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村和辛格小说比较研究

284 99 2MB

Chinese Pages 41 [48] Year 2012

Report DMCA / Copyright

DOWNLOAD FILE

北村和辛格小说比较研究

  • Commentary
  • decrypted from EBAEDC766C615F24BEAA458AA16A5838 source file

Table of contents :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辛格对北村的创作影响
一、 北村的创作转型和辛格对其的影响
二、 辛格文学创作风格对北村的影响
三、 辛格价值观和上帝观对北村的影响
第二章 北村和辛格小说的主题和人物比较
一、 北村和辛格的小说主题比较
(一) 北村和辛格小说对“恶”的审视
(二) 北村和辛格小说中的爱情主题
(三) 北村和辛格小说中的宗教信仰主题
二、 北村和辛格的小说人物比较
(一) 北村和辛格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二) 北村和辛格小说中的忏悔者形象
(三) 北村和辛格小说中的反叛者形象
第三章 北村和辛格的小说艺术比较
一、 北村和辛格的小说意象比较
二、 北村和辛格的小说人物内心独白比较
三、 《圣经》对北村和辛格小说的艺术影响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Citation preview

目 摘



要 ............................................................................................................................... I

Abstract.............................................................................................................................II 绪

论 .............................................................................................................................. 1

第一章

辛格对北村的创作影响 .................................................................................. 3

一、北村的创作转型和辛格对其的影响 ............................................................... 3 二、辛格文学创作风格对北村的影响 ................................................................... 6 三、辛格价值观和上帝观对北村的影响 ............................................................... 7 第二章

北村和辛格小说的主题和人物比较 ............................................................ 10

一、北村和辛格的小说主题比较 ......................................................................... 10 (一)北村和辛格小说对“恶”的审视 ............................................................. 10 (二)北村和辛格小说中的爱情主题 ................................................................. 13 (三)北村和辛格小说中的宗教信仰主题 ......................................................... 16 二、北村和辛格的小说人物比较 ......................................................................... 17 (一)北村和辛格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 17 (二)北村和辛格小说中的忏悔者形象 ............................................................. 21 (三)北村和辛格小说中的反叛者形象 ............................................................. 23 第三章

北村和辛格的小说艺术比较 ........................................................................ 25

一、北村和辛格的小说意象比较 ......................................................................... 25 二、北村和辛格的小说人物内心独白比较 ......................................................... 27 三、《圣经》对北村和辛格小说的艺术影响 ..................................................... 28 结

论 ............................................................................................................................ 31



释 ............................................................................................................................ 34

参考文献 ........................................................................................................................ 3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8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39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 40 致

谢 ............................................................................................................................ 41





面对信仰坍塌的当下社会,北村能够勇于正视存在、正视生命意义,把当下 人面临的灵魂困境用一种真实的方式揭露出来,并启示我们怎样解决灵魂困境获 得一种完满的人生。大部分作家只是最大限度描述人类在此世的生存苦难,却没 有给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法,生活在拜金时代的我们需要一些别样的声音去召唤 我们沉睡的心灵。北村深情地呼唤生活在无信仰的物化世界之中的同胞们,只有 信入一种永恒的存在才能获得一种丰盈的生命力。北村创作的独特意义在于他深 刻洞察出欠缺是全部人生存的本性,一个人无法通过自己走向人性的完整。 北村能够对人类灵魂困境体察得如此深入,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犹太作家辛格 的影响。近些年,从比较视角对北村小说创作进行研究的综合性文章非常少,特 别是将北村与外国作家进行比较。在梳理诸多对北村的研究和评论中,北村小说 与外国小说进行深入对比研究还属空白状态,基于这种空白,让我思考到如果深 入探析犹太作家辛格对北村转型后创作的影响,以及通过中西对比角度来研究反 观北村的创作将会是一个很好的论文创新点。辛格的文学创作风格、价值观和上 帝观都对北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从北村和辛格小说比较研究入手,以 辛格为参照,将更加客观、公正地评析北村在当今文坛的独特意义,以及深入理 解文学存在的本质意义。

关键词

影响研究;主题研究;人物形象;艺术比较

-I-

Abstract Faced with the present collapse of faith in the society, Bei Cun have the courage to accept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he boldly expose the soul dilemma of the moment , then he revealed to us how to solve the soul trouble and live a successful life. Most writers only describe the suffering of human beings to survive in this world maximizely, but they did not give a reasonable solution.As we live in a money worship time, we need some different kind of sounds to wake up our sleepy mind. Bei Cun affectionately call for fellow citizens living in the materialized faithless world, only the fall into an eternal existence could one get an full of vitality. The unique significance lies in his profound insight into the lack of the nature of all human existence, a person can not go to the integrity of human nature all by oneself.

Bei Cun can understand the predicament on the human soul so deeply, because he was heavily influenced by Jewish writers Singh. In recent years, there are few articles which carried out the research of a comprehensive article from the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f Bei Cun's novels , especially from the comparison between Bei Cun and foreign authors. On analysizing works and comments of Bei Cun , the author has found a blank state of comparison between his novel and foreign novels deeply. Based on this gap, I thought about deep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e of Jewish writers Singh Kitamura, and Wester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which offer the a good thesis innovation of the Bei Cun's novel. Singh's ideas of literary creation , religious concepts and value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Bei Cu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search start from the comparison between Bei Cun and Singh, and use Singh as a reference. The author will be more objective and fair to analysis unique significance of Bei Cun in today's literary , as well as the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literature.

Key words

influence research theme research character image literary comparison

- II -





北村在当代文学史上算得上是一位特殊的作家,在提及 80 年代末期的先锋小 说创作时,我们不会忘记他创作的《黑马群》、《谐振》、《归乡者说》和《劫持者 说》等一系列叙事实验小说。自 1992 年皈依了基督教之后,他终止了所有语言游 戏,用自己的良心与真诚,叙写了一部部直指人类精神深处的苦难故事。在这期 间他发表了《施洗的河》、《伤逝》、《玛卓的爱情》、《周渔的喊叫》、《公民凯恩》 、 《被占领的卢西娜》、《公路上的灵魂》、《愤怒》、《我和上帝有个约》等作品。他 把关注的视角投向了当今中国普通大众的生存境遇,他更关心底层人民内心的苦 痛与挣扎,他坚信如果每个人内心能获得强有力的神圣信仰,那就一定能获得一 种力量去克服生活中的苦难,并且能够找寻到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当今这样物欲横流的社会之中,很少有作家去体察个体生命的生存困境,他 们“从未站在生存的中心维度上写人,过去是反传统,反意识形态,或者是文化 寻根在控制中国的写作市场,我们时代精神贫乏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贫乏?人 在贫乏之中该怎么办?这些人类性的命题一直冷落在写作之外。”[1] 正是北村的出 现,才让我们可以清醒地思考这些关乎个体生命困境的问题,他为我们打开了一 扇门,让我们可以静心思考生存的本质意义和神圣信仰的拯救力量。近些年虽然 北村的小说在评论界受到了一定的关注,但对其小说的研究只是局限在这几个角 度中,第一个角度是有些研究者把北村的创作纳入先锋小说的整体研究之中;第 二个角度是以“神性创作”来对北村小说进行论述,其中南帆、朱必圣、谢有顺 等评论家都对他的作品作了诸多的评论;第三个角度是以北村小说为特例,去考 察宗教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之间的联系,杨剑龙和唐小林等人都从这一视 角对其小说进行了研究;第四个角度是从存在主义的观点去对北村小说进行研究, 如西南大学宋晓丽的硕士学位论文《存在主义影响下的个性化写作》 ;第五个角度 是从比较的视角去研究北村的小说,如付翔的《面对生存:肉体与精神的阐释— —串读苏童与北村》、涂险峰《神圣的姿态与虚无的内核——关于张承志、北村、 史铁生、圣·伊曼纽和堂吉诃德》等。从比较视角对北村小说创作进行综合性研 究的文章特别少,特别是北村与外国作家进行比较,本文试图从北村和辛格小说 比较研究入手,以辛格为参照,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北村在当今文坛的独特意 义。

-1-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犹太作家,他出生于波兰犹太拉 比世家,1978 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他创作的三十多年来,他总计写了八 部长篇小说,比较著名的有《莫斯卡特一家》、《卢布林的魔术师》、《庄园》、《冤 家,一个爱情故事》等,他还出版过七部短篇小说集,其中有《傻瓜吉姆佩尔》、 《短暂的星期五》、 《魔鬼的婚礼》、 《那里有点什么》等作品,他还写过两个剧本、 三部回忆录和十一部儿童故事集。纵观国内学者对辛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 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研究辛格作品的主题模式、创作特色和哲学思想等,例如鹿 金的《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创作简论》、赵琨《犹太人文化的方舟——辛格小 说创作主题模式文化意蕴》;另一方面是对辛格小说中的宗教思想和精神进行深入 研究,如付晓薇的《辛格“民族忧煎情节”探析》、王毅、付晓薇的《一种值得注 意的文坛走向——辛格百年庆典与先锋作家转向的启示》、黄凌的《多棱镜下的辛 格宗教思想》、 《在传统与现实的十字架下——辛格宗教题材短篇小说初探》;还有 就是对辛格短篇小说中的鬼怪题材进行研究,如尹岳斌的《辛格短篇小说浅析》。 值得一提的是在辛格小说研究中颇有建树的华中师范大学乔国强教授,他已经出 版了一部研究辛格的专著《the Jewishness of Isaac Bashevis Singer》,这一 专著对研究辛格小说了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在梳理诸多对北村的研究和评论中, 有一部分评论家曾说过在中国文坛中北村是最像犹太作家辛格的,并且北村皈依 基督教后的创作风格和辛格的创作风格有很多相似地方,基于对北村小说和国外 小说比较研究还属空白状态,让我思考到如果深入探析犹太作家辛格对北村的影 响,以及通过中西对比角度来研究反观北村的创作将会是一个很好的论文创新点。 本论文从中西文学比较研究入手,试图从两位作家作品内容、主题、人物形 象等进行比较,主要分专题对辛格和北村的小说进行研究:例如辛格文学创作风 格、上帝观对北村的影响;部分主题(恶主题、宗教信仰主题、爱情主题的探寻); 人物形象(女性形象、忏悔者形象、反叛者形象、);创作特色(意象的使用比较、 对《圣经》原文的引用、对人物内心独白的描写),选择两位作家创作中的相似部 分和共同性的那些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同中见异,异中见同,虽然两位作家生长 在不同的国度,有着不用的民族身份,更没有相似的人生经历,但两位作家在创 作中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他们都是在坚持宗教信仰的前提下进行创作, 他们都能站在良心的立场上对人类的灵魂境遇进行深刻的剖析,是这两位作家让 我们明白真正的文学是有担当的。

-2-

第一章

辛格对北村的创作影响

评论家赛妮亚曾在《重塑中国文学精神》中说北村是中国作家中最像辛格的 人。的确如此,曾经沉迷于聒噪冗长语言迷津中的北村自从皈依基督教以后,他 的小说叙事中再也看不到那些晦涩荒诞的语言,而是代之以接近口语化的朴实语 言向读者讲述一个个真实的关乎当下人们灵魂境遇的故事,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 清晰看出这种接近口语化语言风格的转变以及小说叙事采用平实的“讲故事”风 格都是受到了辛格的影响。北村接续了辛格的文学创作风格,同样辛格的价值观 和上帝观也深深影响着北村思想的转变。

