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诗学视阈下的异性想象 ————新时期小说中的男女形象比较研究

358 101 4MB

Chinese Pages 95 [101] Year 2016

Report DMCA / Copyright

DOWNLOAD FILE

性别诗学视阈下的异性想象 ————新时期小说中的男女形象比较研究

  • Commentary
  • decrypted from C55E8ABC2200091BAABA0E0D41ABE243 source file

Table of contents :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男性视阈下的女性形象
第一节 圣女想象
一、清纯贞女
二、纯情痴女
三、灵性才女
四、神性圣女
第二节 欲女想象
一、欲望“尤物”
二、魅人妖女
三、红颜祸水
第三节 贤妻良母想象
一、妻性与母性
二、恋母与离母
三、赞歌与悲歌
第二章 女性视阈下的男性形象
第一节“理想男”想象
一、精英男人
二、阳刚汉子
三、附丽与失落
第二节“坏男人”想象
一、“去势”男
二、丑怪男
三、祸根男
第三节 父亲想象
一、父性与依托
二、恋父与怨父
三、弑父与寻父
第三章 性别想象存在之思
第一节 性别想象异同探源
一、两性隔阂
二、文化传统
三、生命体验
第二节 性别想象演变寻因
一、历史演变
二、现代语境
三、性别角色
第三节 性别想象何处觅归
一、主体间性
二、超越立场
三、重构重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Citation preview















T ’







乂 啤

. -

- .











二 V

















扣互



; ;





J







_

_





  ;

  一



一 .

  補

















  ‘

  t

  '

分 类 号

: — _

学校 代码 





0414

密 级

学 号

: 





2 0



30





0 4 2日 









 ̄ ̄ ̄























寒! i









  突



巧 巧 巧 怒乂 爭

  苗









Vv 马

硕 ± 研 究 生 学 位 论 文

V 良 I



巧 性 别 诗 学 视 阀 下 的 异 牲 想 象 > m 

- -

  ^

  八

新 时 期 小 说 中 的 男 女 形 象 化 较研 究  



  .



产











  ;





G e n d e r I m a g

Poe



c s









na

t i

on

A c o m p a r a



gu r e s





i n t h e  p e r s p e c t



v e o f G e n d e r

o fm a



e a n d  f e m a

t i

v e s

tu

n  t h e N e w

dy



pe r



o d N o v e



  e



  s

文 现 文 研   丫  -   六 二 五 者    皆      聲 叫   一



早作







病 V   游 皆  -









> 

y /     '











爭





 r亦 H "











t v j r 作巧 V ; 









*













































文 学 院 导 师 嫂 為









  '



  V





、為 人   : %













_





中 国

查代

究 方 向 : 中 国 当代





























邹忠氏  



学科 专 业

  、



Vv





 晓 所









  <



V  苗 r









?

' .





  /



  山

'.   口 ., 

... ;  杂

' ’ 、. .' , . ‘ ■ ' . ,. 0









’ . 转 ' '   V i ’f . 朵; '   . : .: “ v  鶴   ‘ ’‘ ^‘ 、| . : ..

— '





, : f

* ^ —

 V    乂   ; ^

 ?   J  、 . V.   <   . ' ?  户    V ? . ?

: 、 /; ;. .    ?  . J 过       * ■

_









性别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事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对文学创作产生深远 影响。随着历史的演变,性别视阈下的写作在新时期呈现出新的特色。本论文以 “性别诗学视阈下新时期小说中的男女形象”为研究对象,试图从比较的视野对 男性视阈下的女性形象以及女性视阈下的男性形象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与阐释。 首先对性别、性别诗学进行界定。并对现代及当代文学前期中男性视阈下的 女性形象系列以及女性视阈下的男性形象系列进行简要的梳理归纳,以追溯其 “历史前身”,承上启下。 其次,依据新时期文学的发展线索和男性创作现状,将男性视阈下的女性形 象分为三大形象系列。分别为圣女(包括清纯贞女、纯情痴女、灵性才女、神性 圣女),欲女(包括欲望“尤物”、妖女魅人、红颜祸水),贤妻良母(包括妻性 与母性、恋母与离母、赞歌与悲歌)。依据新时期文学的发展线索和女性创作现 状,将女性视阈下的男性形象分为三大形象系列。分别为“理想男”(包括精英 男人、阳刚汉子、附丽与失落), “坏男人” (包括“去势”男、丑怪男、祸根男), 父亲(包括父性与依托、恋父与怨父、弑父与寻父)。并在形象划分的基础上, 探究潜藏在创作主体内心深处的性别意识,揭开性别想象的神秘面纱,呈现两性 的真实生命存在的图景。 最后,揭示两性创作主体性别想象存在之源,探讨性别想象演变之因,分析 性别想象何处觅归。犹如性别想象下的男女形象的塑造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总在 不断的建构、解构与重构之中,对此的研究也是一个没有终结的过程、逐渐深化 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 关键词:性别诗学;新时期小说;男性形象;女性形象

I

Abstract Gender is the basic fact in human society, and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literary creation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With the evolution of history, the writing in the new era presents new features. In this thesis, we take the male and female figures in Gender Poetic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female fig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n and the male fig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men was compared, then make a more comprehensive summary and interpretation. First of all, Gender and Gender poetics are defined. Summarized the female fig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n and the male fig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men tha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Trace to its source and carry forward in a new paragraph. Then,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clue of literature in the new period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ale creation, the female fig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n are divided into three figure series. Saint (include pure virgin, innocent girl, spiritual prodigy, divine saint). For female (include stunner, siren, the beauty who causes danger). Virtuous wife and good mother (include wife and motherhood, affection for mother and leave mother, Hymn and Elegy).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clue of literature in the new period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female creation, the male fig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men are divided into three figure series, too. “Ideal man” (include Elite men, masculine men, attachment and loss). “Bad man” (include weak male, ugly man, devil man). Father (includes father nature and relying on, affection for father and hate father, kill father and searching for father). And on the basis of figure division, explore the gender consciousness in the heart of the writer; uncover the mystery of gender imagination, let we know the real life of the two sexes. Finally, reveal the source of gender imagination, explore the cause of the evolution of gender imagination, and analyze the gender imagination will where to go. In a word, the molding of figures in the gender imagination is a historical process, and always in the process of constant construction, deconstruction, reconstruction. So the research will not be over, conversely, have been deepened. We need to make unremitting efforts. Key words: gender poetics; novels in the new period; the female figure; the male figure II





摘 要........................................................................................................................ I Abstract...................................................................................................................... II 目 录.................................................................................................................... III 绪 论........................................................................................................................ 1 第一章 男性视阈下的女性形象................................................................................8 第一节 圣女想象...................................................................................................... 8 一、清纯贞女......................................................................................................... 9 二、纯情痴女....................................................................................................... 12 三、灵性才女....................................................................................................... 14 四、神性圣女....................................................................................................... 17 第二节 欲女想象.................................................................................................... 20 一、欲望“尤物”............................................................................................... 20 二、魅人妖女....................................................................................................... 23 三、红颜祸水....................................................................................................... 26 第三节 贤妻良母想象............................................................................................ 28 一、妻性与母性................................................................................................... 28 二、恋母与离母................................................................................................... 32 三、赞歌与悲歌................................................................................................... 34 第二章 女性视阈下的男性形象..............................................................................38 第一节 “理想男”想象........................................................................................ 38 一、精英男人....................................................................................................... 39 二、阳刚汉子....................................................................................................... 42 三、附丽与失落................................................................................................... 45 第二节 “坏男人”想象........................................................................................ 48 一、“去势”男..................................................................................................... 48 二、丑怪男........................................................................................................... 52 三、祸根男........................................................................................................... 55 第三节 父亲想象.................................................................................................... 57 一、父性与依托................................................................................................... 57 二、恋父与怨父................................................................................................... 59 三、弑父与寻父................................................................................................... 61 第三章 性别想象存在之思......................................................................................65 第一节 性别想象异同探源.................................................................................... 65 一、两性隔阂....................................................................................................... 65 二、文化传统....................................................................................................... 68 三、生命体验....................................................................................................... 70 第二节 性别想象演变寻因.................................................................................... 72 III

一、历史演变....................................................................................................... 73 二、现代语境....................................................................................................... 75 三、性别角色....................................................................................................... 77 第三节 性别想象何处觅归.................................................................................... 80 一、主体间性....................................................................................................... 80 二、超越立场....................................................................................................... 82 三、重构重塑....................................................................................................... 85 结 语...................................................................................................................... 88 参考文献...................................................................................................................... 89 致 谢...................................................................................................................... 95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96

IV

性别诗学视阈下的异性想象——新时期小说中的男女形象比较研究





一、研究对象和范畴的界定 性别,即男女之别。性别既包括生理性别,也包含着社会性别。生理性别 主要指人类与之俱来的天然的生物特征。“社会性别是由社会文化形成的有关男 ①

女角色分工,社会期望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 “性别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 ②

现实,对于文化生产具有潜在的制约作用”。 “文学作为文化生产的一个领域, ③

从一开始就同性别问题密切相关”。 所谓性别诗学,则是“将性别意识作为文艺 研究的基本坐标,对文学艺术中的性别因素做诗学层面的解析、研讨,研究作者、 作品及接受者性别角色的复杂性,探讨由性别、种族、阶级、时代、经济、科技 及教育等因素所铸成的性别角色与身份之间的交叉与矛盾,挖掘男女两性特殊的 ④

精神底蕴和文学的审美表达方式。” 性别诗学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之于 传统文学批评迥异的思考角度。使我们能够从性别视角重新审视性别之间的压 迫、歧视甚至冲突。作为一种崭新的批评方法,性别诗学在遵循两性和谐、平等 对话的原则上,试图追求更高层次的性别审美理想的实现。 出于两性隔阂、文化传统以及两性生命体验等的影响,创作主体因为性别身 份的不同,其性别意识必然会在其笔下的人物形象塑造中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来。 男性视阈下的女性形象、女性视阈下的男性形象无不浸透着作家的主观想象和判 断。本论文以“性别诗学视阈下新时期小说中的男女形象”为研究对象,试图从 比较的视野深入探究新时期男性视阈下的女性形象,以及女性视阈下的男性形 象,以期揭示这一时期的异性想象与形象塑造特征。剖析性别视阈下的文学形象, 有利于揭开性别想象的神秘面纱,打破集体的性别意识及无意识,呈现男性与女 性真实的生存面貌和存在意义。使文学接受者能够正视作品中男女形象的性别差 异,并且尊重差异,超越性别局限性,最终达到两性和谐和双性解放的境界。而 这正是笔者进行此项论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和学术意义。

二、现代及当代文学前期中男性视阈下的女性形象系列 本论文中涉及到的中国现代文学时期, “以 1917 年 1 月《新青年》第二卷第 5 号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为开端,而止于 1949 年 7 月第一次全国文学艺 ① ② ③ ④

郑新蓉、杜芳琴.社会性别与妇女发展[M].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2. 叶舒宪.性别诗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 叶舒宪.性别诗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 林树明.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性别诗学批评的思考[J].当代文坛,2011,(2) . 1

硕士学位论文 ①

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的召开。” 而当代文学前期,在此论文中,主要是指十 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时期。现代及当代文学前期中男性视阈下的女性形象系列, 或可粗略地分为以下五种主要类型:“新女性”与新闺秀;“苦女”与“难妇”; “贞女”与“浪女”;“花木兰”与“铁姑娘”;被拯救、被塑造者。 五四时期的“新女性”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表现出五四青年反封建、 反压迫、追求个人婚姻自由的情感诉求。新女性形象地横空出世,意味着传统的 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正在逐渐开始瓦解当中。鲁迅《伤逝》中的子君。“我是我 ②

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 知识青年子君,为追求爱情的自由,掷 地有声地说出这句爱的宣言,勇敢地与家庭决裂,与爱人涓生同居。却不得不经 受生活的困顿,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理想的破灭。“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③

从知识青年,到家庭妇女,子君的蜕变虽然残酷却带有命运的必然性,当整个

社会未曾解放,个人的自我解放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梦。柔石《二月》中的陶岚, 在这个人人空谈主义,战火纷飞的世界里,她用特立独行、放浪自我的假相来掩 盖自己对社会混乱、青年无用的不满。这是一个与环境不相协调的“新女性”。 然而,她依然不得不将自己的命运寄托在男人的启蒙与拯救。“新女性”是新时 代的一代新人,但她们的觉醒完全依赖着男性先驱者的启蒙引导。她们具有革新 的勇气,但缺乏现实基础和社会制度保障,自身的依附性注定使其陷入清醒了却 又无路可走的境地。故此类女性形象带有强烈的悲情色彩。 “新闺秀”,是文化古树上的一朵新花。在“新闺秀”的身上,既有传统名 门闺阁女子的美德,亦容纳了现代西方自由思想的精魂。作为“新闺秀”中的典 型代表,林语堂《京华烟云》当中的姚木兰,儒与道、现代西方文明、人道美德、 自然母性等种种优点聚于一身,是男性创作者笔下的完美女性形象,也是东西方 文化共同孕育的绝美精灵。 相较于“新女性”与“新闺秀”,底层妇女更多承受的是生存困境,她们在 文学上的表现也更多的出现于这一时代的“苦难叙事”中。例如鲁迅小说《祝福》 中的祥林嫂,在她的身上经历了丧夫、被婆家转卖、丧夫再丧子的重重打击,在 冷眼中惨死街头。祥林嫂的悲剧,是物质的贫困和封建礼教的压迫共同作用的结 果,展现了底层妇女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毁灭。除此之外,乡土作家群笔下的乡村 世界,虽侧重点不同,但也为读者塑造了一批苦难的底层妇女形象。例如台静农 《蚯蚓们》中被卖的妻子,《负伤者》中的典妻,许钦文《疯妇》中的疯妇等。 左联作家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中的母亲。老舍底层市民世界中的苦难女性, 如《月芽儿》中的母亲与女儿、 《骆驼祥子》中的小福子。苦难的底层妇女,作 为“苦女”与“难妇”形象,是被展示的一群,处于一种失语的他者地位。底层 ①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 王嘉良、颜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10. ③ 王嘉良、颜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14. ②

2

性别诗学视阈下的异性想象——新时期小说中的男女形象比较研究

被侮辱、被损害者女性形象的塑造,表现了男性知识精英对劳苦女性的审视与悲 悯。 现代文学中,京派作家用平和素淡的笔调,为我们塑造了一批大自然的精灵, 她们或清秀素雅,或聪慧机敏,或明净淳朴,是远离尘埃、超然物外的“贞女”。 例如废名《竹林的故事》中与竹林融为一体的三姑娘, 《桥》中如梦似幻的琴子; 沈从文《边城》中娇憨纯真的翠翠等。在她们的身上,凝聚着作家对于美好人性、 自然性灵的守望。 与“贞女”相对应的是“时代女性”与“时髦女性”组成的“浪女”形象。 她们的身上表现着女性的成长、蜕变,激溅着时代的浪花。“时代女性”成为二 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文学长廊中耀眼的人物图景。茅盾笔下的“时代女性”具 有典型特色。《幻灭》中的静女士,她渴望光明,向往革命,却胆小怯懦,耽于 幻想,而一接触到现实的斗争,便宣告幻灭,由此展现了大革命浪潮中小资产阶 级女性的软弱性;《虹》中的梅女士,坚韧、自信,冲出家庭的牢笼汇入时代的 洪流当中,勇于进取,展现出了时代女性的新气象。与“时代女性”相对应的是 新感觉派作家笔下的“时髦女性”。30 年代的上海,现代的物质文明和都市文化 催生了新感觉派的诞生。以施蛰存、刘呐欧、穆时英为代表的现代派作家,描摹 都市的灯红酒绿,为城市“尤物”和摩登女性们塑像。例如刘呐欧《两个时间的 不感症者》中有着“樱桃儿”小嘴,香气迷人,流连在男人中间的无名女性。穆 时英《上海的狐步舞》中与继子乱伦的姨太太,舞场上调情的女人。用消解与调 侃的方式,展示“时髦女性”精致美丽之下苍白的灵魂。 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时期,在一体化的文学体制下而文学创作出现了高度 的同质化现象,女性形象也较为单一。“花木兰”与“铁姑娘”或“铁娘子”类 型的女性形象,在革命历史小说中和表现“社会新人”的小说中较为多见。例如 《战火中的青春》中的高山,作为烈士侄女,她女扮男装走入战场,英勇、果敢、 无畏,是传统“木兰从军”模式在现代的重新演绎。《红岩》中的江姐,她具有 钢铁般的意志,敌人的严刑拷打不能使她屈服,展现出非凡的英雄气概。“花木 兰”型女性形象的出现,契合时代的革命浪潮,女性或主动或被动的以男性的角 色参与革命,并表现出男人一样的英雄气概。 “铁姑娘”或“铁娘子”则主要是“社会新人”形象。例如《山乡巨变》中 的党员干部邓秀梅,《艳阳天》中焦淑红。在“铁姑娘”型女性身上,独特的女 性气质被集体话语所遮蔽。经过“妇女也是半边天”的女性解放运动,女性和男 性在政治和经济上实现了平等。但是,这种平等以泯灭女性的差异性为代价,将 女性和男性同等对待,实则是一个将女性男性化的过程。她们身上所具有的“左” 的特点,正是特殊政治时期的历史产物。 被拯救、被塑造的女性形象的大量出现,体现着那一时代文艺为政治服务的

3

硕士学位论文

宗旨。被拯救者女性形象,主要是指农村妇女。她们的苦难,因革命政党的拯救 而终结,她们的存在对确立无产阶级话语的正当性至关重要。赵树理《小二黑结 婚》中的小芹,是一个勇于反抗封建传统婚姻的边区农村青年女性。她与小二黑 的自由恋爱遭到以父母为代表的封建迷信思想以及以金旺为代表的反动势力的 阻拦与迫害。最终,小芹的爱情婚姻在抗日人民政府的帮助下取得了圆满大团圆 结局。作为被拯救农村妇女的典型,小芹本质上是赵树理理性政治认同的形象化 表现。 被塑造者主要是指代“迷失”的女知识青年。她们作为被规训者,只有将个 人的命运与革命和人民大众紧密联系起来,才能找到真正的人生出路。例如《小 城春秋》中的丁秀苇,她陷于何剑平与陈四敏的爱情选择之中。最终,政治上更 为先进的陈四敏赢得了她的爱情。可以说,丁秀苇的爱情的更换与转移,事实上 是革命话语对她的呼唤。在无意识中,政治话语通过爱情的方式完成了对她的规 训与塑造。

三、现代及当代文学前期中女性视阈下的男性形象系列 随着“五四”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中国第一代真正的女性作家揭开历史的 帷幔,走向了文学的前台,如冰心、卢隐、丁玲、凌叔华、冯沅君、石评梅、白 薇等等。她们在争自由、求民主的时代氛围的熏陶下,冲破封建传统施加于女性 身上的禁锢,大胆言说,在女性文本当中,创造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男性形象。 笔者将其分为三类:男性边缘者;“俊男”与“酷男”;“弱男”与“丑男”。 “五四”时期,是女性得以自主言说的开始,因此,这个阶段的女性文学作 品的中心在于女性的“自塑”,男性形象的塑造并非作品表现的中心,处于男性 边缘者的地位。同时,女作家笔下的男性形象组成也较为单一,大部分是丈夫和 父亲形象,体现了女作家较为狭窄的生活空间。例如:凌叔华的《酒后》,作品 着重展现妻子酒后的一系列心理流动,而小说中的两个男性,丈夫和朋友,都沦 为女主人的附庸,是典型的男性边缘者形象。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凌吉士是“俊男”形象的典型代表。这个身躯 欣长、面庞白嫩、嘴唇薄薄、头发柔软的男人,一出场便煽动了莎菲的心,成为 她爱欲与情欲的寄托。然而,在凌吉士俊美的外表之下,掩藏的是庸俗不堪的灵 魂,是为金钱驱使的典型的资产阶级轻浮男性形象。在对“俊男”由表及里地批 判与分析中,覆盖在传统男性身上的光环被撕裂。“俊男”镜像的破产,也意味 着五四女性具有平等意识的现代爱情理想的破灭,是时代悲剧的缩影。 “酷男”主要指代革命加恋爱小说中的男性形象。蒋光慈率先引导了革命加 恋爱小说的写作,此后一部分女性作家也陆续加入到这一潮流中来,对青年形成 极大的影响。革命加恋爱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往往带有浪漫主义的美学特征,展现 出超越日常生活的“酷”。他们在革命中展开爱情,爱情服务于革命和政治的主 4

性别诗学视阈下的异性想象——新时期小说中的男女形象比较研究

题,在某种程度上革命甚至决定了爱情的走向。例如丁玲小说《韦护》中的韦护, 凭借坚定的信念和对革命的热情,走出了甜蜜爱情的“枷锁”,在革命和爱情的 冲突当中毅然选择现实的政治道路,而这正是其“酷”性的完美展现。 四十年代,在集体意识的高涨下,解放区和国统区的女性写作与男性写作出 现同质化的倾向。反而处于沦陷区的张爱玲,大胆地冲破性别秩序的壁垒,以打 量的目光直视男人,同时也解剖自己。在她的笔下,男性家长处于“缺席”的状 态,父系势力明显松动,男性人物失去了其高大、威严的色彩,处于被“阉割” 的地位,是一群褪去光环的“弱男”与“丑男”。例如,张爱玲《沉香屑,第一 炉香》当中的乔琪乔,柔弱无为,靠出卖自己的女人为生。《金锁记》中,曹七 巧所在的姜公馆中男性家长缺席,老太太成为事实上的掌权者。七巧的丈夫,因 生理的疾病导致躯体的丑陋和生命力的萎靡。七巧的儿子,庸懦无为,软弱无能。 这是一个丑陋而坍塌的男性世界。作为一个离异而自谋生路的职业妇女,苏青惯 于从实用主义的女性观念打量男性世界。她笔下的男性形象大多居于掌控位置, 充当父权制家长的角色。然而,与强悍的外表相对应的往往是羸弱而不堪的灵魂。 建国以后,在国家和集体意识的主导下,“十七年”和“文革”期间的女性 作家创作,普遍出现了性别意识淡薄的状态。但与“五四”女作家群体不同的是, 随着女性在政治、经济上的平等,女性的活动空间从家庭、学校走向了广阔的社 会。女作家的目光从狭小的私人空间延伸到外部世界。出于对现实的关注,外部 世界火热的革命活动也成为当代文学前期女作家笔下的表现内容。并依然有少数 作家坚持从女性视角出发,将女性自我独特的性别体验融入其中,关注女性在走 向革命道路过程中情感的悸动、心灵的挣扎。她们的笔下出现的男性形象,也带 有特殊的时代特色。笔者主要粗略将其分为“斗士”与“导师”以及革命的落伍 者两类。 在女性革命化的过程中,男性充当着“斗士”与“导师”,发挥引导人生的 作用。在这里,男性形象沦为政治观念的符号,是某种理念的化身。例如,杨沫 的《青春之歌》,这是一部女性知识分子的成长之歌。小说遵循“反抗∕追求∕ 考验∕命名”这一成长模式塑造知识女性林道静。出现在林道静生命中的男人余 永泽、卢嘉川、江华分别充当了引导者的角色。不同的是余永泽只是拯救了林道 静的肉体,挽救了她的生命,帮助她从地主家庭中逃脱出来。而卢嘉川和江华则 拯救她的灵魂和信仰,作为革命的强者和引导者,引导她走上一条“革命化”和 “圣洁化”的人生道路。而在成长过程中,林道静实际上处于失语的地位,她的 爱情道路的选择,也沦为政治道路和观念的选择。女性被男人拯救提携、启示引 导,既是时代语境中革命话语里男权意识的显现,也是“才子佳人”、 “英雄救美” 传统模式的隐现。 走向革命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既然有引导者,则必然有落伍者与

5

硕士学位论文

阻碍者。在不少女性作家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作为阻碍者的男性形象。例如:杨 沫《青春之歌》中的余永泽,一心钻研学术,对于外面世界的变动毫不在意,一 心想把林道静局限于家庭之中,是革命落伍者的典型代表。 另外,宗璞《红豆》中的女大学生江玫,在男友齐虹和室友萧素分别代表的 两种人生道路中间艰难地抉择。跟随齐虹,意味着远赴美国,过着充满诗意和浪 漫色彩的生活。而选择萧素,则是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之中。在女主人公抉择的 过程中,齐虹作为个人主义的代表,阻碍着江玫对理想的追求,则是典型的革命 “绊脚男”形象。“落伍男”和“绊脚男”在革命题材小说中作为英雄的对立面 而存在,发挥着突出英雄人物以及主要英雄人物的作用。对他们的刻画存在着过 度丑化的倾向,体现了特殊时代文学创作的局限性。

四、本论题的研究现状和意义 随着西方文论影响扩大,性别意识的彰显,“性别诗学”批评理论在中国得 到重视,很多批评者运用“性别诗学”批评理论,审查作家作品中的性别意识, 尤其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就已有的研究现状来看,关于“性别诗学下的男女形 象”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女性研究:站在“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发现作品潜藏的性别倾向与性别 痕迹,对男性经典话语及写作方式的颠覆与消解。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 与性别》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在将重要的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根源和范畴作 出初步评述和归纳之后,讨论女性主义批评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意义和可行性 问题。并且论述了当代“十七年”小说叙事话语与性别,对一些女性文本进行解 读,并对当代文学理论、批评与现象进行阐释。 整体研究:选取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个时间段或者流派,从整体上对这个时期 的女性想象和男性想象进行归类、梳理和阐释,并寻找掩藏在集体话语下的群体 性别意识和无意识。姚玳玫的《想像女性——海派小说(1892-1949)的叙事》, 以时间为脉络串联海派小说的发展,从叙事学的角度为海派女性塑像。透过整体 把握及梳理,读者可以清晰地感知海派文学中女性形象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变化而 呈现出新的面貌。当前的整体研究大多集中于现代文学阶段,关于新时期文学当 中的性别想象现象的整体研究尚不多见。 个体研究:将某一作家或某一作品作为研究对象,探寻特定文本中存在的性 别意识和性别想象色彩,并对其所特有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探究该作家不同创 作时期性别观念的变化。此类研究侧重于分析某个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或男性形 象背后所被遮盖的真实性别意识,展现其文本表面与深层的矛盾。例如:周全星 的《论迟子建〈鬼魅丹青〉的男性形象建构》、郭运恒与张明明《男性视阈下的 “女性书写”—叶兆言小说创作简论》、杨剑龙《男性视阈中的女性观照—读鲁 迅的〈伤逝〉、叶圣陶的〈倪焕之〉》、曹书文《男权意识与鲁迅的文学创作》、方 6

性别诗学视阈下的异性想象——新时期小说中的男女形象比较研究

长安与张文明《走不出的男权阴影—张洁小说新论》等。个体研究能够较深入地 展示出特定作家的性别观念以及创作理念,然而其缺憾在于未能将作家放在宏观 的视野之下进行比较研究。 总体而言,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性别想象还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热烈的讨 论。但无论是个体研究或是整体研究,都尚未能形成一个整体性视野,全面而深 入的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性别想象进行探寻。一直以来,学术界“女性主义” 文学批评家们侧重于研究女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而对男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 以及女作家笔下的男性形象关注较少,而以新时期小说为中心,从男性视阈下的 女性形象以及女性视阈下的男性形象角度进行比较综合研究,则几乎没有。性别 意识领域是一个有待后来者深入研究的领域,而这给笔者留下了很大的研究推进 空间。

五、研究思路与特色 本文立足新时期小说,将男作家视阈下的女性形象以及女作家视阈下的男性 形象进行比较研究。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就论文整体而言,从 比较的视野分别论述男性视阈下的女性形象以及女性视阈下的男性形象,对这两 大类形象类别进行准确定位和细致划分,并分析此类人物形成的时代语境和文化 原型以及性别诗学意味,进行深度阐释。其次,具体而言,笔者根据文本解读, 大致将男性视阈下的女性形象分为三大类:其一是符合男性期望的圣女想象,其 二是与男性期望相反相成的欲女想象,其三是贤妻良母的理想想象,并以反思男 权文化笼罩下女性生存的尴尬和艰难。然后将女性视阈下的男性性别想象主要分 为三种类型:“理想男”想象、“坏男人”想象、父亲想象。并依次从精英男人、 阳刚汉子、附丽与失落三方面展开对“理想男”想象的探讨;从 “去势男”、丑 怪男、祸根男三方面展开对“坏男人”想象的分析;从父性与依托、恋父与怨父、 弑父与寻父三方面展开对父亲想象的阐释。最后,在比较综合的基础之上展开性 别想象存在之思。从两性隔阂、文化传统、生命体验三个维度探究其存在之源, 从历史演变、现代语境、性别角色三个视点寻找其演变之因,并展望其流变的走 向。

7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男性视阈下的女性形象

长期以来,“模塑审美品格上互相对立的类型化女性表象,并分别赋予其善 ①

恶、美丑、高下的象征意义,是父权社会古老的性别法则。” 而“女性天使反映 了生存于工业社会道德沦丧、尔虞我诈处境中的男性,希望远离公众领域的家庭 成为道德净化的所在,充当男性抚平创伤、修身养性的避风港,因为对家庭中的 女性提出了道德化的要求。”②乃至当男性为生存的艰难而感到疲惫不堪时,他们 寄希望于圣女的拯救。而一旦某些女性对此性别命名提出反抗,即被冠为“妖女”、 “欲女”等,口诛笔伐对其进行围剿,以此维护男性中心的性别秩序。然而,不 管是圣女还是欲女,都是对女性真实形象的扭曲,与女性的真实生命体验相差甚 远,是性别想象的产物。 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有很多突破,但刚从一个性别意识高度同质化的时代中走 出来的男性创作主体,与其它一些方面的“思想解放”不同,在性别想象中仍有 意无意地继承了传统的性别模塑法则。他们创作实践中,塑造了一批各具特色而 又保留了传统意识的女性形象,值得探究。在此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妻子和母亲, 作为男性创作主体生命中最为重要的女性,对其文学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妻子 和母亲,对种族延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文学世界中不可或缺的女性形象。 因此,笔者将贤妻良母形象作为一种特殊的女性形象列入讨论。

第一节 圣女想象 圣女,带有宗教或泛宗教色彩,是纯贞与痴情、灵性与诗性、人性与神性的 多重合一。在圣女的身上,寄托着男性对于女子全部的美好的展望和幻想。新时 期以来,伴随着“男女都一样”的性别体制的崩溃,被压抑多年的性别意识喷薄 而出。“寻找男子汉”、“回归女人”的呼声响彻神州大地。五、六十年代文学中 所倡导的女性“雄强美”,被认为是通过意识形态将女性“工具化”、“他者化” 的产物,遭到摒弃。一时间,“女性气质”、“女性美”的性别特点受到人们的追 奉。但在打破建国以来“男女都一样”的性别秩序、承认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的 背后,是对女性特质的要求向传统女性复归,“事实上是男权文化得以重建并复



孙桂荣.性别诉求的多重表达—中国当代文学的女性话语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59. ②

陈晓兰.女性主义批评与文学诠释[M].甘肃:敦煌文艺出版社 1999,22. 8

性别诗学视阈下的异性想象——新时期小说中的男女形象比较研究 ①

权的开端” 。对女性纯真、纯情、温柔、圣洁等的性别标准进行“镜像”认同, 在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男作家笔下得到呈现。本节将新时期以来男性视阈下的圣女 想象分为清纯贞女、纯情痴女、灵性才女、神性圣女四种类型,并分别进行讨论。

一、清纯贞女 贞洁,是中国封建传统礼教对女性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一旦被认定不 洁,则预示着一生悲惨命运的开始。贞洁观念是封建礼教残酷迫害妇女,压抑妇 女健康人性的大山巨石。最初,对于女性贞洁的要求,是男性出于传承纯正血脉 的需要。对于清纯贞女的想象,展现了一直以来男性将女性当作私人物品,渴望 完全占有女性的身心的性心理,是男女性别秩序失衡的产物。 1.贞洁观念 在古代最初的时候,中华民族和古希腊人一样,对于性表现出宽容的态度, 认为性是自然而美好的,甚至存在生殖器崇拜的现象。在先秦的一些文学作品中, 还能见到性文学作品的踪迹。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的清规戒律对性观念 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但鉴于中国信仰流派的庞杂,佛教的也仅是其中一支,故 此,从整体来说,性观念仍然宽松。唐代国力强盛,思想开通,性观念也颇为开 放。夫妻和离、妇女改嫁都能够得到社会的理解。此外,以性爱为题材的绘画、 文学作品流通也较为广泛。宋元时期,对于性的控制依然比较宽松,读者可以在 宋词元曲、宋元话本当中,找到以性爱为题材的作品。明清之际,随着理学被确 立为官学,理学宣扬的“存天理,灭人欲”、 “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等妇女 禁欲思想开始在社会上占据统治地位。伴随而来的则是严苛的性压抑和性禁锢。 一座座贞节牌坊背后,暗藏着广大妇女的血泪和控诉。妇女饱受着封建父权、神 权、族权、夫权的压迫,生存空间遭到严重挤压,沦为男权社会的附属品和生育 工具,是事实上的第二性。与之相对应的是,即便是在贞洁观念最为严苛的明清 时期,男性上层社会依然盛行着性放纵,男子三妻四妾稀松平常,春宫图、性爱 小说在利益的刺激之下流行甚广。五四时期,“性解放成为个人解放的前提,而 ②

个人解放则是国家民族解放的首要条件”。 在这个历史的大解放时代,不少作家 勇敢地冲破性禁忌,大胆描写性心理,袒露时代心声。郁达夫的《沉沦》,以第 一人称自叙传的形式,描写了一个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弱国子民心态和苦闷的性 心理,并把个人的遭际与祖国的强弱联系起来,从而赋予作品强烈的时代特色。 在作品中展现了性解放对于个人解放和民族解放的重要意义。 “本世纪 50 年代到 80 年代的中国大陆,是中国历史上性禁锢最严酷的时期,尤以文革十年达到最

① ②

戴锦华.犹在境中[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9,179. 叶舒宪.性别诗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52. 9

