塔寺之白塔)(注九四),應是公元13-14世紀最具典型的忸型塔。 蒙元滅西夏,其遺民大部留居原地崇佛如故 。元人王憚所輯《烏臺筆補》録其於至元五年至九年

(公元1 268-1272年)任御史臺時(注九五)所上之《彈西夏中興路按察使高智耀不當狀》,其中有

“高智耀(注九六)資性罷較,不聞有爲,事佛敬僧,乃其所樂,迹其心行,一有髮僧耳……。兼河西

土俗,太半僧祇”的議論.南宋理宗嘉熙元年(公元1 237年)徐霆疏記《黑犍事略》云:“霆見王 機云:某向隨成吉思汗攻西夏,西夏國俗自其主以下皆敬事國師 ……。國師者,比丘僧也.”此西夏國 師比丘僧,係指藏傳佛教之僧人.馬祖常《河西歌》:“賀闌山下河西地,女郎十八梳高髻,茜根染衣光

如霞,却召瞿曇作夫婿”(注九七)。可作夫婿之瞿量,亦當是藏傳佛教僧人。馬祖常於元至元四年 (公 元1 338年)卒,年六十。由此可知,元代中期在原來西夏都城附近之賀蘭山一帶,仍是藏傳佛教的興 盛之地。西夏亡後,西夏故地藏傳佛教繼續盛行的主要原因,除了西夏時期及其以後俱有大批藏傳佛教

信徒與高僧(注九八),有元一代特重藏傳佛教更爲關鍵。蒙元統治者中最初接觸藏傳佛教的成吉思 汗,即因緣於西夏重視薩迦(注九九)。其次是公元1 235年受封於西夏故地的新陶臺次子闊端 (注一

OO).闊端於公元1 243年開府西凉之次年,即召藏傳佛教茂要人物、薩迦寺座主薩迦班智逹衮聪堅

贊(簡稱薩班)來凉州。公元1 247年,闊端與之議妥衛藏歸順的條件,和平解决了衛藏問題。此後, 薩班一直駐錫凉州。公元1251年,開端、窿班相繼逝世。再次是忽必烈。公元1251年蒙哥將原闊端 領地的衛藏劃歸忽必烈。次年,忽必烈召藏傳佛教嗎理噹舉 、薩迦兩派主持人人見。公元1 253年,薩 班之侄八思巴進謁忽必烈,忽必烈從之,受密教灌頂。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帝位後,命八思巴領總

制院(後改宣政院)事,掌管全國佛教事務,并封之爲國師、帝師。此後,元廷帝師與宣政院事俱由薩

迦派僧人擔任,以迄元亡.藏傳佛教中薩迦派長期爲元廷重視 ,所以薩迦流行之喝常覺頓遍建於元代各 地。西夏故壤既有勝國舊習,又近衛藏地區 ,且比內地變動殊少,故其遺迹保存較多.

另外,西夏亡國,其王室南奔後蔵,長期受庇於薩迦,因而屬得元廷封贈.甚至有岀任薩迦本勤

者,也有深研教法、榮獲班智逹稱號者。這批以西夏王室爲中心、生活於後藏的西夏遺民的宗教活動, 是否還可影嚮其故鄉雖無可考,但其事迹在討論西夏與薩迦關係時 ,亦不容忽視。五世達賴喇嘛撰《西 藏王臣記》,特立“北道一些傑出人物的政教事記”專章輯録西夏王後商之事:“(西夏王第九代多傑之

子)棍却有子三人,三人中有細德,對法王薩迦•班抵達十分敬信。他有子六人.六人中的扎巴達曾經

獲得元世祖忽必烈的詔命,頒賜實印,受任爲司徒之職。他建立了北派昂仁大寺.... 。他的兒子名多傑貢

9

波,依照父與祖的事業軌範,掌握了薩迦大長官的職務 。他對四衆都能很好地恭敬承密 。多傑貢波有子 六人,六子中的朗喀敦巴去到元帝座前 ,獲得元帝封贈爲國公,賜水品封册等物。後來加封爲大元國

師,井賜水晶印章.他對蘇迦及昂仁爲主的所有寺廟十分崇敬,常作供餐.他對於政教相輔而行的事業

也作得很好.他有子二人……由長子(仁清絳稱)承襲他父親的職務,傳説他是觀自在的化身轉世。他

的長子國公却扎伯讓得授司徒匡國事務之職;次子名達哇絳稱,生有子女多人,其中一女即昆敦•索朗 巴大師的母親。他的兄弟名絳央巴,能記憶前生曾爲薩迦♦班抵達的侍徒等事。他精研學術,才識淵

博,掌灌頂國師之職,應父兄之命傳授出家的學處……・國公却扎伯讓之長子達清•朗嘉扎讓,掌大司 徒之職;次了一棍却勒巴得襲爵世代候,政業與旺,極盛一時。特別是長子朗嘉扎讓曾經精研大譯師絳秋

哲謨等許多大德的淪著……他在印度金剛座堪布•俠日布遮及播凍即勒朗嘉大師座前.聽受了許多甚深 和廣大的法要,他對於《時輪密法》特别善巧精通……他乂建造了很多時輪的立體壇場等身語意所依

(即佛像、經、塔等)諸物……他對於一切學術明處特具廣博慧眼,以此身爲藏王而兼備班抵達的美

名,令印度方面驕傲一時的才智之士,莫不驚服.... 。繼達清之後爲朗喀澤旺多傑 ,有子三人..... 次子 出家爲僧,三子恭嘎勒巴擁有南北全部.負有威名。後來,由他們三昆仲傳嗣而出有……扎喜垛傑旺波

等人.扎喜垛傑是記別中受命上持大阿間黎蓮花生大師的甚深法要的教主 ”(注一。一)。五世達賴喇 嘛的親信笫司­ 桑結嘉措在第巴任上(公元1674-1705年)所撰《黄琉璃》中,記拉堆北部隸屬薩迦

教派的昂仁恭一帶猶多西夏王裔,11 一直住持昂仁寺,相傳不絶(注一 O二)。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 究所王森先生於1987年刊布了他的《西藏佛教發展史略 》。該書第九篇《元朝任命薩迦派領袖管轄衛

藏卜三萬户》中,分析這支入藏的西夏王室與薩迦的關係云:“後藏西部.特別是拉孜縣以西.藏人總稱爲

拉堆。拉堆又分南北二部 …….拉堆洛是拉堆地區的南部,洛義爲南,即拉孜以西、雅魯藏布江以南的 那個地画.... .拉堆绛,絳義爲北,即指拉孜以西、雅魯藏布江以北那一地區 。藏文資料都説是首邑在 絳昂仁的那個地方。這一地區的地方勢族 ,是西夏王室的後裔,成吉思汗滅西夏時,自西夏來投靠藤 迦,定居昂仁的。從元初直到明末,這一族一直是那一帶的一個地方掌權者。他們和薩迦昆氏家族有密

切關係,從1 3世紀晚期到1 4世紀般受元朝封賜大司徒、國公、大元國師等號。他家世襲(拉堆絳) 萬户長職是可能的。但是我們没有在資料裡具體見到他家的哪一個人曾經受封過萬•户長以上事迹不 見漢文載籍,所以研討西夏史事論及者較少.按自元大都和明清以來的北京去衛藏,西過西夏故地,南 下青海,踰唐古拉山口,經羊八井,西去日啄則、薩迦,或東去拉薩、乃東。此條北方入藏通路開闢

已久,昂仁密邇薩迦。從薩迦與兀廷往還頻繁和居住昂仁、隸屬薩迦教派的西莫王商又與元廷有直接聯

繫等方面考察,原西夏地国•的藏傳佛教繼續受到故國壬室人員的某些影響亦非不可能之事。唯目前尚乏 實證,殊難進一步論述。

注釋

一 二

見史金波等《西夏文物》圖版1 I.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大明一統志》卷三七所載寧夏衛寺觀條:■承天寺在衛城西,宋時夏人建.後廢,獨存一塔,本朝慶 府亜建J



10

引自《寧夏名勝古迹》銀川市成天寺塔條,寧夏冋族自治區文物普査領導小組辦公室 1984年編印.



引自《寧夏名勝古迹》銀南地區嗚沙塔條.



見敦燎研究院《中國石窟•安西榆林窟》圖版】44.中國文物岀版社1994年版•



参看拙片《敦煌與高窟密教遺迹札記 (T )»,《文物》1989年第10期.



西夏文《政修護阈寺感通(應)塔碑》曾三澤漢文.現將有關大雲寺木塔形制的不同譯文録如 F表:

罗福成《重修护国感应塔碑铭・碑阴西夏国 书》(《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4卷3期.1930 年)

陈炳应《凉州就修护国寺感通塔碑 ・西夏文 碑铭的译文》(《西夏文物研究》, 1985年)

史金波《重修护国寺感通碑西夏文碑饴译

文》(《西夏佛教史略》,1988年)

妙珞七动七等觉口严四面四河治口树口 000如匚金头住 • • 玉□□安••…•・一院殿帐雾青口七级宝塔人铁口 • • • •

妙塔七级七等觉丹壁四面治四河木様 (?)匚口如飞腾金头 • • 玉柱相轶现•…“一殿院修现膏雾七级宝塔□□掌 • • • •

妙塔七节七等觉严陵四面四河治木覆瓦如匕鸟金头玉柱 • • 安松穏……一院殿堂呈青穿小攀季举情鉄人



參百牛達牛等《寧夏拜寺溝方塔出上一批珍貴文物 》,《中国文物報》1991年12月29日第一版.



承寧质回族自治做文物写古研究所函告,該刊印之漢文施經發願文中的紀年是 “大夏乾祐庚子十一年 月初口....... 乾祐庚F・即公元1180年.

~O

參看本卉所收《貧蘭縣拜寺11雙塔》一文.

一一

鸳看本書所收《同心縣康濟寺塔》一文.

一二

西夏亡後,西夏文仍在流行.1962年在河北省保定市發現的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的西夏文

H經傩,足口前所知有明確年代可考的最晚的西夏文字.參看王舲如等 《保定出土明代西夏文石 幡》•《考占學報》1977年第I期.本世纪30年代.陳寅恪先生曽在總阈柏林員林館兇過該館所載明

萬曆(公元1573 -1615年)的藏文為本甘珠爾,發現上面偶有西夏文字,因此推測明毎曆時期尚有 通解西夏文者.此塔西夏文人名磚與明萬層紀年蝇同岀,可能给明菸暦時尚有通解西发文者添一佐

純.

一三

.看《哭高窟附近的古建築----- 成城灣上塔及老君堂慈氏之塔》,《文物參考資料》1955年第2

W.

一四

即宋開竇三至七年(公元970 —974年)所建第427和437窟窟格、宋開竇九年(公元976年)所建第

444窟窗格和宋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所建第431卤寫情.參看蕭默《敦煌建築研究》唐宋窟 ♦fii節,文物岀版社1989年版.

一五

見《中國石窗•安西愉林向》典版150-15 2.

一六

見讨兩省文物考占研究所《河西石面》圖版128,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一七

金百杜仙洲《義豚奉國寺大睦殿調査縦告》,《文物》1961年第2期.

一八

參看梁思成等《件汾古建築例査紀略》,《中國智造學社集刊》5卷3期(1935年).

11

一九

見《西夏文物》圖版25 5 ,奮行緬艮發等《甘啲武威西郊林場西夏京清理簡報》,《考占典文物》1980

年笫3期. 二O

梵文經咒漢譯名係蔣忠新同志考打.轉引自史金波《西夏佛教史略》第三章“西夏佛教發展概述二 寧

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二一

參看本得所收《賀蘭縣宏佛塔》一文.

二二

見《西夏文物》圖版405.

二三

據寧良冋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所攝照片.

二四

參看注一三和《敦煌建築研究》英髙窟附近兩座宋塔一節.關於蓮花藏世界的表示,除如此烦表現於

相蛤部份外,還多表現於蓬座的蓮毛上.參看霍熙亮《敦煌地餌的梵纲經變》,《中國石鹿•安西愉怵

意》. 二五

參看注一四。

二六

見《中國石窟•安西榆林窟》崎版141、143. 144.

二七

參看注二一.

二八

俄人科茲洛夫從黑水城掠去的大批西夏文声的中,有此書足本.會昌知爍裝,共三十七頁.卷首録有

編者倂朝茂才於西夏乾祐虎戌二十一年(公元】190年)寫的序言,此書有公元】924年眾福成據原 書遇録的影印本行世.

12

二九

見《西夏文物》圖版20.

三O

同注二三.

三一

見《西夏文物》鲤版84.86.

三二

見《西夏文物》圖版81.

三三

見《中國日扃•安西楡林庙》网版186.

三四

見張取貴、繃哲文《中國古塔精粹》第185頁.科學出版社1 988年版.

三五

參看拙著《武威行(下)瓦《文物天地》1992年第3期.

三六

見《河西石窟》圖版102.

三七

見《中國石窟•安西楡林向》圖版187.

三八

參看注二一.

三九

見《西员文物》圖版25 6.

四O

見《中阈石窟•安西榆林窟》圖版】53.

四一

參看張伯元《東千佛洞調査簡記 》,《敦煌研究》創刊號( 1 98 3年).

四二

據北京大學考古系資料室所蔵照片.

四三

參看注二一.

四四

轉緑自《西夏佛教史略》附録一.

四五

同注二三.

四六

見《西夏文物》两版19.

四七

參看注六.

四八

參看注六.

四九

参看本褥《育銅峽市一百零八塔》一文.

103.

EO

承參加拆除工程的于存海同志見吿 ・

K-

該書蔵敦煌研究院資料室.

五二

參呑注四二.

五三

見《中國古塔精粹》第26頁.

五四

參看劉敦植《河南省北部古建築調査記》費對縣自善寺條,《中視竹造學社黨刊》6卷4期(1937 年 ).

五五

見敦煌文物研究所《中國石京・敦煌莫爲亩(五)》舞版106-109.文物出版社1 989年版.

五六

見《中國古塔精粹》第35頁.

五七

參看宋煥居《豐潤車軸山博峰学 》.《文物參考資料》1 958年第3期.

五八

見《中阈古塔精粹》第13頁.

五九.引自《遼史-西夏外記》. 六。引自《宋史・夏國傳上》.

六一見注六O. 六二

引自《宋史•庾國傳F》.

六三

見注五九.

六四

參看陳明達《四川巴中通江兩蘇石窟介紹》,《文物參考資料》1955年第2期.

六五

参春拙著《敦煌莫高窟中的五畳山圖》.《文物,与資料》2卷5期(丨95 1年).

六六

見《中國古塔精悴》第165H.參看鲍#《唐宋塔之初步分析 》,《中國營造學社集刊》6卷4期(1937 年 ).

六七

見《中國古塔精粹》第167fl.

六八

見《中闕古塔精粋》第27. 45口.

六九

見《中國古塔精悴》第40頁.

七。參看徐賴芳《北宋開封大相阈导平面復原圖説》,《文物與考古論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 七一

見《中阈古塔精粹》第64頁.

七二

参看梁思成《正定碉查妃略》實惠寺華塔條,《中國營造學社筆刊》4卷2期( 1 933年).

七三

參看劉敦桢《河北省西部古建築調査纪略 》深水緜大明寺修,《中阈竹造學社筆刊》5卷4期(1935 年 ).

七四

參看天津市脓史博物館考占隊等 《天津蓟縣風樂寺塔》,《考古學侬》1989年第1期.

七五

参看《河北省西部古建築踴査紀略》易縣雙塔庵東,西塔修,

七六

參看北京市文物工作隊 《北京巾八千縣微山賓塔群蠲查 》,《文物資料最刊・4》(1981年).

七七

見《中阚古塔精粹》第13頁.

七八

參看王毅《西藏文物見聞記一山南之行》,《文物》1961年第6期.

七九

參看拙著《西蔵拉薩地區佛寺澗査記》館塘度母堂條.即刊.

AO

見《中國古塔精悴》第216負.

八一

見 GIUSEPPE TUCCI:《ARCHAEOLOGIA

M VNDI

TIBET》圖版 82.

PARIS,

1973.

參看社齊芳,向紅笳譯《西蔵号占》圈板82.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3



代齊《西域考古》网版95的文字説明中,將此岀於西蔵西部或後蔵的擦擦定冃公元13世纪.

八三

參看注六二.

八四

參呑注六二.

八五

引自《金史•西夏傅》.

八六

見《西夏文物》圖版79. 80.

人L

《西夏佛教發展史略 》第三章:”西熨佛教展展假述"轉述《賢者喜宴》的祀緑云:“據藏文文獻《賢哲喜 宴》的記載,西蔵佛教喝瑪啕舉派初祖法王都松欽巴 (公元1 110- I I 93年)很受西熨王泰呼的崇

敬.泰呼王派遣使臣人蔵迎請都松欽巴到西夏傳法,都松欽巴未能前來,便派遣弟子格西薇索咛來到 西夏。歎索哇被西夏£尊屏上帥,傳授戴傳偉教的鄴義和儀軌,并組議力風大規模翻譯佛經.很受龍

信.後來都松欽巴C他所建粗布寺修造门登哲蚌寶塔時,西夏王乂獻赤金麋珞及幢、蓋各種飾物.那 松欽巴死後.作儿焚八墩建造吉祥聚米塔.戴索哇乂自西熨作供獻,以金 、銅包飾此塔.書中記此西

夏泰呼王爲西女第五代干.・按西夏E順序,第五代應是仁孝.仁孝在位時旳百公元1 140-1193年. 與部松欽巴住世時旳大惓相當.”《賢若喜宴》由嗎瑪嗎舉派高僧巴卧祖拉陳咋撰於明嘉靖四I-三年

(公元1 564年),該宮川於洛札.故又名《洛札佛教史》.

人人

據西藏大學教授東叫•洛桑赤列所撰《紅史校注》介紹「藏巴敦庫瓦,乂稱蔵巴敦庫瓦旺秋扎西,他 是貢塘香喇嘛(公元1123 7 194年)的第千,最初受西夏的邀請.

并在西员宏揚了蔡巴喝舉的教

法.... .他生卒年不詳F據陳璽英等譯本《紅史》第270頁.西藏人民出板社1988年版). 八九

據阿8E・貢喝索南If寫的《薩迦世系史》記載:扎巴聖賛(公元II 47-1216年)的■1弟子有一名叫國

師覺本先.前往米沃(西夏),做了米浮正之應供喇嘛,由此得到銀器.奇稀之咒士衣和鹿皮華書等 大批财物……全部敬献於三實.(據陳慶英等譯本《紅史》第52頁,西蔵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上

述之鹿皮華葢,故占第107頁記:“八思巴(向薛禪汗,即忽必烈)乂説:我的祖父(扎巴喀賛)之 時.西员E曾獻一可將公鹿從角尖整個罩住的阑釈傘號.汗王派人到薩迦厶察看.冋報真有此物. “阿

晓•貢嘔索南是期遊為惜.出身於薩進家族,携就此丼的時間是明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 /LO

參信羅超《藏漢合噌-聖跨盟到彼岸功德宣集喝•学略》.《世界宗教研究》1983年第4期.

九一

卷看《西夏佛教史略》第六章-西夏的僧人二

九二

八世逹赖喇嘛阿吐•雄桑嘉措於清順治h:年(公元1648年)撰寫的《西蔵E幣記》中有:“木推司烏E

(即元吳)傳銅到第匕代爲木雅嘉哥(即安全),復由木雅嘉哥次第傳出木雅生格達(即遵頊),生格

達之「名多傑(即徳III:).他去到扎巴绛稱(即扎巴堅賛)大師的座前,親近承巾.這樣也就和砸迦 開始建:£起聯繫”(郭和郷渾本第1 I 0頁,K族出版社I 98 3年版). 九三

小自柬嘎•洛桑赤列《冷西蔵政教合一制度》第45頁,郭冠忠等譯本.西蔵人民岀版社1985年版.

九四

見《中國古塔精粹》帮15頁.參看拙著《元大都•聖旨特建释迦舍利後通之塔碑文 ”校注》,《考古》 1963年笫1期.

九五

《秋澗先生大全集-附绿》録嗣子公痛所撰《E公神道碑路并序》:“至元五年(公元1 268年)輦立御史 臺.首拜監察御史……・前後申明典制,弾勅奸邪,凡一百五十餘章•.無在敢言,不畏强禁,於政而 多所裨益……橄改鸟之惻目,九年(公元1 272年)陇授承直郎、平陽路總件府判官

九六

《元史•髙智德傳》:“岛智耀,河西人,世仕夏阚.... .夏亡,隨賀蘭山...... ・世祖在潜邸已闻共

賢,及即位召見……撐西夏中興等路提刑按察使 九七

14

《馬石田文集》卷五”此歌.印馀於此作佛教僧人

九八

如安西榆林窟第29窟西壁門南高僧供蕃像中的真義國師西壁智海 (參看王静如《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 林窟中的西夏壁洗 》,《文物》1 98 0年笫9期)和八思巴弟子、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卒的弘教佛

智三藏法師沙喳巴観照(《佛祖歷代通載》卷二十二).另外“《木雅王賢者傳》載:熱徳期桑格大師 等五:位西夏名憎,早期幾乎都去過桑普寺求師學經 。他們還到過员魯寺、薩迦寺、奈那寺及覺木隆等

地寺院,其中有的人還得到布頓大師(公元1 290-1364年)的稱賛(見高珏茂譯本)”(以上轉引自 黄顯《藏文史書中的弭藥 (西夏)》,《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 985年第4期).

九九

王森《西藏佛教發展史略》第九篇1•元朝任命薩迦派領袖管轄衛藏十一三萬戶 ”記:公元1206年,“蒙古

成吉思汗建蒙古國.就在這一年,他兵臨西夏,曾到甘青藏關的柴達木地方,這一地區的蔵族即已歸 順蒙古.由於西夏壬室和薩迦派有聯繫 ,使成吉思汗注意到衛藏地區.有的資料裡説,這時成吉思汗

曾致書於薩迦寺的大喇嘛,表示尊重喇嘛教,并有意派兵進藏.西藏各地方勢力協於蒙軍威力,集議 對策,井派出代表二人,一爲雅隆覺阿第悉覺屬 ,一爲蔡巴衮嗎多吉.看起來,這兩個地方勢力在當

時的西藏是實力較大能够左右當地局面的,他們向成吉思汗請求納貢降附 ,當時蒙軍又轉征他方,所

以除受降以外,没有來得及對西藏地區實際進行統治.這一説法雖然有很可疑之處,而藏人、蒙人所 著史書,多有提及此事者 ,姑且録於此,待以後譯考

-OO

西夏人對開端頗爲敬重.蔡巴貢咆多吉《紅史》“西夏簡述”録有闊端傳説一事:“西夏傑廓王(即安

全)的轉世是蒙古王子開端。闊端到北面都城時,在以前西夏傑廊王被殺的地方修建寺廟,并將殺害 傑廓王的人家全部族滅.... 。以上是依據西史禮師喜饒益希所説而記下來的 ”(陳慶英等譯的東唆校 注本,第25頁).《紅史》成書於元至正二十三年,即公元1 363年.作者蔡巴貢喝多吉以精通蔡巴喝

舉派教法和經論而知名於當時.

一O一

引自郭和郷所譯的《西藏王臣記》第110-113頁.

一 O二

參看注九八,轉引自《藏文史書中的弭藥(西•夏)》.LUCIANO PEOTECH (畢達克)整■理 ALFONSAFERRARI (費拉應)箋注欽則旺布所著的《衛巌聖迹志》(撰於清光緒十八年,公元

1 892年)時,於箋注( 536)後,據席諾、迅魯伯《青史》、松巴《如意寳樹史》附録的《方格年 表》和《黄琉璃》附記昂仁寺情况云:“(昂仁的曲德絳巴林)是薩迦派法師達孜拉伽巴釋迦桑哥於

1 225年創建的,大元羅占羅思餘藏於1 354年重修.在宗喀巴時期,它部份地被黄教奪取.在17世

紀末•它擁有15個薩迦派扎倉和10個格魯派扎倉”(沈衛榮等譯刊《國外藏學研究譯文集 》第五 輯,第529 - 530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5

寧夏佛塔的構造特徵及其傳承關係

雷潤澤

塔,原來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梵文稱“stupa”,漢文音譯“窣堵波”或“浮播”.塔随着佛教傅入 中國以後,與我國原有的建築和文化傅統相結合 ,逐步演變爲中國式的寺塔.

追溯寧夏地區建塔的歷史,最早可以上溯到東晉時期.由於寧熨地區位居東西文化交流的通道,處 於中亞游牧民族與中原農耕民族遷徙融合的過渡地帶,因此自東晉以來一直是佛教文化盛行的地風,保

存有內容豐富的佛教文化遺迹.相傳始建於這一時期的佛塔不乏例證,惜均已毀壊.南北朝至唐、宋時 期的佛教遺迹,主要保存在寧夏南部山甌:最著名的是須彌山石窟,雖未見佛塔遺存,但從須彌山石窟 的北槐、北周、隋、唐時期聲建的中心塔柱窟,可以推知常年佛塔的形象.西夏畤期的佛教遗迹 ,多分

布在寧夏北部地理,其中保留着許多座佛塔.這是寧夏現存最早的佛塔實物.明.清兩代,寧夏境內雖 又修建了許多塔寺建築物,實際上仍然是西熨塔寺的延續、翻新和發展.在寧夏這塊6.64萬平方公里 的土地上,歷代各民族修建的大小不同、類型有別的佛塔共計約四百座.可以臺不誇張地説:寧夏是一 個有着豊富内容的”佛塔博物館匚

寧夏建塔的歷史始於東晉卜六國。全國用點文物保護凱位銀川海寳塔,明、消方志載爲“漢、存同 物”,卜六國中夏國的“赫連勃勃屯修二故稱“赫實塔”或“黑實塔二清康熙、乾隆年間,此塔因地震削

次塌毁而亜修,始成今貌(插圖二)(注一),北魏、北周、隋、唐時期,在固原須彌山石窟雕鑿r三卜 餘座中心塔柱窟.至今尚存聲有像矗的方形塔柱十座,即北線塔柱三座(第14就三層塔縊、第24就三

及塔布和第32窟七依塔板),北周塔柱五座(第45、46. 48. 51. 67窟的單層大翕).隋、唐塔柱兩座 (第71、105窟的筆牌大贏)(注二).唐,宋之際,寧夏境內各民族修建了許多佛寺禅院.在這些寺瑚 內是否修築有佛塔,目前已無現存實物可看•從賀蘭縣拜寺溝方塔塔柱木上的西夏市:修題記(注三)和

16

二寧夏銀川海竇塔





寧夏銀川承天寺塔





寧夏中寧安慶寺永春塔



五甘裔張掖大佛寺■ 鉢式金帚寶座珞明

六甘•木爲北博子河谷

内的密■•塔西夏

七甘肃安西榆林窟附近 的小型土坯塔西夏

A內蒙古額濟納旗黑水 城遺址中的殘塔西夏

17

隆德縣金代廣濟寺遺址出土的 《徳順州廣濟禪寺塔F窖藏功德紀》碑文(注四)得知:這兩處佛塔分別

重建於西夏前期和金代前期.由此可見,寧夏境內的佛寺禅院在西夏之前確已建塔,但其具體形制目前

已難以考證清楚。

自李元昊創建西熨割據政權以後,因他“暁浮屠學”,故大力弘揚佛法,使境内塔寺林立,譯經事佛 蔚然成風。西夏佛教的突起,給中國佛教的發展以相當的影響。它不僅使我國傳播佛教較早的河西地區

的佛教再一次廣爲流傳,而且在與宋、遼、金、回鵲、吐蕃、蒙古的交往中相互影響和促進,使中國佛

教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形成新的民族和地域特色。西夏佛教文化作爲中國佛教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 , 不但蜚聲國內外,而且給世界民族文化寳庫留下了極爲珍貴的遺産 。

西夏爲弘揚佛教,除了利用原有的佛教建築 ,又重修了許多寺廟和佛塔,以致於後世的詩人在游歷 寧夏時發出“雲鎖空山夏寺多”的感慨。研究西夏的學者史金波先生在他所著的 《西夏佛教史略》一書

中,集集了有關西夏境內的寺廟和石窟寺的資料。其中據《大夏國葬舍利碣》認定,在元昊建國之初就 已建有舍利佛塔(注五),并指出了目前已知的西夏寺院有戒壇寺 、高臺寺、承天寺、海寳寺、大度民

寺、賀蘭山佛祖院、五臺山寺、慈恩寺、大延濤寺、阿育王寺、田州塔寺、康濟寺、大佛寺、安慶寺、

一百零八塔寺、護國寺、聖容寺、崇聖寺、卧佛寺、崇慶寺、誘生寺、十字寺、禪定寺,衆聖普化寺、 温家寺、仁王院、黑水城寺廟和聖勸寺等(注六)。書中還提到在敦煌莫高窟 、安西榆林窟及東西千佛

洞、酒泉文殊山、肅北五個廟、武威天梯山等石窟都有西夏留下的石窟遗迹(注七)。

史先生以上的歸納,爲我們全面認識和瞭解西夏境內重要的佛教活動場所和建築遺存提供了方便 。 現結合近幾年來從考古發掘和對堂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勘測與修繕中所獲得的新資料,對西夏時期的佛塔 建築遺址和遺存提出如下認識 :

在西夏立國(公元1()38年)前兩個月的“大慶三年八月十日建”的舍利連雲塔和塔上的石刻銘文

《大夏國葬舍利碣》均早已毁失,僅有碣石銘文的録文保存於明 《嘉靖寧夏新志》中。《碣銘》雖提到元 昊時建舍利佛塔的盛况 ,但未提及塔的名稱和具體形制以及建於何處寺廟之中 。據《碣銘》的記載分

析,這座佛塔建在西夏都城興慶府附近,其目的是用舍利寳塔的雄偉瑞氣昭示西夏皇朝長久、官吏百姓

忠順。此塔爲碑築還是木構不得而知,其遺址有待今後調査發現(注八)。 西夏天授禮法延祚,十年(公元1047年),元昊又“於興慶府東十五里役民夫建高臺寺及諸浮圖,俱 高數十丈,貯中國所賜大藏經,廣延回鶴僧居之,演繹經文,易爲蕃字”(注九)。這處重要的西夏佛教

建築到明代慶恭王時還重修過,隨後坍毀,現今已不復存在(注一O)。此寺究竟有多大規模?佛塔有幾 座?是何種形制?均已無法考證。據寧夏文物考占研究所對銀川市郊覇掌政鄉窪路村一處遺址的發掘來分 析,該地應是西夏時期一處重要的建築遺址,由於這處遺址位居銀川正東 ,西距城區7.5公里,對照志 書記載的方位,當是西夏高臺寺遺址的一部份 (注一一)。

西夏天祐垂聖元年(公元1050年),諒祚母后没臧氏“大崇精舍,中立浮圖’,,建承天寺。時至明

18

初,寺毁塔存,慶靖王時曾經取修。清乾隆三年(公元1 738年)的地震使原塔坍毀.清嘉慶二十五年

(公元1820年)又將此塔重新修復(插圖三)。這是迄今所見唯一有明確修建年代的西夏始建後又重建

的佛塔(注一二). 西夏天祐民安四年 (公元1 093年).乾順帝和梁太后發願動用大量人、財、物力,重修凉州感通塔

及寺廟。第二年,護國寺和這座七級浮圖修繕完工時,立碑紀功,借此頌揚佛的蘋應和西夏統治者的功 德.武威城內這座西夏重修的感通塔早已坍毁 ,但修塔時(公元1094年)刻製的《凉州重修護國寺感

通塔碑》却保存至今,現藏武威市文廟內。這是迄今所見的保存最完整、內容最豐富、最具研究價值的 西夏碑刻(注一三),但碑文對塔的形制、結構并没有詳細記述。

位於寧夏中寧縣嗚沙鎮西側的安慶寺永壽塔(插圖四),據《嘉靖寧夏新志》記载“寺內浮屠相傳建 於諒祚之時"又據《嗚沙州重修安慶寺碑》記載:“嘉靖四十年坤道弗寧、震動千里,山移谷變,寺宇

傾頹工保存至今的佛塔,是在此次地震後於明隆慶三年至萬曆八年間(公元1569—1580年)在舊址 上重修的(注一四)。 西夏永安元年(公元1098年),嵬峰思能國師在甘州城(今甘肅張掖市)主持修建了迦葉如來寺。

此寺明代被敕賜爲“實覺寺”,清代乂改稱“宏仁寺”,民間則稱爲“大佛寺”或“卧佛寺、

寺内大殿後建

有一座覆鉢式金剛寳座塔,原名彌陀千佛塔。1927年地震時,此塔寳頂坍毀,後又修復(插圖五)。此

塔是西夏建寺時的構築,還是後代重修時的砌體,未做勘測和考證。羅哲文先生推斷現存的塔是明代建

築(注一五)。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元代初年(公元1272年)途經甘州城時,曾見到卧佛寺後

有一土塔。馬可­ 波羅所見之塔,無疑應是西夏時始建之塔。 甘南境內的西夏時期的寺廟和佛塔 ,除了上述兩地,位於永昌縣城北面北海子河谷內的寺廟遺址南

北兩側山崗上的兩座方形七級密檐式碑塔,亦應是西夏所建的聖容寺的一部份(插圖六)。史金波先生 考證出聖容寺應是西夏在凉州的一處寺廟,但未究其寺址和始建年代 。羅哲文先生在《中阈古塔》一書

中,從塔的結構分析出聖容寺塔“應屬唐代風格”,是“甘肅境内最早的一座古塔 ”。

筆者1991年在收集

録像片《西夏古迹》的資料時,通過甘肅省文物考古工作者提供的綫索,曾到此地考察過.從考察時獲 得的各種資料(河崖上所刻的西夏文六字真言、此塔周阚及附近田野堆積很厚的西夏建築殘件、瓷片和 建築基址)來分析,史先生對聖容寺的考證是正確的 ,羅先生則指明了寺址和始建的大致年代。聖容寺

塔應是兩座,其一是位於寺址前面南崗上的稍矮一些的七級密檐式碑塔 ,其二是位於北崗上的髙一些的

七級密檐式磚塔。在河西地關,除了以上三處西夏時期修造的大型佛塔,在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 內蒙占額濟納旗黑水城附近等一些地方 ,西夏時還修築了許多座小型土坯佛塔 。這些方形、圖形十字折

角式和覆鉢式塔,大都有西熨壁其、題記和佛教聖迹,其中有許多還保存至今(插圖七、八)。 寧夏境內的西夏佛塔,除了文獻所提及的四處(其始建的塔體早已傾圮而不復存在 ,在其寺址上僅

存的兩座古塔已是明,清重建的遺構.它們是否保持了西夏佛塔的構造特徵和風貌,目前尚難以確 定),在銀川西郊西夏陵區內殘存的八角形夯土陵臺 ,無疑是西夏時期修造的一座座八角七級覆瓦木檐

的密檐式實心夯土塔(注一六)。引人矚目的是,隨着近些年寧夏古建築勘測維修工作的進行和文物考

古的新發現,在其境內又確認出五處大型古塔爲西夏時始建之物 。

(-)宏佛塔

19

此塔位於賀闕縣潘昶鄉紅星村東面的一處廢寺內.這是一座磚築的三層八角形樓閣式與覆鉢式兼備 的複合體建築。其造型獨特、風格古樸,是國內罕見的一座古塔。據塔身上發現的大量西夏時期的文物

遺迹,建築構件和塔柱木標本碳 -14測定的數據來分析,該塔應是過去鮮爲人知的西夏時期建造的佛塔

(注一七)。《嘉靖寧夏新志》卷一中的“寧熨總鎮”條有“三塔湖,在城束北三十里”的記載.其方位與宏 佛塔相近。文内所指的湖泊是否就是宏佛塔南側潘昶鄉周圍的湖泊 ,而“三塔湖”是否就因此塔而得名,

儘管上面的問題僅是推論,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明代嘉靖年間這一帶不僅建有塔 ,而且是三座塔。如 今這裡已經僅剩一座宏佛塔了 。1989年至1990年,在修復這座瀕臨倒塌的佛塔時 ,發現「大量的西

夏佛畫、佛像、佛經雕版殘塊和琉璃殘件.這些文物的出土 ,説明此處曾是一座等級很高的皇家寺院。

它是否就是史金波先生考證出的西夏“大度民寺”或“温家存”,還需要在譯符和研究這些雕版文字及其 他文物後方可確定。

(-)拜寺口雙塔 這兩座塔位於賀蘭縣金山鄉賀蘭山拜寺口北坡的廢寺內。兩塔東西錯落對峙 ,相距80餘米,雖同 爲八角形十三級密檐式空心碑塔,但造型結構、外表影塑和彩繪的處理大有區別 ,顯現了不同的修造風 格。根據1986年勘測和維修畤在塔上塔下發現的西夏遺迹和建築材料 、琉璃構件及塔柱木、塔角木標

本碳-1 4檢測的結果,再結合明萬曆年間編修的《朔方新志》卷首所刊《寧夏鎮北路圖》內的拜寺口

處繪有兩座佛塔等文獻圖籍來判斷,拜寺口雙塔應是西夏時期的建築遺存(注一八)。這兩座佛塔是否 就是史金波先生考證出的西史五臺山寺廟群的一部份呢?從雙塔附近溝口南北兩側臺地上遺存的多處

西更寺:廟廢墟和大址琉璃殘件來看,史先生的判斷無疑是準確的。 Z

(三)拜寺溝方塔 此塔位於賀蘭縣金山鄉所喲的賀關山的拜寺溝內,距溝口約10公里。方塔所座落的山崗西側已臨

近內蒙古自治區阿左族软耐内的山梁。拜寺满方塔是一座正方形十三級密檐式實心傳塔 。塔身南側每梢 都闢有裝飾彩塑的假門籠,過身粉妝彩繪,刹頂傾頹,殘高30米,底邊長約6米。其造型似中原一帶 的唐塔。1990年I 1丿],該塔被不法份子炸毁。從殘塔所暴露出來的塔柱木上的西夏文 、漢文題記和朽

木標本碳-14檢測的數據得知、這是西更時期重建的一座佛塔(注一九)。這座塔的重建年代 、修建人

員及寺廟名稱,因塔柱木被炸碎劈裂後上面的墨書文字已斷裂不全 ,故目前尚無法確定.不過從1991

年清理出的西夏經書,

文書、題記、發願木牌上的年款來分析:這座方塔所屬的寺院應是西夏王朝中期

一處重要的佛寺禪院(注二這處寺院遺址是否爲史金波先生從文獻資料考證出的“慈恩寺”或1•大

延壽寺”,還有待進一步研究這批出上的西夏佛教文物後纔能確定。

(四)康濟寺塔 此塔位於同心縣韋州鄉所屬的韋州古城東南隅的廢寺内。寺毁塔存,因寺而得名。這是一座八角形

I-三級密檐式空心磚塔。塔的殘高39.66米,底阐較高,第二層以上的塔身紧箍着一層叠澀的腰檐平

20

座,往上收分形成剛勁有力的弧綫型外廓,再現了我國早期密檐式塔的風格和韻律.從收集到的文獻資

料和在修繕施工時發現的各類文物來分析,此塔始建於西夏,明代曾兩次增修過塔身上部和賣頂,不過 九級以下的塔體仍是西夏的遺存 ,塔的形制尚保存了西夏風貌(注二一).

(五)一百零八塔 這錮塔位於青銅峽市峽口山一處面東的山坡地上,黃河從塔下流過.整錮塔依山勢而建 ,修築在鑿 石分階而建的護坡平農上.毎行從上到下按一、三,五、七等奇數排列,共十二行,形成巨大的三角形 塔林群.塔的總數爲一百零八座,故稱一百零八塔.最初修建的塔是土坯砌築,過身粉妝彩繪.後代維 修加固時,依形在其外用青磚砌築,將土塔護在其中..其形制有十字折角和八角兩種座型的覆鉢式塔四 種.從维修勘測時發現的建築遺迹和出土文物判斷 ,一百零八塔始建於西夏,元、明、清三代曽政次修

葺,其總體布局和基本形制仍保存着始建時的風格(注二二).在塔群前的河毒上,原來還有寺廟遺址

和兩座小两塔,因修建電站的水塘而被淹没.從小塔内清理出西夏時的絹質彩雷、木版殘經、陶質塔 模,陶質造像等文物遺存.這些資料説明自西夏始 ,此地就是一處規模較大的佛教活動埸所.

除了以上五處大型佛塔和西夏陵區的夯土塔式陵臺是西夏時的遺存 ,在寧夏文物普査和賀蘭山谖畫

調査時還發現了刻製在石嘴山市涝埔溝口北側山崖上的五座石刻覆鉢式塔(插圖九)和大棗溝口西南山 崖上的五座石刻覆鉢式塔。據考古人員從塔的風格及周圍的巖刻遺迹判斷,這些高1.5米的石刻塔應是

西反畤期的鑿刻物.另外,鑿刻在亜菜溝西側山崖上的七座小型的石刻覆鉢式塔 ,有些考古人員判斷爲 元代遺物,但亦有可能是西夏時期的鑿刻物(注二三).同心縣韋州鄉古城內西北隅還有一座八角形須

辑座厦鉢式磚塔,髙約15米,由八角形座、圓形鼓腰塔肚和八角形十三級相輪賣頂構成(插圖一O), 耳明瘴教的遺迹.與此相聯繫的還有固原須彌山石窟松樹窪區112,

1 14窟石禽內的兩座覆鉢式塔(插

過去從喇嘛教興盛於元、明之際的老觀念出發,一直將這兩處佛塔判定爲元、明之物.根據 近些年寧夏佛教考古和文物維修中的重要發現來分析 ,這兩處塔的建造和刻製年代也有可能上推至西夏

九寧夏石貝山潯■清口

-O 寧J(同心本州古城

一一寧夏固原須彌山石宦

的”鉢式石刻塔西星

内的强鉢式,塔西夏

・鉢式石刻塔西夏

21

時期。其理由是西夏統治區內已有後來流行於藏蒙地屜的喇嘛教的早期遺迹,韋州古城和城内東南隅的

康濟寺塔都是西夏時期的構築,而元人不太可能僅在城西北獨造一塔,別無遺存。另外,須彌山石窟冇 許多西夏年號的題記,這説明西夏的勢力一度曾深入到這裡,井在石窟寺內從事過佛事活動 ,因而也極 有可能在此鑿蔽刻塔 (注二四)。

從寧夏佛塔修造的歷史可知,早期的佛塔僅見於傳説和文獻記載 ,而無實物遺存及構造形制的圖像

資料。保存至今的佛塔、塔模以及繪有各式佛塔的壁畫、絹畫和經書插圖則均以西夏爲最早。根據這些 建築實例和收集的各類形象資料,與國內外其他地區的各時代的佛塔相比較 ,可以給寧夏地區的西夏佛

塔歸納出如下幾個主要的特點:

(-)西夏佛塔的種類繁多 西夏佛塔與時代相近的宋塔,

遼塔、金塔比較,在布局、形體和工藝上都呈現出種類繁多的特點,

真實地反映了西夏文化所蘊含的民族和地域特色。

西夏佛塔大都建造在寺廟的前後殿之間,位於寺院的中心,成爲寺院的主體建築。在布局形式上, 西夏佛塔有單體、并列體、群體,與殿閣、廟堂組成莊嚴的寺院,顯示出西夏王朝的强盛和尊崇佛法的 宏大氣度。這些磚木構築的高大建築,其形體構造有仿宋樓閣式 ,仿唐密檐式、原生覆鉢式、複合變體

等類型;在平面結構上有四方形,十字折角多邊形、八角形、六角形、圖形等。就是在同類造理的佛塔

中,在塔座、塔身、塔檐、塔刹的砌築處理和裝修手法上也變化多端 ,呈現出多姿多彩的藝術風貌。 寧夏境內這些高大的佛塔,大多修建於西夏王朝的早、中期,并且多數是在皇帝、皇太后以及黨項

貴族的倡導F修造的,建築風格別具一格。例如,拜寺溝方塔就是一座西夏中期重修的十三級密檐式實 心磚塔。從外形看,它繼承了四方八面的傳統建築風格,立體綫條直中有折,方正而有變化;各層外壁

內收,往上變窄,登澀磚檐使塔身層次分明,簡潔莊重.其內部結構也是早期木塔的修造方法,塔内有 一根直徑爲20厘米的八角形木柱 ,白塔頂貫通全塔,直入塔底.此塔與日本法隆寺五重塔、河北正定 天寧寺木塔的結構形式相似 ,是一座具有唐代密檐式塔典型風格的西夏碑塔。又如拜寺口雙塔,雖同爲

底層較高的八角形十三级空心磚塔 ,但西塔外形圓潤平緩,塔身魁偉凝重,密檐式所顯示的唐風突出 ;

而東塔外形挺拔剛直,塔身典雅秀麗,密檐式所表現的宋風明顯 。西塔塔檐上部粉妝成勾頭瓦龍檐飾 , 角木上裝有緑色琉璃套獸 ,每級塔身的八面正中建有類似門窗的長方形壁布,貌似樓閣式塔身;而束塔

每級塔身的八面却無長方形壁寵,叠澀磚檐上部無檐飾(但有平座腰檐),塔身檐層密集,與西塔外形 風貌迥然不同。同心縣康濟寺塔,也是一座底層較高的八角形十三級密檐式空心磚塔.塔身兩端小、中 間大,外形曲綫平緩、韻律自如,雖無裝飾,但較大的叠澀塔檐和平座腰檐,使全塔具有雄偉厚重、簡

22

潔豪放的藝術特色,明顯地承襲了唐代密檐式塔的風格.這些種類繁多的西夏密檐式塔,與遼、金密檐 式塔有顯著匾別.遼、金修造的密檐式塔,多爲形體高大的實心塔,并有華麗的臺基、須彌座和仿木結

構的檐下裝飾,形成規範統一的造型風格,時代特徵十分明顯;而西夏修造的密檐式塔則種類繁多,造 型簡練,唐風濃厚。西夏修造的樓閣式塔,未見完整的原建實例,祇能見到記載和明、消在原基址上重 新修復的建築.例如,銀川市承天寺塔、中寧縣安慶寺永壽塔和平羅縣田州塔等,都是承襲宋風的八角 形、六角形、方形十字折角樓閣式傳塔。其建築結構合理優美,顯得渾圓、豐潤、華麗、挺拔、高聳,

突岀地表現了“聚集、高顯”的匠心,把外來的佛塔和中國傳統的樓閣結合起來,使佛塔能登、能望、能 拜、能居,具有觀賞和實用的雙重功能,根據文獻記載和西夏早期的社會政治、歷史狀况推測,西夏開

國之君李元昊在立國前兩個月(即大慶三年八月十日)敕命建造的舍利連雲塔和 “天授禮法延柞十年”爲 貯藏宋朝所賜大藏經而“於興慶府朿十五里役民夫建高臺寺及諸浮圖 ”,可能都是仿宋樓閣式塔.銀川

市海寳塔是淸代遭地震毀壞後在原基址上重修的多湯形十字折角樓閣式塔。它也有可能是仿照原塔形制 而復原的,與西夏同時的宋代樓閣式塔有一定的承襲關係 。西夏還修造有覆鉢式塔和複合變體塔 。例 如,在青銅峽市一百零八塔中,就有西夏時仿照原生塔形制而修築的覆鉢式土坯塔;賀蘭縣宏佛塔則是

形制特殊的複合變體塔。它的下部爲三層樓閣式塔身,其上又構築一座完整的多邊形十字折角底座的覆 鉢式碑塔,塔體爲空心,從F而上呈直筒式。西夏修造的這類複合變體塔在國內現存佛塔中極爲少見。

它與遼、金佛塔差別極大,追溯源流則可從西北地區元 ,明時修築的一些同類的小型佛塔上見其遺制.

西夏佛塔種類繁多的原因有如下幾點:1、西夏立國於多民族聚居、多種文化匯集的西北地區.它 不但學習和繼承了中原唐 、宋的文化傳統,同時還吸收了藏、黨項、回鵲等民族的文化傳統.2.西夏

處在與宋、遼、金、蒙古鼎立的政治局面下,它有時通遼拒宋、有時通宋拒遼、有時通蒙古拒金。爲r 生存,西夏反復變换政治策略,故而影響到宗教和文化觀念的不斷變化。3、受艱苦的自然條件的限制和 豪放的民族習性的影響,西夏佛塔比不上富裕的宋、遼地區修造的佛塔那麽華麗高大和規整有矩。它們 大多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故而種類繁多。

(-)西夏佛塔的功能甚多,適應性較強 西夏由於宗教信仰和政治、軍事的特殊需要,在修造佛塔時,特別注重多種功能 ,以滿足各種實際

的需求. 西夏爲了供奉佛骨和安放高僧 、皇帝、太后的靈骨,與唐、宋、遼、金一樣,也修建了一部份置有

地宮的舍利靈骨塔.例如,西夏“大慶三年(公元1 038年)八月十口 ”在興慶府附近由李元昊敕命修建 的舍利連雲塔(詳見《大夏國葬舍利碣》),金“大定十二年(公元11 72年)歲次壬辰四月八日-在寧夏 隆德縣城修造的廣濟禪寺塔 (詳見《徳順州廣濟禪寺塔下窖藏功德紀 》)和西夏帝王在賀蘭山修建的七

級覆瓦楣的八角形塔式陵臺等,都是爲此目的而修造的。

西夏爲了貯藏、研究和譯釋大藏經,專門聘請西域的髙僧和國師 ,修建了一些經學院,并在其内構 築起高大的佛塔,作爲佛學研究中心的象徴。西夏“天授禮法延祚十年(公元1047年)”,李元吴在興

慶府東郊修造的高臺寺及諸浮圖,就是爲“貯中國(宋朝)所賜大藏經,廣延回鶴僧居之,演繹經文, 易爲蕃字”而修建的。史金波先生研究和考證出的“大度民寺”、“贺蘭山佛祖院”、“温家寺”等,也屬於這 一類的佛教寺廟,賀蘭縣宏佛塔、拜寺溝方塔和拜寺口雙塔 ,有可能就是這些寺院中的象徴性建築 。

23

西夏王朝爲了鞏固皇權的需要,在皇帝,皇太后的倡導和主持F.特别修造了一些積功徳的佛教建 築,其中佛塔也被用來作為顯示皇備功德的象徵物和崇拜物.西夏天祐垂聖元年(公元1050年).諌 祚母后没减氏“大崇精舍,中立浮圖”,主持修建了承天寺,并以執掌皇權的“承天顧命”而得名.天祐

民安四年(公元1093年),乾順帝和梁太后動用大風人力 、物力,币修r凉州護國寺感通塔。其目的就是 借頌揚佛祖的靈應,來爲皇帝、話太后歌功頌德。 西夏地廣人稀,山高路險.在其境內的交通樞紐和軍事據點,爲了便於將士和客商的佛事活動,專門

修造了一些佛寺禅院,其中的佛塔大都是高大而可供登臨的建築.這與地處丘陵、山地的遼、金修造的

實心密檐塔,在功能上有顯著茶別.筆者認爲,西夏在這些地方修造佛塔.除了滿足宗教需求,還兼有 腺电、傳遞軍事消息的用途.例如,修造在西夏與北宋交界處附近的華州古城內的康濟寺塔、位於黃

河渡口邊的鳴沙州城內的安慶寺永奇塔.座落於定州城内的田州塔等,都建在西夏重要的軍事據點和水 陸交通樞紐之内.它們四周的地勢開闕平坦,無疑是這一帶的地物標志和制高點 。

西夏官民不但崇佛,而且篤信里神.特别是到了後期,由於皇室貴族的腐敗內江,再加上北方蒙古 的侵擾,社會極不安定。爲了機脫苦難,尋求平安,西夏官民紛紛在其居住地就地取材,修造r許多小

塔,以此來祈求佛祖的保佑,慰耕恐慌的心靈.有鑒於此,各地土坯塔,磚石壁砌塔和石刻塔兄.羅棋 布.它們與西夏早、中期修造的大型佛塔寺院 ,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三)西夏佛塔的裝飾風格,深受佛教密宗藝術的影響 古代的佛塔除了講究内部裝飾,其外部的打扮也格外绚麗.特別是遼.金、西夏建造的塔,均採用 精湛的高浮離、影塑和彩给,使塔的外形美得到加強.運用密宗藝術來裝飾 ,是西夏佛塔的一大特色.