一、北村的创作转型和辛格对其的影响 北村创作转型的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为他 1992 年皈依基督教,他成为了一个有 精神信仰的作家,他后期的作品能够对人类灵魂困境体察得如此深入,在很大程 度上是受到了犹太作家辛格的影响。北村在 1981 年的秋天进入了厦门大学中文系 学习,在大学生活中他阅读了各种小说和文学理论方面的书籍。起初他疯狂地阅 读托尔斯泰的《复活》和屠格涅夫的《罗亭》,当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思想解放潮流 进入了校园,“从那个时候,我就开始离开了 19 世纪的文学背景,我对托尔斯泰 再也没有兴趣了。我渐渐发现了福克纳的矛盾,海明威的英雄主义、川端的颓废、 乔伊斯的呓语和卡夫卡的象征魅力,我好像第一次发现小说还可以这么写,同时 也发现人居然有这么坏,更致命的是我还接受了这样一个教训:因为人类无法改 变现状,所以这种绝望是可以接受的。 ” [2]在这种绝望思想影响下,北村的精神也 陷入痛苦和空虚之中,当末日的虚无情绪和精神的迷津缠绕在他心中时,在此期 间他创作了很多实验性的作品,例如他的成名作《黑马群》,作品写的是一群黑马 没有牧人的引领下无目的地奔跑,互相追逐最后落入山崖;又例如在《聒噪者说》 中讲述的是“我”作为一名警察奉命驱车到一个叫樟坂的地方调查聋哑学校校长 林展新的死亡原因,但是“我”对那里所发生事情一无所知, “我”无法搜集到有 用的线索确定林展新是自杀还是他杀,更无法确定朱茂新教授是不是杀人凶手, 在故事的结尾作者也没有告诉我们教授到底是自杀还是他杀。作者打破了传统写 作方法,没有井然有序地向我们叙述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而是用大量

-3-

篇幅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无法言说的破碎世界,作者竟用详尽的笔墨描述校舍坍塌 这一瞬间的普通事件, “这间陈旧的校舍是被风刮倒的,它的砖缝间的石灰已经脱 落,露出斑驳的墙体。直到一场雨前的大风从深水河面吹来,校舍的主体像纸墙 一样坍塌了,在坍塌的聋哑学校原址上;堆满了砖块和瓦片。校舍倾倒的速度大 于河水的流速;那些属于楼房的一部分的罗纹青砖逐渐松动、瓦解,成为一块石 头和土制的薄片,原先重叠的瓦片像被风吹开的书页,以一种断了线头的脱落姿 势扩散开来。” [3]以往传统小说情节中作者不可能去浪费笔墨把心思放在描摹校舍 坍塌这一无关紧要琐碎的事物上,在如此聒噪冗长的叙述中,我们发现不出任何 意义。北村也曾说过: “我写出了一批名为‘者说’系列的中篇小说,我想它的冷 漠程度不会超过我对现实的态度,我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对文学的价值感到怀疑 和困惑。在已逝去的时间中我曾努力在文学中寻找一个使我在场的居所,但我一 无所获。我何以‘在’这个世界上?我何以‘是’这个世上的人?”

[4]

北村内心中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存在意义的追问,但此时他心底没有清晰明确 的答案,他的心灵漂浮在绝望和虚无之中,他只能选择一种聒噪的话语方式与自 己的灵魂进行对话。在《孔成的生活》中,孔成是一名毕业于建筑学院的建筑师, 他喜欢写诗歌,他的毕业论文《无法建筑的国》是用诗歌的形式阐述了一个由他 臆想而营造出来的国,他想把霍童、杜村和樟坂三个地方联系起来,并用诗歌讲 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孔成想摈弃一切世俗的生存方式,渴望生活在诗意的情境里, 可是他深知自己建筑的国无法在现实的世俗世界里成立,他感到绝望,心底里没 有一种牢固的终极价值去支撑着他活下去,他最终走向了死亡的道路。 哲学的理性启示和现代主义的虚幻色彩使北村倍感存在的荒谬,此时的北村自 身深陷精神的迷惘之中,他想摆脱精神的痛苦,想从精神的恐惧中逃离出来,无 时无刻地不渴望着终极价值的到来。所以在此阶段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要么 是走向精神崩溃的死亡者形象;要么是精神反抗者形象;要么就是逃亡者的形象。 这些逃亡者都迷失在追寻终极存在的路上,越想逃离就越发感到绝望,他们无法 理清神圣存在和终极价值究竟是什么,最后等待他们的只有绝望和死亡。正是作 者本身的精神绝望才使得自己笔下的人物只有这样一条归宿,正是这样的深层原 因让北村陷入更深的绝望之中,在此期间他的婚姻也同样陷入了危机当中,处在 绝望崩溃中的北村在 1992 年 3 月的一个夜晚,被两位信主的朋友带到一个阁楼上, 那里有位老人告诉他“电不通进去,点灯就不会亮,人心里若没有光,他全身就 黑暗。” [5]这一番简单的话征服了北村,从此他相信了只有《圣经》中的真言才是 一种真理,并且在信主后的一次访谈中他曾说: “我对宗教没有兴趣,但我是一个

-4-

基督徒,我有永远而神圣的生命体住在我里面。宗教也许是对现世利益亏损的一 种超世精神补偿;但信仰不是,信仰是信入一种生命,他是神,是宇宙的意义, 他是一切,他是始,他是终,他是信实的大能者。”

[6]

也许在我们看来北村的皈

依之路是很蹊跷的,大部分人无法真正去理解,无法去相信为什么北村只聆听一 次上帝的召唤就成为了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但是我却相信当一个人真正经历了灵 魂的苦痛挣扎后,那来自信仰的慰藉是多么重要。获得了生命重生的北村用自己 的信心将文学创作带到了一个崭新的层面——关注人类灵魂的境遇和探寻生命的 存在意义,他笔下的人物大多都是经历过灵魂的挣扎和断裂,他们人性中潜藏最 深的罪恶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北村是用一颗真诚的心为我们展现了他所看到的世 界和人性。 获得终极信仰的北村能够对人类灵魂困境体察得如此深入,很大程度上受到了 犹太作家辛格的影响。他曾在多次访谈中提到辛格对他的影响,他说辛格是 20 世 纪伟大的专注于描述人类灵魂境遇的少数作家之一,他接续了圣经的信仰资源去 把握人的灵魂。北村读了辛格作品《傻瓜吉姆佩尔》时就对主人公吉姆佩尔产生 了很深的印象,他很欣赏辛格能用短短几千字就能塑造出如此灵魂纯洁的人物, 无论周围的人怎么欺负吉姆佩尔,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在阅读辛格的作品 之后,北村开始对宗教信仰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他慢慢明晰 像辛格这样真正有担当的作家,他与所处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重要途径就是用永 恒的信仰资源去审视所处时代人的灵魂境遇。除此之外北村注意到辛格还同样关 注人们在这样一个道德危机的时代怎样去追寻自我灵魂深处的信仰问题,这些关 注视角同样也深深地吸引了北村对信仰本身的思索,如为什么人类会出现精神危 机——信仰的缺失和灵魂的空虚等问题。北村通过思考这一系列人生问题,开始 对宗教信仰产生了重新的认识。辛格 1904 年 7 月 14 日出生在波兰的里昂欣村,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狂热信仰哈西德派的犹太教拉比。父亲一心想把辛格培养成 一个灵魂纯洁的拉比继承人,他的童年没有伙伴和玩具的陪伴,很小的时候父亲 就把他禁锢在圣书和宗教的世界里,让他学习《托拉》、《密西拿》等犹太经典, 所以很多犹太经典他都熟读于心,16 岁时他就进入了华沙神学院学习,然而辛格 并没有按照父亲的意愿作一个拉比,其原因是辛格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哥哥意第绪 语小说家伊斯雷尔·约瑟夫·辛格和母亲巴什斯娃的影响。哥哥是启蒙主义思想 的推崇者,他常常和父亲在家里辩论,他常常振振有词地质问: “有什么真凭实据 可以证明全能的上帝在西奈山上向摩西显过灵?基督徒有他们的经典,伊斯兰教 徒也有他们经典;如果我们说他们的经典靠不住,那么我们怎么知道我们自己的

-5-

是靠得住的呢?”

[7]

母亲巴什斯娃的上帝观也同样深深影响着辛格,她是米特南

丁教徒,她既相信上帝也实事求是,她总是告诉辛格一句话, “如果不在正义这边, 即使是来自天堂的声音也可以置之不理。” [8]就这样在日复一日的成长中,辛格的 上帝观也大量汲取了犹太理性传统。在传统家庭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下,辛格形成 了复杂的上帝观,在他的上帝观中饱含了犹太文化中最有价值的积极因素,辛格 总是在想犹太人既然是上帝的选民,可为什么还要让他们经历那么多的苦难呢? 由于成长历程的不同,北村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无神论的国家,皈依宗教前也不可 能博览著名的宗教经典著作,所以他不会形成一个复杂的宗教观。

二、辛格文学创作风格对北村的影响 辛格的创作风格就是一定要在写作时采用朴实无华的叙事,他更强调作品的 “故事性”,辛格由他的信仰资源中获得一种写作的信心,所以他的叙事风格是有 信心的,单纯透明的,这一创作风格对北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辛格在初入文坛, 就确立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立场, “即对自己民族既同情又批判的立场。他决定 让自己成为一位犹太民族情感的叙述者,从多维的空间写出犹太人的痛苦、煎熬 和追求,并让自己笔下的人物有血有肉,真实感人。”[9]在文学创作方法上,辛格 反对人们模仿先锋派作家,他曾说过卡夫卡、乔伊斯、普鲁斯特都是伟大的天才, 然而卡夫卡主义、乔伊斯主义和普鲁斯特主义对年轻人来说则是一个负担;辛格 也同样不赞成 20 世纪美国文艺界出现的怪诞风气,他在接受美国记者哈罗德·弗 兰德采访时曾经接受说: “在我刚刚写作的时候,我的哥哥曾对我说过一些话,其 中有一句是,看法总要陈旧过时的,只有事实永远不会陈旧过时。”[10] 他总会用 一种朴实温和的语言来为我们讲述与人们灵魂境遇有关的故事。北村曾经说过: “我很喜欢辛格的小说,他总是能以很小的篇幅、简洁的形式表现很深的主题, 他的几千字、一万字的小说,别人可能觉得非要写长篇,他用温和朴实的语言就 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有着纯洁灵魂和坚定信仰的人物。”[11]曾经沉迷于聒噪冗长语言 迷津中北村自从皈依基督教以后,在辛格创作风格的影响下,在他的小说叙事中 再也看不到晦涩的语言,而是代之以接近口语化的朴实语言,采用平实的讲故事 风格向读者讲述一个个真实的关乎当下人们灵魂境遇的故事。他开始用一颗真诚 的心和一系列质朴的语言去讲述当下人们的生存困境,并成功的洞察到这个时代 人的处境,在进入现代化的社会之后,人们去追求外在的物欲,心灵深处丢弃了 生命信仰,那么人就会跌倒空虚和孤独的深渊之中。 在辛格的影响下,北村渐渐地理解作为一个有道德责任感的作家,不会视文学 -6-