硕士学位论文 ①

高峰。” 在这段特殊时期,性爱被认为是肮脏低贱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禁止谈 论性,一切与性爱有关的书籍都遭到严禁与销毁。性的“罪感化”、 “羞耻化”现 象达到顶峰。此时的女性形象,呈现出净化时代的“美丽”与“纯洁”的审美特 色。新时期以来,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贞洁观念 逐渐放松,但是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女性性自由与传统贞 洁观念思想交织缠绕。一方面是男性创作主体对于清纯贞女的想象,另一方面则 是女性写作中大胆的身体写作,甚至在男性创作主体笔下也不乏欲望“尤物”、 “妖女魅人”的塑造,总体而言,贞洁观念在文学创作中呈现出斑驳复杂的态势。 2.纯真之美 纯真之美,是清纯贞女形象的审美特点。女子以圣洁之态,为心爱之人守身 如玉,期爱情之纯洁无暇,并以此成就爱情的完满。在男性创作主体笔下,纯真 美的刻画,既包括女子容颜气质的纯真高雅,亦指涉其信仰的忠诚、爱情的坚贞。 女性的纯真美,温和而不具有攻击性,符合传统“东方女性”的规范标准。既是 抚平男性创伤的灵药,又是其休憩的港湾。清纯贞女的背后,是传统“贞女烈妇”、 “从一而终”思想仍然在发生作用。 新时期文学之初,不乏清纯贞女形象。张扬《第二次握手》,是文革时期流 传甚广的手抄本小说,后在 1979 年正式出版,行销 430 万册,影响辐射全国。 小说中两位女性丁洁琼、叶玉菡,均是清纯贞女的典型代表,以容颜之高雅、品 行之无暇、爱情之坚贞、人格之高洁感动一代人,是特殊年代女性知识分子的剪 影。在《第二次握手》当中,作者不惜笔墨多次描写丁洁琼“肌肤洁白细腻”、 “线条优美”、“身材高挑,体态匀称”,就连眼睛,也如“雪山中的湖泊般深邃 清澈”。而对于舞蹈的钟情,更使其气质高雅。而叶玉菡,虽则长相并不出众, 但“五官端正”、“双眸清澈”,衣裙素雅,显得温存而又沉静,是符合传统审美 观念的东方淑女。巧合的是,丁洁琼之“琼”,乃“美玉”之意。而叶玉菡之“玉”, 亦取“玉”之通透无暇之意。作者竭力塑造两位清纯贞女,呈双美于人前,其用 心良苦可见一斑。与容颜气质高雅相对应的是两位知识女性对于爱情的坚贞和对 于祖国的忠诚,内外兼修,女子纯真之美,由此显露无疑。丁洁琼苦恋三十年不 改初衷,甚至终生不婚,只愿将美好的爱情完整地献给唯一的爱人。而叶玉菡在 单恋的苦境中坚守 20 年信约,痴心等候,未曾动摇。除此之外,她们均献身于 科学事业当中,是祖国最忠诚的儿女。从外在到内在均纯真无瑕,她们是天使的 化身,她们的存在,本身即代表着男性对于女性的最大幻想。 此外,何士光《草青青》当中的小萍,如野外自然生长的小花,自由、质朴, 明净而美丽,恍若山中的精灵。她的爱情,无私而坚贞,不含一丝利己的因素。 “我”在时代的动荡当中,背负着十字架负重前行,小萍的出现,其实是一场灵 ①

叶舒宪.性别诗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47. 10

性别诗学视阈下的异性想象——新时期小说中的男女形象比较研究

魂的救赎。 “我”在她的面前,照见了自己庸俗和怯懦。小萍不事雕琢的纯真美, 被作家赋予了特殊的文化意味,那是与时代之恶截然相反的自然灵性,它来源于 女性的柔情,具有拯救和抚慰的功用。值得一提的是,“我”和小萍邂逅,依然 未逃出传统“才子佳人”模式的影响。 3.柏拉图之恋 柏拉图之恋,一般意义下,指代圣洁的精神之恋。它注重思想与灵魂的交流, 而肉体的欢愉则被有意识地规避,是一种性爱分离,有爱无性的精神苦恋。文革 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性禁锢最严苛的一段时期,性的“罪感化”、 “羞耻化”使人 们羞于谈“性”,文学作品中对性爱的描写几乎绝迹,主流文学均为圣洁的“无 性文学”。张扬《第二次握手》,虽则是地下文学的代表之作,但也难以逃出主流 思想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小说中两位女主人公,不论是丁洁琼还是叶玉菡,均是 精神苦恋的信徒。她们认同并遵守男权中心文化的规训,且转化为内心自觉的追 求,是主动型清纯贞女形象。 丁洁琼与苏冠兰,因海上“英雄救美”初相识,旅途偶遇是两人第二次相见。 火车站含泪分别,从此天涯远隔,尺素传情,再次相见竟是 30 年之后。在这漫 长的 30 年当中,丁洁琼经历了等待、出国、囚禁,命途多舛。然而,优秀的她 拒绝众多的追求者,保留着完整如初的爱情,一心一意坚守爱情的忠贞。恋人的 信件、照片,以及不远万里从国内带出的兰花,是丁洁琼依托爱情的信物。除此 之外,如影随形的是彻骨的孤独。她曾凄然说道,她什么也没有,一个女人,没 有家,没有丈夫,没有孩子。她渴望做一个仪态万方的主妇,但与她缔结婚姻的 只能是他。叶玉菡则完全陷入了爱情的绝望当中,十多年来,她孤身一人,却从 未放弃对苏冠兰爱情的执念。 在丁洁琼的精神苦恋中,我们能够触摸到爱情信仰的强大,但随之而来的肉 体的折磨,亦是她痛苦的根源。她渴望爱情的滋润,两性的融合,并由此孕育生 命,成为一个真正的女人。柏拉图之恋所特有的性爱分离,是对人类自然欲望的 压抑,优美健康的人性由此遭到戕害。中国传统文化显示出“重灵轻肉”的倾向。 肉体的交合向来是不洁的体现,一直偷偷埋藏在阴暗的角落当中,难以示于人前。 而灵魂则占据道德的制高点,是传统文化着重宣扬的部分。灵肉分离,肉体和灵 魂在矛盾中激战。女性在激战的两端拉扯,既无法脱离社会意识的管束,也无法 弃绝人类的自然欲望,最终,只能沦为贞洁观念的牺牲品。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苏冠兰是这三角关系中的绝对主角,两位女性以肉体 和精神的高度纯洁臣服在他的魅力之下。在丁洁琼和叶玉菡两位清纯贞女的柏拉 图爱情守望中, 我们可以窥见男性创作主体潜意识当中流露出来的男性自傲和 自恋,这是一种男性沙文主义的表现。作者在情爱领域完成了男性中心的自我认 同的建构。

11

硕士学位论文

4.虐恋与献祭 相对于柏拉图之恋中主动认同贞洁观念并转化为内心自觉追求的女性,在新 时期文学中,还有一批被迫承受戕害的女性形象,在她们的身上,传统礼教虚假 的面纱被撕碎,呈现出狰狞的底色。 古华的《贞女》 (1986),以杨青玉和姚桂花这两个女人的遭遇,揭露封建贞 洁观念对女性自然身心的伤害。故事发生在天碑山下的爱鹅滩,使爱鹅滩久负盛 名的是节妇街上耸立着的十五座汉白玉贞节牌坊,每到特殊日子,节妇街庄严肃 穆、青烟缭绕。故事女主人公分属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两个时空穿插在一起, 时间似乎在缓慢流逝,不变的是贞洁观念对于女子的迫害从未停息。因为一出“换 郎记”,桂花姐嫁给了比自己大 20 岁的吴老大,遭受着家庭暴力和非人的“突击 检查”,欲离婚而不得,吴老大车祸死后,吴姓中人竟然要将酒店封埋,用古时 惩戒奸夫淫妇的办法惩戒她。好不容易与“车杆子”两情相悦,却被愚昧的村民 当成了奸夫淫妇,引起群情激奋,扭送乡政府。与之相对应的是光绪末年的杨青 玉,她从小作为童养媳在萧家长大,只待“弟弟”长大,不想“弟弟”半路夭折, 青玉被生活所迫,无奈之下守节。闭锁在深院当中,青玉束胸、吃斋请佛、喂养 一只小狗,打发着漫长的日光流年。随着身体的成熟,性意识的觉醒,青玉的内 心焦躁不安,她渴望异性的关注和爱抚。庭院高墙,以萧四太爷为代表的封建家 长的权威牢牢地束缚着他,最终她勇敢地突破藩篱,与教书先生相好,却导致他 被“小豹子”咬伤,不治而亡。青玉至此之后,不言不语,不思饮食,郁郁而终。 而那座属于青玉的贞洁牌坊,因为时代的巨变,清廷倒台,也就消失在历史的烟 云中了。 《贞女》为我们塑造了桂花姐和青玉两个贞女形象。她们在两个时空,在历 史与现实中齐头并进,相互呼应,代表着被压迫被损害的一群。她们是美的代表, 演绎着美好的事物被毁灭的过程。青玉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成为了贞洁观 念的牺牲品。桂花姐的苦难背后,残存一线希望。这也在无意当中显示出新时期 的中国,封建传统思想与现代文明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交织缠绕的复杂而混乱 的状态。古华借《贞女》展示了千百年来妇女在婚姻爱情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 并具有切实的现实意义。妇女,作为现代社会的“半边天”,她们的生存状态, 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团结,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纯情痴女 新时期男性作家笔下还出现了一批纯情痴女形象,她们将爱情作为自己唯一 的信仰,以飞蛾扑火的姿态投身其中,是唯情至上主义的信奉者,并不可避免地 走上其悲剧命运。其中的“拟闺音”书写,通过假设的女性诉情主体,运用第一

12

性别诗学视阈下的异性想象——新时期小说中的男女形象比较研究

人称叙事或心理描写,展现纯情痴女的情感流动,其本质上依然难以摆脱男性本 位文化的限制。 1.唯情至上 爱情,文学世界中永恒的母题,也是女性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女人的一生 都在追逐爱情,在爱情中寻找自我而又迷失自我。新时期文学当中,女性爱情书 写依然是男性创作主体重点表现的内容。他们的笔下不乏唯情至上的纯情痴女。 为情而生,为情而自苦,为情而疯狂,甚至为情而死,表现出唯情至上的决绝姿 态。 史铁生在《务虚笔记》之中,为读者塑造了唯情至上的女性形象。葵林中的 女人,在危急时刻宁愿牺牲自己来挽救爱人,终生的等待与孤独游荡,是她为此 付出的沉重代价。教师 O 陷入有关爱情的差异与平等的悖论中,并以自毁向心中 理想的爱情致意。莫言在《丰富肥臀》,塑造了丰富的痴女形象。例如,二姐上 官招弟,大胆反抗家长权威,自作主张嫁给心中的英雄,危难时也不曾离开。三 姐上官领弟因为恋人的被捕,疯狂之下,竟异化成鸟仙。六姐上官念弟跟美国人 巴比特结婚,在劫难面前相依相偎,不离不弃。 总体而言,在唯情至上的女性身上,反抗性与依附性俱存。她们一方面大胆 反抗对于爱情的限制性因素,譬如来自于封建男权统治、等级观念、政治力量等 各方面的阻碍,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张力。但是在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性别文化对 其的规训。在其以爱情为毕生追求的过程中,很容易沦为男性欲望的客体、生育 的工具、征服的对象。 2.悲情色彩 刘慧英曾将古今中外爱情故事分为三类故事程序,从中考察女性是如何被男 权文化所驯服与规训。分别是才子佳人程式,诱奸故事程式,社会解放程式。以 此展现女性对男性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依附、女性自我意识的迷失以及对女性自我 的回避和否定。随着时代的发展,爱情演绎的文学样式更趋于多样。但传统的故 事程序依然未曾完全退出历史的舞台,反而深埋于人们的无意识当中,影响女性 的爱情选择,为女性爱情命运埋下悲剧的隐患。纯情痴女大都走上了悲剧的结局, 表现出为情所累的缠绕,以激情自焚的结果。导致纯情痴女悲剧命运的原因。其 一,深受传统男权文化影响的女性,以爱情为生命的全部,在男性身上寄予全部 希望,精神的依附导致其主体性的泯灭,难以在两性情爱模式中保持人格的独立。 其二,在女性的集体无意识当中,女性视爱情为生命的全部,而在男性的无意识 当中,对事业的追求,才是男性人生价值的终极追求。爱情的重量,难以在男女 两性之间取得平衡,女性成为爱情博弈当中的弱者。其三,特殊的政治时期,对 爱情的禁锢,女性天性中的奉献精神,往往使其走上自我牺牲的道路,并试图以 此维护爱情的圣洁和完整。

13

硕士学位论文

路遥在《姐姐》(1980)中塑造了一位纯情痴女。温柔善良的农村姑娘,爱 上了插队知识青年高立民。在所有人都视其为“特务儿子”无人搭理时,姐姐时 时接济他,以女性的柔情抚慰他受伤的灵魂,献上少女炙热的爱情。痴情的姐姐 在等待中蹉跎岁月,最终还是难以逃脱被背弃的命运。姐姐和高立民的爱情故事, 与传统才子佳人模式颇为相似,是其在现代语境之下的闪现。出于对光明前途的 追求,高立民轻易地放弃了与姐姐的患难之情。追根究底,姐姐沦为男性受难者 超脱苦难的工具,男性在性别想象中赋予其柔情和抚慰功能。苦难是她们存在的 基础,一旦柳暗花明,女性即失去存在的价值。姐姐对高立民精神的依附,使其 早已失去了情爱关系中的主动地位,自我意识随即泯灭,如此一来,其悲剧命运 则无可避免。 知青作家梁晓声笔下的纯情痴女身上的悲情色彩,呈现出更多的时代特色。 例如《今夜有暴风雪》中的裴晓芸因出身而自卑,因自卑而只能将一片痴心深埋 在内心深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中,妹妹为了保护爱人,宁愿承受流言蜚 语和亲人的苛责,也绝不说出秘密。 《黑纽扣》中的小姨,为了保护男友的声誉, 带着孩子艰难生活,凄苦一生。时代的苦痛折射在女性身上,女性以自我牺牲换 取爱情的完美,其悲情之中蕴含悲壮,由此打上时代的印记。

三、灵性才女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的灵性才女,向来是文人笔下的宠儿。她们以 超出一般女子的灵性和智性,展现出女性的冰雪聪明和诗样情怀。在才女的身上 体现出男性企图与女性对话的期待,绝大多数男人都希望有一个善解人意的红颜 知己,给予她们女性特有的精神抚慰。然而,超出一般女性的才情,往往意味着 个人与环境的冲突,不少才女不甘平庸而激烈抗争,最终走上其悲情的命运。 1.灵性与智性 清扬的灵性、清明的智性,是灵性才女形象最为显著的审美特征,也是与其 他女性类别进行区分的依据。一般来说,灵性与智性的赋予,是自然神力与后天 学习联合作用的结果。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文化作为一种特权被男权社会所垄 断,女子被拘囿于闺房之中,失去与男子同等受教育的权利。作为历史中失语的 一群,她们被规训为以传宗接代、奉献家庭为己任的女奴,是工具化的存在。如 此一来,女性天然的灵性在沉重的压迫中消失殆尽,而教育权的剥夺则使智性未 能得到有效开发。灵性才女的塑造,关注女性以往被忽略的闪光点,不得不说是 女性地位逐渐上升的表现。 女性的灵性,主要表现为女子天然的本真之美,是刹那间的灵光闪现,是不 染尘埃的纯净,是大自然的精灵在起舞,是超脱世俗的存在。曹雪芹在《红楼梦》

14

性别诗学视阈下的异性想象——新时期小说中的男女形象比较研究

中宣称: “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以水喻女性之清灵,以泥喻 男性之污浊。新时期文学中灵性才女的塑造,将女性清灵的一面予以凸显。例如 汪曾祺《徙》中的高雪,“一身白,白旗袍,漂白细带帽,白纱手套,白丁字平 跟鞋”。灵气逼人,不染纤尘。高雪之“雪”,亦从侧面指代其本人的冰清玉洁。 除此之外,高雪才艺出色,不论是唱歌、弹琴均令人动容。这是一个从内到外都 闪烁着灵性之光的女孩,灵性被禁锢,导致其生命的早逝。然而,肉体的衰竭, 使她摆脱了世俗的羁绊,灵魂终得自由。灵女高雪的一生,演绎了美的惊艳、美 的脆弱、美的易逝。陈忠实《白鹿原》中的白灵是一个文化精灵,生命伊始时的 百灵之鸣为其添上了一抹传奇色彩。她是白鹿的化身,善良与美好的象征。作为 一名封建家庭和现存秩序的决然反抗者,白灵之灵流露在其独立的个性和自由的 思想之中。 灵性才女的智性,主要指称其才华的卓绝。才女们的冰雪聪明、诗样情怀是 对传统“女子无才”的反拨。她们填补了传统男女之间的文化鸿沟,甚至以超出 男性的姿态,大放异彩。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田晓霞,眼界宽阔、见解独到, 在与孙少平的交流中,甚至充当了其精神导师的角色。《白鹿原》中白灵,作为 白鹿精魂的载体,她的聪明才智远超自己的哥哥以及白鹿原中的男性,率先从传 统妇女的性别角色中挣脱而出,成为革命的先驱者。 清扬的灵性与深沉的智性相结合,古典的优美中蕴含智性的哲思,使灵性才 女呈现出清灵而不失厚重的美学风范。两者兼备,才能成为符合男性期待的交流 对话的最佳对象,亦即笔者在下文中详细论述的红颜知己。 2.才情与命运 中国传统文学是一部由男性书写的大书,话语权利被男性所掌控。封建礼教 以“女子无才便是德”规训女性,企图以此将女性囿于家庭当中,充当符合男权 社会所期望的贤妻良母。从整体来说,传统女性处于集体失语的尴尬处境当中。 偶尔出现的才女们,点缀其中,发出夺目的光华。她们以自己的才情,在男性世 界中占据一席之地。然而, “卿本佳人,奈何薄命”,天妒红颜似乎是才女们难以 摆脱的宿命。作《胡笳十八拍》 、《悲愤诗》的蔡文姬一生三嫁、颠沛流离;“聪 慧善文,词华绝代”的上官婉儿成为皇权争斗的牺牲品;诗词兼工的李清照在夫 死国破中风雨飘摇。五四时期,女性作家群集体“浮出历史的地表”,她们得到 书写自己的机会,但也难免走入“梦醒了,无处可走”的窘境。新时期文学中, 亦不乏才女形象。她们的悲剧命运中有传统因素在发生作用,但也表现出特殊时 期的历史新质。 灵性才女因其非比寻常的灵性和智性,往往高于普通人、高于所身处的环境, 从而具有一定范围内对现存秩序的反抗以及对命运的反抗,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悲 剧性的宿命。汪曾祺《徙》中的高雪,一直想要脱离小县城,飞向大学,飞向远

15

硕士学位论文

方。在命运的拨弄下,她被困守家中,怀着对远方的期望郁郁而终。高雪的悲剧, 实际上是灵性才女性格与社会环境相冲突的结果。贫困的家庭环境、污浊而死气 沉沉的社会捆绑住了她的灵魂,耗尽了她的心血,其不可调和的矛盾至死方休。 陈忠实在《白鹿原》中塑造了一个野火般烂漫、山花般舒卷、精灵般迷人的文化 精灵。自幼灵聪、过目不忘且一遍成诵的白灵走出了白鹿原,走向了革命的中心。 在白灵的身上,既展现出对封建家庭的反抗,也有对现存社会秩序的不满。而其 最终死于自己人之手,象征着黑暗社会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吞噬。正所谓“覆巢之 下无完卵”,每个人的命运都与时代息息相关。 才女的悲剧宿命还包括了一种特殊的情况,即最终归于平庸,灵光熄灭。与 前者相比,后者显得静默而意味深长。陈建功《飘逝的花头巾》中的沈萍,是一 个才女沦为庸人的典型代表。与“我”初相见时,霞光水色中读书的她,显得娴 静而美丽。身材修长、健美、眉清目秀的沈萍具有一种摄人心魂的朴素之美。她 的不屈、才华、毅力以及激情深深地感染了“我”, “我”从她身上汲取力量和勇 气,与曾经狭隘而又浅薄的过去告别。令人悲哀的是,进入大学的沈萍很快失去 了曾经的本性,在虚荣和攀比的歪风邪气中越走越远。这一美好形象才情泯灭的 过程,既包含了时代平庸之恶,也昭示出人性中的软弱。 3.红颜知己 才女,体现了男性对理想女性的幻想和期待,成其为爱之情感的诗意化身。 在才女的塑造中,赋予其超绝的才能智慧,表现了男性渴望与女性进行交流与对 话和思想沟通的企图。正所谓“红袖添香夜读书”,拥有一个善解人意,才华不 俗的红颜知己,是每个男性内心深处的渴望。而在这渴望的深处,我们不得不正 视一个现实:那就是怀才不遇的男性,需要通过识才爱才的红颜知己的认同,来 确认自己的位置,在女性的倾慕中找到自我的价值。从这个层面来说,才女的塑 造,表面上似乎冲破了传统“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成规,实际上依然服从了男性 的心理需要。传统的才子佳人小说,为我们塑造了大批才华超绝的佳人形象。她 们才貌双全,是一朵温柔的解语花,然而事实上也是男性性别想象的产物。 在新时期文学中,富有才华的红颜知己依然活跃在男性创作主体的文学世界 当中。勒凡《公开的情书》(《十月》,1980 年第一期)是属于 80 年代的精神记 忆和文学记忆。此书由真真、老九、老嘎、老邪门四个人的信件组成,书信体的 形式使人物内心的真实感受得到细腻的表现。文化大革命中,内心丰富、活泼热 情的真真被禁锢在一个狭小的山区小镇。环境的闭塞使真真内心郁结找不到出 路,真真为寻求真理和精神的解放和自由来到老九身边。而与老九的通信,使真 真进入了老九的精神生活当中,使其境界以诗化艺术化的方式呈现。反之,老九 则以其对科学的热爱、个性与自由等启蒙话语为真真找到了思想的出口,完成了 对她的启蒙和引领。小说中,真真充当了老九红颜知己的角色,在彼此的交流之

16

性别诗学视阈下的异性想象——新时期小说中的男女形象比较研究

中,成为紧密的“思想共同体” 。在文革中,思想的禁锢使人们失去了自由表达 的权利,老九的苦闷通过真真得以倾诉,他的价值由真真予以确认。而这,正是 真真存在的价值,作者借助她,完成了对于知识分子思想和道路问题的探讨,同 时也实现了与“红袖添香夜读书”文人传统的对接。 路遥小说中的红颜知己,则是男性走出现实和精神苦难的桥梁。《平凡的世 界》中田晓霞和孙少平的相知相许,穿越了贫富的差异和阶级的鸿沟,以充满书 香的诗意形式予以呈现。思想的交流和融合,是他们爱情得以萌发的基础。田晓 霞的出现,给孙少平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天地,赐予他奋斗的勇气,她是他生命中 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孙少平和田晓霞的身上可以看到传统才子佳人模式的影 子,孙少平处境落魄,他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待佳人田晓霞予以认定。追根究底, 男性创作主体对于红颜知己的想象塑造,一方面赞叹了女性的才华,但另一方面, 依然显示出为男权社会服务的目的,这值得我们深思。

四、神性圣女 集圣洁美、崇高美与理想色彩于一体的神性圣女是男性性别想象中最为完美 的女性形象。她们是超脱现实的女性诗意存在,代表着人类对真、善、美的守望。 神性圣女展现了性别期待中最为优美的人性,然而也因其完美无缺而显得有些虚 无缥缈。 1.圣洁美 圣洁美是神性圣女形象身上显现出的最为重要的审美特点之一。是女性生命 的圣化呈现、神性表现,并以此衍生为人类某种精神形态与情感特征的艺术隐喻。 对于神性圣女的描绘与赞叹,最早存在于神话当中。在遥远的母系社会,流传着 女娲炼石补天、创造生命的传说。人们运用充满诗意和虔诚的语言赞美她,赋予 其超拔绝伦的神性色彩。新时期文学男性创作主体笔下不乏神性圣女形象,他们 浓墨重彩地突出女性的圣洁之美,并赋予其精神引领和哲学思考的意义。 礼平在《晚霞消失的时候》中,通过南珊这个女性形象完成了男主人公的精 神救赎。饱读诗书的南珊,因为出身,在文革中遭遇辱骂、抄家、审问等不公正 待遇。然而,苦难未曾使她心灵异化,反而使她更加坚定和通达。她宽容所有人, 在宗教信仰中获取心灵的安宁。在她那冰清玉洁的心中,容纳着一个广阔的爱之 世界。阔别十二年后再次相见,南珊显得干练而沉静。迟来的爱情告白,不曾动 摇她的心,因为她早已将自己投入对事业的追求,对人类文明的关注建构之中。 广阔的未来在召唤着青年人奔向远方。南珊身上超凡的圣洁之美在于对苦难的承 受与超越,并且由此而产生救赎他人的力量。十年动乱,时代之恶往往引发人心 之恶,不少人放弃了对善的守候。发表于 1981 年的《晚霞消失的时候》,没有如

17

硕士学位论文

一般伤痕文学展示苦难,而是以南珊的苦难遭遇完成了对文明与野蛮、宗教与信 仰的思考和探索。南珊在苦难中穿行,苦难无法使其屈服,反而沉淀了她的生命。 作为受害者,她用宽容与爱,解脱自己,也救赎他人。她是李淮平的精神引领者, 带他走出作为文革施虐者而产生的愧疚与悔恨,并为之指引未来。由小爱进入到 对人类命运的关注、人类文明的守护的大爱之中,南珊超脱了平庸的现实世界, 闪耀着圣洁的光芒。 新时期文学由最初的感性层面的书写,渐渐转入理性的沉思。史铁生《务虚 笔记》带着清扬的灵性、清明的智性、超拔的神性、唯美的诗性出现在 90 年代 的文坛。在《务虚笔记》当中,史铁生以历史教师 O 的爱情选择、自杀悲剧深析 爱的差异与平等。教师 O 在作家笔下是高贵、自由与平等的象征,她对自由、平 等的追寻显示其人性中的圣洁。然而她爱上的 Z 却是一个怀着仇恨向上攀爬,企 图居于顶端的男人。当她发现自己在爱情中,实行着价值差异的准则时,不惜以 生命自毁的方式坚持自己的信仰。爱情的选择难以避免价值差异的考量,而爱的 最终追求却是平等。在 O 的身上包含着作者对于人类拯救悖论的终极困惑。从某 种意义上说,O 已经成为作者哲学思索的代言人,是女性生命的圣化呈现。 2.崇高美 神性圣女们用爱和宽容、献身和殉道演绎圣化女性的崇高。在她们的身上, 往往带有宗教色彩或泛宗教色彩,体现出心灵的虔诚。伴随崇高而来的往往是庄 严感和敬畏感,人们在强烈的思想震动中接受洗礼,提升自己的境界。崇高,是 一盏精神的灯塔,对挣扎在庸常生活中的普通人来说至关重要。在对崇高的奋力 追求中,人类的精神境界趋向完美。神性圣女,作为男性创作主体性别想象中的 天使型女性形象,被赋予了超凡脱俗的崇高之美。在她们的身上,普通女性的生 命体验和性别体验让位于精神的崇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们已经不是真实的 女性形象,而是男性想象中的寄托。男性对神性圣女的追求,实际上是对完美人 性的寻找,对崇高的精神境界的向往。在男性创作主体笔下,女性的崇高之美主 要从爱的哲学和献身与殉道两个方面予以体现。 在父权制社会所衍生的男性本位思想体系中,对于完美女性的评判标准,一 定无法绕开属于母性的慈爱与宽容。在漫长的父系社会中,女性处于集体失语的 状态,女性个体的性别体验和生命诉求被迫喑哑。母亲,父权社会血脉的延续者, 封建统治的驯服者。 “母亲”,这个女性角色,之所以能被父权社会所赞扬,正在 于其内在的“忘我”特质以及其所秉承的爱的哲学。母性中的慈爱与宽容,正是 神性圣女崇高之美的来源之一。谭谈《山道弯弯》 (《芙蓉》,1981 年第 1 期)中 的金竹,在未婚夫家庭陷入窘境的时候毅然下嫁。在丈夫殉职之后,独立抚养女 儿,为了成全小叔子的幸福,甘愿牺牲自己的利益。金竹是爱的哲学的信奉者, 在她的身上,闪耀着传统美德之光。孟伟哉在《一座雕像的诞生》 ( 《芒种》,1981

18

性别诗学视阈下的异性想象——新时期小说中的男女形象比较研究

年第 5 期)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极富母性色彩的女性形象。战争中的幸存者欧阳 兰在看望两个失去父母的孩子时,毅然决定收养他们。这既是出于对遇难者的责 任感,同时也是内心深处母性萌发的结果。此后,她以一颗无私奉献之心,抚养 孩子,个人的爱情选择让位于母性的高尚和崇高。神性圣女的崇高之美还来自于 女性的献身与殉道。为了心中的信仰,她们以飞蛾扑火的姿态投身其中,在明知 不可为而为之中彰显崇高与悲壮。北村在《长征》中为我们塑造了吴清德这样一 个至情至性的女性形象。爱情是她的信仰,她勇敢地冲破世俗的的禁锢,让爱情 之花绽放。她以坦荡的心接受围观者的鄙夷,她的美丽和生命之光在爱情消逝后 随之枯萎和暗淡。这是一个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逐爱女子,在她对爱情的献祭 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爱情的神圣和爱情悲剧的崇高之美。尤凤伟《中国一九五七》 中的冯俐,则是一个为道德和真理而殉道的斗士。柔弱的她在汹涌而来的时代之 恶中坚守自己的底线,保存坚贞的知识分子品格。其对信念的坚守,显出信徒般 的虔诚,甚至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而不言悔,闪耀着宗教般的崇高色彩。 3.理想化 这些圣女型的女性人物形象,超拔人性又简化人性,在美轮美奂之余又多少 有些虚幻缥缈,显出作者的精神的灵光幻影的折射。她们的出现营造了一个女性 乌托邦世界,呈现出美好而浪漫的理想色彩。 礼平的《晚霞消失的时候》 ( 《十月》,1981 年第一期)中的南珊,是一个超 越世俗、超越苦难、超越时代的理想存在。她是纯洁和美的化身,不论是在纯真 活泼的少年时代,还是成熟坚定的中年时期,历经磨难的南珊都没有沾染一丝邪 恶。相反,她在追求至善至美的人格的过程中,在对科学之真、艺术之美、宗教 之善的寻找中,完成了女性生命的圣化。在李淮平的心中,这个拥有火热的心灵 的女子,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名字和女性,而是一种信念,这种信念将对其生命发 生巨大的影响力。随着小说的发展,南珊已经脱离了世俗的羁绊,成为一种精神 的象征和隐喻。这也不难理解,为何小说结尾处,面对曾经挚爱的男子,南珊能 够坦然相对,并拒绝其情谊。这种拒绝,是作者苦心安排的结果,是对理想的成 全。作者通过牺牲个人小爱而成就南珊的大爱,如此一来,南珊所特有的理想性 才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富有理想化色彩的神性圣女形象在新时期男性创作 主体笔下颇为常见。例如,孟伟哉《一座雕像的诞生》 ( 《芒种》,1981 年第 5 期) 中的欧阳兰,作为一个战争中的幸存者,她的私人情感让步于责任和道义。高尚 的道德之下是一颗无私奉献的心,甚至不惜以牺牲个人幸福为代价。作者将欧阳 兰身上无私的一面刻意放大,女性在情感选择过程中呈现出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未 能得到有力表现,故而欧阳兰这个女性形象显得理想有余而真实不足。此外,尤 凤伟《中国一九五七》中的冯俐,这是一个政治灾难年代的殉道者。她以其异于 常人的坚韧和执着,在严刑拷打面前保持着精神的独立和人性的高贵。几乎所有

19

硕士学位论文

的右派分子,在不知不觉中都完成了从身体到思想的“改造”。唯独冯俐,作为 一个理想的信仰者,以羸弱之躯坚守道德的准则,并为之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作 者在冯俐的身上寄托了对于知识分子的理想期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不仅仅 是一个女人,同时也是传统“威武不能屈”的知识分子气节的象征,是精神灵光 反射出来的理想女性。 男性叙事中的神性圣女身上既有天使型少女的纯真,又糅合了母性中的圣 洁,是男性期待中的理想女性。然而,男性创作主体在想象神性圣女时忽视了现 实女性的生命逻辑和性别体验,是对女性主体性的一种消解。其真实性的欠缺在 客观上决定了这批女性只能在理想的高楼上供人瞻仰,成为人类某种精神形态和 情感特征的艺术隐喻。

第二节 欲女想象 欲女,处于与圣女相对应和相反的女性形象系列,受到男性创作主体的贬损 和责难。如果说圣女是灵魂的代表,那么欲女则是肉欲的化身。在中国的传统文 化当中,向来重灵魂而轻肉体。性的“羞耻化”和“罪感化”,使肉欲变得肮脏 而羞于提起。欲女,带有强烈的性诱惑气息,蕴含着邪恶的力量,而这力量一旦 冲破男性中心的控制,便可带来毁灭的危害。这些欲女形象大致可分为三类:欲 望“尤物”、魅人妖女、红颜祸水。她们共同组成了欲女想象的形象体系。

一、欲望“尤物” 欲望“尤物”实则是男性欲望的形象化。在此,女性不再是一个生命体,而 是一个欲望物化的对象,并将肉体的官能化极力突出。在欲望“尤物“的背后, 隐藏的是糜乱的城市生活方式。经济的开放、消费时代的到来,情欲之火炽烈燃 烧,灯红酒绿的生活方式,给新时期文学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男性创作主体, 通过欲望化叙事、女体想象、菲勒斯神话的建构,展现经济腾飞所带来的精神荒 芜以及女性的物化。 1.菲勒斯神话的建构 “‘菲勒斯’是英语中 phallus 一词的音译,意为男性生殖器∕阴茎的形象, 西方女性主义往往以此作为男性文化的象征。”①在此,笔者着意其本原,即男性 生殖器,并分析与欲望“尤物”塑造相伴相生的生殖器崇拜,即阳具崇拜。众所 周知,在中西方的历史当中,均存在过生殖器崇拜时期。阳具往往与男性话语权 利和权威相联系。例如,莫言《红高粱》当中充满血性的东北汉子与抵御外敌的 ①

孙桂荣.性别诉求的多重表达—中国当代文学的女性话语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110. 20

性别诗学视阈下的异性想象——新时期小说中的男女形象比较研究

豪情互相指涉;王小波《黄金时代》中王二以自由的性,反抗政治与权力对人的 禁锢。刘恒《伏羲伏羲》中,杨天青强盛的“性”能力是生命力文化的象征;陈 忠实《白鹿原》中的白嘉轩连娶七个老婆,与其传统父权文化“精神教父”的身 份相呼应;黑娃“性欲极强”,与“尤物”小娥互为印证,代表着文化“浪子” 不屈的反抗。男性性力的强健,不仅象征着男性权威,同时也是单个男性个体自 我确认的必要条件。对男性性能力的夸张渲染,是建构以男性为中心的“菲勒斯” 神话的需要。传统性恋小说当中的男性“英雄”,以征服、占有女性作为显示自 己强大和权威的手段。阳具,则是他们实现这一愿望的工具。例如,《肉蒲团》 中男主人公为征服女性,通过手术为自己打造巨阳,性感尤物无不臣服在这巨阳 之下。而男性一旦性力衰竭,则不可避免地陷于性的焦虑当中。例如张贤亮《男 人的一半是女人》中章永璘,“不行”时的自卑;贾平凹《废都》中庄之蝶,也 曾因性能力的虚弱在妻子面前抬不起头。 “无限夸大阴茎的文化意涵还往往伴随着将女性指认为‘拜倒’在男根脚下 ①

