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病隙碎笔》的修辞艺术

192 61 3MB

Chinese Pages 76 [84] Year 2013

Report DMCA / Copyright

DOWNLOAD FILE

史铁生《病隙碎笔》的修辞艺术

  • Commentary
  • decrypted from DCEEA8AF881F0E727BCB159FEDC06C80 source file

Table of contents :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史铁生散文的研究现状简述
1.1.1 从文学角度进行的研究
1.1.2 从美学和哲学角度进行的研究
1.1.3 从修辞学角度进行的研究
1.2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1.2.1 理论基础
1.2.2 研究方法
1.3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病隙碎笔》词句层面的修辞建构
2.1 《病隙碎笔》语言的雅俗共建
2.1.1 雅致语言的建构
2.1.2 通俗语言的建构
2.2 《病隙碎笔》语言的思辨性
2.2.1 客观化的句型
2.2.2 理性化的辞格
第三章 《病隙碎笔》文本层面的修辞建构
3.1 多种对话模式相结合
3.1.1 作者与自身的对话
3.1.2 作者与读者的对话
3.1.3 作者与世界的对话
3.2 隐喻式叙事模式
3.2.1 “人生命运”的反复隐喻叙事
3.2.2 宗教隐喻叙事中“约伯”的隐喻
第四章 《病隙碎笔》精神层面的修辞建构
4.1 前后期散文中作者精神风貌的变化
4.1.1 忧伤沉郁转向从容豁达
4.1.2 感性思辨转向理性思辨
4.2 《病隙碎笔》中作者精神风貌形成的动因
4.2.1 性格气质
4.2.2 生活经历
4.2.3 宗教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Citation preview

THE RHETORICAL ART OF SHI TIESHENG’S THE ESSAYS COMPOSED DURING ILLNESS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the Graduate School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Arts

By Huang Ling Supervisor:Prof. Lian Xiaoxia April, 2013

摘 要

《病隙碎笔》是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继《我与地坛》之后又一部散文力作。全书分 为 6 部分,共 243 节,主要描写的是史铁生在疾病间隙对生与死、残疾与爱情、文学与 写作、苦难与信仰、灵魂与肉体、物质与精神等人生重大命题的思考和感悟,具有很深 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作为一部成功的哲思散文集, 《病隙碎笔》很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然而,目前学术界对史铁生散文作品的研究数量虽多,但对《病隙碎笔》的研究却十分 有限,仅有的一些论文也都是从文学理论、美学或哲学角度进行研究,而忽视了从修辞 学角度对《病隙碎笔》进行系统和全面的分析。 本文以广义修辞学和西方新修辞学理论为指导,力图对史铁生《病隙碎笔》的思想 和艺术价值进行系统而深入的修辞学分析,以期达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有关研究 进行补充和完善,深化人们对《病隙碎笔》艺术价值的认识,使人们更为全面地欣赏和 评价这部散文集。 本文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史铁生散文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及本文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为正文,正文第二章,主要从词句层 面,分析《病隙碎笔》的话语建构,具体分析《病隙碎笔》的语言艺术;第三章,主要 从篇章层面,系统分析《病隙碎笔》的文本修辞建构,分为对话模式和隐喻式叙事模式; 第四章,深入分析《病隙碎笔》的精神建构。第三部分是结语,总结《病隙碎笔》的修 辞艺术,并肯定其研究价值。本文希望通过从修辞学角度对《病隙碎笔》进行以上分析, 最终得出结论,《病隙碎笔》在修辞艺术上是一部成功的散文集,有着很高的语言艺术 鉴赏价值。

关键词:《病隙碎笔》 ,修辞,话语建构,文本建构,精神建构

I

ABSTRACT

The Essays Composed during Illness is written by a famous contemporary writer of Shi Tiesheng, which is a masterpiece of prose after The Earth Temple and I. This book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a total of 243 knots, in which was mainly described his thoughts during his illness about the life significant propositions, for example, birth and death, disability and love, literature and writing, suffering and faith, the soul and body, material and spirit, and it has a deep ideological content and artistic quality. As a successful philosophical essay, The Essays Composed during Illness is worth our in-depth study. However, although current academic research on Shi Tiesheng’s prose works has a large number, but the study of The Essays Composed during Illness is very limited. Only some of the papers were als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ture and aesthetics, including the theory or philosophy for researching, but ignoring the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hetoric research. Based on the generalized rhetoric and western new rhetoric theory as guidance, this paper sought to analyze the thought and artistic value of Shi Tiesheng’s The Essays Composed during Illness systematically and deeply, in order to achieve supplement and perfection for the relevant researches both in theory and in practice, deepen the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is book, making people appreciate and evaluate of this essay more comprehensively. This paper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mainly introduced the domestic research present situation about the Shi Tiesheng’s prose, and this paper’s theoretical basis, main research methods and innovation point. The second part is the body, in the body of the first chapter, this paper sought to analyze the discourse construction of The Essays Composed during Illness mainly from the III

words level, specific analysis of the language art of this book. In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from the discourse level,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text construction of this book, divided into dialogue mode and metaphor narrative type of mode. In the fourth chapter, deeply analysis of the spiritual construction of this book. In this paper, the third part is the epilogue, in which summarizing the rhetoric art and fully recognizing its artistic value of The Essays Composed during Illness. This paper hope through the above analysis of The Essays Composed during Ill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hetoric, finally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Essays Composed during Illness in rhetorical art is a successful essays, and has a highly art appreciation value.

KEY WORDS:The Essays Composed during Illness, rhetoric, discourse construction, text construction, spiritual construction

IV

目 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I  目 录 ......................................................................................................................................... V  第一章 绪 论 ............................................................................................................................ 1  1.1 史铁生散文的研究现状简述 ......................................................................................... 1  1.1.1 从文学角度进行的研究 ........................................................................................... 2  1.1.2 从美学和哲学角度进行的研究 ............................................................................... 4  1.1.3 从修辞学角度进行的研究 ....................................................................................... 5  1.2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 6  1.2.1 理论基础 ................................................................................................................... 6  1.2.2 研究方法 ................................................................................................................... 7  1.3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8  第二章 《病隙碎笔》词句层面的修辞建构 .......................................................................... 9  2.1 《病隙碎笔》语言的雅俗共建 ..................................................................................... 9  2.1.1 雅致语言的建构 ....................................................................................................... 9  2.1.2 通俗语言的建构 ..................................................................................................... 15  2.2 《病隙碎笔》语言的思辨性 ....................................................................................... 19  2.2.1 客观化的句型 ......................................................................................................... 20  2.2.2 理性化的辞格 ......................................................................................................... 23  第三章 《病隙碎笔》文本层面的修辞建构 ........................................................................ 33  3.1 多种对话模式相结合 ................................................................................................... 33  3.1.1 作者与自身的对话 ................................................................................................. 34  3.1.2 作者与读者的对话 ................................................................................................. 41  3.1.3 作者与世界的对话 ................................................................................................. 43  3.2 隐喻式叙事模式 ........................................................................................................... 48  V

3.2.1“人生命运”的反复隐喻叙事 ............................................................................... 49  3.2.2 宗教隐喻叙事中“约伯”的隐喻 ......................................................................... 54  第四章《病隙碎笔》精神层面的修辞建构 .......................................................................... 59  4.1 前后期散文中作者精神风貌的变化 ........................................................................... 59  4.1.1 忧伤沉郁转向从容豁达 ......................................................................................... 60  4.1.2 感性思辨转向理性思辨 ......................................................................................... 61  4.2 《病隙碎笔》中作者精神风貌形成的动因 ............................................................... 63  4.2.1 性格气质 ................................................................................................................. 63  4.2.2 生活经历 ................................................................................................................. 64  4.2.3 宗教素养 ................................................................................................................. 65  结 语 ........................................................................................................................................ 67  参考文献 .................................................................................................................................. 69  致 谢 ........................................................................................................................................ 7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5  独 创 性 声 明 ...................................................................................................................... 77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 77 

VI

第一章 绪 论

史铁生是我国当代文坛中一位极富哲学意味的残疾人作家,被评论界称为“思想的 行者”。史铁生的一生,是与病魔顽强抗争的一生,因其独特的生命体验,他在病榻上 创作出了大量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史铁生也越来越深层次地挖 掘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作品直指人性,敲醒世人。 史铁生在一生当中创作的主要散文集有《我与地坛》、《自言自语》、《病隙碎笔》 和《记忆与印象》。其中,《我与地坛》和《病隙碎笔》鼓舞了无数的读者,在史铁生 的一生当中成为了里程碑式的代表作。《病隙碎笔》是一部哲理性的散文集,由史铁生 历经四年完成。全书分为 6 部分,共 243 则。作为一名具有独特哲学气质的作家,在 《病隙碎笔》中,史铁生一如既往地思考生与死、残疾与爱情、苦难与信仰、灵魂与肉 体、物质与精神、文学与写作等人生重大命题。从书名上看,“病隙碎笔”,顾名思 义是史铁生在生病期间所作的零碎笔录,但就作品本身而言,它却丝毫不让人感到 “病”和“碎”,全书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思想的一脉相承,是一个健康灵魂的完整 思考。作品中作者对生命的解读,对残疾与爱情的阐释,对宗教精神、文学与写作的 感悟,流动着作家的智慧,发人深思。作家周国平曾经这样评价,“《病隙碎笔》这部 新作证明,在史铁生身上业已形成了一种坚固的东西,足以使他的精神历尽苦难而依 然健康,备受打击而不会崩溃”①。因此,深入研究史铁生散文的修辞艺术,《病隙碎 笔》无疑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很大的研究价值,我们有必要对这部力作进行系统、深刻 的修辞学分析。

1.1 史铁生散文的研究现状简述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史铁生散文的研究数量颇丰,学位论文数量则十分有限。通 过统计归纳得出以下数据:《中国学术期刊网》上共有论文 304 篇,学位论文 3 篇。这 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周国平:《史铁生的》,《天地副刊》2011 年第 6 期,第 59 页。 1