以賀蘭縣拜寺溝方塔爲例,其塔身上曾經粉飾過四層彩繪.最底層的灰皮上有用墨綫和红色量染出的 柱.檐和械斗的裝飾,這是受唐代彩能風格影響的明證 。其後三刖上的紅、緑、橙色圖案和怪獸面飾,

顯然是西夏和元代密宗藝術的殘迹.這些彩繪圖案和獸節與賀蘭縣拜寺口雙塔、青銅峽市一百零八塔和 賀蘭縣宏佛塔上的影塑佛像、怪獸面飾及彩繪圖案的風格都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它們包含了古代能工巧 匠的高超技藝,顯示出佛教密宗藝術的民族和地域特色.這些特色不僅從塔身的內外裝飾上表現出來 ,

同時也從塔身或天宫裡出土的佛教弊術品中反映岀來。與同時代的宋、遼、金修造的佛塔相比,西夏佛

塔的他宗藝術特色是非常突出的.



近些年來,在寧夏境內曾發現過一些元代的佛教遺迹和遗物 ,例如,在拜寺口西塔的天宫内就發現 了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前發行的中統交鈔和蒙古録幣大朝通寶-在安裝靈武縣鎮河塔的避兩器時,

還於塔頂上的一尊銅造佛像的腹中發現了古蔵文寫經三十餘榜•有人認定爲元代遺物.另外,中寧縣的 石空寺在當地方志中亦被稱处“元故寺二根據上述遺迹判斷•元代時在寧夏境內曾興建和重修過一些寺

24

一二

寧夏彭■墓珞寶塔



一三

一五

寧夏■武東塔寺內的鎮河塔

*JI中寧掌■賣塔



一四寧星永寧多賓塔清



一六寧K平■田州塔清

一七

亭襄石,山信佛寺多寶塔



-A寧♦•武為鞍山・乘・附近的■塔清

25

院和佛塔建築.

進入明代,除了前文已提到曾經重修嗚沙州安慶寺永轟塔,還在許多宗教活動場所修建了一些佛 塔.由於地處構造斷裂帶,受地震破壊,明代的佛塔大都已塌毀無存.例如,位於中寧縣與青銅峽市交 界處的牛首山寺廟群內的迦葉塔 、地涌塔、金塔和寧熨府城(銀川市)的西上塔寺等,都已不復存在.

惟有位於寧夏南部山關影陽縣馮莊鄉西北的理珞寶塔,還矗立在山間的寺址內(插圖一二)。這是一座

八角形七级樓閣式傳塔,高約20米.其形制和風格與寧夏北部地區的塔形和風格迥然不同.在二脚塔 身西壁鑲有一塊石画,其上题有“墓珞責塔”四字.從塔名左右所署的“發心功徳主張侃而氏”和“嘉靖三 十二年三月初一立可知此塔的始建年代和施主的姓名.

淸代的佛塔,除了的文已述及的,在明代寺址上玳修 、重建的佛塔還有十餘座.其中主要的有以下 數座:

(-)鎮河塔 此塔位於靈武縣城東南3公里的東塔寺內(插圖一三).這座八角形十一級樓閣式空心磚塔 •通高 43.6米,底邊長5.7米,由塔座.塔身和糧鉢式實頂三部份構成.每級塔身之間置有叠澀磚檐,逐級

收縮.上承實頂,鎮河塔始建於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現存的塔是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 年)和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兩次遭地震破壊而傾圮後 ,於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重新

修築的.其後又在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清乾隆三年(公元1 738年)兩次修葺過(注二五).

(-)地涌塔 此塔位於青銅峽市與中寧縣交界的牛首山西側的寺廟內.塔已傾圮.不知形狀.僅存清康熙二十五 年(公元1686年)重建此塔時刻製的《重建地涌塔碑記》(注二六).

(三)多寳塔 此塔位於永寧縣李俊鄉鎮西南側的廢寺內。這座八角形十三級空心碑塔(插圖一四),高31.5米.

塔剎實頂的形制較爲特殊.八角形覆鉢式刹座的毎面正中阴一壁瓶,內供石雕佛像一尊,上承桃形攢尖

實頂.1986年加固維修時,從塔頂發現了一批清代文物,計有銅塑佛像.銅鏡、經書和修塔功德紀木 板等.由此可知,此塔服建於清康熙五十四年 (公元1715年)六月十日.清鲂隆、道光兩朝曾修聲過

(注二七).

(四)華嚴寳塔 此塔位於中寧縣恩和鄉里寺村廢寺內.這座八角形七級樓閣式磚塔,通高25米(插圖一五),淸乾

隆二年(公元1 737年)亚修.塔身正南的拱門上碑刻 “華嚴寳塔”的塔名,并存有《重修塔兒寺碑記》 的石刻殘塊(注二八).

26

(五)田州塔 此塔位於平羅縣姚伏鄉東北高臺的廢寺內.這座六角形八級樓閣式碑塔 (插圖一六),高約38米

底邊艮7.5米,由過洞式塔座、七級樓閣式塔身和覆鉢式實頂三部份構成.全塔的造型優美壯觀,塔梱 的碑雕花卉、人物工藝精湛.塔門洞南楣上鑲有“田州古塔”的碑刻甌額一方,其上有“乾隆四卜八年 (公元1783年)六月重建”的刻記.由此説明,田州塔是經過清代玳建的遺構。田州,是西夏定州的倂

址.據史金波先生考證,這處高臺班址曾是西夏一處寺廟的遺址,田州塔始建於何時,已無文獻資料用 考.

(六)壽佛寺多寳塔 此塔位於石嘴山市西南側賀蘭山脚下的五當廟壽佛寺內.這座卜字折角、四面出軒的五級樓閣式碟 塔(插圖一七),高25米,邊艮5.25米.每级塔身各面均置有券門和佛翕 。刹座爲覆斗形,上承桃形 攢尖寳頂,多寶塔的始建年代不祥.現存碑塔是清乾隆至嘉慶年間服新修造的(注二九)。

(七)寧舟寳塔 此塔位於中寧縣舟塔鄉的廢等內.该塔原是清雍正年間修建的一座八角形七级樓閣式碑塔 ,1966

年塌毁(注三。).

(八)馬蓮口佛塔 這組佛塔位於銀川市西郊賀蘭山馬蓮口內 ,是用碑石酗築的三座形制各异的覆鉢式小佛塔 ,建造於

清康熙年間(注三一).

(九)墓塔(靈骨塔) 這類塔分布在寧夏各地.其中保存完好,比較集中的墓塔,有以下三處:1.馬鞍山墓塔.這组图塔

位於餐武縣城北10公里處的馬鞍山明嘛廟附近的山上,共有十餘座.龍塔多玛六角形亭閣式,也有六 角形覆鉢式.高在3-4米之間,用來埋葬寺親和地方上有功德 、有聲望的喇嘛和居士的靈什 (插岡一 八).2.香嚴寺墓塔.這組墓塔位於中衛縣香山主峰F的香嚴寺附近.共有卜餘座.它們均爲六角形亭 式碑塔.高在3-4米之間,也是埋葬寺廟內和地方上有身份的喇嘛和居士累骨的墓塔 (注三二).3.唐

郊保南某塔.這組墓塔位於永寧縣李俊鄉與唐鐸堡之間,均爲六角形亭式磚塔,高在2-3米之間,也

是埋葬有聲望的喇嘛和居士的靈件塔.口前,這組墓塔已僅剰幾座. 從以上這些塔的形制來看,明,清時在寧夏境內很少再修造密樵式塔.由於受西夏造塔遺風的影

W.寧夏境內這一時期主要出現的此縛木結構的機閣式塔和覆鉢式塔.其塔的構造、形制、功能.

裝飾

等,在承襲西夏佛塔特徵的同時,由於受西北地區新的民族構成和伊斯蘭文化的影響.使佛塔的修造更

27

爲壯觀和繁雜,更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

這一時期修造的塔.多哥八角形.六角形樓閣式空心塔•就是實心的覆鉢式圓肚塔 ,也多耳八角形

或六角形束腰須彌座.在修造工藝上,從粗階簡潔變為精雕細琢,開始講究塔座、塔身、塔利的裝飾和 修造F法.由於信仰和思想觀念的變化,使塔的功能從單一的滿足宗教信仰需要的佛塔向具有觀賞性的 風水塔發展.爲r適應這一發展&勢.塔的構造、形制和裝飾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例如.靈武縣鎮河 塔.

平羅縣川州塔、銀川市海寶塔和承天寺塔、石嘴山市壽佛寺多寶塔,塔身棱角,缓條現整筆白,灰

縫細小均匀,壁面平直光滑,達到磨碑對縫的砌築效果,修造I:藝十分考究,一改西夏佛塔的粗債占

風.從塔的裝飾來看,明、清時的塔都修造有高臺座 ,塔身上裝置r特別的裝飾構件、較大的門窗、精

关的碑雕圖案及匾額,塔剎則爲幾何體或覆鉢式賓頂。另外,從第陽縣理珞寳塔、靈武縣鉞河塔的名稱 以及環珞寶塔、田州塔上的碑雕花卉,人物.神仙故事和收額題款來分析,這些塔的修造已不僅僅是崇 拜佛祖,而是祈求福禄功名、氣妖避邪和風水旺氣.最後還需要提到的是 ,銀川市海寶塔和承天寺塔 、 永寧縣多寶塔.石嘴山市奇佛寺多寶塔,都裝修着硕大的绿色或黒色的桃形和球形寳頂 .這已不是日月

寶珠式相愉寳頂或置鉢式小塔實項,而是明顯受到伊斯蘭建築形制和色彩風格影響的一种實項,自明、

清以來,寧夏逐漸成爲信奉伊斯蘭教的冋回民族的集聚地.爲了適應回、漢,蒙、滿各民族思想文化和 宗教信仰的不同需求,明,清時在耶夏境內出現的各類塔,已不完全是爲r尊崇佛法和僅僅作爲佛教活

動的場所,更多的則是作•爲建塔地他的象徵和標誌 ,用來供游人登臨和觀賞.

此文所述,僅是筆者從事寧夏文物占迹搶救保護工作和潛心續研佛教建築的一些情會 ,不妥之處. 敬請專家.學艮和同行們指正.

注押

牛達生《古建築游覽指南》第丨62頁,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丨年版.



寧夏文物管理委員會編《須彌山石崩》笫30至50頁,文物出版社1 988年版。

拜寺溝方塔塔柱木題記(漢文绿文):“……寅卯歲□ SI服闇創佛像至四月一日起 。塔心口奉4

口□天時候特發心願重修峙塔一座井曲佛殿

皇帝皇太后萬歲迎M千秋雨順風調萬民樂集法輪常轉公特

拳口屋首差本寺僧利賜口□理欠都案口口口惟行等充□大勾當 、□□□□□(□法信□□□【]□□□□行超文信石井推楊

『悪料庫口吃哩埋本寺住持食衆勾當手分僧口口

口本衛差賀権敵光小監勾當□口差本

大埼案名戢百榮部領黝工零価人準備米

口□……□□法號惠呆行者□雄有浸文和

西熨文題記的塔柱木收藏在賀曲縣文物管理所.



《徳順州廣濟禪寺塔下客藏功徳紀》(録文):*•塔者,天竺古佛之所制也.下痙要骨舍利以口福幽,h 顕剎輪相露盤以壯教風.建竇塔衣達四十年,城裡南隅.正隆元年十月十五R無疾示化,……就佑三 年得元..... 大定十二年發次工展四月八H."石碑現存隆徳縣文物管理所.

fi

明・胡汝礪《嘉靖寧夏新志》第153组154頁,寧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史金波《西夏佛教史略》第1丨I径I12頁.第117至124頁,寧夏人民出版社】988年版.

L

史金波《西夏佛教史略》第126至134頁,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八見注五.

28



一O

清・吴廣成《西夏書郭》卷十八,第8至9頁. 明•胡汝礪《嘉靖寧史新志》第154頁,寧夏人民出版社1 982年版.

許成《寧夏考古史地研究論集》第83頁,寧熨人民出版社1 989年版. 一二

明•胡汝礪《嘉靖寧夏新志》第152頁,寧夏人民出版社1 982年版.

一三

陳炳應《西夏文物研究》第105至1 14頁,寧夏人民出版社1 982年版。

一四

清•黄恩錫《中衛縣志•藝文篇》卷九,清乾隆二十三年編印本.

一五

雄哲文《中國古塔》第306頁,中國青年出版社《祖國叢書》。

一六

吴峰雲《西夏陵園建築的特點 》,載《西奥文物》第6頁,文物出版社1 988年版.

一七

于存海等《寧里賀蘭縣宏佛塔清理簡報 》,载《文物》1991年第8期,

一八

于存海等《寧熨賀蘭縣拜寺口雙塔勘測維修簡輾 》,載《文物》1991年第8期.

一九

見中國文物研究所實驗室《WB9 1-8號檢測報告單》,拜寺溝方塔塔柱木標本碳- 14年代測定結果爲 “距今895 ±90年,樹輪校正年代距今855 ±100年".

二O

牛達生《寧愛拜寺溝方塔出土了一批珍貴文物 》,載《中國文物報》1991年12月22日第一版.

二一

于存海等《寧夏同心縣康濟寺塔維修清理簡報 》,载《文物》1 992年第8期.

二二

于存海等《寧熨青銅峽市一百零八塔清理維修簡報 》,載《文物》1991年第8期.

二三

寧熨文管會,文化廳《寧夏文物普查資料彙編》,1988年編印本.

二四

韓有成《須彌山石窟內容總録 》,載《須彌山石窟》第28頁,文物出版社1 988年版.

二五

見注二三.

二六

中寧縣文物管理所《中寧縣文物普査資料彙編》,1988年編印本.

二七

于存海、何繼英《永寧縣李俊多寳塔維修清理報告》,載《寧夏文物》1 993年第6期.

二八

見注二六.

二九

見注二三.

三O

見注二六.

三一見注二三. 三二

見注二三.

29

寧夏佛塔的形制和結構

姜懷英

寧夏現存佛塔集中分布在賀蘭山麓和“塞上江南”的銀川平原地帶。坐落在銀川市北郊的海寳塔,是

寧夏現存最古老的佛塔之一,相傳創建於十六國時期。公元11世紀,第項貴族李元昊在興慶府 (今銀 川市)“築壇受册,即皇帝位”,建國大熨。西夏時期,大興佛法,修建了一大批佛塔 。例如,銀川市的 承天寺塔、賀蘭縣的拜寺口雙塔和宏佛塔、同心縣的廣濟寺塔等。這些塔雖然屢經重修,但主體結構仍 然保持了西夏塔的特點。公元13世紀,蒙古大汗滅西夏.建立元朝。自此以後,藏傳佛教迅速在内地 傳播,喇嘛廟、喇嘛塔遍及川、青、甘、內蒙古和寧夏等地區。青銅峽市的一百零八塔,就是該期或更 早一些的重:要遺構。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封皇子懶爲慶王”(注一),藩輔帝室。他先在韋州(即今同

心縣境內)就國,後於明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將王府遷至寧夏(即今銀川市)(注二)。明、清王 朝崇佛之風有増無减,也建造了一批佛塔。如石嘴山市的武當廟多寳塔、平羅縣的田州塔、永寧縣的李

俊塔、靈武縣的鎮河塔、中寧縣的鳴沙塔和華嚴寳塔以及固原縣的環珞寳塔等 。

上述佛塔,按其形制可分爲樓閣塔、密檐塔和覆鉢塔三種類型。寧夏佛塔的平面有方、圖,

六角、

八角和亞字形,塔體結構均爲博和土坯砌築的空心塔和實心塔。其中八角形樓閣式空心磚塔有九座,八 角形密檐式空心磚塔有三座,方形和亞字形空心磚塔三座,六角形樓閣式塔一座 ,覆鉢塔二座(組兀 下面擇要予以介紹,再做分析:

(一)海寳塔 塔高九層,四壁出軒60厘米,塔身四隅向內折兩角,平面呈亞字形。方形塔心室的四壁直通塔

30

頂,內築木構樓梯、樓板.在塔頂檐口以上.塔的四角和出軒部份向上延伸和斜收成方形刹座,其上是 一個碩大的桃形剎頂.與銀川市承天寺塔的塔頂形式相似.塔刹的形制與一般佛塔的作法大相徑庭,很

可能是清代維修時融進了伊斯蘭教建築風格所致。該塔的始建年代,史稱“赫連勃勃服修”,亦云“蓋 漢、骨物矣"(注三)。現存遺構乃是清乾隆四十三年由山後郡壬、寧夏滿漢官吏和軍民捐資重建的

(注四).

(-)多寳塔 與海寶塔的形制頗爲相近的另一座塔是武當廟的多寶塔 .此塔高五情,亞字形平面,四壁岀軒.此

外,西夏陵的陵臺平面亦呈亞字形.高達五、七層不等,夯土結構.根據陵臺周圍排列有序的椽眼推 測,原來可能有木構岀檐,其建築形式也可能像佛塔 。多寶塔的年代無考,然武當廟“乃西夏名籃”(注 五).西夏與吐蕃交往甚密 ,藏傳佛教及其建築藝術傳入寧夏的時間可能早於內地 ,如始出於西夏時期

的賀蘭縣宏佛塔的上半部就是一座典型的覆鉢式塔,青銅峽市一百零八塔在内地的喇嘛塔中時代也比較 早.一般來説.亞字形的佛塔亦多国喇嘛教所取.據此,多寶塔的始建年代有可能是西夏.如果上述推 斷成立,清代帀建海寶塔時極有可能是以多實塔爲藍本的.

(三)承天寺塔 塔平面爲八角形,高十一層、64.5米,方形塔心室內實有木構樓梯、樓板,下部三師未開塔窗;第

四至十層,每將四面開拱形悌,交錯布置;項層四面擊出圓形大窗。登塔遠眺,富饒而美麗的銀川平原 盡收眼底。塔頂以上斜收成八角錐形的刹座,其上做岀比例髙大的桃狀緑琉璃剎頂.此外 ,塔壁上密麻 的1■脚手眼”也用绿琉璃花碑鎮破.該塔始建於西夏毅宗天祐垂聖元年(公元1050年),清乾隆三年地 震,塔畫嚴服損线.清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承建.缀觀塔的形制,除塔頂、塔刹就修時融進

了地方手法,其餘大體保持r西夏塔的風格.

(四)鎮河塔 塔平面爲八角形,高十一收、43.6米,空筒厚壁結構.塔內原有木板樓層,沿梯可登塔頂。塔的外 輪廓呈錐體狀,端莊凝重,在塔頂曾發現過元代的銅佛、銅塔和經卷(注六),塔的始建年代當不晚於 元代.鎮河塔在清康熙四十八年 (公元1709年)和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的兩次地震中傾圮 ,清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重修時,基本保持了早期塔的形制.

(五)田州塔 塔平面爲六角形,高七暦、38米,空心筒壁结構.底對塔身施以陣嘴斗褸.椽飛、瓦型構成的塔 檢,其餘各層耳碍登澀槍.塔頂形式與鎮河塔相似.該塔始建年代不詳.但元朝創建田州城時「古迹實

31

塔尚存”(注七).這説明此塔是元代以前的遺物,在清乾隆四上八年(公元1 78 3年)時由維興和尚重 修(注八).

(六)鳴沙塔 塔平面爲八角形,塔的上部已塌毁,残存六層,空心筒壁结構.內置木板樓梯,各將塔檐用磚査出 收進,在檐子的下面還砌出斗棋,根據在該塔發現的 “隆慶四年慶府重造 1•刻字塔碑分析,現存的鳴沙

塔似應埼明代重建.

(七)華嚴寳塔 塔平面爲八角形,高七僧、25米.第一至五網空心,第六、七層爲實心結構。底槽的塔心室爲方 形,穹穹頂.第二至五塩的塔心室上下貫通.內裝木板樓層.負澀磚檐 ,每臂搪下闘券形塔門或佛翕. 塔頂以上起覆斗狀的剎座.上承桃形塔刹.

(A)瓊珞寳塔 塔平面為八角形,高七層、20米.磚砌筒壁式木板樓暦結構*底層東里闢塔門.進入塔心室,沿

梯可登至塔的頂層.看澀式碑砌塔梯,檐卜雕砌出“一斗三升”式斗楼.塔剎由刹座、相輪和寳珠組 成。刹座樹圍飾以仰蓮花瓣,相輪則呈八角形覆斗狀.該塔始建於明嘉靖三十年 (公元1551年)。

(九)李俊塔 塔平面爲八角形,髙十二層、45米,塔內置有木板樓峭,底暦東西面關塔門,二周以上各國塔身

開券形窗.磚砌叠澀塔循.第一至四膚塔檐上砌出平座.塔刹呈八角錐形,每面闢有佛翕,塔頂冠以實 珠。此塔始建於明弘治到萬曆年同(公元1488-1620年).

上述九塔均爲樓閣式碑塔.它們和我國同期仿木結構的樓閣塔比較,可以看出以下幾個特點: 1 .塔的平面,與唐代以方形爲主向五代後以八角形爲主導的變化趨勢是一致的.

2 .寧良地區西夏以來的樓閣塔,基本沿襲唐塔空筒式木板樓層的结構,未見該期流行的塔心柱式和 套筒式結構的磚石塔.

一 3,在模仿木構建築成份 ,如斗柳、門窗等方面,西夏塔遠没有宋、遼、金塔那樣詳實.

寧夏現存密檐塔有三座.即常州城內的康濟寺塔,賀蘭縣拜寺口雙塔.

(-)康濟寺塔 此塔十三層、42米,八角形,筒壁式木板樓制结構,底層塔身比例関高,二層以上塔身高度驟變低

32

矮,這是密檐塔造型的一個重要特點.聲澀出檐,檐上砌出平座,這又是密檐塔罕見的作法.全塔樸素 無華,未做任何裝飾0塔的外輪廓所呈現的優美的拋物綫,使該塔顯示岀挺拔俊秀的雄姿.《讀史方輿 紀要》稱“西夏置韋州於此,又爲静塞軍,元廢”,韋州城乃“宋時夏元昊築二

史稱明代初年城内尚存

“獨一浮圖”,可驗證此塔爲西夏所建。

(二)拜寺口雙塔 這組雙塔均爲八角形十三層,高約40米。塔的形制與康濟寺塔相似,但塔身通體塗抹石灰,施以 彩繪,極其華麗。在各增疊澀檐上、毎層塔身中間闢有拱形籠 ,內置佛像或獅面像。塔頂上有傳砌的刹 座和“十三天二十三天以上的寳蓋、寶珠塌毀無存。從塔頂刹座四面殘存的四個石質柱礎判斷,十三天

以上定有巨大的寶蓋,還可能有支挣寳蓋的戢柱。近年維修和加固塔身,在塔頂天宫內發現的很多文 物,爲研究塔的建造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據 。

我國的密檐塔,到唐代中、晚期有了迅速發展,五代以後又驟然減少 ,代之而起的是獨具特色的 遼、金密檐塔。寧夏現存的幾座密檐塔,除了塔的平面與唐塔有所區別,其餘基本沿襲唐代密檐塔形

制,是密檐塔發展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階段 。

寧夏現存覆鉢式塔數量雖然不多 ,但具有鮮明的地方特點.

(-)青銅峽市一百零八塔 這組塔群依山勢呈等腰三角形排列 ,自上而F,按一、三、五、七、九……十九的奇数布置,蔚爲

大觀,是我國古塔群中較爲罕見的一種組合形式。每座塔由方形或八角形塔基、覆鉢形塔身和塔刹三部 份組成,是內獴土坯、外裏磚石的實體結構,通體塗石灰。在塔基內曾出土過西夏文題記的帛書 (注

九)。該塔的始建年代當在元代或更早一些 。

(二)賀蘭縣宏佛塔 此塔是樓閣塔與喇嘛塔的複合形式,下部三層爲八角形樓閣塔.上部是體量巨大的覆鉢塔。全塔造 型與天津市薊縣觀音寺舍利塔、北京市房山縣雲居寺塔相似.此塔爲空心結構。樓閣塔各層塔身上部砌 出闌額、斗城和角澀碑塔檐,檐上還作出平座和欄杆。上部的覆鉢塔由塔基、塔身和塔刹組成,塔基

三財,平面呈十字對稱向內折兩角形式,塔身作寳嫌狀 ,塔刹由亞字形刹座承托“十三天”,頂部塌 毀.塔身通體塗石灰,施以彩繪.近年維修時在塔頂天宮內發現西夏文物甚豐,可證明塔的創建年代♦

33

極閣塔'

密檐塔和覆鉢塔是我國佛塔的三種主要形式。雖然它們都源於印度的窣堵波,但三種塔的

造型和結構却迥然不同。它們在我國的出現和發展,各自都有其特定的軌迹。下面結合寧夏佛塔的有關 資料,就我國佛塔研究中的一些問題,談幾點看法 : '

(-)關於樓閣塔 前人研究認爲:公元2世紀末,笨融在徐州所建浮屠祠,是我國樓閣式木塔的萌芽,同時也是我國 最早出現的佛塔形式。所據有二:一是把《後漢書》中所記的,“浮屠”與“塔”等同;二是把其中談到的

“上累金盤”與窣堵波的“刹”劃等號。實則“浮用”、“浮圖”「浮都”和“佛圖”等都是佛陀(buddha)的 音譯,原意是佛,是對佛祖釋迦牟尼的尊稱。我國隋、唐以後通行的“塔”字,,準確的解釋是梵文的

Ustupa\所以,爷融所建之浮屠祠祇能解釋爲具有紀念佛陀性質的“廟”或“佛堂,

佛教傳入我國之後最初的一段時間,佛教的寺院主要是利用原有的官署、府第和住宅改建而成的。

如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利用接待賓客的鴻膿寺改建而成的洛陽白馬寺,就是我國最早的佛寺。 當然,這期間也建造了一些多層木塔或磚石塔。根據《魏書•稗老志》中“自洛中構白馬寺,盛飾佛

圖,畫迹甚妙,爲四方式。凡宮塔制度猶依天竺舊狀而重構之 ,從一級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

謂之浮圖”的描述,將其斷爲碑石結構的多層翠培波是言之成理的 (注一 O)。但該期的塔主要還是在 東漢開始大量涌現出朿的多層樓閣基礎上建造的木塔。《三國志-吴書-劉繇傳》、《後漢書-陶謙傳》 記載東漢末替融在徐州所建的“浮屠祠”,從其“垂銅槃九重,下爲面樓閣道,可容三千餘人”和“上累金 盤,下爲重樓,又堂閣周迴,叫容三千餘人”的建築形式來判斷,應是一座體量龐大的木結構的欖閣式 建築。在此基礎上再加以改建,便是樓閣式木塔了。在當時,既然大量的官署、府第和住宅可以改建爲

佛寺,那麽在中國傳統的重樓上塗上一些外來佛教建築的色彩,變成中國人所理解和喜愛的佛教建築形 式,也是順理成章的一種選擇.這要比"依天竺舊狀而重構之 ”的佛塔形式具有更廣泛的社會基礎 。 至於浮居祠所“垂銅槃九重”或“上累金盤”,與印度窣堵波上面的 “平頭”、“竿”和“傘”的關係,自然應

該説由於社會觀念、審美習慣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其含義或所表現的內容是不盡相同的。兩漢時 期,黄老神仙之説的影響遠比外來佛教勢力強大,大造機觀和置仙人承露盤的神明臺(注一一)等,就

是黃老祈求與仙人相接、羽化成仙這種幻想的産物。當然,立於塔頂上的“金盤”或“承露金盤”,也應 具有佛教“祭壇”(平頭)、“國土”和“佛國”(刹)的意義。

兩會、南北朝時期,建寺造塔之風盛行,修建高層建築的技術也日臻完善.北魏熙平元年(公元 516年)胡靈太后在洛陽修建的永寧寺塔 ,代表了當時木構建築的最高水平。此塔高九層,平面爲疋方

形,每面九間、三門、六窗,塔頂上有承露金盤十一重 ,刹上置金寶瓶.容二十五斛,周匝皆垂金鐸,

復有鐵槽四道,引刹向浮圖四角,槽上亦有金鐸。永寧寺塔的構築方法,至今未得深解。如果像漢代多 層樓閣那樣毎層都是一個獨立的結構單元,恐怕難以抵抗風的推力。是否有貫通上下的中心柱,柱網是 否爲內外雙環等問題,均有待進一步研究。 模仿木構建築的磚石塔,從北魏中期開始大量出現,唐代繼續發展,到宋、遼、金時期達到高峰. 當然,木構樓閣塔始終未被碑石塔所取代.建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的山西省應縣佛官寺釋迦 塔,作爲我國現存最古最大的一座高稱木構建築,以其嚴謹的總體構圖、科學的構架原則、精心的立面

設計和精湛的施工技術,成爲向世人展示我國古代木構建築輝煌成就的最具説服力的珍貴文物。

34

現存的仿木結構的磚石塔,以陝西省西安市興教寺玄奘塔(唐總章二年、公元669年)和香積土塔

(唐開耀元年、公元68 1年)時代最早。玄奘塔第二至四層方形塔身上用磚在外表上砌出五面的柱子, 劃分三間,倚柱上隠起額彷和簡單的斗柳,斗楼之上用斜碑砌岀棱角牙子,其上是叠澀出檐.香積寺 塔每層四面隱砌出方形倚柱四根, 柱上承闌額一道,柱頭和補間僅刻出械斗一個,其上施雙層棱角牙子

的叠澀塔檐,梢間還有磚砌的様柱。這兩座塔祇在外形上部份模仿樓閣式木塔 ,塔壁仍作上下貫通的 空筒結構,向上逐漸縮小,最後用磚叠砌收頂覆蓋,內部用木板分隔樓層.值得注意的是 ,在北魏、唐

代的壁畫和石窟雕刻中已有許多雕繪得十分逼真的樓閣塔,如雲岡石窟第一、二窟和第五十一窟的塔心

柱等。唐代現存的單網塔式樣繁多,代表了當時仿木結構建築的水平,如河南省登封縣會善寺的净蔵禅 師塔,山西省長子縣的舍利塔 、五臺縣佛光寺祖師塔 、運城縣泛舟禪師塔 ,河南省安陽市修定寺塔等 。

建於唐天寳五年(公元746年)的净藏禪師塔,每角刻岀五面的八角形倚柱,柱上砌出額彷、斗様及

人字形補間鋪作,牆上還險起門和直械窗,比較全面地表現了唐代木構建築的特點 。 從五代末年至北宋初期開始,樓閣式磚石塔有了迅速發展。建於五代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 的蘇州市雲巖寺塔 、遼重熙年間(公元1 032—1055年)的内蒙古慶州白塔、遼道宗時期(公元

105 5—1 100年)的呼和浩特市風部華嚴經塔以及南宋嘉熙二年 (公元1 238年)的泉州市開元寺雙石 塔等,不但外形的屋檐、平座、柱額、斗棋乃至門窗等都用磚石雕砌岀來,而且塔的結構也從僅有外 壁一環的筒壁式發展成爲內外雙環套筒的形式。

寧夏的承天寺塔、鎮河塔、華厳塔、李俊塔等,外形屬於簡化的樓閣式碑塔 ,塔體.結構亦未随全國 佛塔的發展趨勢而變化,頑強地保持早期塔的特點,構成寧夏佛塔的一種地方風格.

(-)關於密檐塔 密檐塔是單層傳石塔的一種形式 ,因塔檐增數多而密 ,故名。密檐塔與樓閣塔的不同之處在於後者

是在上生上長的“重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前者則更多地吸取了印度中世紀廟宇(包括婆羅門廟宇)

的建築風格。其實被玄奘稱之爲“大精舍”的印度密檐塔,與我國密檐塔僅存在某種程度的相似,區別甚 大。如印度的婆羅門天祠的平面多呈“亞”字形.始建於公元前3世紀、重修於公元19世紀的印度佛陀

伽耶大塔.十字對稱,中央是一座大塔,四隅爲四小塔.印度廟宇有的雖有密檐的意境,但每層桶子祇 是一道帶狀的裝飾,而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河南省登封縣嵩岳寺塔底將平面取近似圖形的十二邊形,塔 檐用碑層層叠澀挑出,具有強烈的立體感和優美的曲綫。在嵩岳寺塔的塔身裝飾上雖能看到外來藝術的

影響(如塔身上段的八個面上各砌出一個單層塔形的壁籠,籠座隱起金門,壹門內雕飾獅子圖案;在第

二版四個面上的半圓形門上刻出尖拱形券面;柱頭上還飾以磚雕的火焰和垂蓮等),但總體來説還是中

國式的密檐塔,并非生搬硬套、一味模仿。

從現有資料來看,尚岳寺塔成功的實踐 ,在當時似乎并未掀起修建密檐塔的熱潮。在公元7世紀 前,我國仍以建造木結構樓閣塔和仿木結構碑石塔爲主流 。唐開耀元年(公元681年)修建的西安市香

積寺塔,顯示出由樓閣式傳塔向密檐塔過渡的迹象 。此塔原高十三層,現存十層,底層特高,其上各層 驟變低矮,表現出密檐塔最重要的造型特徵.不過,此塔每增塔身四面又随刻出倚柱 、闌額和簡單的

斗块,塔的外輪廓綫也是樓閣塔所具有的斜直綫。其後不久,相繼在全國修建了很多方形密檐塔,如 陕西省西安市小雁塔 、河南省登封縣永泰寺塔、雲南省大理市崇聖寺的千寻塔等.這些塔以顯著收分所

35

形成的優美塔身和樸素無華的裝飾風格見長.

方形密檐塔流行一二百年後,迅速被崛起於我國北方的遼、金密檐塔所取代。遼,金時期的密檐塔 以八角形實心塔爲主;在比例高大的臺基上建以華麗的須彌座 ,上置斗轶與平座,再上以蓮瀨承托高

聋的塔身;塔身雕刻倚柱、額枕、門窗及天神、飛仙、傘蓋等,塔身上部以磚雕或木質的斗城支掉各 層塔檐,在疊澀磚檐上往往還作出磚雕或木椽、飛,上覆瓦頂或反登澀碑頂,木結構建築的主要成份悉

被納入;塔的外輪廓綫爲斜直綫,剛勁有力。凡此,與唐代密檐塔形成鮮明對比。 我國古代的密檐塔,從北魏歷唐至遼、金的發展變化趨勢,明顯地朝着民族傳統建築的軌迹邁進 。

如果説北魏的爲岳寺塔還帶有某些外來藝術的成份,那麽唐代的密檐塔已是中國人比較熟習和愛好的一

種建築形式,到遼、金時期更增加許多木結構建築的成份,變成具有濃厚中國傳統建築風格的密擔塔 了.寧夏的康濟寺塔和拜寺口雙塔也是研究我國密檐塔發展的三個重要實例這三塔的平面雖然變成了

八角形,但塔體仍屬空筒式結構。此外,塔頂上巨大的“十三天”殘迹,顯示岀原塔剎含有濃重的喇嘛塔 成份。遼、金是我國磚石塔發展的又一高峰時期。此冏不但創造出新型的密檐塔,還建造了許多華麗的

樓閣式磚塔和爲世界矚目的高層木塔。這些塔遍布於東北和華北廣大地匾。與遼同期和毗鄰的西夏似乎

未受此風影響,這是值得注意的一種地區文化發展現象 。

(三)關於覆鉢塔 覆鉢塔在我國三種主要塔式中是最接近印度窣堵波的一種塔式 。此類塔在元代以後從西藏大量傳入 內地,俗稱喇嘛塔;又因其“取軍持之像”(注一二),亦稱瓶形塔。最初的萃堵波取印度古墳塚的形 式。釋迦牟尼圓寂後「八王分舍利”而建造的供奉塔和在佛祖一生中的重大活動地所建的八座紀念塔以

及阿育王時所建的八萬四千座寳塔等,大多如現存始建於公元前1世紀的桑奇大塔和保存在印度石窟中 的佛塔形式.桑奇大塔是爲珍藏佛的舍利和遺物而建造的,在塔內也確曾挖出過佛骨舍利 。該塔是由臺 座、覆鉢、寳匣、相輪和圍欄構成的圖形墳塚式建築。在阿健陀、埃羅拉等著名石窟中,有些洞窟的

後部還雕製有不藏舍利的稱爲“支提”的窣堵波。這些塔從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6至7世紀也有很大的

變化:臺座逐步增高,後來又把覆鉢下的臺座發展爲三、四層的塔身,上部相輪增加到上一個,整個

形體瘦而髙。經尼泊爾傳入西藏再到内地的覆鉢式塔,基本上就是這種樣式。 西藏喇嘛塔還可進一步劃分爲菩提塔 、天降塔和多門塔三種不同形式.建於公元15世紀初的江孜

縣白居寺班根塔屬於門式塔。在此塔下面四增平面呈亞字形的基座內鑿出很多佛堂和佛殿 ,成爲整個塔 的門廊形式。圓形的塔身周壁呈直立狀,與一般喇嘛塔上部轉成圓弧形的作法不同。塔身和塔刹爲空心

結構,沿梯可達寳葢F面的塔頂。天降塔與菩提塔的主要區別是在天降塔基座的四面或一面設有登塔的 階梯,朝拜者可以登塔後環繞塔身禮佛,同時還寓有迎接佛祖降臨的意義 。天降塔在後藏較多,如古格

王國附近約建於公元1 1世紀的托林寺塔(已毁),可能就是西藏最早的一座天降塔(注一三)。這種塔 在印度也可以找到藍本。在扎什倫布寺和布逹拉宫的靈塔和佛塔中也有天降塔的形式 。

中原地匾現存最早的喇嘛塔是北京市的妙應寺白塔。此塔建於元至元八年 (公元1271年)。由尼泊 爾工匠參與設計的這座塔, 無疑帶有尼泊爾和西藏喇嘛塔的風格。佛塔,藏語稱“覺頓”或7葛當覺

頓”。相傳在公元1 1世紀中期嗎當派已開始流行 。當然,這種塔傳入西藏的時間可能還要早一些,如始 建於公元8世紀中葉的西藏三摩耶廟已建有緑、白、黑、紅四色塔。公元9至1 1世紀西藏許多高僧的

36

墓塔也作這種形式,如阿里托林寺內存放仁欽桑波(公元958- 1 055年)遺醴的佛塔(現已黑)(注一 四),古格國王意希沃的遺開也保存在塔內.至於具有喇嘛塔形象特微的 1•覺頓”傳入內地的時間,肯定

應早•於元代,如始建於西夏的寧夏賀蘭縣宏佛塔的上半部就是典型的覺頓形式,寧夏青銅峽市一百零八 塔的組合形式,在內地僅此一例,其源頭也在西藏(注一五).

寧夏佛塔的數量雖然不多,時代也不太久遠,但都有一定的特點.《西莫佛塔》一書的出版,對研 究我國佛塔的發展變化是很有意義的.

注釋

一 :

《明史》卷三.中華書局1974年版.

錘侃《寧夏古代文物述略》,寧夏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

參見《朔方新志》、《寧夏府志》(淸乾隆時刊印).



參見《寧夏衛亜修海寶塔紀》,理藏銀川市北郊海實塔內.



《武當廟建立釧子碑記 》,現立於武當廟大門一恻.



寧夏回族自治匾文物言査小組編《寧夏名勝古迹》(内部資料).丨984年刊印.



明《弘治新志•平虜城・古迹》低:“田州城,在城(今平静)南二卜五里, 元時創建.古迹實塔尚存

A

據塔門上匾額記載.



同注六.

-O

者默《敦煌建築研究》,文物出版社丨989年版.

一一

劉敦慎主編《中國占代建築史》第49頁,中國建築工篥岀版社1984年版.

一二

宿臼《元大都•聖R特建軽過舍利家通之塔碑文■■校注》,《考古》1963年1期.“軍持”爲处制 (kundika)的漢語音律.意思昌洗澡用的水瓶.

一三

參見(意)G •杜齊著、向紅笳譯《西藏考古》第39-45頁,西蔵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一四

同注一三。

一五

同注一三.

37

維 修 篇

賀蘭縣拜寺溝方塔

牛逹生于存海



拜寺溝方塔調查記述

陣存溝方塔位於賀蘭山東麓的拜寺溝內 。溝口外的山坡臺地上聳立着拜井口雙塔.從溝口沿山間小

路和山水衝溝內行約10公里,即可到達方塔的所在地.方塔座落在山谷北側的山坡臺地上,因溝名和

塔形,故稱拜寺溝方塔(圖版一).由於溝深難行.人迹罕至,僅偶有溝外村民牧羊涉足於此. 1986年.筆者在維修薛寺口雙塔時,曾與數人結伴,經一日艱辛,對方塔進行了初步的考察. 拜年溝方塔爲傳砌十三級密槍式塔.我們去時暴露在外的僅有十一級,因爲方塔後山有一條陡始的

山洪溝,數百年來,毎遇大雨就會衝下無數的大小石塊 ,天長日久,便將方塔的第一、二級塔身基本掩 理,笫二級塔身僅露岀柬,南壁上部和腰檐部份.塔的級數一般爲奇數 ,所以根據方塔已暴露部份可以 斷定爲十三級磚塔。方塔毎級皆由塔身和腰檐兩部份組成 。每級塔身的高度、寬度自下而上逐級遞減,

收分明顯(圖版二).

由於第一、二级塔身已被山石施埋,其塔門,塔身和腰檐的情况暂不清楚. 第三级塔身高1.92米.下邊長6.2米.塔身南峨正中開一方形門道 (形似淺龍),門道西側已被拆

毁,露出一深洞.塔身白庆皮已大部份脱落.塔身之上属腰檐,腰檐高1.02米,由登澀磚挑出十皮. 山下往上,笫一、二皮平磚挑出,第三皮砌爲菱角牙子,第四皮平挑,笫五皮咼菱角牙子,第六至第八

皮各平挑一皮,腰檐最外端檐口由第九至第卜皮平碑挑出。槍口之上用反叠澀平碑內收七皮,砌成坡頂 形式,直接承接上楷塔身. 第四級塔身高1.56米.塔身南壁正中開一方窗 (形似淺翕),翕內原抹白灰皮已脱落.腰檐高0.96 米,其砌法與第三級腰糖相同.即叠澀挑出卜皮, 樵口之上反叠澀内收七皮.挑出的第三 ,五兩皮砌爲

菱角牙子,第三皮出菱角牙子二十二個,第五皮出菱角牙子二十五個.

41

第五至第十三級塔身、腰檐的砌法與第三至第四級相同 。塔身南壁亦各開一方形門面 ,其中第五至 第九級、第十一級、第十三級爲方窗,窗内抹白灰皮,白灰皮上用朱紅色畫三至四條竪直綫,將方窗飾

成直樹窗形式;第I•級、第卜二級塔身南壁正中爲方形門道。各級腰檐挑出的第三、第五兩皮亦砌出菱 角牙子,僅菱角牙子數略有增減。如第五級腰檐的菱角牙子均出二十二個,第六級腰擔的菱角牙子則均

出二十三個,無規律可尋。各級腰檐四角基本殘毁. 笫卜三級腰檐之上應爲塔剎部份.惜已全部塌毀,便在腰檐之上有少屋殘磚堆置 。 拜寺溝方塔通體抹白灰,并施彩繪,惜白灰皮已大部份脫落。從殘存情况看,白灰皮先後抹過二至

四暦,應爲歷代維修時所抹,各權白灰皮上均有彩繪 (圖版三). 第四级塔身北壁表層 (最上一增)的白灰皮上,正中給日、月,日、月卜.側繪三串流蘇向左右環繞

至兩側獸面的下側,每串流蘇上連有七個串珠(圖版四)。北壁西側的白灰皮已殘毀。從殘痕看,下面的

白灰皮均被表層所覆蓋。朿壁中部和北側的白灰皮保存較好 ,南側則已殘毀。從殘破的斷面看,應有四 層白灰皮。表層白灰皮僅保留了上部兩塊,其彩繪內容與北壁相似,可看出所繪的日、月和獸面;第二 層白灰皮上可看出北側角上飨有柱子,上部繪有額紡,但下部彩繪已不清楚;第三、四層的白灰皮由於

壓在第二層白灰皮下,僅從已露出的第四閘白灰皮上角可以看出亦有彩繪 ,但具趙內容已無法得知。

第五級塔身北壁東側的白灰皮殘毁,西側表層白灰皮已脫落,露出的第二層白灰皮上可見其上部繪 有柱、額栃(圖版五)等,卜.部則漫濾不清。束壁表層的白灰皮亦大部份脫落,第二層白灰皮保存基本 完整,其中間給立柱兩根,兩側亦繪立柱兩根,柱頭上繪額柿等,似將整個壁面分成三開問。 第六級塔身北壁東側表層白灰皮尚存 ,其右上角繪H,月,下連三串流蘇環繞至西壁;西側表層白

灰皮已脫落,可見第二椭白灰皮上彩繪立柱、額防等.經仔細觀察,此壁似僅有兩層白灰皮,兩層白灰

皮之下即爲砌磚。東壁表增白灰皮多已剝落,從殘存的幾小塊看,亦爲中部絶日、月,兩側繪獸面,III 流蘇相連;第二層白灰皮繪立柱和額紡等 。 第七級以上塔身所殘存的彩繪情况與上述幾级基本相似 ,均爲表層給日、月、獸面,第二層繪立柱

和額防等。

從方塔殘存的白灰皮觀察,有的地方存有四層,而有的地方則祇有兩增.這應該是歷代維修時對保

存較好的白灰皮、彩給予以保留所形成的。方塔各級腰檐所用的発澀磚和菱角牙子也都施彩,菱角牙子 爲三色相間。惜全塔彩給除了朱紅色尚較清晰,其餘色彩已不易分辨。

縱觀拜寺溝方塔,此塔爲正方形平面 ,整體處理簡潔,造型樸實,頗具唐塔風格。唐代多方塔,至 宋代則八角塔盛行。在寧夏地區,西夏畤期所建的宏佛塔、拜寺口雙塔,

康濟寺塔等均爲八角形塔,而

方塔僅拜寺溝方塔一例。它更多地保留了唐塔的風格.拜寺溝方塔各級塔身表將白灰皮上彩繪日、J1 . 獣面、流蘇等內容與拜寺口雙塔的彩繪內容和風格相近 ,其腰檐施彩方法也與拜寺口雙塔、宏佛塔相 似。拜寺溝方塔的日、月,獣面圖案均繪在表層白灰皮上,其下壓着一至三層白灰皮 。其表層彩繪應該 是最後一次維修時所繪製的,而下面幾層白灰皮和彩繪的年代應早得多。據此,從塔型和塔身彩繪來分 析,拜寺溝方塔的建造年代應比拜寺口雙塔、宏佛塔等要早,其始建年代應在西夏中期 。 1990年II力間,拜寺溝方塔被不法分子炸毀,塔身砌磚,彩繪殘塊散落一地。穩如泰山、立了近

千年的方塔,竟毀於一旦,雄姿無存。惜乎!

42

(于存海)

二拜寺溝方塔廢墟考古紀要 拜寺溝是賀蘭山東坡的山溝之一 ,在寧夏冋族自治區賀蘭縣境內 ,東南距銀川市約 50公里。溝口 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拜寺 FI雙塔,拜寺溝方塔則位於距溝口約10公里的賀蘭山腹地.

拜寺溝山大溝深,溝內通道狹窄,巨石橫阻,車輛無法通行。從溝口到方塔,需步行約三個小時的 崎竭山道,被人視爲畏途, 很少有人到達。方塔不見文獻記載,不知建於何時 ,以溝名和塔形命名。 1984年,寧夏冋族自治區開展文物普查 ,當時被認爲是“明代建築”(注一)。199。年11月,方塔被 毁。同年12月初,有關部門到現場聯合調査時 ,獲得墨書西夏文和漢文題記的塔心柱,纔知道這座方 塔是具有準確年代可考的少有的西夏建築 。

爲了及時搶救方塔廢墟中可能埋藏的西夏文物,并搞清楚方塔的建築結構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

筆者負責,在1991年8、9月間,對方塔廢墟進行了清理發掘,同時還對溝內遺址進行了調査。參加

發掘的還有寧夏考古所的孫昌盛、林海和賀蘭縣文化局的劉柏崇等同志。通過清理發掘,出土文物數十 種,其中共計卜餘萬字的西夏文獻最爲重要 。它們爲西夏學的研究提供「直接的資料.