的性感尤物的文化想象。” 在这文化想象当中,蕴含着男性的自恋意识,展现了 男性建构唯我独尊的男性中心文化的企图。在苏童《妻妾成群》中,主人公陈佐 千三妻四妾,太太们为了争夺他的宠爱明争暗斗,是凌驾于两性关系之上的君主。 贾平凹《废都》中,几乎所有的女性都被庄之蝶征服。牛月清甘愿为他操持一切; 性感“尤物”唐婉儿千方百计取悦于他;柳月为了个人利益勾引于他;刚烈女子 阿灿献身于他;汪希眠老婆怀念于他。庄之蝶则如君王般,流连于众女之间,予 取予求。作为男权淫威之下的受害者,她们丧失了女性的主体意识,沦为其发泄 性欲的工具。在众多女性的簇拥中,不仅男性自恋意识急速膨胀,就连女性也在 无意识当中产生镜像认同,不断边缘化,他者化。 “菲勒斯”神话由此得以建构。 2.欲望投射与女体想象 欲望“尤物”的产生,是男性欲望投射的结果,是男性欲望的形象化。男性 创作主体在感觉化叙述当中,描摹“尤物”身体,在对女体的主观想象当中,将 女性身体做静态的展示。现代文学时期,新感觉派作家刘呐欧、穆时英笔下的“都 市尤物”组成了“时髦女性”系列。新时期文学中,欲望“尤物”仍是作家笔下 展现的重要女性人物类型。这说明,即使在男女地位相对平等的今天,对于女性 的欲望化想象,仍然埋藏在男性的潜意识当中。 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章永璘眼中的黄香久“她抖动着的两肩和 不停颤抖着的乳房,闪耀着晶莹而温暖的光泽”。陈忠实《白鹿原》中,黑娃第 一次偷窥小娥,就被她“黑油油的头发”、 “粉白雪亮的胳膊”撩拨得“气堵胸憋”。 贾平凹《废都》中,庄之蝶第一次与唐宛儿相见时,他眼中的宛儿“一身淡黄套



孙桂荣.性别诉求的多重表达—中国当代文学的女性话语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112. 21

硕士学位论文

裙紧紧裹了身子,拢得该胖的地方胖,该瘦的地方瘦。脸蛋是瓜子形,漂白中见 亮,两条细眉弯弯,活活生动,最是那细长脖颈,嫩腻如玉,戴一条项链,显出 ①

很高的两个美人骨来” 。在对唐宛儿身体、脸蛋、眉毛、脖颈、美人骨的窥视 当中,流露出强烈的性意味,庄之蝶的欲望被点燃。男性处于观看者的地位,而 女性则处于被看的地位。外表的美艳得到渲染,而女性的心理和情感则往往被忽 视。此时的女性,在被看中成为男性欲望的符号,弥漫在她身上的性诱惑气息, 只有置于男性审视之下,才具有意义。更重要的是,因为男性话语处于霸权地位, 男性的观看和认同在潜意识当中具有主体权威性,他衍生出对女性身体的诸多规 范和想象。如此一来,真正的女性躯体和真实的女性体验,就此被排除在男性创 作文本之外。“身体决定性地处于世界的自然秩序和世界的文化安排结果之间的 ②

人类结合点上。” 在男性对肉体的描摹和解读中,特定的父权文化内涵已然赋予 其中。 对女体的观看和想象,不仅是男性欲望投射的需要,也是向商业利益、消费 文化妥协的需要。一体化文学时代,作家的写作和作品的发行,都服从体制的安 排,脱离商业利润的刺激,作家的创作守护着时代的“美丽”与“纯洁”。然而, 改革开放之后,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作品的销售时刻处于竞争当中。对女体进 行欲望化描摹,无疑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途径之一。文本的接受者,出于猎奇等 原因,以偷窥者的姿态,实现自身对欲望“尤物”的意淫,从而获得阅读的快感。 3.女性物化 欲望“尤物”之“物”,已将此类女性之物品属性暴露无遗。女性长期处于 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地位,女性物化由来已久。在古代上流社会,三妻四妾稀 松平常,男人们甚至以占有女人数量的多寡来彰显地位的高低,女性沦为男人炫 耀的工具。女性是可用价值衡量的物品,甚至随意买卖,为人的尊严和地位全部 丧失。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女性在政治与经济上的平等得到了法律的确认。但是, 因为缺乏一场深刻的思想运动,男尊女卑的思想依然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意识深 处。对女性的物化,依然闪现在新时期男性创作主体的笔下。甚至,随着消费时 代的到来,物质文明的发达,灯红酒绿的生活方式,而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 陈忠实《白鹿原》中,白嘉轩最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娶了七个老婆。虽然娶一个 死一个,克妻流言四起,但只要他卖粮卖地,有足够的银钱,就会不断有女子被 贪财的父母送上门来。朱文《我爱美元》中,儿子为父亲招妓,女性成为父子发 泄性欲望的工具。韩东《障碍》中,通过“转让”自己的女朋友,来修复朋友之 ① ②

贾平凹.废都[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21. (英)布莱恩·特纳著.马海良、赵国新译.身体与社会[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0,99. 22

性别诗学视阈下的异性想象——新时期小说中的男女形象比较研究

间的误会。 相较于女性的被迫物化,女性对物化的主动认同,则显得更加惊心动魄和意 味深长。白嘉轩的母亲认为“女人不过是糊窗子的纸,破了烂了揭掉了再糊一层 新的”。经过封建父权的规训,她毫不犹豫地摒弃了自己的性别身份,化身为封 建男权社会的帮凶,并对自己所属的性别群体施加迫害。王安忆《长恨歌》中, 王琦瑶在李主任的权威之下,自动驯服,甘愿成为他的外室。如果说,对于有意 识的压迫,仍可挣扎反抗的话,女性自我的无声认同,则使反抗的可能性也消失 了。 在女性物化的背后,是对金钱魔力的张扬。经济改革的深化,确实带来了经 济的腾飞,但亦带来了人心的浮躁和精神的荒芜。现代文明的表象之下,传统的 性别歧视、性别压迫藏身其中,并且以新的形式予以展现。这值得我们深思和警 惕。

二、魅人妖女 “人类承认邪恶是存在的,于是便要寻找一个异类作为邪恶的体现者和投射 对象,他们找到了女人,于是女人便成了邪恶的化身和来源,被逐出了道德的世 界。”



1.妖女构型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当中,女性与邪恶的关系密不可分。女性是肉欲、邪恶、 灾祸的代名词。古代中西方的文学作品中均为我们塑造了众多的妖女形象。例如 《伊利亚特》中的海伦,她美丽而又神秘,带有强烈的性诱惑气息,引起了著名 的特洛伊战争,代表着争夺和灾难。古希腊传说中背叛父亲、杀害兄长、报复丈 夫、杀死自己的孩子的美狄亚,更是展示了一种带有巫性的毁灭力量。《封神演 义》中的苏妲己,以妖媚之力迷惑纣王,设酒池肉林,残害忠臣良将,最终导致 商朝的灭亡。在《金瓶梅词话》当中,西门庆纵欲过度,死于潘金莲的身下。 《水 浒传》中的潘金莲,被西门庆所勾引,竟大胆谋杀亲夫。这些著名的妖女形象的 塑造,无不散发着邪恶的气息,展现了父权社会对于曾经是统治者的女性的恐惧, 因而极尽损贬之能事。古代文学中不乏妖女形象,现代文学亦如是。邵洵美的诗 作当中,以“肉欲的官能感受”为原则,女性则化身为“蛇”、 “淫妇”等,在肉 欲的狂欢中,凸显现代妖女的性魅力。以刘呐欧、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的新感 觉派作家笔下的妖女形象,亦各有特色。例如,刘呐欧将女性置于两性关系格局 当中,并占据主动地位。她飘忽而来,施然而去,男性在其诱惑之前显得有些胆 怯而迷乱。而穆时英则“用感性化、自我肤浅化甚至平面化的修辞来突出其非理 ①

陈晓兰.女性主义批评与文学诠释[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100. 23

硕士学位论文 ①

性的本能特征” 。而施蛰存笔下的妖女则大多来源于乡土和民间,通过女性的 魔化和幻化,塑造奇异的魔幻女子。对女性的妖女构型,并不曾随着新中国的成 立,男女在法律上和经济上享有平等的权利而终止。建国后,女性的妖魔化书写 带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女特务们是崭新的妖女形象,在她们身上呈现出简单的二 元对立特色,其政治意味不言而喻。 新时期文学,随着“男女都一样”、 “女性气质向男性气质靠拢”的性别秩序 被打破,女性重新成为有别于男性的第二性。但对女性的妖魔化书写,对具有主 动意识、富于侵略性的女性进行打压,依然潜藏在男性书写者的集体无意识当中, 并企图以此维护男权社会的稳定。阿来在《尘埃落定》当中塑造了塔娜这样一个 集美丽、自负和淫荡于一体的原型女人。非凡的魅力,绝美的容貌使她不幸成为 土司之间权利争斗的牺牲品,嫁给一个傻子为妻。塔娜以淫荡来反抗权力的压迫, 极力张扬自我意识,然而最终还是走上了被弃的命运。王蒙的《青狐》中,那个 如狐狸一般美丽的女子,极具文学的才情,然而这一切反而成为她悲剧命运的始 因。这些所谓的妖女,她们绝非恶的施与者,她们只是不甘沦为牺牲品,而展现 出了抗争的姿态。无处不在的男权意识给她们戴上了妖魔化的脸谱,脸谱之下, 其实是苦难女性在恸哭。 2.“恶之花”意象 19 世纪法国现代派诗人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是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该诗集集中体现了作者独特的以丑为美、以恶为美的审美观念。并用文学意象予 以呈现。“恶之花”意象即来源于此。在男性创作主体笔下,漂亮的女人往往与 邪恶交织,天然的诱惑气息中是欲望在弥漫,是一朵美丽的“恶之花”。它妖娆 艳丽,让人沉醉其中,但亦时刻散发着危险的气息,是与传统温婉和顺截然相反 的一类。纵观文学中的恶女叙事,研究者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男性之恶,主 要表现为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压迫,腐朽势力对先进事物的阻碍。男性之恶 的叙述,更多的是一种政治诉求在起作用。而“女性之恶,在男性立场的观照下, ②

首先表现在于她们对传统妇德的僭越,在于她们对男权强势地位的颠覆。” 当代 文学中最为典型的“恶之花”形象之一塔娜,来自于阿来的《尘埃落定》。在阿 来的叙述当中,塔娜是几百年才会有一个的美若天仙的姑娘。她的初次露面,即 以绝无仅有的美貌击中了傻子的心。为了换取粮食,女土司将女儿作为交换的条 件,使塔娜成为了一个傻子的妻子。即便美丽如塔娜,也无法摆脱自己被物化的 命运。为了反抗男性权威对自身的异化,塔娜以淫荡的方式,发出了自己呼声。 塔娜坦然说道:“你不是使我倾心的人,你抓不住我的心,你不能使我成为忠贞



姚玳玖.想象女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94.



李玲.中国现代文学的性别意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47. 24

性别诗学视阈下的异性想象——新时期小说中的男女形象比较研究 ①

的女人。” 此后,塔娜以主动诱惑者的身份与三个男人发生关系,成为放荡型 女人的代名词。塔娜的“恶”(淫荡)实际上是对传统妇德的蔑视,她不能自控 命运,只能将内心深处的不平以激烈的方式予以展现,并企图以此撼动男权的强 势地位。塔娜的悲哀之处在于,在征服男人的同时,她也将自己献祭。不论是傻 子还是后来的三个男人,他们都只是将其作为欲望的发泄对象,一旦其失去了性 诱惑力,就不可避免地被弃如敝屣。傻子的分床而居、汪波土司的抛弃无疑是最 有力的证明。塔娜的挣扎带有强烈的悲壮性色彩,她抗拒女性物化的命运,但最 终亲手将自己送到另外三个人面前,充当了他们的欲望发泄物。随着其颜色尽失, 这朵“恶之花”不可避免地走向凋零。 值得一提的是,男性创作主体笔下的“恶之花”意象,往往夹杂着男性欲望 的涌动。男性主体们一方面讨伐“恶之花”,攻击其“恶”、其“淫荡”,另一方 面却无法克制自己的欲望。例如傻子虽痛恨塔娜不忠,但终究难以抗拒美丽女人 的眼泪。《尘埃落定》中的男人们,将塔娜与“蛇”、“妖精”类比,却也绝不放 过与其接近的机会。男权文化权威的伪善,在对待“恶之花”的矛盾态度上可见 一斑。甚至可以说,正是在男性欲拒还迎的暧昧态度之中,“恶之花”的魅力得 到最大程度的彰显。 3.诱惑与恐惧 妖女魅人,在男性主体的笔下极具女性诱惑之力,她们尽情施展,勾引一切 可能臣服于自己魅力之下的男人。而对妖女诱惑之力的无法自持 ,导致了男性 对于女性的恐惧,随之而来的是女性形象的扭曲。男权社会企图通过对女性的丑 化、妖魔化的方式,提高男性对于女性的警惕,阻止男性陷入女性的魅惑陷阱当 中。对妖女魅人的不安与恐惧,其实来源于对自己不可控欲望的焦虑。女性在男 性创作主体的性别想象当中,充当了男性欲望的对象物。妖女魅人的诱惑之力来 自于女性的性吸引力。在封建礼教、贞洁观念盛行的时代,绝大多数女性以贞顺 为美德,而一旦有女子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大胆张扬女性自我主体性,展露女性 天然魅力,则必定承受旁观者的道德绑架和口诛笔伐,成为男性中心文化的异类, 不能见容于世。 王蒙的《青狐》中卢倩姑无疑是典型的妖女。那是一个长着火红的狐狸脸型 的女子,浑身带着不同于俗的野性与秀丽。初不惊人,但极耐看,直叫人辗转思 慕,不能忘怀。天然的诱惑之力中,是才情的闪耀。然而,这么一个极具风情的 女子,终生也未获得爱情和婚姻的圆满。她的美丽,在世人眼中,未曾与善相连, 反而与恶交织。越是美丽的东西,越具有诱惑之力,便越是沾染邪恶的色彩,自 古皆然。青狐,是一个融传统和现代于一体的女性形象。狐狸,在古代神话小说 中并不鲜见。迷惑纣王,商汤灭亡之罪归于九尾狐狸妲己。而《聊斋志异》当中, ①

阿来.尘埃落定[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200. 25

硕士学位论文

美丽的狐女通人情人性,与人相恋,相应地也承担了红颜祸水的恶名。卢倩姑笔 名青狐,即有以此反抗权威之意。其现代性,则主要由主人公的生活时代所决定。 从文革中走出,社会全面解冻,在貌似现代的社会当中,卢倩姑依然难以逃脱妖 女的悲剧命运,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反讽。 年少失身,未婚而有孕,是一生悲剧的起点。此后,第一任丈夫猝死,使她 担上了白虎星的恶名。第二任丈夫在与之分居十年之后,因车祸而丧生,克夫的 罪名再也无法摆脱,如影随形。她追求高尚的脱离肉体趣味的爱情,然而终其一 生她也未曾得到。爱情、性的压抑,使青狐在想象的文学世界中绽放。美好的幻 境、梦想,是她在诉说,而对人物自杀式结局的痴迷,从侧面流露出其与现实不 相融合不相妥协的焦灼感。爱情,压抑,因为压抑而使追求的劲头更甚。“凡与 爱情与男女与性有关的戒律,都是反而激起了她的热情与向之挑战务求突破的动 ①

机。” 在她的内心深处,有一股不甘平庸,极力突破的需求。而她的反抗,使人 们加深了对她的恐惧,随之而来的形象扭曲(围绕青狐的流言蜚语始终未曾停息) 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红颜祸水 在中国古代,不乏红颜祸水形象。商暴政而亡,归因于妲己;赫赫宗周,灭 于褒姒;唐朝之衰,缘于玉环。“逢乱世,必有妖孽作祟”。将祸国殃民的罪责, 置于柔弱女子之身,似乎是历史的惯性。新时期男性创作主体笔下祸水形象亦不 少见。在这男性话语谎言的背后,实则蕴含着复杂的传统根源和心理因素。 1.厌女倾向与女性原罪 “由于女人与男性欲望及享乐的必然关联性,便很容易、很自然地被作为邪 恶和死亡的体现者。对她们的恐惧其实是对欲望的恐惧,这种恐惧是所有民族厌 ②

女意识的心理根源。” 男性中心文化认为,女人是欲望的载体,她们的存在,是 对男性的诱惑和挑战。一旦沉迷欲望,则必然引起灾难性后果。采取将女性贬低 化、妖魔化的措施,远离她,可以有效控制自我欲望的膨胀。厌女意识在中外文 学当中皆可寻觅。在希腊神话当中,男性只有远离女性的诱惑,才可以成为真正 的英雄。《奥德修纪》中,奥德修坚定地逃离华蔓女神的诱惑,如若不然,则将 永受束缚,无法返回家园。中国传统佛教的清规戒律,禁忌女色。古典名著《西 游记》中将女色认定为劫难之一,只有持身克己,才能成就功德完满。此外,在 《圣经》创世纪中,世界上第一个女人夏娃,因为偷吃了善恶树的果子,被天父 逐出伊甸园,是人类所有原罪的开始。女性被认为是男人堕落和毁灭的根源。 ①

王蒙.青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233.

陈晓兰.女性主义批评与文学诠释[M].甘肃:敦煌文艺出版社 1999,106.



26

性别诗学视阈下的异性想象——新时期小说中的男女形象比较研究

穿越古今文化长廊,在新时期男性创作主体的笔下,厌女倾向和女性原罪依 然得到了一定表现。例如陈忠实《白鹿原》中的小娥,因她的不贞,夫家将她逐 出家门,娘家急切地把她再嫁出门,跟黑娃回到白鹿原,不见容于父母族人,被 迫在远离人烟的村外破窑洞安家,最后被当作祸害惨死于鹿三之手。死后亦不得 安生,被镇于塔下。小娥因为具有性的诱惑,带有危险的气息,遭到男性霸权社 会的摒弃。对小娥的拒绝,实际上隐含着男性对自身不可控欲望的恐惧。是隐藏 在男性话语中的厌女意识在起作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白鹿原族人对小娥 视如蛇蝎而远离,却仍然没有抵挡住内心对她的渴望。鹿子霖和白孝文先后在小 娥性诱惑面前失守,呈现出男性霸权话语的欺骗性和软弱性。 小娥,这个被认为是白鹿原上最淫荡的女人,用自己的肉体挑战封建礼教的 虚伪。对于小娥,陈忠实的叙述态度中夹杂着同情,但也有显示出对于传统男性 中心文化的认同一面。《白鹿原》所秉持的传统立场,让作品在具有民族内蕴的 同时,也因为对传统文化地过度推崇而有失偏颇。作者叙述态度中呈现出的厌女 意识,正是传统男权文化在其身上的投影。此外,在阿来《尘埃落定》中,妓女 使土司们染上梅毒,以此导致土司制度的不堪一击和全面崩溃。作者采用女人祸 水的形式引出藏区的历史大变,是传统“红颜祸水”模式在新时期的再次演绎。 2.“替罪羊”原型 关于“红颜祸水”的故事,总是有意识地向文学接受者传达了一个观点:绝 色红颜的女性魅力是一种具有危险性的存在,它能够给世界带来无穷无尽的灾 祸。为了避免灾祸的发生,人们对“红颜祸水”们敬而远之,不惜用最恶毒的话 语来予以攻击。然而,正是在对“红颜祸水”的疯狂打压中,男权社会对于女性 既依赖又恐惧、色厉内荏般的矛盾态度得以被展现。深刻考察“红颜祸水”的故 事,我们发现,“红颜祸水”不过是男人过失过错的替罪品。在漫长的父系社会 中,失去话语权的女性无法为自己申辩,她们的集体喑哑给占有话语权利的男性 提供了任意涂抹的机会。相对于自我承担来说,将自己的过错置放在无辜女性的 身上,无疑简单得多。在这个男性罪恶的强势转换过程中,女性充当了“替罪羊” 的角色。在原始社会当中,一旦发生灾害,无知的先民经常使用祭祀的方式向上 天寻求帮助。献祭的物品,可以是动物牲畜,也可能是活人。这些祭品往往具有 “替罪”的功效,所有的邪恶随着它们的死亡而被消弭。“红颜祸水”在无形中 充当了男性罪恶和过错的替身,甚至可以说,“红颜祸水”正是远古以来“替罪 羊”原型的重新演绎。 只要男性话语仍然占据主导强势地位,对女性的变形扭曲就不会终止。“红 颜祸水”故事在当代并未销声匿迹,反而以更加隐蔽的形式重新演绎着。邓友梅 的《在悬崖上》(《文学月刊》,1956 年 9 月号)在发表之后被打成“毒草”,直 到文革结束之后,这篇优秀作品才重新得到公正的评价定位。在小说中,技术员

27

硕士学位论文

“我”被青春活泼、颇有风度的加丽亚所迷惑,企图抛弃贤惠的妻子,寻求所谓 的完美爱情。在技术员“我”心灵的出轨和回归过程中,加丽亚成为家庭婚姻领 域的“红颜祸水”。 “我”的回归,获得了妻子的谅解和社会的宽恕,而加诸在家 丽亚身上的污名则无法洗脱。而事实上这只不过是一场男权中心主义的色情幻 想,所谓的“红颜祸水”只是一个真实、以自我为中心而绝不轻易妥协的个性女 子罢了。古华《芙蓉镇》(《当代》,1981 年第 1 期)中的“政治女将”李国香, 在作者的叙事中是一个有着炽热的权利欲望、热衷政治运动的“红颜祸水”。在 她的干预下,芙蓉镇陷入了鸡犬不宁人人自危的状态之中。从表面来看似乎是李 国香的出现,导致了芙蓉镇的灾难。然而,追根究底,李国香只是“文化大革命” 这个特殊的时代所塑造出来的“政治工具”。而她被打成“破鞋”,则说明施虐者 在时事的变化下转为受虐者,女性的命运轻易的被政治所操控,其工具化宿命在 其身份的变化中得到充分体现。将时代的罪恶,转移在一个女人的身上,让李国 香为“文化大革命”这场大灾难承担责任,无疑是荒谬而不负责任的。读者可在 李国香的身上窥见传统女性“替罪羊”的影子。时代变化日新月异,然而“亡国 祸水”的论调再一次在李国香的身上响起,这既是男性霸权话语的体现,同时作 为男性性别想象中空洞的性别符号,是对女性真实生命存在的扭曲,并将女性仍 然艰难的现实处境展露在世人的眼前。

第三节 贤妻良母想象 妻子和母亲,是女人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两个身份,也是男性创作主体生命中 最为重要的女性。贤妻良母,是中国传统社会对女性的要求,也是判定女性价值 的根据。历史进入新时期,传统的价值观念依然发挥作用。对于贤妻良母的想象 与呼唤,不绝如缕。而对传统贤妻良母的推崇,隐含着维护家庭团结、社会稳定 的现实需要,并既包含着对女性奉献的赞誉,也隐藏着对女性主体性的打压和拘 囿。在本节,笔者将从“妻性与母性”、 “恋母与离母”、 “赞歌与悲歌”三个层面, 对男性创作主体笔下的贤妻良母想象进行分析和阐释。

一、妻性与母性 鲁迅先生曾经说道:“女人的天性中有母性,有女儿性;无妻性。妻性是逼 ①

成的,只是母性和女儿性的混合。” 传统的“东方女性”,对妻性和母性有着众 多规范。女人的生命围绕着丈夫和儿女而转动,以丈夫和儿女的成功为自己的人 生赋予意义。一旦失去丈夫的认同,则不免成为怨女恨妇,这是由其依附性地位



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55. 28

性别诗学视阈下的异性想象——新时期小说中的男女形象比较研究

所决定。新时期文学当中,一批兼具母性慈爱、妻性奉献、女儿性柔情的女性人 物,出自男性作家笔下,颇有意味。 1.“贤妻良母” 随着父权制社会的建立,“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需要女性充当 贤妻良母的角色,以此实现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传统的“贤妻良母”,必须遵从 “三从四德”的礼仪规范。 “三从”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出自 《仪礼·丧服·子夏传》)。而“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出自 《周 礼·天官·内宰》)。要求女性拥有贤淑的德行、得体的言辞、端庄的容貌、持家有 道。 “三从四德”为女性树立规范,一旦有违,则可以“七出之条”将女性休弃。 东方父权社会里,女性是以爱情、婚姻、家庭为人生价值意义,大部分女性都被 塑造成贤妻良母型的女性形象。对贤妻良母的模塑,是深受父权制影响的男性创 作主体无法摆脱的性别法则。新时期小说中贤妻良母的形象多不胜数。 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兰花,丈夫偷鸡摸狗,不务正业。她一个人独撑 家庭,忍饥挨饿,抚养儿女。即便如此,仍对丈夫痴心一片,不愿离婚。孙少安 的母亲,与丈夫同甘共苦,拉扯孩子,侍奉卧病在床的婆婆,无怨无悔,甘愿为 家庭奉献一切。陈忠实《白鹿原》中朱先生的妻子朱白氏,无疑是贤妻良母的典 范。朱先生最初之所以一眼相中她,全在于她眼睛里的刚柔相济。朱先生断定“即 使自己走到人生的半路上猝然死亡,这个女人完全能够持节守志,撑立门户,抚 ①

养儿女” 。在此, “持节守志,撑立门户”是对贤妻的要求, “抚养儿女”则是 对良母的期望。她温柔敦厚,端庄大气,知书明礼,在朱先生的熏陶之下,愈见 刚正,愈见慈爱。朱先生一应吃食穿戴,皆出自贤妻之手。 “妇德、妇言、妇容、 妇功”无不一应俱全,是白鹿原女人的典范。此外,白嘉轩的妻子仙草,虽则是 山里姑娘,但待人接物得体,即便最初不会纺线织布,但她心灵手巧,在婆婆的 教导之下,很快深得丈夫器重。勤劳俭朴,生儿育女,以贤妻良母标准时刻要求 自己。白嘉轩的母亲白赵氏,在丈夫死后,恪守“夫死从子”的古训,交由儿子 处理的家事族事从不干涉,每日只以含饴弄孙为乐。她们均是符合传统规范的贤 妻良母,并在这个角色当中,找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贤妻良母’们温良谦恭、勤劳俭朴、吃苦耐劳。具有母性的慈爱、妻性的 奉献。而女性主体意识在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当中,被抽离出来。女性是妻子,是 母亲,却唯独不是自己,沦为辅佐父权社会的工具。在传统社会当中,贤妻良母 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和表彰。历史以谎言的形式,吸引更多的女性投身其中。绝 大多数女性以牺牲自我主体性的形式,向贤妻良母的目标进军,以此为人生赋予 意义。而这一传统,仍在延续。 2.怨女弃妇 ①

陈忠实.白鹿原[M].北岳文学出版社,2003,267. 29

硕士学位论文

与传统的贤妻良母相对应的是怨女弃妇。怨女弃妇,由来已久。早在《诗经·卫 风·氓》中,就拟弃妇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女子无辜被弃的故事。在诗歌的长河 中,“闺怨”诗向来是独特的存在。它抒发女子幽情,提出血泪控诉,将女子悲 惨的生活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当女性将其生命完全依附于男性,被动地等待男性 的爱情赐予,无论幸福或不幸,从未尝试主动地争取、改变。女性爱情、婚姻不 能自主,将不可避免地走向生命的悲剧。成为怨女弃妇,凄惨一生。在新时期小 说当中,怨女弃妇们作为一个独特的女性群体,依然活跃在小说文本当中,展示 女性被压迫、被损害的命运。 苏童《妻妾成群》中,女性的荣辱和地位取决于丈夫的宠幸,一旦失宠,则 意味着受人欺凌。《白鹿原》中冷先生的女儿,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与 鹿兆鹏为妻,被兆鹏长期冷落在家,备尝性压抑的痛苦,最后竟患“淫疯病”, 为顾全冷、鹿两家的颜面,死于冷先生之毒。在礼教压抑与自然本性的挣扎中沦 为男性霸权社会的牺牲品。因为白孝文的沦落和自暴自弃,孝文的妻子大姐儿, 忍饥挨饿,被丈夫打骂,最后竟活活饿死。《废都》中,庄之蝶的妻子牛月清, 尽管事事以家庭为重,但仍然遭受丈夫的背叛。怨女弃妇们,将自己的幸福与荣 辱,寄托于男人身上。一旦所托非人,则愿为贤妻良母而不可得。 怨女弃妇的痛苦,主要来源于丈夫爱情的不忠、婚姻的背叛乃至见弃的命运。 而其自身的依附性和被动性,使她们无法离开丈夫、家庭,开始新的生活。首先, 在传统社会当中,女性拘于封建礼教的规范,只有“从一而终”,才能保持自己 的名节,正所谓“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其次,封建父权思想对女性的控 制和迫害。女性的婚姻本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产物。没有父亲的首肯, 女性没有结束婚姻的自由。 《白鹿原》中冷先生的女儿正是遭受父权迫害的典型。 再者,在“男主外,女主内”的自然经济模式之下,女性无法在社会上寻求职业, 找到立足之地。如此一来,即便结束了不幸的婚姻,也不得不走进另一段婚姻, 女性只有在家庭之中才能找寻到自己的位置。 如果说传统女性走不出怨女弃妇的命运,是时代的限制。在现代社会中,怨 女恨妇的出现,则说明传统封建思想依然在发挥作用。现代恨女弃妇们,并没有 从传统的拘囿当中走出来,也没有在新时代的浪潮当中,找到支撑自己坚强地立 于大地的力量。归根到底,是女性的依附性和被动性导致了其自身的悲剧。怨女 弃妇的悲惨遭遇,将导致其自身妻性和母性的扭曲和裂变。 3.奉献者、牺牲者 在新时期小说中,一群集母性慈爱、妻性奉献、女儿性柔情的完美女性形象 闪耀着动人的光芒,满足了人们对“贤妻”形象的所有标准。在爱情、婚姻方面, 她们主要是以牺牲自我、奉献一切为生活重心,提倡一种乐于奉献牺牲的无怨无 悔精神,她们给予男性受难者肉体的抚慰和精神的拯救,赋予他战胜自我和超越

30

性别诗学视阈下的异性想象——新时期小说中的男女形象比较研究

苦难的力量。 路遥《人生》中的巧珍,是一位既美丽善良而又温柔多情的农村女性。她热 烈地爱着她的加林哥。在高加林最落魄的时候出现,帮助他适应农村艰苦的劳动。 不顾他人的指指点点,给予他爱情的滋润。高加林进城工作后,巧珍一心一意等 待着他,帮忙照顾他的父母,用一颗真心浇灌爱情的花朵。被高加林抛弃后,巧 珍并没有一丝怨恨,反而为再次失去工作的他寻找出路。张贤亮《绿化树》中的 马樱花乐观、开朗、活泼而热情。她具有孩子般的无忌的天真。在饥馑年代里, 她可怜章永璘忍饥挨饿,总是把他叫到家里来,让他吃一口饱饭。给予无微不至 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像母亲一样,照顾着他的生活温饱,使他衰弱的身体慢慢 地恢复了健康。章永璘依恋着她,就如自己的母亲。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中的黄香久,与章永璘结婚后展示出惊人的才能,把贫困的小家创造成了温馨的 家园。暖和的棉衣,干净的衣服,家里仅有的定量油总是省着给他吃,幻想着为 他生儿育女,扶持到老。 她们奉献了一切,却仍然不可避免的成为了牺牲者。高加林渴望外面广阔的 世界,盼望着出人头地。于是,他果断地选择了能够帮助他成就事业的城市摩登 女孩黄亚萍。多情的巧珍,遭到无情的抛弃。两个女孩,分别代表着乡村文明和 城市文明。乡土虽然朴实,却包容一切,孕育一切。城市虽然光明,但在它的炫 目之下,隐藏着污垢和人性的迷失。高加林迷失在对光明的向往中,丢失了质朴 的本真。抛弃巧珍,意味着抛弃自己的出身,抛弃自己的乡土之根。巧珍付出了 所有,却只是高加林生命中的过客。马樱花为了给章永璘提供庇护,为了顺利度 过荒年,为了他能够安心读书,她宁愿不跟他结婚。却不曾想到,想象中的美好 日子还未到临,章永璘就得被迫离开承受更大的苦难。个人的爱情,犹如浮萍, 风雨飘摇,不得不成为政治运动的牺牲品。黄香久付出女人的柔情,只想要一个 可以安安静静过日子的小家。但是局势风起云涌,为了保护她的安全,也为了自 己仅存的理想,章永璘不得不离开她,走向前途未卜的远方。“啊,世界上最可 爱的是女人!但是还有比女人更重要的!”