1.1.1 从文学角度进行的研究 国内学术界从文学角度对史铁生散文进行的研究,主要包括叙事学、文体学和比 较文学三个方面进行的研究。 从叙事学角度,剖析史铁生散文中所采用的小说化的叙事形态。从这个角度对史 铁生散文进行评析的文章,主要抓住其散文中独具小说化的叙事写法这一特点。特别 是对《我与地坛》的研究,这些文章认为,作者史铁生是在用一种哀伤的语言叙述我与 母亲之间的故事,同时用平视的语言回忆“我”在地坛中看到了怎样的生命:我、母 亲、一对由中年步入老年的夫妇、爱唱歌的小伙子、女工程师、漂亮而弱智的小姑 娘,这些都成为了故事的主角。一个个或温馨或凄美的细节,强化了故事的真实感和 生活感,也强化了散文的可读性,使史铁生的散文具有小说的艺术魅力。这方面的代 表性文章有王彬彬(2003)的《“姑妄言之之三”的小说嫌疑》,文中关于 “《我与地坛》是散文还是小说”展开讨论,王彬彬认为,《我与地坛》中出现有比较 多的叙事手段,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也相比于散文要更加丰富和复杂,因而使它具有了 小说的某种质素,最后作者得出结论,认为“《我与地坛》之所以特别感人,特别成 功,却与史铁生是一个‘小说家’有着某种关系:不知不觉地把一些‘小说手法’用 于《我与地坛》的写作,是《我与地坛》特别感人、特别成功的一种原因”①。另一方 面,更多的学者关注到史铁生散文的叙事模式。如朱翠芳(2007)在《多重主体的紧张 对话—的叙事艺术》一文中,通过研究史铁生在《我与地坛》当中的精神探 索,结合心理学分析,挖掘文本自身所表现的主体的多重矛盾复杂心理,总结出“本 我—自我—超我”的叙事结构,展现了史铁生散文的艺术张力。再如,许心宏(2008) 《论史铁生“梦醒说梦”的叙事图谱》一文中,从叙事学的角度,对史铁生的叙事结 构、叙事形式和叙事视角予以剖析,认为史铁生的叙事游离于意识形态的“跟风”, 形成了独特的“梦醒说梦”的叙事图谱。这种叙事图谱表现为三个方面:“1.叙事结 构模式(困境(叙事动力)→寻找(价值皈依)→虚无(哲学反思)→过程(实践理性)); 2.叙事文本形式(文体(跨文体)→文本(互文性)→主题(统摄叙事));3. 叙事视 ② 角定位(叙述者(作者)→准自传(‘我’)→接受者(‘我’和‘我们’))” 。文



王彬彬:《“姑妄言之之三”的小说嫌疑》,《小说评论》2003 年 04 期,第 14 页。 许心宏:《论史铁生“梦醒说梦”的叙事图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年 3 月,第 121 —125 页。 2 ②

章最后总结这些叙述图谱体现了史铁生叙事文本中“有意味的形式”的特征。 从文体学的角度出发,史铁生散文的思辨性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有的学者甚 至将史铁生的散文概括为一种“哲思文体”①。研究的学者认为,史铁生的散文以务虚 为主,凭借生命印象点染人物,以平和的心态叙事,通过哲思意象的营造、周而复始 的结构与混淆重叠的手法,来倾诉心魂,追问命运,展现哲思。他们把这种哲思文体 的创建分为三个阶段:1984 年以前为第一阶段,是史铁生创作的初期,这一时期他开 始试图超越传统文体模式的羁绊,寻求一种个性化的表达,探寻新的表现形式;1985 年《命若琴弦》的发表至 90 年代初为第二阶段,是史铁生哲思文体的探索时期,这一 时期在先锋派文体实验的影响下,史铁生也在叙事方式上进行探索实验,其中《我与地 坛》的发表使他赢得了声誉,形成了具有史铁生个性特色的哲思散文;1996 年《务虚笔 记》的发表至 21 世纪初为第三阶段,是史铁生哲思文体建构的成熟期,这一阶段史铁 生的创作已突破现实的局限,运用多种复杂丰富的写作手法,创造了一种新的哲思文 体,实现了对传统文学观的超越,特别是在散文集《病隙碎笔》和《记忆与印象》中, 史铁生更是对这种文体运用自如。 ② 对史铁生散文文体进行研究的文章主要有张路黎 (2008)的《史铁生哲思文体的创建及特征》。 从比较文学角度,比较史铁生与不同作家之间散文创作的异同,赏析史铁生散文 创作的艺术风格特点。这方面的代表作有昌切、赵咏冰(2000)合著的《两种神性境界 ——张承志与史铁生散文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张承志恪守理想,愤世嫉俗,散文作 品与世俗社会格格不入;史铁生淡然处世,乐观豁达,把个人理性寄托在世俗社会之 中,两人不同的个性特点造成了两人的散文创作各具特色。又如张英伟(2007)的《疾 病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贾平凹与史铁生比较研究》,文中将贾平凹与史铁生进行比 较,他们都是长年与疾病抗争的作家,因此疾病对他们的创作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 响,“战胜疾病,超越自我,成为二人文学创作不断升华的内在和长久的动力之源” ③

,然而在作品中面对生与死二人却有不同的看法,贾平凹认为一个人从出生开始上帝

就为他安排好了一切,史铁生认为上帝只是为人类布下了苦难,而人的精神可以为自 己开出一条救赎之路,文章最后充分肯定了贾平凹和史铁生二人战胜疾病的顽强精神



张路黎:《史铁生哲思文体的创建及特征》,《江汉大学学报》2008 年 1 月,第 79—83 页。 张路黎:《史铁生哲思文体的创建及特征》,《江汉大学学报》2008 年 1 月,第 79—83 页。 ③ 张英伟:《疾病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贾平凹与史铁生比较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年 03 期,第 69 页。 3 ②

及其为后人留下的丰富精神食粮。从比较文学方面进行研究的还有:张显翠(2012)的 《医生与患者的生命咏叹——毕淑敏与史铁生散文比较》,王鸿生、洪佳慧(2006)合 著的《信仰与写作——北村与史铁生比较论》等等。

1.1.2 从美学和哲学角度进行的研究 从美学角度,分析史铁生散文当中所蕴含的美学特征。在这一方面具有代表性的 论文,有陈婉娴(2004)的《一道独特的文学风景线—史铁生散文的审美价值》,书中 尝试从美学角度赏析史铁生散文的美学价值,着重指出其散文的三大美学特征,即: (1)作品精神内涵的丰厚美;(2)主人公形象的人格美;(3)结构的自由美。这些 研究大大推动了史铁生散文的美学研究。又如,包海霞(2005)在《LOVE=L(聆听)+O (感恩)+V(尊重)+E(宽容)——解读史铁生散文美蕴》一文中,对英文单词 LOVE 做了全新的解释:L 代表 listen(聆听),O 代表 obligate(感恩),V 代表 value(尊 重),E 代表 excuse(宽容),认为这三个词是解读史铁生散文美蕴的一把钥匙,它们 概括了史铁生的散文特征,为我们研究史铁生散文的美学价值提供了另一个独特的视 角。再如周吉国(2006)在《切近而深远 诚挚而博大——谈史铁生散文的意蕴》一文 中特别强调了史铁生的散文内涵具有整体意蕴,并从两个方面概括了史铁生散文的意 蕴特色: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史铁生诚挚的灵魂、坦然的心态、平实的眼光和他对 人生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其次,是史铁生以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对生命的体验出发 来探求人生,其散文中的意象具有浓厚的生活意味。此外,从美学角度对史铁生散文 进行研究的还有胡晓文(2009)的《灵魂的挣扎与跋涉—史铁生散文美学意蕴解读》, 张英伟的(2008)《史铁生散文的审美特征》等。这些文章概括了史铁生散文的美学特 征,为我们研究史铁生的散文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从哲学角度,解读史铁生散文中深刻的命运观。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主要关注 的是史铁生散文中的哲理内涵。他们认为史铁生的散文以个人的人生经历为依据,折 射到社会当中的弱势群体,着重抒发的是对生命意识和苦难意识的哲理性见解,让人 在反思中体会到生命的厚重感。在史铁生的创作思想中,既包含有儒、释、道三家传 统文化关于生死同一、超越生死等哲学思想的精髓,又有西方宗教关于上帝、灵魂、 爱愿等充满思辨色彩的哲学思考。从这一方面对史铁生散文进行解读的文章,如卢杰 (2009)的学位论文《生之意蕴——解读史铁生作品的命运观》,文中对史铁生作品中 4

的“命运观”问题进行再分析,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史铁生作品中的生死 之思与命运之思,第二部分阐释史铁生的精神与创作,进而体会其作品中独特的叙述 方式,第三部分明确存在主义与宗教精神对史铁生作品的深刻影响。通过对史铁生作 品的重新解读,使人们更深刻地了解史铁生对生命的永恒思考。又如李玲(2001)的学 位论文《残疾与爱情的哲学思考——史铁生的创作论》,文中作者围绕史铁生生命中两 个最重要的主题“残疾与爱情”展开对它们的哲学思考,认为史铁生后期作品中的 “残疾”,“逐渐超越了残疾人的‘类’的视角,上升到‘人’的残疾高度。‘人际 困境’、‘欲望困境’和‘死亡困境’都是人类无法逃脱的根本困境,都是一种残 疾”,同时作者还认为史铁生笔下的爱情充满了哲学的思辨色彩,“人一出生就在寻 找爱情,而爱情是为了实现心灵的袒露与理解,投奔与收留,是为了让心灵找到一处 可以栖息的家园”①。再如,马建梅(2008)在《史铁生散文解读:生命意识本位下的 哲学思考》一文中,从史铁生散文的三个重要主题——生死、命运、写作入手,深入分 析其散文作品对这三个主题哲学意蕴的挖掘,揭示出史铁生的散文创作既有对儒释道 三家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对西方宗教精神的吸收。从哲学角度解读史铁生散文的还 有焦兵新(2011)的《关于史铁生作品生死观的探讨》,姜红(2003)的《困厄中的升 华—史铁生散文简论》,孙晓娉(2009)的《存在之澄明—史铁生散文中的形而上思考》, 孟晓燕(2008)的《史铁生文学创作与基督教文化》等。

1.1.3 从修辞学角度进行的研究 从修辞学的角度,研究史铁生散文的修辞艺术。学术界从修辞学角度对史铁生散 文进行的研究,主要还停留在传统修辞学的研究视野当中,研究的角度大多投向散文 的辞格研究上,从广义修辞学的角度对史铁生的散文进行研究的数量十分有限,而且 这方面的研究大多仍局限于对《我与地坛》的研究。如屈伟忠(2010)的《品一品那些 有意味的语言——对几个语句的理解》,作者从修辞格的运用角度品味了 《我与地坛》的语言艺术特色。又如王昭(2010)的《写法技巧赏析》,文 中从三个角度高度评价《我与地坛》的写法技巧,即:明暗两线,互相映衬;景烘托 情,情在景中;细节描写,感人至深;语言恳切,新颖优美。②再如,赵素兰(2007)

① ②

李玲:《残疾与爱情的哲学思考——史铁生的创作论》,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年 5 月,第 2 页。 王昭:《写法技巧赏析》,《文学教育》2010 年 04 期,第 92—94 页。 5

的《史铁生散文语言特色初探》,文中将史铁生散文的语言特色概括为“坦诚而慧达的 剖白”、“亲切而凝重的倾诉”、“严谨而悖向的幽默”①三大部分。在徐小凤、张志 光(2009)合著的《试论史铁生散文中的复调艺术》中,将史铁生的散文界定为“复调 散文”,并从“意象的多层次性”、“思想的杂糅性”、“强烈的对话性”②三方面探 究史铁生散文的“复调性”。 综观上述研究成果,目前学术界对史铁生散文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散文的思想性 方面,对其语言艺术的研究也主要停留在某一点或某一面,尚未涉及系统、全面的修 辞学分析。本文认为史铁生散文的可读性,充分说明他在表现思想和语言运用方面的 不同凡响之处,本论文旨在通过对《病隙碎笔》全面、系统的修辞学解读,弥补现有研 究的缺陷与不足。