如一场华丽的文字游戏,真正的文学应当像启明星一样,让我们开始对世界和人 性进行体察,让我们发现存在的真正意义。我们能在他的作品中看到来自贫困农 村的弱势农民被城市恶人所欺凌的李百义(《我和上帝有个约》);能看到拥有地位、 金钱、女人但精神走向崩溃的刘浪(《施洗的河》) ;能看到孔丘从一个农村孩子奋 斗到拥有三亿身价的大老板,但他无法在现世的功成名就中找到活下去的意义 (《消失的人类》);能看到青年人孙权因喝酒误杀朋友之后面对被判死刑,时刻面 对死亡即将到来的恐惧(《孙权的故事》 );能看到精神敏感无法在世俗社会中找到 生存意义的诗人康生( 《鸟》);能看到在面对恶俗的丈夫、昔日情人李东烟的欺骗、 姐姐为生计被判姐夫后被活活打死,找不到生存意义的超尘( 《伤逝》)。在这一系 列朴实无华的小说叙事中我们能看到当今中国社会最真实的图景,北村不会让他 笔下的人物活在现世安稳之中混沌度日,他笔下的人物都必须承担解决生命存在 意义等一系列沉重问题,同时也想让读完他作品的人去反思。例如土炮为被贪官 逼死的父母报仇杀死李寂副市长到底是对是错?生活在充满欺骗虚伪环境里的超 尘为什么不能在世俗的现实生活中找到生存意义而选择自杀?诗人康生认为活在 纯净的精神世界难道就可以不用考虑养家糊口?所谓的当今时代和谐社会怎么还 会出现这么多被欺凌的底层人民?普通大众怎样才能在当下生活中过上有尊严有 价值的生活?这些现实问题的确是需要我们时刻去反思的。

三、辛格价值观和上帝观对北村的影响 在辛格的思想中,他所坚守的价值观就是要用神圣的信仰为本民族兄弟姐妹找 到一条救赎的道路。正是这样一种积极地价值观深深地影响了北村。辛格认为“信 仰的完全不仅仅是个体生命得到重生,信仰和生命意义是与他同时代受苦受难的 犹太同胞的生活境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辛格在《受奖演说》中说:“我的民族 承受过人间疯狂到无以复加的沉重打击,作为这个民族的儿子,我对即将到来的 危险岂能掉以轻心。”

[12]

这种无时无刻都警觉危险即将到来的危机意识时刻鞭策

辛格一生都要为自己民族找到救赎的道路而做出努力。他深刻感受到宗教的力量 已经慢慢地削弱,尤其是对启示的信仰,很多儿童在成长中已经失去了对上帝的 信心。 在近现代社会中,犹太人处于大分化的背景之下,他们对自己本民族传统 信仰和道德已经不再重视,他们变得更加关注世俗的外物。辛格在寻求民族出路 的艰难过程中看到很多患时代病的人,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对上帝的信心,人们 的意志永远是消沉的,情绪总是是颓废的,生活是空虚的,精神是断裂的。辛格

-7-

的小说正是在努力劝告并唤起同胞们对神圣信仰的追求和人与人彼此之间的温情 与信任。 北村在辛格价值观的指引下也看到了当今时代人们的痛症,那就是人们处在冷 漠、荒诞、异化的世界中是无法找到生命存在的独特意义的。北村深知没有信仰 的金钱世界决不是人类的出路,所以在他的作品里能看到他刻意去真实描写人物 在追问人生意义和终极价值中内心的苦痛,这些人往往总是经历着生与死的选择, 空虚与绝望的烤炙。北村践行着辛格的人生价值观,面对信仰坍塌的当下社会, 北村能够勇于正视存在、正视生命意义,把当下人面临的灵魂困境用一种真实的 方式揭露出来,神情地呼唤同胞们只有信入一种永恒的存在才能获得一种丰盈的 生命力。人生活在无信仰的物化世界之中是没有任何出路的,大部分作家只是最 大限度描述人类在此世的生存苦难,却没有给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法,相信辛格 和北村同样都深知只有与神性相关的信仰、希望、公义、圣洁和爱等神圣素质才 能克服我们生存的黑暗和虚无。 辛格的上帝观是在不停摇摆、复杂而多变的。他会去仰慕上帝的智慧和万能, 但当他看到本民族的兄弟姐妹被残暴杀害时上帝并没有显灵,他则对上帝产生了 怀疑。辛格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狂热信仰哈西德派的犹太教拉比。父亲一心想把辛 格培养成一个灵魂纯洁的拉比继承人,从小就让他学习《托拉》、《密西拿》等犹 太经典,所以在辛格的血液里与生俱来的就有着对上帝的虔诚。虽然从小就禁锢 在哈西德教育氛围中,但是从 6、7 岁他思想里就开始对上帝的仁慈与万能产生了 怀疑,因为他不明白为什么世间好人怎么会常常受罪,坏人总是会逍遥法外,他 曾在《一个可怕的问题》中描写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一个贫穷的犹太人,住在洞 穴一般的地下室,为了不让死去的妻子被满屋的老鼠撕碎,他让妻子睡在仅有的 一张床上,自己整夜坐在地上……”当辛格目睹了这阴森恐怖的一幕后,心中有 个声音在呐喊: “上帝怎么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13]犹太人既然是上帝的选民, 可为什么还要让他们经历那么多的苦难呢?他虽然信仰上帝,但当他看到犹太人 受到屠杀后遭受种种苦难时上帝没有发出任何反应时,他开始慢慢怀疑上帝的拯 救力量。带着种种对上帝的疑问他经常听到哥哥约书亚与父母之间的争论,约书 亚是犹太启蒙主义思想的推崇者,母亲巴什斯娃偏于理性的上帝观也同样深深影 响着辛格,辛格上帝观的形成过程与斯宾诺莎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辛格在 13 岁时就读过他写的《伦理学》 ,斯宾诺莎的所创立的哲学体系是犹太文化的产物, 这对辛格的思想和上帝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辛格时而接受斯宾诺莎的上帝观, 时而又摒弃斯宾诺莎的上帝观,所以辛格的上帝观是在不停的摇摆、复杂而游移

-8-

的,他会去仰慕上帝,仰慕他的智慧与万能,但他对上帝又是怀疑的,他渴望看 到上帝同情和仁慈的一面,他想通过自己写作去呼唤和求证上帝,去帮助他解开 为什么有苦难这一疑问,他同样想为自己的民族找到一条出路。所以我们可以明 确知道就这样在日复一日的成长中,辛格的上帝观也大量汲取了犹太理性传统。 在传统家庭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下,辛格形成了复杂的上帝观,在他的上帝观中饱 含了犹太文化中最有价值的积极因素,辛格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怀疑是所有宗教 的组成部分。”辛格表现出来的对上帝以及犹太教义的怀疑不是想要去背叛自己的 信仰,而是想用一种理性思维去思考它,去求得一条真正的民族出路。 在对待上帝的态度上,两位作家是有着明显差异的。北村坚信对于人生存困 境的解救出路就只有一条路,那就是信仰主耶稣。他对自己的信仰毫无怀疑,并 没有用理性思维去思索信仰本身的意义。他说: “我所期待的拯救者只有一位就是 主耶稣。 《圣经》中说在世间有苦难,在主里有平安。这就是我的小说对苦难得以 摆脱的途径所有解答。”

[14]

所以他笔下的人物没有一个是经历过深刻的心灵挣扎

而走向认信主的道路的,因为北村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无神论唯物主义、毫无宗教 信仰的国度里,他无法真正深入骨髓去体悟宗教的本质意义。由于民族身份的不 同,辛格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有着浓厚宗教氛围的家庭里,他虽然对上帝深信不疑, 但是当他看到犹太人受到屠杀后遭受种种苦难时上帝没有发出任何反应时,他渐 渐怀疑信仰的救赎力量,同时也慢慢对上帝的仁慈产生了怀疑。所以他的作品中 总会出现一直在苦苦寻找上帝,求证上帝的人物,例如我们能在小说《卢布林的 魔术师》中看到对上帝充满怀疑的雅夏;在小说《童爱》中能看到怀疑宗教信仰 的察挈克;还能看到小说《冤家,一个爱情故事》赫尔曼等反叛者人物形象。

-9-

第二章

北村和辛格小说的主题和人物比较

北村和辛格这两位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创作的作家,他们的小说在主题上和 人物形象塑造上却显示出了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对人性之恶、社会之恶、爱情、 宗教信仰等主题进行了深刻的审视和探讨,同样在他们笔下都出现了一些具有独 特气质的人物形象,如忏悔者形象和反叛者形象等,本章将对北村和辛格小说主 题和人物形象塑造展开讨论,以期深化对两位作家创作的理解并深刻感悟他们独 特的文学创作意义。

一、北村和辛格的小说主题比较 (一)北村和辛格小说对“恶”的审视 帮助人们减少和克服丑恶是辛格和北村共同的远大追求。通过审视他们的作 品,他们对暴力、自私、堕落、阴暗的叙述并不是对于恶本身的沉迷,他们是想 通过揭示种种恶的存在,去唤醒沉睡的心灵,唤醒人类的良知,努力克服人的有 限性。辛格和北村的一系列作品,如《冤家,一个爱情故事》、《庄园》、《傻瓜吉 姆佩尔》、《愤怒》、《我和上帝有个约》、《玻璃》、《公路上的灵魂》等,都向我们 揭示了“惨恶”的生活图景。人性的自私和残暴、社会官员的腐败和作恶、社会 风气和社会体制的恶化在小说中得到了深刻揭示。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看到多种 “恶”以无限的生命力在蔓延,这一切恶的存在使我们感到绝望,它在时刻考验 着我们的生存意义,同时也让我们反思造成种种恶的社会和人性内在的原因,并 且认真审视我们自身。 1、社会之恶 北村作品里,社会之恶一方面体现在社会不公平待遇和许多执法行政官员凭 借自己手中权力去压榨底层劳动人民。在小说《愤怒》中,男主人公李百义在他 小时候由于父亲身体多病,村支书借着帮助他家的名义长期霸占他的母亲,他父 亲只能默默忍受,只是告诉他母亲这样做是为了全家人活命,童年的李百义就明 白穷苦百姓要想活命就不会有所谓做人的尊严。当他长大后带着妹妹进入城市打 工后,妹妹竟被城市收容所的工作人员强迫去卖淫,李百义和父亲去派出所报案, 警察并没有给他们父子解决问题,而是遭到多次残忍的毒打,最后父亲在警察的 毒打下死在了派出所。在小说《我和上帝有个约》中,主人公陈步森也同样遭受

- 10 -

到很多不公平待遇,他热爱唱歌并参加过一个歌唱比赛,在表姐周玲的帮助下他 练了几个月后居然过了复赛,可是决赛中他没能进入三甲,因为前三名的家长分 别花了几万块为自己的孩子买了比赛名次。唱歌比赛失利后,陈步森租了一辆农 用中巴跑短途来维持生计,在一次载客中被当地司机雇佣的打狗队堵在路上一顿 暴打。他的父母在一家抗生素工厂上班,厂方把厂子便宜卖给私营老板,下岗的 父母只能领到微薄的退休金,下岗导致父母感情破裂,最后一个完整的家散掉了。 在《被占领的卢西娜》中,卢西娜从四川来到大城市打工,在制鞋厂工作时突然 患了白血病,平时卢西娜是一个又善良又有爱心的女孩,不是捐钱给要割阑尾没 钱的同事就是帮助贫困的小孩子,但是当她为了治病花光了身上积蓄时,身边竟 然没有一个人帮助她,她最后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最后为了活命她决定用自己 的身体去换一点吃饭的钱。 这些小说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了掌握权力的官员昧着良心残忍折磨压制底层劳 动人民,另一方面让我们真实看到了连最普通的百姓也丧失了应有的同情心,冷 酷无情地苟活在世,恶势力与权力合谋造成了蔓延的社会之恶。在丧失了正义和 爱心的社会里,普通百姓怎样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也许在大多数人心中早 就不抱有任何生的希望,只是勉强在黑暗无边的俗世中苟活。 在辛格的笔下种种社会之恶也让我们触目惊心。作为犹太人的辛格,他年轻时 就经历过一段从波兰到美国漂泊的日子,他之所以能洞察到社会中的罪恶是与他 亲身体验过流离失所有着密切的关系。小说《冤家,一个爱情故事》中,男主人 公赫尔曼为了躲避纳粹进行的大规模种族屠杀,在一个草棚里躲了很多年,女主 人公玛莎的妈妈希弗拉·普厄虽然获救来到了美国,但在精神上还和那些被毒气 杀死的和受传染病折磨的人在一起,她记得“一个年轻的犹太姑娘身上被扒得精 光,站在一根横架在一个大粪坑上的圆木上。她的四周围着一群群德国人、乌克 兰人、立陶宛人,他们互相打赌:她能在木头上站多长时间。他们大声地用脏话 侮辱她和犹太人;他们喝得半醉,站在那儿看着,直到这个十八岁的美丽姑娘、 这个拉比和受人尊敬的犹太人的女儿滑倒在粪水中。” 2、人性之恶