张贤亮一语道出了女人的尴尬。女

人, “贤妻”们,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总是不得不时刻准备着,成为一个牺牲品。 爱情的牺牲品,婚姻的牺牲品,甚至时代的牺牲品。 巧珍、马樱花、黄香久们,融妻性与母性为一体。她们是受难知识分子性别 想象的产物,她们对知识怀有天然的向往和敬畏。巧珍虽然是文盲,却想要找个 有意思的文化人。马樱花想尽办法,就是为了让章有璘安心读书。黄香久的眼中, 章有璘是一个有别于她两任前夫的知识人。她们对知识的认同,其实是受难知识 分子寻求尊重、寻求理解的精神需要。与妻性奉献、母性慈爱相对应的是受难者 凄惨的现状,他们既需要物质生活的帮助,亦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而当受难者 ①

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J].收获,1985(5). 31

硕士学位论文

走出窘境,对她们的需求度降低,女性们走向被牺牲的悲剧就无可避免。

二、恋母与离母 母亲,每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她是繁衍和抚育的承担者。从古至今,文 人雅士们不吝于用最美好的语言赞美她,创造了一个圣洁的母性神话世界。对于 母亲的依恋,深深的烙入人们的骨血当中。甚至,出于对母亲的爱恋而导致恋母 情结的产生。与恋母相对应的是离母宿命,十月怀胎,呱呱落地,从母亲的子宫 中走出。长大成人,去追求更为广大的天地,留给母亲的只能是一个背影。在离 母宿命中,母亲是当然的奉献者和苦难承受者。 1.恋母情结 恋母情结,最初来源于古希腊命运悲剧《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王在无意 当中走上了“弑父娶母”的道路。弗洛伊德据此研究发现,在男孩成长的潜意识 当中,对母亲具有天然的占有欲,他们亲近母亲,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对父亲的排 斥。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随着男孩的成熟,恋母情结的对象并非一定是生理意义 上的母亲,而可能是具有母亲特性的其他女性。“恋母情结”是文学中永恒的母 题,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当中均可窥见其踪迹。例如英国文学中经典之作《哈 姆莱特》、 《儿子与情人》,法国文学当中的《红与黑》。中国现代文学中曹禺的《雷 雨》、巴金的《寒夜》,中国当代文学中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丰乳肥臀》, 以及张贤亮笔下具有母性爱女性形象的塑造,无不在潜意识当中隐秘地传达出对 男性创作主体内心深处对于母亲的依恋。 对母性的讴歌,是莫言创作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发表 获奖感言的时候,莫言坦言最遗憾的是无法与母亲共享荣光。莫言深情地说道: “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可以说,对母亲的记忆和诉说, 掩藏在莫言的文学内蕴当中,并打下独特的印记。《透明的红萝卜》中,孤苦无 依的黑孩在菊子姑娘的温情照料中,对她产生依恋。而这感情的排他性(对菊子 姑娘恋人小石匠的排斥),是其恋母意识的隐秘表露。 《丰乳肥臀》当中,上官金 童对于母亲的乳房具有强烈的占有欲,在别的孩子争夺母亲的乳房时哇哇大哭以 示抗议。他爱护它,视之为生命的源泉。乳房,是上官金童与母亲生命的特殊联 结,并以此传达他对母爱的依恋和占有,是恋母情结的表现。张贤亮《绿化树》 中的马樱花,《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的黄香久,带有母性的光辉色彩。马樱花 在荒年为章永璘提供粮食和庇护,使他的身体免于饥寒。就如一位母亲悉心地照 料自己的孩子。而黄香久则用女人的肉体,拯救了章永璘的性无能,给予他新生。 她们是落难知识分子的拯救者和抚慰者,充当着母亲的角色。 恋母情结深植于男性创作主体的无意识当中,它的存在与文化深处的母性崇

32

性别诗学视阈下的异性想象——新时期小说中的男女形象比较研究

拜意识有关。母系社会先于父系社会而存在,母亲所具有的生殖繁衍功能,是人 类存在和延续的保障。在传统社会中,母亲作为家庭的牺牲者和奉献者一直受到 人们的尊敬。对母亲的崇拜,是恋母情结的心理根源之一。再者,在文化大革命 当中,政治运动此起彼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疏离。母亲身上所特有 的柔情,确实能够给苦难中的人们带来慰藉和希望。故此,在作品中塑造理想母 亲形象,想象兼具妻性、母性、女儿性为一体的完美女性,在新时期文学作品中 较为多见。 2.离母宿命 正所谓“男子汉志在四方”,当孩子长大成人,走向远方,离开母亲几乎成 为一种宿命。 张承志《黑骏马》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朴实、善良、博爱的草原 母亲。白发奶奶含辛茹苦的将白音宝力格和索米娅抚养成人。 “伯勒根,伯勒根, 姑娘涉过河水,不见故乡亲人。 ”①奶奶撮合姑娘和小伙在家里结婚,这样姑娘 不用涉河,小伙儿也可以一直陪伴她。却不想,草原上的恶人糟蹋了姑娘,小伙 子愤而走向远方,去追求那纯洁与光明。奶奶过世了,小伙子未曾回来为她送葬, 姑娘远嫁他乡。在命运的安排之下,姑娘和小伙子都离开了,离母宿命似乎在冥 冥之中早已注定。在《黑骏马》当中,草原母亲象征着草原文化之根,它既淳朴、 无私,又掩藏着对黑暗的妥协和退让。小伙子在远方追求光明的同时,也不可避 免地失去母亲的庇护。路遥《平凡的世界》当中,孙少平不顾父母兄弟的劝阻, 执意离开农村,走向城市。远方,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吸引着年轻人前赴后继奔 向其中。母亲,作为生命的起点,无言地接受宿命的安排,在大后方苦苦等待游 子的归来。 离母,不仅代表着距离的遥远,更意味着情感的割裂和分离。随着孩子长大 成人,脱离父母,与配偶组建新的家庭。孩子与母亲之间的亲密关系将逐渐打破, 并转移到配偶身上。倘若未能成功转移,将不可避免地引发母亲与配偶之间的情 感争夺和冲突。巴金《寒夜》当中,母亲与妻子之间的矛盾,缘于对同一个男人 的争夺。这实质上是恋母情结、恋子情节与离母宿命之间的斗争。 当然,离开母亲,斩断孩童时期形成的紧密情感联系,是痛苦不堪的。《黑 骏马》中小伙子离开家乡多年,终于还是回到故乡。在寻找与告解当中,寻求精 神的救赎与安宁。路遥《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与妻子成亲之后,迫于妻子的 压力与父母分家,其内心的痛苦煎熬,被作者反复倾泻于笔端。 《丰乳肥臀》中, 上官金童的恋乳癖,是拒绝与母亲割裂生命根源的极端表现。即便离开了母亲, 对母亲的怀念与记忆将会伴随始终。更有甚者,在妻子身上寻找母亲所具有的慈 爱、柔情、奉献。前文所述中,马樱花、巧珍、黄香久,皆是极具母性的女性形 象。对她们的寻找,显露出男性受难者内心深处与母亲情感的互相牵绊。往往, ①

张承志.黑骏马[J].十月,1982(6) . 33

硕士学位论文

母亲不仅是生理意义上的孕育者,还是心灵的归宿,乡土文化之根。离母宿命与 潜意识当中的恋母情结相交织,必然带来情感的纠葛和痛苦。而这印记,将会伴 随我们的一生。

三、赞歌与悲歌 新时期以来,女性创作主体笔下的圣洁母亲形象遭到颠覆和解构,铁凝、池 莉、方方等女作家审视女性人性深处的黑暗面,以往罕见的恶母形象集体登陆。 与之相反的是男性作家对“母亲神话”的继续坚守。母性崇拜、奉献与赞歌、苦 难与悲歌,是男性“母亲神话”建构中最为重要的三大基石。 1.母性崇拜 千百年来,关于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流传至今。大地之母女娲, 被赋予了开天辟地的神力和繁衍后代的功能。神话是对当时社会形态的曲折表 达,女娲便是女系社会部落首领的化身。在远古母系社会中,女性主要从事采集 和编织,男性负责狩猎。采集、编织相对于狩猎更具稳定性。子女主要由女性负 责抚养。故此,“人但知有其母不知有其父”,女性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和主导权。 虽然母系社会之后被父系社会所取代,但对于母亲的崇拜,由血缘世代传递,潜 藏在人类的潜意识当中。中国传统社会,女子虽然地位低贱,但历代统治者均宣 扬孝道。恭敬侍母,是为人子女之根本。 母性崇拜之根源在于生殖崇拜。远古时代,灾难横生,繁衍生命、种族延续 的重任由女性所肩负。丰乳肥臀,一直是女性生育能力的外在象征。在封建社会, 拥有丰乳肥臀的女性,在婚姻市场上处于优势地位。子嗣繁衍,人类存亡系于母 亲身上。由此产生的生殖崇拜以及母性崇拜,始终存在于文化记忆之中。新时期 小说中,对女性的生殖崇拜,依然是“母性神话”构建中的重要一环。张承志《黑 骏马》中的蒙古额吉,亦是孕育生命的母神化身。白发额吉养育了索米娅和白音 宝力格,她热爱每一条生命。用她自己的奶喂活的羊羔能排成一排,她养活的马 驹子是草原有名的好马。对生命的珍重,使她认为“知道索米娅能生养,也是件 ①

让人放心的事呀” 。即便是对恶人的生命,她也不忍伤害。婚后的索米娅,生 养了三个儿子。像母亲般照料学校的学生,俨然是草原额吉的化身。莫言的《丰 乳肥臀》,是献给母性生殖崇拜的一首赞歌。小说主人公上官鲁氏拥有丰乳肥臀 和强健的生命力。在丈夫失去生育能力的情况下,她向男人“借种”生下八个女 儿和一个儿子。在饥馑年代将一大群孩子抚养长大(子辈以及孙辈)。战乱、饥 饿、生离死别未曾击倒这位伟大的母亲。丰满的乳房,象征生命的供养,孕育着 生生不息。小说中,与承载苦难的大地母神相对应的是阉割的父性社会。上官鲁 ①

张承志.黑骏马[J].十月,1982(6) . 34

性别诗学视阈下的异性想象——新时期小说中的男女形象比较研究

氏的丈夫、公公均显示出生命力的孱弱和不堪一击。她的儿子上官金童,陷于“恋 乳癖”之中,终生未曾“断奶”。 女性的贞洁一直为父权话语所管制,但在特殊情况之下,亦得让位于种族延 续和生殖崇拜。上官鲁氏“借种”生子。《白鹿原》中白孝义媳妇,结婚多年未 曾生育。冷先生建议其去一回“棒槌会”(棒槌神会日,婆婆引不孕的媳妇焚香 叩拜之后将其蒙面推入指定地点,掩藏在黑暗中的男子拉其交姌。) “棒槌会”虽 未成行,但白赵氏安排兔娃与孝义媳妇交欢,孕育一子。贞洁观念在传宗接代的 使命前,已经无暇顾及。可以断言,只要人类对于种族延续,仍然寄予厚望,母 性崇拜之中隐含的生殖崇拜就将永存。 人类,从洪荒中渡劫而来,繁衍生息,欣欣向荣。创建了史无前例的物质文 明和精神文明。而这一切,根源于生命的繁殖。新时期小说中呈现出的母性崇拜, 实则是人类记忆中生殖崇拜的产物。母亲,作为生命的源泉,值得我们致以最大 的敬意。 2.奉献与赞歌 母爱,一支唱不完的赞歌。从古至今,人们塑造的母亲形象,绝大部分以默 默奉献者的形象出现。孟母三迁,“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中母亲的操劳, 都曾让读者感怀不已。新时期男性创作主体笔下不乏具有奉献精神的慈母形象。 对母亲的赞颂,既是男性内心深处热爱母亲的自然流露,也是构建圣洁“母亲神 话”的需要。 梁晓声在他的短篇小说《母亲》、 《黑纽扣》中,塑造了平凡、坚忍,在贫困 生活中苦苦挣扎,但仍然怀有一颗良善与助人之心的母亲形象。为了将孩子拉扯 大,母亲在铁路上当临时工出卖体力。烫伤、砸伤,如家常便饭。为了省一点车 费,总是徒步回家。就着昏暗的灯光补缀衣物,熬坏了双眼。生活的困窘并不曾 打败母亲,生性乐观的她用自己的血肉喂养着孩子们。待孩子羽翼丰满之时,母 亲早已精力透支,百病缠身。《黑骏马》中索米娅为了女儿,不惜放弃自己的爱 情。《平凡的世界》中孙兰花在丈夫缺席的境况中,为了一双儿女,拼死拼活, 田间地头卖力苦干。莫言《粮食》 , 母亲将磨坊中的粮食生吞下,又用催吐的方 式将粮食取出,以此延续孩子的生命。莫言《丰乳肥臀》当中,上官鲁氏宁愿自 己的血肉被吸干,也不忍心给“恋乳症”儿子断奶。史铁生《务虚笔记》中,少 年 Z 和 WR 的母亲,为了儿子的前程,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奉献,是母亲的代名 词。母亲似乎总是习惯于交付自己的一切来换取孩子的安康。 母亲的奉献,是母性自然的流露。女性的天性中存在母性,并随着年龄的增 长而加强。母亲与孩子爱的互动和奉献,不但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女性也在付出中找到给予的快乐,获得生命的丰盈。这是母子关系中最为理想的 状态。但古代男权社会,往往以纲常礼教对妇女进行驯化。“当我们对男权文化

35

硕士学位论文

进行深入清算后,发现男权文化仅仅把女性当作传宗接代和泄欲的工具,总是强 ①

调母性天职来压抑女性自我多方面的生命欲求。” 母亲,总是处于圣坛之上。在 母亲的奉献和赞歌当中,读者很难发现母亲作为一个女人的真实的生命体验。女 性一旦进入婚姻,即充当着妻子、母亲、儿媳的角色,却唯独失去自己本身。对 于母亲的奉献,主流话语以赞歌的形式将以表彰,并以此树立规范。一旦母亲的 生命欲求跨出界限,则对其进行口诛笔伐,道德围剿。这在事实上拘囿了母亲的 生存空间,将其限制在母亲的角色之中。并对母子、母女之间的自然亲情产生破 坏作用。母亲在压制中沦为女奴。异化的母亲,在特殊的条下,可能对压制产生 反拨,对儿女产生压迫性作用。而这,也是新时期以来,“恶母”形象产生的原 因之一。例如《玫瑰门》当中的司猗纹,在向男权社会复仇的同时,也充当了迫 害外孙女的凶手。因此,尊重母亲的付出,理解母亲作为人的需要,为母爱地真 情流露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是我们能为母亲所做的最重要的事。只有如此,母 爱才能健康的流动,充盈而富有生命力。 3.苦难与悲歌 现代文学当中,不乏苦难的母亲形象。鲁迅《祝福》中,祥林嫂饱尝失去独 子的痛苦;蹇先艾《水葬》中,老母在家苦苦等待孩子回家,却不知儿子早已命 丧黄泉;柔石《为奴隶的母亲》中春宝娘沦为生育的工具,被迫典卖,无论何去 何从,总是难以摆脱与孩子分离的厄运。在对母亲苦难的描写中,作者揭示了封 建制度的残酷和封建道德的虚伪,展现原始乡俗的野蛮和血腥,以此表达对母亲 艰难的生存境况的关怀。 在苦难中塑造母亲的崇高形象,是男性创作主体笔下常见的写作范式。在新 时期小说中,对母亲苦难的关怀依然是作家创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韩少功《爸爸 爸》是 80 年代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文化寻根,寻出的却是传统的弊根。书中 主人公丙崽,疯傻、丑陋、愚昧。父亲弃家而逃,丙崽母亲带着傻儿艰难求生。 她泼辣、粗野,不似一般母亲慈祥温和。但这正是她保护孩子赖以生存的盔甲。 余华的《活着》中福贵的妻子家珍,在一贫如洗的日子里拉扯一双儿女。却先后 遭受儿子惨死、女儿难产而死的变故。这位传统的贤妻良母,在病痛中含恨而终。 莫言的文学世界—高密东北乡中最为闪耀的女性形象是苦难的母亲。 《丰乳肥臀》 中的上官鲁氏,因为一连生下七个女儿而遭到丈夫的毒打,公婆的斥责。重男轻 女、传宗接代的封建思想犹如沉重的枷锁,使母亲步履维艰。好不容易“借种” 生下儿子,丈夫和公公死于日本人之手,婆婆疯傻,只得一肩挑起重担。时代的 动荡、饥饿威胁着上官鲁氏的生命,儿女的自相残杀、相继离去摧残着她的灵魂。 她的一生,苦难如影伴随,未曾给予些许喘息的时机。面对苦难,上官鲁氏展现 出顽强的生命力。她大胆“借种”,以反抗封建男权社会的迫害;她直面死亡, ①

李玲.中国现代文学的性别意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36

性别诗学视阈下的异性想象——新时期小说中的男女形象比较研究

以求得生命的超越。喑哑的母亲悲歌,承载一切,也消弭一切。 母亲总是与苦难相连。在贫瘠的生活中庇护儿女的艰难,孩子长大离母的宿 命,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无情压迫等等。都是构成母亲苦难人生的重要内容。母亲 的苦难是物质贫乏和精神重压双重作用的结果,物质的匮乏尚且可以克服,精神 的打击往往成为压垮母亲的元凶。母亲的苦难之中反映着时代的病症。时代的动 荡以苦难的形式施加在母亲的身上。廓清封建男权思想对母亲的压迫,关注母亲 艰难的生存状况,改善母亲的生存条件,是我们回报母亲的最佳方式。而男性创 作主体通过苦难来塑造崇高的母亲形象,唱响关于母亲的赞歌。一方面表达了他 们对于母亲的尊敬和热爱,也在无意当中为母亲套上了道德的枷锁,是男权话语 更为隐秘的表达,我们当引以为戒。我们期待,女性能够以个体的身份言说自己 的生命体验,而不仅仅是一个苦难的母亲。

37

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女性视阈下的男性形象

新时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女性意识重新觉醒。女性文学快速复苏并 走向繁荣,出现了一支“四世同堂”的女作家队伍。一时之间,星光熠熠,交相 辉映。80 年代初,她们开始打破长期以来“男女都一样”的性别秩序,让女性 从“女性雄化”中走出来,恢复女性的面貌和真身。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文学 中对“真正男子汉”的追求。我们可以在不少女性创作主体的笔下,见到“男子 汉”的伟岸身影。而至 90 年代,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转型,消费时代 的到来,以及女性对男性理解的深入,覆盖在男性“镜像”中的光环逐渐失落。 女性创作主体的关注点逐渐转向男性负性面的批判,而女性文学中的“理想男性” 也被一群“庸常男性”甚至是“坏男人”所取代,展现的是一个坍塌的男性世界。 当然,这便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是性别差异之下的与真实相差甚远 的性别想象的产物。 需要特别声明的是:父亲,女性生命中第一个,也是最为重要的男人,对女 性创作主体的影响至关重大。因此在本论文当中,笔者将父亲作为与贤妻良母相 对应的特殊男性形象,列入论文的讨论范围。父亲,他既是女儿的仰慕者、依靠 者,同时也是传统父权的代表,是批判的对象。故此,新时期女性作家文本当中, 对于父亲的想象,呈现出正与反、恋父与审父、弑父与寻父复杂交织、斑驳杂陈 的态势。

第一节 “理想男”想象 爱情婚姻的完满,一直是女性们几千年来共同的愿望。随着特殊政治时期严 苛的性别秩序的崩溃,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对于婚姻和爱情的思考自然成为女 性创作主体所关注的重点。而“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次妇女解放运动因未能 伴随一场深刻的性别文化洗礼,使得积淀几千年的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主女 ① 从等集体无意识未得以彻底清理。” 80 年代初文学中出现的“寻找男子汉”现

象,实质上未能逃出男性中心文化的藩篱,在对“男子汉”的寻找、依恋和仰慕 中,依然流露出对男性的依附。不过,相较于性别失落的“十七年”和无性的“文 革时代”,女性勇敢地袒露心扉,反抗世俗社会对于爱情阻隔,追求理想中的男 性形象,显示对理想男性的镜像认同,是女性觉醒之后的自主选择,依然带有进 步意义。更为重要的是, “‘寻找男子汉’话语除了与关注两性差异的性别编码原 ①

任一鸣.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简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5. 38

性别诗学视阈下的异性想象——新时期小说中的男女形象比较研究

则相关外,还联系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民族国家的‘主体’重建及与此相关 ①

的社会重新秩序化问题” 。在政治一体化时代,男性意识被国家意识形态所打 压, “父法”在“党法”的的争夺中落败,不少男性因此被“阉割”、 “去势”。 “寻 找男子汉”,寻找的是缺失已久的男子汉阳刚之气,而这,关系着民族国家的强 健。

一、精英男人 新时期之初,在对人性、人道主义、启蒙主义的追寻潮流下,知识分子重新 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边缘走向中心。而那些精英男性知识分子形象,他们同 时也作为受难英雄、正人君子、成功人士成为女性的偶像形象,负载着女性创作 主体的审美理想和性别想象。寻找真正的“男子汉”,重构男性“主体”,也是女 性憧憬美好爱情和婚姻的需要。 1.受难英雄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思想解放的潮流在 文坛涌动。觉醒的女性创作主体将目光转向了“文革”这场大灾难。在对历史的 反思、对人道主义的追寻的指引下,受难英雄成为女性创作主体着力刻画的人物 形象。受难英雄们是智者和勇者的化身,理想和情操的坚守者,他们遭受苦难而 又超越苦难,苦难最终造就了他们。与此同时,受难英雄们还是有血有肉的恋人, 他们在磨难中坚守爱情的忠贞,保持着道德和情感的双重纯洁。 宗璞《三生石》 (《十月》,1980 年第 3 期)中的方知,出身于贫苦的农村之 家。是中国共产党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给了他读书学医的机会。方知立志要做 党的好儿女,他积极汇报自己的思想,却因此被指责同情右派分子,从此蒙上政 治上的“污点”。十年浩劫期间,医院也无可避免地陷入运动争权的风波之中, 方知在身受排挤迫害时也不忘救死扶伤,深受病人的爱戴。因为不愿同流合污, 方知被当权派以莫须有的罪名限制自由。心系菩提的他,不惜跳楼,导致自己身 受重伤。方知,是一个理想的信奉者和坚守者。作为一个文弱书生,他保存内心 的良知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用韧性的精神与荒诞的时代之恶相抗争。有道是“未 曾出土便有节,纵使凌云仍虚心”,作者通过方知这个受难英雄形象彰显了人性 的优美和爱情的坚贞。这是对十年浩劫的反拨,是人道主义的复归。戴厚英《人 啊,人》(1980)中的何荆夫亦是一个历经磨难尤不改初衷的受难知识分子。他 因为同学鸣不平而被打成右派,开除学籍。在漫长的流浪生涯中,何荆夫深入普 通百姓的生活,在与下层人民的交往实践中找寻真理和信仰。作为文革的受害者,



孙桂荣.性别诉求的多重表达—中国当代文学的女性话语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154. 39

硕士学位论文

经过痛苦的思考和蜕变,他的回答汇集于《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一书当中。 经历磨难,重新起步。何荆夫在经历了曲折的心理历程之后仍然保持着一颗坚持 真理的赤子之心,续接五四人道主义传统,展示出受难知识分子的铮铮风骨。韦 君宜的《洗礼》 (《当代》,1982 年第 1 期)中的王辉凡则是一个成长中的老干部。 他曾是热情洋溢的地下党员,也曾陷入官僚主义的盲从当中。文革于他而言是一 场从肉体到灵魂的洗礼,苦难的打磨使他觉醒忏悔,终以“临危莫爱身”为信条 投入火热的工作当中。相较于方知、何荆夫而言,王辉凡的精神搏斗历程显得更 加曲折而惊心动魄。作者超越单个人的伤痕和苦痛,将触角伸到了广阔的社会现 实和历史思考当中,捕捉迷狂时代知识分子心灵的嬗变。试图通过这场精神的洗 礼,拨开历史的迷雾,轻装前行,创造崭新的未来。 女性创作主体在对受难英雄的塑造中呼唤久违的人道主义,积极参与对于历 史的反思,展现出对于历史和现实的高度责任感。此时的女作家们与男作家一道 奋战在 80 年代的人道主义思潮之中,追求人的价值,肯定人的尊严。她们倾向 于站在“人类”这一统一的战线来反思历史关注现实。在此时期,女作家内心深 处性别意识的复苏蕴含在人道主义的追寻之中,具有独特的时代风貌。 2.正人君子 正气正派,富于人格力量和魅力的知识分子无疑是女性心目中完美的“英杰 男人”。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男性往往以君子的形象要求自己。 “富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出自《孟子·滕文公下》)。道德的纯 正、意志的坚定,在特殊的历史年代显得更加的弥足珍贵。对正人君子的呼唤, 是对文革中扭曲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反拨,也是向传统“男性气质”的复归。在这 复归之中,依然蕴含着传统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集体无意识,流露出女性创作 主体内心深处的依附、跟从心理。 张洁,是新时期率先在作品中塑造正人君子的女作家之一。《爱,是不能忘 记的》 ( 《北京文艺》,1979 年第 11 期)中的老干部虽然不再年轻,却仪表堂堂。 “他给人一种严谨的、一丝不苟的、脱俗的、明澄得像水晶一样的印象。”此外, 他超出常态的人生经历、活跃的思维、工作的魄力、艺术的素养等等,都令主人 公钟雨倾心不已。外表的刚正、人格的魅力、遭受迫害时绝不妥协、爱情的专一, 几乎所有男性的美德都加诸于老干部的身上。而这样的男人无疑是女性爱情幻想 中最为理想的对象。是传统社会中君子形象的再次降临。值得注意的是,女作家 在追寻真正的爱情、寻找爱的权利的同时对传统道德提出了拷问。没有爱情的婚 姻既违背人性,也非道德。对男权社会传统的无爱婚姻,提出了挑战,具有振聋 发聩的作用。小说中,老干部的英杰男人形象实则是理想爱情的化身。女主人公 钟雨体现着新旧文化的交融,她既有大胆反抗的一面,也有对男性柔弱顺从的一 面。对老干部的爱恋离不开对他的崇拜。她认为如果没有崇拜,爱情连一天也难

40

性别诗学视阈下的异性想象——新时期小说中的男女形象比较研究

以维持。这正是传统男权话语对于女性择偶观念影响改造的结果。 对正人君子形象的塑造,不仅出于女性爱情幻想的需要,同时也蕴含着改革 社会、寻求光明的政治诉求。张洁《沉重的翅膀》(1981)描绘了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的改革风云。在改革与反改革的争夺中,塑造了郑子云的这个高瞻远瞩的 政治家形象。郑子云公而忘私、正直坚定、具有远见卓识,是站在改革前沿中的 英杰男人,与时代的激荡相呼应。而厂长陈咏明则是一个不会为任何事情屈服, 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富有干劲的实干者。他们应时代的潮流而生,体现了女作 家对于历史的反思和现实的关注。 正人君子形象的大量出现,暗合了知识分子从边缘走向中心的历史契机,也 是女性性别意识复苏之后,对“男子汉”的追寻的结果。他们是人格优秀者、事 业的强者、爱情的优势者。而对他们的镜像认同,既是对优秀男性的呼唤,也是 女性内心深处独立意识尚未完全建立的体现。 3.女性偶像 刚刚从建国后“男女都一样” 、 “女性向男性靠拢”的性别秩序中走出的女性, 在“回归女人”的潮流之下,开始审视自身, “女性雄化”的性别气质遭到摒弃。 但“回归女人”实则是“回归传统”,复归的女性在潜意识当中仍然保留着大量 传统依附心理。她们渴望一个伟岸的男子汉,在他的带领之下,实现女性对于理 想爱情的追求。在此种心理之下,女性笔下的受难英雄和正人君子往往成为女性 偶像,她们是女性的引领者和爱情价值的赋予者。女性意识复苏的女性创作主体 的内心深处依然潜在着英雄美人或才子佳人等传统性因素,传统与现代在其脑海 中杂然相陈,并对其文学创作产生影响。此外,在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人道主 义作为新的话语取代了当代文学前期流行的阶级斗争“母题”,知识分子的地位 直线上升。“男性知识分子不但代替工农大众的社会身份取得了意识形态的合法 性,而且获得了爱情言说的合法性,由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主流叙述中工农大众 ①

面前的 ‘爱情失败者’,一跃成为性别领域中的胜利者。” 在女性创作主体笔下, 女性偶像主要由受难而不失坚贞的知识分子所担任,作者通过他们为女性的人生 价值和爱情价值赋予意义。 宗璞《三生石》中的方知,亦是一个融正直与痴情于一身的女性偶像。他的 出现,软化了菩提被苦难覆盖的日益坚硬之心,赐予她爱情的甜蜜。他是他肉体 和灵魂的拯救者,两者在相互扶持之中共同抵御时代之恶对于健康人性的侵蚀。 戴厚英《人啊,人》当中的何荆夫,无疑是最为典型的女性偶像。残酷的政治运 动,没有将其最初的理想打磨掉,反而愈加晶莹而坚贞。在极富传奇色彩的流浪 生涯中,何荆夫以一个冷静的思考者的身份,洞悉荒诞时代的疯狂。他试图寻找



王宇.性别表述与现代认同—索解 20 世纪后半叶中国的叙事文本[M].上海:三联书店, 2006,132—135. 41

硕士学位论文

能够拯救家国的良方,并最终将其对于人道主义的思考汇集于著作之中。相对于 孙悦曾经在政治上的迷失而言,何荆夫显得清醒得多,并在事实上担任了她精神 的引领者。带领她反思历史、反思自我,冲破极“左”路线封锁,执着追求真理, 走向思想的解放。何荆夫不仅是孙悦思想上的引领者,同时也是其爱情价值的赋 予者。他的爱情,是隐忍、克制、牺牲和等待。萌芽于学生时代,受辱于政治运 动,发酵于流浪生活。二十年过去了,何荆夫沉醉于这段柏拉图之恋中始终未曾 放下。何荆夫的身上,汇集着女性性别想象中理想男性所具有的一切闪光点,然 而其理想色彩,亦从侧面显示出其虚幻性。谌容在《人到中年》中塑造了一个为 了爱人不惜牺牲自己的中年知识分子,构建了一种与传统迥异的平等的两性关 系。正是出于丈夫的成全,女主人公才能从琐碎的家庭生活中解放出来,尽情施 展自己的抱负。他无疑是女性幻想中的完美伴侣,女主人公因他而获得事业的成 功和爱情的圆满。女性创作主体将对男性的依附思想隐含在对于女性偶像的刻画 当中。此时的女性,似乎还不能够脱离理想男性的庇佑而独自上路。然而,值得 一提的是,相对于无爱的文革文学,对女性偶像的刻画无疑具有特定的历史进步 意义。至少,与人的觉醒伴随而来的爱的觉醒,使女性的性别意识和爱情诉求获 得了合法的言说机会。 值得补充的是,成功人士成为 90 年代新型的女性偶像。都市小说作家张欣 的笔下,不乏这样的成功人士。他们大多是成功的商人、官员或政治家。与受难 英雄和正人君子迥异,成功人士的吸引力主要来自于金钱实力和政治地位,他们 能够为女性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成功人士的风靡,契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 是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深化的结果。女性的依附意识同样蕴藏其中,不言而喻。

二、阳刚汉子 在女性创作主体笔下,与知识分子相对应的是一群具有血性和野性的阳刚汉 子。相对于精英男人而言,他们是民间立场的代表,底层叙事的胜利。阳刚汉子 的塑造洋溢着对阳刚美学的呼唤和对生命力的崇拜,同时也是女性深层心理中受 保护意识投射的结果。 1.血性汉子 新时期之初的“寻找男子汉”话语在性别意义上恢复的是被“党法”打压的 ①

男性本位主义,在政治意义上则是恢复民族国家主体被弱化的男性性别支撑。 在 政治一体化年代,不仅仅是女性意识一片沉寂,以个体男性为代表的父系话语同 样处于压抑状态,个人意识泯灭于集体主义当中。因此, “寻找男子汉”,寻找 ①

孙桂荣.性别诉求的多重表达—中国当代文学的女性话语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155. 42

性别诗学视阈下的异性想象——新时期小说中的男女形象比较研究

的是缺失已久的男子汉阳刚之气,并试图将男性从之前的“党法”的打压中解放 出来。在这样的性别呼声之下,不少女性创作主体笔下出现了血性汉子形象。他 们的活动空间多处于底层或民间,表现出强势生猛,敢爱敢恨,亦正亦邪或本真 淳朴的性格特质,他们的存在能够为女性提供“坚实的肩膀”。无畏,是其最为 显著的精神特征,正是在他们的带动之下,疲软的心脏再次有力地跳动,整个社 会展现出强劲的力量。 张洁在《沉重的翅膀》(1981)当中为读者塑造了一群不流于俗,极富个性 的工人形象,他们正是改革时期的血性汉子的典型代表。正直而深谙管理才能的 杨小东,倔强任性却不失仗义爽快的吕志明,吊儿郎当却又目光独到的吴宾,朴 实无华踏实肯干的小宋等等。他们都是工厂最底层的小人物,但是在他们的身上, 蕴含着着打破陈规的勇气、敢想敢干的魄力。他们是新时期工业改革事实上的主 力军和平民英雄。与处于高位的改革者和官员相比,他们或许缺乏思想和理论的 武装,他们显得有些莽撞冲动。然而,在质朴的外表下是活泼泼的创造力在奔腾 涌动。而这,恰好是百废待兴的中国最为需要的新鲜血液。这群血性汉子的刻画, 流露出女性对于社会转型的高度责任感,表达了女性渴望参与社会改革的内在诉 求。张抗抗《北极光》 ( 《收获》 ,1981 年第三期)中的工人男友曾储是另一种符 合女性期待的血性男儿。他有着粗壮的身体,朴实动人的歌声,他心地纯正而热 情聪颖。他是历史的负重者,从苦难中穿越而来,然而却没有让黑暗在自己的心 灵上留下阴影。正是那种对未来的热情、对理想的坚守以及踏实的生活态度强烈 地吸引了苦闷中的芩芩。在《北极光》中,女性开始以主动的姿态寻找想象中的 完美伴侣,对北极光的寻找即是对爱情的向往,曾储的出现是对女性幻想的成全。 迟子建《亲亲土豆》中的秦山是一个善良朴实的农民,他以其本真淳朴打动读者 的心。身患重病的秦山,既不忍拖累妻子,也难以割舍与土地的牵绊,竟然逃离 医院返回家中劳作。土豆,既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也是亲情、爱情的联 结。他虽则早逝,然而其情其爱萦绕在妻子的身边,陪伴她度过寒冷的严冬,为 其提供“坚实的肩膀”。秦山,以其短暂而带有悲剧色彩的一生为读者演绎了何 谓铁血柔情,夫妻情深。 2.阳刚美学和心理投射 对阳刚汉子的推崇,是文化记忆当中阳刚美学和女性内心深处心理投射双重 作用的结果。以阴阳为基本,演绎宇宙万物之化的奇书《周易》中记载道: “乾, 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上古人民以阴阳对应男女两性,理 想男性以阳刚为美,女性则以柔顺为德,刚柔相济,阴阳相调。《周易》当中的 刚柔观念对后来的儒道两家均产生重要影响,其阳刚观念为儒家所继承。在“废 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封建时代,儒学成为官方显学,儒学所信奉的阳刚美学自 然在中国的传统审美观念当中打下深深的印记。此外,在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传

43

硕士学位论文

统农耕社会当中,男性是家庭的支柱和保障。他们必须拥有强健的体魄、坚强的 意志才能一肩挑起生活的重担,保护自己的妻子儿女不受外力所侵。女性潜意识 当中的受保护意识反映到阳刚汉子的性别想象当中,对传统男性阳刚气质的颂扬 中隐含着实用主义原则的诉求。 历史新时期的女性创作主体相较于传统妇女而言,在政治和经济上取得了与 男性平等的地位,女性意识和主体意识也在不断觉醒复苏当中。然而,打入文化 血脉当中的男性阳刚观念依然在她们的身上留下难以厘清的印记,并对其创作产 生深远的影响。她们渴望充满阳刚之气的男子出现在其生命当中,给予其强有力 的保护和精神抚慰。张曼菱在小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后改编为电影《青春 祭》)中为我们塑造了一群带有异族和原始气息的男性,并借此展现出对野性美、 “原生态”美的怀念与推崇。故事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当革命的激流席卷中 国的绝大部分地方之时,偏远山区的傣族小寨子还保留着其一贯的宁静。在这一 片世外之地,在傣寨老辈人心目当中,小伙子就应该活泼勇敢。正是在这样的审 美观念之下,傣寨男子们大多威猛剽悍。毫无疑问,小说中“大哥”便是其中的 杰出代表。他如山般沉静温厚,沉默中埋藏着无穷的力量,就连为害四方的豹子 也成为“大哥”的猎物。可以说,相较于当时在政治运动中被批斗、被“党法” 无情阉割的萎靡男性,“大哥”的身上所特有的阳刚之气显得弥足珍贵。是这远 离革命风暴的偏远之地给予它以成全和保护。就连下放的男知青,也在其中得到 了恢复,知识青年们手中的匕首,即是明证。自从“大哥”回来之后,“我”便 不再害怕,曾经的惶恐不安都消失了。作为漂泊天涯的女子,我在“大哥”的身 上找到了失去已久的安全感,传统女性所特有的受保护意识在我的心中生根萌 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何尝不是女性创作主体内心愿望的隐秘表达。在人人 自危、人情冷漠的动乱时代, “大哥”式的阳刚汉子无疑是精神支柱的实体象征, 代表着女性对于安全与稳定的向往。 3.生命力崇拜 对阳刚汉子的欣赏当中隐含着对原始生命力的崇拜。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 生命力强健与否关系着人类种的存亡和血脉的延续。然而与生命力有关的性,在 传统文化当中一直处于比较隐秘的位置,在文学作品当中也难以窥见其踪迹。经 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文化洗礼,性的禁忌在郁达夫的笔下率先被打破。然而,随 着政治一体化时代的来临,性的控制愈发严苛。文学进入新时期,较为宽松自由 的思想环境,使女性创作主体勇敢地将目光转向了与性有关的生命力崇拜。她们 试图通过自由奔放的生命力,生生不息的精神来表现对传统文化压抑的反拨。在 她们的笔下,性被赋予了反抗的意味。女作家们以性的自由向特殊时代的政治威 权和思想禁锢提出挑战。 王安忆《岗上的世纪》被研究者谭桂林认为是中国新时期文学中的第一部纯