(-)方塔殘狀和原構推定 方塔區是一個山間盆地,海拔2000米左右,略呈東西走向,東西長約700米,南北最寬處約300 米,是拜寺溝內最開闊的地方 。這裡四面環山,中爲泄洪溝(現在是乾溝),松林如濤,風景很好。經

考察,泄洪溝南北有大面積的西夏遺址;方塔下面就是一處寺廟遺址,石砌臺階尚存;塔後山腰和溝南 高臺上,還有墓塔遺址.其遺址總面積達十幾萬平方米.遺址地去,磚瓦、建築材料随處可見,洪溝斷

崖上也有遺迹可尋,有的地段還暴露出鋪地方磚 。我們採集到瓦當、滴水和脊默残件,其中部份是緑琉

璃和藍琉璃的。這些琉璃構件,釉色光亮,質地很好。由此説明,在西夏時期這裡的建築規模很大 ,規 格很高。方塔原先就雄踞於溝北近山的臺地上 。 方塔被毀後,塔體向南倒塌,形成一個高約3米、南北35米、東西25米的山形堆積。我們在清理 廢磚後,對殘留的塔體進行了清理發掘 ,對方塔的建築結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1

清理發掘情况

1,残留塔檐實測。方塔被炸後,殘留第二階上半西北角塔檐 。經從現在地面實測 ,塔檐及上下壁體

高2.5米,西北兩壁皆殘寬 1.6米,檐角已殘。其間狡澀檐高1.02米,外挑60厘米。總十七皮,下出

十皮,上收七皮,下出的第三、五皮爲菱角牙子。檐上層爲方磚,上有積土草皮,比下層收冋約15厘 米.壁面抹白灰皮,塔檐部份白灰皮塗以赭紅。

2,壁面及塔體的砌法。壁面基本上是一 「一順,黃泥勾縫,交錯壓茬而砌,但寿茬不够嚴整。從塔 體斷面看,塔心不是黃土爛磚填充,而是全部用6卷實砌。其基本砌法仍是一丁一順,但也有局部全是丁

磚或順碑的,砌築過程不十分嚴格。這種砌法,加強了塔體的整體性和抗剪强度 。

43

一九寧夏賀■拜寺溝方塔第三層塔心室盛留的塔心柱RM

-O拜寺溝方塔原構推定圖

二一拜寺溝方塔模印碑文字搦片西夏

3.第三層塔心室殘曲.清理塔體上部堆積時,發現第三隔(原誤爲第一層)塔心室.此層塔點邊長 6.2米,塔心室居中.塔心室後壁及西壁尚存,壁面平直,未抹牆皮,殘高60厘米,邊艮1.92米.塔 心室殘留塔心柱(插圖一九),部份柱體已朽,倒向一側.塔心柱洞略呈方形 ,邊長40厘米,直通底 部.

4.殘心塔體和塔基.限於施工條件(注二).祇是沿塔儘前壁和西南角向外I米的範圍内,向卜.挖 到底部,將前壁完全暴露出來,由於長年山洪積石的碰撞 ,壁面凹凸不平,每塊壁碑都似經過■•打光 ”,

被磨去梭角.一層塔檐已不存在,一,二師界綫已難準確界定.經實測,下挖深度約7米,第一層高度

約5.6米,估計約占塔體總高的六分之一;殘寛5.8米,估計實際邊長應有6.8米. 底層壁面正中有一 “門”状洞,“門”内充塞土石.經清理,兩壁砌磚呈犬齒狀,高2.5米,最寬處70

厘米,最窄處僅40厘米,頂磚皆丁砌,無拱券痕迹.由此直達塔心,有一直徑1.4米、深2.1米的圖 坑,坑壁用毛石堆砌,與塔誼塔心柱洞相通.坑内充塞土石,雜有大塊塔心柱殘塊和朽木,三分之二以

44

下糕行灰上.坑底西側鋪磚數塊,經分析•■門1•狀洞非門,而是後人欲有所岡,强行拆通的(注三);圓

坑也非地宮(此巨人們所關注),而是埋塔心柱的坑. 在T「狀洞處及塔壁前下挖,皆• 4毛石錯雜堆砌,石間灌以黄泥,結合塔心胤坑壁面毛石堆拘情

况.可知方塔未設基座,塔基爲毛石堆砌.塔基深度、廣度不明.

n

方塔原構推定

通過以上丄作,結合出上建築材料 (見後文),參照原有照片,對方塔原構推定如下(插圖二O): ।.塔基川毛石堆砌而成,没有“地宫二塔身直接從塔基上築起,不及基座。

2 .塔體以塔心柱爲中心,表裡内外逐地向上鋪砌,每階慢澀出檐,并在第三.十、卜二層構築塔心 室.塔心住從地基冏坑起立,從下而上..通過三個塔心室.貫通全塔.

3 .塔心柱與塔心柱間梯卯相接;在地基圖坑和第三 、十、卜二層塔心室頂部横置大棺,塔心柱從中 通過;有的塔心柱上段和下段,在大沱的圖洞中相接.

4

.以艮方板、板皮等材料交錯架於大沱及塔體上 ,構成塔心室方頂.

5 .塔刹底部以槽心木構成井字架,用以加強塔心柱的稳定性.塔剎早年被毀,其形狀似應為唐、宋 北方流行的相輪式 (注四).

6 .塔壁抹白灰皮,上施柱、紡、斗機等圖案的彩錦 。南壁處理較爲特殊 ,第三、I-.十二將似爲方 籠.實爲塔心室向外通行的門道.其餘各榊,爲影塑和彩繪的直標假窗. 過去關於“方塔爲十一層,通而實砌,正南每層岀籠”的説法是不正確的 (注五),在此加以糾正. 對方塔原構的推定,主耍是依據發掘的成果。其中的塔剎形狀、槽心木井字架等,則屬推斷性質. 是否恰當,尚祈方家指正.

in

有關建築材料

建築材料採集於廢墟之中.主要有靑磚和木材兩種. i .青磚,有方碑、條碑和模印字碑三種。

方磚:標本邊艮36.5厘米、厚6.2厘米,鼠少質堅,主要用於塔檐上部.

條碑:規格較多,形欠規整,大略可分爲大中小三種,規格分別爲38.5 x 19 x 6.5厘米、32 x 18 X 5.5厘米和30 x 18 x 4.7厘米;尚有艮33-35厘米、寬19-16厘米,厚5-4.5厘米者。以中號碑數

風最多. 模印字碑(插圖二一):“李”字碑,大小略有差异,標本33x18x5厘米,在模印字磚中數量較多

(圖版六).“李近”字磚「近"字不識,採集到三塊,標本33.5 x 18 x5军米.“欧”字碑,僅一塊.32.5

'17x5.5厘米,似西夏文,待釋.“制”字磚,僅一塊,30x17.5x5厘米,篆體西夏文字,白文,侍

被視咼西夏特點的手印紋碑,也有發現.

2 .木材,計有七種,皆爲松木. 塔心柱,有圖形和八角形兩種。柱身兩端皆有樹卯結構.圓形的兩根,一整一殘,爲松樹原木.柱

身帶有樹皮。A號全長260厘米、出徑30厘米,標頭、卯口皆長(深)9厘米、直徑10厘米.B就殘 艮94厘米、直徑27厘米,其比徑與B號大花穿孔處的塔心柱印痕相合.八角形的四根,皆殘,兩端

表層朽壊,有的有燒痕,殘長237-610厘米、直徑22-25脛米. 大花,四件.此花爲長方煖,正面平整,背面呈弧狀,兩側殘印樹皮,中心有穿孔,皆從穿孔處折

昌两段.茬口可以對接.大沱長265-275厘米、厚17-21厘米,穿孔直徑12-13厘米.其中B號大

45

枪穿孔遇行塔心柱印痕,宜徑27厘米,與B號塔心柱直徑相合.這説明塔心柱與大沱是垂直相接的. 槽心木,卩4根。此木斷而爲圓形,中心有槽口,兩整兩殘,艮243-245厘米、直徑17-20网米.

槽口艮56厘米、寛15厘米、深7厘米. 小長圖木,一根,殘艮134厘米、直徑10胤米。

小艮方木,有三種規格,皆刨光.帶樹頭的兩件,兩端出樺,其中一件長69厘米、寬10制米、厚 5塵米.帶卯口的一件艮70厘米、寬15厘米.厚6厘米,卯口開在厚面上.無棒卯的一件.長120庫

米,寛20庫米、厚6厘米. 弧狀板,類似現在的板皮.背帶樹皮.略呈弧狀,皆殘。最大的一件殘長150厘米、寬20刪米、

摩5 - I 2厘米。 薄板,四件,皆殘,兩面刨光.最艮的一件殘長90匣米、寬20厘米、厚1.8厘米。

3 .其他材料. 殿轩.四根。寂針呈偏平尖狀,變質甚好.艮78厘米、寬1.3-5.6闌米、厚0.3-2.8痙米,其中 一根弯成40度,用途不明.

彩纶牆皮,採集到三塊,其一,髙106厘米、寛60厘米,其上彩飨木構件,梗斗、柱及平板桥皆 繪紅色,械斗邊勾墨綫; 其二,壁證殘部,似爲佛身殘部,緑色,有黑繪圖形背光;其三,直徑約20 厘米,厚達四層。

(二)出土文物 方塔内的文物(建築材料除外),主要集中在方塔廢墟中部 ,上壓厚約1米的殘碑,文物相對集 中.近塔的一處,基本上是小泥塔、小泥佛;另一處爲西夏文佛經(圖版七)等文物.這些文物與樹

枝、灰上,鳥糞、烏件混雜在一起•每處的散落範圍約2米多,厚約30厘米,基本上没有太大的擴 散.慷分析,這些文物原應堆放在笫十、十二兩榊塔心室內。因塔的南側有方形通道,艮年累月塔心室 實際上變成了鳥巢.還有部份晚期文物,岀土在塔前的亂石堆積層中(亂石均爲山洪衝撃而來).

I

佛經、文書和詩晝

1.西夏文佛經,經整理拼對.得出九本.其中七本爲完本,兩本爲殘本,還有部份殘頁、境片尚需

進一步整理.這九本佛瑯的澤名、正文頁數如下:《吉祥遍至口和本绩卷第三》(三十四至三十五口); 《吉祥遍至口和本殖卷第四 》(三十七頁);《吉祥遍至口和本續卷第五 》(三十五頁)。以上三本,正文首

頁綁名後有“前面”(注六)「藏課”、“番譯”者人名题款.“番譯”,即西熨文課.由此可知,此經是依據

藏文本譯出。《吉祥遍至口和本續之要文一,卷》(卜七頁);《吉祥遍至口和本續之廣義文下半》(二十六 頁);《吉祥遇至口和本續之解生宮解補第一》(二卜一頁)(注七);《吉祥週至口和本續之解生存解情笫

五》(二十四頁).以上四本,正文首頁經名後有•集”「傳”「譯”者人名題款,亦爲蔵文譯本.上述七 本.首尾完整,其中前五本版心處有不同程度的殘損,尤以前兩本為最.《吉祥遍至口和本學之耕生喜 解補第二》,從殘散經頁中理出.共二十頁.其中一至七頁爲殘頁,八至二十頁基本完好.《吉祥遍至口

和本續之解生喜解補第三》,從殘散經頁中理出 ,尚存四至七、九至十五頁,其中第七,十至十五等六 頁爲全頁,餘爲殘頁。

以上九本,皆爲刻本,白麻紙精印,蝴蝶裝.完本者有封皮、扉頁,封皮左上側貼有刻印的&條書

46

簽,書名外環以邊框,封皮紙略厚,呈土黃色,封皮裡側另措一紙,有的紙爲佛經廢頁,措時字面向

內。全頁版框縱30.5厘米、幅38.8厘米,四界有子母欄,欄距上F23.5厘米,無界格,半面左右

15.2厘米。版心寬1.2厘米,無象鼻、魚尾。上半爲書名簡稱,下半爲頁碼,頁碼有漢文、西夏文、 漢夏合文三種形式。每半面十行,每行二十二字,每字大小1厘米左右(圖版七)。

2.西夏文文書,共八件,幅而大小不一,完殘有差,皆爲麻紙,墨書。

西夏文文書長卷,原卷在一起,由九張白麻紙連接而成,繼16厘米,總幅寬574厘米。全篇草 書,甚難辨識。首張裏在外層,嚴重破損,殘幅寬56厘米。其餘各張,幅寬有64厘米、68厘米兩種 規格。毎紙三十五至四十一行,每行二十二至二十四字,行距有差,在1-1.5厘米之間。有的字騎在

兩張紙接縫處,這表明是先將紙粘貼在一起 ,然後再書寫的。全卷總計三百二十四行 ,約七千三百多 字,是現知最長的卷式西夏文文書 (圖版八)。

西熨文文書之一,原按3.2厘米的寬度摺叠收藏.摺痕尚清。文書基本完好,尾部略殘,縱24.5 厘米、幅59.5厘米。頂格行體書寫,總二十行,每行二十二字,最多二十五字,計約四百五十字.首 行無題名.卷尾、卷背左上方各有捺印朱色佛像一方,縱9.1厘米、幅8厘米,中爲坐佛,坐佛周圍爲

橫排梵文經咒,捺印皆模糊不清. 西夏文文書之二,原與捺印佛像卷在一起,中部略有殘損。文書縱29.5厘米、幅56厘米,行書,

總十五行,每行十五至二十五字,行距1-1.5厘米。文中多爲三字或四字一斷,當爲人名姓氏.背部

左下角有墨書一行,共十字。 西夏文文書殘頁之一,似蝴蝶裝抄本賤頁 ,共有兩件.其一,縦15.3厘米、幅15.1厘米,四界單

邊欄,中有摺痕,前半三行,後半四行,每行九字。其二,縱12厘米、幅12.5厘米,殘留六行,每行 二至七字。

西夏文文書殘頁之二,紙質極白,光滑柔潤,質量上乘。殘頁爲三段,互不連接,總幅寬37.5厘

米、縱10.2厘米.其上殘留二十行,每行十至十一字,字爲行體,墨色深淺有差。

西夏文文書殘頁之三,縱12厘米、幅8.3厘米。其上右側存字一行,共九字,用行體書寫。 西夏文文書殘頁之四,紙質平滑密實,質量上乘。殘頁縱7.5厘米、幅8.1厘米,存字六行,每行 四至五字,爲行體.

以上文書的西夏文字,尚待譯釋.

3 .漢文佛經,計有刻本三種,寫本三種,皆爲殘本。另有刻經殘頁兩件,寫經殘頁七件 。

刻本有以卜三種:其一,《略疏下》(圖版九)。《略疏》係版心中經名簡稱,全稱不詳(注八).此 經雕版印刷,蝴蝶裝,全爲殘頁,頁面足二分之一以上者計有六頁。最大殘頁縱27.5厘米、幅37厘 米。上下單欄,左右雙欄,無界格.每半面七行,每行殘留最多十八字。其中一頁版心右側下半有1•柳

信生一片”五字,當爲刻板人姓名;另一頁有“三”字,當係頁碼。正文中穿插黑地白文,字爲柳體,用 筆遒勤,清健峻拔,印刷淸晰,墨色均匀,爲古代優秀刻本之一 。其二,《初輪功德十二偈》(圖版一 O).經文殘頁中有此名稱,權代經名。此經係雕版印刷,梵夾裝,楷體,殘甚,無一全頁,每頁足三

分之一以上者計十六頁。最大頁縦19厘米、幅9厘米。上下單欄,每頁六行,每行十五字。有的行 間,插有提示性的小字。正文中穿插韵文,上下兩組, 每句七言。殘文中有“身意語三之密”、“無二 法”、“大密咒”、“明咒”、“種字”、“相續”等詞語,當爲藏傳佛教密典.其三,《佛頂心陀羅尼經》。

經文中

有抄寫《佛頂心陀羅尼經》之句,權代經名。此經係雕版印刷、梵夾裝、楷體。摺頁殘其,足三分之一

47

以上者僅十摺,其中有數摺連在一起.最大摺頁單22厘米、幅9.5厘米,上下單欄,天頭很大,縦

4.8厘米.每摺九行,每行座留最多十七字,經文稱••此經不可稱量,具大神驗.,善男信女抄寫此經, 可“無灾不救,無邪不断.「病退散,壽命延長”(插圖二二).

寫本有以下三種:其一,《華嚴經》。經文中有“華嚴經第六十三”,故名.残經中還有“稱揚諸佛功 德經卷下”、“無量毒經往生觀行”等名稱.此經爲蝴蝶裝,皆殘頁,其中較完整者計有十個半頁.寫

本爲墨書行楷,書法流暢,頗見功力.版框縱20.8厘米、幅27厘米,上下單欄,有淺色細綫界格,似 鉛筆所畫.每半頁八行,每行十六字(插圖二三).其二,《是髡椽咒》(■版一一).經文中有此咒名,

權代姓名.諸頁文中還有"是好獄咒”「供養咒•「出有壊母親心咒"、"出有壊母心咒”等.此經係蝴蝶 裝,黑書行館,較完整者計有二十五個半頁.版框塩25.3厘米、幅30厘米,四周單欄,無版心、界

格.版心處欄綫稍短,與上下檔綫不接。每頁八行,每行約十九字.經文中有 “金剛永峨”、“金剛亥 母”「大精進母”等名稱,其中有四頁的行間穿插梵文種字.此經當爲藏傳佛敎經咒。其三,《吉祥上集

翰略文等虛空本績》(圍版一二).經文首頁首行的經名處賤留“本績”二字;第二行、第三行分别為“口 口國師知金剛傳 ”,•西門提照海照課”;第八行有《吉祥上樂輪略文等虚空本績 》,字梢大,

當爲經名全稱.此經痛裁,每面足三分之一以上者計有十九頁.每頁縦17.8厘米、編15.8厘米,有的

略大.頂格墨書行體,無天頭,地脚、界格,每頁十至十二行,每行十二至二十四字,有的數頁連在一

起,尚未裁開。寫本文字粗劣,字形大小有差,字行歪斜不正,疑是練字者抄寫經文之作.經文中有 •身語意三密”、“金剛亥母”「陰陽二身,“願證大樂”等內容,當係藏傳佛教密典的漢譯本.

刻經殘頁有兩件:其一,縱15.3厘米、幅16.3厘米,係一頁刻經之中部.經頁上覆留文字八行,

每行规存五至十三字.右側爲雙欄綫,左側爲單欄綫.此經雕版印刷,書法工整,紙張平滑,墨色均 匀,其刊本上乘之作.經文中插有數處黑地白文.其二,縱14厘米,幅4.5厘米,爲殘經片斷.其上

歿留經文三行,計二十字,有,女人歸依佛法僧”句.

爲經殘頁有七件:其一,有頭無尾,下半殘損,縦13.5厘米,幅37厘米,其上殘留經文十四行, 每行五至八字。首行爲“圖覺道場禮E ”,當爲經名.經文中有“圖覺經一.大方廣佛”、“阿彌陀佛”等名 稱,行間插有“下皆列此”、“此人拜先了”等.其二,維8.5厘米、幅56厘米.其上殘留文字三十行 ,

每行二至五字.文中有"七十二宫”「問佛所説"「寫此經”「三本”、“一家留書,等詞語,髪爲寫經發願 文殘頁.其三,縦12厘米,幅25厘米,其上殘留鰹文十二行,每行一至六字.文中有“樂師、•西方

極樂世界”等字.其四,縦17厘米、幅8厘米.其上殘留經文五行,每行四至十字,有上欄綫疫段.經 二二

48

拜寺溝方塔蔵《佛頂心陀•尼經》後頁

西夏

二三

拜寺溝方塔蔵《華嚴經》疫頁

西及

文中有“敬禮金上師”、“敬禮生花神”、“敬禮嶽帝神”、“敬禮帝釋神”、“敬禮離帝神二“敬禮風神”等.諸

神名不多見。其五,縱12.8厘米、幅9.7厘米。其上殘留經文五行 ,每行四至六字。經文分上下兩 組,皆爲佛名。上組有“金光佛”、“金光明佛”、“能自在五佛”等;下組僅存“南無”二字,佛名不存。其

六,縱16厘米、幅12厘米。其上殘留經文五行,每行五至十二字。經文中有“行水受柱者”、“騰空相 咽字”、“乃中相唤字”等字句.其七,縱12厘米、幅8厘米。其上殘留經文五行,每行六至八字。用紙

厚實光潔,類今道林紙,係加厚研光紙。經文經過兩次書寫,上層文字是用白粉塗抹下層文字後重寫 的*因白粉磨損,下層字顯現,致使經文字迹重登不清。文中有“佛常撮受”、“彌勒上生”、“阿彌陀佛” 等字詞。

4 .漢文文書,計有版刻三件,墨書一件。 版刻三件,爲西夏乾祐年間的發願文(圖版一三)。這三件文書原登在一起, 每件近一半受水殘

損,用白麻紙雕版印刷。第一,

二件,下半殘損,縱31.5厘米、幅56.5厘米,上下單欄,竪書二十四

行,每行十三字,每件兩邊有與另一件粘貼的痕迹.第一件文中有“朕謂”二字,表明其帝王身份。第二 件右側白邊處,有黑地白文“七”字,可能是發願文的第七張。第三件字體、格式與上兩件相同,惟上半

殘損。本件結尾題署:“時大夏乾祐庚子十一年初回”、“圉因圈述耀武宣文神謀睿智制國围困團睦 談恭皇帝

講施工由此可知,這件文書爲西夏第五代皇帝仁宗仁孝的發願文。文中另有“故貝書翻

譯,而法苑盛傳,近遇名師,電加刊正,.... 謹鏤板以流行”等句,爲西良直接從梵文譯經提供了依

據。究係何經,因發願文殘缺,已難知曉。此件經過刊印的仁宗仁孝皇帝的發願文,字體蒼勁有力,是 書法上品.

墨書文書一件,縱17.5厘米、幅12.3厘米。全文總八行,每行三至十九字,爲行草,筆法流暢, 書寫隨意,墨色深淺不一。每句間空一格,每行間有空檔,字體有大有小。文中有黨項人姓氏“西博去

爲二”、“丁立迷熔”「西二浪卧”,還有“功德廣有,遍滿法界”、“深有智慧,龍如人海”等句. 5 .詩畫,漢文詩集一卷,佛畫五種.

漢文詩集殘卷(圖版一四),每頁皆殘,計二十五頁.每半面縱21.5厘米、幅12.3厘米。詩集用 正楷墨書,無天頭、地脚,左右白邊很小,蝴蝶裝,有大字、小字兩種。大字者每半面九行,每行十七 至十八字;小字者每半面十行,每行二十五字。詩集所選詩文多爲七律,詩名或占一行,或置上首末句

下空檔處,共計有五十餘苜.詩名有《重陽》、《打春》、《炭》、《久旱喜雪》、《王學士》、《上招撫使》、 《冬候蘭亭》、《樵父》、《忠臣》、《孝行》、《柳》和《雪晴》等.這本詩集是西夏文獻中的珍品 。

佛遵,五種,皆殘。前三種爲雕版印製,第四種爲畫稿,第五種爲朱紅捺印佛像。其一,兩件,畫 面爲竪幅。一件右側殘損約四分之一,板框高55厘米、殘寬10-18厘米;另一件左側殘損約二分之 一,畫面中心殘缺.兩件不是同一個體,但是同一版式,二者相合,可以復原全圖。畫面由寳蓋、佛像

和底座三部份組成。寳證兩側流蘇下垂,接近底座,帷幔上有梵文六字真言。佛像居畫面中心,三面八 臂,結趾趺坐,飾頭光、背光,兩手作説法印,其餘六手分別伸於佛身兩側,各執法器。佛像周圍爲横

向排列的梵文經咒,占有大部份畫面.底座爲束腰須彌座 ,上下枕的中部皆用梵文裝飾 ,上承蓮座,三 個連翔中各有梵文種字一個.其二,殘畫兩片,綫條細密流暢,當爲一個個體的兩片(圖版一五).-

片殘高6厘米、殘寬2.6厘米,有比丘二人,皆有頭光;一片殘高474.5厘米、殘寛3-10厘米,左

上角殘留頭及頭光,右下角爲着百褶裙的下半身.殘片似爲佛經插圖。其三,殘畫三片。最大片殘高8

厘米、殘寬11厘米.其上左側有一僧人下體和腿的殘部 。從綫條風格和墨色深淺判斷 ,其他兩片與此 片屬同一個體,但無法拼接。其四,畫稿殘片,殘高14厘米、殘寬10厘米。其上殘留一個頭部,頭上

49

戴花冠,面稍向左側,右耳垂肩。頭前左上角書“菩薩”二字,頭後右上角書西夏文“就”(德)字,花

冠上横書西夏文兩行,上行殘留四字,下行殘留八字。文字似隨意塗寫,與畫面內容無關。其五,朱紅 捺印佛像(圖版一六),有大張、小張兩種。大張較完好的有五張,每張高31厘米、寬60厘米左右.

捺印分上下兩組排列,每組四個,五個不等。小張較好的有四張,每張一個捺印。捺印高14.5厘米、

寬11.5厘米。佛像居捺印中心,結蹦趺坐於蓮臺 ,作禪定印,佛像外爲橫排梵文經咒。捺印佛像多不 清晰,有的受印油濾染。大張捺印間距1-3厘米,其間有墨書西夏文字,多爲行草,尚待譯釋。

n

絲織品

包巾•三件(圖版一七),皆殘。其一,殘長75厘米、殘寛40厘米,由印花絹和方孔紗連綴而

成。此巾爲素絹,其上印散點黒色小簇花。其二,殘長50厘米、殘寬40厘米。素絹上墨書西夏文

“养.将‘现"三字。其三,殘長52糜米、殘寬40厘米。素色綾上有補花兩組。補花的作法是用緑、灰、

黄、棕等色絹,剪成枝幹,花葉,統出花蕊、葉莖,并鎖邊;背貼細薄素絹,然後綴在綾上;局部花朵

又用彩色絲綫直接繪出。每組花高17厘米,寬14厘米。上述各件包巾,皆有多少不等的殘片,有的可 以復原。

荷包,兩件,皆殘。其一,長方形,髙10厘米、寛6.5厘米.此包爲黃色暗幾何紋錦 ,正面爲紫 色花草,上口兩角留絲綫環扣,當爲繫帶處.其二,長方形,高9厘米、寬7厘米。此包由兩層不同結 構的咖啡色羅紗綴成,一角綴帶.殘長3厘米。 舍利子包,一件(圖版一八),完好.此包爲圭形,高7.5厘米、寬5厘米,內装舍利子和骨灰,由 緑絹、花錦四塊連綴而成,內攧咖啡色絹。 此外,還有錦、綾、絹、紗殘片及絲綿、絲繩、絲綫殘段。

m

其他文物

銘文塔心柱,採集於廢墟中, 是置於方塔上部的塔心柱的一段。此柱爲松木,呈八角形,殘長 2.87米、直徑25厘米。上半爲漢文,下半爲西夏文,皆爲墨書行體。漢文部份八面有字,其中七面爲

兩行,一面爲一行,總十五行,每行二十字左右,有上下欄綫,欄距70厘米,部份文字漫鴻不清。柱 上的漢文銘文有(圖版一九)“特發心願,重修磚塔一座,并蓋佛殿,總腰塑畫佛像,至四月一日起立塔 心柱,奉爲后皇帝皇太

萬歲,重臣千秋,風順雨調,萬民樂業,法輪常轉。今特奉

聖旨……\這

條建塔的發願文説明方塔的建造與皇族有關.西夏文部份兩面有字 (圖版二O),共七行。其中前四行

寫好後又用刀刮去,僅留痕迹;後三行總三十三字,另有小字九個,尚待譯釋。 西夏文木牌,圭形,高15.5厘米、宽6.7厘米、厚1厘米.此牌上部有穿,徑0.6厘米,另有蛀洞

三個,兩面用墨直書行體西夏文。正面四行,每行八至九字;背面四行,每行三至七字,總計四十五 字,多爲姓氏。首二字爲西夏文“貞觀”。據此可知,此物爲崇宗乾順時物(囲版二一)。 木刀,木質很好,色澤如新。其總長32.4厘米,刀長16.4厘米、寬7.5厘米、厚0.5-1.8厘米。

刃部呈弧狀(圖版二二八 銅鐸,圓桶形,侈口,高7厘米、口徑10厘米、壁厚0.5厘米。其上有方形穿,高2厘米、寬3.2 厘米,上套S形纖鈎。內有三角形繫口,下連S形鐵鈎,鈎下繫十字形銅錘 。 麻繩;質地爲貯麻,兩股合成,完好結實。繩長3.2米、直徑1.5厘米。一頭有環套,中部打一 結。

草繩,質地爲蒲草,雙股合成,斷爲數段,呈黃褐色。最長一段,長1.12米、直徑1.4厘米.

50

皮革,殘塊,羊革,白色。此物長7.5厘米、寬5.8厘米,帝1克. 舍利子,四粒。此物爲圖形,欠規整,呈黑色,少有光澤.最大粒直徑0.4厘米。 骨灰,形狀不規則,1厘米以上者計有十五片。最大的長2厘米、寬1.5厘米、厚0.2厘米。毎片

骨灰一面光潔,一面爲骨質酥孔(圖版二三)。 小泥塔模,模製,欠規整,分大小兩號,約有五千個。其中大的約占百分之一,因破損未收的約占

二分之一。大號者高5.5-6厘米、底徑6厘米;小號者高3-4厘米、底徑3-3.5厘米。泥塔模有平 底、園底兩類,分別由白土泥、黄土泥製成,大部份爲混合泥所製(圖版二四)。 小泥佛,模製,造型粗放,分大中小三號,約有一千一百個。其中大號、中號約占四分之一,因破

損未收的約占二分之一。大號高5厘米、底寬4厘米、厚1厘米;中號髙4厘米、底寬4厘米、厚1厘 米;小號高3厘米、底寬2.5厘米、厚0.5厘米。小泥佛背部多數偏平,部份三角形突起.正立面有的

呈三角形,有的呈半圓形。佛結跳趺坐,頭有高肉髻,作样定印. 棋盤傅,三件,在廢傳中檢出,都是方格棋盤,皆殘.其一,殘長22厘米、殘寬21.3厘米、厚7

厘米,刻畫整齊,有邊欄,每邊殘存六格;其二 、其三爲條碑所刻,方格大小有差别. 元豐通寶,一枚,篆書,寬邊大穿,錢徑2.5厘米、穿寬0.7厘米、厚0.09厘米。

鐵釘,一枚,呈方尖形,長4.6厘米、寬0.7厘米、尖徑0.2厘米。 坑窩磚,三十八件,其中有四件殘缺。此類磚係用殘磚稍加打磨,然後用鐵子鑽出坑窩而成.坑窩

傅大小有差,少有超過半磚的.打磨後的形狀有方形、長方形、三角形,

梯形等,也有不經打磨的。坑

窩有多有少,其中二十九件爲單坑窩,九件爲兩個以上坑窩,最多的爲十五個.坑窩形狀有直壁和斜壁

兩種,當爲鐵頭不同所致。坑窩最小口徑1.2厘米、深0.5厘米;最大口徑5厘米、深3.5厘米。坑窩

碑上的坑窩大小有差,多爲并列,也有環列的。 乾隆通寳,五枚。其錢徑大的2.7厘米,小的2.2厘米,一般爲2.4厘米。品相好壞參差,稍有銹 蝕。 坑窩碑和乾隆通寳同出土於塔體前的積石堆積層中 ,當爲清代之物。初岀一兩塊未引起重視,後來

竟出土數十塊。若擴大發掘面積,當會更多。這對斷定方塔底部被山洪積石淹埋的時間有一定參考價 值.坑窩碑用途不明,當爲宗教迷信活動的産物 。它的大量出土,説明晚至清代,這裡還有頻繁的宗教

活動。

(三)幾點認識 1 .拜寺溝方塔的清理發掘,爲研究西莫佛塔增加了新的資料 。近卜幾年來,在寧夏境內發現了多座 西夏佛塔,如賀蘭縣拜寺口雙塔和潘昶鄉的宏佛塔、同心縣韋州康濟寺塔、青銅峽市一百零八塔等。俄

管這些塔有密檐、摟閣、花塔、喇嘛塔等多種形式,但平面布局都爲八角形.銀川市西夏王陵中的陵 臺,實際上也是夯土的八角形密檐式塔 。銀川市承天寺塔,雖爲清代重建,仍然保留了西夏八角形樓閣

式塔的原貌。拜寺溝方塔被毁,造成千古憾事.這次通過對方塔的清理發掘 ,基本上搞清了方塔的建築 結構,糾正了過去流行的方塔是 “明代所建,高十一層”的錯誤説法,并確認其爲高十三層的西夏方形佛 塔,從而爲西夏佛塔的研究增加了新的資料 。 銀川市西夏王陵遺址和賀蘭縣宏佛塔的傅 ,有相當一部份是有手掌紋的。此類紋飾被認爲是西.夏碑

51

的一個特點.但是,方塔所用的碑,却未見有手掌紋的。這又從一個側面告訴我們:手掌紋碑并不是所

有西夏建築都要用的,而祇是部份西夏建築使用了部份手掌紋磚 ,敦煌莫高窟窟前西夏殿堂遺址 ,就未 見有手掌紋磚(注九)。漢文模印字磚,在西夏王陵中早有出土(注一O),方塔出土的西夏文模印字 碑,却是第一次發現,這爲研究西夏建築材料和西夏文的使用提供了新的資料.

拜寺溝方塔始建於何時?即便是塔內岀土的極爲重要的塔心柱銘文,也未能提供直接的依據.當 然,方塔的形體結構和建築風格,却提供了若干信息 ,説明方塔很可能是西夏前期的建築。這些特點是

塔身直接從地面砌起,第一層特高,不設基座;勾縫不用白灰,而是黃泥作漿;南壁各層不是佛範,而

是影塑宜極假窗;特別是塔心柱從下而上貫通全塔和塔體全部用磚實砌(不是碎磚壊心)的作法以及方

形的平面布局(在已知的西夏佛塔中没有這種作法,在宋、遼、金佛塔中似乎也很少見了 )。方塔使用 的青磚,形制欠規整,規格不劃一,火候不匀稱。這些表明對磚的規格 、質量要求不嚴,建築比較粗

放。這大概也是前期建築特有的現象.1991年4月,對方塔的木材樣品進行了碳-14測定,其結果爲

距今895 ±90年,樹輪校正年代是 855 ± 100年,正當西夏前期(注一一)。塔心柱銘文中提到的“皇 帝、皇太后”,很可能是惠宗及其母后梁氏或崇宗及其母后梁氏,他們都崇奉佛教 ,又握有實權,進行

過很多佛事活動。 宋、遼、金時期的磚塔,盛行傳雕仿木結構,重視佛像雕飾,比唐代磚塔更爲華麗。拜寺溝方塔在

繼承唐代簡單聲澀出檐作法的同時,突出正面,採用影塑直機假窗和彩繪柱、彷、斗城來裝飾壁面的 作法.這樣既産生了鮮明的裝飾效果 ,又表現出西夏佛塔建築的獨特風格,同時也體現了西良不甘落

後,在磚塔建築中強調裝飾的時代精神。《宋史•夏國傳》載:西夏“設官之制,多與宋同;朝賀之儀,

雜用唐、宋;而樂之器與曲,則唐也”。聯繫到方塔建築 ,我們得到的啟示是 :西夏建築的特點是 “雜

用唐、宋”,并有鮮明的自身特點.

2 .方塔區遺址,很可能是西夏五臺山寺故址。宋•曾鞏《隆平集》卷二。载:西夏“民居皆土屋, 有官爵者始得覆之以瓦”。《西夏法典》規定:除寺廟、皇宫外,官民宅第“不准裝飾蓮花瓣圖案,禁止 用紅、藍、緑等色琉璃瓦作房蓋”(注一二)。這次調查發現:在長約15公里的拜寺溝內,西夏遺址竟 達五六處之多,其中溝口、方塔陋、殿臺子遺址的規模都相當可觀。遍地的磚瓦及精美的琉璃構件 ,都

説明這裡的建築規格很高。 賀蘭山從南到北五百餘里 ,重要的溝口四卜個。其中有不少重巖登嶂 、松林如濤,環境幽雅之處,

是修建寺廟、佛塔的理想所在.據有關資料,西夏時在賀蘭山中有“佛祖院”、“五嘉山寺北五臺山清

凉寺”「五臺净宫”、“蘭山石嶷巖雲谷慈恩寺”等.這次發現的塔心柱銘文中又有“奉天寺"

到明代

時,賀蘭山中尚有“頹寺百餘所.并元吴故宫遺址”(注一三)。清乾隆時的《寧夏府志》卷三亦稱:“山

口内各有寺,多少不一,大抵皆西夏時舊址「近十幾年調査發現,除拜寺溝外,在大水口、西伏口、插 旗口、賀蘭口、蘇峪口、鎮木關口、黃旗口、滚鐘口、大口子及榆樹溝等,都有西夏遺址發現(注一 四)。其中的部份遺址就應是上述寺廟的故址。拜寺口雙塔、拜寺溝方塔是賀蘭山中僅有的三座西夏高 層碑塔。這説明拜寺溝寺廟在西夏的重要地位 。明初安塞王朱秩貝咏拜寺口詩中有“文殊有殿存遺址,

拜寺無僧話舊游”一句,正與傳説中五臺山爲文殊師利菩薩顯憲説法的道場相合。由此推論,拜寺溝 口、溝內的寺廟遺址,很可能就是西良“五臺山寺”、“北五臺山清涼寺二 “五臺净宫”的故址.它和山西 省五臺山寺廟一樣,是一處寺廟群落,并不是一座寺廟.

3

52

.方塔內出土的絲織品,爲西夏絲織品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方塔廢墟出土的絲織品,論

質地,有絹、綾,纱、羅.織錦;溝工藪,有舔花、補花,印花、鎖邊等;説用途,有包巾、荷包、舍

利子包等.就其品種、質量來説,這次方塔內所出的鲂織品,應是西夏考古中較多較好的一次.據 《宋

史》载:西夏皇族所用“錦綺”,多靠宋朝賞賜;西夏的官僚、商人,也從宋朝交换絲織品。根據《西夏 法典》、《雜字》等西夏文獻記載,在西夏政府中又役有“絹織院”「統院”等機構。在西夏《番漢合時掌

中珠》及漢文本《雜字》内有綾羅、銹錦,绢絲、纱,緊絲、剋絲,煮絲.彩帛、綫羅、川錦及綺補、 絲鞋等有關絲織乱和成品的名稱。這表明西夏有絲織品的管理和生産機構以及較發達的生産技術.西夏 地處西北,不事其桑.這批絲織品有可能自接來自宋朝,也有可能是西夏用宋朝的材料加工而成.將這 批絲量品經過檢測分析後.與已知的宋朝絲凌品加以對比研究,對研究西夏的社會經濟 、宋夏關係和西

夏絲織品的製造工藝.都有重要的價值. 4,方塔發現的西夏文獻,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1909年,俄國探險家科兹洛夫在我國內蒙占額濟 納旗的黒水城,發現了一批以漢文、西夏文昌主的西夏文献.1917年,金武縣知事余鼎銘在寧夏春武 縣乂發現了一批西夏文佛經.這是西夏考古的兩次市:大發現,本世紀以來,國內外的西夏學者,憑借這 兩次發現的豐富文蹴,在西夏的語言文字、社會歷史、民族宗教和文化形態的研究上,取得了爪要的成 果.促進了西夏學的形成和發展 (注一五).建國後.特別是近十幾年來,在寧夏賀闌,甘讃武威、敦 煌、定西•内蒙占黑水城等地,又有西夏文獻發現,進一步豐富了研究西夏的資料.拜寺溝方塔廢墟中

的這批西夏文獻,無論數最,還是質量,都是以前少有的.其中堪稱海內外孤本的西貝文佛經、數千字 長的西夏文文書艮卷,仁孝凫帝的發願文和漢文詩集等 ,均爲卜分難得的珍品.方塔中的發現,是繼黑

水城、斎武之後.又一次西夏考古的事:大發現. 在這批佛經中,斶於藏傳佛教密宗經典的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續 》,漢文《吉祥上樂輪略文等 虚空本續》、《初輪功德十二隅》、《是竪檄咒》以及部份殘篇殘頁,特別引人矚目.在已知的主要是黑水

城發現的西夏文佛經中,有譯自漢文的,也有譯自藏文的.在西夏的佛雷中,有受中原影響的,也有受

藏傳佛教影響的(如典型的密宗曼荼維繪畫.類似藏族唐K的密宗給書等).追溯緣由,黨項族和吐蕃 族均源於古代羌族.密項人與吐蕃人長期在河西地關交錯居住,在敦煌英髙窟 、特别是安西愉林窺的西 夏後期壁箫中有濃厚的藏傳佛教密宗藝術的色彩,這些均被學術界認為是蔵傳佛教在西夏西部地區存在

和發展的依據,進入本世紀80年代以來.在寧夏賀蘭縣拜寺口雙塔和潘利郷宏佛塔的維修工程中,又

發現了多幅藏傳佛教肖卡(如大日如來像、千手觀音像、勝樂金剛雙身像等 )和極爲少見的木離上樂金 剛雙身像等(注一六).如果加上拜寺溝方塔新發現的藏傳佛教密典.就更加充分地説明在西夏的東部

地區,蔵傳佛教也和相當的發展.

數十種卜幾萬字的西夏文獻,涉及紙張製造、書法藝術、版本印刷、啲版技術、西夏文字和藏傳佛

教等諸多學科,是探討西夏社會經済、宗教活動和文化形態的朮要資料。這批文獻尚在進一步整理和研 究之中,大鼠的西夏文字也有待譯釋,陶杵工作的進展和研究的深入,必將提供更多的有關西更王國的 信息,它的學術價値,將會更加清晰地顯示岀來 。

(牛達生)

注釋 寧夏回族自治城文化廳 .文物管理委員會編撰的《文物普査資料彙編》(1986年).

在塔後數卜米的山坳中,石•條陡峭的泄洪溝.數百年來、每逢暴湖,便形成泥仃流.衝F無數巨

53

石,將方塔一、二野淹没,并形成新的地面.長出樹木.因山道崎螭,有的地段僅寬2、3米,就是

住人的帳篷也連不進來(我們住御棚和自然巖洞),更不要説起重設備,所以我們祇能沿前壁下挖. 這裡沉積的塊石,也在1米見方左右.



同是在賀蘭縣的拜寺口雙塔和宏佛塔,在維修工程中,祇競現了“天宫”,而未見••地宫”.在方塔區南 北高臺h的兩座墓塔.已被盗掘,證明這裡曾經有人搞過破壞.



賀蘭縣拜寺口雙塔.宏佛塔都是西夏佛塔,其塔刹皆爲相輪式。俄羅斯聖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

(乂稱冬宮)所蔵的1909年在我國内蒙占黑水城出土的西夏彩繪木塔, 其塔剎也是相輪式.

五參見注釋一,

六“前面” J解生喜解補”皆爲西夏文直譯,其準確含義 ,待考。 t



參見注釋六. 《略疏》,係此佛經的代稱。此爲何經,待考。

九潘玉閃.馬世長《莫高窟窟前殿堂遗址》,文物出版社1985年12月版。 - O

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銀川西夏陵區三號陵園東碑亭發掘簡報 》,《考古與文物》1993年第2期.

一一

蹂-14測定數據,爲寧豆冋族自治區文化廳文物處由潤澤同志提供 ,謹致謝忱.

一二

克侑諾夫(俄)、李仲三:《西夏法典一天盛年改舊定新律令 》,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版.

一三

明•胡汝解《嘉靖寧更新志》,上海古籍書店196 1年影印本.

一四

牛達生,許成《賀蘭山文物古迹考察與研究》,事爱人民出版社 1 988年8月版.

一五

牛達生《傳統史學對西妥的研究以及黑城西夏考古對西夏學産生的重要作用》,《寧夏文史》第八輯

(1991 年 8 月)。 一六

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賀蘭縣文化局《寧夏賀蘭縣宏佛塔淸理簡報》、《寧夏賀蘭縣拜寺口 雙塔勘測維修簡報》,《文物》1991年第8期.

*54

賀蘭縣宏佛塔

于存海何繼英

宏佛塔,俗稱“王澄塔”,位於寧夏冋族自治區賀蘭縣潘昶鄉紅星村東面的一處廢寺內,西南距銀川

市20餘公里,距賀蘭縣城約9公里. 宏佛塔由於年久失修 ,加之受地震、地F水位升高及風雨的破壊和侵蝕 ,殘毁極爲嚴重.維修前,

此塔塔基下陷,塔身下增八角骋裂,裂縫最寬處達 25-30厘米,塔室壁面磚砌體大面積剝落,塔頂塌

圮,塔粉傾斜,隨時都有倒塌的危險.有鑒於此,】987年,寧夏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組織力喊 ,専

門搭架,進行了詳細的勘査和測缗,并請西北冶金勘測工程公司寧夏勘測工程隊進行了工程地質勘測和 塔的傾斜度跟踪測量.同時,又多次邀請國內古建專家實地勘査,擬定維修方案.1990年初,此塔的

維修方案報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在詳細做好此塔的測繪、拍照,録相和文字記録後,於同年6月底至

1991年10月上旬按拆卸重砌的方案,對宏佛塔進行了修繕.總共拆砌塔磚三百七十九層,第三百七十 九橋以下爲夯築地基,然後依照實測圖,在原址上運用原構件將此塔重砌修復.

宏佛塔的勘測設計由中國文物研究所的姜懷英(高級工程師)、許#和寧夏冋族自治區文化廠文物 處的「存海同志負責。其具體的修繕丄程由雲南省大理市第十一建築工程公司古建隊承包.此項維修工 程的I:程技術、工地管理和安全丄作等則由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賀蘭縣文化科全面 負責.主要工作人員有雷潤澤 、于存海,王省方、欣賢紅等同志.現將修塔時發現的各類資料記録如 下:



塔的建築結構

宏佛塔殘高28.34米,由夯築地基,樓閣式塔身和覆鉢式塔剎組成 (圖版二五)。

夯築地基

( -)

55

宏佛塔由於地基下陷和泥上淤積,夯築地基上皮已位於目前的地表以卜約 1.3 5米處。夯築地基高 1.5米,由七層黃土和六層建築構件墊層交錯夯築(圖版二六)。地基爲方形,邊長約1 1.5米,略大於塔 身底層。地基中部爲一椭圆形土坑,坑口沿直徑2x3.5米,坑深1.8米,口大底小。坑內填滿淤土。

清除淤土,在坑底部發現十多件泥塔模(俗稱“擦擦”)。當地郷民告訴我們 ,原塔下有一眼井,看來就

是這個上坑。此坑是否爲地宮有待商討。塔基內的七树黃土夯層,毎層厚13-15厘米,上中純净而無 雜物;六層建築殘件墊橋,每層厚6-8厘米,所墊建築塔件基本相同。其中以灰、紅陶板瓦和筒瓦爲

大宗,次爲緑色琉璃飾件,亦有少地黃色琉璃飾件及碎瓷片等 。在六層第層中.尤以第五僧(以由上向 下爲序)的緑色琉璃飾件最爲密集,在其東面以純净的緑色琉璃飾件塾鋪(圖版二七)。用於熱鋪的建 築構件,經夯打幾乎全成碎塊,僅有個別形體較小的緑色琉璃龍首、龍爪、瓦常等保存完好。夯築地基 的第七層黃土之下爲生土層。

(-)樓閣式塔身 夯築地恭上砌築三層八舊,形樓閣式空心塔身。塔身通高15.81米。每層乂山塔身、塔檐、平座三部

份組成。 第一層,高5.31米,其中塔身高3.45米,塔檐高1.32米,横下斗棋及闌額、普柏方高54厘米。

因地基卜陷和泥土的淤積,使第一耨塔身 F部1.35米的部份已被埋入地下。宏佛塔残破嚴市,尤以笫

一層殘破最其。其南面在始建時所砌的牆體自塔檐以下 (包括塔門)全部坍塌,其餘各面的塔壁内外剥 落嚴重。北而塔壁的厚度僅爲 65厘米,餘下各面的厚度爲 1.2-2. 1米不等。對殘毁的塔身,歷代採取

補砌、加砌、打夯土牆、築內外支護牆等方法進行維修 。具體的作法如下:用磚將塌圮的南壁補砌完 整,并補砌了券形塔門;在其餘各面的塔身外壁補砌一至二道傅;塔身內壁殘蝕較深,補修時先於原塔 內壁表磨砌一道碑 ,內用上填實.對傾斜的塔身採取砌築支護牆的辦法加固 。宏佛塔是由東南向西北

向傾斜。歴代維修中,在西,西北、北三面先後加了 30- 100厘米厚的磚牆,北面又加砌了支撑牆,并

在支撑牆的兩邊各砌出寬48風米、高40厘米的磚砌體,以保護傾斜的塔身。在塔身碑牆外,局部加有 支撑木,又於磚牆外圍包了夯土牆護體。夯土牆殘高3米、厚1.2米左右,純黃上一暦層夯實,夯構厚 8-15厘米。歷代的加固維修.使宏佛塔得以保存F來.後代補開的塔門,高2.4米、寬95厘米.門楣

上用磚雕出龍鳳、卷雲等紋飾和磚刻楹聯。傅雕.碑刻已大部份坍塌,并埋於門前雜土之中。據當地鄉 民講,本世纪50年代,門上碑雕保存基本完好,門額上鑲一塊磚雕陶,匾土雕刻一束前萄,其下站立

一鼠.正擡頭張望.匾F的横楣上雕刻“崎型凌空”四字,兩側的對聯爲“一柱擎天聳現廣嚴發界,五雲 繞地宏開默霧彈機二門前淤土中清理出的碑雕 、磚刻文字與鄉民所言相吻合。一層塔檐及檐下斗様塌

毁。

第二層,高4.68米,其中斗棋、平座欄杆高1.40米,塔身高1.39米,塔檐髙1.39米,檐下 斗狀及闡額、普柏方高50原米.二僧平座欄杆部份殘毁。塔身下部平面直徑10.18米,外邊長4.25

米;上部平面直徑10.04米,外邊長4.12米,上下略有收分。塔身磚砌體厚2.65米。壁面上抹白草灰 泥。從殘破處看,白灰皮有兩層。其作法是先於傅砌體表面抹一層厚約1厘米的黄泥,黄泥上再抹一層

厚0.5厘米的白灰泥.這層白灰泥1二留有彩繪的痕迹,惜已被第二酒灰皮所蓋,目前已漫濾不清。第二

層白灰皮直接抹在一層灰皮之上,厚0.5厘米左右。白灰皮上殘存有副綫勾勒出的械窗 、樞扇門,綫條

56

二四

二五

宏佛塔二眉織瞅壁彩・花草就

西夏至元

宏佛塔二層棋眼壁***形紋西夏至元

二六

宏佛塔三層磚雕斗繡

西慶

鐵細,多施緑色.第二層塔身上部用磚砌出仿木結構的闌額、普柏方,普柏方下砌磚雕柱子.柱子高

15厘米,寬11塵米、厚4.2厘米.普柏方上承托瞎雕斗様.斗柳高34厘米、族寬47庫米,糕上施 紅,緑彩繪.斗核中有轉角斗様各一垛,補間斗様兩垛,為一斗三升交麻葉式(插圖二六).故眼壁

上有彩繪,多模糊不清,尚可辨認的圖案有用紅、绿色繪出的花草紋(插岡二四),亦有用黑色繪出的

圖面紋(插圖二五).斗铁上承托塔檐,塔檐叠澀磚下岀十皮.上收六皮,出槍78厘米.下出的第 三、五、七皮磚砌成菱角牙子.塔檐的叠澀磚全部用紅、緑色勾邊,菱角牙子施以紅、緑、藍三色.第 二層塔檐轉角皆裝有木質角梁,維修前多已朽毁.殘存的兩根角梁爲半圆柱形,其中一根的直徑是9厘

米、殘長52厘米. 第三層,高4.39米,其中斗棋、平座欄杆高1.38米,塔身高1.23米,塔檐髙1.30米,楠下斗

核和蘭額、普柏方高48厘米.平座欄杆是在第二盾塔槽之上用磚砌出的仿木結構形式,其具蔻作法爲

先用傳砌出柱子及闌額、普柏方,其上再做出一斗三升交麻葉斗隸,斗族每面有轉角斗族各一垛,補

間斗族兩垛.然後在斗球上再砌出平座欄杆,平座胃杆之上爲塔身.塔身下部平面直徑9.2米,外邊 長3.85米;上部平面直徑9.11米,外邊長3.77米.塔身磚砌體厚2.6米,出槍85厘米.第三層的結 構、裝飾、彩繪與第二層基本相同.