[15]

对丑恶的揭露,两位作家有着相同的责任,他们对人性恶的剖析,不是在提醒 我们要怎样忍耐恶,而是启示我们怎样去减少、战胜恶的存在。他们所背负的正 是现代人所抛弃的,他们想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去改善人性,使人性走向美善的方 向。两位作家之所写了那么多人性恶,是因为他们看到这个时代的危机就是人没 有了信仰,完全没有了精神依托。 北村的作品中除了暴露了社会之恶,也同样揭露了人性本身的恶,这种恶体现 - 11 -

为人的自私、残暴、凶狠和冷漠。在《施洗的河》中主人公刘浪杀人越货,极度 疯狂地对妻子实施性虐待,并计划杀死自己的弟弟,得知父母在家乡家业败落生 活艰难却置之不理。 《我和上帝有个约》中土炮、大马镫等人去市长李寂家谋财害 命时, “土炮用锤子拼命敲打李寂的头部,发出嗵嗵的声音,地面都是喷溅出来的 血。李寂因太过痛苦挣脱了控制,像割了喉咙的鸡一样满地乱扑腾。大马镫示意 陈步森上去帮土炮,陈步森只好冲上去摁住李寂,使土炮得以用力击打李寂,锤 子几乎敲碎了李寂的脑袋,陈步森的口罩上被喷得全是血。土炮发了疯似的大喊 大叫,他的铁锤砸断了李寂的脊梁骨、胸椎和颈椎。有一锤砸在后脑壳中,白白 的脑浆溅出来。”

[16]

小说中还出现了一个叫苏云起的人,他在没信教之前搞过房

地产开发,为了压低成本在盖楼期间使用了劣质的水泥,工头张三青告诉他这样 做盖好的房屋已经出现了裂缝,之后房屋出现了 2 次垮塌还把工头张三青砸成重 伤,苏云起为了逃避重大责任竟在张三青不清醒的情况下捏着他的手在一份承认 是他擅自更换水泥的证词上了摁下了手印。别尔嘉耶夫曾说过: “善不能被恶制约, 恶不能被证实为通向善的途径,对恶的体验会揭发出恶,撕去他的面具,露出它 作为一种非存在、幻影和寄生虫的面目。恶本身没有使生活丰富,而是令其贫乏, 但是,在堕落之后,对于恶的每一次胜利都是走向善的一步。”

[17]

苏云起最后正

是通过获得一个神圣信仰用上帝传达给他的善,使他克服了人性中恶的一面,最 后他把开福利院帮助他人作为人生的意义。在《张生的婚姻》里有一个 12 岁少年, 因为家里有钱就不去上学,唯一的兴趣就是收集邮票,张生偶然的机会与这位少 年认识并答应把一张“毛主席挥手指航向”的邮票送给他,没过多久张生竟听说 这位少年杀死了一位与他年龄相仿的同伴,原因是同伴偷了张生送给他的那枚邮 票。警察描述了案发情形:“这个年仅 12 岁的少年居然用一把小型藏刀把被害人 切成五十九块,这个活动是在被害人的床上进行的,目击者说整张席子都被血水 浸透了,发现时,床上已经聚集了大量的苍蝇,血水流到了门口的沟里,引来了 两条狗,这两条狗的叫声吸引了邻居的注意。 ”[18]在小说《老木的琴》中,教小木 拉琴的刘老师在教小孩拉琴的过程中竟然故意摸小女孩的屁股;小木的邻居是一 个疯女人,她常常遭到妹妹的毒打,整天被关在屋子里变得人不人鬼不鬼的,小 木和她一次交谈中才得知她疯了的原因是小时候自己的亲生父亲对她进行多次性 侵犯而她亲生母亲却无视这一切的发生。 在辛格的小说《傻瓜吉姆佩尔》中,吉姆佩尔身边的人总是故意欺负他老实善 良,小镇上的女人生孩子本应请吃葡萄干,可是他们却把羊粪塞到他手里让他吃, 拉比的女儿也作弄他说吻墙是一种法律,每次来都要让吉姆佩尔吻墙;镇上的人

- 12 -

还让他娶一个走路一瘸一拐离过婚的寡妇,结婚后的十七周这个女人竟生下了一 个私生子,她还常常破口大骂吉姆佩尔,还敢把别的男人带到家里厮混。《庄园》 中的鲁西恩,他参加反抗沙皇的行动使得他成为一名逃犯,他生性自私狡猾,并 欺骗了米列爱姆列巴的感情,骗她同他一起去巴黎过上别样的浪漫生活,但是到 了巴黎后他的本性暴露了出来,他变成了酗酒的懒汉,游手好闲,妻子和孩子只 能挨饿靠救济生活。在《冤家,一个爱情故事》中,男主人公赫尔曼在躲避大屠 杀后变得极度冷漠自私,他来到美国与恩人雅德维加结婚后,常常找各种理由与 情人玛莎约会,他只想通过情欲来使自己忘掉曾经悲惨的生活,当第一任妻子来 到美国想与她团聚时,他选择欺骗身边所有的女人,最后得知雅德维加已经怀上 了他的孩子,他仍自私地选择逃避责任和情人玛莎私奔。 一个真正有责任的作家不仅仅是生活的记录者,他更应该是可以尽自己力量除 掉丑恶的行动者。这种人性之恶在作家莫言笔下也同样得到了揭露,在他的作品 《食草家族》中,为了给自己母亲报仇,天和地兄弟二人把“大爷爷”给杀了, 并把他的头放在桥头,并且还让人把“大奶奶”的双眼挖出来; 《酩酊国》中的侦 察员丁钩儿,他因奉命去查酒国食婴案失败后开始堕落,他与女司机苟合在一起, 并且还食用了做成婴儿形状的菜,最后因为嫉妒还枪杀了女司机。对于人性之恶, 这几位作家是有着共同的负担,他们所背负的正是现代人所抛弃的。他们想用自 己的绵薄之力去改善人性,使人性走向善的方向。 北村和辛格同样都对人性深处的恶和社会黑暗政治等进行了彻底的揭露,但北 村更侧重真实揭露当今现实中国社会所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如底层人民被腐败的 黑恶政治势力所压迫,只能没有尊严地勉强糊口,社会缺乏正义和公理导致人的 精神陷入困境;辛格则是侧重披露种族主义对犹太同胞的迫害,以及人性自身所 暴露出的自私和残忍。

(二)北村和辛格小说中的爱情主题 北村和辛格看重从精神向度来分析爱情的本质。他们作品中的爱情故事常常以 悲剧作为结局,相信作者并不是想告诉我们在现实世俗生活中很难建立起真正的 神圣爱情,他们是想启示我们只有每个人的灵魂变得纯净和谦卑时,才能深刻体 悟到生活中的真和美,感悟爱的本质。在北村爱情主题小说中,大多数主人公都 是爱情至上的,她们都希望得到纯粹无杂质的爱情,她们总是期望得到全部的爱, 在恋爱中从不考虑对方的感受,他们自身没有真正爱人的能力,却自私地要求对 方一定要给予他们真挚的感情,结果她们的爱情总是以失败而告终。在小说《鸟》 中,康生是一个单纯忧郁的诗人,他认为生活只需每顿饭有一张大饼就能解决,

- 13 -

他曾说过“我写诗,我爱写诗,我爱音乐,我爱一切美的艺术,我爱所有善良的 人,我爱公正。我多想躺在一块冰里,那么清洁,没有黑暗,纯粹到不能在纯粹 的地步,再也没有痛苦,忧愁、烦恼和眼泪……”

[19]

当他得知妻子背叛了他,他

无法忍受这种打击,在同学小芳的勾引下他也背叛了妻子,追求至善纯粹的他无 法面对自己生命里的污浊,于是选择跳楼结束自己的生命。 《玛卓的爱情》中的女 主人公玛卓同样也希望得到至真纯粹的爱情,刘仁在大学三年里默默给玛卓写了 一千多封情书,玛卓被他的痴情所感动,当初玛卓与他相恋,就只是对刘仁充满 感动而非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实爱情,结婚后的两人走在大街上,就连无意之中 刘仁多看别的女人两眼,玛卓就会立马生气并感觉他要背叛她,她总是企图用诗 建造起一个真空的世界,工作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生活中不能胜任作一个贤妻良 母,最后被生活困境所逼的刘仁选择去日本打工挣钱,去买回一个物质丰裕的爱 情,玛卓无力面对丈夫离开精神变得异常敏感多疑,最后在同学送她去日本与丈 夫团聚的途中卧轨自杀。小说《望着你》中的主人公维林和五环是在大学里相爱 的情侣,五环家境特别贫寒,上学的时候有时候连洗澡的钱都没有,因为没有钱 买书总会去图书馆去抄书,但是维林从来都没有因为他穷而不爱她,两人毕业后 都分配在同一个城市工作,他们俩人有一个约定就是各自挣钱之后都往一个共同 的银行户头里存钱,等钱存够了,两个人就可以结婚了,五环开始努力挣钱渴望 让维林住上豪宅、吃尽天下美食,从此不用再为钱发愁,时间久了他们两个人都 变得世俗,把任何事情都看的很现实,两个的情感慢慢的产生了变化,他们都成 了金钱物欲的奴隶,最后彼此都遍体鳞伤才体会到爱情的真谛。 我们是不是也应开始反思怎样才能爱得真切呢?笔者认为相爱的两个人心中 时刻都是充满着爱的,他们爱他人如己,满眼都是欣喜和希望,恋爱中的两个人 应该能看到生活中所有的真和美,因为爱是一种让人心灵变得丰盈的力量。但现 代都市中的人们总是把自己封闭在一定的空间内,要么去追求名誉地位;要么去 追求欲望刺激;要么去追求物质金钱,从不关心内心的灵魂变化,试问这样的人 怎么能懂得如何去爱人抑或是接受别人的爱呢? 在辛格的小说《冤家,一个爱情故事》中,玛莎是赫尔曼的情人,赫尔曼总是 欺骗现任妻子玛德维嘉说他去美国各个地方推销图书,实则他是去和玛莎约会。 赫尔曼被玛莎的外型所吸引,两人在一起并不是想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爱情,他们 两个人都是经历过集中营生活,活着逃出来的他们已经对生活失去了任何希望, 他们只想在余下的岁月中放纵情欲,尽情享乐,只有这样做才能让他们感觉到自 己还活在这个世界中,他们并不懂得如何去爱人,他们都已失去了爱的能力,心