1.2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1.2.1 理论基础 本文以广义修辞学和西方新修辞学理论为指导。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谭学纯与朱玲教授合著的《广义修辞学》在修辞学领域里是一 部独创性的著作,它吸收了中国古代修辞学理论资源和国外修辞理论,在强大的修辞理 论支持下,提出了一个完整的修辞学概念:“广义修辞学,不是狭义修辞学经验系统内 的自我扩张,而是一个双向互动、立体建构的多层级框架,是两个主体(表达者/接受 者)的双向交流和三个层面的展开”③。这是一个相对具有完整、科学的修辞学理论体 系,为修辞学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把修辞学的研究推向了新的深入与探索。其中广 义修辞学建立的“修辞功能三层面”,包括:①第一层面——修辞作为话语建构方式: 修辞技巧;②第二层面——修辞作为文本建构方式:修辞诗学;③第三层面——修辞参 与人的精神建构:修辞哲学④。它着重探讨了修辞以何种方式参与话语建构、文本建构 和主体建构,据此将修辞分析纳入“话语方式——文本方式——人的存在方式”的层级 构架,在更开阔的理论背景下,促进修辞学从“技”向“艺”提升。广义修辞学理论对 本文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立足广义修辞学的广阔学科视野,从词 ① ② ③ ④

6

赵素兰:《史铁生散文语言特色初探》,《名作欣赏》2007 年 1 月,第 95—96 页。 徐小凤、张志光:《试论史铁生散文中的复调艺术》,《中国文学研究》2009 年第 3 期,第 109—111 页。 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2 页。 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2—3 页。

句建构、文本建构、精神建构三个层面展开对《病隙碎笔》的修辞学解读。 西方新修辞学是对西方古典修辞学的继承与发展,其中包括承袭与补充,也包括挑 战与否定。历经二十世纪的沧桑,许多修辞学家从哲学、心理学、语言学、语义学、人 类学、交际学或其他行为主义等领域中汲取丰富的研究成果来丰富自己的学说,力图找 到修辞学研究的新视点,形成一种新的修辞学体系,使修辞学成为一门重要的跨学科的 理论。 产生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美国新修辞学已成为一门“有效地使用话语的综合性的语 言理论”①。胡曙中(1999)在《美国新修辞学研究》一书中对美国新修辞学进行了系 统的评介,分析了美国新修辞学的理论构建,其中“美国新修辞学概念论”一节从“喜 欢、权力、距离、思想、态度”等概念术语阐释了人际关系对修辞行为的重要影响。这 些西方新修辞学的概念术语对本文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 掘《病隙碎笔》中作者精神风貌形成的动因。本论文借助于“喜欢、权力、距离、思想、 态度”等这些西方新修辞学的概念术语,具体论述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的修辞处理, 力求对《病隙碎笔》的修辞艺术有更深入的研究。

1.2.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描写法、对比分析法、数量统计和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展开对《病隙 碎笔》系统的修辞学分析。 (1)描写法。在分类整理语言材料的基础上,逐层对《病隙碎笔》各个语言点进 行描写阐述,力求准确充分,论证合理。 (2)对比分析法。通过对不同时期散文作品中史铁生精神风貌的对比研究,深入 发掘参与《病隙碎笔》主体精神建构的三个动因。 (3)数量统计分析法。有目的地对《病隙碎笔》的语言材料进行“量”的分类数 据统计,归纳出总体运用情况,借以达到对《病隙碎笔》的修辞艺术有一个整体的把 握。 (4)归纳法。通过对《病隙碎笔》个别、典型的事例进行分析研究,由个别到一 般,归纳出普遍性的结论。



胡曙中:《美国新修辞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 页。 7

1.3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我与地坛》和《病隙碎笔》作为史铁生里程碑式的散文代表作,其中《病隙碎笔》 在思想和语言艺术上都具有更高的研究价值。然而,在目前国内学术界《我与地坛》的 研究已硕果累累的环境下,忽视了史铁生更具思想性的《病隙碎笔》的研究,实为一种 遗憾。史铁生的散文创作在创新和超越的同时,对其散文的研究也应该处在不断的深 化之中。本文以散文集《病隙碎笔》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内容和思路上都力求有所创 新,主要创新点如下: 首先,研究思路的创新。本文突破了以往研究的局限,从修辞学角度对史铁生的 《病隙碎笔》进行系统和深入的分析,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也是对前人有关研究的补 充和完善。本文在逻辑上较为清晰,研究过程中借鉴了许多修辞学理论,特别是广义 修辞学理论和西方新修辞学理论,并结合《病隙碎笔》的修辞特点,借助广义修辞学 “修辞功能三个层面”理论,从“词句建构、文本建构、精神建构”三个层面逐层展 开对《病隙碎笔》的修辞学解读,并借助西方新修辞学的概念理论具体而深入地分析《病 隙碎笔》的修辞艺术,从而深化人们对《病隙碎笔》艺术价值的认识。 其次,研究内容的创新。前人运用巴赫金的复调艺术理论对《病隙碎笔》进行的研 究还尚未涉及,本文从复调理论的视角对说理性散文《病隙碎笔》的多重对话模式进行 深层内蕴的修辞学解读,是一个富有创新性、但却充满艰辛与挑战的尝试。通过对这 一理论的系统梳理和归纳,我们发现,史铁生《病隙碎笔》对话模式的合理运用,充分 说明复调艺术理论同样适用于《病隙碎笔》一类的说理性散文。于是本文第二章从复调 理论这一新的审美维度对《病隙碎笔》中“作者与自身的对话”、“作者与读者的对 话”、“作者与历史的对话”多重对话模式进行深层内蕴的修辞学分析,使文本的思 想深度和艺术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掘,这是复调理论框架下一次新的发现和突破。在第 三章中,本文运用西方新修辞学中“喜欢、权力、距离、态度”等概念术语,深入论 述史铁生在散文创作中的修辞处理,力求发掘《病隙碎笔》中史铁生精神风貌的形成动 因,为进一步深刻理解和把握史铁生《病隙碎笔》创作的深层动因提供了新的研究视 角。

8

第二章 《病隙碎笔》词句层面的修辞建构

开拓散文的话语空间,“这不仅需要作者的艺术魄力和话语建构的操作技能,也需 要读者的审美穿透力和对新建构话语的阐释力”①。史铁生的《病隙碎笔》之所以能引 起广大读者的兴趣,经得起长久咀嚼,这与史铁生极具个性色彩的散文语言是密不可分 的。史铁生性格乐观开朗,热爱生活,同时酷爱读书,善于思考,极大的生活热情和较 高的文学修养渗进《病隙碎笔》的文字当中,或隐或现地在句子中显现,使得《病隙碎 笔》在词句建构层面上既有通俗的一面,又有雅的一面,既善用生活口语,又追求语言 的雅致美,使作品生动形象,雅俗共融,独具韵味。同时,史铁生在《病隙碎笔》创作 中还注意适应题旨情境的需要,选用客观化的陈述句型,合理运用理性化辞格,使散文 语言理性客观、庄严厚重,彰显出无穷的哲学思辨之光。

2.1 《病隙碎笔》语言的雅俗共建 史铁生是一名纯粹而优秀的作家,他的文学创作大多出于心灵的需要,语言在他的 笔下是感悟生活、捕捉灵魂的重要手段。因此,《病隙碎笔》的语言不是抽象凌空的, 而是通过作者的亲身感受,自然而然地抒发出来,既朴实自然,明白如话,又雅致灵动, 富有穿透力。史铁生在对通俗口语进行运用的同时,并不排斥成语、文言词等雅正严谨 的艺术化表达,从而使《病隙碎笔》的语言兼有口语体和书面语体的特点。据此,本文 对史铁生《病隙碎笔》中的词汇、句型进行了分类整理,通过对词句使用情况的分类比 较,力图阐释《病隙碎笔》雅俗共建、自然交汇的语言艺术特色。

2.1.1 雅致语言的建构 《病隙碎笔》的章节大多篇幅短小,但结构却很紧凑,要做到思想内蕴丰厚,对语 言的要求则显得很高,其创作成就的高下,主要取决于作家遣词用句的成功与否。诚如 散文家碧野所说,“正因为散文是美的,所以用词措句要苦心推敲,做到句句优美,字



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401 页。 9

字精炼”①。而要做到“句句优美,字字精炼”,则要求作家在散文创作中注意“雅致语 言”的建构,表现在《病隙碎笔》的语言上,便是史铁生不仅注重单双音节词语的选用, 此外,还擅于使用成语,引用诗句,使《病隙碎笔》的语言增添了几分凝练典雅的味道, 提高了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1)单双音节词语的选用 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最能体现话语建构自觉意识的就是“炼字” 。②史铁生在文学创 作中也十分注重遣词艺术,《病隙碎笔》中雅致语言的建构,首先表现在单双音节词语 的锤炼上,使作品语言简洁、雅致、不落俗套。 《病隙碎笔》中词语的选用准确精当,史铁生尤其注重单音节词语的锤炼,主要体 现在对单音节文言词的使用上。史铁生常常有意识地使用一些文言词语,使作品语言达 到简洁凝练、古典雅致的修辞效果。如: ①相反的情况也是一样,爱者之 .爱,恋者之 .恋,思者之 .思,绵绵心流并不都在 白昼的确定性里,还在黑夜的可能性中。(第二章第三十六节) ②莫非是佛一时疏忽错有安排,倒要你这凡夫俗子去提醒一二?惟 .当去求一份 智慧,以 .醒贪迷。(第一章第五节) ③若 .一味地把人和宇宙分而 .观之,人是人,宇宙是宇宙,这脑筋就怕要永远伤 下去。(第一章第七节) ④故 .,那样的价值要求必得是始于(而非 .终于)天赋的事实(比如说“第一推 动”),是人智不能篡改而非 .不许篡改的。(第一章第八节) ⑤一旦艺术,都是要开放遐想与神游,且 .不宜搭乘已有的专线。(第三章第二 节) ⑥艺术,乃 (第三章第七节) .“于无声处”之“惊雷”,是实际之 .外的崭新发生。 ⑦事实上,自古至今已经有多少生命死去了呀,但人间的爱愿却不曾有丝毫的 减损,终极关怀亦 .不曾有片刻的放弃!(第五章第十三节) ⑧除非神于此刻亲宣其命,众目皆 .见,众耳皆 .闻。(第六章第三十一节) ⑨人欲 .乘凉,我独种树,人欲 .出人头地,我看平常是真,相安莫 .扰各行其是, 岂 .不天下都乐?(第六章第三十二节)



碧野:《黄金有价花无价》,《文汇报》1982 年 8 月 19 日。 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22 页。 10