57

第三層塔檐之上亦出有碑砌仿木結構的斗城和平座欄杆,高1.43米。其形式與第二層斗様和平座

欄杆相同.

(三)覆鉢塔部份 在三圄樓閣式塔身上部,爲一座完整的十字折角覆鉢式塔,殘高12.53米。此塔由塔座、塔身、塔

剎三部份構成。塔座高5.50米,其下部爲高3.64米、底部直徑8.57米的三層十字折角形底座 ,其上

砌高1.86米、底部直徑7.36米的圖形束腰須蠲座。塔座上砌帶肩覆鉢式塔身 。塔身高4.37米,底部 平面直徑6.56米。塔身之上存十字折角形刹座和兩層相輪 ,刹座高1.27米,底部平面直徑3.65米。

刹座形制同覆鉢式塔座相同。相輪殘高1.39米。

(四)塔心室 塔心室平面呈八角形.該室位於樓閣式塔身底層至覆鉢式塔身中部。塔心室高約23.5米,塔心室 第二層底部平面的直徑爲 5.48米,向上内收登澀封頂,使塔室呈八角錐形。

(五)天宫 在落架拆卸時,於覆鉢式塔身上部的第十九層砌碑層正中,發現中心柱方孔,孔徑23-32厘米。至 三十多層砌碑層時 ,見中心柱方孔用一塊厚木板遮蓋。木板爲長方形,長183厘米、寬32厘米、厚9

厘米。此木板爲安置中心柱的横梁木。木板上部的方孔内保存有一段殘朽的中心柱木 。此木爲圓柱形,

直徑16厘米,殘長87厘米。繼續下拆二層磚,見中心柱孔周圍開11-14厘米的小口。往下開口逐漸 加大,并發現堆置的絹繪佛畫、西夏文字離版、彩繪泥塑佛教造像等珍貴文物。經逐層清理文物,搞清

楚了放置文物的是一個平面爲方形、上小F大、中間有方孔的磚砌梯形槽室(圖版二九、三O)。方孔 與槽室間砌一層小磚。槽室高1.63米,底邊長2.2米,四壁由下至上砌磚十九層。此槽室應該爲天 宫。

(六)宏佛塔砌磚方法及用磚 宏佛塔殘毁嚴重,塔心室壁面的砌磚大面積脫落(圖版二八)。造成砌碑剥落的主要原因是:此塔

的相當一部份磚在砌築時不錯縫(圖版三一),採用齊砌的方法。宏佛塔所用的崎,基本爲方傳和條磚 兩大類:1.方磚。其中有手掌印痕磚、溝紋磚、素面磚三種。手掌印痕磚的規格爲37 x 37 x 6.5厘

米,傳的一面陰印一個手掌的輪廓。手掌一般長18厘米、寬15厘米,掌寬指粗,係傳坯做好後,手 直接按上去留下的印痕(圖版三五).手掌印痕磚在同心縣康濟寺塔(注一)、銀川市郊西夏王陵多有發 現(注二)。溝紋磚的規格較手掌印痕磚爲大 ,多爲39 x 39 * 7.5厘米,也有少量的爲47 X 39.5 X 8.5

厘米的特大號碑。溝紋磚是典型的遼碑,在遼塔中常見。相當數量的溝紋磚正中有一“固”字戳記(圖版 三二),少量的戳記爲“沉泥”二字。素面碑的規格同手掌印痕磚基本相同,爲37 x 37 X 6.5厘米。2.條 磚。其中有手掌印痕磚、忍冬紋磚、劃綫磚、素面磚四類。在上述四類條傳中,又以手掌印痕條磚最

58

多,規格爲37x 18X6.5塵米.此類碑與手掌印痕方碑一樣,其中一面有一大手掌印。素面傅次之, 一般的規格爲37 x 18 x 6.5厘米,亦有少量规格爲 42 * 22 x 8厘米, 4 1 x 20 x 8厘米的特大號素面條

傅.忍冬紋條傳總共發現了五十七塊,規格耳36x 18x6厘米.這五十七塊碑全部砌在樓閣式塔第二

梢塔檐上,碑的一面浮雕忍冬紋(圖版三三).劃綫磚僅發現四塊.規格較小,爲35x17x6厘米,多 於傳的邊沿刻出一道邊框綫。在宏佛塔所用的碑中,還發現一塊特殊的墨繪棋盤格方傳,棋盤的格式與 今天的象快棋盤近似 (圖版三四).此陣的規格與素面方碑相同.

二塔内外出土的文物 在落架拆卸宏佛塔時,於天宮.塔砌箱,

夯築地基以及塔内外淤上內,發現了大量的文物遺存.現

分述如下:

(-)天宫内出土的文物 在天宫有限的空間内,放置着朽殘的彩繪絹質佛畫'

彩繪泥籾佛教造像殘塊、彩繪木雕殘件、西夏

文木雕殘版,經書殘頁、絲織品和其他文物.其中佛畫、經書殘頁等堆放於佛教造像殘塊上部,西夏文 木囉殘版散置於天宫之内.

1 .彩繪絹質佛畫,共卜四幅.其中較完整的有十幅,另有四幅咨面殘斷,所飨內容已漫漱不清。 ①歡喜金剛圖(唐R).此圖縱61.3厘米、横40厘米(圖版三六),分爲上中下三部份.書面的中 間部份纶歡#金剛與明妃像.主尊歡喜金剛全裸,周身爲蓝色,共有红.黄'

魅、白、绿五個面部,其

中正面爲一大面,左右兩側各置兩小面.面部有三目.主尊共計十二件,其中兩隻主臂擁抱明妃,雙手 不清.剩餘十皆向左右兩側伸展,手中各握一法器.主導雙腿弓立,脚踩仰、覆狀的兩個怪魔。其F置

覆蓮座,蓮附肥大厚實,蓮尖勾成雲頭狀,蓮附用紅、蓝,黃三色相間.歡喜金剛身上的裝飾依照密宗 規範:頸戴佈髏串珠.身掛骷懐念珠,手、脚佩骷髏臂釧和碗釧,腾着虎皮,其後有圓形項光.明妃亦

全裸,整體爲紅色,頭戴五骷髏冠,面部有二日,物首垂髮,面對土皆一此像左臂抱主尊脖頸 ,右臂上 擧,右手握勾刀.左腿與主尊右胭并立,右胭缄至主尊腰際.明妃頸做骷腰項圏,手.脚佩環狀金色腕

釧.飮喜金剛與明妃像後有椭圖形身光,身光後面的藍色絹地上飾花草等圖案,顔色爲紅,白、黄諸 色。主像下身的左右兩側露出大象的頭和尾巴.曹面的上方横置六個艮方形小框 ,框高8厘米、寬6.7

厘米.框内皆繪一尊四皆金剛.六尊金剛的形態、大小完全相同,僅有色澤不同(由左至右咼紅、藍、 白、黄、白和緑色).金剛頭戴五骷體冠,身掛骷髏珠,手中或執法器或端盛血鉢形顱器,皆有橢圆形

紅色身光.畫面的下方繪八尊坐像,皆五官端莊、面部略帶微笑.其手印、坐姿利色澤則有所不同,左

I作降魔印,右腿平放座上,左腿搭右腿上,紅色。左2作轉法輪印,交脚坐,'黄色.左3作説法印. 盤坐,聲色.左4作降魔印,交脚座,橘紅色.左5作降魔印,箕坐.红色.左6作降魔印,然坐,黃 色.左7作降魔印,盤坐,淺紅色.左8作禪定印,盤坐,黃色.這八尊坐像皆有圓形頭光,這幅唐K

59

的部面有不同程度的磨損,其右上角殘破,中部有裂縫。作畫的方法是,先於絹上刷一層膠狀物,待乾 後打磨光滑,再在其上作畫。然面設色厚重施麗。 ②千佛圖(唐K)。此圖縱123厘米、横82.5胤米(圖版三七)。靈面中心部份繪一坐佛,身着朱

紅袈裟,施降魔印,結跳趺坐,有項光、背光、身光。身光的靠背上繪有鯨魚和怪獸。坐佛像上方繪一 座覆鉢式靈塔。在這尊坐佛像周圍,乂劃分成三十五個長方形塔龍 。每個塔龍內繪一尊結跳趺坐的佛

像.佛身披朱紅袈裟,面部和身體外露部份呈黄色 ,手印有降魔、説法、粽定、轉法輪幾種,皆有項 光.背光、身光。每尊坐佛頂上都繪一座故鉢式塔。因塔身被佛像所遮擋,故而僅露出一部份。塔刹由 須彌座、相輪和日月寳珠構成。羔面色澤深沉,以紅、黄、藍色爲主,并有描金.此圖絹質柔軟,表面 光滑,畫面上有不同程度磨損和煙熏的痕迹 。從此圖四角留有捆紮痕迹來判斷,這幅唐卜應是從四角 紮繩來掛起的。

③坐佛圖(唐卡)。此圖縱62厘米、横47厘米(圖版三八)。畫而上的坐佛飾尖螺髻,五官端莊,

身着圖領朱紅袈裟,施抑定印,結跳趺坐於蓮花座上,有椭圖形項光、背光和身光。坐佛圖背面右下角 有一方形戳記,邊長1.7厘米,内有黑字,已漫澱不清,似爲西夏文字。此圖係直接繪於絹上,絹薄而 柔軟,背面裱糊一層西夏文的印經紙 ,紙已大部份脫落,

①坐佛圖(唐卡)。此圖縱46.5厘米、横30厘米。畫面上的坐佛飾低螺髻,面相方圖,艮眉細 眼,嘴角上翹,略露笑意。其五官用墨綫勾勒,面部以淺紅色輦染。佛身穿朱紅交領袈裟,手印不清, 結跳跳坐於蓮花座上。其後有椭冏形項光,背光和身光,蓮花座F爲朿腰須彌臺,臺上繪有紅、緑色花

紋。這幅作品畫前先於絹上刷了一構膠糊狀物 ,膠糊顆粒較粗,刷的也不均匀,故略顯粗糙。畫面四邊

及中部破損(圖版三九)。

⑤護法力士圖(唐卡)。此圖縱80厘米,横51.5厘米.發現時橫斷爲三截 。畫面上繪一護法神 仙.這位神仙頭戴冠,冠頂上又出一法像,長髪後揚,突眉怒目,大嘴齟咧,肩披紅色雲肩,腰束長 帶,右手握長把三股叉法器,左手於胸前托一物,雙腿直立,身上裝飾金色耳環、腕釧。畫面主要用 紅、黃、曲色,設色濃麗,對比強烈,綫條流暢有力。畫面右上角有一長方形榜題,長11.5厘米、寬

2.8厘米,爲紅色地,其上墨書四個漢字,似爲“□图真君”(网版四O)。

⑥護法神圖。此圖縱63.5厘米、横46.5鹿米.護法力士坐於須彌臺上的蓮花座內,頭戴珠飾寳 冠,面相豐腴,杏眼圓瞪,上身裸露.下着紅色短裙,周身佩戴項圈、嘤珞、臂串、腕釧等飾件。其後

有圖形項光、背光和身光。畫面經煙熏火燎,已嚴重污染和局部殘破 (圖版四一).

⑦熾盛光佛圖。此圖縱139厘米、横80厘米,畫面已嚴重污染和磨損。經初步清洗,可以看出畫

面居中的主像爲熾盛光佛。佛飾尖螺髻,面相方圓,五官莊重慈祥,身著朱紅色袈裟,施説法印,結跳

趺坐於蓮花座上。蓮花座下爲束腰須彌法臺,束腰處繪一朵盛開的蓮花和兩個扛荷童子 。童子爲裸體。 佛後面有圖形頭光 、背光和身光。主尊上方繪星宿、黄道十二宫和祥雲。星宿已模糊不清。八朵祥雲內

各有七尊立像,皆頭戴冠,身着藍色或紅色長衫,雙手執笏板於胸前.十二宮多漫源不清 ,僅存圓形輪 廓。其中白羊宫、獅子宫、雙女宫、雙魚宫、天蝎宫尚可辨識.主尊左右兩側和下部繪金星、木星、水 星、火星、土星、日、月、羅喉、計都、月季和紫忝。這十一位曜星官分立於由彩虹連在一起的卄一 朵祥雲上。其中土星居中,爲一老翁,形似婆羅門,戴牛苜冠.水、金星位於土星左右兩側,皆女像裝

扮,髮髻高聳,容顔秀麗,身著交領長裙。水星左手握一卷紙札,脚下立一猴,猴雙手捧硯臺,仰首 面對水星。金星左手托一物,脚下立一隻鷄。月星亦爲女像,裝束也與水、金二星基本相同,雙手於胸

60

前捧白色圖月。日星爲男像,文臣裝扮,頭戴冠,身着交領長衫,儀表溫文爾雅,雙手於胸前捧紅色太 陽。木星、紫忝亦爲文臣像,裝束與日星基本相同,均雙手於胸前握笏板。四尊武士像分别代表火星 、 月李、羅喉和計都。武士皆長髪後揚, 突眉怒目,.手中執法器,形象威武。其中火星頭戴翼首冠,右

手握一長把法器;月字頭頂盤一條蛇 ,雙手握寳劍;羅喉、計都頭上的冠帽、手中的兵器已看不清楚, 難以判斷。十一位曜星官皆有圖形項光。畫面右F角繪一小和尚、一老翁和一輛牛車。小和尚五官清 秀,神態天真無邪,身着朱紅交領僧衣,雙手合十。老翁白髮,躬背彎腰,似爲車伕。牛車爲紅色, 牛頭微昂,拉看車呈行進狀。畫面左下角繪兩個和尚.其中一個結跳趺坐,一個直立,均身著朱紅交領

袈裟。整個證面內容豐富,布局嚴謹 ,綫條流暢,及染設色適度。其局部已有破損和脫色 (圖版四 二)。

⑧熾盛光佛圖。此圖縱120.5厘米、横61.8厘米。書面居中繪熾盛光佛,五官端莊,身着朱紅右 袒袈裟,結跳趺坐於仰蓮須彌座上 ,其後有圓形項光、背光和身光.主尊上部繪十二宮和祥雲。十二宫

漫濾不清,僅存十二個圓形輪廓。十二宮間有祥雲四朵,毎朵内皆有七尊人物立像,惜已磨損不清,僅 存痕迹。細看七尊立像皆頭戴冠,身着交領長衫,雙手拱於胸前。主尊下方及左右兩側繪十一曜星官 ,

其布局與上幅熾盛光佛岡相同。日星、月星作帝、后装束,皆戴冠。月星冠前繪一圖月,手中捧一隻

白兔。H星冠前以太陽爲飾,雙手握笏板。金星、水星爲仕女装扮。金星着黄裙,水星着黑裙。木星、 紫忝文臣裝扮,火星、羅喉、計都、月李爲武士形象,土星形似婆羅門。畫面題材新穎,布局有致, 綫條流暢、設色量染適度,藝術水平較高(圖版四三)。

⑨玄武大帝圖.此圖縱78厘米、横57厘米。畫面磨損殘破,上半部尤甚。經過清洗,可見書面中 部主尊爲披髪着肩 、身穿黑色鉛甲、腰束寬帶、右手持劍、席地而坐的玄武大帝,頭後有圖形項光。玄

武大帝兩側侍士持黑旗、執劍鞘的文臣和侍女共 I•二人。文臣頭戴冠,身著交領或圓領長衫,腰朿帶, 穿宋代官服,或持黑色大旗,或握劍,或拿紙札。侍女髪髻高獴,身著紅色交領艮裙,或端盤,或捧物

(圖版四四)。

®大日如來佛圖(唐卡).此圖縱1 1 5厘米、横64厘米。畫面經煙熏火燎, 已多處殘破和漫鴻不 清。經過清洗,可見中部主導爲大H如來佛。大日如來戴冠.身著通領袈裟,施禪定印,結跳趺坐於仰 蓮須彌座上,有圖形項光、背光和身光。法座兩側侍立兩位供養人,書面右側供卷人,面相圖腴,五官

秀麗,頭頂上方似立一隻白兔,身著通領長裙,飾有項圈、腕釧等。畫面左側供養人,頭部已漫減不

清,身姿及服飾與右側供養人相同(圖版四五)。

⑪千手觀音圖(唐卡)。此圖殘長93厘米、寛60厘米。畫面已嚴重缺損.經過清洗拼對,始成現 狀。觀音頭部缺損,僅見無數隻手。手勢自然多變,手印各异。每隻手的掌心上繪一隻眼睛,觀音像 用墨綫勾描,綫條流暢,筆法娴熟。畫面右口角繪一供警服子 。其面相圖腴,眉淸目秀,雙腿蹲立,雙

手托盤,有圓形項比和背光(圖版四六)。 ⑫接引佛.此圖縱84.5厘米、横53.5厘米。益面嚴重磨損,已漫瀬不清。經過清洗後,可見其爲 接引佛。

⑬八相塔圖(唐卡)。此圖殘長47邮米、殘寬30厘米。殘存畫面上有寳塔六座,其中三座塔的榜 題尚存。榜題均殘缺不全。塔圖畫面左側爲西夏文榜題 ,右側爲漢文榜題。尚可辨認的漢文榜題爲“鹿

苑轉財輪塔□□口湼槃塔”、“釋口口口處塔”.西夏文榜題較漢文榜題殘損嚴重.與漢文榜題“鹿苑 轉胭輪塔”相對應的西夏文榜題內,還殘存四個西夏文字。其內容與漢文內容完全相同(圖版四七)。

61

⑭菩薩坐像圖。此圖殘長62厘米、寬47厘米。畫面殘損,經過清洗拼對,可見中部爲一尊菩麻坐 像。菩薩頭戴冠,面部不清(圖版四八)。

2 .彩繪泥塑佛教造像。其中已清理出佛頭像六尊、佛面像兩尊、羅漢頭像十八尊、力士面像兩尊、 羅漢身軀十二尊及其耳、手、臂,脚等殘塊數十件。另有十餘筐殘像碎塊,有待修復整理. ①佛頭像,六尊。其中兩件保存完好,其餘四件的面部殘缺,頭部亦有不同程度的殘損 。

佛頭像1,原置槽室中層西北角.頭高31厘米、面寬25厘米。佛像頭頂爲螺髻,其中有一個白色

肉瘤,面部方頤,雙眉隆起,眉間有白毫,細長眼內的眼珠烏亮,係黑色釉料特製,鼻梁高直,雙唇 閉合,唇上用墨綫繪兩撇八字鬱鬚, 下頰則用墨綫給日、月、雲狀紋飾.從殘破處看,面部曾先後兩 次用白粉塗飾.頭像中空(圖版四九)。 佛頭像2,原置槽室下層北部 。頭高29.5厘米、殘寬24厘米。佛像頭頂爲螺髻,其中有一個白色 肉瘤,面部方頤,柳眉細眼,眉間有白毫。眼珠烏亮,爲黑色釉料特製。下眼瞼上有黑色泪痕,係眼

珠釉料滴流所致。高鼻大嘴,雙唇閉合,層上用墨綫繪八字鬍鬚,下頰用墨綫繪日、月、雲狀紋飾。 右耳微殘,左耳已佚,面部曾經兩次用白粉塗飾。頭像中空,孔徑10厘米(圖版五O)。

佛頭像3-6,皆殘損。佛頭像3已殘爲兩塊,殘高30厘米、殘寬22厘米,頭頂爲螺辔,有白色肉 瘤。佛頭像4殘高26厘米、殘寬21.5厘米。佛頭像5殘高22厘米、殘寬20厘米,頭的下半並已

佚。佛頭像6殘高19厘米、殘寬21厘米.

②佛面像,四尊。其中兩件保存較完好.另外兩件僅存殘塊。

佛面像】,原置槽室F層北部。面高22厘米、寬18.8厘米.面相方圓,雙眉隆起,眉間有白毫,

雙眼細長,眼珠烏亮,爲黑色釉料製成,有泪痕,直鼻大嘴,唇上墨繪八字鬍鬚,下頒上墨繪日、 月、雲紋飾,惜已殘損.面部裝飾白粉(圖版五一)。

佛面像2,原置槽室下層北部 。面高22厘米、寬17.5厘米,厚2厘米。面部五官、神態與佛面像 1相同(圖版五二)。

佛面像3 ,僅存殘塊,殘髙1 2厘米、寬I 3.5厘米.眼珠爲緑色釉料特製 。面相與佛面像1、2相 同. 佛面像4,僅存嘴部及下須的日、月、雲紋飾,

上述四尊佛面像的形制及神態與前面的佛頭像的面部基本一樣 。山此推論,這些面像應該是從佛頭

像上脫落下來的。

③羅漢頭像,十八尊。其中有六尊保存基本完好,有七尊面部脱落,有五尊無面部、頭也殘缺不 全。

羅漢頭像1,原置槽室F層南部。頭像高18.3厘米、寬12.5厘米。此尊羅漢爲圓頂光頭,面相方 圓,濃眉大眼,眼珠爲緑色,係緑色釉料特製,雙眼因釉料F溢笛有緑色泪痕,鼻梁髙直, 雙唇閉

合。面部先後兩次裝飾白粉。頭部中空,孔徑5.5厘米(圖版五三). 羅漢頭像2,原置槽室下層南部,同羅漢頭像1放在一起.頭像高21.7厘米、寬12.5厘米。此尊

羅漢爲圓頂光頭,面相方圓,濃眉大眼,眼珠烏亮,高鼻大耳,左耳殘缺,額頭陰刻出幾條皺紋,爲成

年人像。面部裝飾的白粉多已脫落。頭部中空(圖版五四). 羅漢頭像3,原置槽室下層西部 。頭像高17.2厘米、寬12.3厘米。此尊羅漢爲圓頂光頭,面相散

圓,濃眉大眼,眼珠圖突,雙耳殘缺。面部飾白粉,頭部後側稍殘,頭部中空 (圖版五五)。

羅漢頭像4,原置槽室下層西部 。頭像高15.4厘米、寬12.5厘米。此尊羅漢爲圓頂光頭,面部上

62

寛F窄,雙目俯視.眼珠烏宛.有因釉料外溢尔卜.的泪痕,直鼻小嘴 ,F類微微上翹.神態天真可愛. 頭部中空(圖版五六). 難漢頭像5,原置槽室中附東北角.頭像高16.5匣米、寬13.5厘米,此尊羅漢爲圓頂光茹,粗眉

細眼.眼珠烏亮,眼角稍翹,鼻梁髙直,雙耳殘缺,額頭及面頰有局部破損(圖版五七). 爆漢頭像6,原置槽室中时.頭像髙18厘米、寬13.5厘米.此尊羅漢耳圓頂光頭,黒眉隆起,雙

II平机.眼珠用绿色糊料特製.因細科下流,故在面部形成泪痕,直鼻大嘴,右耳已缺.左耳稍残.面 部裝飾白粉.頭部中空.孔徑4 5厘米(圖版五八).

鳳溪頭像7-13,頭部保存城本完好.但面部已脫落殘缺,頭部中空 ,孔徑爲5-5.5厘米不等.其 中撕漢頭像7高19.5厘米、宽13.5厘米,脖頸殘艮1.5厘米;羅漢頭像8髙17.4厘米、寬12.5刪

米,頂部左側稍殘;羅漢頭像9高17.5厘米、寬13.7厘米;羅漢頭像10高16厘米、寬12.5厘米, 頭部上寛卜.窄;羅漢頭像1 1高18.8厘米、寛14删米.右耳保存完整,左耳稍瘦 ;羅漢頭像13.高

18.6塵米,寛14厘米,右耳下部稍殘.

嵬漢頭像147 8.面部脫落,頭部僅存一半.其中葬漢頭像14僅存葩的上半部.殘高14厘米、寬

14厘米;羅漢頭像15僅存頭的左半部,高16阻米、寛13厘米;羅漢頭像16僅存頭的上半部和半隻 右眼,髙14厘米、寬13脛米;羅漢頭像17僅存頭的上半部泥胎,高10厘米、寬9.2厘米;維漢頭

像18僅存頭的頂部. ①力士面像,兩尊.

力士面像1,位於槽室中橋.面像殘高9.5厘米、寛12厘米(圖版五九).力士右額稍殘,雙刷緊 鎖,咗日圓突,直鼻大嘴.表情勇猛威武. 力士面像2,殘高7陛米,残寬8厘米,僅存左眼下半部及鼻子、嘴和面部左側,其形象與力士面

像丨相近. ⑤維漢像身,十二尊.其中八尊保存完整,另外四尊僅存躯幹的一部份,還有大量的羅漢像身殘

塊,尚待修復。

羅漢像身1,位於槽室中網東部 。像身殘髙45.5厘米,寛38厘米,羅漢結咖趺坐,雙臂下垂放至 腿部.雙手和雙腿殘缺.身著交領右祖袈裟,袈裟黑色観底,腹部銀白色團花,領邊亦爲白色,腰部束

帶.袈裟外穿通領大衣,大衣用白色襯底,其上用硃砂给出方格幾何纹圖案.方格內又刻畫緊密的卷雲

紋和烏紋,紋飾上還有描金,但多已脱落.此像腹内藏冇西夏文經卷,已焼成灰燼(圖版六O). 銀漢像身2,位於槽室中幡南部.像身殘高44厘米、寛38.5厘米.羅漢結斷趺坐,雙臂下垂放至 腿部,雙手和雙腿殘缺.身暑交滇袈裟,腰部束帶,外穿右袒大衣.袈裟用白色襯底,在腹部,肩部繪

幾朵大團花.网花多模糊不清,僅存輪廓.惟有右肩上的画花尚可看清紋飾,即在圓圈內用細綫刻狀繁 密的鳥銜花紋飾,紋飾表面還貼有金箱,在羅漢腹內蔵有西夏文經卷,惜多已燒成灰燼。從其殘片上, 礒約可見經過刻印的西夏文字 (圖版六一).

羅漢像身3,位於槽室中履西部.像身残高39厘米.寛34厘米,邪漢结曲趺坐,雙臂下垂放至腿

部.雙手和雙脚已佚.身著交領袈裟,外穿右袒大衣.大衣用白色殿底.上面飨出黑色方格圖案.像身 表慚剝落嚴重(圖版六二). 痢漢像身4,位於槽室下層北面.像身殘高45匣米、寬43厘米。羅漢結咖趺坐,雙臂下垂放至槌

部,雙手和雙脚已殘缺。身著交領袈裟,腰部束帶,外穿右袒大衣.袈裟用黑色襯底,上給白色團花.

63

大衣爲紅色,用黑色繪出格子圖案。領邊和方格圖案內刻畫緊密的花卉紋,紋飾上貼有金箔,惜多已脱 落(圖版六三)。

羅漢像身5,位於槽室下層北部。像身殘高49厘米,

寬30厘米.羅漢右臂和雙腿殘缺 ,左臂自然

下垂至腿部,左手殘缺.身著右袒袈裟,腰部束帶,帶於腹前打十字結。袈裟外穿右袒大衣,衣用白色 襯底,其上用墨綫繪出方格圖案,大衣領邊用陰綫刻畫細密的花卉紋飾,紋飾大多磨損不清。此像腹内

藏有西夏文經書一卷,已熏成黑色。經書長15.7厘米,書中刻印的西夏文字方整醒口。每字高9毫 米、寬8毫米(圖版六四)。

羅漢像身6,位於槽室下層北部 。像身殘高41.5厘米、寬34厘米。羅漢結跡I趺坐,雙臂和雙腿殘

缺。身著通領右袒袈裟 ,腰部束帶,外披通領右袒大衣,大衣用白色襯地,上用墨綫繪出大方格幾何圖 案。像身表層部份脫落(圖版六五)。 羅漢像身7,位於槽室中層,像身殘高48厘米、寬36.5厘米.羅漢結跳趺坐,雙臂微屈放至腿 部,雙手和雙腿殘缺。身著交領袈裟,腰部束帶。袈裟用黑色襯地,上繪白色團花,團花漫濃不清,僅

存輪廓。袈裟外著通領右袒大衣,大衣白色,上繪黑色大方格幾何圖案(圖版六六)。 羅漢像身8,位於槽室中層。像身殘高36厘米、殘寬24厘米,四肢殘缺不清。身著通領右袒袈

裟,腰部束帶,外著通領大衣,大衣背部有黑色大方格幾何圖案。像身表面經煙熏,色澤已模糊不清

(圖版六七)。

羅漢像身9-12,僅存軀體的一部份.爲跳趺坐.其中像身9,存左肩和領部左側,殘高33厘米、 殘寬29厘米,表面白色,上用墨綫繪出大方格幾何圖案,方格邊沿用細綫淺刻繁密的卷雲紋和圖圈 紋,每個惻圈內均分成八等份,每等份内有一梵文字,字已漫鴻不清,花紋上殘留有金箔 。像身10僅

存跳趺坐,寬39厘米。像身11僅存右肩部.像身12存軀體的左半側,爲跳趺坐。 ⑥佛手、佛脚。殘存的佛脚爲右腿左脚 ,呈跳趺坐狀,殘長34厘米,表面貼金箱,多已脱落.此

脚塑造精細,大小與已發現的佛頭像、佛面像的比例相當 ,應該是這批佛像的殘肢(圖版七O)。殘存 的佛手,較完整的僅有一隻,其餘的多爲手指。此手的五指卷握,長15.5厘米、寬9.5厘米、厚7厘

米。其表面同佛脚一樣有貼金 ,比例亦相稱(圖版七一)。

⑦泥塑佛教造像殘件,十餘筐,有手、脚、耳朵、嘴、眼睛、像身內胎及衣紋殘塊等.其中手較完 整的有兩隻,長6-10厘米、寬5.5厘米,與羅漢頭像、羅漢身軀比例相當。手指數十件,有佛像手指

和羅漢像手指兩種。羅漢脚較完整的一隻,長12厘米、寬5.5厘米。羅漢耳朵十餘隻,皆長6厘米左 右,同羅漢頭像上的耳朵的大小、形制相同(圖版七二)。一部份塑像殘塊的衣紋表面有彩繪和貼金 。

彩繪顏色爲紅、緑、黑色幾種,花紋多漫連不清,少數尚可看清輪廓 。有一殘塊上用墨綫繪一個圓圈, 圈内用白色襯底,其上繪一昂頭張嘴 、四肢奔跑的動物,圓圈外繪黑色忍冬紋(圖版六八)。有的殘塊

上保留着繁密的花卉紋、卷雲紋等(圖版六九)。 3 .彩繪木雕.其中主要有以下幾件: ①木雕菩薩像.一尊.此像高24.4厘米、身寬6厘米。菩薩頭戴高冠,面相豐腴,柳眉細眼,直 鼻小嘴,五官秀麗。上身斜披絡掖,飾項圈、環珞,F身着長裙。隆胸細腰,啓部右傾,右手殘缺,左

手自然下垂而持有一物.菩薩立於朿腰須彌座上 ,通體施紅色,表面貼金,惜多已脫落.這尊木雕像爲 整塊木料圓雕而成,造型優美,雕工細膩(圖版七三)。

②木雕女伎像,一尊。此像殘斷爲五塊.經拼合爲一女像。殘高28.5厘米、寬13厘米、厚1.1厘

64

米.女伎頭戴冠,五官秀麗.面部向右側,右臂屈伸至胸際,右手掌心向上,左手搭於頭頂上,手中握

一物.左腿屈立於仰蓮座上,右腿上盤,右脚尖搭在左腿膝蓋一側,回首轉身,呈舞蹈狀.這尊女伎像

上身裸露,披巾繞身,下著短裙,通體彩繪貼金,雕工娴熟,具有濃渺的佛敎密宗藝術的風格(圖版七 四).

③小木塔.一件.高17.5懈米、底直徑5.5厘米.塔爲覆鉢式,由基座、塔身、塔利三部份组 成.刹頂繫一條網帶,表面朽蝕(圖版七五).

④木幡頂,兩件.兩件的形制,大小一模一樣,均耳圓形,直徑8.6厘米、高4厘米.表面彩繪建 珊一周,蓮瓣用紅、緑和黃色繪成(圖版七六). ⑤殘臂,一隻。此臂殘艮6厘米、直徑1.3厘米.背上戴環狀臂申,表面施有彩繪,惜多已脫落.

⑥木雕残件,兩件.其中一件殘長85厘米、寬13塵米,表面爲緑色.另一件殘長14刪米,寬4

厘米、厚1.7厘米,爲不規則形.表面殘存有貼金. ⑦木板殘塊,兩塊.一塊艮21.5厘米、寬3.5匣米、厚1厘米,表面施朱红色.一塊殘長29.2厘 米、寛2.5厘米、厚7毫米,斷片兩截二 ⑧木簡.一枚.殘長11.2座米,

寛1.9厘米、厚4毫米.正面微有弧度,從上至下墨書五個西夏

文字(圖版八。)・背面亦隈害西夏文字,但較正面字小.木簡頂端鑿一闘孔,孔徑3毫米.此簡上的 西夏文字,經西夏文字専家李範文先生譯釋 ,正面五字似爲“寳塔錢數”,背而爲捐款者名開.道説明此

木簡是修塔募捐時的木簡.另外,李範文先生處還有一件供研究用的西夏文木簡,也是出自宏佛塔.這

件木簡亦爲艮條狀,長15.7厘米,寛3厘米、摩4毫米,兩面都墨咅西夏文字. ⑨軸杆.六根.其中四根基本完整,另外兩根殘嘶.六根軸杆均為圖柱狀.一根長55.5理米、直

徑1.3厘米.杆上鑿一槽,槽內存朽布残片;一根艮52.5厘米、直徑1.2厘米,斷爲兩截,杆上懵内 有朽布殘片;一根長39.5厘米、直徑1厘米;一根長36.9厘米、直徑8塗米,兩端塗成紅色;一根殘

長32.5厘米,

直徑1厘米.杆上保留有畫布殘塊,其畫布殘塊與《八相靈塔圖》所用布料的質地、色

澤完全一樣,由此可推知,此根軸杆應該是《八相靈塔圖》的軸杆;一根殘艮20厘米、直徑1.6即 米.

4 .西夏文木雕版.槽室内散置西夏文木雕殘版兩千餘塊•.其中較大的一塊殘艮13厘米、寬23.5團

米,厚2.2厘米,最小的一塊段長和殘寛均不足I厘米.僅存一個字的半邊,在兩千多塊殘版中,除了 最大的一塊没有全部炭化 ,其餘的已全部炭化變黒,不過版面上的文字仍清晰可見.大部份聽版兩面有

字,還有部份雕版一面刻字,也有部份碎塊上無文字.其字號可初步分爲大中小三種 : ①大號字版。這類雕版發現較少,共七塊。每字1-1.2厘米見方,字體方正,刻工娴熟有力.

大號字版1,殘長13刪米,寬23.5厘米,一面刻字,版面中間有寬I厘米的中縫,中縫两個各竪 刻六行西夏文字.其中最艮一行殘存十個西夏文字.行距6-8毫米,字距1毫米.中縫上亦刻有三個

西夏文字,較版面上的字略小.雕版背面平整無字(圖版七七). 大號字版2,殘長7.5理米,寛13.2厘米,一面竪刻七行三十二個西夏文字,版面上有中縫,中縫

寬1.1圈米,中縫上刻漢字“四”,估計是頁數.

大號宇版3,殘長4.8厘米、寬7.7厘米、厚1.5厘米,存四行十四個西夏文字. 大號字版4,殘長5圓米、寛5.5厘米、厚1.5塵米,存四行十五個西夏文字和左側邊縫. 大號字版5,殘長5.5陛米、寬6.5厘米、厚1.5丿奥米,版面上存四行十五個西夏文字和上邊縫.

65

大號字版6,殘艮6.5厘米、寬4.5厘米、厚2厘米,版面上存兩行十一個西夏文字和中縫以及上

遡縫。中縫上同大號字版1 一樣,亦刻兩個西夏文字.

大號字版7,残艮3.2厘米、寛7厘米、厚1.8厘米,版面上存四行十個西夏文字. ②中號字版.這類雕版數量最多.约占西夏文字琳版總數的一半以上.中號字版兩面均刻有西夏文

字.字體方正秀艇.刻工細腻有力.其中一面所刻的西夏文字 I解米見方,另一面的西夏文字略小,約

爲8毫米見方.中號字版殘碎較甚,絶大部份不足5厘米見方,艮和寬均在10座米以上的殘版有十五 塊。

中號字版I,殘艮11厘米、宽23.7厘米.正面殘存十四行西夏文字,行距6-8毫米.字約爲I原

米見方.背面字較正面字略小.已磨損不清.



中號字版2,由三小塊拼對,犠艮8.5厘米、寬12厘米,正面存十三行西夏文字.行距6-8臺

米。背面字已磨損不清. 中號字版3,兩塊拼對,艮12潤米、寬14.7厘米.

中號字版4.兩塊拼對.長9厘米、寬1 1.2塵米,保留上下邊綫.正面存八行西夏文字.背面字較

正面字小. 中號字版5,殘長8厘米、寬17厘米,存九行西夏文字.

中號字版6,殘長14厘米,

寛18.5厘米,由五小塊拼對,存十行西夏文字(圖版七八)。

中號字版7,残艮4.5厘米、寬6厘米,兩塊拼對.存五行西夏文字. 中號字版8,變長6.5厘米、寬12厘米,存六行西夏文字.

中號字版975,較中號字版1-8略小.其尺寸在10厘米見方以內,存兩行至五行字不等. ③小號字版.此類雕版約占西夏文木雕版的百分之四十左右.字版厚1.5厘米,兩面刻字,兩面字 體的大小基本相同 ,每字6毫米見方,字體娟秀,筆畫較細.在小號字版中,5厘米以上見方的有十餘

塊,其餘皆爲不足5厘米見方的碎塊.

小號字版I,殘長10厘米,寬38.5厘米、摩1.2厘米.兩塊拼對在一起,共存二十二行西夏文

字.行距為5-7奇米.此塊爲這次發現的西夏文喷版中版面最寬的一塊(將版七九). 小號字版2,殘長8.5厘米、寬丨0厘米,存卜行西夏文字. 小號字版3,殘長8.5厘米、寬11厘米,兩塊拼對。 小號字版5,殘長4厘米、寬5厘米,正、背面各竪刻一行符號,兩面符號形狀不同.

上述的一部份西夏文木雕版,經西夏文字専家、寧夏社會科學院西夏研究室主任李範文先生譯徉. 均爲經版.至於具體為何經,尚有待進一步考證.

5 .朽書、殘頁. ①朽書。槽室上層發現大鼠朽書碎塊,書已成爲荒粒狀,其中最大的一塊殘艮13厘米、寬13冊

米、厚1.5解米,残塊寬度應爲原書寬度,書頁朽蝕後已粘連在一起,頁面上印刷西夏文字.其餘朽書

碎塊多不足3厘米見方,頁面上印刷西夏文字,亦有個別地方印漢字.無論西夏文字還是漢字,皆用精 書,字體方正(圖版八一). ②白、藍色網質封面.與朽書混雜在一起的還有t•多塊白絹或帝绢封面 ,封面上多帶朽書碎塊,有

的封面上存西夏文字,已漫谡不淸.較好的一塊白絹封而, 長18厘米.寬9.5厘米,三層白絹,絹上 有西夏文字,字大而規整,爲E卩刷的。另一塊封面,艮17厘米、寬1 1.5厘米,絹攸封面上留有裝訂書

66

的细绕绳,還有一塊藍绢封面.艮17.5厘米.寛1 1厘米. ③西夏文殘絹,一塊.此絹目白色,殘艮5厘米,宽5.5厘米,其上墨書竪寫西夏文字三行,每字 8老米見方,書寫方正(圖版八二).

④西夏文書殘頁,一張.此頁爲白綿紙,紙薄而柔軟,殘長18厘米、寛I I厘米。紙上墨書西屯文 字卜行,每字7-8毫米見方,字的清秀,書寫流利,係用毛筆苴接寫於紙上。此件文書經李範文先生

初程.爲護塔寺院條文或律令抄件 (圖版八三)。 ⑤西夏文書《番漢合時掌中珠》殘頁.此頁紙色泛黃,發現時粘在一塊不規則的泥土上.残頁上存

西夏文和漢文的對音字(圖版八五).經査對,應是西夏人骨勒茂才編印的《番漢合時掌中珠》第四口 笫六欄的殘頁(注三).

6 .發願幡帶、碎布塊.香袋. 我願幡帶,一條.長225處米、寬23.5厘米.幡帶爲黃色絹質.雙暦製成,帶尖呈▽形.戰現

時.幡帶中部打一活結.正面由上至下用墨揩書三十七字:“□威州張義堡第壹百樂指揮第壹社曲仲本 家人等同啟心願自辦清財施幡壹合滿奉獻上 ”(圖版八四). 掛帶,兩條。掛帶爲絹質,戰理畤嚴也污染, 色澤不清.一條長44厘米,一條殘長39塵米,均爲

雙解製成(圖版八六).

蓝花布香袋,一個.長10跳米、寬7.5厘米。香袋形制爲艮方形,已殘破和験重污染,在上出色

网底上織岀蓝色花紋.香袋的掛帶爲細絹缠(圖版八七). 彩條布碎塊,三塊.其色彩務本相同,質地、靖法不同(圖版八八).一種的緯綫爲一根黄色细

缓,绳线较粗,質地似爲毛麻.另一種的绿綫、經线均爲單根細绕.紋飾爲朱色竪條.黃色竪條連績排 列.

白底黑花絹質碎塊,五塊.較大的一塊,長19.5厘米、寛9.5厘米,用白色覩底,上印黒色碎

花,圖案采取連續紋様,絹薄而柔軟(圖版八九] 碎布塊,一包。其中有白、藏,緑,黃幾種顔色,質地有絹、綱、綿、布等,污染朽蝕嚴取.

7 .其他文物。

瓷鉢,一件。口徑8麗米、底徑3.2脛米、高3厘米。大口、淺腹,小平底.瓷胎堅硬,表面不施 軸.出土時已殘破。

瓷珠.兩件.一件直徑1.8州米,一件直徑I厘米.其底平面中部均有一圓孔,孔徑2臺米左右. 表面施濕軸.細質光亮.這兩件半球狀的瓷珠的用途,根據本塔內所出彩駕泥塑像的眼珠用黑色、绿色 軸科特製的作法來推斷,因兩者形制基本相同,所以應該是用來代怦眼珠的. 绿色琉璃龍爪,一隻。長3.5刪米、寛2.7厘米、厚I厘米,此條龍的五爪稍向內屈.歧形狀與地

基内出土的大量龍爪有所不同.

绿色琉璃殘塊,三塊。梢大的一塊殘長5.7厘米、寬6.5即米,似爲獸頭殘件.夯築地基中也有同 類殘塊出土。

'

灰陶滴水,一件。長8厘米,髙7.5厘米、厚1厘米.滴水表面有海石榴紋淺浮雕(圖版九O).此

件滴水同夯築地基內發現的灰陶和緑色琉璃滴水完全相同.爲同一類模子所翻製. 爾形陶模,一件.宽3厘米、髙10厘米,形似扇面,土黄色,胎質細賦而堅便,造型規整(圖版

九一)・此件扇形陶模的紋様與夯築地基內出上的绿色琉璃殘塊上的扇面紋完全相同,這説明绿色琉璃

67

件上的扇面紋是用它來翻製的。

蓮流紅陶殘塊。其中一塊殘長4.7厘米、寬4.7厘米,另一塊殘寬10厘米,還有一塊殘寬4厘 米。此蓮瓣殘塊陶胎細腻,陶質堅硬,與地基内出土的黄色琉璃蓮瓣的內胎從質地到顔色都很相近. 青玉石條,一件。長7.3厘米、寬9毫米、厚4毫米。石條爲長條形,兩端有孔眼,孔徑3毫米。 青玉石塊,一件.長5.2厘米、宽2.3厘米,厚3毫米。

鐵釘,一根.殘長5.4厘米。 銅錢,三枚。它們分別爲嘉祐通寳、皇宋通寳和天禧通寳。

(二)塔身磚砌層內出土的文物 在塔身落架拆卸中,發現宋代錢幣十七枚。其中在塔身第三層塔檐東北角(第一百三十五暦磚上 )

發現十二枚。這之中計有皇宋通寳三枚,熙寧元寳三枚,太平通寳,

開元通寶、天禧通寳、天聖通寳、

元豐通寳和祥符通寳各一枚。在塔身第三層塔檐南面(第一百三十五層磚上)發現治平元寳、紹聖元 寳、景祐元寳各一枚。在塔身第三暦塔檐上(第一百二十九層磚上)發現熙寧元寳、政和通寳各一枚.

(三)夯築地基內出土的文物 在碑塔砌體下的夯築地基內,有六層建築殘件墊層。其中出土了大量灰陶和琉璃的建築構件以及少 量的碎瓷片等。 1 .灰陶建築構件.這之中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爲筒瓦和板瓦殘件,亦有少量瓦當和滴水殘件.灰陶瓦 當和滴水與緑色琉璃瓦當和滴水的形制 、大小完全相同,爲同樣的模子翻出來的.

2. 緑色琉璃建築構件.從塔基內已清理岀緑色琉璃構件十餘筐,約2立方米。釉色可分爲深緑和淡 緑兩種,胎質有白色和磚紅色兩種。一般來説,胎質是白色,釉色多爲淡緑色;胎質是磚紅,釉色基本

爲深绿色.這些緑色琉璃構件,經過夯打,已成碎塊,形制難辨。從其碎塊看,有圖雕和浮雕兩類. ①圓雕緑色琉璃構件。從其形制來看,可以大致分爲以下幾種:

瓦當,五卜多件。其中較完好的有十餘件,均爲圖形,直徑9.2厘米.瓦當表面飾獣面,獸面的兩椅 角呈倒八字形,粗眉突眼,療牙外露,神態凶猛恐怖。瓦當多爲淡緑色釉、白胎,少量爲深緑色釉、傳

红色胎,個別瓦當的釉色爲醬紫色 ,係富變所致(圖版九二)。 滴水,二十餘件.僅有一件較完整,殘長12厘米、高7.4厘米,表面飾有海石榴紋。 龍首,較完好的有二十餘件。大部份爲白胎、淡緑色釉,另有三件是白胎、醬紫色釉。龍首中空,

可分爲兩種形式:I式龍首,長9.5厘米、寬5.5厘米、高7.8厘米,粗眉圖眼,大嘴閉合(圖版九 三).口式龍首,長9厘米、寬5.5厘米、高7厘米,與I式的區別是長舌上卷到鼻部。 烏首,三件。這三件鳥首形制相同 ,殘長9-9.5厘米.烏首尖嘴圖眼,細長頸,頭部中空,爲白 胎、淡緑色釉。 龍爪,一百餘隻.其中三十餘隻基本完好,形制、大小相同,長9.5厘米、宽3.2厘米,五爪稍向 内屈.絶大部份龍爪爲白胎、淡緑色釉,僅有五隻醬紫色釉,可能爲畲變所致。

龍牙,八顆.牙呈圖錐狀.大牙長8厘米、牙根直徑5.5厘米。小牙長2.5厘米、牙根直徑2厘

68

米.

眼耳.五個.長13厘米、宽4.5厘米。其形制基本相同。

龍尾,六條.較完整的一條,長10厘米、宽10删米,尾尖分叉,中空. 龍眼,四隻•直徑4塵米.

艇首殘塊,五塊.其中最大的一塊 ,殘長20.5塵米、寬14厘米.厚9厘米.五塊均呈不規則形, 似巨龍首殘件. 脊獸殘件,七件.其中較完整的一件,殘長】1匣米.寬8厘米.脊徽側面有一圓孔.中空.

②浮離绿色琉璃構件.這類構件基本上是白胎、淡緑色釉.

捌首殘件,五件。其中較大的一塊,殘長13.5厘米、寬5.5厘米、厚2厘米。表面塑有一瓶頭, 龍口大張,龍頭高1厘米(圖版九四)。 砲身殘塊,四塊。其中較大的一塊,殘長24厘米、寬4厘米,殘塊上完整地保留了龍的部份娱幹

(圖版九五). 龍爪殘塊,四塊.其中一塊保存較爲完好,龍爪殘長10厘米.

扇形花草纹殘塊,約卜塊.其中較大的一塊,殘長14.5厘米.寬8呢米、厚6.5厘米.表面塑有 扇形花草紋.這類扇形花草紋琉璃殘塊與天宫槽室内出土的崩形陶模,在形制 、紋樣上完全一樣(圖版

九六).這説明此類殘塊是用同類崩形陶模翻製出來的 .