- 14 -

灵是空虚匮乏的。别尔嘉耶夫曾说过: “爱总是对个性的爱,就是在上帝中看到这 个个性,并借助所释放的能量肯定这个个性的永恒生命。爱是创造性的生命,是 无穷的,明亮的和温暖的,具有放射性的能量,但是爱的真正意义和目的不在于 帮助近人,不在于善事,不在于使充满爱心的人高尚起来的美德,不在于通过爱 的完整途征所获得的成就,而在于心灵的结合,在于联合,在于团结,爱是双向 的,而不是单向。”[20]《庄园》中谢英德尔和爱兹列尔结为夫妻,爱兹列尔是拉比 的儿子,但是他不信仰犹太教,总是怀疑上帝的存在,他通过自己学习天文、医 学、地理,最后当上了一名医生,他的妻子从不学习先进的知识,脑袋里没有一 点进步的思想,她总是带有小镇上市民的习惯,总是说着波兰土话,写信连地址 也不会写,谢英德尔的落后使得爱兹列尔感到反感,这种对爱人的反感可以让我 看出爱兹列尔并没有真心爱着自己的妻子,因为相爱的两个人彼此心灵是连在一 起的,两个人是团结的,互相有心灵感应的,爱可以使人完整,但在爱兹列尔的 眼中他只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智慧,并没有发现过于传统的妻子心灵中的美和善。 他们的爱情是一种单向度的,两个人没有心灵的交流,时间久了两个人的感情就 变成了一种对亲情的维系。 两位作家想启示我们人都应有一颗寻爱的心,因为人是为爱而生的,只有我们 永远保持有一颗充满美和爱的心灵,获得一个有生命力、自由和独立的灵魂,无 论在怎样污浊的社会之中,我们都能拥有一个完美的爱情。我们在物质层面的问 题解决之后,如何能获得爱与幸福,如何将自己心中有爱的灵魂传递给外在的世 界,去温暖我们所关爱的人。辛格和北村讲述的爱情故事独特之处就是他们不侧 重关注现实物质层面对爱情的考验,他们的创作没有像 90 年爱情小说那样,只拘 泥于展现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压力怎么去消解爱情婚姻,而忽视精神层面。例如在 作家张欣作品《爱又如何》中,我们只是能看到女主人公可馨怎样从一个自身优 越清高的女人,一步步因为现实生活琐碎混杂变成了一个和公婆挤在狭小的屋子 里的、为了改变生活拮据而妥协就职于一家名为《女人女人》三流杂志社。记得 池莉的作品《不谈爱情》中有过这样的一句话: “婚姻是一个战斗小组,战斗小组 里只有战友,爱情?不谈。”这些作品仅从世俗场景生活中将爱情和婚姻的琐碎、 乏味展示给读者看,他们忽略了怎样从精神层面上来思考人性在爱情面前的所凸 显出的本能。相比较而言,辛格和北村从精神向度来分析爱情的本质。北村曾说 过: “看来人类的主要职业应该是爱,要一刻不停地爱,哪一刻停下来了,那种神 圣的同在就要消失,爱里没有惧怕。因此爱是永生。”

[21]

北村和辛格作品中的爱

情故事常常以悲剧作为结局,相信作者并不是想告诉我们在现实世俗生活中很难

- 15 -

建立起真正的神圣爱情,而是想启示我们只有每个人的灵魂变得纯净和谦卑时, 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变得丰盈并且有爱他人的能力。

(三)北村和辛格小说中的宗教信仰主题 辛格和北村之所以写了那么多关于宗教信仰题材的作品,他们是想启示我们如 果我们内心之中没有强大的、可以去信赖的源头——信仰来支撑我们的生活,那 我们在现世的生活将是没有价值的。没有神圣信仰的支撑,我们会迷失方向,找 不到存在的意义。宗教信仰主题是一直贯穿北村信仰基督教之后的整个小说创作, 他写作的意义也是想告诉世人怎样找到一条真正的灵魂救赎之路,他坚信有信仰 的人,相信上帝与自身同在的人才能得到灵魂的拯救。 《孙权的故事》中,孙权是 一个社会闲散人员,终日用性和酗酒来度日,一次喝醉后误杀了与自己合伙做生 意的朋友,在监狱中他一想到如果要在这里呆上一辈子,他的精神就陷入了绝望 之中,在狱友基督徒刘兄弟为他讲述《圣经》之中的典故之后,他开始慢慢正视 自己生命中存在的罪性,用心去信仰基督教,最后他获得了精神的拯救,内心变 得坚强。 《施洗的河》中,刘浪拥有了金钱、地位、名誉,可是都没有使得他找到 生存的意义,最后在传教者的感化下得以重生,走入到上帝的怀抱。 《在公路上的 灵魂》中,伊利亚是一个犹太女孩,她年轻的时候不太相信她的信仰,她唯一的 信仰就是爱情,她不顾一切地嫁给了中国军人铁山,婚后铁山沉浸在自己的革命 事业和马克思主义之中,他从来不顾及伊利亚的精神生活,总是没有理由地发脾 气,并对妻子大打出手,不能在家庭生活中得到精神慰藉的伊利亚渐渐开始阅读 《圣经》,为自己的灵魂找到一份寄托。 宗教信仰主题也一直围绕着辛格的小说创作。在《卢布林的魔术师》中雅夏从 一个生性好色的魔术师最后在经历种种变故之后变成了一位虔诚的宗教信仰者。 《短暂的星期五》中,在拉泼挈兹村里,有一对夫妇是虔诚的信仰犹太教的教徒, “每到礼拜五中午,丈夫施穆尔莱贝尔就放下工具,停止工作,他总是第一个去 礼拜的人,他帮助教区执事把蜡烛插在枝形吊灯和枝形烛台上。”

[22]

夫妻两人是

忠实的犹太教信徒。在《那里有点什么》中的贝契伏镇中的拉比尼切米亚最近总 是看到好人常常受到恶人欺负,上帝却眼看着这一切的发生,于是他生气的把祈 祷巾和经文都抛弃了来到了华沙,在华沙的日子里反而让他更加难受,他总会看 到男女纵欲的景象,失望透顶的他又回到了小镇,在他失魂落魄的时候,突然光 芒在他脑中晃动,他看到东方的天空渐渐红了,他终于知道这是上帝的神光。 大部分中国作家深受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的创作只是关心文本表层的 道德说教能力抑或是把作品写成对伦理和政治的关怀。即使我们能从阿城的《棋

- 16 -

王》、汪曾祺的《受戒》等作家的作品中品读到一丝宗教哲理,如果仔细分析作品 中的宗教感悟,那只不过是作家自身的人生感悟而已。也只有北村和辛格等作家 把宗教信仰当做一种灵魂得到救赎的力量。辛格和北村之所以写了那么多关于宗 教信仰题材的作品,他们是想启示我们如果我们内心之中没有强大的、可以去信 赖的源头——信仰来支撑我们生活,那我们在现世的生活将是没有价值的。没有 神圣信仰的支撑,我们会迷失方向,找不到存在的意义。就如《伤逝》中的主人 公超尘,面对冷漠俗不可耐的生活环境,她的内心没有强大的生命支撑,她的内 心没有坚定的信仰,她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所以选择自杀; 《最后的艺术家》中 的诗人谢安、画家柴进、艺术家杜林都因为内心空虚没有信仰的支撑最后都背弃 了艺术的本源,走向了毁灭。 北村曾在《作家四人谈:关于信仰》中写道:“人之所以与动物不同,在于他 需要信仰;神创造动物时给它的界限是让它靠本能生活。但人就不能这样,人必 须像神,有圣光义爱住在他里面。如果人要自动下降到动物的水平,他的良心就 会因受责备而黑暗。所以只要是人,他就需要信仰,人无法没有信仰而活下去。” [23]

北村洞察出人类精神出现的匮乏和困境就是因为人灵魂深处信仰的缺失,他坚

信人能通过神圣信仰的力量得到救赎,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只有主人公开始悔改 并走向信仰上帝之路就一定能得到救赎。而辛格对神圣的宗教信仰,特别是对上 帝的仁慈和万能常常感到忧虑和怀疑的。他曾经说过: “一个人格化的上帝可以被 怀疑,被抗议,甚至可以咒骂他,与他对话。”

[24]

并且在他晚年的时候结束采访

时还说过: “要发明一种宗教,一种抗议的宗教……人可以仰慕上帝,仰慕他的智 慧,而同时,抗议他所谓的中立。”

[25]

他常常在想为什么他的同胞们被纳粹分子

疯狂迫害时,被屠杀时仁慈的上帝竟眼睁睁的看着这样的悲剧在发生,他虽然看 不到上帝的同情和仁慈,但是他还是内心对上帝的同情和仁慈怀疑希望。

二、北村和辛格的小说人物比较 (一)北村和辛格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北村笔下所塑造的女性都有其共同的特点,她们都义无返顾地的热烈地追求爱 情和幸福,但是他们在恋爱中都变得精神异常敏感,性格也变得脆弱怪异多疑, 她们都喜欢沉浸在自己精神世界里不能自拔,所以导致她们变得神经质。她们没 有正确的爱情观,都自私地渴望得到别人的爱,没有一种爱的能力。北村对作品

- 17 -

中女性的关注侧重于精神领域的描述,揭露了她们精神上的缺点,但是同时能看 出作者对女性是充满同情和包容的。在林舟对北村的书面访谈《苦难的书写与意 义的探询》中北村曾说: “女性是容易被伤害的,而且她们往往都是肉体受到伤害 之后传导到精神,一般来说,大部分女性在天然里比较善良,她们与男性的关系 如果表现为性,那就可以看见人性中最黑暗的部分。如果他们与男性的关系表现 为爱,那我们就可以看到人性中最重要的价值。我没有鄙视她们,反而我热爱她 们。”

[26]

所以北村并没有带着偏见去塑造她们,而是公正的指出她们性格上的缺

陷。在《张生的婚姻》中的女主人公小柳,中学毕业上了两年旅游学校就进入了 贵都饭店,她长的十分美丽,但她同别的女孩不同,她非常喜欢看小人书,常常 流连在童话故事中。她理想的爱情应该是和童话里的爱情故事一样纯真美好。在 一次假面舞会上,她认识了一个叫张大领的男孩并和他谈起恋爱,不久后,当她 发现他和自己朋友小芳鬼混在床,她精神上受到了严重的刺激,她变得异常忧郁 多疑,她总会跑到林子里去痛哭,有一次哭晕之后得到了张生的帮助,小柳看出 张生对她有好感,突然抱紧张生对他说: “你不能再骗我!我总得相信谁!我不能 一辈子不相信别人,那样我会死的!”