文言词以单音节词为主,具有简洁凝练的修辞效果。本文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商务印书馆,2005 年)作为依据,以上所举例句中, “之”、 “惟”、 “以”、 “若”、 “而” 、 “故”、 “非”、 “且”、 “乃”、 “亦”、 “皆”、 “欲”、 “莫”、 “岂”都是古文中经常出现的文 言词,也是《病隙碎笔》中出现次数较多的单音节文言词。其中,助词“之”在作品中 共出现 418 次;副词“惟”出现 69 次, “非”出现 92 次, “亦”出现 7 次, “皆”出现 8 次,“莫”出现 10 次, “岂”出现 52 次;介词“以”出现 204 次;连词“若”出现 72 次, “故”出现 24 次, “且”出现 7 次;动词“欲”出现 47 次,判断动词“乃”出现 16 次。除此之外,《病隙碎笔》中还出现了“谓”、“甚”、“矣”等文言词。这些单音节文 言词语相比白话文词语,更加简洁精练,读起来铿锵有力,毫无沉重拖沓之感,尤其是 在哲思性很强的说理散文中,使得《病隙碎笔》的语言既具有用词精当,言简意赅的洗 练美,又不失古朴雅致的古典韵味。 《病隙碎笔》语言中“单双音节词语的选用”还体现在对双音节词的使用上。如: ⑩上帝深 .谙 .此理,所以“人间戏剧”精彩纷呈。(第一章第一节) ⑪失去爱情权利的人,其他的权利难免遭受全面的损害,正如爱情被贬抑 ..的年 代,人的权利普遍受到了威胁。(第二章第十五节) ⑫如梦如幻,我真似想起了这园墙被建造的年代,那样的年代里一定也有这样 的时刻,太阳也是悬 .挂 .在那个地方,一样的红,一样的大,正徐徐 ..沉落。(第二章 第三十八节) ⑬而“改造主观世界”确凿 ..是你躲不开的工作。(第五章第四十四节) ⑭我想,哪种文化也不是“第一推动”,哪种宗教也都不是“绝对的开端”,它 们都是后果,或闻天启而从神命,或视人性本善为其圭臬 ..。(第六章第二十七节) ⑮我见过一个借钱给儿子透析的母亲,她站在透析室门外,空望 ..着对面的墙壁, 大夫跟她说什么她好像都已经听不懂了。(第六章十七节) 以上所举例句中“深谙”、“贬抑”、“悬挂”、“徐徐”、“确凿”、“圭臬”、“空望”, 都是书面色彩浓厚的双音节词语。其中,例⑩“深谙”表示很透彻地了解,相比“深明、 深知”,“深谙”更具书面性,突出了上帝的智慧。例⑪“贬抑”,表达了“贬低压抑” 的意思,这里作者将其压缩为双音节词,使语言简洁凝练,清晰明了。例⑫中,原本太 阳是按照规律自然升降的,这里,“悬挂”一词运用十分巧妙,仿佛太阳成为了受事者 被人为地挂到了空中, “悬挂”的使用无疑增加了语言的艺术性、形象性和生动性。 “徐 11

徐”这一个双音节叠音词的运用,形象地将太阳慢慢下落的过程描述了出来,语言雅致 优美。再以⑮为例,双音节词“空望”的一个“空”字,将这位母亲痛苦无助、悲伤绝 望的神情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让人不禁心生怜悯。 可见,《病隙碎笔》中单双音节词语的精心选用,并非出于史铁生创作中的随性, 而是他在语言运用中的匠心独运。史铁生在创作中时刻注意适应情境的需要,恰当地使 用单、双音节词,使《病隙碎笔》的语言言简义丰,生动形象。 (2)夹用成语 成语是简洁精辟并具有特定意义的固定短语,是中国古人为后人留下的一笔巨大而 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汉语中,唯有成语是书面性很强的一种俗语。在文学作品中适当夹 用成语,可使语言简洁凝练、庄重典雅。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十分注重成语的使用, 他善于撷取最富有表现力的成语,恰到好处地嵌入作品的语言中,毫无堆砌造作之嫌。 如: ①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 (第一章第四节) ②残疾人中想写作的特别多。这是有道理的,残疾人与写作天生有缘,写作, 多是因为看见了人间的残缺,残疾人可谓是“近水楼台”。(第二章二十八节) 例①中成语“别开生面”比喻开辟一种新的局面,作者有意用“别开生面”形容生 病这一项游历,语言生动精妙,流露出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例②中成语“近水楼 台”,来自苏鳞向范仲淹毛遂自荐的典故,比喻由于地处近便而获得优先的机会。此处 作者以成语“近水楼台”来比喻残疾人在写作上的优势,言简意赅,准确凝练。 《病隙碎笔》中的成语多采用“四字格”的基本格式。如: ③于是可以相信:凡你描写他人描写得(或指责他人指责得)准确——所谓一 . 针见血 ...,入木三分 ....,惟妙惟肖 ....——之处,你都可以沿着自己的理解或想象,在自己 的心底找到类似的埋藏。(第一章第十六节) ④写作不然,没那么多规矩,痴人说梦 ....也可,捕风捉影 ....也行,满腹狐疑 ....终无所 归都能算数。当然,文责自负。(第二章第七节) ⑤这个人,倘其心流也有表达,世间也许就多有一个多才多艺 ....的鲁班,一个勤 . 劳忠厚 ...的董永,抑或一个风流倜傥 ....的贾宝玉。(第三章第二十五节) ⑥进退维谷 ....之日正可能是别有洞天 ....之时,这差不多能算规律。(第五章第十一 节) 12

“四字格”是汉语中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形式,作家对“四字格”的运用可以看出 其对中国传统文化掌握程度的深浅。作家汪曾祺曾经指出“四字句”的使用“可以使文 章有一点中国味;经过锤炼的四字句往往比自然状态的口语更为简洁,更能传神”①, 这些好处也即四字格的修辞功能。纵观《病隙碎笔》中四字格的成语,形式雅致齐整, 语义简洁传神,语音明快流畅,富有韵律美,极大地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 有时,《病隙碎笔》中也会出现非“四字格”的成语。如: ⑦人间这出戏剧是只杀不死的九头鸟 ...,一代代角色隐退,又一代代角色登台。 (第一章五十三节) ⑧但是,向美向善的路是一条永远也走不完的路,你再怎样走吧,“月亮走我 也走”,它也还是可望不可及 .....。(第一章第十三节) ⑨一个创作者,敢说他表现的是普遍,这里面隐约已经有了一方“父母官 ...”的 影子。(第三章十五节) ⑩倘来世未必就有福报呢,善行义举是不是随之就有疑问?那样的话,岂不仍 是谋略?说得不好听,有点放长线钓大鱼 ......的意思。(第一章三十二节) 例⑦中“九头鸟”来源于古代的神话故事,作者以此比喻人类的繁衍代代相传,人 间戏剧永不落幕;例⑨中“父母官”是指老百姓的统治者,作者在这里只用了三个字的 成语便准确地概括了“创作者”专制、自我的形象,语气中带有否定的态度。例⑩中“放 长线钓大鱼”是一个六字成语,作者以此比喻那些为了来世的福报才选择善行义举的“谋 略”,委婉地表达了对这一行为的反对态度。 可见,《病隙碎笔》中成语的恰当使用,使得散文语言简洁凝练,庄重典雅,既体 现了史铁生语言文字的运用功力,又显示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 (3)引用诗句 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还喜好引用前人的诗句点化文章,使一些极其平常的文句, 一经古典诗句的镶嵌点染,便营造出一种雅致含蓄的独特意境。如: ①那一回月朗风清,算得上是酒逢知己,我们“对影成三人 .....”简直有些互相欣 赏了。寻觅者身后若留下一行踪迹,出版社看着好,拿去印成书也算多有一用。当 然稿酬还是要领,合同不可不签,不然哪儿来的“花间一壶酒 .....”?(第二章三十二 节) ①

汪曾祺:《晚翠文谈》,浙江文艺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63 页。 13

②有一种意见认为,是精神的你在折磨肉身的你,或灵魂的你在折磨精神的你。 前者,精神总是想冲破肉身的囚禁,肉身便难免为之消损,即“为伊消得人憔悴 .......” 吧。后者,无论是“众里寻她千百度 .......”,还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总归也都使 你殚思竭虑耗尽精华。(第五章十一节) ③肉身终是要毁坏的,而这样的灵魂一直都在人间飘荡,“秦时明月汉时关 .......”, 这样的消息自古而今,既不消逝,也不衰减。(第五章十四节) ④可书写的历史偏又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你还能根据什么?根据什么都不如 根据记忆,惟记忆可使你在一具“纵使相逢应不识 .......”的肉身中认出你曾熟悉的那个 人。(第五章十五节) ⑤书架上的书,一本一本几千本,看似各成一体相互孤立,其实全有关联。几 千年的消息都在那儿排开,穿插、叠摞,其相互关联的路径更是玄机无限,鬼神莫 测。真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 .......”,但其中任何一本都是“不识庐山真面目 .......”。(第五 章四十三节) ⑥“朱门酒肉臭 .....”先放一放再说,“路有冻死骨 .....”则是在要求着法律的出面与 完善。人有生的权利,有种种与生俱来的平等的权利,此乃天之赋予,即神命,是 法律的根据。(第六章十二节) 以①③⑤为例,例①引用诗句“对影成三人”、“花间一壶酒”,营造了一种温馨和 谐的氛围。例③引用王昌龄《出塞》中的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的明月和边 关至今依然如故),讨论了肉身与灵魂的问题,表达了作者“肉身终会毁坏,但灵魂永 在”的见解,为抽象复杂的文本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例⑤中作者引用苏轼《题西林壁》 中的诗句,把话语对象从庐山转移到书籍上,首先引用“横看成岭侧成峰”形容不同书 籍里的内容实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接着引用“不识庐山真面目”,说明每一本书籍 又都有自己独特的灵魂。通过引用诗句,作者把书架上的书籍写活了。再如例⑥中,作 者引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里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由冻死鬼”,努力 营造一种哀苦凄冷的氛围,通过刻画社会底层人群的生存状态,呼吁法律保护人人生而 平等的权利。 《病隙碎笔》中古典诗句出现的位置比较随意自由,仿佛作者信手拈来。从修辞动 因上看,作者引用古典诗句常常是为了描绘一种情景,营造一种氛围,衬托一种情思, 进而引领读者进入作者创设的独特意境之中。从修辞功能上看,诗句的引用,充分显示 14

了史铁生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使得《病隙碎笔》的散文语言别有一番雅致的古典韵味。