卷雲紋殘塊,三塊.其中較大的一塊,殘長8厘米、厚2.6厘米.表面初有卷雲紋(圖版九七). 鱗紋殘塊,五塊.其中較大的一塊,殘長15麗米.寛9厘米、厚2.2厘米.表面塑有龍鱗紋. 波浪紋殘塊,七塊.其中較大的一塊,殘長19厘米、寬12.5厘米、厚4.7厘米(圖版九八).

螺旋紋殘塊,四塊.其中較大的一塊殘長10塵米,厚4厘米,表面塑有螺旋紋. 3 .買色琉璃建築構件.從塔基內已清理出來的黃色琉璃構件殘塊 ,約一百件.其中絶大部份爲深黄 色釉、白胎,個別爲深黄色釉、磚紅胎,胎質細膩堅硬,在一百多件殘塊中,僅有蓮流、眼珠等尚可看

出形制. 運海.六件.從其形狀來看,可分爲六式:I式連燃肥大厚實,殘髙10厘米、寬8厘米.厚7厘 米,碑紅色胎;II式蓮解,殘高丨1厘米、寬8厘米、厚3厘米;田式蓮激,高9厘米,寛6.5題米、

厚2.5厘米.略顯細長,蓮尖呈雲頭狀;IV式蓮帽.高6厘米、宽6厘米.厚1.7厘米,蓮尖較寬大;

V式蓮冊,高9厘米、寛6順米、厚2.3厘米,蓮尖呈雲頭狀;VI式建附,高6厘米、寬6厘米,厚 1.7煙米,蓮尖呈雲頭狀(圖版九九). 龍眼,兩隻。龍眼宜徑4.5厘米,眼珠直徑1.2屈米。其形狀與緑色琉璃旭眼相似.

乳灯狀聯珠殘件,有大、中、小三種.大乳釘,圓形,直徑4.5厘米、髙4.5厘米;中乳釘,呈不

規則圖形,直徑2.5厘米、高2厘米;小乳釘.圓形,直徑2厘米、髙1.5題米(圖版一OO). 筒瓦瘦件.壁厚8毫米. 罐口沿.残高10厘米、寛12厘米、厚2厘米.

4 .兖器碎片.地基内出土的瓷器碎片約有一百片,主要爲碗、盤之類的生活用具,其中有白瓷,黑 瓷,褐色瓷幾種。在這些碎片中,白瓷片最多.黑笈片次之.一部份瓷片與西夏瓷極爲相似.例如,一

件白軸喇叭形髙圈足瓷器殘件,與銀川市西夏陵展所發現的同類西夏瓷器基本一樣(注四)(圖版一O

一);一件褐釉剔刻花紋瓷器殘片與寧夏靈武縣磁窩傭西夏瓷窑遺址出土的褐釉剔刻花紋瓷的釉色,胎

69

質基本相同(注五)(圖版一O二).還有一部份白瓷,影青瓷等爲典型的宋甕碎片.例如,一件白釉八

角形圏足座瓷器殘件,直徑7.8厘米、邊長2.8厘米,胎質細膩,釉色漂白光亮.從殘留的構件看,器 身亦爲八角形.在現存宋瓷中,底座爲八角形的瓷器是比較少見的 (圖版一0三).

5 .泥塔模、泥塔婆及泥手.夯築地基中部的椭圖形坑內 ,發現泥塔模、泥塔婆十多件,其中四件保 存較爲完整。這之中又可分爲兩種形式:I式呈窩窩頭狀,底爲圓形,直徑2.5-3.5厘米、髙3.5厘 米,製作粗糙,係隨手捏製而成(圖版一O四).II式爲佛像泥塔婆,圭形,高4厘米、厚1-1.5理

米.正面塑有一尊坐佛.佛頂爲尖螺髻,施襌定印.結曲趺坐於蓮座上(圖版一 O五).此類泥塔婆與 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黑水城遺址出土的佛像泥塔婆相似 (注六).此坑中還發現一件泥手,殘艮3.5 厘米,四指屈握.這隻泥手與天官槽室內出土的羅漢手完全一様.

(四)塔室及塔外淤土中出土的文物 塔室從後代維修的門洞以下,巳為淤土和塌落的磚塊填塞.清理時,在塔北部的地表層以下的淤土

中出土石雕佛頭一尊,石碟子蓮座一件。石雕佛頭出土時置放在石碾子蓮座一側.佛頭髙20厘米,面 寬12厘米,頭頂飾高尖螺髻,面相方正,五官端莊,口塗紅,由砂石圖雕而成(插圖二七).石碾子蓮 座,圖柱狀,長60厘米、直徑45厘米,表面一側浮雕蓮瓣.在塔門處淤土中,還發現門楣上的磚雕殘 件、銘文磚殘件等.清理塔周圍淤土時,在塔的西北角地表層以下50-60厘米處岀土銅鐸一件.銅鐸

高20厘米、口徑14.5厘米、壁厚5毫米,口沿稍殘,壁面有銘文“康熙三十八年造”(插圖二八).在 距塔1.8米處的東北部淤土中,發現銅佛像一尊、玉扛荷竈子像一尊 、銅鏡一面和錢幣十九枚.上述文 物集中在一起,似爲有意價的窖藏.銅佛像通髙 23.8厘米、座髙4厘米,中空.佛腹頂有低平螺害,

方頤,眉間有白毫,嘴角上麴,略帶笑意,施禪定印,結加趺坐於椭圓形束腰蓮座上 (插圖二九).佛

二七宏佛塔北部出土石雕佛頭像清

70

二八宏佛塔西北角岀土銅鐸清

二九宏佛塔東北部出土銅僥像清

身著通領袈裟,袈裟領邊,

袖邊鑲乳釘聯珠紋 ,袈裟外披大衣,大衣領邊飾卷雲紋 ,袈裟內著僧祇支,

腰部束帶.蓮座正面浮雕覆蓮期,蓮尖呈雲頭狀。銅鏡,圖形,直徑9.1厘米、厚4毫米,鏡面微弧,

背面浮雕四隻鳥和雲紋。玉扛荷童子像,高3.4厘米,白色玉質,圓雕,肩扛荷花呈行進狀,頭頂至脚 底中部鑿一孔,上下貫通。錢幣十九枚,其中五枚爲清朝順治通寶,十四枚爲清朝康熙通寳。另外,在 塔周圍淤土中還岀土灰陶瓦當數件 ,可分爲三種形式。

三幾點認識

(-)塔的建造和修繕時間 】.塔的建造時間 。宏佛塔在文獻中未見記載 。通過這次勘査和清理,可以初步確定此塔爲西夏晚期

建造的佛塔。其主要依據有以F幾條: ①塔上砌碑絶大部份爲有手掌印痕的方傅和條磚。這種磚在銀川市西夏王陵、賀蘭縣拜寺口雙塔、 同心縣韋州康濟寺塔中大量發現 ,是典型的西夏磚,除了手掌印痕磚,塔上還砌有相當數量的溝紋磚。

溝紋碑在遼塔中大量使用。例如,天津市薊縣遼代觀音寺舍利塔中的砌碑,基本上爲溝紋磚(注七)。

這種碑爲典型的遼碑.遼代與西熨同處在一個歷史時期。 ②塔身磚砌層中發現的錢幣 ,全部爲宋代貨幣,其中年代最晚的爲公元1111年鑄造的政和通寳.

③天宫内藏有大量:的西熨文字木雕經版、西夏文書殘頁、西夏文護塔寺院律文、西夏人骨勒茂才所 著的《番漢合時掌中珠》殘頁及西夏文木簡,還發現十餘幅西夏彩繪絹質佛畫 。有的絹畫上留存西夏文 榜題和印戳。另外,還出土大量西夏彩繪泥塑像殘件 ,其中一部份塑像的腹内藏有西夏文經卷 。 ④塔中心柱和橫梁木 ,經中國文物研究所的碳-14年代測定,中心柱距今1 140 ± 100年,樹輪較

正年代距今1080 ± 105年;横梁木距今1050 ± 90年,樹輪較正年代距今 995 ± 95年.上述年代大體 上與西夏時期相吻合。 ⑤宏佛塔下部爲三階樓閣式塔身 ,上部砌築一座完整的覆鉢式塔。其形制與公元10世紀末、11世

紀初遼代建造的北京市房山縣雲居寺塔 (注八)、公元1057年遼代建造的天津市薊縣觀音寺舍利塔基 本相同。這種形制的佛塔,正是典型的遼代佛塔。從宏佛塔與遼塔這種密切的關係,亦可推知其建造時

間應當與遼代大致相當或稍晚一些。 ⑥塔中所出的《番漢合時掌中珠》,正式刊布於西夏乾祐二十一年(公元11 90年)(注九).

由上述幾點可以初步斷定:宏佛塔始建於西夏晚期, 其建造年代不會早於公元1190年.

2.塔的維修時間。宏佛塔建成後,曾經有過幾次修繕,文獻中没有任何記載。據塔外西北角淤土中

出土的銅鐸銘文“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造”可知,清朝康熙三十八年曾經對塔進行了一次維 修。又從塔身笫一層後代補砌的磚中,發現有明代大方磚 ,據此推測明代亦對宏佛塔進行過修繕。明、 清及以後的修繕,主要是補砌第一層塔身,新開塔門,支撑護牆,圍築夯土牆,補修掛鐸木等。

71

(-)塔的建築特點 1 .宏佛塔的造型風格。宏佛塔是樓閣式塔與覆鉢式塔相結合的産物 。塔的下部爲三層樓閣式空心塔

身。這三層塔身之上承托一座完整的覆鉢式塔.樓閣式塔爲中國傳統的塔式,時至宋代,八角形樓閣式

塔已成爲我國南北方流行的主要塔式,保存至今的許多宋代八角形樓閣式塔就清楚地説明了這一點(注 -O).覆鉢式塔由印度的窣堵波演變而來 。唐至宋代,此類塔流行於西藏和我國的北方地區(注一 一)。宏佛塔將這兩種建築形式的塔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比較獨特的建築造型 。這在我國佛塔中比

較少見。它無疑爲研究我國佛塔建築提供了寳貴的實物例證.

2 .宏佛塔與觀音寺塔、雲居寺塔的异同。天津市薊縣觀音寺舍利塔,,始建於遼代(公元1058年以 前),由束腰須彌座、八角形重檐亭式塔身、窣堵波(覆鉢)和相輪四部份組成 (注一二)。塔的外部砌

有大量仿木結構的碑離斗棋 ,塔內爲實心.北京市房山縣雲居寺塔建於遼代聖宗時期(公元

983—1031年)。此塔下部爲兩層須彌座,其上建八角形塔身,塔身的上部是斗城支撑的兩將塔檐 ,塔 檐之上砌一座由八角形須彌座、半圓球狀塔身、九階相榆及寳珠構成的覆鉢式塔,塔內爲實心。這兩座

塔的砌碑主要爲溝紋磚.宏佛塔與這兩座遼塔屬於同一建築造型,塔上的砌碑又有相當數量爲遼代典型 的溝紋傅,其時代略晚於觀音寺舍利塔和雲居寺塔,三者之間應該有其內在的聯繫。宏佛塔很有可能是

在參照了上述兩塔的建築造型後建造的。儘管宏佛塔是仿照遼塔而造,但在細部處理上與遼塔又有所不 同。下面還是將宏佛塔與觀音寺舍利塔、雲居寺塔相對比。首先,觀音寺舍利塔、雲居寺塔及保存至今

的遼塔基本上爲實心塔,宏佛塔則爲空心塔。其次,上述兩塔和其他遼塔大多建有高大的須彌座,宏佛 塔則不設基座(第一層塔身直接建在夯築地基上)。還有在塔身、’塔刹的細部處理上 ,宏佛塔與遼塔也 多有匾别。由此可以看出:西夏宏佛塔的建造,不是完全照搬遼塔的建築形式,而是在吸收了遼塔特點

的基礎上一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風格。

(三)塔内外出土文物反映出的幾個問題 1 .天宫内珍蔵的十四幅彩繪絹質佛畫,從其內容、風格和技法來看,主要源於西藏佛教密宗藝術和 宋、遼繪畫兩大系統。這批書中能够確定爲唐卡這種繪畫類型的有《歡喜金剛圖》、《千佛圖》、《千手觀

音圖》、《坐佛圖》、《大日如來佛圖》、《護法力士圖》、《八相塔圖》等。其內容屬於蔵傳佛教範疇,畫面 上的人物造型、衣冠服飾等與西藏佛教密宗藝術中的同類形象十分相似。具體的作畫方法是先於絹上塗

一層膠糊狀物,待其乾燥和打磨光滑後,再於上面作畫,敷色厚重濃麗,色彩對比強烈。這種方法與西 藏唐卡完全一樣.由於這批唐R發現於西夏境內,故可稱爲西夏唐卡。西夏唐卡,在內蒙占額濟納旗黑

水城遺址(注一三)、寧夏賀蘭縣拜寺口雙塔(注一四)、寧夏青銅峽市一百零八塔外的小塔(注一五)

中都有發現,不過數量較少,內容也不及宏佛塔出上的唐卡豐富 。宏佛塔中發現的這批西夏唐卡,無疑 爲西夏唐卡藝術的研究增加了新的實物資料。 在這批畫中,屬於宋、遼繪畫系統的有 《玄武大帝圖》、《熾盛光佛画》和《護法神仙圖》等,其内

容主要爲道教範疇。絹畫中的人物形象 、衣冠服飾以及色彩運用,都同宋代人物、服飾以及宋代繪畫中

72

的色彩相似。其中的《玄武大帝圖》,不僅在西夏繪畫中尚屬苜次發現,就是在保存至今的玄武大帝像 中也是時代最早的。此圖中的玄武大帝,披髪,持劍,跣足,着黑衣,其侍從執黑旗.這個形象與《雲 麓漫鈔》卷九中的“道士以爲真武(玄武)現,繪其像爲北方之神 ,披髪,黑衣,仗劍,蹈龜蛇,從者 執黑旗”的記載相吻合。據文獻記載,玄武爲道教中的四聖(注一六)之一。宋代末年,其地位逐漸提

高,至明朝永樂時期逹到了高峰,位居四聖之首(注一七)。宏佛塔中西夏晚期玄武大帝像的發現 ,正 好與文獻記載相印證。下面再談談《熾盛光佛圖》。與宏佛塔出土的《熾盛光佛圖》相類似的作品,有

甘肅省敦煌石窟61窟中的唐朝乾寧四年(公元897年)繪製的《熾盛光佛五星神圖》壁畫。在此幅壁 畫中,熾盛光佛乘牛車。車轅左側是土星,作半身裸體的婆羅門形象 。土星之後是金星和火星,金星頭 飾鷄,火星頭飾驢。車轅右側爲水星和木星,水星是猿猴,木星爲猪。熾盛光佛周圍還繪有黃道十二 宮。這福壁畫較宏佛塔出土的《熾盛光佛圖》,時代提前三百年左右,內容也比較簡單,祇有金、木、 水、火、土五曜。與宏佛塔《熾盛光佛圖》中的卜一曜形象相像的作品 ,有山西省芮城縣永樂宮三清殿

元代泰定二年(公元13 25年)所繪的壁畫《朝元圖》。其中有日、月、五星及四曜(合稱十一曜)(注 一八)。H .

J]爲帝王、皇后裝扮,頭上分別飾有金色的太陽和白色的月亮 .日、月後面是木、土、

金、水、火五星。木星是文官形象;土星作老者的側影,頭上飾牛頭;金、水二星爲女像裝扮,金星抱

琵爸.水星左手執札、右手執筆、頭上飾猿猴;火星作武將形象,執兵刃,頭上飾以驢頭。E星上方爲 裝飾成文官形象的紫忝和武將形象的月孚 、雞喉和計都。J1李頸上盤蛇,羅喉執劍。此外,類似的卜

一曜圖像在山西省右玉縣寳寧寺所藏的明代水陵畫中也有發現。其形象、裝扮基本相同,永樂宫、寳寧

寺中的十一曜圖像,較宏佛塔中的十一曜圖像爲晚。從敦煌石窟、宏佛塔、永樂宮、竇寧寺等處發現的 星曜圖,可以看到十一曜是在唐代五曜的基礎上,到宋、西夏時期逐步完善的。另一方面,十一曜在唐 代至明代的演變中 ,形象大同小异,其圖像與文字記載的十一曜的造型 、裝束基本吻合(注一九)。宏

佛塔出土的《熾盛光佛圖》除了十一曜,還繪有黃道卜二宫。黄道十二宫是占代西亞地區把黃道附近的

卜二個星座,用來作爲太陽一周年運動的星像背景,逐漸演變定型的。隋、唐之際,黄道十二宫傳入我 國。在敦煌石窟中的唐代壁畫《熾盛光佛五星神圖》內已出現十二宮圖像,惜已漫洩不清,僅存圓形輪 廓。在河北省宣化縣遼天慶六年(公元1116年)張世卿壁畫墓(注二。)、遼天慶七年(公元1117 年)張恭誘壁畫墓(注二一)的墓室頂部均繪有黃道卜二官圖像。其時間比宏佛塔中的黄道十二宫圖像 早八九卜年。將敦煌石窟唐代壁畫、河北省宣化縣遼墓壁畫中的十二宫圖像與宏佛塔中的十二宫圖像相

比較,可以發現宏佛塔中的I•二宫布局與敦煌石窟中的十二宫布局基本相同;從宏佛塔中的十二宫可以 清楚地看到白羊、獅毛、雙女、雙魚、巨蟹宫内的形象,而遼墓中的卜二宫内亦有同類圖像,且時間也

大體相近。有一種可能,就是西夏的十二宫圖像是從遼代攀仿過來的 。 宏佛塔珍藏的這十四幅彩繪絹畫,無論是屬於藏傳佛教範疇的唐卡 ,還是屬於宋、遼道教題材的絹

畫,在內容的選押、構圖的設計以及敷色量染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堪稱已發現的西夏繪畫中的上乘 之作。 2 .天宮內發現的彩繪泥塑佛教造像,雖全部爲殘件,但從佛的頭像、面像和力士面像、羅漢頭像以

及躯體像看,均豐滿健壯,保存有濃厚的唐代遺風。在這批塑像中,佛像豐頤秀口,儀表堂堂,既莊重

大方,又慈祥仁愛;力士怒容滿面,威猛恐怖;羅漢老者嚴謹持重,飽經風霜;年輕和尚活潑可愛,童 心未泯,皆達到了以形寫神、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在塑造方法上,塑像的四肢以木柱作骨,胸腹腔内

以束草作骨架,骨架外包裏草泥,再塑出外形輪廓,然後在草泥外抹一層白灰泥 ,在其上精細塑造出人

73

體的各個部位,最後用色彩繪。從殘存的部份彩繪殘件分析,其色彩以紅、黑、白色爲主,紋飾有兩 層。母體紋飾多爲幾何大方格或團花圖案 ,綫條粗颁、簡潔.底部紋飾則用纖細的綫條繪出繁密的卷雲 紋、花卉紋和鳥紋等,其上貼金箔。無論是母體花紋,還是底部紋飾,其繪畫技法的運用已逹到精湛成 熟的地步。

西夏塑像在甘肅省敦煌莫髙窟、榆林窟(注二二)、張掖市卧佛寺(注二三)、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

旗黑水城遺址(注二四)以及黑水城附近的一個古廟遺址內都有發現,但其塑造水平遠遜於宏佛塔新岀 的這批塑像。可以説,宏佛塔彩繪泥塑佛教造像的發現,爲西夏塑像的斷代提供了一個標尺 。 3 .根據天宫內發現的兩千多塊西夏文字雕版、西夏文書籍和殘頁來分析,這裡曾經是西夏王朝刊印

西莫文佛經和其他文書的一個重要場所。在陝西省西安市文物管理處收藏的漢文《大方廣佛華嚴經》卷 九末尾的殘頁上,留有一方西夏文木刻押捺題記。其漢譯文爲“番國攝賀蘭山佛祖院禪園和尚李慧月 、

平尚重照襌師之弟子,爲報福恩,印製十二部大藏經契及五十四部華嚴經,以金銀字寫華嚴一部、全

覺、蓮華、般若、菩薩律、經契、信行論等”(注二五)。由此可知,賀蘭山佛祖院是西夏印製佛經的 一個重要場所。賀蘭山佛祖院的地址,史籍中没有明確記載。根據宏佛塔發現的大量雕版及所處方位來

分析,宏佛塔應與賀蘭山佛祖院有密切的關係。 4 .夯土地基内出土大量绿色、黃色琉璃建築構件,説明在修建宏佛塔之前,這裡曾經有規模較大的

殿堂建築。從天宫內發現的文物來觀察,無論是彩繪泥塑佛教造像 、西熨文字雕版,還是彩繪絹質佛畫 等,都殘破不堪,并有煙熏火燒的痕迹.引人矚目的是這些文物的放置却很有規律 ,未經後人擾亂。天

宫內發現的緑色琉璃龍爪、滴水與夯築地基中的緑色琉璃龍爪、滴水一模一樣.分析這批文物,很可能

就是原殿堂內的遺物。由此推測,宏佛塔原址曾經是一處規模較大、等級較高的西夏皇家寺院,後因火

灾而變爲廢墟。虔誠的佛教信徒們在廢墟上新建宏佛塔時,將原寺院建築殘件夯人地基,將毁壞的彩繪 泥塑佛教造像和佛蔵等供奉於塔內。這一推測是否正確,有待日後的考古發掘和研究來加以験證 。

5 .彩繪泥塑佛教造像的面部,多留有黑色或緑色泪痕.這種現象在已發現的西夏彩繪泥塑像中尚屬 首例。其原因何在,有待探討.

(四)宏佛塔的原狀 宏佛塔目前雖一塔獨存,但這裡的鄉民們却講:此塔周圍原有前大殿、後大殿、左右厢房及山門等 建築物。前、後大殿出檐,爲大屋脊。前大殿面闊五間,後大殿比前大殿還大,兩側厢房爲平房。前大

殿內塑有觀音菩薩像,兩側爲護法力士像等。本世紀60年代前期,前、後大殿被拆,拆下的木料蓋了 賀闌縣電影院。塔門前原有一口鐵鐘,鐘上布滿銘文,1 958年大煉鋼鐵時被毀 。據鄉民們所講的情况 和明、清多次修繕宏佛塔的事實,可知宏佛塔自西夏始建起,至本世紀60年代前期,八九百年間始終 香火不斷,是方圓百里善男信女從事佛教活動的重要場所(圖版一。六、一。七)。

注释



74

參見本書所載的《同心縣康濟寺塔》一章。



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西夏陵園北端建築遺址發掘簡報》,《文物》1 988年第9期.



參見骨勒茂才(西夏)著,黃振華、前鴻音、史金波整理的《番漢合時掌中珠》,寧夏人民出版社 1 989年版。



參見注釋二.

五馬文寬《寧熨靈武窓》,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版。



《敦煌•西夏王國展》.



天津市歷史博物館考古隊 、薊縣文物保管所《天津薊縣獨樂寺塔》,《考古學報》1 989年笫1期.

A

參見劉策編著的《中國古塔》第三章“中國古塔集錦•房山雲居寺塔 ”.

九參見注稗三。 -O

參見劉策編著的《中國古塔》,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 —

參見注釋一 O.

一二

參見注釋七.

一三

參見史金波、白濱、吴峰雲編著的《西夏文物》,文物出版社1 988年版.

一四

寧夏回族自治班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空,賀蘭縣文化局《寧夏賀蘭縣拜寺口雙塔勘測維修簡報》,《文

物》1991年第8期. 一五

參見本書所載《青銅峽市一百零八塔》.

一六

四聖爲天蓬大元帥、天猷副元帥、翊聖黑殺將軍、佑聖真武(玄武).四聖是紫微北極大帝的四將, 又籠統地稱爲“天之四將”.

一七

王遜《永樂宫三清殿壁就題材試探》,《文物》1963年笫8期。

-A

參見注釋一七.

一九

參見注釋一七。注意文内轉引的《七曜攘灾法》中對1•七曜”的文字描述.

二O

河北省文物管理處、河北省博物館《河北宣化遼壁觀墓發掘簡報》,《文物》1 975年第8期.

二一

張家口市文物事業管理所、張家口市宣化【圖文物保管所《河北宣化下八里遼金壁遊墓 》,《文物》1990 年第1 0期.

二二

參見《西夏文物》师版14、237-253.

二三

參見注釋二二.

二四

參見注釋二二.

二五

參見《西夏文物》圖版370和此幅圖版的説明.

75

賀蘭縣拜寺口雙塔

于存海何繼英

1986年寧熨回族自治府.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根據拜寺口雙塔劈裂、殘損嚴重的狀况,報經國家 文物局批准,於同年4月至10月.紐織力量:對雙塔進行了搶修和加固。此項修繕工程的勘測和設計山

中國文物研究所古建室的崔兆忠、李竹君同志負責,參加工作的有實克儉、袁毓傑.關明、張燕英及耶 夏文化廳文物處的于存海同志.其耀主持這項修繕工程施工和出十.文物清理,修復工作的有宙潤澤、于 存海.李全福及賀的縣文化科的王省方.王敏 、欣賢宏等同志.在修繕過程中,筆者對雙塔的建築结

構.始建年代以及文化内浦加深 广戚解.并發現了一批文物.現將有關情况記録如下 :



雙塔所處的地理環境

拜寺口雙塔位於寧夏回族自治M賀蘭縣金山鄉境內的拜寺口 (圖版一 O八、一 O九).拜寺口.

i'i

稱“白寺口”、“百寺口”(注一),爲賀蘭山東禮的山口之一.拜寺口束距金山郷20多公里,東南距銀川 市50公里,南臨小口子(注二).北靠蘇峪口(注三).背倚大山.面向銀川平原,平均海拔爲

1380—1400米.溝口北邊山坡上.居住着二卜多户村民,周圍農田環绕、樹木繁茂,爲金山鄉金山村 所在地,在山坡東面有一塊較大的臺地.艮 150米、寛50米,總面積爲7500平方米.臺地西面較東

面爲高,從西至東呈斜坡狀.臺地東西兩面賛立着因山口得名的拜寺口雙塔.雙塔東西對峙.布列在一

條在綫上,相距80米.在建塔西面300米處,亦有一臺地。這塊臺地東西長200米.南北寬70米左 右,當地村民稱之爲“皇城毫下”.臺地上保存有石砌、磚砌牆基,殘髙10 - 40厘米不等。地面上散布 崎、瓦、勾頭等建築殘件.這些構件與銀川市西夏王陵發現的同類建築構件近似。由此而論,“皇城臺

子”上應該留有一處西夏寺斯遺址.進溝口約5公里,可見明朝進士侯廷風的石刻題記.再向溝內行5

公里,此地曾經将立着一座方塔,俗稱“拜寺溝方塔”(注四).方塔已毁,其西面亦有一處西夏寺勵遺 址.

76

雙塔的建築結構

拜寺口雙塔,依所處方位,又分别稱爲“西塔”和“東塔二

(-)西塔 西塔爲十三層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碑塔,殘高35.96米,由塔身和塔刹兩部份構成,不設基座.塔 身、塔刹的壁面通抹白灰草泥(圖版— —O)。 1.塔身。此塔塔身爲十三層,髙30.44米。每周又由塔身、塔檐兩部份組成。第一層塔身,高6.24 米,約占塔身總高度的五分之一.塔身平面爲八角形 ,下部平面的邊長爲 3.15米,直徑7.6米;上部 平面的邊長3.14米,直徑7.58米,上下略有收分.塔身磚砌體厚2.8米,南面開一券形門洞,高1.5 米、寬50厘米。塔身表面白灰皮多已脱落 ,白灰皮有幾次修補的痕迹.第二層塔身,高度由第一層塔

身的6.24米驟减爲1.08米,往上各層塔身依次遞減,至第十三層塔身高僅 74厘米。第二層塔身下部

平面的邊長3.1米,直徑7.48米,往上逐漸縮減,至第十三層塔身下部平面的邊長僅爲 2.28米,直徑 5.5米。第一至笫十三層塔身高度 、邊長、直徑詳見下表:

拜寺口西塔尺寸表 單位:厘米 尺

\ll

邊長

塔身高

塔徑

出檐高

下邊

上邊

下徑

上徑



624

112

315

314

760

758



108

H2

310

310

748

748



110

106

308

309

744

746



108

105

306

306

738

738



94

107

303

304

732

734



92

106

299

298

722

720



94

106

295

292

712

704



76

108

288

286

696

690



87

100

284

280

686

676

77



83

100

272

265

656

640

十一

74

100

261

253

630

610

十二

70

94

247

240

596

580

十三

74

94

228

218

550

526

第一幽至笫卜三層塔身上部,皆有叠澀塔檐。第一層塔檐,高1.12米、深52厘米,砌十皮叠澀 碑.其中第二、四、六皮碑砌成菱角牙子,第十皮上部做成瓦嘤勾頭。勾頭由單個圖形寶珠組成,每排

排列卜三個寳珠。寳珠爲囿形,直徑11厘米。每層塔檐瓦鑿勾頭的細部稍有不同。其中奇數層瓦壟勾 頭爲單個寳珠;偶數層瓦喂勾頭由三個寳珠組成,寳珠上一下二呈三角形。塔身各層檐角處皆留一方 孔,方孔邊長15-20厘米,進深60厘米,孔内存有朽木殘塊。在第九暦塔檐上皮中部,還發現一個琉

璃獸頭。此獸頭長40厘米,寬23厘米,似爲掛於檐角上起裝飾作用的 。這説明各檐角原來皆有掛鍔

木,現均朽毁。西塔的塔檐皆塗色,惜多已脫落。從殘留處可見,第一皮塗紅色,第二、四、六皮菱角 牙子磚上用紅、藍、緑三色相間。第二層至笫十三層的塔檐基本相同,但尺寸略异。第一至第十三層塔

檐叠澀磚的尺寸詳見F表:

拜寺口西塔塔檐叠澀磚尺寸表 單位:厘米 尺、項



—皮

二皮

三皮

六皮

五皮

四皮

七皮

八皮

九皮

十皮

檐 深









































52

2

8

7

8

2

8

8

8

2

8

8

8

2

8

7

8

7

8

7

40



52

2

8

7

8

2

8

8

8

2

8

8

8

2

8

7

8

7

8

7

40

51

2

7

7

7

2

8

8

8

2

8

8

8

2

8

6

8

6

8

8

36



51

2

7

7

7

2

8

8

8

2

8

8

8

2

8

6

7

6

8

8

36



51

2

7

7

7

2

8

8

8

2

8

8

8

2

8

6

8

6

8

8

37



51

2

7

7

7

2

8

8

8

2

8

8

8

2

8

6

8

6

8

8

36



51

2

7

7

7

2

8

8

8

2

8

8

8

2

8

6

8

6

8

8

36



51

2

7

7

8

2

8

8

8

2

8

8

8

2

8

6

8

6

8

8

37



48

2

7

8

8

2

8

8

8

2

8

8

8

2

8

8

8

8

37



46

2

8

7

8

2

8

7

8

2

8

8

8

2

8

8

8

8

36

十一

47

2

8

7

8

2

8

8

8

2

8

8

8

2

8

8

8

8

36

十二

44

3

8

8

8

3

8

8

8

3

8

8

8

3

8

8

38

-一

78





36

備注

8

2

718 H 8

7

L登澀磚的皮數自下而上計算.

8

2

8

8

2

8

8

6

38

2.出檐尺寸以下塔身爲準.

山第一層塔身門洞可以進入塔心室,塔心室的平面爲网形,底部平面直徑2米,下大上小,呈圖錐 形.塔心室内放置敷根横梁,其中最卜層的橫梁係一根方木.方木之上數米處 ,又平行放置兩根橫梁, 與F增機梁垂直交錯。往上的幾櫛橫梁,上下之間亦垂直交錯,在塔心室底層朝向門洞的一面,聲有一 拱形佛布・此施深65厘米、高60网米,翕內現已空無一物.塔身砌碑基本爲條磚,規格一般爲36X

18x6.5厘米,大小稍有參差.塔身壁面抹白灰草泥.第一層的八個壁面平素無飾 ,第二至第十三層的 八個嚏面各開一長方形佛敵,同一將位的八個佛藏的尺寸大的相同,不同層位的佛盒尺寸大小有别,其

異的數據祥見卜表:

拜寺口西塔佛竈、影塑造像尺寸表 單位:厘米 佛

影塑造像







影塑造像







X







60-61

58-59

41-43.5

27-39

30-34



62.5-63

57-58.5

56.5-57

34.5-38

58-62

23-24



61-62.5

59-60

41-43.5

7-7.5

59.5-60

48-53

26-30

十一

61-62

50-51.5

39-42

7-7.5

67-67.5

58.5-62

53-54.5

27-32

十二

56-56.5

48-50

33.5-39

7.3-28

68-69.5

59.5-61

54.5-56.5

32-35.5

十三

65.5-66

46-47

33.5-36

15-31









78-81.5

60-64



76.5-78.5

61.5-63

61-64



72.5-76

62-63



66.5-68

六 七





佛級及各轉角處皆裝飾影塑、彩繪. 2.塔制.第卜三唇塔檐之上為塔剎.塔剎頂部塌圮,僅存刹座和相輪兩部份,殘高5.52米.刹座髙 2.42米,爲八角形須彌座.須彌座束腰的八個轉角處,各置跪式力士塑像一尊 (圖版一六三,一六

四).八位力士形態、尺寸相同,皆髙60厘米、寬45厘米、厚30-35厘米.力士頭戴冠.面相方正, 粗旧上翹,雙目下視,下頷緊貼胸部,雙乳F垂,雙膝屈跪,背負塔刹,給人以力大無比之感.力士内

部用碎磚塊刷起大致輪廓.外抹白灰泥,再仔細塑出身體的各個部位,束腰之上爲一周仰蓮花海.蓮珊

髙45删米,寬35-40厘米。蓮湖寛而厚實,蓮尖稍向外翻.蓮海用白灰泥做出輪廓,再用紅、緑、藍 色勾出雲頭狀蓮爾尖 (圖版一六二).蓮座上方砌出八角形平臺.平臺的八個轉角處各置一石柱礎.其 形制,大小相同,直徑爲46厘米、屏12厘米.石柱礎爲囘形.平底,表面微弧,飾覆蓮花附淺浮雕 ,

蓮湿磨損不清.僅存痕迹(圖版一七七).石柱礎中部有一孔,孔徑7厘米,孔內存有朽木屑.這説明

79

石柱礎孔內原來各插一根長木 ,八根長木用來支撑和加固相輪上面的寶蓋。平臺上部,又用磚砌出一周

仰式蓮翔。連海的形制、彩繪與下層的仰式蓮瓣相同,僅尺寸稍小。單個蓮瓣高30厘米,寬20厘米。 兩層仰蓮上承托相輪。相輪殘存十一層, 殘高3.1米。第一暦相輪平面直徑爲 3.35米,往上逐層內 收,至第十一層相輪的直徑縮爲1.4米。相輪表面的白灰皮多已脱落 。白灰皮有兩次修補的痕迹。

維修塔刹時,發現刹座西壁朿腰正中一塊寬64厘米、高40厘米的壁面,有明顯的兩次粉妝的痕 迹。除此之外,周阚的砌磚均爲錯縫、平砌,僅有此塊壁面的砌磚爲不錯縫 、齊砌。在拆除磚砌體時, 發現一密封空心穹室。這塊壁面正好是穹室的封門 。封門內層的砌磚多爲半塊條磚,并有殘破磚,看來

此處封門曾被打開過。穹室爲囘形,底部平面直徑2米、高2米。其封門開在穹室西壁中部,F距穹室 地面60厘米.穹室上部是四角攢尖式頂 ,室內散置桌、椅、彩繪絹質佛畫、木雕像、銅塑佛像、紙 幣、木雕花瓶、花束、印花綢、銀幣以及草縄、陶器蓋、朽布等,其上布滿鳥糞、塵埃。從封門右側 起,筑穹室壁面一周,有朱書梵文七行。梵文字迹清晰,筆畫工整。在第三行梵文的字間,有朱書的兩

個非常小的西夏文字。另外,在靠近封門左側的梵文下面 ,可以看見兩行整排的用黃色書寫的文字,惜 因被梵文所歴,難以辨識。穹室地而鋪一層方磚。方磚邊長36厘米、厚7厘米,穹室正中立一根木質

中心柱。中心柱的横斷面爲回形,直徑30厘米,殘長6.5米。中心柱上部穿過穹室頂部而至相輪之上 後殘斷,下部穿過穹室地面之下 2米多後,落在兩根十字交叉梁上。中心柱上朱書或黑書西夏文和梵

文。緊靠中心柱北側的地面上有一個不規則的圓洞,洞口直徑40-50厘米。由洞口朝卜看,在鋪地方

碑之下爲一幅厚木板,板厚7厘米,木板搭在兩根方木梁匕。洞口處的木板被鑿開一個洞 ,從鑿痕看, 係用斧子之類的工具由F向上鑿開的。另外,室內存放一塊方碑,磚稍有破損,磚的規格同鋪地方磚

一樣,應該是洞口處的鋪地碑,從穹室內的遺物亂置於地面之上、陶器僅存器蓋和草繩綁在椅子上等迹 象分析,地面上的洞應爲早期盗洞。盗者是從塔室內用繩子沿一層層橫梁爬至穹室下面,然後用斧子砍 開木板,掀開一塊地磚而爬進去的。此處穹室應爲塔上的天宫 。 在拆卸相輪時,我們發現相輪中心除了立有一根中心柱木 ,還在柱的四面各立一根架中木(圖版一

七八)。架中木上部殘毁,殘高1.5-1.7米,橫断面爲半圖形,直徑15-17厘米不等。架中木上面冇朱 書梵文。架中木從第一層相輪始在,起立處距中心柱60厘米,往上逐漸向中心柱傾斜。由於上部殘 毁,尚未靠在中心柱上,但從其傾斜度推算,架中木頂部原應靠在中心柱上。

西塔由於自然和人爲的破壊,加上年久失修,殘損較甚。第一層塔身門洞處的砌碑被拆掉,塔身上 有裂縫,塔檐殘破,瓦箜大部份毀壞,檐角掛鐸木全部朽毁,塔剎自第十一層相輪以上坍塌,塔身壁面

的白灰泥皮大面積脫落,影塑及彩繪均有不同程度的損毀 。

(二)東塔 束塔與西塔一樣,同爲卜三層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碑塔,殘高34.01米,由塔身和塔刹兩部份構成,

不設基座(圖版一八O)。

1.塔身。此塔塔身爲十三層,高3 1. 1 I米。每層乂由塔身,

塔檐、平座三部份構成。第一增通高

6.95米,其中塔身高5.8米,爲十三層塔身中最高的一暦,約占塔身總高度的五分之一。第二階的塔

身高度骤减爲1米。往上依次遞減,至第十三層塔身的高度僅爲33厘米。第一層塔身下底平面直徑 7.24米、邊長3米,上部平面直徑6.68米、邊長2.77米。往上逐漸收分,至第十三增塔身的下底平

80

面直徑4.08米、邊長1.69米,上部平面直徑3.76米、邊長1.56米。第一椅塔身南壁開一門洞,門洞 高2.2米、寬70厘米.第二層至第I三層塔身不開門洞 ,祇在第三喟塔身南北兩面、第四層塔身西南 面、第九層東南西北四面、笫十二層西面各開一券形窗洞。不同層位窗洞尺寸大小有別.第一層塔身下

部用自然石塊壘砌.從其殘毀處看,係後代補砌。其上全部磚砌,外抹白灰草泥。白灰皮上可見修補痕 迹。第一層塔身壁面平索無飾,第二層至第十三雨塔身壁面及轉角處皆有彩繪、影塑等裝飾.第一層至

第卜三層塔身尺寸詳見下表:

拜寺口東塔尺寸表 單位:厘米 尺'疊

上平面

下平面 塔身高

出檐高

窗洞

平座高 邊長

直徑

邊長

直徑

300

724

277

668







580

115



100

118

52

274

662

268

648

*

86

115

50

265

640

263

634

65

60



73

110

48

257

620

249

602

60

56



72

102

55

256

618

241

582



63

100

52

243

586

229

552



57

93

51

232

560

215

520



54

98

47

224

540

213

514



59

89

47

210

508

200

482

40

45



43

80

47

203

490

191

462

十一

43

78

41

191

462

180

440

[•二

33

65

41

180

440

167

404

20

20

十三

33

86

35

169

408

156

376

塔身之上爲聲澀磚砌塔檐。第一層塔檐高1.15米,塔檐下出十一皮,上收五皮,其中下出第二、

四、六皮砌成菱角牙子。第二層至第十三層塔檐 ,與第一層塔檐形制相同,僅叠澀磚的皮數和尺寸不 同.第二、三、四層塔槍下出十一皮,上收五皮;第五,六層塔檐下出十皮,上收四皮;第七、八、九

層塔檐下出九皮,上收四皮;第十、十一層塔檐下岀八皮,上收四皮;第十.二、十三層塔檐下出六皮, 其中第十二層塔檐上收四皮,第十三層塔檐上收五皮。各層塔檐尺寸詳見下表:

81

拜寺口東塔塔檐叠澀磚尺寸表 單位:厘米 出









檐 一皮 二皮 |三皮 四皮 五皮 六皮 七皮八皮 九皮 十皮 十一皮 一皮丨二皮 三皮 四皮 五皮 深 深 高 深 高 深 高 深 高 深 高 深 高 深 高 深 高 深 高 深 髙 深 高 深 高 深 高 深 高 深 高 深 高 —

65 7 13 7

6



64 7 13 6

6 2 6



2

6

7 6

2 6

7

6 2

6

7

6

7

6

7

6 10 14 12 7 12 7 12 6 12 7 12 7

7

6

2 6

7

6

2

6

7 6

7

7

7

7 10 14 12 7 12 7 12 7 12 7 12 7

6

7

7

6

7

6 10 14 12 6 12 7 12 7 12 7 12 7

6

7 6 10 13 12 6 12 6 12 6 12 6 12 6

64 7 13 6 6

2 6

7

6

2 6

7

6

2



64 7 13 6

6

2 6

7

6

2 6

7

6

2 6 7

6 7



64 8 13 8

6 2 6 8

6

2 6 8

6

2 6 8

6

8 6 10 14

12 6 12 7 12 7 12 7



64 8 13 8

6

2 6

8

6

2

6 8

6

2 6 8

6

8

12 6 12 7 12 6 12 6

8

6

2

6

9 6

2 6 8

6 10 14

12 6 12 6 12 6 12 6

2 6 7

6

2 6

7

6

2 6 8

7 10 14

12 7 12 7 12 7 12 7

8 6 10 14

12 6 12 6 12 6 12 6

17

6

6 10 14



59 9 13 9 6



52 7 13 7



52 7 13 7 6 2

6

7 5

2 5

7

5

2 5



50 9 12 9

5

2

5

8

5

2

5

8

5

2 6 10 13

12 6 12 6 12 6 12 6

1—

50 9 12 9

5

2

5

8

5

2

5

8

5

2

5 10 13

12 5 12 6 12 6 12 6

十二

53 8 10 8

5

5

5 10 5 10 5 12 13

12 5 12 6 12 5 12 6

十三

51 8 10 8

5

5

6 10 5 10 6 10 14

8

備注

6

6

8

8

8

8

8 10 8

8

8

1.登澀磚的皮數自下而上計算。2.出檐尺寸以卜.塔身爲準。

塔檐之上爲登澀平座。第二層平座高52厘米、深35厘米,平座下出三皮,上收二皮。第三層至第 卜增平座皆下出三皮,上收二皮.第十一圈至第十三層平座下出二皮 ,上收二皮。各層平座的尺寸祥見

F表:

拜寺口東塔平座叠澀磚尺寸表 單位:厘米 尺、項



平 座 深 二

82

35

一皮





二皮

三皮



一皮

二皮





















9

12

9

10

9

10

14

10

21

10



35

9

10

9

10

9

10

14

10

21

10



35

9

14

9

9

9

8

14

8

21

9



35

9

15

9

10

9

10

14

10

21

10



35

7

12

7

10

7

10

14

10

21

10



34

7

13

7

8

7

10

13

10

21

10



33

7

15

7

8

7

8

13

8

20

8



30

7

11

7

9

7

9

10

9

20

9



31

7

11

7

8

7

10

10

10

21

8

十一

31

9

15

9

9

10

9

21

8

卜二

31

9

15

9

9

10

9

21

8

十三

31

10

14

8

7

10

7

21

7

備注

1 .登澀磚皮數自下而上計算C

-

2.平座深度以上收尺寸爲準 。

第一岡至第卜三層檐角上均留有插掛鐸木的方孔。方孔進深50厘米左右,邊長12-17厘米.孔内 存有朽木碎塊。

束塔的塔心室爲圖錐形,底部平面直徑3.5米.第一層塔心室內殘存有擱板 ,塔內原有木板模梯, 可以盤旋而上。塔身磚砌體厚1.87米。塔傳的規格一般爲36 x 18 x 6厘米。

2.塔刹。第十三層塔檐之上爲塔刹 ,殘高2.90米,殘存刹座和相輪。刹座高1.13米,爲束腰仰覆 蓮海刹座。I•三層塔檐之上有一個八角形平臺。平臺的八個轉角處均放置一石柱礎 (圖版一八三),石

柱礎高16厘米、直徑50厘米,爲圓形平底,表面雕鑿雙層覆式蓮瓣.其中部鑿一圓孔,孔徑7厘米,

孔内存有朽木碎塊。平臺之上用養澀磚先上收四皮,再下出四皮.毎皮的平面爲圓形,周圍置白灰泥做 成的仰覆蓮湖。置蓮處直徑2.85-3.3米、高42厘米.仰連處直徑2.9-3. I米,高42厘米。刹座上承 托相輪。相輪殘存八層,殘高1.77米。第一層相輪直徑3.12米,往上層層內收、第八層相輪直徑縮爲

1.66米。每將相輪粗短壯實,相輪中心立一根鐵管.鐵管髙2.2米、外徑40厘米、内徑32厘米,由 三節鐵管用子母口套接而成 (圖版一八四)。鐵管表面鋪有四個角形鈕,用來起固定作用.鐵管高出相

輪約25厘米。皺管下部爲一圖形鐵托,直徑1米,高7厘米,表面微弧。其中有一孔,孔徑28厘米。 孔邊沿高出鐵托表面2厘米,鐵管正好套在上面。鐵托F爲傳土填充物,并摻雜有朽木。從朽木碎塊 看,原中心柱爲木質,餓管則起中心柱孔的作用。

東塔殘損較西塔更爲嚴重。東塔門洞處的砌磚已被拆除,殘破處進深約40厘米、高1.5米。塔身

裂縫寬1.5厘米左右。塔檐、平座殘破鬆散,檐角掛鐸木全佚。壁面白灰泥大面積剝落,影塑、彩繪大 部份被毁。塔刹相輪的八層以上塌圮 。

83

三雙塔的建築裝飾

(一)西塔 西塔塔身除了第一層平素無飾,第二層至第十三層塔身上有豐富的彩繪塑像 、獸面和角飾,各層塔 檐上的菱角牙子砌碑皆施彩繪 。塔刹刹座表面的蓮聲用彩色勾勒 。

1 .佛布内的塑像 。西塔塔身第二層至第十三層,共有九十六個佛籠 。每層八翕的尺寸基本相同 ,不 同暦位的佛爺則大小不同。第二至第十三層的每個佛布內,各塑一尊佛教造像.其中一部份被毁,保存 較完整的有六十七尊。具體詳情請見下表:

拜寺口西塔影塑殘存一覽表 南翕



西北龍

西盖

西南竈

東北翕

北翕

東南翕

東翕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V

X

X

缺脚

X

缺頭

X

X

铁脚

X

X

缺脚

X

.

1

缺脚

1

X



缺脚

X

缺脚

1

X

X

1 V/

X

X

X

X

缺脚

1



V/

1

M

M

X



V

1

1

X

M

稍嫌

V

1

V

V

M

V

V

V

V

V

V

1

丿

/







X

M



M

八 九

/

%/



V



卜一 V

V

X

1

X

V

X

X

X

X

X

V

/

/ XZ

M X

X

V

X



X

V

X



X

X

1

1

X

1

X

X



X

、/

X

X

X

梢殘

X

X

稍殘



X

V

1

X

X



X

X

缺座

X

V

V

1

X

十二

1

X

V

X

X

十三

V

X

X

X

X

X

V

V

缺座

1

M

X

缺頭

,

M

V X

1

V

V

V

V/

M

V/

鹿

.

V

稍殘

V

V

V 缺頭

X

稱殘

X

X

V

V

稍歿

V

1

梢殘



X

V

X

1

X

M



第二層佛無內的佛教造像全毁.