[27]

不久后两个人在一起了,在两个人去登

记结婚的路上,小柳突然改变了主意,不想与张生结婚,因为她说一想到要在那 张纸上签字就感到心里发虚,她没有了爱人的能力,心灵变得匮乏虚空。《伤逝》 中女主人公超尘年纪轻轻在出版社工作了三年就想退休,她与身边世俗的同事无 法沟通,回到家中与丈夫也没有什么精神交流,超尘不想一辈子都生活在无聊和 空虚之中,她渴望唯美纯真的爱情,曾经在超尘梦里惦念的初恋情人李东烟突然 跑来找到她,她本以为可以和他再次相爱,可是昔日的梦中才子情人已经变成了 一个肮脏粗俗,没有生活能力的大骗子,她看到自己的父母整天为琐事天天争吵, 又看到姐姐为了维持生计出卖自己的肉体被姐夫打死,她觉得生活毫无希望,她 的精神变得异常忧郁恐惧,她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她满眼都是生活留给她的绝 望,最后割脉自杀了。 《玛卓的爱情》中,玛卓是一个会写诗能歌善舞的女孩,长 着一副天仙般的美貌,但是她生性敏感,总是心神不宁,常常“不停洗手”,当她 得知这三年来一个叫刘仁的默默暗恋着她,并为她写了一千多封情书,她非常感 动的刘仁结婚了,在新婚之夜,敏感的玛卓还是无法忘记许多天前刘仁在大街上 多看了一个女人几眼,在洞房的时候,两个人面对突然来临的婚姻变得无言以对, 婚后的日子里玛卓缺乏一个女人正常的生活责任和能力,她把饭菜总是做得很糟, 总是抱怨说人要是可以不吃饭该多好,从不关心丈夫的冷暖与喜怒,她在精神上 追求“诗意栖居”,还说一个诗人本来就不用负起生活的责任,常常幻想自己可以

- 18 -

幽居在纯洁的诗歌世界里。不久丈夫刘仁远渡日本打工,玛卓精神变得异常敏感 脆弱,在车站中选择卧轨自杀。在《周渔的火车》中,周渔被在球场上唱歌的陈 清所吸引,当晚周渔就躺在了陈清的怀中,她相信一见钟情的奇遇,她自己也搞 不清陈清有什么优点吸引着她,但她心里己经决定将自己托付给他,因为周渔小 时候曾遭到亲生父亲的多次性侵犯,而母亲却警告不要把这件事情说出去给她丢 脸,与陈清在一起使她感受到这个世界上爱是没有灭绝的还值得活下去,陈清是 她活下去的希望,她需要陈清每次都说“我爱你”来抚慰她脆弱的心灵,周渔只 知道一味自私的索取爱,从不会去关心他的感受,她会因为陈清看一个陌生女子 的背影而生气,性格脆弱的周渔将自己全部的生活重心都放在爱情上全然不顾爱 人的感受。爱情本来是可以让人走向成熟,因爱放弃真实的自我去顺从周渔的喜 好何以能深入心灵得到爱的回应。周渔是一个没有爱人能力的人,她渴望得到爱, 但她得到的并不是真正的爱情,只是她想象中的完美爱情。如果相爱的两个人没 有感到自己心灵与生命在走向滋润和完整,那就不是真正的爱情。 《公路上的灵魂》 中伊利亚是一个犹太女孩,她性格善良脆弱,她总是不太相信本民族的宗教信仰, 在阿尔伯特带着她躲避纳粹屠杀来到了中国,在滇缅公路上她与军人铁山相爱, 在她的生命中她唯一的信仰就是爱情,婚后铁山为了共产主义信仰变得在精神上 异常偏激和敏感,常常殴打自己的妻子,伊利亚无法与他进行正常的交流,生活 的空虚和痛苦使得伊利亚重新回到自己的信仰之中。 辛格作品中所塑造的女性人物也有其鲜明的特点,他一方面塑造了很多传统犹 太女子,由于犹太传统民族文化的影响,犹太女子都是处在一种从属地位,所以 他笔下的女子是一些常常受到压抑或者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但是她们善良、朴实、 忠贞并且敢爱敢恨,她们坚强勇敢想通过自己努力改变自己命运,是可爱、可敬 的女子;另一方面辛格还塑造了一些异族女性,她们执着的追求爱情,对爱情忠 贞不渝、宽容大方、天真善良、具有坚韧的性格和高尚的品德。 《卢布林的魔术师》中雅夏的妻子埃丝特总是无微不至地照顾他,她的性格温 和,总是对雅夏百依百顺,对他不离不弃。她会熟练地编织、会做结婚礼服、会 烤小点心、还会给小鸡治病,她把家里家外照顾得井井有条,她虔诚地按照犹太 教规矩做食物,遵守一切仪式和教规。由于雅夏是一个魔术师,常年出门在外演 出,埃丝特常常怀疑他有别的女人,但是每次丈夫回来都会精心给她买礼物并亲 切地与她拥抱,使得她的内心还是真心深爱着自己的丈夫,最后雅夏回到自己家 中,独自在屋子里进行忏悔时,埃丝特还是始终对他不离不弃。小说中还塑造了 一个非犹太女子玛格达,她是雅夏的情人兼助手,她疯狂地爱着雅夏并且始终照

- 19 -

顾陪在雅夏身边,把雅夏视为生命的重心,雅夏非常大方慷慨地出钱养玛格达的 母亲和弟弟,玛格达深知雅夏是有妻子而且还有多个情人,但她对他的爱一点也 没有减少,当她得知雅夏开始厌烦和她在一起,并疯狂地爱上埃米莉亚的时候, 当又看到雅夏为了要见埃米莉亚不顾自己腿伤时,终于忍无可忍地与雅夏大吵一 架,她无法面对雅夏深爱另外一个女人的事实,失去了雅夏活着也就没有任何意 义,最后她选择上吊自杀。 《冤家,一个爱情故事》中雅德维珈是一位波兰农村姑 娘,她善良大方,很小的时候她就爱上了赫尔曼,当知道他的妻子和孩子被纳粹 分子枪杀后,雅德维珈与他在美国结婚了。在雅德维珈的帮助下赫尔曼才躲避了 纳粹的大屠杀,赫尔曼只是为了感激她才和她结婚,婚后雅德维珈对他百依百顺, 总是每天很勤劳地为他做各种美味的食物,为他准备好新熨烫的衬衣,她为了赫 尔曼竟改变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去信仰犹太教,并很虔诚地总去教堂,然而她的一 切努力并没有换来赫尔曼的真心相待。他时刻想着要与情人玛莎私奔,想要放纵 自己的情欲,当玛德维珈怀孕后恳求他留下来,他还是自私地选择逃避做丈夫父 亲的责任离开她。小说中还塑造了一个犹太女子塔玛拉,她是赫尔曼的第一位妻 子,她是一个宽容、勇敢坚强的女人,在老朋友帮助下她并没有死于纳粹大屠杀, 她排除万难跑到美国一心想到找到自己的丈夫,当两人见面时她得知赫尔曼已经 再婚,她没有苦苦纠缠,她选择接受这一现实,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经营书店开 始崭新的生活。她带着一种强大的希望而活,在赫尔曼离开后,塔玛拉主动承担 去照顾玛德维珈和她的孩子,在小说结尾时,拉比告诉塔玛拉可以选择再婚时, 她的回答是或许到来世——嫁给赫尔曼,可见她仍深爱着自己的丈夫。辛格在小 说中还塑造了一些他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形象,她们生长在古老的波兰,身材娇小、 单纯善良,没有受到过现在社会的精神污染,她们严格地遵守犹太宗教文化传统。 例如在《肖莎》中女主人公肖莎,她单纯朴实,由于受到惊吓、挨饿等原因,她 身材娇小。 从辛格所塑造的一系列女性形象中我们可以得知辛格是很敬佩她们的,在面对 情感和生活困境时,她们往往比男性更加坚韧和勇敢,她们往往有着超凡的力量 去克服生活中的苦难。相比之下,北村作品中所塑造的女性性格脆弱敏感、没有 坚强的毅力去克服爱情中的伤痛,他侧重于对女主人的性格缺点进行描写,而辛 格对女主人的描写更加注重在品行、意志等方面,因为她们自身就拥有强大的精 神支撑——传统犹太教信仰,所以她们更具有超常的勇气和力量去改变自身的命 运。

- 20 -

(二)北村和辛格小说中的忏悔者形象 在北村作品有一些知途迷返的忏悔者人物形象,他们性格自私、残暴、冷漠, 在世俗生活中遭到打击、面对苦痛和社会黑恶势力的折磨无法确立生存的希望和 目标,只能在虚妄和迷茫中度日。这些人物往往前半生是个恶棍或是叛逆的怀疑 者,当他们明晰自身生命困境的缘由,找到灵魂的强大支撑,确立了生命的真正 意义之后,慢慢走向了悔悟的道路。 北村所塑造的人物在没有获得神圣信仰之前,他们是生活在虚妄与迷途之中, 如果一旦获得了信仰,那就立刻活在安息和丰盈的世界之中,北村没有耐心去思 考主人公的忏悔意识是不是发自内心的悔悟和向善,他们是不是因为自己得到精 神解脱而被动的选择走向忏悔之路,这些主人公没有对自己的灵魂进行深刻的拷 问,仿佛一下子就突然得到顿悟立即皈依走向忏悔。例如《施洗的河》中安贞堡 的大少爷刘浪,他的出生是因为刘成业强暴了在菜地里浇粪佃户女儿陈阿娇,刘 浪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应有的父爱,养成了孤僻、凶残的性格,他小时候与弟 弟说话,弟弟的话激怒了他,两人在过独木桥时,刘浪竟把比自己小 8 岁的弟弟 推到河里,他看着河里挣扎的弟弟突然笑了起来,长大后刘浪从医学院毕业本想 作一名医生,命运安排让他只能继承父业,成为了蛇帮首领与一位龙帮首领马大 展开了冗长的抗争,刘浪组织贩卖烟土、杀人如麻、折磨马大的老婆如玉。此时 的刘浪虽然拥有万贯家财,奴婢成群,但他的内心是空虚的,是恐惧不安的,他 沉迷于女色、占卜、为自己修坟墓,他知道自己已经走上了绝路, “刘浪不知道为 什么障板的那些人活得那么自然,为什么唯独让他有一种活不下去的感觉,我不 是有万贯家财吗?我不是活得好好的吗?街头一个卖鱼丸的都无忧无虑,为什么要 让我黑暗?”刘浪虽然可以轻而易举的得到自己想要的任何东西,但他始终解决 不了的是“为什么他有种活不下去的感觉,精神和心灵为什么如此虚空,生存在 世上的意义是什么。”

[28]

在刘浪精神崩溃之时,出现了一位传道人把刘浪从精神

的崩溃中解救出来,他和刘浪说: “你要认识神,他是万物的主,你的痛苦叫你要 败亡了,你有一个可怜的光景,不认识自己的罪。你为何生在这个地上?金钱无 法满足,学问无法满足,享乐无法满足,成就无法满足,因为你不认识神。”

[29]

刘浪听到的这番话像一根根针一样恨恨地刺在他的心里,最后在传教者的感化下 慢慢看清他内心虚空黑暗污秽的本质。在《愤怒》中,李百义出生在一个偏远农 村,在他小时候因为父亲体弱多病,村支书借口帮他家长期霸占着他的母亲,长 大后他带着妹妹来到城里打工,可是城市的生活中也同样没有给他们安宁的生活, 兄妹两人在一个工厂打工,黑心的老板压榨他们,当李百义去厂里要应得的工资,

- 21 -

结果却遭到保安的一顿毒打,最后还把他关到一个狗笼子里长达八小时,妹妹被 城市收容所人员逼去卖淫,后来一次意外中被车撞死,李百义和父亲为此事去上 访,却在警察局里遭到多次毒打,父亲在派出所遭到钱科长的毒打致死他们却撒 谎说父亲失踪了。此时的李百义“愤怒”了,经过长时间缜密的计划,李百义在 离火葬场不远的野地里杀死了仇人钱家明,虽然他为父亲报了仇,但李百义心里 却没有丝毫的喜乐。之后的几年里李百义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打下了一片江山, 他用挣来的钱去周济穷人参加各种慈善事业,他想通过做一点善事来使自己的良 心得到平静,但这一切并没有驱散他内心深处的忧愁,被痛苦纠缠的李百义渴望 得到拯救,最后他有勇气去法庭上承认自己的罪行,完成了心灵的重生。相信李 百义得到拯救靠的是爱,他的内心终于知道爱是比愤怒更有力量的。 《我和上帝有 个约》中,陈步森从小因为父母离异而缺乏家庭的温暖,在一次意外开车时肇事 致人死亡,劳动教养中他认识了黑社会分子大马蹬,出狱之后他跟随大马蹬做强 盗,和一帮人计划杀死了副市长李寂。过了几个月之后,他鬼使神差地多次接近 被害人一家想查明他们的罪行是否泄露,通过与这家人的相处,他了解到李寂的 妻子冷薇已经疯了,他的良心受到了深深的自责,在辅导站苏云起老师的帮助下 使陈步森理解了一个问题: “无论他犯下了多大的罪,都是有希望变好的,因为本 来人就没有谁比谁好,只是有人做了坏事,有人想了坏事,没做。那么,做了坏 事的人,也是可以改回来的。”