44

性别诗学视阈下的异性想象——新时期小说中的男女形象比较研究

粹的性爱小说,它以极大的热情歌颂了男女之间的自然性爱以及由此而迸发的强 大的生命力量。女知青李小琴利用女人的美貌与风情勾引小队长杨绪国,企图据 此得到招工进城的指标。两人的性爱角逐始于个人私利的追寻,然而随着交流的 深入和感情的日益深厚,他们意外地从有性无爱进入到了性爱相融的佳境。在性 的滋润之下,杨绪国的身体得到更新而显得朝气蓬勃,李小琴也被唤醒了,成为 一个真正的女人。他们尽情享受性爱所带来的极致快乐,甚至愿意为此付出生命 的代价。在这里,性褪去了以往传宗接代的使命,显示出强大的创造力和生命活 力,性的愉悦提升了男女双方的生命品质,使他们实现了自我的更新和蜕变。在 两性的融合当中,自由的奔放的生命力在升腾。故事到达高潮部分,李小琴之所 以献身的目的被作者有意搁置,他们在小岗村投入到与世隔绝的性爱狂欢之中。 王安忆成功地通过杨绪国自由奔放的生命力完成了对封建宗法社会传统性文化 观念的颠覆。大杨庄世代相传,代际森严,无疑是一个封建宗法关系极为严密的 村庄。作为乡村的领导,杨绪国深受传统性文化观念的影响,认为性爱仅是传宗 接代的工具。在与李小琴越出社会规范的性爱角逐中,杨绪国逐渐克服自身性心 理障碍的过程实则就是其反叛传统的过程,更是其被压抑的生命力重新萌发丰盈 的过程。在《岗上的世纪》当中,作者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自由性爱的肯定,其 实质是对原始生命力的礼赞和崇拜。在这蓬勃生命力之中,蕴含着摧毁一切限制 的力量,足以对传统性文化观念发起有力的冲击。王安忆并不孤独,不少女性创 作主体亦通过阳刚汉子的塑造表达其对原始生命力的思索。

三、附丽与失落 在对理想男子汉的想象与寻找当中,女性们很快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随 着双方了解的加深,她们惊奇地发现,理想男性实际上扮演着拯救者和伤害者的 双重角色。褪去偶像的光环,幻象的虚无,男性神话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落和颠覆 的境地。 1.双重性 女性创作主体在热情洋溢地想象理想男性的时候,也将其身上所特有的双重 性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女性偶像一方面作为女性的启示者与拯救者或吸引者与征 服者而存在,然而另一方面又使得女性自身的价值丧失。所谓“成功的男人背后, 往往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个失败的女人。在这样的 境况面前,女性既庆幸于理想男性宽阔的肩膀可为其遮风挡雨,然而也不得不安 于其附属的地位。当然,这种展现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从不自觉地表现慢慢 走向有意识地披露。 透过张洁的创作轨迹,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感知这种过程的转变。在早期作

45

硕士学位论文

品《爱,是不能忘记的》中,老干部刚正、不屈而又专一,正是张洁竭力塑造的 理想中的爱人形象。然而,他带给钟雨的是二十多年的柏拉图苦恋。他一方面作 为女性的“守护神”和庇护者存在,另一方面又往往扮演了伤害者和“抛弃者” 的角色。女性在精神上附丽于他,但也得独自品尝失落的苦楚。在这场精神苦恋 中,老干部是钟雨精神上的“守护神”和庇护者,同时也用爱情给予她最刻骨铭 心的伤痛。在《沉重的翅膀》中,张洁对陈咏明与郁丽文的情感模式无疑是赞同 和嘉许的。他的存在,是郁丽文的依托与支柱,也为其爱情赋予价值和意义。然 而不可忽视的是,在这场爱情的角逐当中,两人的平衡早已被打破。与陈咏明的 忙碌相对应则是郁丽文无尽的等待。郁丽文的生命意义被寄予在爱情之上,而她 沉沦其间,早已丧失了两性关系之中的主动权。郁丽文在新女性的外表之下扮演 的是传统贤妻良母的角色。此外,郑子云与夏竹筠的婚姻,从另一角度阐释了理 想男性在情爱中的无力。郑子云在事业上意气风发,然而却在个人婚姻的浅薄与 苍白中无计可施。他严格履行丈夫的义务,却也无法掩盖夫妻之间貌合神离的事 实。夏竹筠处于丈夫的保护与庇荫之中,沦为一个外表精致思想不堪的庸俗女子。 女性本身所应有的价值与尊严在夏竹筠的身上消失殆尽。这个时期的张洁,沉浸 在对“理想男”的幻想中,她深情地呼唤着理想爱人的到来,但是在叙述中依然 不自觉地流露出对其双重性的质疑。这表明,即便面对着梦寐以求的爱情,作家 依然保持着一种本能的警惕。 而随着张洁对男性的了解加深,幻想中的男性神话走向颠覆,她对“理想男” 双重性的披露便由无意转为有意识的表现。后期作品《无字》通过胡秉宸形象的 塑造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事业成功男人在爱情婚姻中的冷漠与虚伪,以及他给女性 带来的伤害。可以说,随着女性自我意识的复苏和成长,其审视男性的眼光也愈 加挑剔。“理想男性”双重性的展示、神话的失落,正是女性不满足于其附属地 位,勇于发声、勇于追寻的产物。 2.偶像与幻象 对于理想爱情婚姻的渴望早已融入女性的血液当中,并在无形当中生成为女 性的“集体无意识”。随 80 年代初“寻找男子汉”浪潮而来的对于“理想男”的 刻画,充分展示了女性内心隐秘的愿望。然而充满女性性别想象色彩的完美爱情 偶像,一旦进入实际的婚姻生活之中,则不可避免地走向破灭。偶像在日常生活 中的褪色和虚幻性使女性创作主体猛然发现,所谓的爱情偶像本身不过是女性心 造的幻影。 张抗抗在《情爱画廊》中塑造的周由这一“男性形象代表”貌似真实实则虚 幻,貌似现代实则传统,貌似唯美实则媚俗。水虹和阿霓对周由的爱恋之中掺杂 着白日梦色彩,她们沉浸在周由所营造出来的艺术的幻境当中,那与其说是对周 由的爱情不如说是对艺术的憧憬仰慕之情。周由和水虹所追求的自由而无所羁绊

46

性别诗学视阈下的异性想象——新时期小说中的男女形象比较研究

的情爱模式,在事实上也缺乏现实的根基。如此一来,他们便只能切断与整个世 界的联系,沉浸在自己的乌托邦情爱世界里,在传统的隐逸文化当中寻找灵魂的 出路。值得一提的是,在小说中占据较大篇幅的性爱描写,虽然具有诗性的色彩 且以浪漫唯美的方式呈现,但其内核仍然缺少哲思的厚重,在唯美的情境当中流 露出些许的媚俗。 新时期以来,张洁率先在作品中寻找理想男性,也首先对其提出质疑。她的 《无字》以敏锐的眼光,犀利的笔墨揭开了蒙在男性偶像身上的唯美面纱,打破 了幻象的虚无色彩,使其呈现出狰狞的底色。作者对于偶像与幻象的思考在作品 中由胡秉宸和顾秋水两个男性人物予以体现。世家出身的胡秉宸是一位常年从事 地下工作的老共产党员员,他有勇有谋、英俊潇洒、气度不凡。父爱极度缺失的 吴为被他的英雄气概和风度所折服,陷入了宗教般虔诚的爱恋当中。他是她的信 仰,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她愿意为此付出一切。令读者深感意外的是,所谓的 革命英雄在两性关系当中竟然被自私与冷漠所异化,爱情成为他自保和利己的工 具。吴为和胡秉宸相恋、结婚、离婚的过程,既是他特有的偶像面具被撕裂的过 程,也是她信仰崩溃的过程。相较于胡秉宸的伪善与道貌岸然,顾秋水显然是一 个彻底的流氓主义者。如果说在胡秉宸的身上依然残留着一丝幻想,那么顾秋水 则以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将这幻象打碎在读者的面前。不论是抛弃妻女、家庭暴力 还是在妻女面前公然性交,顾秋水“坦然”的将最丑陋的一面予以展现,以无耻 而卑劣的面目宣告男性偶像的破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女性偶像的破灭,幻象 的呈现,表明女性一直处于在成长进步当中。当她们终于对曾经寄予厚望的男性 失望,找寻自我的道路才能真正开始启程。 3.男性神话的失落 随着“理想男”双重性的揭露、偶像与幻象的破产,男性神话的失落成了每 个女性都必须面对的艰难处境。 王安忆在《叔叔的故事》中通过二重叙事完成了对叔叔这个“受难英雄”的 无情颠覆和解构。“叔叔”的人生轨迹大抵可以用“离家、受辱、归来”的模式 进行概括。因为“笔祸”而落难于小镇,受尽屈辱,最终又通过写作而闻名全国, 实现自身境遇的反转。作为红色革命文化影响之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叔叔的成 长经历与思想塑造均被打上了时代的印记。他既承受了历史给予的苦难,也因此 而重获荣光。在 80 年代的主流文学话语当中,苦难成就了英雄的崇高,他们通 过苦难的考验而为自己正名。然而这只是故事的表层,王安忆在《叔叔的故事》 中,以一个冷漠的旁观者的态度,重新审视红色革命文化影响下的一代人的命运。 她敏锐地意识到,在大多时候,苦难和屈辱给人带来的不是崇高而是道德的堕落、 灵魂的扭曲、思想的异化。王安忆通过“叔叔”这个形象宣告男性神话的失落和 破产。对叔叔的解构,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首先,与传统男性叙事模式相

47

硕士学位论文

异的是,落难的叔叔并没有坚守信念,反而在挫折中尽情地放纵自己的灵魂和肉 体,这是对男性英雄神话的无情反讽。其次,大姐和小咪的相继离去,德国女孩 的一记耳光,表现出对传统爱情神话的瓦解。最后,儿子的“弑父”之举,彻底 暴露了叔叔内在灵魂的孱弱,是对其精神权威的致命打击。在这三重解构当中, 作者完成了对男性神话的奚落与改写,也完成了对历史的反省与思考。曾经被女 性们寄予厚望的“理想男性偶像”露出了丑陋的面目。 “《叔叔的故事》这一经典文本的出现,标志着女性话语浮出地表,标志着 ①

当代女性文学向女性主义文学衍进有了突破性进展。” 女性创作主体慢慢走出对 “理想男性”的期望,大胆质疑男性叙事之下的牺牲者、奉献者,解构男性话语 所营造的崇高意象。表现出强烈的叙事欲望,竭力争取两性关系中的主动权。这 也为后来女性创作主体笔下的男性形象由高大走向猥琐、卑劣奏响了前曲。

第二节 “坏男人”想象 关于理想男子汉形象的寻找,在女性作家笔下很快走向势微,而对“女性自 我的寻找”成为女性创作主体注目的焦点。女性敏感地意识到男权社会对自身的 限制与压迫,在男女两性的性别对峙中,对女性主体意识的张扬,对男性菲勒斯 神话的解构与颠覆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思想的转变,导致此时的女性文学文 本中的男性形象,一改之前的高大面貌,走向庸常甚至卑鄙猥琐的境地。抽象的 理想被残酷的现实所取代,女性们大胆地对男性中心文化提出挑战,企图从男权 围困的处境中突围而出。

一、 “去势”男 随着女性性别意识、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成长,女性创作主体很快从 “男性 神话”的建构中走出来。撤去光环的掩饰,在女性的打量中,男性的弱点和缺陷 呈现出来。所谓“去势”男,便指褪去神话光环、失去支配地位的男性。在他们 的身上体现了男性阳刚之气的弱化,庸常生活中的凡俗化。 1.阉割与“去势” 阉割与“去势”指涉的是男性阳刚之气的弱化、生命力的萎靡。在传统的性 别秩序当中,男性是理所当然的霸主。男性与女性分别对应着天与地、刚与柔、 阳与阴,男性是权力和力量的象征。女性作为被统治的一方,则居于依附地位。 新时期女作家打破传统的性别规范,大胆展示男性的被阉割和“去势”,他们或



任一鸣.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简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5.

48

性别诗学视阈下的异性想象——新时期小说中的男女形象比较研究

敏感而脆弱,或文弱而迂阔,或善良而无能,是对传统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的颠 覆。对男性的阉割和“去势”书写,与张爱玲小说中男性形象的塑造相对接。 “通 过叙事层面上的对男性人物所作的‘阉割’、 ‘去势’处理,表达她对父亲/男性 权威的贬损,对父亲/男性形象的重新构型。”



凭借此叙事策略,在解构男性

霸权的同时呈现女性的创伤性记忆、缺损性经验,将重压下的女性荒凉世界展现 在读者眼前。 新时期女性创作主体对男性的阉割、“去势”书写,分明继承了张爱玲的写 作传统,并在此基础展现其独特性。王安忆的创作中,对男性的阉割、“去势”, 具有较为典型的代表意义。王安忆《荒山之恋》 ( 《十月》,1986 年第 4 期)中 的男主人公大提琴手气质纤弱,他希望有强大的女人,帮助他克服羞怯,提供依 靠。两个女人, 为了这个“软弱、怯弱的男人,配不上她们的挚爱的男人”,不 惜做出巨大的牺牲。对爱情的软弱和无力,使他“听凭两个女人的争夺,听凭命 运的摆布”。在大提琴手的身上,传统的“男性气质”遭到无情的解构。他虽然 扮演丈夫的角色,却是一个身体和精神都过于孱弱、过于萎靡的无能者。他既无 法为自己负责,也无法为妻子儿女,甚至情人提供一份保障。两个女人主导了他 的生活,甚至他的生死。在两性关系的博弈当中,传统男强女弱的性别秩序被打 破,他是弱者,是需要细心呵护温柔对待的那一个。他在妻子那儿寻找温暖和安 全感,在情人那儿寻找情爱的刺激,而两者皆不可抛的困境,最终使他走向精神 的崩溃和生命的消亡。铁凝《玫瑰门》(《文学四季》1988 年创刊号)中庄坦性 能力的消失;林白《一个人的战争》 (《花城》,1994 年第 2 期)中的 N 情爱无能。 在两性关系的维度上,给予男性致命一击。王安忆《长恨歌》 (《钟山》,1995 第 2~4 期)中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办法的康明逊,只把王琦瑶当作旧上海的繁华之 梦。他既无法为王琦瑶负责,也无法为她肚中孩子而有所承担。弥漫在康明逊身 上的是彻骨的无力和虚无。 陈染《私人生活》(《花城》,1996 年第 2 期)中那 个脸孔俊秀、身材欣长的漂亮男孩尹楠同样也是一个两性关系中的弱者。在尹楠 与倪拗拗的性爱关系中,女性以主动入侵的姿态呈现,男性失去了主导地位,沦 为性爱中的客体。男性的肉体,置于女性的目光审视之下,处于被观看的地位。 在这男女性爱角色的反转当中,女性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并以此完成了对男性 权威的颠覆和解构。此外卫慧在《上海宝贝》中塑造的男性形象毕天天,性无能 导致他在爱情上一败涂地。 性功能的障碍所带来的精神上的阉割,对男性而言, 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 值得一提的是,对男性的阉割、“去势”书写,一方面是“男性神话”没有 经受住女性审视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女性主体意识确立的需要。女性急需 通过对男性权威的打压,来为自己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利并进一步拓宽女性的生存 ①

姚玳玖.想象女性—海派小说的叙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84. 49

硕士学位论文

空间。女性作家群体已不满足于做男性话语的跟随者,她们渴望发出自己的声音。 2.“小男人”与“软饭男” 与传统家庭权威的代表“大男人”相反,在新时期女性作家笔下出现了典型 的“小男人”的形象。这里所谓的“小男人”,主要是指失去承担责任的能力和 魄力,在家庭和事业当中依靠女人而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男性形象。“小男人”实 际上是男性权威失落的产物,代表着男性自身的弱化,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女性 以“强者”的姿态,经营家庭,介入社会。 “小男人”的身上,往往展现出男性的无能、懦弱与自私。 张洁在《祖母 绿》(《花城》,1984 年第 3 期)中塑造了左葳这个 “小男人”形象。他的人生 建筑在两个女人的倾情相助之上。年轻时依靠恋人曾令儿获得学业的成功,政治 风暴之时,通过恋人的顶罪而幸免于难。结婚后,家庭的稳定和事业的成功则完 全凭借妻子卢北河的辛苦操持。在这里,男性主人公化为一个空洞的能指,他丧 失了传统男性所具有的顶天立地的象征意义,是一个软弱可鄙而又无能的利己主 义者。 与“小男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富有理想色彩的女性形象。女主人公曾 令儿是一个集真诚、善良与美好于一身的女子。她将个人的生命与对集体的热爱 结合于一体,历经苦难而又超越苦难,由小爱之境而入大爱,展现出崇高的人生 追求。 面对“小男人”,大多数女性将面临着两种选择。其一,以曾令儿为代表, 用无私的奉献消解世间的苦难与丑恶,包容一切而超越一切。然而,对于女性来 说,这显然是有欠公平的,实际是以牺牲女性个体的生命感受为代价的。甚至与 传统性别关系中对于女性的要求如出一辙。况且,试图在苦难中塑造崇高,本身 即带有明显的想象色彩和虚幻色彩,因为与苦难随之而来的除了崇高,往往还有 人性的异化和扭曲。其二,大胆摆脱男性束缚,走向社会,参与到广阔的的天地 当中,追求女性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然而,因为展现出与传统女性迥异的性别 特质,关于“女性雄化”、“非女性化”的批评纷至沓来,是传统的男性中心文 化在发难。对“小男人”的描写,是对“菲勒斯中心”的解构,传统男主女从的 性别秩序在解构的过程中崩塌。女性敏感地意识到,男性并非如想象中般强大, 男性的软弱性被大胆暴露出来。对于这软弱,是给予帮助和包容,还是摆脱逃离, 不同的女性显然有不同的选择。 3.凡俗男 在西方后现代主义和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务实思潮的双重影响之下,80 年代 末期新写实小说蔚然成风。反英雄、反崇高,对日常琐碎生活的关注,极力展现 下层社会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呈现生活的原生原态,是新写实小说的宗旨。在这 股潮流的催动下,不少女性创作主体塑造了一批凡俗男性。他们褪去传统的英雄 色彩,还原成世俗生活中的庸常人。在他们身上,既有世俗人生的鸡毛蒜皮、蝇

50

性别诗学视阈下的异性想象——新时期小说中的男女形象比较研究

营狗苟,又有顽强求生的原动生命力。在对凡俗男的镜像塑造之中,女性创作主 体一方面对他们的底层生活寄予同情,一方面对他们人性变异扭曲之处提出批 判。 池莉小说中的凡俗男形象具有典型性。 《烦恼人生》 (《上海文学》,1987 第 8 期)中主人公印家厚在他的烦恼人生中苦苦挣扎。因为生活空间的狭小逼仄而遭 受老婆的抱怨;争分夺秒战火四起地挤车赶轮渡;为几块钱的奖金明争暗斗;为 老人买礼物捉襟见肘;被同事栽赃陷害;婚姻与爱情的两难;即将拆房无处落脚 等等。日常琐事围绕着印家厚展开,千头万绪而毫无解决的希望。但是,即便在 这烦恼人生当中,印家厚依然捕捉到其中的亮色,并坚信日子会好起来。展现了 一种坚韧而乐观的生活态度。池莉在《我写烦恼人生》中说道:“我们都在做同 一件事,这也就是《烦恼人生》中印家厚所身体力行的:少骂娘多做事,让现状 ①

在一件一件的事情中得到改善。” 这是独属于小人物的生存哲学。他不再是往常 出现在文学作品当中的伟岸男子,他甚至大多数时候无能为力,但是他从不放弃 努力。 池莉《太阳出世》中一向嘻嘻哈哈不着调的小青年赵胜天,在老婆怀孕、生 产、照顾产妇和女儿、请保姆等家庭琐事当中逐渐成长为一个合格的丈夫和爸爸。 女儿朝阳,就是他的太阳,他由此懂得了生命的重量,并为琐碎的生活赋予诗意。 池莉《不谈爱情》 (《上海文学》 ,1989 年第 1 期)通过对庄建非和吉玲的婚姻真 实状况的展示,解构了理想爱情的浪漫色彩,展示出日常婚姻中的种种现实考量。 可以说,对于凡俗男,池莉持有的是一种较为宽容的态度。通过他们,展开 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生活困境的思考。“正是日常琐碎的生活诸如孩子、房子、 票子等,体现着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和欲望,证实着人的感性存在,显示着生存 ②

的意义和价值。” 在凡俗中,求得生存,在灰色中寻找亮色,在现有的生活条件 之上寻求改善。 池莉倾向于从烦恼人生中展现人物的成长和善良,而方方则着意揭示贫穷所 导致的人性异化。方方《风景》 ( 《当代作家》,1987 年第 5 期)中,粗暴的父亲, 竭力向上攀爬的七哥,冷漠的母亲,人性的不堪在底层生活中被放大。展现出一 种荒诞和冷峻的美学品格。此外,张洁的《日子》,谌容的《懒得离婚》等都展 示出女作家从理想走向现实的文学风貌的嬗变。新时期初期完美的理想男,被日 常生活中的凡俗男所代替。女性文学褪去激昂的色彩,慢慢走向冷静和克制,显 得成熟而凝重。



池莉.我写烦恼人生[J].小说选刊,1988(2). 任一鸣.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简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0.



51

硕士学位论文

二、丑怪男 随着女性主体意识的崛起,消费时代的到来,男性神话在女性的审视中轰然 倒塌。覆盖在“理想男”身上的镜像光环被打破,男性的丑陋、猥琐、无耻、变 态,在女性创作主体笔下得到了具体的描述。女性性别想象中的男性形象从崇高 走向卑下。而这一简单化的极致描写,多半与真实的男性形象相差甚远,是对男 性形象的丑化和扭曲。 1.猥琐男 “猥琐”在汉语大辞典中的释义为:鄙陋卑下,不大方,也可形容人相貌猥 琐。在本论文当中,笔者忽略其对于外貌的考量,主要指代男性形象的性格的卑 怯、人性的虚伪。张洁率先从理想男性的遐想中走出,相较于《爱,是不能忘记 的》中老干部的正直,《沉重的翅膀》中郑子云的公而忘私,《方舟》(《收获》, 1982 年第 3 期)中的男性显得格外猥琐卑下。对妻子实行性压迫的柳泉丈夫, 对女性施行性骚扰的魏经理,利用妻子的裙带关系向上攀爬的白复山,为了竞争 不择手段的刀条脸等,他们共同形成了对《方舟》中女性的围困。面对猥琐男性 的迫害,知识女性们组成姐妹同盟,用激愤的抗争,对男权迫害大胆说不。铁凝 《永远有多远》 (《十月》,1999 年第 1 期)中企图通过与白大省的婚姻留在北京, 而在结识了日本女同学之后,立刻将白大省弃如敝屣的郭宏。婚姻于他而言只是 一个世俗的工具。爱情和婚姻的神圣被郭宏所瓦解,人性的中自私、利己被肆意 放大。虚有其表,夸夸其谈,连养活自己都显得有些吃力,依靠女性却还百般挑 剔的夏欣。展现出男性强悍外表之下的孱弱。 此外,在林白的作品当中,反复出现男性逃离者形象,他们弃如敝屣般地逃 离深爱着他们的女人。这种逃离,实质上是拒绝承担他们作为情人、丈夫、父亲 的责任,是男性卑怯、软弱自私的表现,他们是新时期女性文学中猥琐男的另一 种表现形式。林白《同心爱者不能分手》中,男教师逃离穿月白色绸衣的女人, 时过境迁之后,他后悔因当初的际遇而影响了自己的前程,并再次否认了对女人 的爱情。天秤逼迫“我”采用人工流产的方式,打掉两人的孩子,在一次吵架之 后逃离怀孕的“我”。在传统社会当中,男人以一家之主的身份挑起家庭重担, 是责任的承担者。逃离者的塑造,直指男性天性当中怯懦和利己的一面。 值得一提的是,猥琐男形象的塑造过程中介入了女性作家的主观情绪。对男 性的失望和排斥,导致他们笔下的男性人物形象有过度丑化的嫌疑。正如男性作 家笔下的妖妇恶女形象,猥琐男亦是女性性别想象的产物,距离现实人生中真正 的男性形象尚有一定的距离,呈现出人物形象类型化和单一化的特点。在女性主 体苛刻的审视眼光之下,对男性的解剖由表及里双管齐下。走出了对“理想男性” 的激情崇拜,坍塌的男性世界给予女性沉重的打击。她们恍然意识到,男性的不 52

性别诗学视阈下的异性想象——新时期小说中的男女形象比较研究

可依附性和虚假性。不少女性由此结成姐妹同盟,希冀从同性情谊中寻求心理的 安慰。例如,张洁《方舟》中同样对男人失望的梁倩、曹荆华、柳泉,相似的创 伤性体验和性别境遇,使她们互相体恤倾听,携手抵抗男权中心文化的戕害。 2.无耻男 “无耻男”是新时期女性作家笔下出现较为频繁的男性形象,以灵魂的堕落 和行为的卑鄙为主要特征,与初期的理想“男子汉”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无耻 男形象的出现,是男性未能经受住审视的结果。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男权社会 剥夺女性话语表达的权利,并为其自身树立崇高的形象。女性在长期的压制当中, 被迫对男性的“伟岸”形象产生镜像认同。新时期以来,女性性别意识和主体意 识的觉醒和不断增强,使她们不甘心被男权中心所束缚。塑造无耻男形象,既是 对男性霸权的挑战,也是其寻求自由与自身独立的呼唤。此外更重要的是,“无 耻男”的身上,寄寓着女性创作主体对于现实的关注,她们通过描述男性如何被 扭曲异化的过程展示其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是女性积极参与构建新型的男女秩序 的表现。 作为新时期女性作家的代表之一,方方以其创作发出独特的女性声音。《风 景》 (《当代作家》,1987 年第 5 期)中的“七哥”一类的“在底层”或“往上爬” 的男人,亦是新时期女性文本当中极具典型性的无耻男形象。在他们向上攀爬的 过程当中,首先破碎的是对于爱情的信仰,脚下踩着的是女人。《风景》中“七 哥”的堕落和人性异化可归因于物质生存与精神的双重贫困。在狭窄的十三平方 米之内,拥挤着十一口人。 “七哥”从小栖身于床底之下,忍受父母兄弟的虐打。 冷漠的亲情关系使其情感世界一片荒芜,而物质的极端贫困使他选择生存哲学作 为处世的依傍。纵身于宦海之中的“七哥”,放弃了相爱多年的女友,以牺牲爱 情的代价换来了仕途的平顺,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权势。“殊路却同归,又何必在 ①

乎是不是抢了别人的营养而让自己肥绿肥绿的呢。” 作者展示了小人物艰难求生 的荒凉世态。与严酷的生存相比,任何思想都显得苍白无力。当心灵空间和生存 空间均遭到无情的剥夺挤压时,人性中的美好与善良被野蛮与冷酷所占据。此外, 《风景》中那装着一肚子浅俗的人生哲学的五哥和六哥,他们用堕落与无耻换来 了金钱的满足。 80 年代后期,女性文学从昂扬的理想主义走向现实,庸常社会,凡俗人生 成为女性创作主体表现的重点。与侧重挖掘内心,表现自我的私人化写作不同, 方方着眼于生活本相,揭示孕育其中的丑陋与邪恶不堪。她的写作体现着女性文 学文本的另一个向度。其笔下男性形象的无耻,不仅具有心理意义,同时还包含 着极为丰富的社会内容。典型环境(商品经济和大众文化的兴起)影响着典型人 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方方极力捕捉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物心理嬗变,通过底层小 ①

方方.方方作品精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1. 53

硕士学位论文

人物的灵魂堕落显示出残酷的生存景象,显露出女性作家积极参与现实人生的姿 态,预示着其写作的日益成熟。 3.变态男 “变态”,一般意为心理的扭曲和对正常的偏离。在本论文当中主要指代人 格的分裂和变异。与肉体的残缺不同,心理的分裂和变异往往包含着复杂的社会 文化内容。变态男作为一种特殊的男性形象系列,在新时期女作家笔下,呈现出 不同的状态和类型,其心理根源亦不尽相同。 新时期文学当中的偷窥癖好者,是典型的变态男形象之一。残雪在《山上的 小屋》(《人民文学》,1985 年第 8 期)中,“我”无数次被窥视,窗户上数不清 的洞眼。建构梦魇般的世界和疏离仇视的家庭关系。以此揭示出文革对人伦之情 的破坏,对信任的摧毁。残雪《苍老的浮云》 ( 《中国文学》,1986 年第 5 期)中, 展示了一对夫妻在邻居的恶意窥视中非人的“困兽”生活,将人性当中的恶最大 限度地呈现出来。铁凝《对面》 ( 《小说家》,1993 年第 3 期)中“我”偷窥对面 的女人,并将其转化为自己欲望的对象物,女人在洞悉自己被偷窥时心脏病猝发 而死。展现了男性潜意识当中的窥视欲望对女性生存空间的侵犯和剥夺。对面女 人以其自然、真实,洗涤了“我”污浊的内心, “我”在忏悔中寻求美好的生活。 新时期文学中偷窥者形象还有许多,例如,张洁《他有什么病》中的丁大爷、铁 凝《伊琳娜的礼帽》中的“我”等,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竹林在《女巫》中塑造了凭借革命的名义为非作歹的权利怪兽和色魔—阿柳。 他滋生于封建落后的宗法制农村,农村革命的不彻底,农民的愚昧落后,在客观 上纵容了他。这个恶疮怪胎,在与权力的结合之中,迸发出顽强的生命力。其心 理不断异化、分裂的过程,也是将善良的弱者带向毁灭的深渊的过程。 此外,陈染在《私人生活》当中,塑造了 T 这样一个性压抑变态者男性形 象。在倪拗拗年幼的时候,他总是试图证明她是最笨的学生,发起全班同学孤立 她。当班上的同学传阅有关女性“私部”的照片时,他居然将把倪拗拗留在办公 室,猥亵她的身体。整个学生时代,T 先生如暴君般对她施以肉体的惩罚和精神 的拘囿。高中毕业之后,T 先生在倪拗拗几近裸露的身体面前,发出绝望的呼喊, 并强行将她抱在怀中,讲述多年的爱恋。在倪拗拗的报复情绪当中,他占有了她, 那是来自肉体的魔鬼的狂欢。T 先生的敌意来源于他内心深处对于倪拗拗的性渴 望,他只有在施暴的过程当中,才能够引起她的关注。在对抗性关系当中,T 先 生和倪拗拗产生紧密的联系。肉体的渴望被强行压制,性压抑衍生了精神的分裂 和变异。文革十年,是中国历史上对性的禁锢最为严酷的时期。一切与性爱有关 的书籍均被销毁,性成为羞耻和罪恶的象征。然而,性欲是人的自然本能,对性 的严酷禁锢,与人性相悖,是对自然人性的摧残。性的压抑导致性的扭曲,并产 生性的变态,也就不足为奇。T 先生是以一个历史的受害者形象出现在读者的眼

54

性别诗学视阈下的异性想象——新时期小说中的男女形象比较研究

前。作为老三届的知青,他在东北扎根 8 年,父亲在平反后的第九天即去世,由 此走向家道的衰败。特殊历史时期对性的压抑导致了 T 先生的性变态,在性的围 困当中,他只能选择以暴力的方式排解自己的欲望,却在无意当中沦落得更深。

三、祸根男 随着女性主义风潮的风起云涌,“损男”形象的大量出现,意味着当下女性 创作和批评可能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将所有的过错归因于男人,是 对过错的遮蔽和转移,也是女性潜意识中自恋意识的闪现。 1.“损男”形象 新时期后期的女性写作,在建立女性主体的基础上,张扬女性魅力。而与之 相对应的则是对男性神话的解构和打压。“损男”形象的大量出现意味着当下女 性写作与批评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早期女性文本当中的“男子汉”被 败坏女性一切的“损男”所代替。“损男”的刻画之中流露出女性主体对男性的 彻底绝望,她们不再期望传统中的“男子汉”拯救自己,反而意识到男性霸权话 语正是导致自身不幸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出于反抗男权、确立自身主体意识的 需要,女性采取了一种较为激进的态度。“损男”形象正是女性激进之下走向极 端的产物。女性创作主体笔下的“损男”形象与男性创作主体笔下的“欲女”、 “妖女”形象类似,均是对真实男性的扭曲与偏离,带有性别想象的色彩。 张洁是最早在作品当中塑造“损男”形象的女性创作主体之一。《无字》当 中对妻儿施以暴力,甚至公然在妻儿面前与情人苟合性交的“兵痞”顾秋水。在 两任妻子之间来回穿梭,以爱情的名义榨干吴为的一切,软弱自私的胡秉宸。从 本质上来说,他们都是极端的利己主义者。在个人利益面前,女人往往沦为牺牲 品。胡秉宸的冷酷无情既来源于其本性的自私,同时也是政治迫害对自然人性戕 害的结果。长期的地下工作强化了他的自保本能,一浪接着一浪的政治运动硬化 了他的心灵。在自我和时代的双重作用之下,胡秉宸褪去了内心残存的温情,化 身为一个戴着面具的权力怪兽。至于顾秋水,在本质上他是一个乱世的投机者。 出身贫贱的他,一心想要向上攀爬,妄图在军阀混战、家国大乱的时代混出一片 天下。在权力面前,丧失了本性,也失去了最为基本的人伦之情。可以说,《无 字》中男性形象的丑陋和无耻,刷新了张洁在此之前的创作。至此,张洁笔下的 男性世界完全坍塌,她对男性中心的解构力度达到最大。父爱的缺失性体验以及 婚恋悲剧,使张洁对于异性怀有一种渴望与抗拒交织的矛盾性心理。早期的讴歌 与寻觅,后期的解构与颠覆,正是其矛盾心理在创作上的反映。在其主观感情的 干预之下,《无字》中传统的性别秩序被作者有意颠覆倒置。女性话语占据了叙 述的制高点, “男权”破产的背后是“女权”的树立。如此一来, 《无字》中的“损