2.1.2 通俗语言的建构 “修辞接受要求短时效应,这在口语交际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①《病隙碎笔》的语 言在追求雅致和韵味的同时,并不回避通俗口语的使用,既有“雅”的一面,又有“俗” 的一面。相对于书面语雅正、结构严谨的特点,口语则显得朴素平易、生动活泼,更利 于在短时间内作用于接受者。《病隙碎笔》语言“俗”的建构主要表现在对通俗口语的 运用上,史铁生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语言的源泉,从生活中吸收鲜活的语言,以朴实自然 的口语,叙写现实生活的点点滴滴,使作品贴近生活,为普通大众所理解和接受。如: ①我其实未必合适当作家,只不过命运把我弄 .到这一条(近似的)路上来了。 (第二章第六节) ②有三类神。第一类自吹自擂好说瞎话 ...,声称万能,其实扯淡 ..,大水冲了龙王 庙的事并不鲜见。第二类喜欢恶作剧,玩弄偶然性,让人找不着北 ....。(第一章十三 节) ③一个满心准备迎接爱情的人,好没影儿的先迎来了残疾——无论怎么说,这 一招是够损的 ...。(第二章第十二节) ④他那颗不甘寂寞的心我是了解的,他会东一头西一头撞得找不着北 ............,他会患 得患失总也不能如意。(第二章第九节) ⑤曾经我不大会看画,众人都说好,便追去看。贴近了看,看得太快怕人说你 干嘛来,看得慢了又不知道看什么,看出像来暗自快慰,看着不像便怀疑人家是不 是糊弄 ..咱。(第三章第二节) ⑥上帝曾向约伯指明的,就是这个意思:你休想 ..篡改这个给定,你必须接受它。 (第六章第七节) ⑦“什么信仰呀爱愿呀,这个呀那个呀,说说罢了,人生实实在在,不过死前 的一次性消费,唱高调的不是傻瓜就是装蒜 ..。”(第六章三十一节) ⑧末了儿还得我来说服他,这个吧那个吧 ......,白天黑夜的我可真没少费话,这么 着他才算答应活下来,并于某年某月某日忽然对我说他要写作。好哇 ..,写呗 ..。什么 文学呀,挨不上 ...!写了半天,其实就是我没日没夜跟他说的那些个话。(第二章第 ①

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 年修订版,第 268 页。 15

十节) 例①的加点字中,史铁生放弃了优雅的书面语“领”字或“送”字,而是选用了一 个极具口语化的“弄”字。在汉语词汇中,由“弄”字组成的词语,常常带有戏谑的语 义色彩,如“作弄”、 “玩弄”、 “弄虚头”、 “装神弄鬼”等等。这里,史铁生用一个“弄” 字把“命运”拟人化了,仿佛命运和自己开了一次善意的玩笑,同时“弄”字也把自己 在残酷现实面前求路无门、无可奈何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例②至⑧中的“说瞎话” 、 “扯淡”、 “损”、 “糊弄”、 “休想”、 “装蒜”、 “挨不上”、 “东一头西一头撞得找不着北”, 这些都是口语化程度很高的词语句子。其中“扯淡”是作者对第一类神的否定,“够损 的”是作者嘲笑命运的捉弄, “休想”显示了上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东一头西一头撞得 找不着北”表现了自己的不甘寂寞却又狼狈不堪。《病隙碎笔》中的这些口语语词简单 明了,通俗易懂,不仅适应了语境的需要,还符合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在阅读中 能很快地捕捉到作者的情感态度、观点立场。同样地,口语性极强的语气词是“表达思 想、抒发感情的重要的语法手段”①,例⑧中作者运用了丰富多样的语气词“这个吧 .那 个吧 .”、“好哇 .”、“写呗 .”,亲切随和的形象跃然纸上,既加强了说话人的语气,又增添 了语言的感染力,为读者展现了一个轻松活泼的对话场景。 生活中的一些极平凡的细节,史铁生也写得朴素自然、真实亲切,所选用的都是日 常生活中常用的词语句子,但这些朴素的词句经过组合,则表达了丰富的内容。如: ⑨极例是“文革”中的一个舞蹈《喜晒战备粮》,一群女孩儿不过都换了一身 ............ 干净衣裳 ....,跳 .到台上去筛一种想象中的谷物 .............。筛来筛去 ....,这我在农村见过,觉得真 像,又觉得没劲。(第三章四节) ⑩我记得小时候,在幼儿园玩过一种“骑马打仗”的游戏,一群孩子,一个背 ... 上一个 (第三 ...,分成两拨 ....,互相“厮杀”,拉扯 ..、冲撞 ..、下绊子 ...,人仰马翻者为败。 章三十五节) 例⑨中加着重号的句子叙述的是一群姑娘在台上舞蹈的情景。从语法角度看,这是 一个顺承关系的复句;从语体特点上看,这一句话是口头语体的场景描述。在这里,作 者只用了“换”、 “跳”、 “筛”三个简单的动词,不加任何的修饰语,即把舞蹈的过程完 整地表达了出来;接着,作者选用了一个具有口语化特征的类固定短语②“筛来筛去”, ①

于红莉:《试论语气词的语法特征及作用》,《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 年 6 月,第 5 页。 “类固定短语,主要是指一些准凝固性的四字格短语,当然也可以包括一些非四字格的固定格式。”见于张斌: 《新编现代汉语》,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70 页。 16 ②

表示舞蹈动作的反复持续,简单明了;最后,口语词“没劲”作为总结,表达了作者对 舞蹈表演重复单调、缺乏新意的失望之情。再如例⑩中,作者用了白描手法,以口语体 的叙述方式展开,仅几个简单的词组“一个背一个”、 “分两拨”、 “拉扯”、 “冲撞”、 “下 绊子”,便把“骑马打仗”游戏的全过程绘声绘色地展现了出来,通过这些生活变奏曲 的简单描述,作者为我们再现了儿时一个热闹欢腾的场景。 在《病隙碎笔》中,还出现了一些方言口语。方言口语具有地域性和民间性的特点, 同时具有超越民族共同语的表达功效。胡适也曾经指出, “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 “方 言土语的人是自然流露的人”①,可见,方言能够更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更准确地传 达说话人的情感神韵。在《病隙碎笔》中,史铁生往往借助方言口语的运用建构起一种 个人视野的情感立场,同时也为散文语言增添了几分地域色彩。 “儿化”是《病隙碎笔》语言中最明显的方言特色。“儿化”作为“汉语普通话和 某些方言中的一种语音现象”②,是京腔京韵北京话的一大特色。北京曾流传着一句顺 口溜“北京方言北京范儿,不卷舌头儿不露脸”,从中不难看出“儿化”已经成为了北 京话中的一个“语音标志”。这种语言特色在史铁生这位地道北京人的作品中也表现得 十分明显。方言语境下,“儿”字作为词缀在《病隙碎笔》中出现的频率高达 146 处, 如: “一点儿”、 “一会儿”、 “没准儿”、 “没事儿”、 “玩艺儿”、 “哥们儿”、 “压根儿”、 “一 股脑儿”、 “后脑勺儿”、 “脑崩儿”、 “傻劲儿”、 “干劲儿”、 “猫儿腻”等等。从感情色彩 上看,这些词多含有亲切、轻松或喜爱之情。从修辞效果上看,“儿化”作为一种口语 化的方言修辞手段,有助于语言表达的随性自然、地域色彩明显。 史铁生年轻时有过三年陕北插队的生活经历,这一段经历让他的文学话语时而夹杂 着陕北的乡土气息,有时史铁生甚至在同一语境中,对北京话和陕北话进行着自然随性 的语码转换。如: ⑪“有些话我不能讲,但我讲的保证都是真话。”说实在的,能如此也已经令 人钦佩。扪心自问,我自己顶多也就这样。但这绝不是说我钦佩我自己,恰恰相反, 用陕北话说:我这心里头害麻烦 ........。翻译成北京话就是:糟心 ..。(第三章十七节) 有时,史铁生会根据语境的需要,从各地的方言宝库中提炼采撷出鲜活的富有表现 力的方言口语,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如:

① ②

胡适:《海上花列传序》,《胡适文集第四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1998 年修订版,第 331 页。 17

⑫再比如足球,单是裁判和球员知其规则还不行,球迷要是不懂,这球也甭 .踢。 比如说,自家一输球,看台上就起哄,再输,球迷就退场,那还不如甭踢,先就算 你们赢了吧。不过,要是裁判有“猫儿腻 ...”呢?(第六章第九节) ⑬突出的事例是,分到田的人先都把田里的树伐作自家的木材,以期重新发牌 时不会吃亏。可后来发现这其实白搭 ..,再洗牌时所有的地里都只剩着黄土了。(第 六章第六节) ⑭要是把人民的厚望、祖国的荣誉,乃至历来的高傲和高傲不曾实现所留下 的委屈一股脑儿 ....都交给足球,谁心里也没底,不担心才怪。(第二章二十六节) 例⑫中, “甭”是“‘不用’的合音,表示不需要”①, 《现代汉语词典》将它列为方 言口语,一般认为,除了北京,其他地区很少用这个字。“猫腻”也是老北京土话,指 事情的马脚,漏洞,不合常理。例⑬中,“白搭”是浙江台州的方言,指“聊天”的意 思,后多用作口语,表示“没有用的”,“白费劲的”。例⑭中“一股脑儿”来源于吴地 方言②,表示“通通”的意思。这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方言口语与《病隙碎笔》的上 下文自然融合,既增添了语言的地域色彩,又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共同丰富了《病隙 碎笔》的语言世界。 在《病隙碎笔》中,熟语和俚语的使用也体现了语言的通俗性。 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等,它们以丰富的内涵与精练的形式,千百 年来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熟用。《病隙碎笔》中,熟语的通俗性主要体现在歇后语的 使用上。史铁生巧妙地运用歇后语,使作品的语言灵活生动,饶有趣味,通俗而不庸俗, 夸张而不失真,大大地增加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如: ⑮有三类神。第一类自吹自擂好说瞎话,声称万能,其实扯淡,大水冲了龙王 ...... 庙 .的事并不鲜见。(第一章十三节) 例⑮使用了歇后语“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作者意在否定第一 类神“一家人不认一家人”的处事态度,但为了说话时不直白本意,因此只用了歇后语 的前一部分“大水冲了龙王庙”委曲含蓄的话婉转地进行烘托暗示,让读者去猜想歇后 语的后一部分,从而领会作者的本意,语言自然贴切,耐人寻味,收到了积极的修辞效 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1998 年修订版,第 62 页。 邓文:《“一股脑儿”后来居上》,《温州都市报》2009 年 3 月 25 日,第 37 版。 18



《病隙碎笔》的话语中时常还夹杂着生活中的俚语。俚语是人们大众口头创造的民 间非正式、较口语的语句。俚语的恰当使用,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使语言增加活泼生 动的生活气息。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使用俚语,随心而写,率性而言,话语中毫无 做作之意和粉饰之态,为文本营造了新鲜活泼、雅俗共赏的风格。如: ⑯好家伙 ...!原是劝人不要怕吃亏,怎么最后倒赚走了别人的福去?(第一章三 十三节) ⑰这样的欲望会因为生理的残疾而障碍吗?笑话 ..!渴望着爱情的人你千万别信 那一套!(第二章第十八节) ⑱现在结果不是出来了?——史铁生娶妻无子活得也算惬意。但那时候不行, 那时候真他娘见鬼了 ......,总觉着自己的一片真情是对他人的坑害。(第二章十四节) ⑲他若在人前假笑,我可以在他后面(里面)真哭——关键的是,我们可以在 事后坦率地谈谈这他妈的 ...到底怎么回事!谁的错儿?(第二章二十九节) 例⑯⑰中,“好家伙”和“笑话”都是生活中常用的俚语,根据具体语境判断,这 两个俚语的使用都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否定语气。其中,“好家伙”批驳了上文中的诡辩 教导, “笑话”直接批驳了“残疾人有性障碍”这一错误论点。例⑱⑲中, “真他娘见鬼 了”、 “他妈的”属于粗俗俚语。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俚语的使用目标不是指向别人, 而是指向自己,是作者的一种幽默“自嘲”,不但不使人感到尖酸刻薄,反使人感觉真 ① 实亲切。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真正的幽默是能反躬自笑的” ,面对残酷的现实,史