[30]

陈步森知道是自己内心的罪让他不自由,只要

认罪,就有机会放下重担,得到自由,他在精神病院亲口向冷薇认罪,在得知她 得了肝癌,陈步森最后把自己的肝捐给了她。这些主人公因认罪而忏悔,最终走 向拯救之路。 在辛格的作品中也出现过很多忏悔者人物形象,他们当中有些人受到情欲的 迷惑而迷失人生方向,变得自私冷酷,但是经过痛苦的心灵的挣扎后,他们选择 了回归到远点,或是远走他乡,或是独自忏悔,经历过悔悟后从而为自己的心灵 找到安息之地。如《卢布林的魔术师》中的雅夏·梅休尔,他出生在卢布林,靠 着自己勤学苦练经过多年艰苦卖艺终于成为了一名富有的魔术师。尽管他有不信 教的人、无赖、野蛮人等坏名声,但他的妻子埃丝特永远对他都不离不弃百依百 顺。雅夏生性好色,背着妻子供养着情人兼助手玛格达一家人,他还与逃犯的妻 子泽茀特尔明来暗往,最严重的是,他深深地迷恋上埃米莉亚,她是一位教授的 未亡人,她同意与雅夏结婚,但条件是雅夏必须为了她改变自己的宗教信仰做一 名基督教徒,还要准备一万五千卢布带她去意大利,雅夏感觉七情六欲象鞭子似 的抽打着他,有一种强大的野心和诱惑力推动他想要去冒险,他决定去偷卡齐米

- 22 -

欧兹·查鲁斯基的保险箱,结果他失败了并且把自己的左腿弄伤了。埃米莉亚得 知结果后抛弃了他,接下来玛格达忍受不了雅夏的移情别恋选择上吊自杀,造成 这样局面的雅夏深陷痛苦和恐惧之中,最终回到自己家中,在一座砖砌小屋中忏 悔着自己的罪行。 《那里有点什么》中贝契伏镇的尼切米亚拉比被新的可怕事情折 磨着,那就是对上帝的发怒,拉比脑中的思想在与宇宙之主吵架,他总是在想为 什么要有苦难?上帝又是打哪里出来的呢?他想有意地冒犯上帝,在安息日里他 抽烟,他多么希望上帝显灵出来惩罚他,但是什么也没有发生,他感到一股反抗 的力量触使他摆脱枷锁,他决定不当拉比去华沙找他的弟弟,他发现曾经心里觉 得美好的华沙竟是充满谎言、小偷、酗酒者的黑暗世界,他满怀愤怒,开始忏悔 自己愚蠢的行为。 相比之下辛格没有让他笔下的忏悔者一下子就从黑暗无边的深渊走向光明 中,他精彩地描写出忏悔者是经历了一种怎样的心灵挣扎和辩证走向认信的道路, 以及在他们获得信仰之后的生活境遇的种种变化,他成功地勾画出人物获得神圣 信仰的精神发展史。

(三)北村和辛格小说中的反叛者形象 在北村和辛格的作品中有一类人物对上帝和宗教信仰是持怀疑态度的。与辛格 小说比较而言,北村作品中反叛者形象非常之少,仅仅能在小说《玻璃》中主人 公达特身上我们能看到一丝踪影,他是一个自始至终都不信仰基督教的人,他始 终与好朋友李进行着争辩,他和李说有一次车祸中,一车人突然车门打开时有个 人掉了下去,这个人是基督徒,为什么神不去保佑他,反而让他摔死,他总是对 基督教的教义充满怀疑和否定。北村多数是把作品中的人物单一的划分为两类人, 一类是信仰基督教得到灵魂拯救的人;另一类就是不信仰基督教的人。这些人物 仅仅停留在对自己内心进行思索,他们身上缺少一种实际行为。 辛格笔下记录的这类人物是想启示我们无论确立怎样的价值观和精神信仰都 要用自己的理性去辨别其真伪和价值。在辛格作品中反叛者们不能从本民族的信 仰中找到精神归宿,他们接受了犹太启蒙运动的影响,不在相信上帝的存在,对 上帝的万能表示怀疑,他们骨子里有着清醒而强烈的反叛意识,性格坚强,勇敢 果断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找寻人生意义。在辛格作品《外公和外孙》中,外孙 傅力是一个反对沙皇的革命派,他具有新思想,当他目睹同胞们生活在统治阶级 的压迫之下,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进行反抗。当听到外公做背诵祷文时他问外公: “你这么祈祷打算达到什么目的呢?”外公回答: “一定要祈祷,有了上帝的帮助, 救世主就会来到,流浪就会结束。”“外公,你做了这些祈祷,可世界还没有出头

- 23 -

的日子。老百姓已经祈祷快两千年了,可救世主还是没有骑着毛驴到人间来。” [31] 在《皮包》中女主人公同样也是一位怀疑者,她发牢骚说: “在犹太区时我连做梦 也不敢想这样一顿饭。我们只求有干面包就行了。我曾经看见过两个犹太人为了 抢一点发了霉的面包渣而打架。他们两人都因扰乱治安挨了纳粹的皮鞭。你们笔 下瞎写的那个上帝在哪儿?他是杀人犯,不是上帝。如果我有权,我就把那些胡 诌什么上帝的人都绞死。”

[32]

《庄园》中拉比之子爱兹列尔他在小时候读《圣经》

时就不断发现其中的矛盾之处,他喜欢看一些关于自然奇迹的书,他比较关心真 理,自己还自学了代数、几何、拉丁文、物理、化学等学科,他热爱科学反对盲 目宗教信仰。他总在想: “人们对于他们的宗教信仰中显而易见的自相矛盾难道真 是那么盲目么?上帝是创世主,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上穷人正在受饥挨饿,虽然 上帝被认为是慈悲为怀的,但他却允许欺凌弱者。 ”在一次与岳父激烈的争辩中他 问道:“有谁看见过上帝在西奈山上把多拉经授与摩西呢?犹太人有自己的多拉 经,而基督徒又有别的经。要是他们的宗教是假的,那我们的宗教也可能是假的 呀。”

[33]

《三次奇遇》中主人公“我”是一个彻底的宗教反叛者,不相信犹太教

的法典, “我”还说服一个邻居李芙柯尔不要结婚和我一起去华沙,在华沙可以去 看电影、看歌剧、上图书馆,到巴黎伦敦旅行,过上一种别样的生活。《渎神者》 中生活在马洛波尔村的查兹凯尔也是一位彻底反抗者,在小学里,他就提出了有 关上帝的问题,例如“如果上帝是仁慈的,为什么小孩要死去?如果他爱犹太人, 为什么非犹太人要揍他们?如果他是一切生灵之父,为什么要让猫杀死耗子?”[34] 在他 13 岁时父亲给她买了两个祈祷盒,他说那不过是牛皮而已,他不佩戴。长大 后,他完全摒弃了犹太人的习俗。在《人老心不老》中,哈里-本迪纳不信教,这 些年,他对上帝及上帝的意旨的怀疑加剧了。他常说: “犹太人在欧洲遭到厄运之 后,谁要是再相信上帝,谁就一定是傻瓜。”

[35]

《童爱》中的菲坦尔松也同样是

一个对上帝充满怀疑的叛逆者。 相比之下辛格作品中的反叛者形象虽然是犹太人,但他们对上帝和犹太教充满 着怀疑,他们敢于挑战自己的宗教信仰,他们敢于去反对盲目崇拜,他们敢于拷 问自己的灵魂,用实际的行动践行着自己目标,这些形象的出现同时映射了作者 自身的宗教观,辛格一生都在思索着几个问题,并试图找到一条解决问题的答案, 一是作为犹太人为什么在世间遭受如此之多的苦难,在同胞们遭受苦难的时候那 仁慈的上帝在哪里?二是在时代的变化中,在物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信仰 犹太教的同胞们怎样能适应当今的生活环境,他的一生都在身体力行寻找上帝、 求证上帝。

- 24 -

第三章

北村和辛格的小说艺术比较

两位作家小说在叙事上都采用平实的“讲故事”方法,这是因为他们都接续 了《圣经》语言自然流畅、简洁精练,具有口语化的叙事风格,并且在作品中大 量使用了《圣经》中“光”和“魔鬼”等独特意象,一系列意象的使用传达出作 家自身独特的审美风格。除此之外,两位作家还对主人公内心进行剖白,大量的 内心独白,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人物复杂的心灵挣扎,真实地体悟出他们复杂的 心情和绝望的灵魂。

一、北村和辛格的小说意象比较 北村作品中运用了独创性的“纸人”意象,这一意象的使用给读者提供了一个 广阔的想象空间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象征和心理暗示的作用。作者用“纸人” 来寓意他们那颗绝望苍白的灵魂,这些人生活在恐惧和焦灼之中,面目苍白,用 纸人这一意象表明他们虚空的灵魂恰到好处。 在作者的眼中,这些性格敏感脆弱的主人公都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支撑他们 活下去,他们都被生活所打败,身心脆弱的像一张薄纸不堪一击。在小说《陈先 和》中,同事们去医院看望身患乳腺癌的陈先和, “人们被无数各种各样的管子穿 透和缠绕,一个个脸色腊黄气息奄奄地躺在床上,他们瘦得像一张薄纸,惟一双 眼睛透出一丝的光。”

[36]

《最后的艺术家》中王明靠他所创作的行为艺术发了大

财,但他却得了脊髓癌, “整个人瘦得像一张草纸,只有两只充满欲望的眼睛像河 马一样鼓着。”

[37]

《公民凯恩》中陈凯恩的提案被公司副总窃用,最后只给了他 5

千块的奖金,“他没有去财务部领那五千块钱,而是径直来到了环形走廊的窗前, 落地窗已打开,他只要稍一使劲就可以从这里飞下去。但是他没有,他只觉得自 己像个纸人,他蹲下来,好像纸人折叠起来。”

[38]

《张生的婚姻》里张生为了证

明自己非常爱小柳在她面前割脉, “贵都饭店医务室的人赶来为张生包扎伤口,由 于切割的是动脉,血流得很多,地都红了,张生冷漠的脸像白纸一样,很多人围 拢了看。”

[39]

辛格作品意象的独特之处是在他的一系列短篇小说中,塑造了“魔鬼”、 “精灵” 的意象。辛格对自己短篇小说中常使用“魔鬼”这一形象有自己的解释,他说: “对 我来说,魔鬼象征这个世界,这么说是指人类和人类行为。”[40] 所以魔鬼有其独

- 25 -

特的象征寓意,他是人类心魔的象征,辛格还认为世界上真有魔鬼存在,他认为 所谓魔鬼在人间总是有它的市场,魔鬼更具有人间情怀。《差错》中,“好象他倒 楣得还不够,妖怪又进入他的家。半夜三更,可以听到脚步声和女人的淫笑声。 门莫名其妙地就开了。就在莫特莱先生睡觉时,一种看不见的东西竟把他的床从 屋子一边拖到另一边。”

[41]

《魔鬼的婚礼》中, “她的身体里面生长一个魔鬼。她

透过自己的肚皮就象透过一层蜘蛛网清清楚楚地看到它,一半像青蛙,一半像猴 子,生着牛眼睛和一身鱼鳞,这个小魔鬼在吃她的肉,吸她的血。”

[42]

在《弄妖

术的人》里,人们都说斯蒂芬·莱兹辛斯老爷会用妖术召来妖魔鬼怪,老爷有一 个愿望就是想造一个具有一切优点的女人。有人深夜里看到“老爷骑着一匹黑马 路过,身边还有一个女妖精也骑着马,好多晚上他根本不回来睡觉,就在山洞里 和女妖精一起玩乐,还有人说老爷在寒冬腊月跟她一起在河里洗澡。可是调查人 员来到山洞里时, “他们找到一个娃娃的骷髅,各种草药、符咒,就是没有女妖精。 ” [43]