55

硕士学位论文

男”形象沾染了作者的偏激与固执,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值得补充的是,特殊历史时期政治迫害所导致的人性异化,消费时代物欲的 刺激,也在事实上孕育了一群“损男”人物。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女性创作主体 笔下的“损男”形象虽然带有性别想象的色彩,但也确有其现实原型的存在,并 非是凭空虚构的产物。 2.女性自恋意识 对“损男”形象的极致化描写,实则包含着对女性负性面的文过饰非。将 所有过错转移到男性身上,又何尝不是对过错的遮蔽与转移。其内里蕴含着女性 蓬勃的自恋意识。“自恋主义文化首先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内心生活为重点的 利己主义文化的情感表现。所以,自恋常常意味着个体自我意识的增强,对自我 ①

生命的珍视。” 然而,对自我的极度重视,往往意味着对他人的忽视,在自我欣 赏的幻境中,失去对现实的真实判断。新时期“私人化”女性写作中,不少女性 作家沉溺于个体女性魅力的展示,女性身体的自我欣赏,塑造女性情爱世界中的 主体地位。男性形象在魅力女性的映照之下,显得弱小、卑鄙、猥琐,甚至成为 败坏女性的罪魁祸首。 在陈染的作品当中,女性强烈的自恋意识得到显现,并首先在对女性身体的 欣赏之中流露出来。在《与往事干杯》中, “我”审视自己的身体。 “白皙的肌肤”、 “挺拔而温暖的胸部”,这年轻的生命像一束阳光,透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无处 告别》中,黛二小姐的身体像一束光线,轻盈而柔软。 《私人生活》中的禾寡妇, 四壁镶满了无形的镜子,她无时无刻都处于被观看的目光当中。透过倪拗拗的眼 睛,禾寡妇就连吸烟都显得清馨、优雅,高贵而又颓废。通过对女性躯体的自我 赞美,有助于形成一种独属于女性的自我感知与性别体认。在传统社会当中,出 于贞洁的需求,女性的身体魅力从无展示的机会。而建国后“男女都一样”的性 别规范之下,女性特征被严格地遮蔽起来,甚至被泯灭而向男性特征靠拢。从这 个意义来说,女性躯体的描摹张扬了女性的性别差异。然而,“私人化”女性写 作中越来越多的女性隐秘的揭露,性爱场景的描写,在张扬女性差异的同时,也 将女性置于消费主义的视野之下。由此满足了部分消费者的窥视意淫心理,女性 在不自觉中被观看、被物化。在女性自恋意识之下,随着女性躯体自我欣赏而来 的是情爱世界的女强男弱。女性以自身的魅力吸引大批的男性追求者,她们辗转 在各个男性角色当中,寻找最合符心意的恋人。在情爱的追逐当中,男性失去了 传统的支配权利,置于被挑选的地位。例如,海南的《我的情人们》中,前仆后 继的男性们匍匐在女主人公的魅力之下。女性创作主体想象中的霸主地位,实际 上带有强烈的虚幻色彩,女性霸主地位的确认,来源于男性追求者的多寡,这在 ①

孙桂荣.性别诉求的多重表达——中国当代文学的女性话语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2011,236. 56

性别诗学视阈下的异性想象——新时期小说中的男女形象比较研究

本质上依然是向男权文化献媚。 女性的自恋意识不仅表现在女性躯体的自我欣赏和情爱世界中女强男弱模 式的建构,更重要的是,极度的自恋将导致对他者的认知障碍。新时期女性文学 文本当中,男性形象的丑怪化、祸根化,与女性膨胀的自恋意识有着不可忽视的 联系。在美化女性的同时产生对男性的误读,如此一来,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和男 性形象均与现实真实相差甚远。

第三节 父亲想象 父亲是权威和力量的化身,也是历史和传统的象征。父亲,在传统社会当中, 作为封建父权的代表,对女儿拥有绝大的支配权。甚至可以说,父亲是封建思想、 传统礼教等迫害女性恶势力的直接执行者。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父亲给予女儿 生命,为女儿提供庇护,是女儿的守护者,女儿们往往对父亲具有深深的依恋之 情。因此,作为女儿性别主体的镜像他者,对父亲的想象,绝不是简单而单一的 呈现。笔者将在本节从父性与依托、恋父与怨父、弑父与寻父三个方面对父亲想 象进行阐释与解读。力图展现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当中的父亲形象,并深入挖掘 其背后的深层意旨。

一、父性与依托 父亲是权威和力量的代表,父性崇拜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父亲在场, 能够为女儿提供依托与保护。父亲的缺席则往往导致女儿情感世界的缺失和创 伤。 1.父性崇拜 自母系社会被父系社会所取代,父权宗法制一统天下。在父权社会当中,父 亲成为事实上的统治者。与西方“弑父”文化相反,中国传统文化是“崇父”文 化,父亲具有崇高的地位。父亲的支柱作用,对于家庭甚至整个社会意义重大。 在传统的自然经济中,男性本身所具有的雄性力量和体力优势,在农耕文明当中 得到最大发挥。父亲由此成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为家庭成员提供物质保障。 与自然经济相适应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从生产力的角度,决定了 女性在家庭中的从属地位。在“从父”、 “从夫”的传统礼教规范之下,女子逐渐 形成对父权社会的顺从心理。她们依靠着父亲的依托和保护,扎根于闺中一隅, 在自己狭小的天地当中安然度日。无论是生活还是精神,都无法脱离父亲的庇护。 现代社会里,虽然女子在经济和政治上逐渐取得了平等的地位,但几千年父 权思想依然扎根于女性内心深处。对父亲的崇拜,希望借助父亲的拯救力量,以 改善自己的境遇,依然是女性内心的渴望。父亲依然是她们灵魂的支撑和信仰。 57

硕士学位论文

不少新时期女性创作主体笔下,都有对于父亲崇拜的不自觉流露。例如,张洁《沉 重的翅膀》当中,郑圆圆对改革家父亲郑子云发自内心真诚的崇拜和认同。 2.父亲在场 在女性的生命历程当中,父亲将留下不可磨灭的影响。父亲,女性生命中第 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男性。父亲的在场,给予女儿关爱和依靠,充当女儿的守护 者,是女儿情感的依托,是女性健康成长的保障。在父亲的庇护之下,女性天性 当中的女儿性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父亲在场,意味着物质生活的保障和情 感依托的安全。父女之间良好的情感互动,对女儿的异性观念、择偶观念均有较 大的影响。 《沉重的翅膀》中的郑子云,作为一个高瞻远瞩的改革家,他是女儿郑圆圆 所崇拜的对象。父女俩互相理解、支持,在与母亲夏竹筠(体面而浅薄)的对抗 中,结成紧密的联盟。正是因为获得了父亲的支持,郑圆圆才能坚定地坚持自己 的爱情选择,以绝不低头的姿态向母亲抗争。在她和父亲之间,除却父女关系, 更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彼此互相认同而相互尊重。 父亲在场,或还包括一种特殊情况,即父亲虽然不在人世,但父亲话语始终 在场,其影响伴随女儿成长的始终,给予女儿温暖和情感的慰藉。迟子建《重温 草莓》 ( 《人民文学》,1989 年第 2 期)中的父爱跨越了生死界限。在这篇小说中, 草莓具有意味深长的象征意义。草莓,既代表着父亲母亲之间唯美的爱情,也代 表着深沉的父女之情。在父亲离去之后,曾经温馨的家庭生活,成为女儿精神的 支柱,并支撑她一路成长。在《重温草莓》中,父亲褪去了传统封建家长所特有 的专制色彩,以一个平等的参与者形象介入女儿的生命历程。其父女之情源自自 然天性,发乎内心,显得平等而又和谐。父亲的人性色彩和本真之美得到凸显。 3.父亲缺席 父亲缺席意味着女性生命中父爱的匮乏、生命的空白。为了填补父亲缺席所 带来的缺失性体验,女性通常陷于情感代偿的寻找当中。父亲缺席,包括显性缺 席与隐性缺席。所谓显性缺席,主要是指父亲的直接不在场,在女儿的生命当中, 父亲的位置以空白的形式存在。而隐性缺席,一般指父亲虽然存在,但可能由于 自身的软弱或其他原因,导致父亲功能的丧失,而成为女儿生命中空洞的符号。 传统家庭当中,父亲往往占据最主要地位,是事实上的君主。新时期不少女 性创作主体,通过父亲的缺席(显性或隐性),对父系势力进行“去势”,并在其 中隐含着颠覆父权的意味。林白《一个人的战争》 (《花城》,1994 年第 2 期)中 的林多米,从小镇走向都市的成长历程中,父母均以缺席的方式存在。王安忆《长 恨歌》 ( 《钟山》,1995 年第 2 至 4 期)中,王琦瑶的女儿薇薇从小与母亲相依为 命。作为一个被亲生父亲摒弃的孩子,父亲在薇薇的生命中并无意义。除了缺钱 时,薇薇从来不觉得自己需要一个父亲。薇薇的父亲,一开始即以“父亲死了”

58

性别诗学视阈下的异性想象——新时期小说中的男女形象比较研究

的方式存在。在卫慧 、棉棉的文学创作中,更表现出与父亲决裂的激进立场。 父亲的缺席导致女性情感世界的空缺。一直以来,女性习惯在父亲的庇护之下偏 安一隅,而父亲的缺失性体验往往使其陷入父爱的寻找当中,甚至从年长男性的 身上,寻找父亲的影子和慰藉。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父亲的缺席意味着封 建家长权威的陷落,女性得以摆脱男权文化的钳制,获得自由生长的机会。例如, 《长恨歌》中的薇薇,是在上海弄堂中长大的女儿,她率性而为,甚至连母亲也 敢违抗。卫慧、棉棉则在作品中勇敢地与父亲决裂,并以此高扬女性意识,展现 出绝不与男权社会妥协的姿态。 父亲的隐性缺席,主要是指父亲虽然在场,但未能在女儿生命中发挥积极性 作用的情况。王安忆《长恨歌》 (1995)中王琦瑶的父亲,便是隐性缺席的一员。 他虽然存在于王琦瑶的生命当中,但因其软弱并不曾参与女儿爱情婚姻人生道路 的选择,沦为空洞的符号存在。此外,在陈染笔下,还有一类性格狂暴的父亲形 象。例如《与往事干杯》中濛濛的父亲,给女儿带来恐怖和阴影。《私人生活》 (《花城》,1996 年第 2 期)中倪拗拗的父亲是一个性格狂妄、烦躁而又神经质 的官员。面对此类父亲,女儿往往选择现实和精神的双重远离,人为制造父女关 系的疏离,如此一来,父亲便成为事实上的缺席者。

二、恋父与怨父 父亲,作为女儿生命中的守护神,在女性的生命中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性 别秩序之下,未出嫁的女儿养在深闺当中,依靠父亲的庇护,并未介入社会生产 活动之中。因而女性心理之中,天然地带有对父亲的依恋与崇拜。 1.情人型的父亲形象 父亲是女性生命中接触的第一个男人,也是女性第一个能够以合法的方式去 亲近的男人。人们常说父亲是女儿“前世的情人”,敏锐地指出了部分女性内心 深处对于父亲的特殊性依赖。新时期女性创作主体笔下,不乏情人型的父亲形象。 对他们的塑造中,流露出女性内心深处的恋父情结。恋父情结,又称之为“厄勒 克特拉情结”。来源于古希腊悲剧《俄瑞斯忒亚》。阿伽门农在特洛伊战争中表现 英勇,大胜而归,却在家中被妻子和她的情人合伙谋害。阿伽门农的女儿厄勒克 特拉,历经千辛万苦,联合弟弟,杀死母亲,为父报仇。并在此后终身未嫁,体 现了对于父亲极致的爱与忠贞。西蒙·德·波伏瓦评价道:“弗洛伊德的所谓恋 父情结,并非像他猜想的那样,是一种性的欲望,而是对主体的彻底放弃,在顺 从和崇拜中,心甘情愿地变成客体。如果父亲对女儿表示喜爱,她会觉得她的生 存得到了极雄辩的证明;她会具有其他女孩子难以具有的所有种种优点;她会实

59

硕士学位论文 ①

现自我并受到崇拜。她可能一生都在努力寻求那失去的充实与宁静状态。” 通过 她的表述,我们可以大概得出结论:恋父情节实际上是一种女儿对于父亲产生强 烈的依赖感,并排斥母亲的心理。为了取得父亲的认同,女儿甘愿牺牲自身的主 体性,退居依附地位。 在新时期不少女性创作主体的作品中,恋父情结是一个得到着重表现的母 题。恋父仇母,是恋父情结较为激烈的表现。例如,迟子建《岸上的美奴》,出 于对父亲的独占心理,美奴在无意识当中嫉妒自己的母亲,进而从心底排斥她。 父亲离开,母亲与其他男人交往甚密,美奴为维护父亲而起弑母之心。父亲,俨 然成为母女之间争夺的对象物,母女之情逐渐疏离淡化乃至仇视化。此外,池莉 《你是一条河》中,冬儿对父亲死亡超出寻常的悲痛,是她与母亲敌对关系的隐 因。此后母女关系进一步恶化,追根究底还是冬儿内心恋父情结作用的结果。 2.父亲型的情人形象 出于女性内心深处的恋父情结,父亲甚至成为女性衡量其他男性的标准。按 照弗洛伊德的观点,女性的恋父情结中多少具有性的意味,除此之外,还有许多 远远超出性意味的东西。例如,父亲身上所特有的意志、力量、勇气、智慧等等。 这些优良的品质,在无形当中影响女性的择偶观念。更有甚者,在年长的男人身 上寻找父亲的影子,以老夫少妻的模式展开甜蜜的婚姻生活。父亲型的情人身上, 集合了男女之情和父女之情,对于女性而言,具有双重的情感意味。 张洁塑造了众多的父亲型的情人。例如,《爱,是不能忘记的》中为我们塑 造了钟雨和老干部这么一对年龄相差悬殊的柏拉图式恋人。老干部经历曲折、涵 养丰富、人格高尚,钟雨对他的爱情中夹杂着更多的是崇拜和敬重,是对其成熟 男性魅力的臣服。 《沉重的翅膀》中陈咏明与郁丽文之间,相差 14 岁,他是她少 女梦幻中的理想丈夫,她甘愿做他的小妻子,一个以丈夫为中心的傻女人。作为 一个极具魄力的改革者,陈咏明稳重而富有责任心。只要有他的存在,郁丽文便 感到踏实而安心,而这是那些同岁的男性所无法给予的。《波西米亚花瓶》中梧 桐心甘情愿地守护在比自己年长许多,甚至瘫痪的丈夫身边。在其内心深处,丈 夫父亲般的关怀与宠爱,要比正常的夫妻生活重要得多。作者有意淡化夫妻之间 独有的性爱因素,使梧桐的恋父情结以更加直白的方式显现出来。在张洁的笔下, 似乎年长的男性更加富有吸引力,他们成熟而睿智。而小妻子们,对于丈夫的爱 恋之中夹杂着父亲式的依恋,是恋父情结的一种有效转移和情感代偿。然而,随 着张洁从理想男性乌托邦想象中走出,其笔下的父亲型情人形象亦被解构。张洁 1998 年出版的长篇巨制《无字》,是一本解构男性中心文化的大书巨书。主人公 吴为与丈夫胡秉宸是老少恋。婚前,从小父爱缺席的吴为被老干部胡秉宸表现出 来的成熟男人魅力所吸引,他自信、心思缜密、足智多谋。然而随着婚姻关系的 ①

西蒙·德·波伏瓦著.陶铁柱译.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33. 60

性别诗学视阈下的异性想象——新时期小说中的男女形象比较研究

缔结,他逐渐显露出胆小怕事、虚与委蛇、卑鄙猥琐的一面。作者甚至运用躯体 修辞,浓墨重彩地描绘胡秉宸衰老变形的躯体,性功能的衰退。父亲型情人所特 有的年龄优势,被无情消解。至此,张洁笔下的父亲型情人形象,终于失去其理 想色彩,为女性所摒弃。 迟子建《岸上的美奴》中美奴所倾心的白老师,亦是一个父亲型的情人形象。 他的出现填补了美奴内心深处因父亲的远离而产生的空缺,学校也因为白老师的 存在富有吸引力。白老师与美奴母亲的亲密关系,引发了她对母亲的怨恨,并成 为她弑母的诱因,是恋父情结走向极端的表现。 3.保护与压抑 与母亲的慈爱和奉献不同,父亲的身上被寄予双重的文化意味。他既是人伦 关系中为女儿所依赖和接触的第一个男人,也是传统父权话语在家庭中的直接执 行者和体现者。如此一来,父亲既是保护者又是压抑者,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提 供庇护,但在某种程度上作为压制性力量,阻碍女性的成长,妨碍女性主体意识 的形成。父女关系在相依相偎之中互缚互伤。 陈染,新时期一个极具特色的女性作家。她以主动拒绝的姿态,与社会、历 史保持距离,在自我私人领域建构女性真实生命的秘密花园。成长中的困惑,父 爱的荒芜、爱情的隐痛、话语的疏离等女性生命体验,是她着力书写的重点。在 陈染的文学世界中,父亲形象的缺席是她永远难以摆脱的成长噩梦。陈染《与往 事干杯》中的“我”,整个童年时代都活在父亲所带来的阴影当中。他暴躁如雷, 粗蛮无理,有他在的家就如一只大大的坟墓。父母离婚,而“我”竟然感受到自 由的快乐,因其终于远离了他。现实中的父亲,因为不符合“我”的期望,遭到 “我”心理上的摒弃和疏离。然而,“我”深情的呼唤着“我想念我心目中的父 亲,我从来没有心目中的父亲” 。即便父亲在她的生活中大多是作为一种创伤性 记忆的方式存在着,陈染依然在文学中执着地追寻着一个值得爱恋的父亲,一个 能够保护引导她的男人。作为补偿,陈染之作中父亲般的男性形象,尤其是父亲 般的男性情人形象频频出现,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构成。她在他们的身上, 寻找父亲的影子和父爱的印证,在缺失与补偿、爱慕与幽怨交织中唱响对父亲的 执着寻觅之歌。

三、弑父与寻父 随着女性主体意识地崛起,对父亲的依附性减轻,在对父亲爱慕与幽怨交织 的复杂心绪中,女性开始以审视的目光打量父亲。审父之后,面对不符合自身期 望的父亲,女性主体萌发弑父意识(弑父意识实际上是恋父情结的逆向表现), 企图通过与退化的父亲决裂,寻找真正的心灵之父。 1.审父意识 “五四”是一个弑父的时代,女性虽然未曾充当弑父的主体,但作为“逆子” 61

硕士学位论文

的同盟军,女性已不满足于封建家庭、封建父权的钳制,大胆走出家门。经过“五 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父亲权威发生不可避免的动摇。而经济开放、思想自由 的新时期的到来,为女性主体意识地不断增长提供了更为自由的土壤。审父意识 地萌发,直接来源于父亲对女儿生命成长的打压。女性越来越感受到父亲权威对 自身的压迫,开始想要逐渐摆脱父亲对自己的限制,以理性的打量的眼光审视着 父亲。父亲从神坛上跌落,褪去其完美光环。新时期文学中,不少女性创作主体 深入心灵深处,留下了考察审父意识的珍贵文本,捕捉特殊时代的心灵悸动。 残雪《山上的小屋》 ( 《人民文学》,1985 年第 6 期)为我们描述了一个荒诞、 诡异而又恐怖的世界。里面的父亲在夜里变为狼,发出凄厉的嗥叫。这是一个荒 诞、阴郁、焦虑的变态荒原世界,在这其中亲人之间互相对立仇视,人伦之情消 失殆尽。人性的丑陋与疯狂,被激发出来,衍生罪恶的生存悲剧。传统文化心理 中,父亲所具有的保护功能消失,反而异化为丑陋世界的帮凶,对“我”造成威 胁和伤害。从某种意义上说,残雪笔下的梦靥世界,正是刚刚远去的文革时代的 变形化展现。文革所特有的亲人反目、互相检举,已经对父慈子孝的人伦之情产 生极大的破坏。残雪的描述之中,有对父亲的审视,对历史的反思,同时也在探 讨人伦重建的可能性。方方《风景》(《当代作家》,1987 年第 5 期)中的父亲, 性情粗暴,以毒打子女取乐。父母子女挤压在一起,争夺生存空间。父亲已由儿 女的庇护者转而成为施暴者,显露出狰狞的面孔。这是一起由严峻的物质生存所 导致的精神贫困的悲剧,父性在贫瘠的生存环境中遭到碾压。可以说,弥漫在女 性作品中的审父意识,意味着压制在女性身上的父性权威已经被女性创作主体充 分感知,这也是女性觉醒的一个象征。觉醒之后的女性,不甘忍受压制,转而寻 求反抗和决裂,于是审父之识走向弑父之举、寻父之途。 2.弑父之举 弑父情节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传说《俄狄浦斯的传说》,之后,古希腊戏剧家 索福克勒斯根据传说而创作《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王被命运所摆弄,最终走 上了“杀父娶母”的悲剧道路。此后,弑父意识成为西方文学的一个母题,在不 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以不同形式演绎着。人们甚至用“弑父文化”来形容西方文 化。在古代中国,信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的等级观念,彼此之间不可丝毫逾越。故此,人们将古代中国文化称之为“崇父 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五四青年为了追求人生的独立和 精神的自由,纷纷走出家门,宣布与封建家庭决裂。至此,文学中才开始有意识 地将父亲塑造成落后和压迫的代表,并予以批判。在五四女作家的笔下,不少父 亲处于缺席或被抨击的地位。例如冰心的《斯人独憔悴》,颖铭和颖石两兄弟因 为参加学生运动,而被父亲勒令回家。在此处,父亲作为封建专制势力的代表, 野蛮而强横,是年轻一代追求进步的强大阻力。

62

性别诗学视阈下的异性想象——新时期小说中的男女形象比较研究

随着新时期的到来,文坛开始有了较为自由的创作环境。不少女性创作主体 在“寻找男子汉”而未果之后,重新以理性的眼光打量着男性,而父亲,无可避 免地进入了她们的视线之中。女性想象中的父亲未能经受住审视,完美形象被打 破,导致女性“弑父”意识的产生。在张洁、王安忆、残雪、陈染、林白等作家 笔下,读者都可以见到“弑父”之举的演绎。然而,实际上, “弑父”是“恋父” 的逆向的极致表现,正是因为对父亲不合女性期待而不满,潜意识中才会想要通 过“弑父”来寻找真正符合期待的灵魂之父。 在陈染的作品当中,我们可以找到一条弑父而又寻父的复杂情感之线。《私 人生活》中倪拗拗的父亲是一个傲慢且专横的官员,他性格狂妄、烦躁而又神经 质。与母亲无休止地争吵、赶走可怜的保姆,他的存在让倪拗拗觉得压抑而恐惧。 ①

“我长大了一定不要嫁给父亲那样的男人,他让我和妈妈没有依靠。” 她甚至想 要向父亲报仇。在陈染的塑造中,父亲已然脱离了常见的高大形象,而是化身为 一股压迫性力量,带来窒息和恐惧。为了化解父亲对女性主体的围困,颠覆父亲 的权威,弑父意识在倪拗拗心中萌发。最终弑父欲念通过倪拗拗鬼使神差地拿起 剪刀,剪破父亲的裤子这一隐喻性行为得以释放。在这里,裤子是父亲的象征, 倪拗拗通过剪破裤子,从而获得了奇妙的快感。毫无疑问,这就是弑父的快感。 倪拗拗想象着自己长大后嫁给教育局长,以使自己免遭 T 先生的训斥。倪拗拗 的择偶观趋向寻找可以为自己提供保护的屏障,与其说是择偶,不如说是在另一 个人身上寻找父亲应该提供的安全感。 呈现在张洁新时期初期作品中的“恋父”倾向,很快就走向了 “弑父”之 途。后期的长篇巨制《无字》, “可谓是一部浓缩的女性史,一部女性为自己浮出 ②

历史地表而撰写的‘无字’的历史” 。主人公吴为身上具有强烈的“弑父”情 节。她不承认顾秋水这个父亲,儿时被父亲毒打侮辱的记忆,深深地扎根在她的 心灵深处,扭曲她的两性观念,成为永久的创伤。以致终生都不能原谅他,一有 机会则对其进行报复。而吴为“弑父”情节的背后,掩藏着对父亲关怀的渴望。 长大之后的吴为,沉迷于年龄足可当她父亲的胡秉宸,被他的成熟、稳重所诱惑, 心甘情愿为他付出一切。潜意识中将对父亲的依恋转移于胡秉宸身上,渴望得到 父亲情感的代偿。实则陷入“弑父”之后又“寻父”的本能当中。 3.寻父之行 传统的中国,是一个典型的父权社会。“父慈子孝”的观念深入人心,对父 亲的尊敬与崇拜深入女儿的骨血当中。与对父亲地“叛离”相伴而生的是情感的 纠结和痛苦。女性主体意识的萌发导致对父亲的审视,而“弑父”之后又“寻父”, 则是出于千百年来对父亲的依附心理。归根结底,传统的中国文化是“崇父文化”,



陈染.私人生活[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19. 周晔.爱到“无字”[J].文学评论,2000,(6).



63

硕士学位论文

即便是在五四这个“弑父”的时代,年青一代也只是以逃出家门作为反抗。相对 而言,西方文化当中,对于父亲的反抗,明显要彻底得多。彻底而绝对的“弑父” 意识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并不存在。不过,在“审父”、 “弑父”、 “寻父”的过程 当中,女性主体意识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女性不再是唯唯诺诺的“第二性”,在 浮出地表之后,她们再一次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并将在独立自主的道路上走得更 远。 父亲的缺失远非只是私人生活的遭遇,而且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缺失。王安 忆《乌托邦诗篇》当中的精神妇女关系,对父亲形象、文化英雄的重写,实则是 对父亲的寻找,是一种“浪女回头”式地转向传统的归化。《乌托邦诗篇》中的 “他”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超越了血肉之躯,是事实上“精神父亲”的存在。 徘徊于世纪之交的“我”陷于无根可依然而又前路迷茫的尴尬境地之中,对“他” 的怀念,于“我”而言是一场精神的苦旅、信念的寻找。“他”为“我”指明文 学创作的道路,树立虔诚的信仰。“我”依赖着“他”,信任着“他”,无“他” 之“我”就如一个孤独无依的孩子,在艰难的世界中踽踽独行。“我”热切的寻 找着“他”,正如寻找自己的图腾和文化之根。 “我”在与“他”的对照中,照见 自己的浅薄与无知,并实现了灵魂的净化和自我的和解。可以说《乌托邦诗篇》 是对新时期多元而又无序的价值观念的一种反拨和思考。经历文革动乱,理性思 维遭到严重破坏,信仰全面崩塌,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腾飞,也带来了思想的 芜杂。在一片调侃、消解中,王安忆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在严肃而深沉中 完成了“我”的寻父之行。获得新生的“我”,褪去浮躁,拥有了永恒的精神支 柱,“我”将在前进中怀抱对整个世界的关怀和愿望。

64

性别诗学视阈下的异性想象——新时期小说中的男女形象比较研究

第三章

性别想象存在之思

通过对男性视阈下的女性形象和女性视阈下的男性形象的分类、阐释和解 读,我们看到性别想象存在于双性创作主体的意识和无意识当中,并对其文学创 作产生深远的影响。性别想象的异同主要来源于两性之间天然的隔阂、文化传统 的影响以及作家个体的生命体验。历史演变、现代语境以及男女性别角色的转换 书写,则是性别想象不断演变的主要动因,使其在不同的时代展现出不同的风貌。 性别想象最终归于何处?当男女两性呈交互主体关系,以超越立场实现异性与诗 性、肉身与心魂的重构重塑,才能使性别的个体差异得到最大的尊重,为文学的 创作和接受营造出一种多元而又平等的文化格局。最终超越性别主体的局限性, 揭开性别想象的神秘面纱,打破集体的性别意识及无意识隔阂,将男女两性最为 真实的生存面貌和存在意义予以呈现。

第一节 性别想象异同探源 性别想象的异同来源于男女两性之间的隔阂、文化传统的影响以及创作主 体私人化的生命体验。性别体验、性别意识与无意识、性别期待三个方面的差异 构成了两性之间的隔阂。文化传统则更多地展现出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对创作主体 的作用。作为社会中的一员,男女两性均难以逃离于男权体制和话语权力的控制。 而来自于亲子关系、爱情际遇、性别创痛等方面的生命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 作家性别观念的形成,并使作家的创作打上个人化色彩。

一、两性隔阂 性别体验、性别意识与无意识、性别期待三个方面的差异是两性之间的隔阂 的主要来源。在特定的社会场景之中,性别的差异,带来的是两种别样的人生。 1.性别体验 性别,谓男女之别。在社会文化背景当中,既包含着生理意义上的性别(生 理性别),也包含着社会意义上的性别(社会性别)。社会性别的形成与性别分工、 性别期望、性别规范等密切相关。人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因此,我们所 谈论的性别更多的是从社会性别的角度而言。在性别的社会化过程里,男女两性 将会拥有截然不同的性别体验,并逐渐内化为其性别角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换言之,性别体验,正是两性在性别社会化过程中所能感知的种种经验。随着新 65

硕士学位论文

生儿的降生,男女两性不同的性别体验也即宣告开始。在家庭生活当中,父母亲 人将依据特定社会中的性别价值对孩子进行规范与培养,使其很快地形成性别角 色意识,并在无意识当中逐渐内化为自我的追求。例如,通过服装的款式、颜色 对男女两性进行外在的区分,男孩穿着裤装,颜色较为厚重单调,女孩穿着裙装, 颜色鲜艳而多彩。男孩被鼓励形成勇敢进取型人格,而女孩则被培养温柔娴静的 气质。随着孩子进入学校接受正规的社会化教育,其性别的社会化过程将加快。 在学校这个大家庭当中,男女两性将会在教师或同龄人以及榜样的作用下,继续 感受其别样性别体验。例如,男性被要求擅长运动,理性发达;而女性则被要求 擅长歌舞,形象思维敏捷。在学校集体生活中,男性和女性将各自找到自己的性 别群体,彼此影响,彼此认同。学校生活结束,步入社会职场,性别的异同将带 来迥异的性别分工。此外,在爱情婚姻中,女性的职责是照顾家人,相夫教子; 而男性则被要求顶天立地,担当家庭经济重担。综上所述,在性别的社会化过程 中,男女两性拥有的是截然不同的性别体验,际遇的差异,必然带来理解和对话 的困难,形成两性之间的隔阂。 2.性别意识与无意识 除却性别体验的迥异,男女两性隔阂也存在于性别意识与无意识当中,并在 对待爱情的态度上得以集中体现。视爱情为生命的全部,沉溺于爱的困惑当中, 是女性的集体无意识。与之相对应的则是男性对于爱情的集体无意识忽略。对绝 大多数男性而言,爱情只是人生价值实现中绚丽的风景线,事业的成功和辉煌才 是男性人生价值的终极追求目标。在这样的性别无意识的影响下,男女两性对待 异性的态度难免深受影响。 “与土地对封建宗法制度下农民的生存意义一样,将爱情作为人生的主要乃 ①

至唯一目标是几千年尚未解放的妇女被羁绊、被束缚的一个象征。” 针对于爱情 的渴望与追逐几乎贯穿了女性的一生。现代女性走出了传统封闭式的家庭,得到 了追求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然而爱情依然是其生命的主旋律,女性们对这种 无意识呈集体默认的态度。张洁的作品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女性对于理想情爱的追 逐是如何影响其笔下的男性形象塑造。她怀着对古典爱情的虔诚刻画了一批完美 的男子汉形象,赋予他们坚贞、果敢而锐意进取的性格特征。而当张洁的爱情梦 想破灭,其笔下的男性形象则显得庸俗、鄙陋甚至卑鄙无耻。反观男性,在事业 至上的思想下,他们笔下的理想女性形象往往是传统集美貌与女德于一身的贤妻 良母和圣女。这类女性具有母性的光辉和自我牺牲的性情,能够抚慰他们的伤痛, 提供疗伤的港湾,而一旦失去利用价值,则自觉自愿的退出男性的生命。路遥《人 生》中的巧珍极尽女性的柔情安慰落魄的高加林,并在其显耀之时毫无怨言地被



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藩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M].北京:三联书店,1995,60.