铁生常常将自我作为审美的客体进行观照,坦然自嘲,在审美的活动中淡化生活的重负。 因此,这种带有粗俗俚语的幽默自嘲是史铁生借以看透残酷现实的一面镜子,流露出史 铁生慈祥坦率而又诙谐可爱的性格特质。同时,粗俗俚语的使用也增添了《病隙碎笔》 语言的通俗之美和随性之美。

2.2 《病隙碎笔》语言的思辨性 “语言是文学创作中最活跃的因素,它连接着作者的思维和文本的符号建构过程” ②

。史铁生在散文创作中十分注重语言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即以语言表层的形式美

来体现思想,表达深层的内蕴。《病隙碎笔》描写的是史铁生对个人经历、社会百态、 ① ②

钱钟书:《说笑》,《钱钟书散文精选》,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6 页。 骆小所、赵云生:《论深层修辞的文气和理气》,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9 年 2 月,第 33 页。 19

生命意义、道德准则的思考和感悟,其中充满理性的“思辨话语”构成了语言的主体, 使《病隙碎笔》的语言显露出一股理性思辨、厚重庄严的气质,闪现着辩证法的哲理之 光。本文主要从“客观化的句型”和“理性化的辞格”两方面深入分析《病隙碎笔》语 言的思辨性。

2.2.1 客观化的句型 在现代汉语中,句子按照不同语气功能,一般可以划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 和感叹句四类。不同的句型所表现的语气、情味、风格等修辞色彩往往不同,其中,陈 述句是“客观地叙述一件事情”,表示说明、证明等;疑问句是“向所述事情表示疑问” , 带有询问、质问等感情色彩;祈使句表示“向对方发出请求或命令”,带有请求、命令 等感情色彩,感叹句则表示“强烈的情感”,带有赞美、意外、申诉等感情色彩。在文 学创作中,作家若能根据表达的需要适当选择、调整句型,则可以有效地添加文采,增 强语言的表现力,收到理想的修辞效果。从语义角度上看,如果说疑问句、祈使句和感 叹句带有主观上浓厚的感情色彩,那么,陈述句则是最具客观化和理性化的句型。 本文对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四种不同句型在《病隙碎笔》中的使用情 况进行了数量统计,可用下图表示: 句型

陈述句

疑问句

感叹句

祈使句

数量

2099

807

84

9

表 2—1 显然,《病隙碎笔》中陈述句的出现比率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并成为这一部散文文 本的主导句类。相对于陈述句的大量使用,《病隙碎笔》中则很少使用感情色彩浓厚的 祈使句和感叹句,疑问句出现比率也低于陈述句。 陈述句以其充分的认知价值直接表意,是各种文体构建议论或评价的重要的修辞手 段。韩礼德的《功能语言学导论》一书中在总结“小句表达语气的一般原则”时指出, “通常用于交流信息的语法范畴是‘直陈’语气。在直陈范畴内,通常用于表达陈述的 是‘陈述’语气,用于表达提问的是‘疑问’语气”①。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主要 运用陈述句中的判断句和存现句,从而对心灵世界和外部世界进行客观的描写和评价。 (1)判断句 ①

朱永生等:《功能语言学导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50 页。 20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是陈述句中一种最基本最常见的句型,它的基本构成形式为“A 是 B”,表示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病隙碎笔》 中,判断句出现次数频繁,史铁生运用判断句客观理性地表达对事物的看法,判断句常 常出现在每个段落的开头。如: ①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 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第一章第一节) ②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 (第一章第四节) ③约伯的信心是真正的信心。(第一章第六节) ④不断的苦难才是不断地需要信心的原因,这是信心的原则,不可稍有更动。 (第一章第六节) ⑤撒旦不愧是魔鬼,惯于歪曲信仰的意义。(第一章第九节) ⑥撒旦的逻辑正是行贿受贿的逻辑。(第一章第九节) ⑦命运并不受贿,但希望与你同在,这才是信仰的真义,是信者的路。(第一 章第十节) ⑧“人定胜天”是一句言过其实的鼓励,“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才是 实情。(第一章第十二节) ⑨尴尬是一种可贵的能力。因为,反躬自问是一切爱愿和思想的初萌。(第六 章第十一节) ⑩人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从自然中升华出来的异质,是异于自然的情感, 是异于物质的精神,异于其他物种的魂游梦寻,是上帝之另一种美丽的创造。(第 六章第二十三节) 以上所举例句都是典型的“A 是 B”命题式的判断句,句子结构清晰,主语和谓语 都能得到很好的突显。同时,这些直陈式的判断句大多简短精练,概括扼要,每一个浓 缩的句子都饱含着丰富、深刻的内蕴,使得作者的观点清晰,具有“真理性”的判断作 用,增加了文本的说理性,使《病隙碎笔》的文本具有了说事明理的功能。正如 19 世 纪小说理论家菲尔丁所主张:“积极发挥语言在说事明理方面的作用,进而直接建立起 ① 作者跟读者之间的对话渠道。” 《病隙碎笔》中判断句的使用,既表达了史铁生对自身

和外部世界客观冷静的观点看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人对世界的看法,引导着人 ①

殷企平等:《英国小说批评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48 页。 21

们去认识世界,感受生活。 (2) 存现句 现代汉语的存现句也是陈述句中一种常见的句型,表示什么地方存在、出现或消失 了什么人或什么物①,可见,存现句呈现的是某种客观事态。 《病隙碎笔》中,史铁生在 运用判断句的同时,偶尔也变换句式,采用存现句的形式客观地描述感觉到的事实。如: ⑪有三类神。第一类自吹自擂好说瞎话,声称万能,其实扯淡,大水冲了龙王 庙的事并不鲜见。第二类喜欢恶作剧,玩弄偶然性,让人找不着北。(第一章第十 三节) ⑫眼下很有些宗教热的味道,至少宗教一词终于在中国摆脱了贬意,信佛、信 道、信基督都可以堂堂正正。(第一章第十七节) ⑬在街市上我见过两只狗,隔着熙攘的人群,远远地它们已经互相发现,互相 呼唤,眉目传情。(第一章第四十节) ⑭插队时,村中有所小学,小学里有个奇怪的孩子,他平时替他爹算工分,加 加减减一丝不乱,可你要是给他出一道加减法的应用题,比如说某工厂的产值,或 某公园里的树木,或某棵树上的鸟,加来减去他把脚丫子也用上还是算不清。(第 三章第二十九节) ⑮不知自何时起,中国人做事开始提倡“别那么累”,于是一切都趋于简陋。 (第 五章第四十九节) 以上的例句中,作者则以存现句的话语方式向读者描述了“三类神” 、 “宗教热”、 “街 边小狗”、“怪孩子”、“中国人提倡节俭”等等感觉到的事实。根据广义修辞学的理论, “人以语言的方式实现其现实存在和历史存在”②, 《病隙碎笔》中,存现句是史铁生用 来描述现实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们既增加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又加强了 语言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有时,史铁生为了表达上的客观,在《病隙碎笔》的陈述句中还加入了“可能” 、 “大 概”、 “也许”等语气副词,不仅避免了表达的主观臆断,而且拉近了交际主体之间的距 离,表达者的形象变得真实、可信得多,话语也自然而然更有说服力。如: ⑯“我爱你”,可能 ..是表达着一次真正的爱情,也可能 ..只是好色之徒的口头禅,



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29 页。 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61 页。 22



还可能 ..是各有所图的一回交易。(第一章四十五节) ⑰甚至风水、符咒之类,大概 ..也不是全无道理。世界之神秘,是人的智力永难 穷尽的,没理由不相信奇迹的存在。 (第一章三十四节) ⑱保持私下的诚实,这样至少可以把自己看得清楚。把自己看得清楚也许 ..是首 要的。(第二章第八节) 综上所述,与感叹句、祈使句抒发情感的修辞功能相比,陈述句的修辞功能主要体 现在叙事说理上。诚如理查德・麦尔文・黑尔所说:“祈使语气远不及陈述语气丰富”①, 这里的“丰富”表现在《病隙碎笔》中,则是使用陈述句描述的事实更具有客观性,说 理性更强。罗兰・巴尔特把这种写作称为“直陈式写作”,或“非语式的写作”,认为这 种写作是一种“纯洁的写作”,口语性的直陈式话语“自愿失去对典雅或华丽风格的依 赖”,从而使得“作家永远成为一个诚实的人”。②可见,陈述句成为《病隙碎笔》文本 中的主导句类,是史铁生散文创作中一种自觉的修辞行为。客观化陈述句所蕴含的修辞 特色,成就了《病隙碎笔》语言的说理性和真实性,同时也塑造了作者亲切随和、真实 可靠的形象,从而使他拥有了众多忠实的读者。

2.2.2 理性化的辞格 修辞格,又称为“辞格”、 “语格”、 “修辞方式” 、 “修辞手法”等等,是“为了提高 语言的表达效果而有意识地偏离语言和语用常规之后,逐步形成的固定格式、特定模式” ③

。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修辞格是增强其表现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武器,巧妙地使用修

辞格,能够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在《病隙碎笔》中,史铁生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反问 两种修辞格,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将《病隙碎笔》的语言提升到了理性思辨 的审美境界。 (1) 比喻的运用 比喻,是辞格家族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员,比喻原则也被称为“最极致、最重要的 文学原则”④。作家秦牧曾大力推崇比喻是“语言艺术中的艺术”⑤,成功的比喻能够增 ① ② ③

理查德・麦尔文・黑尔:《道德语言》,万俊人译,商务印书馆 2004 年版,第 23 页。 罗兰.巴尔特:《写作的零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48—49 页。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商务印书馆 2004 年版,第 11 页。