第三層西北、西南、東面三禽內,各存一尊立僧塑像。其中西北翕內的立僧,殘高53厘米,頭部

84

殘毀,身著通領右祖袈裟,身體略向右傾,右手屈至胸際,左手托一寳瓶。此寶瓶爲喇叭口、束頸, 折腹、高圈足,瓶口射出寳光。立僧有圓形頭光,頭光邊沿第一圏緑色條帶,其內素面無飾.西南範內 的立僧,高65厘米,光頭,粗眉隆起,雙目平視,高鼻大嘴,絡腮鬍鬚,年事較高。立僧身著紅色右 袒袈裟,袈裟領口、袖口鑲緑色邊,雙手握龍首杖倚立,有圖形緑色邊頭光。東翕內的立僧,高61厘 米,光頭,面部清痛,鎖骨高突,耳朵碩大 ,下須留一撮鬍案,頭面經兩次修補, 身著紅色交領袈

裟,領口鑲緑色邊,施禪定印,有圖形緑色邊頭光 (圖版------- )。

第四層東、東南、東北三侖內,各存一尊立僧塑像.東俞內的立僧,高62厘米、寬24厘米,東南 蔽內的立僧,高58厘米、寬23厘米,東北俞内的立僧, 高61厘米、寬24厘米。這三位立僧皆光 頭、方頤,面部表情莊重慈祥 ,著交領袈裟。東龍立僧穿紅色袈裟,其上用墨緑色勾勒出大方格幾何圖

案,領口、袖口鑲緑色邊;東北酸立僧著緑色袈裟,領口簡單平整;東南施立僧著紅色袈裟,領口縫勧

繁得複雜。東龍立僧雙手相握、手背朝外(圖版一一二),東南禽立僧雙手相握、手背向上;東北翕立

僧雙手合十。三僧皆有圓形頭光 ,東翕爲紅色邊頭光,東北俞爲緑色邊頭光,東南蔽爲紅、緑色相間的 頭光. 第五層至第六層的I•六個翕内,各塑一尊羅漢坐像.十六羅漢皆坐於不規則的山形座上,飾圖形頭 光、背光,神態、手勢、坐姿各异。第五櫛南龜內的羅漢 ,高53座米、寬27.5厘米,光頭,面相方 圓,雙目微合,神態安然。羅漢著紅色交領袈裟,其上用本色勾出大方格幾何圖案,領口鑲绿色邊,倚

坐於山形座上,雙手撫膝.頭光邊沿飾一圈緑色和一圈紅色 (圖版一一三)。第五層西南龍內的羅漢,

高50.5厘米,秃頭,面相方圓,濃眉大眼,直鼻大耳。羅漢著交領袈裟,結跳趺坐於山形座上。頭光 邊沿飾紅、緑兩色。第五層西施內的羅漢,高49厘米,秃頭,面相圓潤,細眉細眼,直鼻小嘴,嘴角 露岀微笑,神態天真可愛,年齢較小。羅漢著交領袈裟,袈裟前襟搭山形座上,右足平放座上,左足舒 立,右背搭在右腿上,手中撫摸一個小動物,似爲鼠狼.左手扶在右脚上。頭光、背光飾一圈緑色邊 。

第五層西北旅內的羅漢,髙51厘米,光明,面相圓潤,五官秀氣,表情天真,充滿稚氣。羅漢的右腿 舒立,左腿平放在山形座上,左臂自然下垂,手中抓一個小動物,身穿交領袈裟.第五層北籠內的羅 漢,高51.5厘米,面相圓潤,體魄健壯,穿交領袈裟,交脚坐在山形座上。第五層東北俞內的羅漢,

高50厘米,擡頭挺胸,表情安然,身穿交領袈裟,倚坐於山形座上。頭光、背光飾一圏緑色邊。第五 層東籠內的羅漢,高49厘米,面相豐腴,五官端正,身穿交領袈裟,雙手撫膝,斜靠於山形座上。羅

漢左右兩側各有一株小樹,樹幹褐色,葉爲緑色。第五層東南籠內的羅漢,高48厘米,頭仰於一側,

雙目閉合呈睡眠狀,右背搭在右膝,手中似握一物,左手斜放在側面的石臺上 ,身穿交領袈裟,坐於山 形座上,飾有頭光、背光。羅漢的左手旁邊放置一物,似爲油燈(圖版— —四)。第六層南籠內的羅

漢,高54.5厘米,面相方iE,表情呆板,雙臂屈於腹際,雙手抄在袖內,穿連帽袈裟,結跳趺坐於山 形座上,飾頭光、背光(圖版— —五)。第六層西南禽內的羅漢,高54厘米,面相圓潤,眉骨隆起,雙

目前視,鼻梁高直,施襌定印,身穿交領袈裟,坐於山形座上。第六層西蔡內的羅漢,高53厘米,面 相圓潤,讐眉細眼,翹鼻小嘴,耳朵碩大,頭斜向一側,神態天真,充滿稚氣。羅漢穿交領袈裟,雙臂

屈至腹際,右手握金剛杵,左手捧一小鉢,坐於山形座上,在羅漢的左腿處蹲立一鼠狼 。鼠狼仰面對着 羅漢,神態逼真(圖版一一六)。第六層西北翕內的羅漢,高54.5厘米,面相毁腴,五官端正,穿交領 袈裟,左臂自然下垂,坐在山形座上。山形座右側蹲立一小動物 ,頭形似猫。第六層北薇內的羅漢,高 53.5厘米,面相圓潤,右手抄於袖中,交脚坐於山形座上。羅漢左側有一竹枝。第六層東北施內的羅

85

漢,高53.5厘米,面相方正,脖頸粗長,雙臂屈至胸際,雙手相握,身穿圖領袈裟,袈裟前襟貼於座 前,垂足倚坐於山形座上,飾頭光、背光。笫六層東僉內的羅漢, 高54.5厘米,面相椭圓,雙眉隆 起,雙目前視,神態肅穆,左、右手分別攏於袖中,右脚踏地,左脚踩在座上,身穿交價袈裟.第六層

東南翁內的羅漢,高54厘米,面相豐腴,雙目閉合,左手放一塊方形物,右手放在方形物上,似在寫 字或繪畫,身穿交領袈裟,身體斜靠在山形座一側,右腿立於座上,左脚踩地。羅漢右側有一棵樹, 第七層的八個籠內 ,各塑一尊護法金剛像.金剛的造型、神態、裝束及大小基本一樣,僅有手中所

執的法器有別。這些金剛髙55-57厘米,頭戴寳續,面相方正,三目圓突,粗眉上挑,直鼻大耳,身

材粗矮壯實,腰部束帶,下身著牛肚裙,披巾繞身,飾項圏、腕釧,金剛均雙腿弓立,左手握腰帶,右 手執法器。南籠內的金剛持金剛鈴(圖版一一七),西南禽內的金剛持華葉(圖版一一八),西翕内的金

剛持雙環(圖版一一九),西北龍內的金剛持錘子(圖版一二O),北瓶內的金剛持骷髏杖(圖版一二 一),東北赧內的金剛持斧鉞(圖版一二二),東翕內的金剛持三股金剛杵 (一側已毁)(圖版一二三),

東南施內的金剛持三股金剛杵(圖版一二四)。上述八尊金剛像及法器原皆施彩繪 ,惜已大部份脱落。 從殘痕來看,多用藍色和绿色。

第八陷的八個瓶內,各塑一尊供普天像(現僅存六尊)。這些供養天高41-43.5厘米,造型、裝束 基本相同,頭戴寳結,面相豐滿,眉間有白毫,挺胸鼓腹,腰部結帶,披巾繞身,飾項圈、腕釧,下身 著短裙,雙腿屈蹲呈行進狀。南薇內的供養天頭頂螺殼 ,內盛珠寳,右手上舉托螺殼,左手握葫蘆形瓶

(圖版一二五)。西南翕內的供養天右手上舉,拇指與食指間捏一寳珠,左手提葫蘆形瓶(圖版一二 六)。西北禽內的供養天頭頂椭圓形淺盤,盤內盛滿珠寳,右手托盤沿,左手放在胸腹間,捏一寳珠

(圖版一二七)。北瓶内的供餐天右肩扛一動物,左手外伸,捏一寳珠。值得注意的是,此龍背壁西側上 方有三個竪寫的漢字“更司□",第三字漫瀬不清。這與修繕此塔的官吏和工匠有無關係 ,待考(圖版 一二八)。東龍內的供養天右手抓一小獸,左手捏一寳珠(圖版一二九)。東南瓶內的供餐天雙臂屈至腹

際,雙手抱一罐形器,罐內盛滿寳珠(圖版一三O).上述六尊供春天像周网皆相滿金銀珠寳.供養天 塑像的面部和身軀原來皆塗紅色 ,寳冠、短裙、披巾及諸裝飾多施緑色。

第九層的八個藏與第七層的八個籠一樣,各塑一尊護法金剛像。這些護法金剛高 40-43厘米不等, 形態、裝束與第七層護法金剛完全相同,僅有手中所持的法器多爲長把 。南敵內的護法金剛持長把鋤形 器(圖版一三一),西南翕內的金剛執長把金剛杵(圖版一三二),西翕內的金剛所執法器已殘損不清

(圖版一三三),西北翕內的金剛握法輪(圖版一三四),北施內的金剛執長把金剛杵(圖版一三五),東 北翕內的金剛執長把金剛杵 (圖版一三六),東龍內的金剛執一端彎成鈎狀 、一端爲金剛杵的長把法器

(圖版一三七),東南籠內的金剛持一端爲金剛杵、一端爲金剛鍵的長把法器(圖版一三八)。

第十層至第十一層的十六個徹內,各塑一尊供養天像。第十層的供養天高41-44厘米,第十一層的 供普天高39-42厘米。十六尊供普天的造型、裝束基本相同,皆頭戴寳續,面冃清秀,寬胸細腰,身 材修長。這些供養天的上身裸露,下身著短裙,披巾繞身,飾項圈、嘤珞,脚踩五瓣蓮座。第1•層南籠

内的供卷天右腿内屈擾起,左腿屈膝而立,右手當胸竪立,左手外伸後托一寳珠(圖版一三九)。第十 層西南籠內的供春天右手外伸後托一桃形物 ,左手叉腰,脚姿與南禽內的供卷天相同(圖版一四O)。

第十層西兪內的供餐天左腿稍起,右腿屈膝而立,雙手叉腰(圖版一四一).第十層西北禽內的供餐天 右手叉腰,左手上舉,脚姿與南籠內的供養天相同(圖版一四二)。笫卜層北籠內的供普天殘毁 。第十 層東北龍內的供餐天右手外伸上舉,掌心托一寳珠,左手常胸竪立,脚姿與南瓶內的供養天相同(圖版

86

一四三).第十層東荒內的供竇天右手外伸上舉.掌心托一物,左手常脚竪立,脚姿與南翕内的供普天

相同(圖版一四四).第十厲東南禽內的供普天右手外伸上舉,掌心托一物,左手外伸竪立(圖版一四

五),第十一層南翕內的供普天右脚稍向内屈,左脚屈膝而立,右手外伸上舉,掌心托一個盛着怖髏的

圓盤,左手當胸竪立(圖版一四六).第十一層西南翕內的供整天雙腿稍屈, 兩脚尖落在蓮座上 ,右手 上舉,手中托一個盛放火焰寶珠的圓盤,左手扶胯部.第卜一層西翕內的供普天右手叉腰,左手上舉向 外竪立.第十一層西北縊內的供餐天右脚屈膝而立,左脚殘損不清,右手上舉後托一圓盤 ,左手屈至胯

部•第十一的北禽内的供餐天右脚尖 、左脚跟落在蓮座上.右手外伸上舉後托一個盛滿餅狀物的圓盤

(圖版一四七).第十一層東北翕內的供餐天右手上舉.左手至腰際,手中端一個圓盤,盤內盛寶珠(圖 版一四八).第十一層東翕內的供普天右脚屈立於蓮座上,左脚稍向内摄起,右手屈至腰際後端一個盛 有物品的圓盤,左手上舉(圖版一四九)。第十一層朿南府內的供養天右手上舉後托一個盛有寶珠的圖 盤.左手叉腰,雙脚屈立於蓮座上(圖版一五O).第十層至第十一層內的供養天原來皆施有彩繪 ,現

已基本脫落.從殘痕看,多施緑色和藍色.

第十二層的八個翕內,墩有象實、馬宣、兵賣、女寳、主藏臣賣、輪實和珠寳,另加一位供普人

像.其中南藏内塑一背馱火焰實珠的象.此象高39厘米,身長39厘米(圖版一五一),長鼻下卷,四

脚立於五瓣蓮座上,顯得十分溫順.西南翕內期一件兵器(圖版一五二).此件兵器細把,把上結帛 帶,把端爲三股金剛杵,器身似劍,立置於五瀰連座上.西翕内塑一女坐像,高33.5厘米、寬17.3厘 米(圖版一五三)。女像頭部戴冠,面部殘損不清.上身裸露,下身著短裙,寬胸細腰,雙手合十,身

上飾項圏.壊珞、腕釧等飾件.結游戲坐於五海蓮座上.西北盒内塑火焰寶珠.三顆寶珠呈三角形,外 圍飾火焰紋(囲版一五四).北禽內塑一匹馬,高28理米、長34厘米(圖版一五五).馬立於五城蓮座 上,背上置圖形蓮座,蓮座上放一顆圖形實珠,周圍珠光四射.東北庵內銀一法輪,輪內八根幅條等距

離排列,外圍飾火焰紋,其下爲五眼蓮座(圖版一五六).東禽內塑一供善人坐像,高33.5厘米(圖版 一五七).坐像頭部殘損,施合掌印,右脚平放在五瓣蓮座上,左脚屈膝後踏在蓮座上,身上飾項圈、

臂申和腕釧等飾件。坐像的左側上方有三個西夏文字,其中第一個字漢理爲“任”字,第二個字殘缺不 全,第三個字僅存痕迹.東南布内塑一寳瓶,瓶爲喇叭口、圓腹、圈足座,頸部繫帛帶,瓶下爲五離蓮

座(圖版一五八). 第十三層的八個翕內.黎有寶輪、盤腸.

寶罐,賣傘.賣魚、賣花,實蓋和賣螺,合稱“八吉祥J

其中南禽內塑寶輪,輪中有八根齒條等距離排列,外圍飾火焰紋,下爲五阳蓮座.此輪與第十二用的法

輪形制相同.西南翕和西禽内的期像殘毁.西北禽內颦盤腸,盤腸有規像地繞成六角形。北禽內朋實 罐,罐口稍殘,爲直頸、圓腹、平底,頸部繫帛帶.東北薇內塑賓傘,傘把上繫帛帶.東禽內如寳

魚,長33.5厘米、寬15陛米.魚身寬厚,尾巴倒立,魚頭緊貼在五瓣蓮座上,頸部繋帛帶.東北翕

内装寳花,花勰盛開,花莖上整一條帛帶(圖版一五九).根據現存的六盒單像,可知西南食、西翕内

原來塑有寶螺和寳藍. 2 .佛微兩側的影塑.西塔第二層至第十三層的佛衾兩側,原來皆影銀有口銜聯珠流蘇的獸面.維修

前第二層的獸面全毁,其餘各唐的獸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損毀.它們的詳細情况,請見上文已載的《拜寺

口西塔影物殘存一覽表》.默面可以分爲兩種形式:其一,第五層至第十三嘴的獸面形制相同,呈不規 則圓形,兩骑角呈倒八字,粗眉上挑,雙目外瞪,鼻孔形似猪鼻,大嘴上咧,療牙外露,相貌挣獰恐

怖,獸面皆口銜七串聯珠流蘇.聯珠有紅色、绿色兩種.聯珠流蘇下垂呈弧形,與相鄰壁面的聯珠又連

87

爲一體,使每陷十六個獸面均有序地形成一個相互呼應的整體。其二,第三層至第四層的獸面造型與上

述獸面相同,但有明顯地經過兩次修補、施彩的痕迹。獸面上部繪有卷雲紋,有的獸面上部正中還有一 個“王”字,色彩也比較鮮麗。這兩層的默面顯係後代補修.

3 .角飾。自西塔的第二周塔身以上 ,每層的轉角處皆影烟火焰寳珠紋或雲托日月紋角飾.其殘毀情 况,請詳見上文所載的《拜寺口西塔影塑殘存一覽表》.火焰寳珠紋角飾塑於第二、四、六、八、十、 十三層,寳珠爲圖形,外圍飾火焰紋,其下爲五褊蓮座.雲托日月紋角飾塑於第三、五、七、九、十 一、十二層(圖版一六一),表面施彩,多已脫落.從殘存的色澤看,日、月、雲主要用了紅、黃、藍

色。 4 .塔檐.西塔塔檐表面皆塗色,色澤已大部份脫落。從殘留部份可見,每層塔檐的菱角牙子磚用 紅、藍、緑三色相間,依次排列.其餘各皮多施紅色,敷色厚重。 .刹座蓮濡。西塔的刹座蓮瓣是在白灰泥上施重彩,用紅、緑、藍色勾•勒出雲頭狀蓮畫。

5

(二)東



東塔影塑、彩繪遠不及西塔豐富,且殘損也較西塔更爲嚴重。自塔身第二層至第十三層 ,每暦的每 一個側面皆影塑兩個獸面.東塔獣面與西塔獸面小有區別:其輪廓略呈圖形,邊綫不甚規整,兩椅角細 長竪立,呈倒八字,粗眉上挑,三角眼圓瞪,眼珠用專門燒製的黑釉或褐釉瓷珠粘在眼内,相貌狰獰恐

怖。獸面施緑色,用黑綫勾勒輪廓.在獸面下方繪有紅色串珠 ,在兩個獸面之間繪有雲托日月圖案 (馴

版一八一).圖案中的雲彩有的簡單,有的較爲複雜.個別圖案又加繪了山脉。太陽多爲紅色,月亮爲 黄色,雲彩爲緑色或紅色 。各轉角處塑火焰寳珠角飾(圖版一八二)。三顆寳珠置於火焰紋中,其下爲 五瓣蓮座。有關東塔影塑、彩繪殘存的情况,請詳見F表:

拜寺口東塔影塑、彩繪殘存一覽表 西南翕

南翕

西翕

西北翕

東北翕

北翕

東南籠

東a



層 數







































X

X

,

X

X

X

X

X

X

X

X



X

X



X





V



X

/

五 六

X

88

X







X













X

X

X

X

X

X

X

1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V



X

X







X

X

V

V

X

V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

X

X

X

X

X

X

X

X

X

V

X

X

V

X

X

X

X

X

X

X

X

X

1

V

X

X



X

X

X

X

X



V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V

X

X

X



X

X

X

X

X

V X

X

V V

X X

1

X

X

X

X



3

3

V

1

X

V

X







V

V

X



V

X

V



X

%/

%/



.

V

七 八

X



X X

X

3

十一

X

1

X

X

1

X

X

X

X

X

X

X

X

十二

X

X

/

X

X

X



X

X

X

X

X

X

十三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V

X

X

1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雙塔影般的作法,從其殘毁處看,一般是在塔身壁面的白灰皮上,根據粉本用釘子戳出密集的小釘

眼,然後用煙灰將釘眼塗成黑色,用以潁示岀圖案的輪廓綫,其上再用泥進行塑造,最後彩繪。如西塔 笫八層南瓶內的供卷天塑像 (圖版一六。)。因塑像已殘毁,從其底部的白灰皮上,可見存有細密的黑

點人物輪廓綫。由此可以推測,在雙塔塑像之前,工匠們將早已畫好的樣稿或祖傳的粉本先臨摹下來 ,

然後貼於塔翕內,接着便用釘子沿輪廓綫刺出許多小孔,再將煙灰製成的黑粉撲在摹本的小孔處,取 下摹本,顯示圖案輪廓的黑色小點便留在了壁面上,工匠們據此就可以影塑出符合佛教造像儀軌的瓶內

塑像了。

四殘存文字 在拜寺口雙塔中,東塔未見各類文字。在西塔塔刹穹室壁面、中心柱木、架中木及佛畲內,發現西 夏文、梵文和漢文三種文字.

1 .穹室壁面的文字.在穹室壁面距離室內地面15-100厘米之間,從上至下朱書梵文七行五百六十 九字(圖版一六四).第一行梵文書寫於壁面上方第一層叠澀平磚上面,共計一百個字,字高6-7.5厘 米、寬3.5-6.4厘米不等,總長5.5米。第二行至第七行的梵文,從封門右側開始,至封門左側結束。

其中第二行有五十八字,字髙9.5 74.5厘米、寬5.5 - 10.5厘米;第三行有六十六字 ,字高11 一 14.5 厘米、寬6-12.4厘米;第四行七十六字,字高9-11.5厘米、寬671.5厘米;第五行七十九字,字

高9-12.5厘米、宽6-11厘米;第七行一百一十六字,字體較小,字高6 — 8.3厘米、寬3.5-6厘米。

在七行梵文中,除了第一行殘損四個字,其餘的基本上保存完好.據世界宗教研究所羅州先生初釋,梵

文的大意爲“圓滿菩提會成佛,解脫妙法會解脱。清净清净會清净,普遍解脱遍解脱。一切清净佛世 尊,以大手印爲依身二

在穹室梵文笫三行第九個字與第十個字之間的下部,有用硃砂寫的兩個非常小的西夏文字 ,漢譯爲

“上師”(圖版一六五)。這兩個西夏文字,用楷書竪寫,每個字不足5星米見方,字迹清晰,所用顏色 與壁面梵文字的顔色完全一樣 。這説明壁面上的西夏文字與梵文字是同時寫成的 。

在乖近封門左側的梵文字下面,竪寫有兩行黃色的漢文字,因被紅色的梵文所蓋,何字已難看清。 從覆蓋的層次上看,漢字顯然早於梵文字。 2 .中心柱木上的文字。在穹室中心柱上,有朱書或墨書的梵文和西夏文。其中墨書梵文已漫澱不 清,無法辨識;西夏文字也多模糊不清,僅東北面和西面上部的部份文字尚可識出。有兩行西夏文字的

上面四個字比較清楚 ,內容也一樣。其漢譯同爲“九月十五日”.

89

3 .架中木上的文字。四根架中木上,有兩根上墨書和朱書梵文各一條 ,字已漫濾不清。另外兩根架 中木的表面腐朽嚴重 ,原來有無文字,已難知曉。

4 .佛範內的文字。在第八層北翕內的供養天右側上方書寫 “吏司口"三個漢字。在第十二層東籠內的 男像左側上方影塑三個西夏文字 ,漢譯爲“任□□”「任”爲西夏族姓,“此者族姓,任之謂也”(注五)。

由此分析,“任□□”應該是病中男像的姓名.此人被烟於塔上,絶非一般平民百姓 ,有可能是寺院的住 持或地位更高的人。

五塔内岀土的文物 在西塔塔刹的穹室內,發現一批文物。現介紹如下:

1 .大朝通寳,一枚。此幣爲銀質,色澤灰白,圖形方孔,直徑2.3厘米,孔徑5毫米,廓寛1.5毫 米。正面楷書陽鑄“大朝通寶”四個漢字,對讀。其中“大”、“通”、“寳”三字與金代“大定通寳”中的

“大”、“通”、“寳”三字的字體完全相同(注六)。背面亦有文字,經專家衛月望先生辨識,為四個與兀兒

文字,漢譯爲“蒙几兒(帝國)、合罕、錢、寳”,直讀。錢幣正面左下方“寳”與“朝”之間鑿有一個小 孔,孔徑1毫米。此銀幣的邊沿怆廓有幾處被剪,邊沿亦不甚規則,表面厚薄不匀,鑄造工藝粗糙(圖

版一六六、一六七)。

2 .中統元寳交的,兩張。出土時,這兩張紙幣均成卷狀 ,與鳥舞混雜在一起。其中一張爲“伍伯 文”,長28厘米、宽18厘米,紙面灰黑,紙質堅韌柔軟,纖維粗長,爲綿麻、桑皮等專用材料製作. 交鈔正面有外粗內細的邊欄兩層.頂端爲長16.5厘米、寬2厘米的橫額,額內中部由右至左楷書“中統 元寳交鈔”票名,兩側繪雲氣紋。橫額之下的外欄內側,有一周雲氣紋花邊環繞內欄,花邊寬2.5厘

米。內欄長18.5塵米、寛11.3厘米。內欄上方正中,由右至左印有僧書的“伍伯文”票額,票額下方橫 列一串銅錢的圖案.在票額的左右兩側 ,各有竪寫的漢字九登篆文 ,字的表面軽微磨損。其右爲“中統

元寳二其左爲“諸路通行二右側篆書下面横列“字料”兩字,左側篆書下面横列 “字號”兩字。內欄下方 自右而左印有竪寫的揩書十行八十五字 ,字大小有别。其録文如下:“行中書省

交鈔宜課差發內并行收受不/限年月諸路通行/元寳交鈔□子 銀伍定(仍給犯/人家産)/中統年



攢司/印造庫子

奏准印造中統元寳/ 攢司/僞造者斬賞

日/元寳交鈔庫使副判/印造庫使副判/行中

書省提舉司”。交鈔正面上下方各加蓋一方紅色印戳 。上方印戳的邊長爲7厘米,下方印戳的邊長爲8 厘米.其字體均爲九叠漢字篆書,因印文已模糊不清,何字無法辨認。交鈔背面的內容比較簡單 。在中

部有一長方形單綫墨框,框内上方自右至左楷書“伍伯文”三字。這三個字比正面票額上的“伍伯文”三 個字大,筆劃也略粗.在“伍伯文”三字的下方爲錢串圖案.鈔面墨框的上部及錢串圖案之上,各加蓋一 方紅色印戳。上方的印戳邊長爲7厘米,表面磨損不清,僅可辨出字體爲九叠漢字篆書;下方的印戳模 糊不清,僅殘存部份紅色痕迹。交鈔背面的左上方還加蓋黑色長方形騎縫印一方.值得注意的是,交鈔

背面的右上角用墨色楷書一個“李”字,字迹清晰.交鈔正面右下角已殘損不全(圖版一六八).另外一

張爲“奏伯文”,殘長26.3厘米、寬17.2厘米。交鈔邊沿多處破損 ,中部亦有多處孔眼和摺縫.這張

90

“参伯文”的“中統元寳交鈔”的紙質、色澤及版面布局,與同時發現的“伍伯文”的“中統元資交鈔”基本 相同。其正面橫額寬2厘米,額內由右至左殘存 “□統元寳交鈔”六字。與“伍伯文”交鈔對照,此六字 應爲“中統元寳交鈔”。內欄上方長7.5厘米、寬11厘米,正中偏上自右至左印有楷書“参伯文”票額,

票額F方印有錢串闘案.內欄下方的文字,從布局、字體、行距及殘存文字看,與同時發現的“伍伯文” 交鈔一模一樣,故缺字可參照“伍伯文”交鈔補齊。交鈔正面上下方各加蓋一方紅色印戳 。上方印戳的邊

長爲7厘米,表面磨損,字體爲九叠漢字篆書;下方印戳的邊長爲8厘米,磨損嚴重,僅存印章的紅色

愉廓。交鈔背面磨損較正面更爲嚴重 ,仔細辨認,可見“会伯文”票額和紅色印戳痕迹(圖版一六九)。 3 .鎏金銅塑佛像,一尊。坐佛通高3厘米、寬1.8厘米,頭頂有肉髻,面相方頤,著右袒袈裟,雙

手爲降魔印,結跳趺坐於仰覆蓮座上,表面鎏金。 4

.唐K,兩幅。出土時,兩幅唐卡各卷成一軸,亂置於地上 ,畫軸局部殘損,畫面污染和脫色 。

其一,《上師圖》(圖版一七畫幅縱 131.5厘米、横83.5厘米,畫面縱87厘米,横62.7厘

米,用深緑色網缎裝裱。唐卡頂端裝竹質扁形細軸,外裹緑色綢緞.軸桿上掛三條黃色幡帶,其上飾

有本色花卉圖案.底端裝棗木圓柱狀軸桿,長93.5厘米、直徑2.5厘米,軸桿中部及兩端繪有描金卷 雲紋,用墨綫勾勒輪廓,軸桿兩頭各裝一工藝精湛的塔式軸頭.在畫面中部縱 61厘米、横41厘米的 框內,上師結跳趺坐於仰覆蓮座上 ,其下爲生靈座。上師寬額大耳,目光有神,唇上兩撇八字鬍,面部 布滿皺紋,神態安詳,施説法印。上師身著右袒袈裟,紅色的袈裟上用金色勾勒出長方形、正方形和圓 形圖案,幾何圖案內又用金綫描出各種花紋。其中位於上師胸部的一個圖圈内有一個金色的梵文字,漢

譯爲“阿”字。上師身後有橢圓形的頭光、穹隆形的背光和半圓形的身光。置於身光內的靠背上飾有 “六 孥具”(注七),即髙踞靠背上方正中的大鵬,位於靠背上部左右兩側的鯨魚,居於其下兩側的駄一孩

童的怪獸,蹲於下端兩側的大象。身光外圍繪山石、林木和花草等,爲修行的石窟鑿於山中的象徵。在

主像上方象徵天界的位置上,横置七個長方形小框,框高11.5厘米、宽8.5厘米.其中有五個框內各 繪一尊佛像.另外,在正中佛像的左右兩側框內各繪一尊祖師像。佛像、祖師像均結跳趺坐於蓮座上, 所施手印從左至右爲降魔、説法、禪定、轉法輪、説法、禪定、降魔。佛像皆高尖螺髻,面相方頤,大 耳垂肩,神態端莊。佛的面部及身體裸露部份的色澤不同,從左至右分別爲肉色、灰色、白色、紅色和

藍色,皆著紅色描金右祖袈裟.兩尊祖師像均頭戴毗盧相,面口清癖,雙眉緊鎖,嘴角微向上翹,唇上 繪兩撇八字鬍,神態嚴肅。書面左側的祖師像著紅色描金右祖袈裟,右側的祖師像內著紅色描金右袒袈

裟,外披大衣。佛像和祖師像皆有頭光、背光和身光。在主尊上師像的左右兩側 ,分別竪置五個長方形 小框,小框形制、尺寸與上方小框相同.每框內繪一尊菩薩坐像。其中右側上方第一個框和左側上方第 一個框爲八臂三面菩藤,左側上方第二個框和右側上方第三個框爲四臂菩藤 ,其餘均爲雙臂菩蔭。這十

尊菩薩像中,左側上方第一、第二、第三個框和右側上方第一、第二、第三個框內的菩薩結跳跳坐於蓮

座上,另外四専菩薩舒坐於蓮座上。菩薩皆頭戴寳冠,容顔秀麗,寬胸細腰,體態優美,著紅色短裙, 腰繫帶,飾項圈、嘤珞、臂串、腕釧,有頭光、背光和身光。在上師像下方,與上方一樣,分成七個小 框。其中五個小框連爲一體,內繪五尊供養女,皆雙腿舞立,頭戴華冠,面相秀麗,將態輕盈,雙手或

端盤或作手印,卜身著短裙,披巾繞身,飾項圈、環珞、臂串和腕釧。左右兩側的小框內各繪一尊金剛 像。金剛的面部和身躯均爲藍色,頭戴寳冠,面相渾圆,粗眉上挑,三目外瞪,身軀粗矮壯實,下身著

短裙,披巾繞身,飾金色項圈、腕釧.左側金剛右手持劍,右側金剛右手握金剛杵,皆雙腿弓立,脚踩

仰卧魔,其F爲蓮珊座。

91

其二,《上樂金剛圖》(圖版一七一)。畫幅縱85厘米、横45厘米,畫面縱55厘米、横38厘米, 用綢缎裝裱。裝裱方法及所用材料與同時發現的《上師圖》基本相同,僅尺寸有別。畫面分爲上,中、 下三部份。中間部份繪上樂金剛雙身像.金剛爲裸體,面部和身裁呈藍色,面有三目,直鼻大耳,大嘴 微啓,雙臂擁抱明妃,左手握金剛鈴,右手持金剛杵,雙腿弓立,雙脚踏着仰伏兩魔。這尊金剛的身上

裝飾完全依照密宗規範:頭戴五骷髏冠,身掛五十個骷髏 ,胯下環繞虎皮,周身佩戴項圈、臂串、手 鎖、脚鎖和披帛等諸般飾件。其後有頭光.金剛懷中的明妃爲裸體,面部和身軀呈紅色,長有三目,鼻 高口俏,仰首垂髪,擁抱主尊。其右手上舉,執一把勾刀,左臂摟抱主尊脖頸 ,左腿與主尊右腿相并,

右腿盤繞主尊腰際。明妃亦頭戴五骷髏冠,頸部佩帶骷髏串珠,飾環珞、項圈、臂串和腕釧.在上樂金 剛雙身像脚下被踏着的仰伏兩魔,均呈挣扎狀。主尊右脚所踩的仰面魔鬼,全身裸證,呈白色,長有三 目,頭戴寳縉,胯著虎皮帶,飾項圈、慶珞、臂串和腕釧,左手端一盛滿鮮血的鉢形顧器。主尊左脚所

踩的伏面魔鬼,全身裸體,呈藍色,胯著虎皮帶,身上飾有臂串和腕釧,雙手上舉,右手握一把勾刀. 仰伏兩魔下面爲仰覆蓮辦,蓮瓣寬而厚實,蓮尖呈雲頭狀。上樂金剛雙身像身後有紅色半圖形身光,身

光內繪金色火焰紋,好似雙身像被置於熊熊燃燒的火焰之中。身光外圍,以海藍色襯底,其上繪人物、 奔馬、玉兔及花草等圖案,可能爲一組故事圖。主尊上部横置五個小框 ,每框長7.3厘米、寬6.5厘 米。框內均繪有一尊上樂金剛雙身像。這五尊金剛像的造型、大小完全相同,僅色澤不同,從左至右爲 藍、黃、白、紅、绿色。五尊雙身像的形制、衣冠又與主尊基本相同,應該是主尊上樂金剛的五種化

身。五尊金剛的脚下皆踩着仰卧魔鬼,其下爲仰蓮法座,皆有紅色身光.主尊下部與上部一樣 ,亦爲五

個長方形小框.中間三個小框內,各繪一尊護法金剛。金剛皆全身裸體,面部和身軀呈藍色,長有三 目,身材矮壯,右臂上舉,手握法器,從左至右分別爲金剛杵、劍、勾刀。左、右側金剛的左手各端一

盛血鉢形顱器,雙腿弓立,脚踩仰卧魔鬼,其下爲蓮辦法座.這三尊金剛皆頭戴冠,飾金色項圈、臂串 和腕釧,披巾繞身.中間的金剛和左側的金剛胯繫虎皮帶,右側的金剛身掛骷髏組成的串珠 。金剛均

有紅色身光.在主尊’下部的左右兩側小框內,各繪一尊祖師像。左側祖師無帽,面相豐滿,五官端莊, 表情略帶微笑,著紅色描金右袒袈裟,結跳趺坐於蓮座上。右側祖師頭戴毗盧帽,面相清痛,唇上有兩

撇八字鬍,下頰長有絡腮鬍, 身著紅色交領袈裟 ,外披黃色大衣,結跳趺坐於蓮座上.兩位祖師像皆 有頭光、背光和身光。頭光白色、背光緑色、身光紅色。 這兩幅唐卡均爲絹質。作畫方法大致如下 :畫前先用一種動物膠與滑石粉調合而成的糊狀物塗抹於

絹上,用以消除絹上細密的孔眼.其後再將表面刮平磨光 ,待其完全乾燥後便開始在上面作畫。從這兩 幅唐卡的殘損畫面上看,書師是用木炭條起稿,繪出圖像的輪廓及細部,然後著色.使用的原料爲不透

明的礦物和植物質顔料,如石黄、石緑、石青和硃砂等.顔料內可能調有動物膠,從而使色澤至今仍較 鮮艷.畫面繪製完成後,再在畫面底布的周圍鑲上綱缎,加裝木軸。

5 .彩繪木雕花瓶,一對。其造型、花紋、大小完全一樣.瓶高19厘米、腹徑7.5厘米、底徑8厘 米。花瓶爲小口、長頸、鼓腹、圈足座,瓶座與瓶腹之冏呈寳相輪狀。花瓶表面用紅色襯底,頸部貼金 箔,腹部布滿金色墨繪的牡丹花紋,圈足座上用金綫勾出黑色的蓮辦,腹與底座間的相輪邊沿貼金後再

用紅、緑色彩繪(圖版一七二)。 6 .彩繪木雕上樂金剛像,一尊.此尊木雕像通高14.8厘米、寬10.5厘米,蓮座高2.7厘米、寬 10.5厘米.建座上直立着上樂金剛雙身像.主尊金剛爲裸體,身軀呈藍色,有藍、紅、白、黃四色面

孔。每副面孔皆戴五骷髏冠,長有三目,鼻梁高直,略帶微笑。金剛共有十二臂,主臂擁抱明妃,右手

92

握金剛杵,左手持金剛鈴。其餘十臂向兩側平伸,其中兩隻右臂 ,一隻左臂的下部已佚,手中各握一 法器.金剛的身上裝飾有骷髏項圈、環狀腕釧,胯掛兩串骷髏。右腿宜立,左腿屈膝弓立,雙脚下各踏 一魔,一仰一伏呈挣扎狀.仰面魔呈白色,伏面魔爲灰色。其下爲楠圖形仰覆蓮座,蓮流豐滿,蓮尖雕

成雲頭狀,蓮瓣塗有紅、緑,然三色,用金綫勾勒輪廓。明妃的面部和身軀呈紅色,頭戴五骷髏冠,長 有三目,鼻高口俏,五官用墨綫勾勒,仰首垂髪,面對主尊.其左腿與主尊右腿并立,右腿繞主尊腰 際,右手上舉握白色勾刀 ,左臂摟抱主尊脖頸,左手端盛血顱鉢,飾金色腕釧。主尊身後雕成大象形

狀,象頭向左側,長鼻下卷,呈白色(圖版一七三)。

7 .彩繪木桌,一張。木桌高32.5厘米、長58.3厘米、寬40厘米,由桌面和四腿構成 。桌面用四

條邊筵作框,中間鑲獨板構成板心.兩條邊筵相交處,採用45度格角梯的作法.桌腿扁方,表面鲍.出 “凹”形綫飾。桌腿與桌面間採用夾頭梯。在東子前後的兩個看面,各有雙根、鏤空雕花檔板和花牙板.

雙根扁方,表面雕有“凹”形綫飾。根子與腿足亦用夾頭標套合。前看面上的鏤空雕花檔板 ,用雙根隔爲 上、中、下三層。上層又用蜀柱分成三個正方形小框,每框内透雕折枝牡丹花紋。中層分成兩個長方形 小框,框内亦雕折枝牡丹花紋。下層雕出四組如意雲頭紋飾 。後看面上的鏤空雕花檔板,與前看面的檔

板基本相同,僅中解左框内雕刻折枝石榴花紋。花牙板位於桌腿的外側,透雕出如意雲頭、卷草。桌子

通體彩繪,用紅色襯底,桌面邊沿、腿足、雙根、蜀柱刻綫、雕花檔板和雕花牙板均用金色綫條勾勒輪 廓,問施黑色和緑色。桌面四邊框內和雕花牙板的牙頭上飾有彩繪.桌面彩繪多漫源不清,從殘存的痕 迹來看,大概是用金色繪出繁縛的牡丹、忍冬花紋,以墨綫勾勒其輪廓。雕花牙板的牙頭上亦用金色繪

出折枝牡丹花紋,以墨綫勾勒其輪廓(圖版一七四)。 8 .彩繪木椅,一把.木椅高88厘米、長109厘米、宽92厘米,由靠背、扶手和底座三部份構成。 底座爲長方形,由四塊條板粘合而成,中間一塊板子上鑿一圓洞 ,塔的中心柱木從圓洞內穿過.扶手亦

爲長方形,用柱桿分成上下兩層。上層又以柱桿分成四個小框,每框中部鏤空,邊沿施紅、黃、黑三 色;下層亦用柱桿分成一大兩小共計三塊 ,三塊的中部皆用黑色、橘紅色繪出圖形、長方形圖案,外面

用紅色繪卷雲紋。扶手把頭上裝有如意雲頭狀柱頭,柱頭施紅、黑、黃三色。靠背用四根(現,存三根) 柱桿做成骨架,中部裝一塊長方形背板。背板上部鏤雕成桃形,表面呈黑色,邊沿爲黃色;背板中部的

長方形木板邊沿,有一周黑色,中間繪一個黃色圓圏;背板下部鏤刻出一金門,門的周圍塗成黑色,邊 沿飾黄色。靠背頂部柱稈兩頭與扶手一樣 ,裝有如意雲頭狀柱頭.這把椅子形體較大,塔的中心柱又從 底板中間穿過,是否曾經用來坐人,尚有待進一步研究(圖版一七五)。

9 .絹紙花,兩束.其中一束通高38厘米、花高16厘米;另一束通高41厘米、花高22.5厘米。兩 束花各由一根主桿和若幹分枝、花朵、花葉組成.主桿爲竹質,外表裹黃紙.分枝用1毫米的細鐵絲

作骨,外表亦裏黃紙。花朵和緑葉由紙、紗、絹三種材料製成,色彩有白、黃、粉紅、橘紅、大紅、 褐、緑諸色。這兩束絹紙花造型秀麗,色彩絢爛,作工精細(圖版一七二)。

10 .印花綢,三塊。這三塊印花網的質地、色澤和圖案完全一樣, 為同一塊鋼料上剪裁F來的殘 塊.其中一塊長86.5厘米,

寬30厘米;一塊長84厘米、寬30厘米;另一塊長62厘米、寬11.5厘

米。上述三塊印花網的表面均有不同程度的磨損,邊沿殘破,綢料上可見多處孔眼 ,發現時亂置於地 上,已嚴重污染。經過清理,可見綢料薄而柔軟,其上印童子戲花圖案。圖中的花紋採用連續紋樣,其

基本的構圖是一排横置數個圖形花環,環內繪四朵白花,環外繪一周白色聯珠紋;另一排横置數個菱形

花框,框内亦繪四朵白花。花框與花環錯位排列。花框四邊各印一戲花童子 。童子的造型,尺寸完全一

93

樣,皆爲裸體,面相豐腴,肌證白胖,挺胸鼓腹,右手上舉抓一枝條,左手自然下垂亦抓一枝條,雙腿

騰空躍起,肚皮上圍一塊黃色兜兜,身上飾桃形項圈、環狀手鐵(圖版一七六).

六雙塔的維修 拜寺口雙塔建成後 ,曾進行過維修。在塔身壁面和影塑彩繪等處 ,多次發現過兩次粉妝的痕迹。西

塔穹室的封門爲兩次砌封,穹室内又珍藏着元代早期的中統元寶交鈔等文物。由此推測,拜寺口雙塔可

能在元代早期進行過大的裝修。當時主要修繕了塔刹,粉飾了壁面,而未對塔身主體進行大的修繕。此 次維修,本著保持古代建築原有風貌的原則,主要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

1 .加固塔身。拜寺口雙塔直接起於地面,無塔基和臺座。爲了堅固塔身基礎,防止裂縫繼續擴大,

首先在兩座塔的第一層塔身上下各加100 X 10毫米的扁形鋼箍兩道。又於第一層塔身下面加築高36厘 米、寬30厘米的鋼筋混凝土圈梁一道,圈梁內置有直徑16毫米的鋼筋六根,圈梁略低於地面,其上再 鋪磚和設置散水等.再在西塔第一、三、五、七、十、十三增和東塔第一、二、三、五、七、十、十三

層塔檐上部隱蔽處,各打高16厘米、宽20厘米的鋼筋混凝土圈梁一道。具體作法如下:其一,將塔檐 上暦的磚拆除,在拆除部份布置直徑 12毫米的鋼筋四根,繼而澆築混凝土,使其高度恰好是原塔檐上 層碑的高度。其二,對裂縫進行壓力灌漿。先將裂縫清洗乾净,然後用空壓機將五百標號的水泥加聚乙

稀醇配製的漿液往裂縫裡灌,使裂縫被填塞充實,從而增強了塔身的整體性. 2 .補砌殘損塔檐.先將塔檐、平座上的殘缺部份補砌齊整,新添的塔磚用五百標號的混合砂漿砌 築。然後將複製的寳珠勾頭抹接在瓦袋上,還其本來面貌。又根據西塔第九層塔身上放置的緑色琉璃 獸頭的式樣,専門燒製了同樣的獸頭,安裝在掛鐸木上。還複製了鐵稣,吊掛在琉璃獸頭上。

3 .整修恢復塔刹.根據東、西兩塔塔刹的刹座均爲須彌座,相輪粗短,與西藏烏思藏薩迦時期流行 的“嘴當覺頓”(注八)非常相似的特徵,又從西塔相輪現在殘存十一層,束塔相輪雖然僅殘存八層 ,但

其塔身高度與西塔相當,刹座、相輪形制與西塔刹座、相輪基本相同來推斷,雙塔的相輪原爲十三層。 故此,這次將雙塔的相輪修復成十三層。在相輪上還裝置了寳蓋和寶瓶。寳蓋、寳瓶均用2毫米厚的黄 銅板壓模焊接而成 。塔的中心柱换用直徑 10厘米、壁厚7毫米的鋼管做成.中心柱直抵寳瓶頂部,從

而增加了寳蓋底部的承受力和刹頂的穏固性.在刹座的八個石柱礎上各拉一根鐵鏈,用來連接在寶蓋的 骨架上,對寳蓋起到了穩固作用 。

4 .裝修粉飾壁面。在雙塔的主體工程完成後 ,對其外表進行了粉裝和彩繪 。首先將壁面白灰皮修補 抹平,然後對殘毁的塑像則依據較完整的進行復原 ,最後施色(圖版一七九、一八五)。

七幾點認識

94

(-)

東塔、西塔的异同

東塔、西塔皆爲十三層八角形密檐空心磚塔 ;塔身直接起於地面 ,第一層特別高大,約占塔高的五 分之一;塔碑砌體厚實,壁面抹有白灰泥,其上有影塑或彩繪;塔刹由須彌座、相輪和實蓋組成;兩塔

的高度也基本相當。這是雙塔的相同之處。在雙塔細部的處理上,各自又有所不同。其主要表現如下:

1 .西塔塔身第一層至第卜三層 ,均由塔身和塔檐兩部份組成。東塔塔身第一層至第十三層皆由塔 身、塔檐和平座三部份構成。 2 .西塔第二層至第十三層塔身上,每層每面各開一長方形佛赧。東塔無佛翕,僅於塔身第三、五、

九、十二層上開有窗洞。 3 .西塔的影塑和彩繪有瓶內所塑的佛教造像、翕兩側壁面上所塑的口銜流蘇的獸面和塔身轉角處所 塑的火焰實珠或雲托日月飾件。其內容豐富,布局有序,塑工精細.東塔則無佛翕造像,僅於塔身每層 每面影塑兩個獸面,在兩個獸面之間彩繪雲托日月圖案,在各個轉角處影塑火焰寳珠角飾。其內容比較 單一,雲托日月圖案又係隨手所繪。因此,東塔遠不能與西塔的影塑和彩繪相媲美 。

4 .東、西塔的影塑獸面,除了造型小有不同 ,眼珠的作法完全兩樣。西塔默面的眼珠是用黑色勾勒 的,而東塔獸面的眼珠則是採用專門燒製的又黑又亮的瓷珠。

5 .東、西兩塔的刹座雖然都爲須彌座 ,但其細部則有不同 。在西塔刹座的外圍 ,爲上下兩層的仰蓮

花瓣,在須兩座束腰的八個轉角處各置力士像一尊,并置有圓形天宫,天宫内珍藏十多件文物珍品,其 壁面還用硃砂書寫梵文和西夏文字 。在束塔刹座的外圍,則爲仰覆蓮瓣,没有力士塑像和裝藏珍寳的天

宫。

6 .西塔的中心柱爲木質,在中心柱周圍有四根架中木 ,在中心柱及架中木上均朱書或墨書西夏文字 或梵文字。東塔的中心柱,其上半段爲鑄鐵管,不見架中木 。

7

.東塔的塔心室内原有木梯可以盤旋而上,西塔的塔心室內則無木梯。

除了上述的不同,西塔的塔身較東塔的塔身粗大壯實,故西塔顯得凝重高大,而東塔則顯得挺拔秀 麗.通過比較兩塔的异同之處 ,可否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朿塔和西塔修築的時間相近,但不是同時所修

(圖版一八六).