66

性别诗学视阈下的异性想象——新时期小说中的男女形象比较研究

牺牲。《平凡的世界》中的贺秀莲全心全意地帮助丈夫,在其功成名就之时走向 生命的终点。张贤亮笔下那集母性、妻性、女儿性于一体的拯救性女人,最后往 往让位于男人对事业的追求。“世界上最可爱的是女人!但是还有比女人更重要 的”是这些男人内心最为真实的感触。问题是,女性甚至也在内心深处认同男性 将爱情置于事业之后的集体无意识。张洁笔下的男子汉为了事业的成功或责任道 义,往往忽略或牺牲他们的爱人。例如陈咏明对郁丽文的疏于照顾,老干部和钟 雨的精神虐恋,都表明爱情在他们的生命中并非是独一无二而难以割舍。女性对 于男性集体无意识的认同,往往使她们走上自我牺牲、自我泯灭的道路,并最终 成为男权体制的牺牲品。 3.性别期待 性别期待,主要指在特定的性别文化当中,男女两性被寄予的某种期望寄 托或因此而被提出的种种要求。在中国传统的性别文化当中,女性被期待成为美 丽、清纯、痴情、圣洁的东方女性,而男性则被期待成为正直、成功、具有阳刚 气息的理想男性。性别期待融入民族文化心理当中,对两性性别认同的形成具有 重要作用,也会在无意当中对爱情婚姻的选择产生深远的影响。叶文玲在《心香》 中,为我们塑造一个深深符合男性期望的女性形象。她容颜姣好、品性温柔、才 艺非凡,不染凡尘,是大自然孕育的精灵,也是触发艺术灵感的缪斯。对爱情的 纯真守候以及无私奉献,感动了男主人公也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实 的缺失往往令人将希望寄托于“爱情审美乌托邦”之中,并试图从中找到追求的 目标、心灵的慰藉。可以说,男性视阈下的圣女形象、贤妻良母形象,以及女性 视阈下的“理想男”形象均是出于传统性别期待的要求所塑造出来的完美文学形 象,并衍化为人类特有精神形态和情感特征的艺术隐喻。他们代表着人类对美的 期待,并尝试超越人性局限的努力。相对而言,妖女、欲女、“坏男人”形象则 处于性别期待的对立面,为创作主体们所批判和摒弃。他们是“反乌托邦”的产 物,是对真实人性的丑化与偏离。 性别期待不但对文学创作影响深远,在日常生活中同样发挥巨大作用。它 是性别主体进行自我认同或者获得他者认同的标准。在性别的社会化过程当中, 父母会通过奖惩方式对孩子进行规范,使之符合社会性别期待或向完美期待不断 趋近。性别社会化了的性别主体,也会有意识的辅之以自我规范。例如,男性倾 向于让自己变得主动、强大,以便能够承担养家糊口的重任。而女性则倾向于追 求气质的温柔娴静,以获得男权社会的认同和接受。毫无疑问,迥异的性别期待 导致了不同特征的性别主体的形成,也在事实上加深了两性之间的鸿沟。

67

硕士学位论文

二、文化传统 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两性创作主体均深受传统主流意识形态所认同的男权体 制和话语权力的控制。现代文明的引进并没有使男权传统彻底退出历史的舞台, 反而以更加隐蔽的方式,依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 1.男权体制与话语权力 “自从父系社会成为人类社会基本结构形态以来,父权宗法制君临天下的统 ①

治地位,在漫长的历史文明进程中,造就了以男性话语为中心的文化形态。” 男性 占据垄断地位,并通过社会化以及教化的方式,控制着社会成员的心理意识。无 形当中,男性话语逐渐替代女性观点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化身和代表。男子通过 话语权利操控着整个语义系统,从价值观念到行为规范,因之也便创造了有关女 性的一切描述。中国的历史是一部独属于男性的史书。女性,在漫长的历史当中 处于失语的尴尬位置。女性不能独立于家庭之外而存在,她充当着种种家庭角色, 例如女儿、母亲、妻子、儿媳,却唯独不能成为自我本身。 从《易经·说卦》中“乾,健也;坤,顺也”到《大戴·礼记》中的“妇人, 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从前汉《列女传》中对合乎男权礼 法的女性典范的歌颂,到后汉班昭《女戒》奉父权制礼法为圭臬并以此训诫妇女。 我们可以窥见男尊女卑、三从四德、贞洁观念等封建礼法价值观念是如何一步步 通过男权话语渗透到社会生活当中。它以不可违逆的强悍态势主导了女性的思想 与意识,并树立行为规范以达到控制女性日常行为的目的。如此一来,丧失了言 说地位的女性只能积极投合男权话语的要求,才能在其中找到一席之地。例如, 传统女性对贞洁观念的恪守,她们自觉或被迫守贞以换取一块贞节牌坊,实质上 是通过对男权话语的臣服来换取父权社会的接纳。偶有违逆者,企图突破被书写 的命运,突破男权话语权利的藩篱,将招致整个父权社会的口诛笔伐。甚至被冠 之以异端的名义,放逐于主流社会之外。男性话语权力最为可怕的地方在于,它 不仅通过种种非人的价值规范迫害健康女性,更在于无形当泯灭女性的性别意识 和主体意识,使女性形成对霸权话语的自主认同。如此一来,女性将成为封建家 庭的女奴,传宗接代的工具,甚至是空洞的性别符号。 2.传统延续 封建父权社会占据统治地位的男权体制和霸权话语权力,并没有随着社会的 日益现代化和思想的多样化而退出历史的舞台,相反,它仍然在主流意识形态当 中占据重要地位,以更为隐蔽的方式发挥作用。“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次妇 女解放运动因未能伴随一场深刻的性别文化洗礼,使得积淀几千年的男尊女卑、



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5. 68

性别诗学视阈下的异性想象——新时期小说中的男女形象比较研究 ①

男强女弱、男主女从等集体无意识未得以彻底清理。” 在传统、现代以及后现代 多重观念的夹击之下,人们的思想处于前所未有的矛盾混乱状态之中。专制男权 传统趁机改头换面,俘获人心。政治话语的编码、消费主义的欲望符号、现代女 性的精神臣服等现象之下依然是古老的性别法则在发挥作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迅速向现代社会转型。商品化、消费化成为其显 著的特征。相较于传统政治意识形态的控制,女性在金钱魔力面前亦难以摆脱被 物化的命运,沦为消费主义的欲望符号。朱文《我爱美元》当中以儿子为父亲的 招妓的荒唐方式,展示现代都市文化的欲望横流。女性以妓女的工具化方式存在 于文本当中,她的存在价值可用金钱予以衡量。王安忆《长恨歌》中的王琦瑶, 主动臣服于李主任的权势之下,展现了女性在金钱面前的孱弱。与物质欲望伴随 而来的是身体欲望的宣泄。女性通过不懈斗争所获取的爱情自由、性的自由,反 而使其轻易成为男性窥探、意淫的对象。她们试图通过张扬女性魅力来俘获男性, 从而达到征服男权社会的目的,却在无意当中流露出无力反抗的疲弱与内里不堪 一击的尴尬,并在事实上精神臣服于男性霸权话语。“从在性别平等的旗号下遭 遇性别取消的尴尬境地,到性别歧视的事实在性别差异的名义下堂而皇之地重新 ②

合理化,这便是中国当代女性 50 多年来命运遭际的总体写照。” 3.文学形象

在男权体制中生存成长,深受男性话语权力控制的创作主体,在文学创造活 动中,会将来自于文化传统的消极影响倾注于其笔下的文学形象之上,使之符合 男性的要求和期望。反之,女性潜意识深处对于男权话语的自我认同,也会促使 其展开对深谙传统审美趣味的男性形象的想象与刻画,并在意淫过程中获得写作 的快感和心灵的愉悦。 圣女、欲女以及贤妻良母形象,正是从男性欲望出发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代表。 清纯贞女反映的是男性对于女性的独占心理,代表着传统的贞洁观念在新时期依 然发挥作用;纯情痴女塑造中流露的是男性沙文主义,在女性的纯情当中获得自 我价值的确认;灵性才女表现了男性渴望与女性进行交流与对话的企图;神性圣 女体现了男性对于理想女性的幻想和期待;欲望“尤物”是男性肉欲的对象物; 妖女魅人实则代表着男性对自我欲望失控的恐惧;红颜祸水是男性推诿责任的替 罪羊;贤妻良母则是男性在艰难现实生活当中所需要的奉献者和牺牲者。凡此种 种女性形象背后必有传统性别秩序对于女性的要求和想象,她们并非是单一的审 美性形象,同时带有厚重的文化意义。深受男权话语影响的女性创作主体的创作 同样如此。“精英男人”想象的背后是传统英雄美人、才子佳人模式的重现;阳 ①

任一鸣.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简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5. 孙桂荣.性别诉求的多重表达——中国当代文学的女性话语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2011,230.



69

硕士学位论文

刚汉子是对“男,健也”的传统男性阳刚气质的颂扬;“坏男人”深处何尝不是 女性求理想男人而不得的怨怼;父亲身上亦蕴含着女性对于权威的依附心理。综 上所述,在男权体制、话语权力以及传统延续的综合作用之下,两性创作主体笔 下的文学形象均在一定程度之上反映着传统性别秩序的要求,这是他们难以轻易 摆脱的历史沉疴。这亦是新时期文学中性别想象的异同的重要来源之一。

三、生命体验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学创作是私人化的文学活动,是与自我灵魂的交流与 对话。来自于亲子关系、爱情际遇、性别创痛等方面的私人化体验往往内化在作 家的思想和精神气质当中。影响其对于异性的判断,干涉其性别观念的形成,并 在文学形象的塑造中自然流露出来。 1.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parent—child relationship)原是遗传学用语,指亲代和子代之间 的生物血缘关系。这里指以血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互动所构 ①

成的人际关系。” 亲子关系是创作主体生命中最早接触到的关系,其和谐与否将 对作家的创作产生深远作用,影响其对于异性的判断。亲子关系中的丰富性经验 或缺失性经验将与创作主体融为一体,尤其是缺失性经验往往能够激发作家内在 的创作激情和诉说欲望。 童年被父亲遗弃的痛苦,父爱缺失的遗憾成为张洁一生难以摆脱的噩梦。其 小说中老夫少妻模式地演绎之中流露出张洁内心深处的恋父情结,她渴望一个成 熟稳重的“理想男人”给予她童年时缺失的安全感。《爱,是不能忘记的》中的 老干部,《沉重的翅膀》当中的郑子云,正是寄予其无限期望的男子汉的代表。 张洁的理想男性世界很快被残酷现实所粉碎,《无字》中的胡秉宸、顾秋水象征 着张洁笔下男性神话的彻底颠覆和解构。然而,不论是初期的理想男性还是后期 的猥琐男性,其实都与真实的男性形象相差甚远。其男性形象的变化,来源于张 洁内心深处恋父、审父、弑父而又寻父的隐秘心理。而这,与童年创伤性父女关 系紧密相连。与张洁类似,童年时父母之间冷漠的婚姻关系成为陈染毕生的阴影。 在其带有自叙传色彩的小说《私人生活》中那乖张、暴戾的父亲,以及随之而来 的压抑与恐惧,正是陈染内心心境的真实写照。陈染的作品中,弥漫着强烈的弑 父情结,这使其笔下的父亲大多以暴虐者或逃离者的形象出现,这也在潜意识当 中影响了其他男性形象的塑造。与张洁、陈染的缺失性经验相反,莫言与史铁生 的写作展现了其对母亲的热爱与特殊的精神联结。莫言的文学之路,始自于母亲 的指引。饱经苦难却仍然善良、淳朴的母亲是莫言的精神领袖,她如高密东北乡 ①

王云峰,冯维.亲子关系研究的主要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06(7). 70

性别诗学视阈下的异性想象——新时期小说中的男女形象比较研究

这片大地一般静默、博大。作为大地的诉说,莫言的作品中充满了恋母情结和母 性崇拜意识。 《丰乳肥臀》中上官鲁氏以顽强的生命力和生殖力超越于苦难之上, 是母性的化身与象征。年轻时遭遇重大疾病打击的史铁生,在母爱的抚慰下逐渐 获得新生。然而境况好转之时,母亲的骤然离世,成为其内心深处终生的遗憾。 对母亲的怀念深刻地影响了史铁生的女性观念,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大多有过于 完美的倾向。不论是超凡脱俗的神性圣女(《务虚笔记》中教师 O)还是苦难的 母亲,都指向女性生命的崇高和圣洁,衍生为人类精神形态与情感特征的艺术隐 喻。张洁、陈染对于父爱的创伤性记忆,史铁生、莫言对于母亲的爱戴与敬仰, 使他们笔下的文学形象往往沾染了作家的性别想象色彩,呈现出鲜明的个人特 色。 2.爱情际遇 爱情乃文学中永恒的母题。创作主体亲身体验的爱情际遇,会作为其社会生 活的一部分被烙印在作家的头脑中,转化为主体心灵深处的独特记忆。爱情际遇, 一方面会作为文学素材,通过作家的加工和创造,进入到创作主体的文学创作之 中。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 ,作为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它会在无形中改造作 家的爱情观念和性别观念。将作家的感性体验融入作家的理性创作当中,从而使 其对于异性的判断产生变化。 路遥作品中的悲剧性爱情故事,其重要根源在于其创伤性的初恋记忆和矛盾 丛生的婚姻生活。农民出身的他将进城的指标让给了初恋女友,然而最终却因自 己的农民身份而见弃。初恋的不幸使他深受打击,传统与现代、城市与农村之间 的紧张焦灼感弥漫在路遥的作品中。城乡的天然隔阂成为其小说主人公爱情道路 上难以跨越的节点,他们为此拼尽全力,却大多以悲剧收场。《人生》中高加林 与黄亚萍以及《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与田润叶均是如此。夫妻情感失和,心力 交瘁的路遥,只得将满腔的柔情寄予其笔下的女性形象当中。一批极具母性仁慈、 妻性奉献、女儿性柔情的女性形象(如巧珍、润叶、贺秀莲)正是路遥内心渴望 的完美女性。他试图在她们身上找到情感治愈的力量。路遥所特有的悲剧性爱情 观念以及富有母性的女性形象塑造,与其自身的情感经历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此外,迟子建在丈夫遇难之后创作风格的变化,也证明了爱情际遇对作家创作的 巨大影响。其早期作品纯净而又唯美恬淡,娓娓叙述之中透着人性的温暖。经历 丧夫之痛,其风格愈加庄严厚重,具有对苦难的超越感和历史的沧桑感。路遥和 迟子建的情感际遇,均以不同方式影响其文学创作和形象塑造,读者只有在全面 理解创作主体的基础之上,才能厘清杂糅其中的性别想象成分,还原人物真实。 3.性别创痛 “你将格外不幸,因为你是女人。”张洁在《方舟》的卷首一语道出女人的 心酸与悲怨。在强大的男性霸权话语的胁迫与压抑之下,几千年来,大部分女性

71

硕士学位论文

在历史宿命和现实困境之中风雨飘零。女性的创伤性体验集中表现在其婚恋史当 中。两次婚姻均以失败告终的创伤性体验,使张洁对婚姻多了一分清醒与理智。 对美好爱情的守望和对婚姻的怀疑以一种矛盾焦灼的状态存在于张洁的作品中。 作为女性所经受的创痛反作用于张洁的文学创作,因此其作品带有强烈的自传色 彩。从早期《爱,是不能忘记的》中的执着追爱,到中期《方舟》、 《祖母绿》当 中对爱的怀疑、抗争与坚守,至后期《无字》中爱情神话的消解,无不浸透着张 洁自身情史的斑斑血泪。 《无字》通过三代女人的婚恋悲剧撰写了一部关于女性喑哑生命的“无字” 史诗。在这一自我镜像化的文本中一家三代女人婚恋悲剧命运相传。外祖母墨荷 是传统的旧式女人,她听从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沦为封建家庭的女奴,度过了 其工具化而短暂的一生。叶莲子为丈夫抛弃,带着女儿辗转求生。虽则在被动的 人生际遇中得到了支撑其生存的社会位置,然而在她的内心深处,依旧以传统女 性的规范自我约束。这是一个以夫为天,却被迫走向社会的自我意识泯灭的家庭 妇女形象。吴为,个性独立自由,苦难的童年使她清醒地意识到男人的不可依附 性。然而,出于女性对于爱情的期待与追求,仍不可避免陷入了男权陷阱中,沦 为自私男性利用的工具甚至欲望的对象物。三代女性的性别创痛通过婚恋史代代 相传,时代在进步,但女性在婚姻爱情中的附属位置未曾改变。文化传统的沉珂 依然毒害着女性的自我意识,剥夺其幸福的权利。女性悲剧在现实困境中以一种 历史宿命轮回的方式演绎。其最终将走向何方?也许读者可以从禅月的身上找到 一丝希望与安慰。 徐小斌《羽蛇》通过五代女人在苦难中的艰难跋涉,负重前行,集体展示了 女性生命中的隐忍和挣扎。《羽蛇》以主人公羽的心灵轨迹,表现女性的抗争与 追问。她的特立独行和绝不顺从使她站在了一种与外界焦灼对峙的境遇之中,并 走向自我的破碎和毁灭。她与之对抗的是残酷的男性霸权世界。女性的婚恋史即 是生命史。强权话语往往通过爱情、婚姻为媒介对女性施以迫害。这绝不仅仅是 女性个体的悲痛,而是女性性别的集体创痛。相对于个体的亲子关系和爱情际遇 来说,它对女性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都具有更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第二节 性别想象演变寻因 两性之间的性别想象色彩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呈现出迥异的 姿态。历史演变、现代语境以及随之而来的男女性别角色的转换书写,是性别想 象不断演变的主要动因。作为社会的参与者,两性创作主体均难以逃离时代话语 的影响,其笔下的异性文学形象正是当下两性秩序、性别观念的艺术化呈现。

72

性别诗学视阈下的异性想象——新时期小说中的男女形象比较研究

一、历史演变 生产力、文化语境以及审美趣味是组成性别想象变迁的历史动因。生产力的 发展是社会变革的根本性力量,每个与生产力水平相匹配的社会形态都有其固有 的社会意识,以及与之相佐的性别观念。而不同历史时期,往往具有不同的文化 规范,对于异性亦有各异的审美理想、审美标准。性别视阈下的人物形象因历史 环境的迥异,呈现出鲜明的特色。 1.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属于社会的物质层面。物质决定意识,生产 力的发展必将带动社会意识的变化。性别观念作为社会意识中重要的一环,从根 本上说是由社会生产力所决定的。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远古母系社会,女性主要 从事采集和编织工作,男性负责狩猎。采集、编织相对于狩猎来说更具稳定性, 因此维系部落生计、繁衍后代的重任就落在了女性的肩头。“人但知其母而不知 其父”,正是母系社会的真实写照。与其社会关系相对应的是,母系社会中的女 性形象通过神话传说的方式保存下来,以女娲为代表,是机智勇敢、拯救苍生的 女性之神。历史滚滚向前,“父权宗法制产生并一统天下,男性在征服自然的同 时,女性也沦为被征服的对象”①。封建自然经济,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使 男性成为社会主要生产力,与女性在经济上的附庸关系相对应的是性别秩序中的 弱势地位。传统文学中的男性笔下的女性大多以贤妻良母的形象出现,她们温柔 娴淑、恪守妇德。出于对男性潜意识中性欲望的迎合,作者往往赋予其非凡的美 貌。封建社会末期,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出于解放生产力、强国保种、救亡图 存的目的,梁启超大力宣扬女性解放。试图将女性从家庭的拘囿之中解救出来, 使其享有教育和从业的权利,废除缠足等陈规陋习。这是中国女性解放的开端, 此后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均受其深刻影响。五四大变革时 期,新女性纷纷走出父之门,追求爱情婚姻的自由。然而,整个社会未曾觉醒解 放,新女性难以找到职业以实现经济的自由。经济劣势,使摆脱封建家长制权威 的女性重新依附于“哥哥”,而正是这种附庸性导致其爱情的悲剧。鲁迅《伤逝》 中走投无路遁入死地的子君,正是其典型代表。新中国成立之后,女性在政治、 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权利由法律予以确认。女性与男性平等地从事社会劳动,社 会生产力得到解放。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的“铁娘子”、 “花木兰”形象正是此阶 段性别现状的真实描摹。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气质向男性靠拢,女性的性 别自我被掩盖在平等的表象之下。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引进,生产力 得到极大发展,自由思想的引入使女性地位发生了变化。女性性别意识、生命意 识等逐渐复苏,女性文学创作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女性文本中的男性形象由理想 ①

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13. 73

硕士学位论文

走向现实,由伟岸转为猥琐卑鄙。这表明取得经济独立的女性已然慢慢从对男性 的依附状态中走出。对男性形象的贬损性塑造,一方面出于张扬女性自我的需要, 但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女性写作与批评可能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同样 值得人们警惕。 2.文化规范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同的社会形态相应而生。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 的文化语境,产生相应的文化规范。生产力发达,社会先进,文化规范往往呈现 出宽松而开明的气象。反之,生产停滞,社会落后之时,对于文化的管制则明显 严苛。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相应的文化语境之下,两性性别主体的性别观 念,对待异性的态度均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例如,先进的生产力造就了唐代文化规范的包容品格。随宋朝国势日渐衰弱 而来的是文化的严苛和思想的禁锢。处于生产力恢复阶段的明朝,定下了“尊孔 崇儒、以朱注四书为取士标准”的原则。程朱理学成为官学,并且影响渗透到社 会的方方面面,导致禁欲主义在明清愈演愈裂。女性的贞洁被前所未有地关注, 遭受着惨无人道的迫害。与此文化语境相对应,清纯贞女成为当时的女性典范而 被广为推崇。“明清两代都把女性禁欲作为道德高尚的标志而大加倡扬,那种彻 底禁绝自己的欲望、无私地献身于贞操守节的女人成为了这个时期唯一能受到社 ①

会崇敬以至崇拜的女性的英雄。” 其影响甚至穿越时间的限制,作为一种历史沉 疴的存在影响着现代人的择偶观念和性别观念。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对欲望尤物和 妖女魅人的笔诛口伐。 3.审美趣味 随不同文化规范而来的是迥异的审美趣味。不同历史时期,对于异性具有不 同的审美理想、审美标准。审美趣味的形成具有个人的特殊性,同时更深受社会、 时代和民族的多重影响。 历史上曾经创造盛唐气象的唐朝,是周边少数民族所景仰的天朝大国。在强 大的国力支撑下,唐朝实行开明的国策,文化开放而兼容并蓄。唐朝女子着装大 胆,既有充分展示女性曲线的袒胸装,也有英姿飒爽的胡服。身材丰腴为美,而 个性之中既有中原女子的温柔大方,亦有少数民族的豪迈爽朗的唐朝女性往往能 得到异性的青睐。在唐诗、帛画等文艺作品之中均能寻觅到唐朝女性的遗踪。可 以说,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包容程度,处于整个封建时代的较高水平。五四时期, 在反封建、反压迫的历史潮流之下,大胆追求爱情婚姻自由,反抗封建“父之门” 的进步女性成为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十七年文学时期,受当时主流文艺政策及 革命思想的影响,高大完美的革命英雄成为文学作品中着力刻画的对象。女性气 质被摒弃,符合革命需要的“雄性美”铁娘子以及花木兰式女性形象被主流话语 ①

叶舒宪.性别诗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20. 74

性别诗学视阈下的异性想象——新时期小说中的男女形象比较研究

所承认而受到追捧。反之,对女性美的追求则被认为是小资产阶级趣味的表现, 遭到无情地打压和批判。一体化格局结束之后,女性意识随着思想解放重新复苏。 女性从“雄化”中走出,“传统女性气质”重新回归。此时,符合女性爱情期待 的“理想男性”,深谙男性审美的“传统女性”成为新时期初期作品中的主人公。 改革开放消费时代的到来,使商业社会的成功人士成为继知识分子之后的又一描 写对象。综上,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对于男女两性的审美趣味并非是恒定不变的, 其与特定历史时期的演变息息相关。文化语境的更替,审美趣味的转变,性别观 念的变化,追根究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它才是性别想象演变的根本性因 素。

二、现代语境 政治和经济上的改革开放,将新时期文学置于一个前所未有的自由、多元、 碰撞的现代语境当中。国外文化思潮地涌入带来了文化间的交流与更新,女性地 位崛起促进了女性“主体”意识的扬起。获得了经济自由和精神独立的女性,慢 慢走出对男性的精神依附。这一切,都在有力地冲击传统的性别秩序和性别观念, 并在创作主体笔下的人物形象当中予以体现。 1.社会的开放 随着政治体制一统天下的模式的瓦解,曾经对创作主体思想产生束缚的文化 高压政策随之崩溃。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思想解放大潮带来了女性情感的激情喷 发。长期被禁锢、被有意遮蔽的女性性别意识与“人”的觉醒一起重新被置放在 历史的前台。女性慢慢摆脱红太阳时代的雄性色彩,失声已久的女性,获得了自 我言说的机会,她们开始在作品中大胆地为女性群体立言,为自我出声。从最初 的亦步亦趋到随后大胆独自上路,女性以一往无前的姿态出发了。在这个不算太 长的历史时期里,在自由的话语氛围中,出现了一大批女性作家。如张洁、王安 忆、铁凝、林白、陈染、方方、池莉等。女性文学发展迅速,并取得傲人的文学 成就。 与此同时,政治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文化的开放和高速发展。发达的市 场经济带来了文化间的多元互动,重塑了文学生态景观。出现了各种思想和文化 之间的交锋碰撞。在外来思潮、现代语境的冲击之下,原本的性别观念发生了翻 天覆地的变化。女性文学从对人性、人道主义的呼唤,对社会变革的关注开始慢 慢走向了其独特的蜕变之路。80 年代前期的女性文学展现出一种典雅的文学风 范,具有理想的浪漫主义色彩。而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蓬勃发 展和大众文学的兴盛,女性文学一改其风貌,由理想走向了凡俗生活、走向现实。 池莉对“烦恼人生”的展现与揭示、方方对人性丑恶本相的描摹,正是此文学潮

75

硕士学位论文

流的典型代表。90 年代,以王安忆《弟兄们》、《叔叔的故事》为代表,象征着 当代女性写作开始由女性文学向女性主义文学推进,并在文体和叙事策略上,深 受后结构主义的影响。以否定的方式展现出怀疑一切的后结构主义美学风格。 2.女性“主体”意识的扬起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随着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和女性性别主体意识的日趋 ①

自觉,出现了明确标志女性主义的文学创作。 相对于 80 年代女作家在传统中摇 摆不定的叙述策略,90 年代女性小说中的叙述主体表现出高涨的言说欲望,她 们大胆地自我暴露(既包括性别身份的暴露同时也包括创作意图的暴露、自我经 验的暴露),通过碎片化的结构、张扬的话语、流溢的情绪等来参与“话语权威” 的争夺。以陈染《私人生活》和林白《一个人的战争》为代表的女性“个人化” 创作预示着女性私密空间的打开,身体感觉的审美释放,可能性生活的探寻和呈 现。这也意味着女性创作主体的关注点开始由外部世界的描摹转向内部世界的探 索。《私人生活》是一部指向女性内部生命情感的成长小说。通过记录性格孤僻 内敛、精神敏感纤细的女子倪拗拗的生活经历,来展示被遮蔽的女性生命体验和 性别意识。童年时期,弥漫其内心深处的弑父意识、与班主任 T 的对抗中所显 露出的反叛意识、在恋爱关系中对传统情爱模式的颠覆意识,都表明倪拗拗是一 个与传统女性背道而驰的特殊性存在,是一个与传统男性中心文化不相调和的对 抗者。她与专制男权的焦灼关系由外部世界延伸到内心世界,并最终以倪拗拗的 精神疯狂而告终。《一个人的战争》中的多米,在由边缘走向中心的过程中,经 历种种创伤、付出艰辛的努力。 “然而,她的渴望和寻找因残酷的现实与自身的 迷失而一次次化为泡影,最终只能逃离男性中心社会,回到身体,回到欲望,在 ②

女性的个人空间中寻找立身之地。” 有意思的是,以林白和陈染为代表的 90 年 代的女作家们经常在作品当中穿插自己对于具有普泛性问题的关注和看法。有的 时候,甚至超出小说人物的设定和文本的限制,由此造成叙述的断裂和散化。在 “主体”意识扬起的背景下,女性诉说欲望的激烈由此可见一斑。意识形态的进 一步放松、传统伦理观念的淡化、西方女性主义在国内大规模的译介与传播、评 论界的有意识引导等为 90 年代女性创作主体提供了更为自由和宽松的空间。这 一切,都在有力地冲击传统的性别秩序和性别观念,并在创作主体笔下的人物形 象当中予以体现。 3.神话的失落 在现代社会语境和文学语境之下,与女性“主体”意识扬起相对应的则是女 性文学中男性神话的失落。几千年父权社会,垄断话语权力,处于绝对统治地位 的男性终于走下神坛,成为普通人,甚至沦为女性叙述文本当中的“弱者”。从 ①

任一鸣.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简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0. 任一鸣.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简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4.



76

性别诗学视阈下的异性想象——新时期小说中的男女形象比较研究

新时期之初的寻找男子汉到后来的攻击男子汉,甚至否定男子汉;从“爱是不能 忘记的”到“不谈爱情”;从理想情爱世界的建构到坍塌男性世界的解构;从精 神的坚守到肉体的沦陷。女性创作主体笔下的男性形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正人君子的“老干部”(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受难英雄何荆夫(戴厚英 《人啊,人》),改革弄潮儿郑子云(张洁《沉重的翅膀》)等精英男人以及以曾 楚(张抗抗《北极光》)为代表的底层阳刚汉子慢慢消失在女性文学文本当中。 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批“去势”男、丑怪男、祸根男。男性神话的失落可以从男女 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数千年来阴性文化和文革的残酷镇压,致使理想的男 性缺失,男性气质在一定程度变得孱弱。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阴性与柔顺的一面。 中华民族性格以“温柔敦厚”、 “谦逊有礼”为美,且流露出对于水、土地、月亮 等女性意象的崇拜,这正是阴性文化潜移默化作用下的结果。此外,作为古代文 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儒、道学说,均在不同程度上表明了对阴性与柔性文化的推崇。 例如,儒家所宣扬的“仁义”与“礼法”,道家所信奉的“无为不争,以柔克刚”。 均追求一种和谐、沉静、内敛的美学境界。可以说,传统的阴性文化一方面消除 了男性身上的戾气,但也弱化了其特有的血性,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文化大革 命期间的意识形态出于确立全面控制的需要,传统男性权威遭遇政治力量的打 压。男性在民族国家的神性品格前被迫“去势”。这也在客观上进一步导致了男 子汉的脊梁缺钙和“阳刚”之气的缺失。其次,新时期以来,女性慢慢走上了经 济独立的道路,拥有了自主言说的机会,她们迫切需要摆脱男权的控制。女性主 体意识的觉醒促使其以审视的眼光打量男性,覆盖在男性身上的完美色彩日益褪 尽。在此语境之下,女性笔下的男性形象从高大完美走向卑劣猥琐,男性神话随 之走向失落的深渊。

三、性别角色 在历史演变与现代意识地有力冲击下,传统的性别角色也发生极大变化。男 性书写所导致的文学形象男主女次,女性书写带来的文学形象的女主男次,以及 角色扮演、角色错位等使新时期文学中的性别秩序呈现出新的特点,并对性别视 阈下的文学形象塑造产生影响。 1.角色关系 这里的角色关系,主要是指文学作品里文学形象的男女角色的搭配关系,主 次轻重有别。一般来说,男性书写以男主女次居多,而女性书写则大多为女主男 次。读者可在两性创作主体设置的角色关系中(不管是其有意为之,亦或潜意识 在发生作用)获悉作者蕴藏其中的性别观念或性别主张,及其对异性的镜像感知。 女性创作主体往往从女性视阈出发,结构全篇,以表达对于社会、人生、爱

77

硕士学位论文

情、事业、自我的追求。在大部分女性作家笔下,女性成为小说中的着重刻画的 主角甚至中心。在这样的角色关系中,男性开始成为女性的附庸和陪衬。这种现 象在以林白、陈染为代表的“个人化”写作中达到高潮。在她们文学世界中,女 性的自我成长、身体、情感与欲望等成为表述的中心,以一种主动隔绝的姿态与 男性世界形成对峙而又紧张的关系。如此一来,男女角色关系被置于失衡状态之 中。男性形象的阉割、 “去势”、弱化描写正是男性附庸陪衬地位的写照。失衡的 角色关系(女主男次),流露出女性创作主体急切的诉说欲望。她们渴望发出自 己的声音,获得个体的独立与自由。与之相反,男性写作呈现出男主女次的角色 关系,这既是传统男性话语占据统治地位的反映,也是男性无意识选择的结果。 例如,在张贤亮的《绿化树》中,马樱花的存在是为了完成对知识分子章永璘的 救赎;《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的黄香久在男人的理想与信念面前被迫让路;路 遥《人生》中的巧珍被成功的高加林弃如敝屣。在男主女次的模式下,女性的存 在和价值,依托于男人的确认,并以此被赋予意义。即便男性创作主体热情地赞 美女性,读者亦可从中发现其采用的是一种“俯视”的视角,弥漫其中的夫权意 识、父权霸语不言而喻。追根究底,他所期望的依然是传统“以夫为天”的贤妻 良母。 2.角色扮演 男主女次或女主男次的角色关系的设定和选择,由创作主体的性别立场所决 定。作者在这轻重有别的性别立场之中,完成其自身的角色扮演。同时在表达其 耐人寻味的性别话语和叙述声音时,建构自己的话语权威,使文学接受者对其所 倡导的性别观念产生心理认同。 “写小说并寻求出版的行为本身就意味着对话语 ①

权威的追求,这是一种为了获得听众,赢得尊敬和赞同,建立影响的企图。”

作为父权社会的既得利益者,男性创作主体往往站在男性的性别立场之上, 发出专属于其性别主体的叙述声音。传统男性文化视阈下的写作,男性创作主体 绝少站在女性的立场进行“由内到外”地描写塑造,相反,其大多是一种“俯视” 的视角。如此一来,原本就丧失了话语权利的女性性别群体在历史中被迫失语。 文学进入新时期,女性创作群体的进一步壮大致使性别视阈下的写作展现出迥异 于传统的新质。男性话语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女性话语破壳而出。女性立场 的明确化,女性声音地大胆张扬,经历了一个由隐秘到公开的过程。新时期初期, 女性作家大都以中性或男性的叙述人声音出现。随着思想的解放,文化的包容度 提高,90 年代的女性小说创作者,在作品中大胆表述女性自我。主动暴露自我 的性别身份、创作意图等,甚至运用“超表述”行为,发表自己对于女性人生问 题的诸多见解。她们急切的亮出自我的性别立场,发声的欲望甚至超过好好的讲



苏珊·S.兰瑟著.黄必康译.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与叙述声音[M].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2,6. 78

性别诗学视阈下的异性想象——新时期小说中的男女形象比较研究

述一个故事。例如,张洁在《无字》中发出了激进的女性声音,其鲜明的女性立 场,是文坛中鲜明的存在。它深入吴为的内心世界,展现三个女人的悲剧人生, 捕捉其心灵情感的颤动。然而,对于男性,则持尖锐的批判立场。与男性神话失 落同时存在的是女性声音的响彻云霄。在《无字》中,张洁扮演的正是一个激进 的女性主义者的角色。 3.角色错位 与角色扮演相对而言的是角色错位,主要指文学创作中出现的雄性雌化以及 雌性雄化现象。具体来说即男性作家的“拟闺音”,以及女性作家流露出来的非 女性意识。角色错位的出现与新时期特定的时代背景有密切的关系。随着女性地 位地不断崛起,一些男性创作主体尝试从假设的女性主体展开文学创作,这是对 男性书写大多以男主女次角色关系结构全篇的一种反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 男性作家通过“拟闺音”所发出的女性声音,其内里依然难以摆脱男性意识的影 响。而女性作家流露出来的非女性意识大多表现于女性对于自我价值的追求之 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爱情、婚姻与事业的两难。 “拟闺音”,狭义上指男性作家以女性第一人称叙述进行创作,广义指代男 性作家为女性立言。当代作家苏童,经常刻意地隐瞒自己的性别身份,以女性视 角进行创作,刻画女性心理,塑造女性形象。然而遗憾的是,苏童的女性叙述虽 然不乏对于女性的理解和关怀,但依然难以跳出男性中心文化的拘囿。文中许多 女性心理刻画,其实质却是男性性别意识在发生作用。例如,颂莲第一次面见大 太太时,“颂莲看着毓如肥胖的身体伏在潮湿的地板上捡佛珠,捂着嘴无声地笑 了一笑”“她有一百岁了吧,这么老?”在这段叙述中,表面上是颂莲在嘲笑毓 如,其实质是男性叙述者将女性置于天平之上,如货物一般接受男权文化的打量。 容颜的残损和肉体的衰老,均会使女性的价值大打折扣,是将女性物化的典型表 现。此外,《妻妾成群》通过四个女人的殊死搏斗展示传统一夫多妻制以及其背 后夫权文化对于女性的戕害。苏童表达了对于女性悲惨境遇的理解和深切同情, 然而对于其中的女性形象的塑造依然遵循了传统的“女性邪恶话语模式”。大太 太深谙明哲保身之道,以退为进全自身;二太太笑里藏刀左右逢迎;三太太对爱 情的追逐被作者刻意欲望化;四太太新女性外表下隐藏的是旧式的虚荣与攀附。 就连丫鬟雁儿在可怜可叹之余亦妄图利用自己的美貌分得一杯残羹。在对女性的 类型化、欲望化书写中,苏童承袭了由来已久的恶女形象塑造,并带来消极影响。 在新时期文学早期,为了让文本获得主流社会的认同和赞扬,并以此获得价 值和意义,不少女性作家努力从中性的视角来进行创作,最为突出的代表作家是 谌容。“谌容极力想扮演一个客观的全知全能的无任何性别意味的叙事者的努力 是显而易见的,这种由特定历史生成的,表面以中性实际上仍是以男性本位意识

79

硕士学位论文 ①

的书写,替代了对女性自己意识的书写。” 《人到中年》的主人公陆文婷是一个 坚韧的知识女性,她热情地追逐着医学事业的高峰。为了成全她的理想,丈夫和 陆文婷颠倒了传统的性别角色和家庭分工,甘于退守家庭,承担大部分的家庭责 任。从表面上看,谌容为我们建构了一个几乎没有任何性别差异的社会场景以及 两性关系,他们互相尊重、互相扶持,共同抵御生存的严峻考验。然而,陆文婷 始终为不能当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自责不已。“贤妻良母”正是传统男性本位文 化对女性的角色框定,也是封建社会判定女性价值的根据。长久以来,女性在男 权话语的诡计与欺骗当中,将其内化为自我的追求,并不断地压抑自己本能欲望, 以获取男权社会的认同。由此可见,在对陆文婷的塑造中,谌容在潜意识当中依 然是从男性本位意识出发,流露出些许的非女性意识。此外,女性作家笔下的“女 强人”和“小女人”形象,其实质何尝不是对男性意识的臣服和献媚?张辛欣《我 在哪儿错过了你》(《收获》,1980 年第 5 期)中的主人公只有以自身的“雄化” 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在同一地平线上》(《收获》,1981 年第 5 期)中的女主 人公在成为“女强人”与符合传统规范的好妻子中矛盾不已。深受现代意识影响 的张辛欣提出了对女性双重角色和标准的追问,然而她在无意识当中依然承认, 女性只有在自身的“雄化”下,才能取得社会事业的成功,才能站在与男性同样 的高度。这实则是对男权社会的妥协与臣服,是非女性意识的无意显现。至于那 些极具女性魅力的“小女人”,表面上宣扬了女性气质,然而其深层目的在于俘 获男性,并以此获得依靠和帮助,蕴含其中的女性献媚意识不言而喻,实质是与 男性霸权话语的一场合谋。

第三节 性别想象何处觅归 我们看到,男女两性之间的性别想象存在异同,它既来自于历史和文化的本 源,也随时代演变而流变。那么,横亘于两性创作主体之间的性别想象最终将走 向何方?这是本节着重讨论的话题。或许,只有实现男性主体与女性主体之间的 自由平等,使其成交互主体关系,在两性和谐的基础之上,持超越立场,不再局 限于男女两性之性别视阈之内,才能最终实现异性与诗性、肉身与心魂的良性互 动与建构。

一、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也即主体之间的关系,在互为主体、男女同构的基础之上反对阴阳



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175.