高辛勇:《修辞学与文学阅读》,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5 页。



秦牧:《艺海拾贝》,上海文艺出版社 1978 年版,第 151 页。 23

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许多作家都十分重视比喻的运用,史铁生也不例外。然而值得注意 的是,虽然比喻修辞大多具有感性化的特点,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史铁生在《病隙碎笔》 中使用比喻大多出于说理的需要,比喻成为了史铁生用来思辨、说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因此,从功能上看,本文把比喻作为一种说理性的辞格。 “哲理性”是《病隙碎笔》中比喻修辞的最大特点,为了更具体形象地表达哲思, 史铁生细致观察生活,调动奇特的想象,将形象的事物加以类比,构建理性化的比喻, 赋予语言极大的感染力与哲理内涵,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 “上山下乡 ....”已经三十年,这件事也可以更镇静地想一想了:对于那场运动, 历史将记住什么?“老三届”们的记忆当然丰富,千般风流,万种惆怅,喜怒悲忧 都是刻骨铭心。但是你去问吧,问一千个“老三届”,你就会听见一千种心情,你 会会对“上山下乡”有一千种印象:豪情与沮丧,责任与失落,苦难与磨练,忠勇 与迷茫,深切怀念与不堪回首,悔与不悔……但历史大概不会记得那么详细,历史 只会记住那是一次在“我们”的旗帜下对个人选择的强制。再过三十年,再过一百 年,历史越往前走越会删除很多细节,使本质凸现:那是一次信仰的灾难。并没有 谁捆绑着我们去,但“我们”是一条更牢靠的绳子。一声令下,便树立起忠与不忠 的标识。我那时倒没有很多革命的准备,也还来不及忧虑前途,既然大家都去,便 以为是一次壮大的旅游或者探险,有些兴奋。也有人确是满怀了革命豪情,并且果 然大有作为,但这就像包办婚姻 ......,包办婚姻有时也能成全好事。但这种方法之下不 顺心的人就多。我记得临行时车站上有很多哭声,绝非“满怀豪情”可以概括。 (第 一章二十二节) 以上例子中含有“上山下乡就像包办婚姻”的比喻,这个看似简单的比喻实则含有 深刻的哲理内涵。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包办婚姻”指“第三者违反婚姻自主的原 则,包办他人婚姻的行为”。当我们理解这个比喻时,是将“包办婚姻”的语义特征集 束投射到“上山下乡”之上,使之取得了“包办婚姻”的语义特征——“不自主、强迫 性、幸福指数不确定”,从而把握了表达者对“上山下乡运动”的怀疑态度,引起人们 对历史的反思。 ① “修辞功能是比喻的基本功能” ,而比喻中本体和喻体的选择则决定了比喻的修

辞效果。本体和喻体之间语义距离越小,比喻的生活气息越浓,越容易引起共鸣;语义 ①

陈汝东:《当代汉语修辞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02 页。 24

距离越大,本体和喻体的逻辑矛盾越大,比喻则越加鲜明奇特。从本体、喻体两者之间 的语义关系上看, 《病隙碎笔》中的比喻可以概括为“以俗传神”的比喻和“化苦为乐” 的比喻。 第一, “以俗化神”的比喻: “俗” ,即“通俗”,在这里指的是作者选用人们所熟知的事物作为喻体来建构比喻。 通俗的喻体,能够增加文章的生活气息,带给读者亲切熟悉的视觉效果,而本体和喻体 越为人们所知,语义距离越小,则越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在《病隙碎笔》中,许多抽 象的事物都成了比喻的对象,作者总能以生活中常见的、贴近大众世俗生活的事物作为 喻体,从而化抽象为具体,使比喻深入浅出。如“历史是一只垃圾箱”、 “上山下乡就像 包办婚姻”、 “姓名就像一张扁平的画皮”、 “上帝就像出题的考官”等等, “垃圾箱” 、 “包 办婚姻”、 “画皮”、 “考官”这些具体的事物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地表现出来,时而令人忍 俊不禁,时而又发人深思。又如谈到自己最初以写作谋生的经历时,史铁生回忆到,选 择写作“福祸未卜很像是赌徒的路……见过就要输光的赌徒吗?就那样儿。他一把一把 地赌着,尽力向那些理论靠拢”。这里,作者善于通过比喻捕捉自己内心的律动,以“几 近输光的赌徒”表现恐慌的创作心理,把自己初出茅庐束手无策、胆战心惊的性格特点 一览无余地袒露出来,形象逼真,富有余味。 史铁生曾经说过,“上帝为人性写下的最本质的两条密码是:残疾与爱情。”可见, 残疾与爱情这两种消息,在史铁生的命运里得到特别的强调。然而当爱情第一次向史铁 生招手,身患残疾的他却陷入了自我的矛盾当中。回忆起这一段曲折的经历,史铁生用 了一个精妙的比喻: ①我记得,当爱情到来之时,此一铁生双腿已残,他是多么地渴望爱情呵,可 我却亲手把“不能进入”写进了他心里。……那时候真他娘见鬼了,总觉着自己的 一片真情是对他人的坑害,坑害一个倒也罢了,但那光景就像女士们的长袜跳丝 ............., 经经纬纬互相牵连 ........,一坑就是一大片 .......,这是关键:“不能”写满了四周!这便是残 疾最根本的困苦。(第二章十四节) 例①加点句的比喻中,本体是“那光景”,喻体是“长袜跳丝”。其中“那光景”指 “残疾人拥有爱情之后对他人的坑害”,喻体“长袜跳丝”则是人们都非常熟知的生活 事例,用来比喻“那光景”。长袜几乎是女性的必备之物,但它却始终存在着“勾丝”、 “跳丝”的隐患,且一旦跳丝,就会引发牵牵扯扯,最终形成一大片裂痕。作者以此比 25

喻残疾人触碰爱情之后,对心上人的连累会像“长袜跳丝”一样牵一发而动全身,后果 不堪设想。在这里,抽象静态的“光景”通过“长袜跳丝”这一通俗生动的比喻,话语 被赋予了动态之美,作者能把两者联想到一起,实为出奇。这一看似幽默的比喻,背后 隐藏的却是一名残疾人面对爱情选择时的痛苦和无奈。通过这个比喻,史铁生也把处于 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残疾人群的生存困境真切地刻画了出来,从而引起读者的关注 和深思。 第二, “化苦为乐”的比喻 “苦” ,在本文泛指消极的事物; “乐”,泛指积极的事物。 “化苦为乐”的比喻,顾 名思义,就是用积极的事物作为喻体来描述消极本体的一种修辞手法。王希杰在《修辞 ① 学导论》中认为,“比喻的本质在于美”。 而《病隙碎笔》比喻中的“美”也在这一苦

一乐之间得到了突显。“苦”和“乐”本是两个不同情感领域的反义词,史铁生有意选 用字面上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深刻挖掘它们之间的相似性,让它们形成语义上的 互动,从而建构了新颖独特的比喻,既流露出作者通达事理、笑对苦难的气度,也推进 了读者对事物的重新思考,开拓了读者看待人生、看待苦难的新视角和新导向。如: ②有一回记者问到我的职业,我说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这不是调侃,我 这 48 年大约有一半时间用于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来,成群结队好象都相中我这 身体是一处乐园 .......。(第一章第三节) 例②中史铁生用调侃的方式概括了自己的生活状态,戏称自己的职业是生病,接着 用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比喻——“身体是一处乐园”。众所周知,史铁生 21 岁开始患病, 生命中的大半时间都在与病魔抗争。“身体”一词对于他来说具有多重语义: a.躯干和四肢; b.疾病困扰; c.行动不便。 从表层语义上看,不论是以上哪一义项,都难以与“乐园”这一积极感情色彩的语 词联系在一起。然而,作者在此发挥独特的想象,努力挖掘“身体”和“乐园”两者的 相似性,把“疾病接二连三在体内滋生”比作“成群结队到乐园里游玩”,从而将“乐 园”的特征投射到“身体”上,给读者构成了视觉和语义上的冲突。从深层结构看,作 者将不同类属的“身体”与“乐园”并置到一起,化苦为乐,积极取代消极,这一比喻 ①

王希杰:《修辞学导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49 页。 26

表征下流动着的是作者乐观开朗的情绪,隐喻了作者对人生不完美的理解和看开,这种 对待生活的态度,也必然引发读者对人生苦难的重新思考。 《病隙碎笔》中“化苦为乐”的比喻达到新颖独特的修辞效果,很大程度上正取决 于本体和喻体两者的矛盾性。正如钱钟书在《读》一文中所评论的:本体和喻 体“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远,则合的愈出人意料,比喻的效果 就愈新奇创辟”①。表达者通过逆向思维,在消极的事物面前重新赋予它们积极的话语 意义,使重构的语义朝着意想不到的逻辑路向滑动,从而造成接受者的心理期待落空, 只能偏离常规思维去接近对象。以②为例,我们分析了信息接受者(常规思维)与表达 者(超常规思维)构建比喻的不同思维过程: 信息接受者:“囚牢”——消极 “身体”

(疾病接连不断,成群结队) 表达者:“乐园”——积极

由关系图可见,从表达者角度上看,他在比喻的建构过程中制造出一些接受者不能 自动感知的东西,从而延长了接受者的审美过程和体验过程,引发了接受者的咀嚼和回 味,当接受者感知到本体喻体两者的意念集中点时,定在豁然开朗的瞬间报以会心一笑, 从“矛盾的”比喻中感悟到人性的乐观豁达、宽容和善意。 《病隙碎笔》里的比喻有时还与对比修辞并用。通过对比,作者想表达的本体得到 了强化,事物形象更加鲜明,作者的情感倾向更加突出。如: ③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这游历当然是有 风险,但去大河上漂流就安全吗?不同的是,漂流可以事先做些准备,生病通常猝 不及防;漂流是自觉的勇猛,生病是被迫的抵抗;漂流,成败都有一份光荣,生病 却始终不便夸耀。不过,但凡游历总有酬报:异地他乡增长见识,名山大川陶冶性 情,激流险阻锤炼意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第一章第四节) 例句中,作者运用逆向思维,建构了一个比喻“生病甚或算得上是一项别开生面的 游历”,把消极的“生病”比作“别开生面的游历”。为了进一步说明,作者把“生病的 游历”和“漂流的游历”做了对比:a.漂流可以事先做些准备,生病通常猝不及防;b. 漂流是自觉的勇猛,生病是被迫的抵抗;c.漂流,成败都有一份光荣,生病却始终不便 夸耀。然而,作者在生病消极的表象之下,深刻地挖掘出了更为重要的内涵,深情地感 ①

钱钟书:《七缀集》,三联书店 2002 年版,第 44 页。 27

慨生病“让我们一步步懂得满足,其实我们每时每刻都是幸运的”,因此生病算得上一 项“别开生面的游历”,从而完成了“化苦为乐”的比喻修辞建构过程。 史铁生的一生经历过诸多不幸,在常人眼里,他完全有理由掌握抱怨命运的话语特 权。然而史铁生却放弃了这种言说方式,而是透过人生的苦难、生命的不完美、身体的 种种缺陷,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看见其有趣的、善意的一面,并通过“以俗化神”和“化 苦为乐”的比喻,把抽象的情思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以积极替代消极,化紧张语境为 轻松语境,最终升华至生之理趣,这正是史铁生语言运用的高明之处。 (2) 修辞问句的运用 在修辞学上,疑问句中的设问句和反问句都被称为修辞问句。文学创作中,作家正 确运用反问句和设问句,可使语言气势强烈、语义突出,达到积极的修辞效果。在《病 隙碎笔》中,史铁生除了大量使用陈述句之外,还喜欢使用修辞问句。因此,反问和设 问这两种句式在《病隙碎笔》中也得到了巧妙的运用,成为作品中话语建构的又一种重 要的修辞手段。它们在《病隙碎笔》每一个章节中出现的次数之多,可用下图表示: 句型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总计