(-)

出土文物説明的幾個問題

1 .西塔内發現的“大朝通寳”銀質錢幣,是我國自清代以來所發現的“大朝通寳”錢幣中惟一有確切出 土地點的錢幣「大朝通寳”錢幣爲何朝何代所鑄造,清代以前的史料未見記載.在清朝以來的錢譜著録 中,對此則多有記述,有的還附有“大朝通寳”錢幣的揭片.清朝乾隆年間著名的錢幣學家翁樹培先生 在其所著的《古泉匯考》一書中,列舉了蒙古汗國時期以“大朝”相稱的大量文獻資料和元朝碑刻以及石

幢銘文等,得出了“大朝常爲蒙古未改國號大元以前之稱”的結論。繼翁老之後,以“收藏元代錢幣最 富”的宣愚公先生在其所著《大朝通寳續考》(注九)一文中云:“諦觀是錢(錦縣于澤山藏)文字及一切 孔廓形制,雖不能確定爲世祖 (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以前何帝何后所鑄 ,大抵屬元初之物,翁氏之説

95

固極可信。”宣老先生還認爲此泉是“奇貨”、“希有之品二

民國年間,錢幣學家羅伯昭先生在他所寫的

《元初權鈔錢説》(注一O) 一文中,對“大朝通寳”錢幣進行了詳細的考證:"元朝末葉順宗時所鋳至正 元寳,大小四品,稱權鈔錢。夫人而知之矣。不謂胡元崛興蒙古未主中國前亦有權鈔錢 。是説也,人多 疑之。今余幸獲大朝合金、銀質大朝通寳兩錢可以證其説也。”又云:“大朝通寳,質銀,色灰白,比小

平錢尤小,文字楷書大、通、實三字,全取法大定,朝字樸雅,背元錢風度…….大朝錢當爲元初所著 無疑義「民國年間著名錢幣研究専家丁福保先生在他的著作《歷代古錢圖説》中,也將“大朝通寳”錢

幣置於元錢部份的開頭,認爲該錢幣爲蒙古汗國未改國號大元之前所鋳,有銀窮和銅鋳二品。其後,不

少錢幣學家在考證“大朝通寳”錢幣時,多以上述觀點爲依據 ,認爲大朝錢是蒙古汗國時期的貨幣.當 然,也有部份錢幣研究者對“大朝通寳”錢幣究竟是不是元錢存有疑問。其論點有兩個:一是認爲歷史上 以“大朝”相稱的不僅僅是蒙古汗國,唐、後唐、後晉、北宋等都有被稱爲 “大朝”的記載;二是認爲在

清代以來的貨幣專著中.儘管對“大朝通寳”錢幣多有記載,但基本上爲相互轉録 ,大朝錢本身數量極 少,又都是搜集而來,没有出處,故“大朝通寳”錢幣肯定是元代錢幣的證據并不是十分充足的。拜寺口

雙塔出土的這枚“大朝通寳”錢静,背面有畏兀兒文字。據《元史•稗老傅》等史籍記載:在成吉思汗 所創蒙古汗國及元世祖至元六年(公元1 269年)以前,蒙古并無自己的文字「凡施用文字,因用漢楷 及艮吾字,以逢本朝之言”。由此可以證明,“大朝通寳”錢幣確實爲蒙古未改國號大元以前鑄造的貨

幣。另外,“大朝通寳”錢幣與金代“大定通寳”錢幣上的文字風格相同「大定通寳”錢幣鉢於金代大定十 八年(公元1178年)(注— —)。《綱鑒會纂》云:“太祖(成吉思汗)蜘起蒙古,典章文物多仿金制,

故錢幣製作亦多與之相同也。”(注一二)這從一個側面説明,“大朝通寳”錢幣是仿照“大定通寳”錢幣鋳 造的。其鑄造時間當在金代大定十八年以後 。

2 .西塔內所藏的兩張中統元寳交鈔,當爲元代最早發行的中統元寳交鈔.其印製時間應在公元 1 260T 269年之間。自從本世紀以來,中統交鈔多有發現 。其版面有兩種。這兩種版面的總體設計基 本相近,其細部則略有不同.一種版面上無八思巴文 ,版面文字中的發行曜位和落款均爲 “彳亍中書省”。

西塔發現的兩張中統交鈔就屬於這一種.另一種版面上有八思巴文“中統元寳、諸路通行”幾字,發行單 位和落款則爲“中書省”(注一三)。據《元史•食貨志•鈔法》云:“世祖中統元年(公元1 260年),始 造交鈔,以絲爲本。每銀五十兩易絲鈔一千兩, 諸物之直,并從絲例。是年十月,又造中統元寳鈔。”

《元史•釋老傅•八思巴列傅》云:“至元六年(公元1 269年),詔頒行於天下。詔日:‘朕惟字以書言, 言以紀事,此古今之通制。我國家肇基朔方,俗尚簡古,未遑制作,凡施用文字,因用漢楷及畏吾字 , 以達本朝之言。考諸遼、金以及選方諸國,例各有字,今文治澳興,而字書有闕於一代制度,實爲未

備。故特命國師八思巴創爲蒙古新字,譯寫一切文字,期於順言逢事而已.自今以往,凡有專書頒降 者,并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國字副之在元朝中統初年,雖有中書令、中書左丞和中書右丞等官 職,但作爲正式的中央行政機構的中書省并未正式成立。當時,中央的行政權暫由燕京等處的行中書省

代行.如《元史•叛臣•王文統列傳》中載:“尋韶行中書省造中統元寶交鈔二元初大臣王俾 (注一 四)在《中堂事記》中則更明確地説明:中統交鈔是由“燕京等處行中書省”印造的。由以上的文獻記載 可知,無八思巴文、由行中書省印造的中統元寳交鈔,是在元世祖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開始印造

的。因當時還没有八思巴帝師發明的蒙古新字,故此版面上未見此種文字 。這種版面的中統交鈔目前僅

見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白塔上發現的一張“壹拾文”票額的交鈔和拜寺口西塔上所出的兩张“巻伯文”和“伍 伯文”票額的交鈔,共計三張,彌足珍貴。在版面上有八思巴文和“中書省”落款的中統元寳交鈔,應爲

96

公元1 269年頒行八思巴文以後印製的。其印造時間大約是在元末至正年間(公元1 341—1 368年)。目 前存世的多爲此種中統元寶交鈔 。

拜寺口西塔發現的“巻伯文”票額的中統元寳交鈔,還解决了中統交鈔的票額是九等 、還是十等這一 長期有争議的問題,《元史・食貨志•鈔法》云:“是年(即元世祖中統元年)十月,乂造中統元寳鈔。

其文以十杆者四:日一十文、二十文、三十文、五十文。以百計者三:H 一百文,二百文、五百文。以 貫計者二:日一貫文、二貫文「根據這條記載,中統交鈔的面額應爲九等 。不過,在《元史•叛臣•王 文統列傳》中又有這樣的記載:“是年(公元1 260年)冬,初行中統交鈔,自十文至二貫文,凡十等。”

在《秋潤先生大全文集》卷八十中所載元人王憚的《中堂事記》録有中統元寳交鈔的面額爲“壹拾文、 貳拾文、張拾文、伍拾文、壹佰文、貳佰文、巻佰文、伍佰文、壹貫文、貳貫文”十等。這兩種記載, • • • 孰對孰錯,自明朝以來,便多有争議,争論的焦點自然是有無“巻佰文”票額的交鈔.在拜寺口西塔内所

發現的“经伯文”中统元寳交鈔,證實了中統元寳交鈔的面額共有十等,從而彌補了《元史•食貨志•鈔 法》中的疏漏。

3 .西塔内所藏的《上師圖》和《上樂金剛圖》唐卡,爲寧夏地區第二次出土。1963年,在青銅陝 市一百零八塔下方河灘上的二號塔內,發現兩幅《千佛像》唐卡(注一六)。其中一幅背面有西頁文 字,已初步斷定爲西夏時期的繪畫作品.西塔所出的這兩幅唐卡,其藝術風格、製作方法與酉銅峽市所 出的唐卡相似,故其時代也應大致相近。又西塔發現的這兩幅唐卡與內蒙古額濟納旗黑水城遺址發現的

西夏晚期的《聖三世明王曼荼羅圖》(注一七)、《十一面觀音圖》(注一八)、《降魔成道圖》(注一九)、 《男供卷人壇城木板畫》(注二O)、《女供卷人壇城木板畫》(注二一)等繪畫作品,從內容到藝術風格 上都具有頗多相似之處。例如,《上師圖》中所繪的佛像就與《十一面觀音圖》、《降魔成道圖》中的佛

像十分相似;《上樂金剛圖》中的護法金剛像就與《男供養人壇城木板畫》中的護法金剛,從造型、裝

束到色彩幾乎一模一樣。另外,《上樂金剛圖》中的蓮齋與《聖三世明王曼荼羅圖》中的蓮瓣完全相 同。這就是説,西塔出土的這兩幅唐代,其繪製時代與黑水城遺址發現的上述繪畫作品的時代大致相

同.再將西塔岀上的這兩幅唐R與保存至今的西藏地區宋、元時期的唐K相比較,無論是題材內容、畫 面布局、色彩運用,還是作畫方法都近乎一致。它反映出西夏的唐卡是受到藏傳佛教密宗藝術強烈影響

的産物。這爲研究藏傳佛教對寧夏地區的影響 ,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

4 .西塔發現的彩繪木雕上樂金剛像,係由一小塊木頭圖雕而成,形體造型準確,雕刻刀法純熟,鏤

空挑剔恰到好處,色彩艷麗.木雕製品在藏密藝術中極爲常見,例如,寺廟內的門窗、斗族、佛禽、 法座、供案、靈塔以及一些法器。至於木雕佛教造像則更多。不過,彩繪木雕雙身造像却比較少見.特

別是在一塊長不足15厘米、寬不到10厘米的木板上,雕刻出如此複雜的雙身像,尚屬首次發現,彌 足珍貴。

5 .西塔發現的木桌 ,造型規整大方,雕鏤工藝精湛,花紋繁缗富麗,施色厚用鮮艷,堪稱國內已發 現的宋、元時期木桌中工藝水平最高的一張。西夏木桌,曾在1977年發掘的甘肅省武威縣西郊林場西

夏二號墓中出土一張(注二二)。那張木桌長54厘米、寬30厘米、高29厘米,桌面由條板面心和四

條邊筵組成,四方有柱腿,前後看面各有兩根根子,兩側面各有一根根子 ,腿足附有牙板,通體塗赭 色。這張木桌的造型與西塔所發現的木桌相似,但没有雕刻和彩繪,工藝比較簡單和粗糙,遠不能與西

塔的木桌相比。宋、遼時期的木桌,除了在河北省鉅鹿城發現宋大觀年間的木桌(注二三)和在河北省 張家口市宣化區遼基中出土的木桌 (注二四),在宋、遼墓葬的壁畫中也常見木來造型.無論是實物.

97

還是圖形,其造型都比較簡單,其風格均樸素無華,遠不及西塔的木桌製作繁縛.

6 .西塔發現的印花綱 ,花紋圖案爲宋代流行的童子戲花圖,構圖既新穎活潑,又嚴謹有序,色澤淡 雅優美。這幾塊印花綢,從其質料、花紋來看,應爲宋代的紡織品 。絹紙花束,用料考究,手工製作, 爲不可多得的民間工藝品.它們的發現,爲我國紡織史、民間工藝史的研究增加了寳貴的實物資料 。

( 三)

雙塔的裝飾藝術特點

1.內容豐富,布局嚴格.講究塔身的裝飾美,是我國古塔的一大藝術特色。河北省定州市的料敵 塔、浙江省杭州市的六和塔、內蒙古的萬部華嚴經塔、河南省開封市的繁塔等,其塔身上都有精雕細刻

的佛教造像和各類彩繪。這些多姿多彩、富麗堂皇的雕繪作品,表現了我國古代建築中雕梁畫楝的特有 風貌。這一點在拜寺口雙塔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雙塔第二層至第十三層塔身外壁布滿了影塑和彩 繪。其中西塔的佛籠內塑有立僧 、羅漢、護法金剛、供普天及七寳、八吉祥,佛翕兩側壁面塑有流蘇獸

面,塔身轉角處塑有火焰寳珠 、雲托日月角飾;東塔每層每面塑有兩個獸面,歌面之間繪有日,月、雲

圖案,塔身轉角處繪有火焰寳珠角飾。雙塔的裝飾,從其內容看,應爲藏傳佛教密宗藝術的遺迹.這種

題材在甘肅省敦煌石窟、浙江省杭州市飛來峰塔中也有發現。不過,像拜寺口西塔這樣將衆多僧人、羅 漢、護法金剛、供普天和七寳、八吉祥以及獸面、雲托日月,火焰寶珠等多種題材,嚴謹有序地布置在 一座塔上,就口前所見,還僅此一例。

2.造型簡練,生動逼真。拜寺口雙塔的塑像 ,以人物造像最具特點.其中無論是僧人、羅漢、護法

金剛,還是供養天等,都塑造得單純而精鍊。在掌握各類造像的形態和性格特徴的基礎上 ,幾筆勾出,

着電突岀其神態。僧人個個立姿端莊,衣飾整齊,神態虔誠,似在苦修苦行.十六羅漢坐姿各异,有老 有少。年事較高者,异常深沉含蓄;年輕的,則格外純真坦率。護法金剛面相勇猱,身強精壯,給人以

威武剛勁、力大無比之感。供普天容顏秀美,體態輕盈,滿面春風,喜氣洋洋,邊走邊散發財寳,充滿 人間的温情.這些簡練而又生動的塑像,無疑是現實生活中不同年齡 、不同性格的寺院僧衆的真實寫

“BS 、、、 O

3.敷色厚重,色彩艷麗.拜寺口雙塔的彩繪,雖已大部份脫落或嚴重褪色,但仍有一部份色彩保存 較好。這些彩繪主要有紅 、緑、藍、黃、黑幾種顔色.這幾種對比強烈的顔色,大多相間施用,設色厚 重,造成了强烈對比的效果。

4.裝飾手法新穎。我國古塔的裝飾,絶大部份是在砌磚或砌石上雕造出各種造像和花紋圖窠 ,有的 也直接在白灰壁面上進行彩繪 。像拜寺口雙塔這樣採用影塑手法裝飾塔身的例子,還是比較少見的.

(四)

關於雙塔的修繕年代

1 .雙塔的始建時間。目前對拜寺口雙塔的修繕年代有兩種説法 :其一,“拜寺口的兩座古塔是西夏原 建,而非西夏以後重建或者新建”(注二五)。其二,“雙塔始建於西夏時期,至少在元代經過大規模重

修。……明、清亦曾幾度維修,現存塔身已非西夏原物”(注二六)。在這次對雙塔的全面維修中,通過 對雙塔的朽木進行碳一14測定,再結合有關史料的記載,從而爲雙塔的斷代提供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比較

堅實的依據:

98

①在明代萬曆年间編攪的《萬曆朔方新志》卷首載有一幅《寧夏鎖北路网》.在此圖的拜寺口處, 標有兩座佛塔和一座寺廟.另外,在明代嘉靖年間編修的《嘉靖寧夏新志》中還載有安塞王朱秩艮(注 二七)的一首詩.此詩冇這樣兩句:■文殊有殿存遺址,拜寺無僧話舊游”.這説明拜寺口雙塔在明代早

期已經存在. ②據史料記載,賀蘭山爲西夏的三大神山之一 ,倍受西夏統治者的重視,是西夏皇族活動的中心.

《弘治寧夏新志》卷一载:“元昊故宫,在賀蘭山中.遺址尚存《嘉靖寧夏新志》卷二載:“賀蘭山,……

上有植寺百餘所.并元吴故宫遗址,自來爲居人敗般樵牧之場賀蘭山拜寺口南山之烟,僞身元父 建此避暑,遺址尚存,人於朽木中苔有拾鐵釘長一二尺者在《西夏紀事本末》所載的《西夏地形 圖》中,專門標有賀蘭山的•五臺山寺二

另據《西夏書案》载:,山(賀蘭山)口內各有寺.多少不

一,大抵皆西夏時舊址「近年來,寧夏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多次對賀蘭山進行勘察 ,先後於拜寺口、賀

蘭口以及其他山口發現多處西夏寺廟和西夏離官遺址,與史料記載基本吻合.在已發現的寺廟遺址中, 乂以拜寺口處的遺迹最爲集中 ,規模也最大.拜寺口的方位與《西夏地形圖》中所記的“五臺山寺”大

致相同(注二八)。塔,一般是寺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拜寺口寺院遺址及賀蘭山內的其他寺廟和離 宮遺址大部份始建於西夏.雙塔的始建年代無疑應核與其大致相當. ③雙塔上的藏密遺迹十分豐富。塔剃相輪粗短壯實,與公元13世紀西蔵烏思蔵薩迦時期盛行的“喝 當覺頓•相似.塔身影體表現出濃厚的歎傳佛教密術的特點 .西塔天宫内珍蔵有蔵傳佛教密宗藝術特有

的给畫作品一唐卡以及木雕上樂金剛像等.據蔵傳佛教喝舉教派的著作《賢者喜宴》載:吐需時 期,西藏佛教對黨項族已經有了一定的影響,公元1159年,西夏仁宗遣使去迎接西藏喝瑪喝舉派初祖

都松欽巴,都松欽巴未能前來.便派遣弟子格西藏索哇携帶經像前來西夏首府興慶.仁宗尊他爲上 師,爲之建立譯埸,翻譯藏文佛經。其後,在喝理嗎舉派本寺一楚布寺建立白登哲蚌寳塔時,仁宗

又供奉金質理珞與幢蓋.與此同時,西熨人多甸木雅恭仁去拉薩東北的果竹工R建止貢寺.蔡巴喝舉派

祥仁頗切的弟子藏巴東沽哇等師徒七人,經蒙地轉道西夏譯經,并講授三寶密咒.祥仁頗切又命査巴僧 格去西夏弘法,亦被尊爲上師.被西夏奉母上師的西蔵高僧,還有薩迦派第三代祖師扎巴堅賛(公元

1147—1216年)的弟子過巴瓦國師覺本等.另外,還有西夏王曾去薛迦派第三代祖師扎巴堅贊座前親 近承事的記載.其後,西夏王孫對薩迦派第四代祖師駕班恭嘎絳稱亦卜分敬信 (注二九).上述記載清

楚地告訴我們:西蔵佛教正式傳人寧夏,當在西夏仁宗時期.雙塔的始建,也不會早於這一時期. ④在西塔天宫的壁面上有西夏文字“上師”兩字.“上師”這一尊稱,在西夏範圍內最早見於仁宗時 期.據藏文《賢者喜宴》記載:西夏仁宗尊奉西蔵佛教喝為喝舉派初祖都松欽巴派遣到西夏的弟子格西 藏索哇爲“上師”.這也爲雙塔建於仁宗及仁宗以後提供了旁證.

⑤在天宫中心柱木上可以看清的兩處西夏文題記.均爲••九月十五日……二

無年號.筆者分析,“九

月十五日•'應該是西塔落成的大慶之日.這一天一定在雙塔所在的寺廟內進行了大的佛事活動.偵縄提 出的是.公元1189年是西夏仁宗灌位五十周年.仁宗在此年於大度民寺舉行「長達十書夜的刻經和敬

施《觀彌勒菩薩上昇兜率天經》的大法會,具的時間也是在九月卜五日.這在《觀彌勒菩薩上昇兜率 天經》(注三。)的漢文發願文中紀録得十分胖盡:“謹於乾祐己酉二十年 (公元1 189年)九月十五

日.恭請宗律國師、净戒國師、大乘玄密國師、揮法師僧衆等,就大度民寺作求生兜率内宫弼勒廣大法 fr.……凡十番夜兩者的時間都是“九月十五日:這是偶然的巧合,還是有其內在的聯繫,是否兩

者均為同一次大法會,這些都有待於進一步探討.

99

⑥雙塔的朽木樣品都送中國文物研究所進行了技術測定.其结果是西塔中心柱木的碳- 14測定年代

爲距今875 ±60年,樹輪校正年代爲距今835 ± 70年;西塔角梁的碳-1 4測定年代爲距今8 5 0 ± 60

年.樹輪校正年代爲距今815±70年;東塔角梁的碳-14测定年代爲距今810±60年,樹輪校正年代 爲距今815±70年.雙塔的測定年代都爲西夏中、晚期.

⑦西塔第九層塔槽上發現的緑色琉璃獸頭,與銀川市西夏陵區所出琉璃獸頭的形制、尺寸基本相

同.西塔刹座上的力士也像,與西夏陵區碑亭出土的石碑人像座的造型相近.東塔影塑獸面的眼珠與餐 武縣磁窪堡西夏瓷室址內發現的半球狀黑,褐軸瓷珠的形制 、質地完全一樣(注三一).西塔天宫内的

兩幅唐卡與賀蘭縣宏佛塔出土的唐卡為同樣的繪或風格,其作畫方法也一樣.這些情况説明,雙塔與銀

川市西夏陵區、靈武縣西夏甯址和賀繭縣西夏宏佛塔一樣,亦爲西夏時期的遺物. 綜合上述幾點.拜寺口雙塔確有可能是始建於西良中,晚期. 2 .雙塔歷次維修的時間,在這次維修雙塔時,發現西塔天宫門洞曾被打關後又封閉。塔剎壁面的白 灰皮多有兩次粉妝的痕迹.塔身佛翕造像,笫五層以上的造像全部爲原理,他表面經過兩次粉妝和彩 第;第五層以下的造像,有一部份可以看出修補的痕迹 (例如,獸面基本上爲後補的,壁面白灰皮有三

次粉妝的痕迹).另外,在西塔的天宮内又發現蒙古汗國時期的 “大朝通寶一銀幣和元代早期發行的中統 元寶交鈔.根據上述諸電推測,在元代早期,曾對拜寺口雙塔進行了較大規模的維修.通過這次維修.

修繕了殘破的塔刹,粉妝了整個塔體,東塔塔刹内又加入了铸徽管作爲中心柱.據 《元史•秦定帝紀》 的記載:元代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五月,元朝统治者“修佛事於賀蘭山及諸行宫二拜寺口雙塔在 元朝時的維修,很有可能與這次佛事活動有關.自從元代維修以後,到1986年,拜寺口雙塔又經過數

次修繕。這些修繕基本上是對塔身第五層以下的修補和粉妝 ,第五闿以上再也没有修繕過。

注釋



參見清•儲大文《百蘭山门記》.此文收録在清 《小方壺曹奥地篆眇》中.

~小口子,爲賀蘭山的山口之一. 三蘇峪口,爲賀阳山的山口之一 。



參見本書所載《賀蘭縣拜寺溝方塔》一文.



轉摘自牛逹生《寧良賀蘭山拜寺口古塔 》,《与占典文物》1986年第1期・

六“大定通寶-錢幣的畑片,見「福保的《古錢大辭典》上册第710頁.

七六拏具.清代蒙古人工布査布所著《造像・度廷鮮》中有載:11背光蒙有云六攀具者• 一日伽咱擊•

華云大事.乃慈之相也.二日布货學.革云觀魚,保護之相也.三日那■早,華云龍子•救度之相 也.四日婆・拏,華云重男,福資之相也.五日舍曬學,華云獣王,自在之相也♦六门救■拏,華云象 王,善師之相也.是六件之尾語,俱是學子,故曰六拏具

八宿白《元代杭州的蔵傅密教及其有關遗迹 》,《文物》1990年第10期・ 九

-O

《大朝通實績考》,見「福保《古錢大辭典》下册第1 362頁. 《元初權鈔鎌税》,見丁福保《古錢大辭典》上冊第225頁,.

--《金史•食貨志•鎌幣》云:“世宗大定十八年.代州立藍舞錢……・其鎌文日:‘大定通寶二字文肉

100

好,又勝正隆之制 一二轉摘自《内蒙古金融》1985年錢幣續刊第80頁.

二三參見內蒙古錢幣研究會.《中國錢幣》編輯部合編的《中國古鈔圖輯》,中國金融岀版社1987年版. 一四王伸,在元朝中統元年時任中書省祥定官 ,專理財政.參見《元史•王伸列傳》. 一五參見注稗一三.

一六參見本書所載的 《青銅峽市一百零八塔》一文.

一七一二一參見史金波、白濱,吴峰雲所著《西熨文物》,文物出版社1 988年版. 二二參見寧篤學.鎧長發《甘肅武威西郊林場墓清理簡報》,《考古與文物》1 980年第3期.

二三參見宿白《白沙宋墓》,文物出版社1 957年版. 二四參見張家口市文物事業管理所、張家n市宣化區文物保管所《河北宣化下八里遼金壁龙菓》,《文物》 1990年笫10期。

二五參見注釋五. 二六牛逹生、許成《賀蘭山文物古迹考察與研究》,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二七安塞王朱秩貝爲明朝慶王朱揃之子,明正統四年被封爲安塞王.

二八西夏五君山寺,參見史金波《西夏佛教史略》第五章“西夏的寺廟”,寧史人民岀版社.

二九參見黃頭《蔵文史書中的弭藥 (西夏)》,《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 985年第4期。 三O漢文《觀婶勒菩蘇上昇兜率天經》,刊於史金波的《西夏佛教史略》。 三一承馬文寬先牛.見告,靈武縣磁窯堡窑址內發現大量半球狀黑 、褐釉瓷珠.

101

青銅峽市一百零八塔

雷潤澤于存海

1987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在對青銅峽市一百零八塔進行多次勘測的基礎 上,確認這是一處破損嚴重、亟待搶修的國寳級古代建築遺存 。在報請國家文物局批准之後,由自治區

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組織力量,於1 987年至1 988年間對塔群進行了徹底的清理和修繕 。此項修復 工程的勘測設計由中國文物研究所的姜懷英和寧夏文化廳文物處的于存海同志負責,主持和參與修繕匸 作的有雷潤澤、于存海、席建勛和李全福等同志。在清理和修繕過程中,塔群内出土了一批文物,使筆

者對塔的建築形制及其文化内涵加深了瞭解。現將有關情况記録如下:



塔群所處的地理環境

青銅峽市一百零八塔,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青銅峽市南面20餘公里處的黃河西岸的峽口山東坡

上.這裡兩山對峙,河深浪急,地形頗爲險要.青銅峽水電站的攔河大埔橫跨於距塔群約 2公里的黃河 天塹之上.在一百零八塔下方的河灘地上 ,原有兩座小覆鉢塔和一處古寺遺址 。從一百零八塔向西 ,沿

山溝行2公里,有一座山洞,洞內存有兩處清代題記。一處用墨書寫在石壁上,其文曰“雍正二年三月 十六日……”,後面的字已漫澱不清;一處直接刻在洞壁的石頭上 ,其文曰"順治八年仲夏釋弟子真主募

口欽差鎮守寧夏等處地方總兵官右都督劉芳口欽差寧夏鎮標中軍兼營中營游擊陳維新……重修……游擊 陳維新……八塔卧佛金塔容

二塔群的建築結構

102

=o 维修前的青脩峽市一百零 八塔全景西夏至元

(-)

護坡平臺

青銅峽市一百零八塔是由一百零八座覆鉢塔組成的大型塔群 (圖版一八七)(插圖三O),因塔數而

得名.塔群陽山勢鑿石分階而建,共有階梯式頂坡平臺十二級,由下至上,逐阳増高.第一級護坡平 臺高5米、長54米、寬5.60米,第十二級連坡平臺高3.07米、長12.20米、寬8.10米.各級護坡

平臺的詳細尺寸見下表:

一百零八塔護坡平臺尺寸表 M位:屋米 長



a



5400

560

500



4800

420

4380

尺、? «

*





2750

420

225

285



2325

400

226

450

240



1930

500

216

3940

390

226



1420

410

305



3550

380

190

十一

1020

410

217



3170

420

226

十二

1220

810

307

103

第一級護坡平臺至第十二級護坡平臺的等髙綫爲 31.63米,總寬55.70米,長54-1 2.20米。護坡

平臺表面平整.其作法爲先將山體一層橢鑿平、鋪墊,然後於其上鋪設方傳地面 。方磚多已殘破,規格

基本爲36 x 36 x 6.5厘米。平臺前沿用片石螭砌.上部砌築幾層條磚,傳長3 4厘米、.寬1 7厘米、厚 6厘米。

在十二级護坡平臺上,總共建塔一百零八座。其中最高的第卜二級護坡平臺上築塔一座 •編號 001;第十一級和第十級護坡平臺上各築塔三座 ,編號002-007;第九級和第八級平臺上各築塔五

座,編號008-017;第七级平臺上築塔七座;編號018 - 024;第六級平臺上築塔九座,編號 025-033 ;第五級平臺上築塔上一座,編號034-044;第四級平臺上築塔十三座,編號045-05 7;第 三級平臺上築塔十五座,編號058-072;第二級平臺上築塔十七座,編號073-089;第一級平臺上築

塔十九座,編號090-108。上述諸塔形成了一個等腰三角形的巨型塔群。在清理整修塔群平臺時 ,於 淤土中發現大量灰陶瓦當、龍首等建築構件,并於第七層平臺淤土中發現石華蓋一件。

(二)

此次維修前的一百零八塔

1 987年維修前的一百零八塔,形制基本相同。其平面爲圖形,下大上小,形似覆鉢,表面包裏歷

代修葺時所獲的數將白灰泥。各塔的白灰泥皮都有不同程度的剥落,已露出峨砌的青碑。從塔的殘損處

可以看到,白灰泥皮至少有三層。這三層白灰泥皮的作法,均爲各自先抹一層厚2-5厘米左右的草 泥,然後於草泥上抹一層厚0.5-1厘米的白灰皮。揭去草泥、白灰皮,便露出碑砌塔聽。每座塔皆由 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份組成.其中塔刹部份多塌毁,塔身與基座保存較完整,但多已酥碱鬆散,旦有

不同程度的殘損。從保存較好的磚塔來分析,這一百零八座塔的種類、形制略有不同(圖版一八八、一 八九)。現簡述如下: 1 .尺寸。一百零八座塔的尺寸比較單一. 001號塔比較高大,殘髙4.94米,塔底平面的直徑2.60 米。另外的一百零七座塔的大小基本相近 ,其殘高】.52-2.74米,塔底平面直徑1.89-2.10米。各塔

的詳細尺寸請見F表:

一百零八塔尺寸表 單位:厘米 尺



底徑

邊長

025-033

234

193

80

84

034-044

213

189

78

203

84

045-057

205

194

80

202

194

80

058-072

220

198

82

013-017

248

190

79

073-089

222

194

80

018-024

243

193

80

090-108

274

210



底徑

001

494

260

002-004

152-164

203

005-007

218-225

008-012

-- --- - 一=^

104

邊長

2 .種類。一百零八座塔分爲空心和實心塔兩種 。空心塔僅001號塔一座。此塔有塔心室,東面闢一

券門,門高1.56米、寬1米、進深1.5米。塔心室高2.07米、底平面直徑70厘米。002To8號塔皆 爲實心塔。

3 .形制.基座有十字折角形和八角形兩種。塔身有覆鉢、葫蘆、覆鐘和折腹式四種.綜合塔基和塔

身,大致可分爲四式: I式,基座爲十字折角形,塔身爲覆鉢式。這種形制的塔有001號、090To8號,共計二十座.

以099號塔爲例,塔的殘高2.74米,基座爲十字折角束腰須彌座,座寬2.105米、高86厘米。塔身 平面爲圓形,腹部微向内收,高1.12米。塔身之上殘存圖筒狀塔刹的下部,殘高76厘米。

H式,基座爲八角形束腰須彌座,塔身爲葫蘆式。002-024號塔皆爲此式。以015號塔爲例,殘 高2.476米,基座平面爲八角形 ,其直徑1.905米、高98.9厘米。基座之上爲葫蘆式塔身.塔身平面 圖形,高1.207米.塔刹僅殘存其底部,殘高28厘米。

DI式,基座與II式塔座完全相同,爲八角形束腰須彌座 ,塔身呈圓筒狀。025-033號塔基本爲此 式.以029號塔爲例,殘高2.345米,基座平面爲八角形,其直徑1.93米、高89厘米.塔身平面爲

圖形,高1.165米。塔身肩部微收,腹部呈圓筒狀。塔身之上残存塔剎的下部 ,殘高29厘米。 IV式,基座與口式塔座相同,爲八角形束腰須關座,塔身爲折腹式。034 - 089號塔皆爲此式。這類

塔的基座較n、HI式塔的基座爲矮,髙0.45-0.52米,基座平面直徑1.89 - 1.98米。基座之上的塔身 底部平面爲圓形,塔身腹部内收成一圈折棱。以039號塔爲例,塔殘高2.13米,基座平面八角形,直徑 ,.89米、高46厘米。塔身平面圓形,高1.27米.在塔身由下向上的 46厘米處,向内收10厘米,形

成一圈折棱,再向上砌81厘米。塔身之上爲殘損的塔刹,其平面爲圓形,殘高40厘米。034-089號 塔的基座形制相同,但磚的砌法略有區別。 4 .碑砌塔體。碑塔塔身的砌磚多係半塊殘磚 ,而基座砌磚多爲完整的條磚 ,條磚的規格一般爲34X

17x6厘米.一百零八塔的磚砌塔體僅包裏砌磚一層,內爲土坯塔。在此次維修時,筆者逐塔拆除已酥

碱鬆散的砌碑後,塔内又露出了土坯壘砌的塔。這應是一百零八塔始建時的原貌。可惜的是,土坯塔已 無一座完整(圖一九O、一九一)。絶大部份土坯塔的塔刹、塔身坍塌,僅存殘破的塔座。在這些土坯 塔中,還有幾座塔的基座保存比較完整,塔身也保存了一部份.這幾座土坯塔的殘高一般在1.2-1.6米 之間,基座全部爲十字折角須彌座,與090-108號磚砌塔的基座形制完全相同。塔身平面爲圓形,與磚 砌塔的葫蘆式或覆鉢式塔身相似.土坯塔外表抹白灰泥,大部份塔外露出三增白灰泥皮.這三層白灰泥

皮的作法如下:內層的白灰泥皮是先在土坯上抹一層厚約1厘米的草泥,在草泥外抹一層厚約0.5厘米 的白灰泥,又於白灰泥皮上用硃砂彩繪 (現僅存朱色痕迹)。中層的白灰泥皮直接抹在内層的白灰泥皮 上,白灰泥皮較內層的白灰泥皮爲薄 ,表面亦用硃砂彩繪。從塔上殘留的部份彩繪來看,塔座與塔身之

間曾用硃砂勾勒出仰覆蓮海,蓮瓣的綫條較粗,顔色厚重艷麗(插圖三一).外層的白灰泥皮直接抹在 中層的白灰泥皮上,白灰泥皮厚0.4-0.7厘米,其上亦施硃砂。值得注意的是,在002、017.

076.

096號等土坯塔表層的白灰泥皮上,殘存墨書的梵文字.這些字大多已漫瀬不清 ,僅076號塔須彌座束

腰上的墨書梵文字尚可看清一部份. 5 .土坯塔體。土坯塔從内到外全部用土坯用砌.土坯的規格爲28 x 15 X5厘米、30x16x4厘米、 30x14x5厘米三種.

土坯塔正中多立一木質的中心柱,大部份已朽毁.其中076號塔中心柱殘髙1.32米、直徑6厘米

105

•百年八塔始健师的土坯珞上的影・蓮案西厦至元

百零八塔001號塔岀上泥塔模

三二一百零八塔076装摩塔内的土坯塔及塔心柱

西夏

一百零八塔001號塔出土泥塔模

西夏

西農

三四

(插圖三二).

土坯塔的形制基本相同,基座全部爲十字折角束腰須彌座,塔身平面呈圓形,塔最爲實心.其中僅 有009號塔的東面開一瓶 ,會的殘高25厘米、寬34.5厘米,深40厘米.禽壁抹草泥,其上施株砂. 瓶底抹白灰泥.

三塔群内岀土的文物 在清理和維修青銅峽市一百零八塔的過程中 ,於001、009.

106

017. 041. 085.

101號塔內發現彩

繪泥塑佛教造像 (圖版一九八)和磚雕佛像等文物 。現將其詳細情况介紹如下 :

(—)001號塔內出土的文物 1 .碑雕佛像,一尊.佛像高18.5厘米、寬12厘米,厚4厘米。佛頭頂有尖螺髻,兩眼微向下視,

直鼻大耳,嘴角上翹,身著右袒袈裟,袈裟施硃砂,多已脫落,雙手作降魔印,結咖趺坐於蓮座上。其 後有頭光和身光。佛像表面施用白色,多已脫落(圖版一九二)。

2

.彩繪泥塑像.四専。這四尊塑像皆以黄泥作胎,外抹白灰泥,其上進行彩繪,敷色厚重艷麗。

泥塑像1,高31厘米、寬10厘米、厚7厘米。頭戴高冠,面相豐腴,唇上艮有兩撇八字鬍,下 弟、腮部亦有鬍鬚。身著交領寬袖長袍,雙手拱握一物(似爲笏板),雙腿直立(圖版一九九)。

泥塑像2,高3 1厘米、宽11厘米、厚7厘米.頭戴高冠,面相方頓,雙眉上挑,雙目圖瞪,鬍鬚 垂至頸下,身著交領寬袖長袍,雙手拱握一物(似爲笏板),雙腿直立(圖版二OO)。

泥塑像3,高24.5厘米、寬9.5厘米、厚8.5厘米。頭戴高冠,面相回腴・身著通領長袍,下頰、 腮部有鬍鬚,雙手拱握笏板,雙腿直立(圖版二。一).

泥塑像4,高26.5厘米、寬15厘米、厚5厘米。其長髮往後梳至背部 ,身著長袍,腹部圓突,背

後有一圈鐵絲(圖版二O二)。 3 .泥塔模(俗稱“擦擦”),較完整的有一百零三件 。其中最大的高12.5厘米、底徑4.5厘米,最小

的高5厘米、底徑2.5厘米.造批塔模的形制可分爲三式 :1式略呈窩頭狀,下半部較粗矮、上半部的 表面模印整疥的錐刺紋,一般高8厘米、底徑7.5厘米(插圖三三)。塔模中的絶大部份屬於此式。n 式較I式高細,下半部呈圓筒狀,一般高11.5厘米、底徑4厘米(插圖三四)。DI式較1、II式細小,

製作粗糙,係隨手捏製而成,一般高6厘米、底徑2.5厘米。一部份殘毁的塔模內存有穀類雜糧 ,應 是有意放人的。

(―)017號塔內出土的文物 此塔内出土碑雕佛像四尊 ,編號017-1-017-4,皆殘.

017 - 1,佛像殘高15厘米、寬12厘米、厚5厘米,佛頭頂爲尖螺髻 ,面相渾圓,雙眼微視,高鼻

大耳,身著右袒袈裟,腰部以下殘缺,有頭光和背光(圖版一九三)。 017 • 2.佛像殘高16厘米、寬7.5厘步.佛頭頂爲尖螺髻,表情莊重安詳,身著右袒袈裟,腰部 以下殘缺,有頭光和背光(圖版一九四)。’

017 - 3.佛像殘高8.5厘米、宽6厘米、厚2.5厘米。僅存的佛身著右袒袈裟,右臂屈至胸部,掌 心向外竪立(插圖三五)。

017-4,佛像殘高6厘米、寬6.5厘米、厚3厘米。僅存的佛頭頂部爲尖螺髻,面相豐滿,五官端 莊(插圖三六)。

(三)

085號塔内出土的文物

107

此塔內出土碑雕佛像三尊,編號085-1-085 ♦ 3。

085 -1,佛像殘高19厘米,寬15厘米、厚7厘米,佛像頭殘,身著交領右袒袈裟,施降魔印,結 跳趺坐於蓮座上,手、脚佩戴釧環,有頭光和背光。這尊佛像造型優美,雕刻細膩,堪稱精品(圖版一 九五).

085 - 2,佛像残高12厘米、寬12.5厘米、厚2.5厘米。佛像頭殘,身著右袒袈裟,施禅定印,結 跳趺坐於蓮座上(圖版一九六).

085 - 3,佛像残高12厘米、寬9厘米、厚3厘米.佛頭頂有螺髻,面相方頤,神熊莊重安詳,身 著右袒袈裟,有頭光和背光(圖版一九七)。

(四)其他塔内出土的文物 在101號塔內,出土陶質塔刹三件。其中有兩件的造型和大小相同,高17.5厘米、底徑7厘米,

塔刹中空,平面爲圓形。另外一件的残高 13厘米、底徑6厘米,表面還殘留朱色彩繪的痕迹 (圖版二 O四)。

在041號塔內,出土彩繪泥塑象一件.卧象長16.5厘米、高7厘米、寬13.5厘米。大象頭向上 堡,雙目前視,耳朵碩大,造型生動寫實。此象的作法是先用黄泥做胎,再在表面塗一層白色,耳朵等 部位還用朱色彩繪 (圖版二O三)。

在009號塔的磚砌層內,發現“乾隆通寳”一枚。另外,在塔群第七層平臺的淤土中 ,還發現石質華 蓋一件.華蓋呈八角“㈤”形,直徑50厘米、厚5厘米,蓋面微向上突,中心有一圓孔,孔徑16厘

米.其體量、直徑與塔群內的傅塔基本相符,應該是碑塔塔刹上的華蓋(插圖三七)。在塔群淤土中還

發現大量灰陶瓦當、龍苜等建築殘件(插圖三八).道説明塔区内除了塔群,原來還建有佛寺一類的建

築物。

四塔群以外的三座小塔

(-)

塔群溝北的殘塔

在維修青銅峽市一百零八塔時 ,又於塔群北側的山水溝北坡上發現一座磚塔。此塔上部坍塌,僅存

基座,髙30厘米,平面爲八角形。經過清理,塔基内出土陶鉢一件 、泥塔模十多件、西夏文經書一 卷.

1 .陶鉢,一件.口徑8厘米、底徑3.5厘米、高4厘米.鉢爲大口、平唇、折腹、小平底和灰陶 質。

2 .西夏文經書,一卷.在出土時,經書已朽爛粘連。經過清理,可見有兩種紙色。一種紙色泛白, 保存頁數較多,已腐爛粘連成爲一叠.此類書頁長23厘米,有上下邊綫.在一部份書頁的上下邊綫 内,各印一横排坐佛(插圖三九).佛像頭頂有螺髻,大耳垂肩,結跳趺坐於蓮座上,施襌定印,有頭

108

三五

百零八塔017號塔出上磚雌佛像

西夏

三七一百零八塔塔區埴土內出土石華饑明

三九一百零八塔塔區殘塔基座出土西夏文鰹頁西以

三六

一百零八塔017號塔出土磚離佛像

西夏

三八一百零八塔塔抵填上内出土灰陶瓦雷元

四O

一百零八塔塔區殘塔岀士西夏文集頁西夏

109

光、身光。在上下佛像之間,印有西熨文字,毎字2厘米見方,每竪行有五個字。另一種紙色泛黃,僅

存一張殘頁。殘頁上印有西夏文字及一位貴婦及衆侍從的圖像。此位貴婦髪髻高盤,頭戴花釵,容顔秀

麗.她身著交領長裙,雙手在胸前合上,有圖形頭光.貴婦身後侍立三人.其右側侍從頭戴蟆頭,面相 方頤,年齡較大,身著圖領衫,雙手握一長把器物。另外兩位侍從僅存頭部 (插圖四O)。

3 .泥塔模,卜餘件。塔模的形制與001號塔所出的I式泥塔模相同,其中有六件塔模的表面進行了 彩繪.在彩繪泥塔模中,又可分爲兩種.一種全部施用紅色;另一種以紅色爲主,再配以黑色(圖版二 。 五 )。

(二)河灘上的兩座小塔 據鍾侃、鄭介初同志於1963年所寫的《青銅峽冃八塔下二座小塔試掘報告 》得知,在一百零八塔

卜•面的河灘地上,原來還有兩座小型覆鉢塔 。其中1號塔位於塔群下方東南面約20米;2號塔位於塔 群下方正中,與001、099號塔在一條直綫上,距塔群約15米。1 963年,爲配合青銅峽水電站的興 建,寧夏博物館鍾侃等同志對水電站淹没區內的兩座小塔進行了清理和發掘.

1號塔。此塔高1.6米,由基座、塔身組成。塔的基座爲六角形束腰須彌座 ,塔身是實心葫蘆形。

整座塔均用厚7厘米的條磚平砌而成,再用石灰泥勾縫。從下至上共砌碑二十一層,磚外抹0.7厘米厚 的白灰泥。塔身下部砌一拱形龍。箍高25厘米、宽18厘米、深3厘米。籠內嵌一塊用磚刻成的碑。正

面刻有“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四月二十一日立清故圓□□口之墓”,另外還有“禄、福、福仝 祀、譯”諸字;背面楷書“隆”字。

2號塔。塔形與一百零八塔相同 ,爲覆鐘式。塔的表面用白灰泥塗抹,灰皮有兩層,厚0.5厘米.

在白灰皮内由下至上平砌一層素面條磚。揭去砌磚,露出土坯.土坯由下至上,一平一竪砌築。其正中 立一直徑約6-7厘米的木質中心柱.木柱從塔頂直通塔底的地表下約45厘米處,竪於用板狀石灰巖石 塊砌成的柱洞之中。在塔基距地表1.3米處,竪置石碑一盒。石碑長50厘米、寬30厘米、厚7.5厘

米。其底、蓋用子母口套合。碑上竪刻十一行碑文。因石碑爲石灰巖石 ,又長期遭受水蝕,大部份碑文 已剥落或漫池不清,現將殘文辨識如下 :"……因遭洪水泛漲,□口□□夫字一家離散,遂徒步流落寧泰

口處.自崇禎六年至順治口年,歷閱三朝約有一十五載,背釘磨肉,募化卜方願口。項口新裝顔佛聖金

容燦然明晃,本願如此。禁時□□口狼口□歷盡艱難,苦楚萬狀,雖然□□願於峽口八塔身出顯……誓 方完。浩大之功行……身之一鏡云耳。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三……二蓋上還題有“許汝候”,“張 □武”、“陳海”、“稗子二“仁宣”、“仁超海”,“王.如通”、“史天禄”諸僧衆的姓名。

在距地面高20厘米處的塔基座內,發現彩繪絹質佛畫兩幅,各自成卷,夾於麥草之間。兩幅畫面 均嚴車污染,且多處破損。經故宫博物院有關專家精心修復,可以看出這兩幅作品均爲《千佛圖》。兩

幅作品的布局、尺寸及裝裱方法完全相同 。有一幅畫面較爲清晰,另一幅畫面漫瀬不清。畫幅通高107 厘米、上寬51厘米、下寛49厘米。畫面高65厘米、寬37.6厘米。畫面用深緑色綢缎裝裱,頂端绥

竹質扁形細軸,底端裝木質圖形軸桿.畫面中部的主尊爲大日如來佛及兩尊菩薩 。大日如來佛結跳趺坐 於仰覆蓮座上,頭戴寳冠•面相豐腴,上身裸露,下著紅色描金長裙 ,身上裝飾有項圈、慶珞,

管串、

腕钏等,雙手作説法印,有項光和身光。大口如來佛身後的靠背上繪六孥具 (注一),即在靠背上方繪 一大鹏,在大鵬的左右兩側各飨一龍子,在靠背上部左右兩側各繪一條鯨魚,往F則各繪一怪獸,獸背

110

上各馱一孩童,再往下方已磨損不清,按六學具的要求,此處應該繪有大象。在大日如來佛左右兩側各

立一尊菩薩。這兩尊菩薩皆頭戴冠,容顏秀麗,寬胸細腰,體態優美。其左側菩薩施禪定印,右側菩薩

施説法印,均直立於仰覆蓮座上,有頭光。主像周圍被劃分成二百一十五個小框,除了下端十五個小框 內各繪一尊供養女像,其餘二百個小框內各繪一尊坐佛。這二百尊佛像皆結跳趺坐於蓮座上,頭頂有尖

螺髻,面相莊重安詳,身著紅色描金袈裟,手印有降魔、説法、襌定等印,皆飾項光、身光。十五尊供

養女像皆頭戴冠,儀容溫雅,上身裸露,下著短裙,雙腿舞立.雙手或捧供盤、或持燈、或舞動,身上

佩戴項圈、腕釧等飾件,身後有頭光、身光。整幅畫面布局嚴謹,施色厚重。色彩以紅色爲主,配以 黄、白、黑等色。其作畫方法與西藏的唐卡一樣,即先在絹上刷一層膠狀物 ,待乾後打磨光滑,再在其 上作畫。此幅彩繪絹質佛畫的背面右下角墨書幾行西夏文字,字已漫鴻不清,僅存殘痕(圖版二。六、 二O七)。

五塔的復原和維修

(-)

復原設計

1 .塔基、塔身的復原。據上文所述,青銅峽市一百零八塔始建時爲土坯塔,後於土坯塔外砌築了一

暦青磚而變爲磚砌塔,在磚塔外又包裹了幾層白灰泥 。經過幾次維修,已使塔群的外形變得面目全非。 此次維修,考慮到始建時的土坯塔殘毁嚴重,已無參照標本和復原的依據,後來補修而成的磚砌塔則基 本上保存完整,其中也還保持了土坯塔的部份原貌,如十字折角須彌座、葫蘆式塔身等。經過反復研究 後决定,還是按照磚砌塔的原樣來進行修復和加固 。

2 .塔刹的復原。維修前的一百零八塔,塔刹已基本上塌毀 ,僅殘留部份刹座。在維修過程中,於第 七級護坡平臺的淤土內發現一件石雕華蓋(插圖三九),再參照寧夏賀蘭縣拜寺口雙塔、北京市妙應寺 白塔以及宋、西夏、元代的塔,設計出由刹座、相輪、華蓋上承托寶珠或葫蘆而成的塔刹 (圖版二O八 至二一二).

(二)維修施工 1 .塔的加固維修.先將後代抹的白灰泥全部鏡除,露出磚砌體;再將塔身已酥碱鬆散的傳拆下,保

留砌築規整的好碑;然後立上中心柱,將基座和塔身補砌完整,砌上刹座、相輪,裝上華藍、寳珠;最 後刷一層灰漿,使塔身變舊,

2 .護坡平臺的加固維修。依據護坡平臺的原有形制,用條磚砌築平臺前沿,取方傳鋪設平臺地

面,重新修整了青石臺階和護欄。 3

.增築衝溝擋牆.在一百零八塔南、北兩側各有一條山洪溝,威脅看塔群。這次維修時,在溝內用

111

毛石各砌築了兩道衝溝擋牆 ,并將其填平.這樣既排除了塔群遭受山洪侵害的威脅,又可種草種樹,美

化塔群環境。

六幾點認識 1 .關於寧夏青銅峽市一百零八塔,在明,清兩代的文獻中皆有記載。據明代早期李賢撰修的《一統 志》云:“峽口山……兩山相夾,黃河流經其中,一名青銅峽。上有古塔一百零八座又據《讀史方輿

紀要》卷六十三云:“峽口山,一名青銅峽,上有古塔一百八座「另外,在明代的《嘉靖寧熨新志》卷 二中,也對一百零八塔有這樣的記載 :“在峽口山內,以塔數名「《寧夏府志》亦云:“青銅峽在廣武堡 北,兩山對峙,河水經焉,中有禹王廟,又有古塔一百零八座,不知所始,或云昔人魔勝之具。”據此

可知,一百零八塔在明代以前就已經存在,在明代早期已被稱爲 “古塔二

2 .始建時的土坯塔,其十字折角形基座、圓肚式塔身,均爲藏傳佛教中覆鉢塔的形制。由此可見,

這種形制的塔,在宋、元之際已流行於我國西北地區 。 3 .塔群内出土的文物,具有西夏文物的明顯特徵。其中001號塔出土的[式泥塔模與拜寺溝方塔内

發現的泥塔模的形制相同(注二),IH式泥塔模與宏佛塔出土的泥塔模基本相同(注三).塔內出土的磚 雕佛像,風格古樸,具有西夏和元代早期文物的特徵 。

4 .在一百零八塔下方河灘地上,還有兩座喇嘛塔.就是在其中的2號塔內發現了兩幅彩繪絹質佛

畫。其畫面內容、構圖布局、色彩運用和裝裱方法與寧夏賀蘭縣拜寺口雙塔以及宏佛塔出土的彩繪絹質 佛畫(唐卡)非常相像(注四)。這些繪書作品的創作年代都可以追溯到西夏時期 。聯繫一百零八塔北

側磚塔殘基內發現的西夏文經書,似可初步斷定一百零八塔始建於西夏. 5 .據有關史料記載,在西夏晚期,藏傳佛教已在寧夏地區流行(注五),這也爲一百零八塔始建於

西夏時期提供了旁證. 6 .位於一百零八塔下方河灘地上的兩座小塔 ,其中I號塔的基座爲六角形,全部碑砌,塔身碑翕上 寫“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四月二十一日立清故圖□口口之墓:1號塔的形制、建塔材料與一

百零八塔截然不同。據塔碑可知,1號塔是清乾隆年間的一座和尚墓塔。2號塔位於一百零八塔前面的 中軸綫上。從1963年拍的照片來看,2號塔外形與一百零八塔的外形相同。又據清理發掘可知,2號

塔外包兩層白灰皮,灰皮內爲一層砌碑,磚內爲土坯塔,土坯塔中心立一根木質中心柱 。這些都與一百 零八塔的形制,砌法相同。由此可見,2號塔與一百零八塔一樣,始建時亦爲土坯塔,始建和維修時間 也應相當。

7 .塔的幾次維修.經過此次維修和清理可知,一百零八塔在西夏始建時爲土坯塔 ,土坯外抹一層白 灰泥,用紅色彩繪。其後於土坯塔外又抹過兩次白灰泥。這説明第一,二次維修僅粉妝了塔的表面,規

模不是太大.另外,從保存至今的白灰泥的色澤來分析,第一次粉妝距塔群建成的時間不太長,而第二 次粉妝又距第一次粉妝的時間相隔不長。此後,塔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未經修繕.這從土坯塔塔 身,

112

塔基的塌圮程度可以看出.由於塔群塌毁嚴重,故在第三次維修時祇好用碑砌外殼,將土坯殘塔包

在裡面,從而使土坯塔變成了磚砌塔.第三次维修是一百零八塔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修葺.這次雄 修後,直至1 987年以前,塔群的磚砌外表又抹過幾次草泥和白灰泥 ,但規模都不大,一百零八塔的幾

次修寿時間,有關史籍中均無記載,從一百零八塔以外的 2號塔的碑文可知,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 年)對塔群進行了一次大的整修.又從一百零八塔中的 009號塔的碑砌附中發現一枚 “乾隆通寶”來分

析,一百零八塔從上坯塔變成碑砌塔的畤間,很可能是在清代前期.