80

性别诗学视阈下的异性想象——新时期小说中的男女形象比较研究

两极化,追求两性气质融合、两性和谐的完美境界。 1.互为主体 主体间性也即主体之间的关系。“其精义在于强调人的独立性,人与人的平 ①

等,在此意义上,主体性意味着互主体性,成交互主体的关系。” 从而表现出人 与他人关系结构中平衡的社会文化活动方式。传统的性别诗学当中,“唯我论”、 “男性中心论”占据统治地位。一切从男性主体的利益和话语权威出发,男性主 体成为绝对主体,如此一来,女性主体处于遮蔽地位。随着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 的影响逐渐扩大,女性写作逐渐在文坛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女性中心论”的立 场之下,女性话语得到自由张扬,然而女性文学中“去势男”、 “丑怪男”甚至是 “祸根男”的大量出现,意味着当下女性写作与批评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 端。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之下,实现男性主体与女性主体之间的自由平等显得尤为 重要。只有在互为主体的基础之上,通过交往和对话,打通两性之间的隔阂,清 除男权文化传统的影响,才能最终实现话语的真实、正当以及真诚。 2.男女同构 在中国传统的太极图像,宇宙被视为一个圆形的整体,其黑白之分寓意着阴 阳两面。它们“黑夜白昼相交相替,阴阳相反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消 ②

彼长,相互依存,相互弥补,在比较中存在,在共存中显示。” 此时,男女阴阳 之间处于一种和谐而共存的状态之中,两者互通互融,缺一不可,并无高低贵贱 之分,亦无男尊女卑之意。阴阳共生、男女同构的和谐状态被父本神话所打破, 男尊女卑的性别差异在周以后的父权宗法社会当中被强调、规范,并逐渐演化为 文化传统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此后,“阳为天,阴为地”的二元对立关系形 成,阴阳两极分化日益严重。在父权文化价值系统之中,隐含着对于男性气质和 女性气质的既定认识。于是两性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种种性别规范,完成其自 我性别的社会化,使自我符合父权文化审美价值观,从而获得认同。例如,男性 被认为具有阳刚性、进取性的、主动性、独立性等,而女性则被认为具有柔弱性、 温和性、被动性、依附性等。两者之间,差异明显,泾渭分明。通过对比研究我 们可以发现,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是对立存在的两端,从整体而言,男性气质优 于女性气质。如此一来,便将男女两性处于尖锐的矛盾之中。 反对阴阳两极分化,追求两性气质的完美融合是实现男女同构、两性互补的 题中之义。荣格的“阿尼玛”以及“阿尼玛斯”原型理论提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即男人的身上暗含女性的气质,而女性的灵魂深处亦有男性气质的踪影。“阿尼 玛”代表着男性心理中的女性面,而“阿尼姆斯”则代表着女性心理的男性面。 其原型理论显示着,男女两性绝不是泾渭分明的两端,而是一个互补同构的统一



邹忠民.论作家的伦理原则[J].江西社会科学,1992(6). 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21.



81

硕士学位论文

体。两性气质的融合,可以将两性间的优势特征集合于一体,使人类得到更为全 面的发展。并起到缓和两性隔阂、两性矛盾甚至两性冲突的作用,使两性主体成 交互主体关系。 3.两性和谐 在互为主体、男女同构的基础之上,构建两性和谐的崭新局面,需要我们公 正地对待一直处于边缘的性别问题。既要摆脱传统性别文化对于女人的规训与漠 视,也要纠正现代女权对男性地过度批判。值得注意的是,两性和谐并不是以泯 灭两性之间的天然生理差异为代价,盲目追求“男人能做到的,女人同样做到”, 而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构建更具包容性的氛围,实现男女两性的和平共处。 性别秩序的重构,已经从追求平等到关注差异和强调独特性。现代社会已是一个 多种意识并存的实体,多种意识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平等的对位关系。承认对方 与自己有同等的权利,既意味着交往关系在于保持自己本色的同时进入对方领 域,也意味着这种交往交流的过程应该是寻找和发现共同点的过程或理解差异的 过程。并最终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实现两性之间的和谐共存和对话。走出传统 的依附关系,摒弃激进的对立关系,走向新型的伙伴关系。正如舒婷在《致橡树》 当中所深情吟咏:“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这既是新时代女性对理想爱情模式的期许,同时也是理想两性关系的写照。和谐 的两性关系,对于冲破两性壁垒,消除“性沟”具有重要意义。如此一来,植根 于两性隔阂、文化传统和生命体验之中的性别想象色彩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厘 清,为两性创作主体营造积极的对话环境,提供一种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环境。

二、超越立场 从双性同体、互补同构的角度出发,在反思反省的基础之上,实现对单性写 作的反省与超越。如此一来,创作主体进行创作之时,不再局限于男性与女性之 间相对固定的性别视阈之内,而是多种身份“合力”作用下的一种性别表述,如 性别与民族、种族、国家、阶层、区域等,以超越立场实现文学的普遍性观照。 1.单性写作 从性别视角出发的单性写作,长期存在于文学创作中。漫长的封建父权社会, 男性是理所当然的霸主。女性长期被迫处于失语喑哑的地位,是女奴般工具化的 存在。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男性是文学创作的绝对主体,男性话语一 统天下,强硬的管制着历史、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可以说,这是男性写作的 黄金年代。偶尔出现的才女们,只有在顺从父权价值观念的基础上,才能得到些 许表达的机会,参与文学的创作。即便如此,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创作者依然是凤 毛麟角般的存在。与男性写作相伴随而来的是文学中女性形象的扭曲异化以及女 82

性别诗学视阈下的异性想象——新时期小说中的男女形象比较研究

性话语的缺失。男性写作中经常出现的清纯贞女、纯情痴女、灵性才女和神性圣 女便是其理想中的对于女性的想象和期望,而所谓的欲女、妖女、红颜祸水则是 其内心恐惧和欲望的化身和对象物。如此一来,真实的女性形象和女性生命体验 则处于被遮蔽的状态。处于附属地位的女性们为了取得主流价值的认同,不得不 强行自我泯灭、自我消解。新时期文学随着政治经济的开放带来了思想的解冻。 女性文学发展迅速,以强劲的参与姿态,重塑文学景观。经过几代女性作家的摇 旗呐喊,女性写作在文坛中占据一席之地,其影响力也在逐渐扩大。然而,问题 具有两面性。不可否认的是,处于性别视阈之下的女性单性写作有其存在的合理 性和必要性。例如,在“私人化”、 “个人化”写作当中,女性的性别体验、生命 感受等隐秘成为创作主体着意表达的重点,女性身体以及女性欲望作为具有特定 意义的审美对象得到反复抒写,成为女性张扬“主体”意识,对抗男权世界的工 具。但值得人们注意的是,试图以对女性自我身体和欲望的精细描摹来张扬女性 意识,却在无意当中沦为男性带有色情意味的窥视对象。斩断外部联系,在幽闭 空间内自我欣赏,呢喃独语,亦使其作品不免陷入单纯的文本虚构当中。毕竟, 女性的最终解放,必须在现实中才能完成。这也是女性“个人化”写作不得不正 视的问题。此外,在女性自恋主义的视角之下,男性形象从传统的高大、完美走 向孱弱、猥琐,这与真实的男性形象相差甚远。因此,从特定的性别视阈出发的 单性写作(不论是男性写作还是女性写作),均难免陷入狭窄的性别局限当中, 不能真实地呈现世界、塑造真实的男女人物形象。这值得我们深深地反思反省。 2.双性写作 从双性同体,互补同构的角度出发的双性写作,实现了对单性写作的反省与 超越。跳出从单一性别视阈出发所带来的性别局限以及内涵的单一化,双性写作 抵达的文学深度与思想高度正是对文学创作主体努力追寻的奖赏。毕竟文学不仅 仅是某一个“性别”所属的文学,它是包括男人和女人在内的“人”的文学。超 越“单性”文学的拘囿,使其涵盖最广大人类的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文学的价 值才能够发挥到最大的程度,也只有如此才能抵御时间的流逝,承受关于真与美、 善与恶的拷问。 作为当代文坛中女性作家的杰出代表,方方、王安忆的写作实现了对女性单 性写作的超越。方方是一个极具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女性,她始终以极大的热忱关 注底层的困境、人性的挣扎与沉沦。其早期代表作《风景》关注武汉棚户区的贫 民生活,揭示物质贫瘠逼仄所带来的精神异化,引起人们对生存本相的思考。而 后《祖父在父亲心中》、《乌泥湖年谱》以及最新力作《涂自强的个人悲伤》等, 方方将笔触伸向知识分子的内心深处,展现其对知识分子题材的关注与思索。既 涉及到不同代际之间知识分子道路的选择,也将当下知识分子的尴尬与艰难处境 予以呈现。除此之外,方方在公安题材小说方面亦有独特建树。脱离了单性写作

83

硕士学位论文

的自我局限,方方极大地拓宽了其笔下文学世界的精神空间,将女性的性别意识 融入社会和民族意识当中,赋予作品丰厚的意蕴和无限的可能性,提升了其人性 书写的深度和广度。作为一个女性作家,王安忆热切地关注女性生命在现实中所 遭遇的冲突和痛苦,例如“三恋”大胆指向女性潜意识当中的性爱心理、情感欲 望。但是,其更多的是以一种“中性”的创作视点进行文学创作。王安忆的创作 植根于现实主义的身后土壤之中,同时以一种不断自我突破、自我超越的精神追 逐文学的至高境界。其作品,不论是题材、叙述方式、语言风格、主题意蕴等等 均处于不断的更新完善之中。对人生意义地不懈追问、对中华民族古老深层文化 心理的探求,弥漫其小说当中的悲悯意识、人性关怀意识早已使王安忆超脱了个 体的自然性别角色,站在了无差别的双性视角,实现了对单性写作的成功超越。 3.多重主体叙述策略的性别身份 从双性同体、互补同构的角度出发,多重主体叙述策略的性别身份(不再局 限于男性与女性之间相对固定的性别视阈之内,而是多种身份“合力”作用下的 一种性别表述,如性别与民族、种族、国家、阶层、区域等)正是未来文学创作 主体所要秉持的超越立场,也是单性写作发展的方向和奋斗目标之一。毕竟,不 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不可能单独存在于这个世界当中。性别与民族、种族、国 家、阶级、区域等的身份认同标尺从来都不是分离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纠缠、 甚至相互制约干扰的存在。



新世纪初期,一部分女作家在反思个人化写作的弊端时,大胆地将笔触伸 向了广阔的现实世界和社会最底层。这意味着女性创作主体慢慢从狭小的闺阁情 感天地中走向了厚重宽广的大地。例如,迟子建扎根家乡的黑土地,描摹底层人 民的艰难温情人生,流露出动人的乡土之美、人情人性之美。铁凝深情自述: “我 ②

心中的的文学是什么样子?是对人类最大的体贴和爱。” 正是出于对整个人类的 深情爱恋与诉说,铁凝新世纪阶段的一些作品呈现出更为磅礴大气的一面。在《笨 花》中,铁凝的关注视点从之前的“女人”转为了生存在乡土中国的“人”。而 《笨花》也是新世纪写作中一部承载民族生命与文化的优秀之作。此外,不少男 性作家亦将思索之绪涌向各自精神生命的净土。例如,张承志营造的伊斯兰世界、 莫言小说中的高密文化、贾平凹作品中的秦汉文化意识、陈忠实笔下的关中乡土 文化、路遥小说中陕北地域文化等等。超越单一的性别视阈,作家们植根于自己 文化之乡,赋予作品深厚的地域特色,使其显出独特的审美品格。这也是创作主 体秉持多重主体叙述策略性别身份在文学创作上的重要贡献。



孙桂荣.性别诉求的多重表达——中国当代文学的女性话语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2011,159. ② 赵艳.文学、梦想、社会责任—铁凝自述[J].小说评论,2004(1). 84

性别诗学视阈下的异性想象——新时期小说中的男女形象比较研究

三、重构重塑 打破传统性别诗学中思维定式,在文学创作中实现异性与诗性、肉身与心魂 的重构重塑,正是未来创作的努力方向。 1.异性与诗性 传统的性别诗学中一直将女性类型化为文静、贤淑、温柔、忍让、含蓄等形 象指示。许多男性创作主体都在作品中对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东方女性”给 予讴歌赞美,这无疑潜藏着一种潜意识的性别思维定式,透露出男权社会对女性 的规训和要求。例如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极具妻性与母性的“贤妻良母”; 张贤亮笔下的痴情的奉献者与牺牲者;史铁生、梁晓声笔下的苦难母亲。甚至在 许多女性作家的笔下也曾塑造和讴歌了传统典型东方女性形象,这更广泛地迎合 和顺从了男性中心世界审美的需求。航鹰在《东方女性》 (《上海文学》,1983 年 八月号)塑造了一个深谙传统妇德规范的女性林清芬。她性情沉静,不论是充当 母亲、妻子还是医生的角色均尽职尽责。丈夫因出轨下放农村之后,林清芬虽然 处于屈辱与愤怒之中,但出于医生的职业道德和内心的良善,依然选择搭救情敌 母女,并抚养孩子长大成人。“作者在此歌颂的是抑制自我以维持道德秩序的女 性,其创作意图是显而易见的,它企图以东方传统女性的忍让宽容和自我牺牲的 ①

道德情操,来解决当时不少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爱情与婚姻的危机。” 与林清 芬所获得的赞誉相对应的是其空白的大半生和情感的荒芜,这在实质上透露出了 作者叙事的无力,显示出其笔下“东方女性”形象的欺骗性和虚幻性。其本质并 非是女性真实性别体验的表露,而是对男权话语的低头。 考察两性创作主体的创作,我们惊异地发现,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类型化规 约,已经衍化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深刻地影响了包括女性在内的所有人。此外, 传统性别诗学中,将男性类型化为阳刚、坚韧、主动、进取等形象指示,同样成 为两性创作主体模塑的对象。男性创作主体对男性自我的张扬,女性创作中对“理 想男”的展望,对“阳刚汉子”的期盼,都显示着传统类型化形象指示的强大生 命力。文学中对于异性的描摹,总是充溢着诗性的想象色彩。突破传统性别诗学 中对于男女两性的类型化形象指示,扩展两性文学形象的广度和深度,挖掘出更 真实、丰富、复杂的人性,正是当下文学创作的目标之一。 2.肉身与心魂 性别视阈下的写作,往往纠结于肉身与心魂的关系之处。如徐小斌《双鱼星 座》 ( 《大家》,1995 年第 3 期)中的卜零在三个男人之间的游走与拷问。在古老 的东方神秘文化底蕴下演绎的实则是现代商业社会中的肉身与心魂的徘徊与挣 ①

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239.

85

硕士学位论文

扎。作为一个具有独立精神的知识女性,卜零难以容忍以丈夫韦为代表的金钱物 质世界的挤压;也坚决地抗拒以老板为代表的的权力世界的诱惑。一直陷于性的 苦闷当中的卜零对英俊男人石产生了难以抑制的爱欲,然而令她备受打击的是石 只是一个玩弄情爱,内里却虚弱不堪一击的无耻者。在《双鱼星座》中,金钱、 权力、爱欲正是男性的指称,卜零游走于金钱、权力、爱欲之间,以反抗与逃离 的姿态实现了对男性窥视及男性中心文化的颠覆。值得读者注意的是,《双鱼星 座》中的肉身与心魂时刻处于尖锐的矛盾与激战之中,它们之间有着难以弥合的 鸿沟,处于灵肉分离的失衡状态之中。肉身与心魂的不可调和,实际上暗指了男 女性别群体之间的对立状态。 史铁生的《务虚笔记》以超脱的姿态,探求灵与肉的同构状态,显示出性别 视阈下的写作的新的可能性和另一种向度。他从残疾、差异、孤独、命运等命题 出发,展开对于爱情的思考。残疾人的爱情,因为肉体的残缺而饱经考验,教师 O 陷于平等与差异的爱情悖论之中,F 和 N 因出身问题遭到父母的反对,不得不 接受分离的命运,叔叔与葵林中的女人相爱却分离,徒留等待与遗憾。然而,跨 越时间距离的限制,穿越生死的阻碍,爱情始终存在于他们的心中,追逐爱情的 信念从未失落。在史铁生的笔下,性成为拯救爱、升华爱的仪式,他们在性爱中 实现身与心的交融、肉与灵的对话。作者甚至将爱的仪式设置在自然之中,在天 人合一的和谐状态中将其演绎为灵的奔腾、精神的翔舞。他以诗意化的语言热情 地描述着两性之爱,并将其上升为人性之爱,甚至神性之爱。这意味着新时期文 学中的情爱叙事从“沉重的肉身”、“迷失的心魂”中走向了肉身与心魂的同构。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其对性与爱诗情洋溢的叙述中,也显出过于虚灵化的一 面。 3.解构与重构 “女性(主义)文学不止是解构,女性主体健康独立人格的建构,双性和谐 理想的建构,应是女性(主义)文学的核心价值追求之一,也是当代女性文学发 ①

展的必然规律”。 在张抗抗的《作女》中,女性塑造的自由、自在而又自觉的新 女性形象终于以别样姿态向我们迎面走来。以卓尔为代表的现代都市“白领丽人” 彻底摆脱了传统性别文化的桎梏,活出了真正的自我。她们的“作”是富于生命 力,创造力的体现,她们不安于平庸,渴望在现代社会中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 并付诸于实践。来自于社会的层层压力,种种诱惑,并不能使她们屈服,反而激 发出更大的生命激情。在爱情婚姻生活当中,传统的依附思想被彻底地摒弃,独 立的经济基础和强烈的性别主体意识,使她们站在了与男人同等的地位之上。 “对 自由自在精神状态的追求作为人类(无论男女)向往和正在追逐的理想状态,由



任一鸣.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简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8. 86

性别诗学视阈下的异性想象——新时期小说中的男女形象比较研究 ①

作女迈出了新世纪探索的第一步。” “作女”们身上褪去了早期女性文学中的性 别对抗意识,她们只是在自由的状态之中实现自我的更新与成长。 与以往单一性别群体占据话语权力的状态迥异,开放而多元的现代社会要求 文学更具包容空间。这对两性创作主体,甚至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当男性 声音与女性声音能够和平共存,性别的个体差异在交流中能够得到适当地表达和 尊重,文学所特有的多样性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显现。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在正 视性别主体的差异性的基础之上,实现男女两性的和解。



孙桂荣.性别诉求的多重表达——中国当代文学的女性话语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2011. 87

硕士学位论文





通过性别诗学视阈下的异性想象这一观照角度,本文对新时期文学中男女形 象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而大致可以对这一时期男性视阈下的女性形象、女性视阈 下的男性形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在形象划分的基础上,研究了潜藏在创作主体 内心深处的性别意识,揭示了作为性别想象的男女形象的艺术特征和深层意蕴, 以尽可能地呈现两性的真实生命存在的图景。并对性别想象存在之源、演变之因、 流变和走向做了尽可能的考察和考量。 性别视阈下的写作,往往从自我的性别立场出发,发出独属于其性别群体的 话语声音,如此一来,必然导致另一性别群体的失语。在漫长的历史当中,男性 中心文化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女性沦为历史的陪衬者和失语者。随着历史演化而 进入现代社会,女性话语浮出水面,有了参与表达的机会。然而值得注意的是, 与男性争夺话语权的过程当中,男女两性之间的矛盾加剧。对男权的批判,在某 些批评者的笔下被滥用,甚至达到草木皆兵的程度。倘若,对男权的批判以女权 的胜利而告终,这实际上仍在性别压迫的道路上重复徘徊。另外,商业社会的发 达带来了消费主义的盛行。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认为消费主义具有以下内蕴: “遵循享乐主义,追逐眼前的快感,培养自发表现的生活方式,发展自恋和自私 ①

的人格类型”。 男性作家笔下无节制的性爱描写、欲望叙事,女性文学当中自恋 意识的膨胀,其实质都是对消费主义的投降。如何在利益化的时代,坚守文学的 一方净土,是时代给予我们的挑战。 性别将长期存在于我们的现实之中,并持续对文学创作产生影响。认识到性 别差异的存在,并非是为了消灭差异,而是在认识差异的基础之上,尊重个体的 独立性,在互为主体、男女同构之中实现两性的自由和谐。倘若在文学世界中, 所有的文学形象都失去了其差异性,而显得整齐划一,这该是多么寂寥单调?超 越单性单边的立场,建构两性和谐的新局面,正是未来文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历 史趋势。在现存的性别秩序之下,男权对女性的禁锢依然存在于家庭社会中的各 种缝隙之间,女性纠结于工作与家庭的双重角色之中,难以两全。但这并不意味 着男性可以过得轻松惬意,相反,沉淀于民族文化心理之中的性别期待依然发挥 强大的作用,为了获得自我的认同以及他者的认同,现代社会当中的男性承担着 沉重的压力。因此,实现双性解放,在两性和谐的基础上争取人的最大自由,正 是两性共同奋斗的目标。建立在男女平等之上的“男声”与“女声”的多语和弦, 将引领性别诗学下的文学创作走向崭新的局面。 ①

迈克·费瑟斯通著,刘精明译﹒消费主义与后现代文化[M].译林出版社,2001,165. 88

性别诗学视阈下的异性想象——新时期小说中的男女形象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作品类】 [1]巴金.寒夜[M].晨光图书印刷公司,1947. [2]邓友梅.在悬崖上[J].文学月刊,1956(9). [3]宗璞.红豆[J].人民文学,1957(7). [4]杨沫.青春之歌[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5]浩然.艳阳天[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 [6]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J].北京文艺,1979(11). [7]戴厚英.人啊,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 [8]勒凡.公开的情书[J].十月,1980(1). [9]宗璞.三生石[J].十月,1980(3). [10]张辛欣.我在哪儿错过了你[J].收获,1980(5). [11]张洁.沉重的翅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2]古华.芙蓉镇[J].当代,1981(1). [13]谭谈.山道弯弯[J].芙蓉,1981(1). [14]张抗抗.北极光[J].收获,1981(3). [15]孟伟哉.一座雕像的诞生[J].芒种,1981(5). [16]张辛欣.在同一地平线上[J].收获,1981(5). [17]韦君宜.洗礼[J].当代,1982(1). [18]张洁.方舟[J].收获,1982(3). [19]路遥.人生[J].收获,1982(3). [20]张承志.黑骏马[J].十月,1982(6). [21]矛盾 .虹[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2]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J].青春增刊,1983(2). [23]航鹰.东方女性[J].上海文学,1983(8). [24]张承志.北方的河[J].十月,1984(1). [25]张贤亮.绿化树[J].十月,1984(2). [26]张洁.祖母绿[J].花城,1984(3). [27]王安忆.小鲍庄[J].中国作家,1985(2). [28]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J].收获,1985(5). [29]残雪.山上的小屋[J].人民文学,1985(8).

89

硕士学位论文

[30]古华.贞女[J].花城,1986(1). [31]莫言.红高粱[J].人民文学,1986(3). [32]王安忆.荒山之恋[J].十月,1986(4). [33]残雪.苍老的浮云[J].中国文学,1986(5). [34]王安忆.小城之恋[J].上海文学,1986(8). [35]王安忆.锦绣谷之恋[J].钟山 1987(1). [36]方方.风景[J].当代作家,1987(5). [37]池莉.烦恼人社[J].上海文学,1987(8). [38]铁凝.玫瑰门[J].文学四季,1988(创刊号). [39]谌容.懒得离婚[J].解放军文艺,1988(6). [40]张洁.波西米亚花瓶[M].风云时代,1989. [41]池莉.不谈爱情[J].上海文学,1989(1). [42]铁凝.棉花垛[J].人民文学,1989(2). [43]迟子建.重温草莓[J].人民文学,1989(2). [44]苏童.妻妾成群[J].收获,1989(6). [45]王安忆.叔叔的故事[J].收获, 1990(6). [46]池莉.太阳出世[M].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 [47]铁凝.对面[J].小说家,1993(3). [48]林白.一个人的战争[J].花城,1994(2). [49]朱文.我爱美元[M].作家出版社,1995. [50]徐小斌.双鱼星座[J].大家,1995(2). [51]王安忆.长恨歌[J].钟山,1995(2~4). [52]迟子建.亲亲土豆[J].作家,1995(6). [53]陈染.私人生活[J].花城,1996(2). [54]铁凝.永远有多远[J].十月,1999(1). [55]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56]丁玲.丁玲文萃[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57]池莉.小姐,你早[M].作家出版社,2003. [58]尤凤伟.中国一九五七[M].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 [59]凌叔华.酒后—感悟名家经典小说[M].京华出版社,2005. [60]路遥.路遥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61]刘呐欧.都市风景线[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62]废名.桥·桃园[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63]竹林.女巫[M].漓江出版社,2006. [64]张曼菱.有一个美丽的地方[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0

性别诗学视阈下的异性想象——新时期小说中的男女形象比较研究

[65]刘恒.刘恒精选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66]史铁生.务虚笔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67]高云览.小城春秋[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68]梁晓声.梁晓声自选集[M].现代出版社,2007. [69]王蒙.青狐[M].作家出版社,2009. [70]张抗抗.情爱画廊[M].作家出版社,2009. [71]陈染.无处告别[M].作家出版社,2009. [72]陈染.无处告别[M].作家出版社,2009. [73]许钦文.许钦文代表作[M].华夏出版社,2009. [74]老舍.骆驼祥子[M].南海出版社,2010. [75]老舍.骆驼祥子·月芽儿[M].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 [76]丁玲.丁玲作品新编[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77]北村.周渔的火车[M].上海三联书店,2010. [78]废名.竹林的故事[M].华夏出版社,2011. [79]王安忆.乌托邦诗篇[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80]赵树理.小二黑结婚[M].华夏出版社,2011. [81]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82]矛盾.矛盾精选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12. [83]郁达夫.沉沦[M].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 [84]莫言.丰乳肥臀[M].作家出版社,2012. [85]汪曾祺.受戒[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86]陈忠实.白鹿原[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87]贾平凹.废都[M].译林出版社,2012. [88]韩少功.爸爸爸[M].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89]余华.活着[M].作家出版社,2012. [90]柔石.柔石小说精选[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 [91]梁晓声.母亲[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92]王小波.黄金时代[M].上海三联书店,2013. [93]阿来.尘埃落定[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94]路遥.平凡的世界[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 [95]张爱玲.张爱玲经典小说集[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 [96]罗广斌、杨益言.红岩[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97]鲁迅.祝福[M] .北京日报出版社,2013. [98]张洁.无字[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99]沈从文.边城[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91

硕士学位论文

[100]林语堂.京华烟云[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 [101]张抗抗.作女[M].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 [102]鲁迅.伤逝[M] .江苏文艺出版社,2015. [103]台静农.地之子[M].海燕出版社,2015 . [104]陈染.与往事干杯[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5. [105]张扬.第二次握手[M].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 【论著类】 [1]西蒙·德·波伏娃.第二性[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2]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1989. [3]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M].北京:三联书店,1989. [4]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5]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藩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M].北京:三联书 店,1995. [6]戴锦华.犹在境中[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9. [7]叶舒宪.性别诗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8]陈晓兰.女性主义批评与文学诠释[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 1999. [9]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0]李玲.中国现代文学的性别意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11]戴锦华.涉渡之舟[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12]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13]姚玳玖.想象女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4]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5]吴义勤、王志华、胡健玲.王安忆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6. [16]王宇.性别表述与现代认同[M].上海:三联书店,2006. [17]刘传霞.被建构的女性:中国现代文学社会性别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 2007. [18]任一鸣.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简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9]孙桂荣.性别诉求的多重表达——中国当代文学的女性话语研究[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92

性别诗学视阈下的异性想象——新时期小说中的男女形象比较研究

【论文类】 [1]邹忠民.论作家的伦理原则[J].江西社会科学,1992(6). [2]金文野.女性主义文学的内涵[J].当代文坛,2000,(5) . [3]周晔.爱到“无字”[J].文学评论 2000,(6). [4]刘思谦.性别理论研究与女性文学研究的学科化[J].文艺理论研究,2003, (1). [5]曹书文.男权意识与鲁迅的文学创作[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1). [6]黎湘萍.“左撇子”思考[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5,(2 ). [7]杨剑龙.男性视阈中的女性观照—读鲁迅的〈伤逝〉、叶圣陶的〈倪焕之〉 [J].南开学报,2005,(5). [8]蒋晓丽.“恋父”—“审父”—“自省”—新时期女性写作对男性形象文化 想象的演变[J].批评视界,2006,(3). [9]高旭国.从《小城春秋》到《青春之歌》—知识分子形象类型化的开始和 完成[J].贵州社会科学,2008(6). [10]周全星.论迟子建〈鬼魅丹青〉的男性形象建构[J].小说评论,2011, (2). [11]华维勇.灰色的亚当—论中国现代女作家对于“男性的认知与书写”[D].暨 南大学,2012. [12]郭运恒、张明明.男性视阈下的“女性书写”—叶兆言小说创作简论[J].当 代文坛,2014,(6).

93

硕士学位论文





夜深沉,心绪难平。逝者如斯,三年时光倏而远去,只余满满的回忆萦绕心 间。还记得三年前,开启研究生生涯时的敬畏,眼下却不得不收拾行囊,与母校 挥手告别了。初入邹门,懵懂浅薄,如今回首,受益良多。作为学习生涯的最后 一份作业,毕业论文凝聚着我导师邹忠民先生的殷切期望。论文选题来源于与邹 师的漫步闲谈之中,邹师为人幽默风趣,为学勤勉严谨,为师则重因材施教。邹 师虽弟子众多,但往往能观其性情,查其志向,并悉心施以引导。论文选题、大 纲拟定、撰写落实、修改调整终至定稿,历时将近八月,倾注了邹师无数心血, 批阅修改文稿以至深夜,其劳心劳力若此,此情此恩,感怀于心,必将终生铭记。 汤师兄曾为邹师拟一对联,听者拍案叫绝。上联:烟云吞吐之间常见功力;下联: 黄白糊涂之际实含真情;横批:雅俗名家!我以为这恰是吾师传神写照。 求学期间,得到文学院诸位老师的热心教导。洒脱飞扬的颜敏老师,温文儒 雅的陈怀琦老师,热心平易的陈茜老师,爽朗质朴的陈琳老师,优雅知性的汪雨 涛老师,敦厚谨严的吴志峰老师,踏实专注的冯昊老师。谢谢你们,出现在我的 生命中,留下如此绚丽灿烂的一笔。 此外,同门室友之谊,亦是我最为珍贵的财富。温柔细腻的小兰姐,成熟稳 重的杨师兄,善解人意的燕云,才情飞扬的朱悦,文静秀美的乡花,沉静内敛的 陈婷,成熟稳重的栋师弟,太多优秀的师兄师姐,有你们,真心觉得特别满足。 三年,师门所给予我的,足够一生回味。感谢室友黄微,陪我寻遍师大美食、美 景;感谢室友康青,伴我走过兼职时的凛冽寒冬。感谢你们的陪伴,让这一路洒 满阳光和欢声笑语。那些平实细碎的温暖,足够护我独自启程,安心前行。 感谢男友,始终陪伴、时时宽慰,让我能够慢慢进入论文写作的状态。感谢 父母,一肩挑起家庭的重担,却给了我一片宁静祥和的天空,让我得以茁壮成长。 回顾三年,读了一些书,走了一些路,对自己的认识日益清明。文学硕士, 我尚难以述明学位于我的确切意义,但我珍惜那些为它而流的汗水,以及学习过 程中或痛苦、或欣慰的时刻。毕业也绝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新的征程的开始。 前路尚远,且歌且吟,期待下一站的精彩。

94

性别诗学视阈下的异性想象——新时期小说中的男女形象比较研究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1、赤色红岩,烈火如歌—评革命历史小说《红岩》[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5,(2). 2、璀璨的幽灵之花—《野草》中死而不灭现象研究[J].青年作家,2015,(5) 下 3、在苦难中塑造崇高—评电影《武训传》[J].北方文学,2015,(5)下 4、女性主义视角的折射—《伊琳娜的礼帽》文本解读[J].北方文学,2015, (8) 中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