反问句

99

74

64

22

83

104

446

设问句

43

33

17

3

58

31

185

表 2—2 由上表可见,除第四章之外,反问和设问在《病隙碎笔》其他章节中出现的次数都 很频繁。通过观察发现,相比其他辞格,修辞问句对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展开议论 具有明显的修辞功效。出于反问句在作品中出现的次数比设问句多,因此本节将以“反 问句”为例,具体分析这一修辞问句在《病隙碎笔》中的运用。 反问即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它“常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肯定的形式表 示否定的意思”① 。《病隙碎笔》作为一部哲思散文集,议论性话语占据了全书的大部 分篇幅,其中以反问句形式出现的话语集中地体现了散文语言逻辑思辨的风格特点,蕴 涵了《病隙碎笔》的言辩智慧。如: ①倘前者是科学,后者怎么 ..就一定愚昧?(第一章二十五节) ②当然稿酬还是要领,合同不可不签,不然哪儿 ..来的“花间一壶酒” (第二章三十二节) ①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40—142 页。 28

③这可真是了得!作家还有什么 ..用?(第二章三十四节) ④那是诗是是舞是神的歌恩赐呀,谁 .管得着?(第三章第九节) ⑤现成的光明俯拾即是,你要嫌累就避开黑夜,甭排队也能领得一份光明,可 那样的光明一定能照亮你的黑夜吗 .?(第三章十一节) ⑥人为什么不能在精神方面自由些再自由些,在物质方面简朴些再简朴些呢 .? (第四章第八节) ⑦然而,你要是人道的,你总不能就让他去跳楼吧 .?你要是人道的,你也不能 丢弃爱情一辈子守着一个随时可能跳楼的人吧 .?(第五章三十七节) ⑧每一次失败都像重演,每一次教训都像复制,每一次电视台上沉痛的检讨都 仿佛录像重播,莫非 ..只有赢球那天才算政治思想抓够了?(第二章二十六节) ⑨生命的意义却似轮回,每个人都得从头寻找,唯在这寻找中才可能与前贤汇 合,唯当走过林莽,走过激流,走过深渊,走过思悟一向的艰途,步上山 巅之时 你才能说继承。若在山腰止步,登峰之路岂不 ..又被埋没? ⑩“栗子味儿的白薯”算得夸奖,“白薯味儿的栗子”难道 ..不是昏话?(第二 章十三节) 以上每一段话都属于议论性话语,作者以反问句的形式营造了一个个散发着理性色 彩的哲思世界,在文本作为交际客体的交流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修辞效果。从句法结 构上看,反问句的句型是由“反诘方式+一个命题”构成的,其中反诘方式是反问句区 别于其他问句的最大特点。《病隙碎笔》中的反诘方式在用词造句上大致可分为以下三 类:a.由疑问代词构成的反问句,如例①—例④中的“谁”、 “什么”、 “怎么”等等,在 这里,疑问代词作为求取信息的作用已基本消失,只作为反问句的结构标记成分出现; b.由句尾语气词构成的反问句,如例⑤—例⑦中的“呢”、 “吗”、 “吧”等,说话人在此 婉转地带有辩解、商量的语气,反诘口吻较轻;c.由反诘副词构成的反问句,如例⑧— 例⑩中的反诘副词“莫非”、“岂不”、“难道”等等,这一类型的反问句多出现在严肃、 重要交际语境中,反诘口吻最重。 从出现形式上看,《病隙碎笔》中的反问句有的在话题中单独出现,但更多的是几 个反问句连续铺排,极大地刺激了接受者的视觉认知。例如: ⑪所以,残疾人(以及所有的残缺的人),怎能听任爱情权利的丢失?怎能让 爱愿躲进荒漠?怎能用囚禁来解救囚禁,用无言来应答无言?(第二章二十二节) 29

⑫爱愿若仅意味着贫富的扯平,它不会成为游手好闲者的倚赖吗?它不会成为 好吃懒做者的温床吗?甚至,它不会骄纵出觊觎他人劳动成果的贼目与偷手吗? (第六章第三节) ⑬“安乐死”还是不应该吗?还是要“自然而然”地任那绝症对人暴施折磨和 侮辱吗?难道还有谁看不出“安乐死”并不是要取消人之生的权利,而是要解除那 残酷的刑罚,是在那疑难的一刻仍要信奉神命、行其爱愿吗?(第六章二十四节) 以上例句中,例⑪⑫⑬都是三个反问句的连续铺排,它们在结构形式上形成并列, 又在语义上形成一定的层递,表达了作者对“残疾人不敢追求爱情” 、 “贫富扯平不会导 致人类游手好闲”、 “禁止使用安乐死”等等事实的强烈反诘。反问句的连用,使行文气 势起伏跌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极具说服力。 在修辞活动中,为了达到交际目的,实现最优化的交际效果,表达者常常需要考虑 如何选择最佳的语言形式,以求准确、生动、高效地把信息传递给接受者。当一个句法 结构被表达者选用来完成言语交际任务时,这一句法结构必然包含了表达者的使用意图 (即句子的附加义)。因此, 《病隙碎笔》中“反问”这一表达手法的产生,也包含着丰 富的附加义,我们可以把它们概括为“提醒义”、“反对义”和“批评义”三个方面。 提醒义:在具备提醒义的反问句中,说话人掌握了相应的信息,并相信听者也具备 理解该信息的能力,说话人使用反问句目的是为了激活听者对该信息的回忆与反省思 考。例如: 再比如,还经常会碰见这样的句式:我们残疾人是最( 疾人其实是最(

)的,因此我们残

)的。第一个括号里,多半可以填上“艰难”和“坚强”,第二

个括号里通常是“优秀”或与之相近的词。我的意思是 .....,就算这是实情,话也最好 让别人说。这不是狡猾。别人说更可能是尊重与理解,自己一说就变味——“最” 都是你的,别人只有“次”。况且 ..,你又对别人的艰难与优秀了解多少呢 ................? 最令人不安的是,这样的话出自残疾人之口,竟会赢得掌声。这掌声值得仔细 .... 地听 “看在残疾的份上”这句潜台词吗?要是一个健全人这样说 ..,那里面一定没有 ...................... .........., 你觉得怎样 .....?你会不会说这是自闭、自恋?可我们并不是要反抗别人呀,恰恰是反 抗心灵的禁闭与隔离。(第二章二十四节) 以上例子从表层内容上看是说话人自己发出的议论,从深层上看属于说话人与残疾 人进行的一次心灵沟通。在这里,说话人由残疾人一个常用的句式引出议论,段落中的 30

加点字“我的意思是”、 “值得仔细地听”其目的是为了引起听话人的注意,继而说话人 又用了三个反问句,进一步激活听话人对自身的思考,真诚地提醒他们这样的反抗不是 明智的做法,试图用话语激发他们勇敢面对生活、寻求自信人生的坚强信念①。 蕴涵提醒义的反问句,句子的反诘语气最轻,在《病隙碎笔》中出现的次数并不多。 反对义:反问句中的反对义是在提醒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反对义是说话人面 对现实情状、他者所述之事实和所持立场不是自己所期待的情况下,所发出的诘问。目 的是使他者放弃原来所持立场,从而达到申辩的效果。例如: 本来嘛,足球就是足球,哪堪如此重负!世界上那么多民族 ........、国家 ..,体育上必 .... 各具短长 ....,输赢寻常事 .....,(中国足球)哪至于就严重到了辜负人民和祖国 ...............?倘民族 或祖国的神经竟这般敏感和脆弱,倒值得想一想,其中是否蓄积着“残疾情结”? 说句公道话 .....,教练和球员们的负担是太重了,重到不是他们可以承受的也不是 他们应该承受的,别再说什么“爱国主义和政治思想抓得不够” ,这么多年 .................... ....,每一 .. 次失败都像重演 .......,每一次教训都像复制 .........,每一次电视台上沉痛的检讨都仿佛录像重 .................. 播 .,莫非只有赢球那天才算政治思想抓够了 .................?(第二章二十六节) 以上所选例子的话题背景是中国足球连续败北,许多媒体和群众将比赛精神视而不 见,反而抱怨足球辜负了人民和祖国的期望。面对此种现象,作者却持相反的态度,因 此他用了两个反问句为中国足球进行申辩。 “哪至于就严重到了辜负人民和祖国?”, “莫 非只有赢球那天才算政治思想抓够了?”,两个反问,语气强烈,直指人心,句中的“别 再说”进一步加深了言语中的反对情绪,表达了较强的“你们不该这样”的附加义,让 听话人感受到作者对抱怨的不满。作者对反问句的使用,潜意识里也期望能够激起大众 的思考,放弃原有的立场,从而转向作者的观点立场。 批评义:批评义是说话人面对现实情状不如心中所期待,甚至会给他人造成不良影 响时所发出的诘问,较之提醒和反对,这种反问句语气当中带有更加直接强烈的指责意 味。例如: 这不是哪一国的问题,这是全人类的问题,因而这不完全是政治问题,根本是 信仰问题。人为什么不能在精神方面自由些再自由些 ..................,在物质方面简朴些再简朴些 ............ 呢 .?是呀,这未免太浪漫,离实际有些远,但严谨的实际务要有飞扬的浪漫一路同 行才好。人用脑和手去工作、去治理,同时用心去梦想;一个美好的方向不是计算 ①

苏喜庆:《生命的追问——当代残疾作家创作心理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1

出来的,很可能倒是梦想的指引。总之 ..,人为什么不能以万物的和谐为重 ..............,在神的 ... 美丽作品中“诗意地栖 ..........居”呢 ...?(第四章第八节) 这个例子中的反问句带有明显的斥责意味,透出说话人不容置疑的语气。面对现代 人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作者痛心之余产生了强烈的愤慨。此处,作者连续用了两个“为 什么不能……呢”结构的反问句,以表达对人类破坏行为的不满和批评,更是以此劝说 人类停止自己的自私行为。在这里,反问句结构对称,语气强烈,使听者可以明显地感 受到说话人激动的情绪。 “提醒义”、 “反对义”、 “批评义”这三种意义是《病隙碎笔》中反问句最为常见的 附加意义。但是这三种意义并非总是渭泾分明的,有的时候一个反问句也可能同时具有 多种附加意义。本文区分反问句的几种附加义,并没有强调这些附加义在反问句中的唯 一性,而是选取了其中最主要的感情色彩,便于分析反问句在《病隙碎笔》当中的修辞 运用。通过分析可知,提醒义在反问句中诘问语气最轻,批评义的语气最强。它们把这 三种附加义的诘问程度用下列关系表示,箭头越靠右反诘语气越强: 提醒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