8 .我國占塔從造型上講,可分爲樓閣式塔、密檐式塔,圈鉢式塔;從建築材料上講,又可分爲石 塔,6#塔、木塔、鐵塔、土塔;如果以數來區分,還可稱爲單塔,雙塔、三塔,五塔和塔林等.不過, 像百銅峽市一百零八塔這樣.將一百零八座塔有序地排列在一起.則僅見於西藏西部地區.意大利著名

的東方學家G •杜齊先生在所著的《西蔵考古》一書中談到:■我們很容易在人們視爲神聖的地方附近見 到用土坯或碑坯建成的成排的塔.在這種情况下,一共得有一百零八座.這是按照經文的要求而修造 的.一百零八座塔排成一排的習俗在西蔵西部是十分常見的 ,但在其他地噩則很少見.無疑,這種習俗

可以追溯到佛教的前弘時期 ”.西藏地儼的一百零八座塔基本上爲横向排列, 而青銅峽市的一百零八塔 是將一百零八座覆鉢塔按一 、三、三,五、五、七、九、十一、十三、十五,十七、十九的數口組合成

等腰三角形,排列較爲特殊。這樣的推法,很可能是受地形所限.宋、元時期西藏地區盛行的一百零八 塔在內地僅發現寧夏青銅峽市一百零八塔一例.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西夏時期藏傳佛教對留蜕地區的強

烈影響.基於以上幾點認識,筆者認爲,青銅峽市一百零八塔始建於西夏時期.



ff



六拏具,見本書《賀期縣拜寺口雙塔》注釋七.



兒本書《賀蘭縣拜寺溝方塔 》中的“(二)出土文物•小泥塔模



見本書《賀蘭縣宏佛塔》••二



見《寧夏賀曲縣宏佛塔清理簡银 》,《文物》1991年第8期.



見本書《賀蘭縣拜寺口雙塔》.

塔内外出土的文物 ”中的“(三)夯築地基內出土的文物•泥塔模”.

113

同心縣康濟寺塔

雷潤澤于存海馬振福

康濟寺塔(插圖四一、圖版二一三)坐落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韋州鄉的韋州古城東南隅的康濟

禪寺廢址內。此塔地處東經106.5度,北緯37.31度。

韋州,漢屬北地郡,隋、唐爲靈武郡,宋、西夏時爲韋州,屬“左厢”,稱静塞軍,諒詐改祥佑軍,

元仍名爲草州,明洪武二十六年,慶五就藩於此,居住近九年。自古以來,這裡就是匈奴、突厥、吐谷 渾、吐蕃、黨項、蒙古和冋回等民族的牧地.同時,亦是西北絲綢之路上的重鎮 。從北朝開始,這裡番

胡使節、商貿馱隊川流不息,兵糧驛馬不絶於道。唐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八月,鐵勒十一部落過 使人貢,歸服唐王朝。唐太宗李世民在靈州會其俟斤 (部落酋長),稱之爲“天可汗”,尋以其地分別爲

府州,命其首領爲都督、刺史。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唐高宗李治置安樂州,接納受吐蕃攻擊而

從青海遷徙而來的吐谷渾諾曷鉢部,并以諾昼鉢爲刺史.其後又在長樂川置長樂州 (即今韋州),爲逐

漸增多的吐谷渾部衆居住。唐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 4年),唐朝以安樂、長樂兩州“隸原州”(今固 原)。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以後,此地没於吐蕃,唐大中三年(公元849年)纔得以收復,

更名“威州二宋代黨項貴族創建西熨政權時 ,曾在此地築城、藏兵、建據點,作爲與北宋長期抗衡的軍 事要地。因黨項、吐蕃、蒙古族均崇信佛教,故使這一地區立浮屠,修禪院蔚然成風.康濟寺塔的修建 和塔上發現的衆多遺物,就是這一地區佛教興盛的歷史見證 。

寺史沿革 康濟寺塔始建於何時?現存的塔是何年所修?艮期未有定論.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委員會在1963

年2月23日審定公布康濟寺塔爲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暫斷爲明代。隨後的介紹文章,也

大都以明塔立論。爲了徹底搞清這座塔的年代,1 984年至1 985年間,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

和同心縣文物管理所結合加固修繕工程,對此塔進行了認真的勘査和記録。從收集到的資料和修繕施工

114

四一軍修前的同心驕康済寺塔全景

四二康済寺塔手印方羅西里

四三康濟寺塔西及文方磚西夏

B* 中的發現來分析,康濟寺塔始建於西貝,明代曾兩次重修過塔身上部和刹頂,但其形制仍保存了西夏密 檐式佛塔的風格.

(一)

始建年代

下面三點是斷定康疥寺塔爲西良所建的主要依據:

1 .據史書記載,明初朱元璋派西平侯沐英統領各路兵駡滿除西北残存的元朝武裝而途經拿州古城 時,曾見到東南隅的康濟寺内有一塔.又據《嘉靖寧更新志》記載,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 年),皇十六子朱旃爲慶王而居韋州時 ,常從王府到寺院內觀賞這座古塔,并赋詩抒懐。

2 .據塔前現存明萬暦壬午年(公元1582年)《重修敕賜康濟禪寺浮圖碑》記載:明太祖蕩平海宇立 國之初,康濟寺內已有“浮网九級未及成二明嘉靖辛酉年(公元1561年)發生地震,使丁亥年(公元

1 527年)已修復的四級•1傾蔽若昔,前功用虚此碑記説明了原來修建的九級浮屠,雖經地震摧疫, 終未損壊,而傾廢的祇是明代丁亥年増修的九級以上的部份.



3.1985年在加固和修繕殘損的塔槍時,發現塔身第九層以下與第十層以上所用砌傳的規格 、泥艇 和砌築方法迥然不同.這説明第十層以上是後來增砌的.第九層以下塔身所用的長磚(31.5x 15.5X

7.5厘米)和方磚( 33 x 33 x 6厘米)背面都有一手印痕 (插圖四二).這與銀川市西夏王陵、賀蘭縣 拜寺口雙塔和宏佛塔等西夏建築遺存所採用的手印痕磚相同 。另外,在翻修第九層叠澀挑槍時,於兩塊

磚上發現了西员文星書題記 (插圖四三).

從以上資料可見,康濟寺塔的始建年代應早於明而晚於唐.因西夏文字創造於元吳立國之後,週査 史志,碑記和修緖時發現的遺迹、遺物,又均無元代的記述和實物,故此塔祇館是西夏立國之後所建. 西屋立周之初,元昊窮兵孽武,與北宋争戰不息.他在韋州建築軍事據闘 ,在興慶和賀蘭山廣建宮 室,耗盡人財物力,故不太可能在韋州建寺院和立浮屠.西夏中、後期,宋與遼、宋與金矛盾尖鋭,而 遼、金與西夏修好,故西反的社會較爲安定,經濟有所發展。爲了緩和矛盾,施行教化,西夏統治者崇

奉佛教,輸入經典,聘請高僧,在其境內修建了許多佛寺襌院,康濟寺塔應當是在此時所建.又據史書

115

記载:.宋敏和元年(遼天慶八年,

西夏無寧三年、公元1118年)春二月,為河、環慶、涇原地震,旬

日不止,壊城壁、庫舍,居民壓死者萇衆,人心慌亂西夏天慶四年(宋紹興十三年、金皇統三年、

公元1143年),首都興慶府地區又發生大地震,經月不止,人畜死亡者以萬計接着,夏州地裂泉 涌,“岀黑沙,阜高數丈,廣若長堤,林木皆没,黑民居數千”(《西夏書事》卷三五).這兩次較大的地

震,對西夏東南部地區的地面建築和人畜造成嚴重損害.康濟寺塔應是在這兩次強烈地震之後的西夏仁

宗仁孝(公元1140—1 193年)的後期所建,否則也將遭受毀壞而不復存在.

(-)

明代兩次大規模修葺

1 .康濟寺塔建成後的第一次修葺,是在明嘉靖六年 (公元1527年).這可以從1985年在加固和修 繕此塔時發現的《金剛經》和《陀羅尼經》卷上捐修人“大明嘉靖六年初九日修葺”的题款得到證明.這

次修葺是在西夏時所修的•九级之上更增四級,升頂锻鈴,凡三載乃成二明嘉靖六年増修的四級及寳 頂,又被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的地震毁壊,使之“前功用虚”.

2 .康濟寺塔建成後的第二次修葺,是在明萬暦九年(公元1581年).這次修葺仍是在西曳時所修的 九級塔身之上,又復増四級,升頂於巔,綴鈴於角,并勒石立碑而成.從保存在塔前的明代萬曆石碑和

198 5年從塔頂佛禽內發現的二十塊刻有大明萬曆九年四月二十日重修實塔施財功德主姓名的方磚,可 以説明這次大規模修葺仍是民衆捐資。又從塔上裝藏內没有發現明萬曆以後的遺物來分析 ,保存至今的 塔18是西夏始建和明萬曆九年增修的遺構.

(三)清代以來的兩次小修 1.康濟寺塔在清代乾隆三十一年 (公元1766年)曾修過一次.這可從塔身第三級東壁上的“乾隆三 十一年重修”題記得到佐證.這次修繕僅是粉裝,用傅石、草泥將底層損壊部位填塞修補 ,并在塔身八 面塑造了二十三尊護塔羅漢像 (插圖四四、四五)・

四四

康清寺塔泥组■溪像

四五

116

明至清

康清寺塔泥塑■漠像

明至清

2.1964年在自治屜政府支持 F,爲了穏固康濟寺塔塔身,防止繼續指壊,當地有關部門採取應急 措施,用青6球、白灰在底解塔身圈砌了護塔臺座.

(四)

1984年至1985年的加固修繕

這次大規模的加固和修缮工程 ,是在國家文物局和自治區人民政府的支持下,由自治區文物管理部

明在同心縣政府的配合下 ,組域文物専業人員完成的.1984年,在自治噩文物管理部門的指導下,同 心縣人民政府正式劃定了康濟寺塔的保護範圍 ,井由縣文物管理所主持完成了拆遷和保護風的整修任

務,爲加固施工做好 「各項準備.1985年,在中國文物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姜懷英 、楊玉柱的段計和指

導F,自治匾文物管理部門制定「施工方案和各項技術措施,并聃請雲南省大理市古塔修繕隊組織施 工,將塔身,塔檐的残毁和推壊的部位挖補修復,改新製作了塔檐斯木殿録和金屬刹頂, 裝投了避雷

器,拆除「1964年在塔底層附加的磚砌臺座.爲了達到抗震的目的,在塔身上的隠蔽處採用了加固措 施:其一.在底層沿塔周阐放水下澆注了 50x70埋米的混凝土圏梁一道,并與底層塔身損壊部位所壊

補的高壓灌注的聚合物水泥砂幾連接在一起;其二,每隔兩層,在叠澀腰搐上部剔出一磚厚的深槽,澆

注15x15厘米鋼碎圈梁一道 ;其三,在塔心室内壁也毎隔四層加鋼雖圏梁一道 ,并装置了雙道十字橫 梁,以達到整體性加固的目的.

二塔的建築結構 康濟寺塔是一座平地而起的八角形密檐式十三例空心傳塔 。塔的殘髙39.20米,加固修復後的高度

爲42.70米,由塔身,刹座、相輪寶頂三部份組成.塔的底喈較高,第二層以上被層層密檐平座緊箍 , 生上收分與刹座寳頂有機結合,形成剛勁有力的拋物綫外廓,顯得凝重柔美,展現了我國早期密檢式佛

等的風格.

(一)





塔身通高35.58米.塔體是在夯實的黄土地上用黄泥漿將長31厘米、寬15.5厘米和邊長33厘

米、厚7.5厘米的長方形、正方形傳混合往上平砌,并按一定尺寸和收分比例在塔身上砌出負澀腰檢和 平座,用以増加塔身厚重.密實.多變的形體,除了底將南面闢有通往塔心室的券門和第十三臍塔身各

面砌裝有垂住帳形傳聽假門藏及角柱.其餘各層塔身均爲素面,無門篇.毎暦楂角均裝有角木,掛有徽 鐸.塔心室高33.80米,随外形往上内收至十三网合攏.其內壁共砌出四道臺槍,并在其間裝有四道 交叉梁. 1 .底解,通高6.45米.底面外八角邊長 3.65米,內八角邊長1.47米.塔心室內徑3.60米,塔壁

厚2.58米.因塔身外壁券門被毀壊 ,爲保護和加固塔身,1964年自治屜政府支持常地群衆用小疗碑在

117

其底層周圍依塔身八面包砌了髙 6.35米、厚2.2米的磚質臺座。1 985年加固修繕時,在將底層毁壞部

位挖補和加固修復後,又將附加的臺座拆除。

2 .第二層,通高2.7米。塔身下部面寬3.32米,上部面宽3.28米.在已毁的第一層腰檐上出有平

座.平座高40厘米,平出27厘米,每面有棱角碑十七塊。笫二層塔身高1.28米,腰槍高】.02米,腰 檐査澀挑出九皮,挑出7 2厘米。其冏有三層棱角傅,下層每面棱角磚爲十九塊,中層棱角碑爲十八 塊,上層棱角磚爲十七塊.

3 .第三至十二層。除了塔身高、面寬、腰檐、平座尺寸有變化(愈往上愈小),其餘結構基本與二 網塔身相同。其具體尺寸祥見卜.表:

康濟寺塔第三至十二層尺寸表 單位:厘米 平座

腰檐

塔身面寬

層高

層數

下部寬

上部寬

出檐深

棱角磚(塊)

出檐深

棱角磚(塊)

三層

267.5

325

325

72

18

26

16

四層

257.5

320

320

72

18

28

16

五層

247.5

318

318

73

17

29

16

六層

248

318

318

74.5

17

29

16

七層

252.5

315

315

69

16

28

15

八層

237.5

312

312

73

16

27

15

九層

226.5

300

300

57

15

28

14

十層

228.5

281

279

55

14

27

14

十一層

215

260

260

65

14

25

13

十二層

204.5

225

221

61

13

25

12

4 .十三層,通高2.58米。塔身下部面寬1.91米、上部面寬1.88米。平座下部養澀磚間仍出棱角碑

一皮,其上平出24厘米。腰檐挑出62厘米,叠澀磚間仍岀棱角碑三皮,每面棱角磚均岀十二塊。塔身 各面砌裝出垂柱帳形磚雕假門籠和角柱。薇門寬37厘米、高60厘米,翕深16厘米;垂柱寬14厘

米、高38.5厘米;角柱宽18厘米、高88厘米;帳面寬1.6米、長14厘米。

(-)

118





1 .塔刹基座,這是一個八角形兩級束腰須彌座式磚砌體.基座底面直徑3.66米,頂面直徑1.3米; 座底八角形邊長1.52米,座頂八角形邊長44厘米;基座通高3.62米.基座用長方形和各種异形磚與

塔身連接後平砌四十六皮而成.基座原來砌裝有中心柱木 ,用以固定實頂.其中凸腰肚下東南西北各斜

面留有髙33厘米、深1.43米的方洞,通往塔的中心柱,外口用皿磚封掩. 2 .實頂.維修前已塌毀,残留有照色和槐色釉的陶片。這説明塔的竇頂是用陶瓷構件套裝在塔柱上

的,其形制已無法考證。現在的金輝寳项是1985年加固修繕時波甘製作的。新裝寳頂由相輪.賣款、

寶瓶三部份組成.相輪九級,底輪宜徑1.5米,頂輪直徑89厘米,通髙2.24米;寳蓋直徑1.5米、厚 36刪米,與寶瓶焊裝;賓框高80州米、直徑50厘米.

三塔内出土文物 1 985年,在加固和修復康濟寺塔的施工過程中 ,除了有此文前面提到的第九層以上與第九網以下

塔身网質、砌法不同,笫九阔塔槽两塊半方碑上有西夏文展書題記.第三層塔身東壁上有“乾隆三十一 年服修”題記.底層殘破塔身八面有二十三尊泥塑羅漢等發現,還從第十三層塔身五個側面的假門瓶內

室及第一階塔擔轉角的朽木洞中 ,發現了一大批重要的文物.

(-)

佛教和道教造像

I.佛教和道教銅質造像 ,二十七尊,其中釋迦牟尼佛十一尊,浦勒佛三尊,菩薩像七尊,弟子像四

尊,無京祖師像一尊,老子像一尊.分述如下: ①株迦牟尼佛,十一尊,編號報迦佛1-11。 样佛1,立佛.通高44塵米、座爲8.7厘米,

寬14.5埋米.佛飾高尖螺髻,螺髻前部有圖形肉

堂.面相渾回,隆眉細眼,鼻棱高仃.嘴角微上翹.口塗紅,面部我情莊重安詳。身著通領右袒袈裟 , 腹部者束带僧祇支 ,右臂自然下垂,左手上屈至肩部,作説法印.雙腿直立於橢圓形束腰須彌座上 ,須

彌座周圍刻仰覆蓮海.座後部陰刻銘文:•腹貼金,信士吕一才.同緣任氏,萬曆九年四月二十日貼佛

一卜五尊.陳西都司寧夏拿州面西居住八卜三音宮萬忠,同緣任氏妙賢、邢氏喜慶,男萬尚文.萬尚 賢,婦楊氏,孫女霽姐,佛家保孫萬笛,孫婿陳□□九口,大明為靖二十三年四月吉日誠口造本塔供

普.祈保□康平.”此佛通體貼金,造型規整,鑄造工藝較高(圖版二一四). 釋佛2,坐佛,通高23.5厘米,

座髙5厘米、寬8.5厘米.佛飾為尖螺髻,面相圓腴,長眉細眼,

梭鼻小嘴,口塗紅,大耳下垂,眉間有白毫,身著通領袈裟.外披大衣,袈裟及大衣領邊陰刻繁密卷雲 紋,腹部者束帶僧祇支,結咖趺坐於椭圓彫束腰仰覆蓮座上,右手扶膝,左臂屈至腹前,左手手心向

上.蓮座背面陰刻銘文:“信士呂一才,同緣任氏妙賢J此佛中空,表面通體貼金箔.

株佛3,結物趺坐於橢圖形束腰仰覆蓮座上,通高23.5屬米、座髙4.7厘米、寬9厘米.形制.尺 寸及蓮座背面銘文與釋佛2基本相同,雙手作禪定印.

119

釋佛4,結咖趺坐於桶圓形束腰仰陵蓮座上 ,通髙23厘米、座髙5厘米、寬9庫米。佛飾高尖螺 髻,面相圖腴,五官清秀,眉間有白毫。身上服飾同釋佛2,雙手作説法印。蓮座背面陰刻銘文:“信士

吕一才,任氏「此佛通體貼金,部份貼金脫落(圖版二一五)。

秽佛5,結跳趺坐於俯圓形束腰仰覆蓮座上,通高21厘米、座高9厘米、寬11厘米。佛飾髙尖螺 髻,面相端莊,身著通領袈裟,外披大衣,雙手作禪定印。蓮座下的六角形支座背面有銘文:“貼金信士

呂一才,同緣任氏妙賢「

驟佛6,結跳趺坐於椭圓形束腰仰覆蓮座上,通高16.5厘米、座高4厘米、寬10厘米。佛飾髙尖 螺髻,螺髻做成兩層,面相渾圓,粗眉大眼,鼻棱高突,面部表情莊重。身著右袒袈裟,雙手作説法

印。蓮座背面陰刻銘文:“信士吕一才,同緣任氏妙賢「此佛通齬貼金。

釋佛7,結咖趺坐於椭圓形束腰仰覆蓮座上 ,通髙12厘米、座高3.6厘米、寛8.4厘米。佛飾低平 螺髻,面相方頤,五官端莊,身著通領右祖袈裟,腹部着僧祇支,雙手作説法印。此佛通體貼金.

釋佛8,結跳趺坐於束腰仰覆蓮座上,通高10厘米、座高2.7厘米、寬8厘米。佛飾高尖螺髻,面 相方頤,隆眉細眼,眉間有白毫,鼻棱高直,大耳垂肩,身著右袒袈裟,雙手作降魔印.此尊佛像造型

端莊,鑄造精緻。

釋佛9,結咖趺坐於束腰仰覆蓮座上,通高7厘米、座高1.7厘米、寬5.2厘米。佛節低平螺髻,

面部爲長方形,鼻棱高突,大耳垂肩,眉間有突釘狀白毫,身著右袒袈裟 ,雙手作降魔印。 釋佛10,結疏趺坐於束腰仰覆蓮座上,通高9厘米,座高2.5厘米、寬6厘米。佛飾高尖螺愣,面

相圓腴,五官端正,身著右袒袈裟,雙手作襌定印。

釋佛11,結跳趺坐於圓形仰蓮座上.佛飾低平螺髻,面相構圖,大耳垂肩,身著圓領袈裟,雙手作 柳定印。此佛造型欠規整,鋳造較粗. ②彌勒佛像,三尊,編號彌佛1-3。

彌佛1,通高18厘米、座高8厘米、寬15厘米。佛秃頭,面相豐腴,長眉細眼,直鼻大嘴,開口 暢笑,身體壯實,雙乳下垂,圓腹裸露,身披袈裟,倚坐於椭圓形座上。.座下有四腿支承。彌勒佛表面

貼金(圖版二一六)。 彌佛2,高8.2厘米、宽10厘米.佛秃頭,粗眉隆起,雙眼前視,棱鼻大嘴,開口大笑,身著通領 袈裟,豐乳鼓腹,雙腿倚坐於不規則形座上 ,右手扶座,左手放在膝上。

彌佛3,通高17.5厘米、座高2.5厘米、寬15厘米。佛秃頭,面相豐腴,雙眉隆起,雙目微合,

直鼻大耳,開口大笑,身著通領袈裟,豐乳鼓腹,坐於近似方形的座上,右手扶膝,左手至肚臍處後

拿一物(圖版二一七). ③菩薩像,七尊,編號菩1-7.

,

菩1,觀音菩薩像,通高29.5厘米、座高8.5厘米、寬18厘米。觀音頭戴冠,面相圖腴,五官清 秀,上身裸露,下着長裙,身上有理珞、腕釧諸飾物,雙腿游戲坐於椭圓形座上。座有底盤,略呈三角 形。座背面有陰刻銘文:“信士吕一才,同緣任氏「觀音像表面貼金,惜多已脱落。

菩2,觀音菩薩像,通高38.2厘米、座髙4.5厘米。觀音頭戴雲狀冠,面相豐腴,五官秀麗,身著 通領袈裟,胸佩環珞,雙腿踩座,右手搭膝,左手托一物,物頂部側立一鳥。觀音左側爲善才,善才脚 踩滚珠;右側爲龍女,龍女脚踩祥雲,頭頂寳瓶 。座爲四腿方座.座背面有銘文:“隆慶三年(公元

1 569年)八月吉日造,男口李普、李會,同室人孫氏,男李應,登科 。”此像通體貼金(圖版二一八).

120

菩3,觀音菩薩像,通高21.4厘米、座高5厘米、寛13厘米.觀音頭戴五耨冠,面相圓腴,彎眉 細眼,眉間有白毫,直鼻小嘴,口塗紅,身著袈裟,胸佩嘤珞,結關趺坐於束腰仰覆蓮座上,右臂屈至 腹前,右手掌心向上,左臂屈至胸際,左手拇指與中指相捏。蓮座背面陰刻銘文:“吕一才,同緣任氏

妙賢「此像通體貼金,保存較好。 菩4、菩5,兩尊菩薩形制、尺寸基本相同,通高18.5厘米、座高4.7厘米、寬11.5厘米。菩薩 頭戴七瓣冠,面相圓腴,五官俊秀,身著交領袈裟,胸掛環珞,結跳趺坐於束腰仰覆蓮座上,雙酉屈 至胸腹際.营4雙手托如意。菩5右手中指内屈,左手拿經卷。觀音像通體貼金。

菩6,通高11.5厘米、座高3厘米、寬6厘米。菩薩頭戴冠,面相豐腴,五官端莊,寬胸細腰,胸 佩嘤珞,結踰趺坐於束腰仰覆蓮座上,右臂屈至胸際,右手不消,左臂屈至腹際,左手托一圓錐形物。

此尊菩罐像供放在一木翕内。木翕高19厘米、頂寬13厘米、厚7.5厘米。底座長方形,長14厘米、

寬9.5厘米、高5厘米。 菩7,通高13厘米♦菩薩頭戴冠,面相俊秀,寬胸細腰,上身裸露,胸佩型珞,下着長裙,右臂外 屈,手中拿一物,左臂自然下垂, 雙脚立於圖形木座上。木座高6.2塵米、直徑8厘米(圖版二一

九 )。 ④弟子像,四尊,編號弟1-4。

弟1,似爲阿難,通高16.2厘米、座高2.6厘米、寬6厘米。弟子秃頭,面相圓腴,長眉細眼,直 鼻小嘴,口塗紅,身著交領袈裟,雙臂屈至胸際,雙手合十,雙腿立於圓形覆蓮座上。蓮座背面有陰刻

銘文:“吕一才,任氏.”此像通體貼金,多已脫落(圖版二二O)。 弟2,似爲阿難,通高10厘米、座高1.8厘米、寬3.5隆米。弟子秃頭,面相渾圓,長眉細眼,•棱 鼻小嘴,身著交領袈裟,雙手當胸竪立,雙腿直立於圓形蓮座上 (圖版二二一)。

弟3,似爲迦聚,通高II厘米、座高1.8厘米。迦葉秃頭,面相椭圖,雙眉緊鎖,雙眼微合,直鼻 大耳,身著交領袈裟,雙臂屈至胸際,雙手合十,雙腿直立四腿方座上. ⑤無呈祖師像,一尊,通高36厘米、方座高3厘米、寬23厘米。祖師面相方正,長髮後梳至背 部,雙眉隆起,眼角微上翹,直鼻大嘴,唇上兩撇八字鬍 ,唇下亦有一撮鬍鬚,身著交領袈裟,腰束 帶,寬胸鼓腹,右腿舒立,左腿平放座上,右手握腰帶,左手搭左膝上。座背面陰刻銘文:“萬曆九年 四月吉日後修,發心貼金信士目一才,同緣任氏妙賢,貼佛一十五尊 「此像通體貼金(圖版二二二)。

⑥老子像,一尊,通高22厘米,

座髙6厘米、寬13厘米。老子髮髻高束,面相方正,五官端莊,

留美鬚,規鬚下垂至胸部, 身著交領袈裟,右手持圭,左手掌心向上,結跳趺坐於束腰仰覆蓮座上 。

蓮座背面陰刻銘文:“貼金信士吕一才,任氏妙賢此像表面貼金 (圖版二二三)。

2 .佛教銀質造像 ,兩尊,一尊通高7厘米、座高1.9厘米;一尊通高5.7厘米、座高2厘米。由銀 片製成,中空・兩尊佛像的形制基本相同,飾螺髻,面部較長,雙手握於腹部,結现趺坐於不規則形座 上,背面從上而下陰刻銘文。其中高7厘米的佛像背面的銘文爲:“比丘僧如月□口口銀佛一尊,寳塔供

卷,吉祥如意「高5.7厘米的佛像的銘文爲:“塔匠,張宝,王氏「

3 .彩繪泥塑佛像,一尊,通高17厘米、座高3厘米、寬12厘米。佛飾低平螺髻,面相豐腴,五官 端正,身著朱紅右袒袈裟,腹部見內裙,雙手作禪定印,結跳趺坐於束腰仰覆蓮座上.佛像的頭、身分 塑,插合而成。此像由黃膠泥做成,外塗白粉,白粉上施彩,已多脫落(圖版二二四)。

4

.木雕,計有彩繪木雕佛像三尊,木塔一座。

121

①彩结木醱佛像,三尊.編號佛1一3.

佛1,结廟趺坐於仰蓮座上,通高15厘米,佛飾尖螺髻,面相方正,隆眉細眼,直鼻小嘴.身袴朱 紅通領袈裟,雙臂屈於妝際,雙手相靠.蓮座爲機圖形,高3.2厘米,蓮海施墨緑色(圖版二二五).

佛2,結跳趺坐於蓮座上,通高14厘米、座高2塵米、寬9厘米,佛飾尖螺髻.面相豐腴,五官 清秀,身著朱紅通領袈裟,雙臂屈至胸際,雙手殘缺.蓮座爲椭圖形,表面施緑色.

佛3,結跳趺坐於椭圓形蓮座上.殘高 10厘米、座高2厘米、寬9理米.身著朱紅通領袈裟,施挪 定印. ②木塔,一座.高23.5匣米、底徑6.5厘米,由束腰須彌座、覆鉢式塔身及相輪刹頂組成,塔身

正中關一券門,門內塔身裡供奉一尊銅質造像.造像高5.2厘米,頭戴平頂帽,留美鬚,身著長袍,

雙普屈至胸際,雙手合十.雙腿直立。塔刹相輪之上實有寶珠狀刹頂.木塔表面爲棗紅色,形制是喇嘛 塔(网版二二六).

(二)佛教和道教經卷 維修時於塔頂刹座下的五個佛盒內共發現佛教和道教鑑卷十五種、二十九册,均爲無摺裝,有木 刻、石印、受金和手抄四種版本,其中大部份佛經爲明代刊印.現在記述如下 :

1 .《大颠庵主注解心經》,一册,長18.4刪米、宽8.5厘米、厚2.5刪米.小經摺裝,四十四摺. 臼綿紙,石印版.落款“大明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歲在乙酉十二月吉日,陝西布政司淳化縣底廟 人.任寧夏中護衛中所.奉佛.信官,萬福,藏誠心刊印一千卷二

2 .《真武説報父母恩經》,一册,尺寸18.5 x 8 *1.8厘米.經摺裝.三十七摺,細黃麻紙,石印

版.落款“宣德壬子(公元1432年)上元日奉道弟子阮道静謹志•-旁側有兩方篆字印章:一耳••粤奉世 家”,一爲■■阮道静印J此冃道教經咅. 3 .《太上靈賣補謝/神經》,兩册,尺寸28.5x10厘米.道教經書.經摺裝,十摺,白宣紙.石印

版.落款“大明國陝西寧夏在城居奉”,“首施經,洛安郡主,伏爲自身患疾,夢中許印造《太上無實財

榭戰神經》一藏,數計五千四卜八卷。散施四方善士看誦,専祈灾疾消除、吉祥如意者。弘治八年(公 元1495年)四月吉旦.信官儀實主宥同施印造”(插圖四六). 4 .《玄天上帝垂訓文》,一册,尺寸22.7x7册米.道教經書。經摺裝,十三摺,白宣紙,石印

版.落款•1大明國陝西寧夏華州在城居住 ,奉道士信官陳霖發心刊印玄天上帝垂訓戒文壹千卷.普施善 信看涌利益有情印造.正德I— —年(公元1516年)六月二十□謹意・・

5 .《佛説高王觀世音經 》,一册,尺寸24x7厘米.經摺裝,卜一摺.厚白宣紙,石印版.落款果 書.信女姜氏.朧發誠命工資財印造 ,佛説高王觀世音經一百五十卷,祈輪永保平安。嘉靖十八年(公

元1 539年)八月初一口造”. 6 .《太上三官賜福赦報保命妙經》,兩册,尺寸26.1 x 10.6厘米.道教經卷.經摺裝,十四摺,白 宣紙,木刻版。落款“大明峋陝西平凉府固原州東山裡人氏奉.道繳願信士王延玉,室人劉氏,瓜因自

身得患灾疾,印造三官妙經一蔵,共五千四百八十一卷,施舍十方善信看師,吉祥如意.嘉靖二十四年 (公元! 545年)二月初一日修施”.

122

7 .《三千諸佛名經》,三册,尺寸30.7 x 11.7厘米.經摺裝.黃麻紙,石印版.分上,中、下三 册.上册《過去莊嚴劫千佛》,五十摺,首摺題寫有•出大藏得子函觀藥王上菩薩經,字気良耶舍譯 ”, 無落款.中册《現在賢劫千佛》,四十六摺,首摺題寫有“一名集諸佛大功德山,開元拾遺附録”,無落

款.下册《未來星宿劫千佛》,四十七摺,首摺題寫有“一名集諸佛大功德山,開元拾遺附録”,無落 款.

8 .《佛説盂蘭盆經進修儀範 》,兩册,尺寸27.7 X9.6厘米.經摺裝,六摺,白宣紙,手抄本.首 摺題寫有.西晉三藏竺法連?T,無落款.

9 .《白衣大悲五印心陀羅尼經》,三册,尺寸26.5 X9.8厘米,經摺裝,黃麻紙,石印版.第一本 六摺.第二本殘剩五摺,首摺左下方有方形篆文红色印戳“慶府印施”四字,在國內尚屬首次發現.第三 本六摺.三本均無落款 (圖版二二七).

10 .《金剛股若波羅密經》,三册.第一本,尺寸25.5x9厘米,經摺裝,黃麻紙,石印版.無首 部,落款“信女朱氏妙蓮、沈氏四娘、吴顯助刊功德所口□□”(插圖四七).第二本,尺寸25.5x9厘 米,經摺裝,五十摺,魅厚紙(據初步考證,為宋,元時期的紙),燙金版,正面燙金字,背面局部用 硃砂手抄漢文,經的首尾殘損, 落款不詳.第三本,尺寸30.5 x 13厘米,經摺裝,六十七摺,白綿

紙,石印版,無落款.

11 .《無量壽决定光明王如來陀羅尼經》,兩册.第一本,尺寸20x8.5厘米,經摺裝,十九摺,



麻紙,石印版,首摺題有,西天中印度厚伽陀國那爛陀寺傳教大師三藏賜紫沙門臣法天奉詔譯 ”,無落

款.第二本,尺寸21.5x9厘米,經摺裝, 九摺,白綿紙,手抄本,首摺上有,大明國陕西佛攘吴信 奉,洎家眷等拜投”,無落款.

12 .《佛母大孔雀明王經》,一册,残,尺寸23.5x9厘米,經摺裝,十摺,黃麻紙,石印版,無首 尾.

13 .《渾宗頌聯珠卷》(第十二・五),一册,殘,尺寸31.5 * 11.2厘米.經摺裝,二十九摺,黃麻 紙,石印版.首摺上有"僧録司右□教兼靈谷禪寺住持掙戒重校",無落款.

14 .《太上三元賜福救罪解厄口生繪□女一册,尺寸28.5 x 8.7厘米.道教經卷.經摺裝,三十九 摺,白綿紙,石印版,無落款. 四六康濟寺塔天宮戲《太上■賣補常■神經》卷明

四七康済寺塔天宫破 《金刚般若波,密短》明

123

15 .《佛經名録》,一册,殘,尺寸16.5 * 7.7厘米.經摺裝,二十三摺,手抄本,無首尾,無落

款。

(三)藏、漢文咒語條 藏.

漢文咒語條,共計三十六條。其中十七條爲藏文咒語,十九條爲漢文咒語,係用毛筆直接墨書

於黃、紅色綿紙上。咒語條大小不一,一般艮15-25厘米、寬5-10厘米。最長一條長49厘米、寬10 厘米。咒語條發現時與五穀雑糧(麥子、稻子、莆麥、糜穀及莞豆)、五色布(紅、黃、藍、白、

青)、藏紅花、金代貨幣“大定通寳”、明代貸幣“嘉靖通寶”和“萬曆通寳”等一起用黃綿紙包好,再用絲 帶捆紫,放在銅質造像腹內.

1.漢文咒語條,共十九幅。大多用艮49厘米、寬12厘米的細黃綿紙條墨書佛教六字真言"喷嘛呢 叭彌峰”,F部寫小字“重貼金装藏信士吕一才,同緣任氏,這些咒語條連同五穀及五色布用絲帶捆

紫,放置在銅質造像底座內. 2.藏文咒語條,共十七幅。經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史金波先生1986年5月鑒定和辨 釋,分爲三類: 第一類:藏文“包播”(咅“吾青”),正楷體,寫在長23厘米、寬21.5厘米的黃綿紙上,墨書.

毎張六至七行,均屬大乘密教方面的密咒範疇。第一、二行是觀音菩薩的密咒;第三行是文殊菩薩的密 咒;第四行是金剛手的密咒 ;第五行是白傘蓋母襪解法的密咒 ;第六行與第三行內容相同;第七行是

年、月(有的條幅没有這一行 ),年代是萬曆九年四月二十日(插圖四八)。條幅中間有3個大藏字 “曲”(噫)、“叫”(阿)、“玄”(咋八

具有密宗的意義「砍”表示身金剛種子;表示語金剛種子;

“3”表示心金剛種子。這類咒語在密宗灌頂、開光時常用。 第二類:藏文“爛”,(音“吾背”),正楷體,用長34.5厘米,寬1 1厘米的粉紅色粗厚紙木版印

刷,其內容基本爲觀音菩薩、文殊菩藤和金剛手的密咒 。結尾寫的是:一切禽獸大圓滿菩提的願望(插 圖四九)。 第三類:寫在筆記本上撕下的兩張白麻粗紙上。其內容是人們避難驅邪的密咒 。

(四)

《地藏圖》和佛像揭片

《地藏圖》,一張,在細黃綿紙上用毛筆繪成(插圖五O)。此圖方形,邊長60厘米。其圖案爲圖 形,分十二圈。圖邊上寫“朿、西、南、北(向)二圖中以釋迦牟尼坐像爲準,向外繪製佛、菩薩、弟 子行位,配以寺廟建築、人物花卉圖案,又用楷書文字標明佛、菩薩行位,隔圈組成。圖中四角各用墨

寫一“佛”字。《地藏圖》在寧夏境內是首次發現. 佛像搦片,兩幅,大小相同,長40厘米、寬32厘米,在黃裱紙上各搦一佛像,惜已模糊不清.

(五)題記磚 塔頂刹座下的五個佛翕內,共發現二十四塊題記磚,編號1-24。其中四塊爲西夏文磚,碑上的文

124

HA康済寺塔天宮戴蔵文咒語條幅明

四九康濟寺塔天宫讓孩文咒語條幅明

五O康濟寺塔天宮藏《地戏园》明

字係用毛筆直接竪寫在方磚或條磚上 ,漢文磚的文字有手書和刻文兩種.現分述如下:

1 .西良文磚,四塊. ①條磚,規格32 x 17 X6.5厘米.正面晶書西貝文五字. ②方磚,一角殘,規格35 x 35 x 7厘米.正面用毛筆期寫西夏文六字.

③方磚,一角殘,規格35 X 35 X 7厘米.正面中部墨書西庭文四字. ④方磚,規格33 x 33 X 6.5厘米.正面用毛筆竪寫二行西夏文。四塊西夏文磚上的西夏文字,經中

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西夏文字專家史金波先生考證,皆爲西夏時期的人名姓氏 。

2 .漢文碑,二十塊. ①方碑,規格33 x 33 x 7题米.正面竪刻銘文「大明苗曆九年四月二十日,重修實塔.功徳主大

悲庵尼僧慶明 ②方磚,規格33 x 33 x 7厘米.正面竪刻銘文:“大明萬曆九年四月二十日,重修寶塔.施財信官

原任红口賜城寧備童綱本命庚寅年戊月辛丑乙未時生口韋州人氏J

③方磚,規格33 x 33 x 7厘米.正面竪刻銘文:“大明萬曆九年四月,重修實塔.施財信士趙汝 政,原籍山西平陽西豐城縣人氏,現在韋州口任,同緣寥氏、□氏

④方磚,規格33 x 33 x 7厘米.正面用毛筆竪寫:“大明國陝西都司寧夏衛小鹽池遍運先祖 ,實授

百戶父楊澤,母王氏,男原裏本職百戶楊勝,先妻馬氏,生女保保,次女好好.暫委信楊勝管理環縣韋 州界,吉祥如義(意)"(插圖五一). ⑤方磚,規格33 x 33 x 7厘米.正面竪刻銘文:-萬曆九年四月二十,苔(塔)齋信士張彦學、喬

四、徐滿、李賓,信女翟氏、楊氏、宋氏、陳氏,王氏、李氏、薛氏,俞氏、部氏、部氏,田氏、梁應 龍、張世宰”(插网五二).

五一康清寺塔■書登願文方碑



五二

康濟寺塔陰刻發願文方磚明

125

⑥方崎,規格33 x 33 x 6.5厘米.正面用毛筆書寫,字已漫溥不清.碑的背面有手掌印痕. ⑦方陣,規格33 x 33 x 7理米.正面竪刻銘文:“萬曆九年四月二十日,重修寳塔.施財功徳主信 士李壽,同緣洪氏,上侍母親張氏,男李魁,女王氏,孫男李官哇.信士弟伯口官李陽、李爵.妻許

氏,男尊勝、保觀、音保 ⑧方碑,規格33 x 33 x 7厘米,正面用毛筆書寫 :“萬曆九年四月二十日,重修寳塔。施財功德主

信士華勖,同緣沈氏,上侍母親王氏,弟華口、□李氏,男華昆、華侖、華崗」 ⑨方碑,規格33 x 33 x 7州米.正面竪刻銘文:“大明萬曆九年四月二十日,重修寶塔.信官汪

□.現任章州地方捕盗,本命丙午年十月初十日韋州生 ,寧夏中屯衛人氏,母劉氏,男保奇

⑩方蹲.規格33 x 33 *7厘米,正面竪刻銘文:“大明萬轿九年四月二卜日,重修寶塔.功德主裁

州吉祥寺主持福定,本命癸亥年正月初二日實時健生 ⑪方蹲,兩角殘,規格33 x 33 x 7厘米.正面用毛筆竪寫銘文:”康済寺重修古塔記.歲月丁 口□ 口,真謙初造寺宇.第二代文鐸丕振三代義興,發心電修寺宇古塔,燒造永……,第四代主持鉗

福代師修造□宇,焕□□□,修塔拆出大明正統善士蔡禧、慧重口,嘉靖六年又一重修 ,并正□□主. 嘉靖吉祥如意也.功德信士、典眼楊升.本寺首座義玄侵福安,匠作李進禄、野褐、陳珊拜述,信士錢

通,姚傑

⑫方碑,規格34 x 34 x 6.5理米.正面竪刻銘文:“大明萬帝九年四月二十日,重修寳塔.肃州承 奉司寫字.田大縉、路英、王進賢,田充、周一科、趙幫彦、林樓風、湯嗚風、黃甲、劉得正.丘時

太、姚

⑬方傳,規格34 x 34 x 6厘米.正面用毛筆竪寫「萬曆九年四月二十日,重修寳塔.寧夏前衛信

官姚揀司,同緣母扶氏、妻紀氏,信女存姐、外姐,吉祥如意 ⑭方碟.規格34 x 34 x 7厘米.正面竪刻銘文:“大明萬曆九年四月二十日,事修寳塔.恭府先任

中軍黃録.靈州人氏,本命庚子年二月初九日子時生

⑬方碑,規格34 x 34 x 6厘米.正面用毛筆竪寫:“萬曆九年四月內,塔齊信女王匚I、吴□.孫E 志義、俞氏,男王之禄、王定娃,四月十五日子時生。”

⑯方碑,四塊,規格33 x 33 x 7厘米。四塊方磚上的題記內容相同,均竪刻:“萬曆九年四月二卜 日取□.施財信官、群牧所清軍口户陳權,本命辛未并八月十三日子時健生,韋州人氏.同緣妻王氏,

壬午年十月初四日亥時生.本年十一月初三日實時生,男陳秉恭,華氏「 ⑰方陣,規格33 x 33 x 7厘米.正面竪刻:•1施財信官、推拿群牧所印信百户陳桓,本命癸未年上

月十八日子時生,韋州人氏,同缘黄氏.王氏,男陳道充.同緣沈氏「

(六)石



在塔前壊土中發現石碑兩通.一通是明成化年刻的靑砂石碑.碑髙】59厘米、碑寬87厘米、厚18

厘米.因表面風化,其碑文已漫漱不清,無法辨認.另一通爲明萬暦十年刻的《重修敕賜康濟抑寺浮圖 碑》.該碑背石質,通高130厘米,由碑座、碑身兩部份組成.碑座蛙形,長105厘米,宽94州米.

其碑記録文如下: 一萬脣辛巳夏,康済浮斶告成,州人李子諄.華子勛,山人俗民吕子一才 ,僧人道约來請余肥日:

126

韋州常銀夏之間,南通秦璃.西接青銅,東山揖其前,大螺擁其後.鎖迤南.其形勝甲諸邑.我太祖高 皇帝平定海内,混一騒字.分封靖祖,以兹土爲井牧之所.於時,中有浮圖九級未及成,歷數代.

始自福公鳩工聚財,爱加修葺,九級之上更增四級,升頂綴鈴,凡三載及成.先大夫嘗爲之紀.為 靖辛押,無何地震山崩,水涌泉出,壊城廓,喧樓痺,覆臓舍,喪人民,而浮圖傾頹若皆,前功用虚.

福公使徒志球勉.欲奉行舊志,卒謝於財力遂格不舉,迄今二十餘年.是萬曆庚辰,我國祖典寶,張

公来任茲士.佐政之餘,多所修葺,然行纯志果,於善事趨之,甚武且威堅.陣因浮圖之魔,而欲完 之.乃訪諸定公,課及了諧.子勛、子一才及比丘慶明 ,各扪己凭.逐伐木於山 ,輸炭於埸,陶蹲於

河,煨灰於野,賈鐵於工,募夫役於鄉色,糖不足於善緣,備構巧工,復增四級於九級之上,仍升頂於

期.綴鈴於角,視之益峻,峙蟠國焉。工始於四月癸丑,迄於七月己巳,以日計則七十有七.□□由是 州人聚槻,罔不歡欣.不惟人天鬼神所共瞧仰,且於八方勝概,大有增禅.壽等玩竭時日 ,無能爲後,

重煩我公維此功德.貽世永永.願口一言.勒之堅氓,以詔後來.毋忘公徳.余既受辭則敬,覆之日: 天下之事,常成於有志,而多墮於無志.此凡事所以成之難而鹽之易, 成之寡而鹽之衆也.張公以果確

之志,而學於定公者,□□口□根塵不染,雖水火可蹈,金石可透,而况乎立事.齐有不成者哉.此浮 圖之所以能修於既廢之後也!去敝即新,功近徳遠。在公是超福州有口,在州人是謂善緣不窮。視彼屑 屑者,所爲相去若何? □□公之英邁果斷,其成功未必。若是之易而且速也 ,公其與浮圖并立而不朽者 平?公在我州若正封幅,若能输挽,若却口糧之慢,若觸羊豕之征,休惠種種,不敢□□顧記所以爲浮圖

者是後也.□之者公.賛之者定公,而子壽、子勛與子一才,克抵成绩。至僧衆輩口道鈎、R道緖.IJ 道第、H慶康、H慶忍,H正純,又皆奉命,以周旋者也.……公諱春,字元前,世爲金臺郡人.號乾 庵,而真空其道號也.據往占來,福善可稽,愧餘不佞,莫聲稱揚,乃紀功德,以附周人.□咏□之 義。若夫本府大小之戰,若民有事於斯,法得書姓名,具在碑陰,兹不暇及云.

萬曆壬午孟夏之吉H.後學晉國定川薛永仁鄉撰并書「

127

實 測 與 設 計 raj

!





寧夏各族人民在歷史上曾修建過許多風格奇特的佛塔,尤其是建於西夏時期的佛塔,堪稱我國古代建築和佛教藝術

中獨具一格的珍貴遺産。從本世紀80年代開始,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和文化廳爲了保護 、搶救這批優秀的

民族文化瑰寳,在國家文物局和自治區.各級人民政府的支持下,組成專門的保護工•作隊伍,用了近十年的時間,對瀕臨 倒塌的七處從西夏至明、清的佛塔迫存(兩處是國家級、三處是自治區級, 兩處是市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了全 面的加固修繕.同時,在90年代初,考古工作者還對一處被人爲破壞的西良佛塔實施了科學的清理 。在修復和清理佛 塔的過程中,有關部門進行了系統的科學記録,積累了豐富的資料。在此基礎之上,以《中國古代建築•西夏佛塔》爲 題,由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的雷潤澤同志主持 ,并與于存海、何繼英等同志一道,經過兩年多的整理和研究 ,

終於編著完成了這部全面記録其維修和清理成果的大型圖集。爲了對書中提供的珍貴資料進行宏觀的分析和深入的考

證,還特邀北京大學考古系的宿白先生和中國文物研究所的姜懷英高級工程師撰寫了專題研究論文. 這部大型圖集既是寧莫文物保護匚作的結晶 ,又是寧友古代建築維修成果的禰現。它的問世凝聚著集體的智慧, 力

鼠和奉獻。在此書出版之際,我們苜先要感謝熱心支持寧夏文物保護界業和編輯出版此書的單位:國家文物局、中國文

物研究所、文物出版社、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以及寧夏回族自治區所屬的同心、中寧、賀蘭、青銅峽等縣市的有關部 門。同時,我們還要向參與和協助佛塔維修、出上文物修復、工程圖表繪製的諸位專家以及一切有過奉獻的人士,表示 誠撃的謝意!在本書編寫過程中,寧夏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李範文先生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的史金波先生

釋譯了西夏文字,北京大學考古系的宿白先生審閱了書稿。特別是文物岀版社的攝影師和責任編輯爲該書的出版花費了

不少心血,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對諸位的幫助和指導,我們亦表示深切的感謝 ! 編著和出版中國古代建築的修繕報告和記録性圖録,對於我們是一次嘗試。對西夏佛塔的研究涉及佛教史、建築

史、民族史和美術史的各個方面,限於資料條件和學術水平,書中不免存有不當之處 ,我們誠懇地希望國內外的專家和

廣大讀者不吝指教。 編



1994年10月於北京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