可以得知老爷和女妖精厮混在一起的故事是大家杜撰出来的。《泰贝利与魔鬼》

中有个叫拉什尼克小镇,镇上有一户人家他们的 3 个儿女在童年就夭折了,丈夫 钱姆·诺森非常伤心他不再接近妻子皈依了宗教,妻子泰贝利成为了一个寡妇, 教师的仆人阿尔乔农假扮成魔鬼占有了泰贝利,他总是爱抚她,为她编些俏皮话 和顺口溜,时间长了泰贝利爱上了这个“魔鬼”,因为他更具有人性,他比任何人 都爱护泰贝利。 “光”在《圣经》中是具有独特象征意义的。光就是代表着神的公义、圣洁、 良善、慈爱所发出来的荣耀,是抵挡黑暗和罪的力量。在北村和辛格小说中都不 约而同的多次使用“光”的意象,每当小说主人公处在绝望崩溃的边缘时,如果 看到那道充满希望和荣耀的光都会给他们战胜罪恶的力量。相信两位作家是想启 示我们人只要有丰盈的灵魂,并且内心中保存着正义之光的人才能过上有意义的 生活。在北村作品《张生的婚姻》中, “张生好像被一束光打倒,在地上爬不起来。 张生被一道更强的光射中,这道光刺入更黑暗的隧道,使他彻底暴露在光中,张 生的泪水打湿了《圣经》,他开始祷告。一边祷告,一边流泪,这些眼泪和光一起 清洗着他的身体和灵魂。张生被一只温暖的手托住,光芒中安息笼罩着他,祷告 完了他站起来,看见一切都更新了,周围变得比原来更安静,连阳台上的花也被 赋予了生命。”[44]在《孙权的故事》的结尾中: “那道强光的来临,使我不能抵挡, 他的话语常有能力和权柄,把我的罪赦免。我仿佛在刹那间全身被清洗,脱一身 缠羁,进入其安息。以前我苦苦寻找的,但我又摸不着的那一位,现在清清楚楚 地进入我心里。”

[45]

在《愤怒》中有一次李百义问王牧师罪性是否能看见,王牧

- 26 -

师说要有光才能看的见;还有结尾“车开出了城,经过了那片当年他跪在那里啃 吃泥土哭泣的地方,也是他杀死钱家明的地方,现在,田野消失了,盖起了大楼。 但他还是闻到了泥土的气味,没有腥臭,而是一种土地的清香……监狱的围墙已 隐约可见,朝阳照临它,镀上一层金色光芒。好像天国的景象。”[46] 在辛格作品《那里有点什么》的结尾处“他感到他的力量正在离开他——不是 逐渐衰退,而是立刻、迅速地消失。一道他从来不知道的亮光在他的脑海中晃动。” [47]

《市场街的斯宾诺莎》的结尾处“不时地有一颗星挣脱开去,划过天空,留下

一条闪亮的光带。”[48]《魔力》中“我一抬头,看到一种奇异的现象:有一道光在 泽尔达的头上闪耀,就好象她的假发里点着一盏祭神节时用的灯似的。”[49]两位作 家作品中多次出现“光”的意象,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道拯救之光,它代表了上 帝的拯救之光。这里的光代表着一种重生和希望。

二、北村和辛格的小说人物内心独白比较 两位作家都擅长描写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通过对内心世界的剖析,可以让我们 更加了解人物复杂的心灵挣扎,大量的内心独白,真实地描摹出他们复杂的心情 和绝望的灵魂,来自内心的想法是最真实自我的写照,更反映出作者对于人物形 象的娴熟驾驭能力。 例如在《伤逝》中,有一段超尘的内心独白: “难道我真的无事可干,要睡一 个对时吗?”当她去医院看得病的钟家田时,她内心想: “如果有一天自己也变成 这样怎么办呢?而这种事情是完全有可能的,现在大家都忙着赚钱,好像世界上 只剩下一样事就是赚钱,而一旦患上绝症,缺什么也带不走,只有乖乖地等死, 那活着有什么意义?”[50]这段心理独白表明了超尘心里的真实想法,她活在绝望 之中,找不到活着的意义,她渴望精神慰藉者的出现帮她走出无聊的生活,但她 身边的人没有一个能走进她的心灵去安慰她,她生活在一个无爱的世界中,身边 的人都在马不停蹄的去追寻名利、地位、金钱;在《公民凯恩》中,陈凯恩经历 了种种风波之后终于有了一辆十二万元的银灰色桑塔纳,当别人问他车价时,他 怕说出来人家会笑话他车的档次太低,于是就撒谎,深夜里他没能睡着,他觉得 自己一天天像一个奴隶一样地活着, “可是我陈凯恩一生难道就是这样的吗?不。 他泪水濡湿了被子,好像真的醒悟了:不是这样的,这样不值,我成了一个连车 价都不敢如实说出的虚荣的人,这个人和年轻时的陈凯恩已判若两人,那个有理 想的陈凯恩已经死了。 ”[51]这一段独白可以看出陈凯恩没有掩饰自己内心的想法,

- 27 -

他内心非常想做一个诚实的好人,但又深知自己已经变成了一个虚荣的小人,他 没有办法使自己能改过自新,只能在与自己内心对话时去否定自己,看到自己的 欠缺,看透自己卑贱的灵魂。 在辛格小说中也能多次读到酣畅淋漓的人物内心独白。在《卢布林的魔术师》 中,雅夏偷钱失败后内心很恐惧, “我怎么啦,他问他自己。难道我的末日到了? 难道我怕被捕吗?我在想念埃米莉亚吗?”[52]还有在他得知情人玛格达为了他而 自杀后,雅夏精神慢慢走向崩溃, “他向奥科波瓦街一瘸一拐地走去。一了百了吗? 你该怎么办呢?你不能在大街中央上吊或者服毒啊。上维斯杜河去?——那可要 好几俄里哪。”这段心理独白可以真实地看到一个痛苦和绝望的雅夏,他感到自己 末日已经来了,他失去了一切,再也没有活下去的意义了,他想投河结束自己的 生命。在《庄园》中,当爱兹列尔看到岳父每天虔诚的信仰上帝的时候,他的心 情变得烦躁起来,他暗自问自己: “我为什么在这里觉得是个陌生人呢?人们对于 他们宗教信仰中显而易见的自相矛盾难道真是那么盲目么?上帝是创世主,而在 他所创造的世界上穷人正在受饥挨饿。虽然上帝被认为是慈悲为怀,但他却允许 强者欺凌弱者。”[53]当米列爱姆·列巴疯狂爱上鲁西恩的时候,她的内心经历了一 段复杂的挣扎,当得知父母想让她嫁给一个逃避兵役的年轻人,她自己在内心默 默地说:“他们要把我硬拖到市场象母牛似的卖掉,这办不到!”[54]当她内心坚定 的打算要和鲁西恩在一起的时候,她心底有出现了一段奇幻的声音, “对,我要和 他一起去。我要改变信仰。”[55]

三、《圣经》对北村和辛格小说的艺术影响 《圣经》对北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圣经》中的语言自然流畅、简洁 精练,具有口语化的叙事风格,北村接续了这样的一种语言风格,他作品中接近 口语化语言风格的转变,以及小说叙事采用平实的“讲故事”风格向读者讲述一 个个真实的关乎当下人们灵魂境遇的故事都是受到了《圣经》语言风格的深深影 响。北村在小说中总是向我们揭示人们生活中所有的苦难和绝望,他想找到苦难 产生的本质原因和一条可以摆脱绝望的道路,那就是信仰基督教,他认为只有虔 诚地信仰和找寻生活中的真善美才能达到灵魂的救赎,带着信心和完整的灵魂去 生活才能发现生命的真谛。北村后期作品中总是大量的引用了《圣经》中的原文, 有些作品的开篇中就直接引用《圣经》中的语言,例如在《施洗的河》中,小说 从开篇就引用《圣经》中马太福音第四章“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当作文章 的序,有其独特的象征寓意。这种在文前或文中、文末直接引用《圣经》中的语 句和故事,使北村的作品形成了一种“圣经引文”现象。这些“圣经引文”起到

- 28 -

了控制叙述节奏,形成了结构张力,具有作品“互文性”意义。”[56]例如《张生的 婚姻》中,张生和未婚妻小柳去往民政局办理结婚登记的路上她突然变挂不想和 他结婚了。张生感到茫然失措,为什么好好的两个相爱的人不能结婚了,感情和 生活的双重压力逼得他对生活不抱有希望,他越发的感觉到自己好像没有活下去 的力量,张生在绝望时拿出了《圣经》,他翻开了马可福音十四章,主对门徒说: “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你们在这里等候警醒。上十字架前,主到客西马 尼祷告,回来后见门徒都睡着了,就对彼得说: “西门,你睡觉吗?不能警醒片时 吗?总要警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57]张生被一只温暖的手托住,光芒中的安息 笼罩了他,在《圣经》的帮助下找到了生的希望和力量,人的存在只有与神圣信 仰连接在一起,我们才能克服生命中的黑暗。 “《圣经》叙事的基本结构是‘罪恶与救赎’ ,是‘布道和应和’,是‘上帝说’ 与‘我遇见’的相互对衬。在‘上帝的声音’与‘信者的跟随’之间形成了它多 种原型机构模式,如‘寻求’与‘漫游’,‘受难’与‘复活’以及‘忏悔’模式 等。”[58]一方面,北村小说中我们常常能见到与《圣经》叙事的基本结构相同的苦 难——拯救——重生叙事模式。作者往往将信仰上帝视为灵魂得到救赎的唯一的 出路,例如在《施洗的河》中流浪曾经是一个杀人越货的坏人,当他精神走向虚 空时,找不到生存的意义的时候,通过的刘浪也是在上帝的启示下找到了救赎之 路, “他完全如一只温顺的羔羊,手里抱着一本《圣经》,让阳光临到身上,”他最 后读到《以西结书》第三十三章:“人子啊,你要对以色列家说:“你们常说,我 们的过犯罪恶在我们身上,我们比因此消灭,怎能存活呢?你对他们说:主耶和 华说,我指着我的永生起誓,我断不喜悦恶人死亡,惟喜悦恶人转离所行的道而 活。恶人转离他的恶,行正直与合理的事,就必因此存活。”[59]在这里,皈依了基 督教的刘浪得到了重生。 《孙权的故事》中孙权在酒后错手杀死自己的朋友被关进 监狱,漫长的狱中生活让他陷入到孤独的深渊之中,幸运的是狱中的刘兄弟让他 认识了神,最终理解了神,并体悟到如果人的心中没有神圣信仰,活着是残酷的。 另一方面,北村在小说中大量引用了《圣经》中的典故和语言,使其作品充满着 浓厚的基督教色彩,这种的单一模式使作品的意义绝对化,他没有用一种辩证的 眼光去看待宗教信仰的救赎力量,他用一种单向度的思维去理解宗教思想肯定会 对基督教思想的精髓在某些方面产生曲解。 辛格小说中也有对《圣经》小故事的引用。例如《差错》中,就讲述了《旧约 全书》的首五卷: “一个人劈柴,斧子的头从斧柄上掉下来,砍了人,这个人就得 远走他乡,不然,受害者的亲人就会对他进行报复。”[60]《 萨姆·帕尔卡与戴维·维

- 29 -

什科弗》中讲述了《圣经旧约全书》的“雅各爱上了拉结,骗人的拉班黑夜里用 利用冒充拉结,结果雅各又侍奉拉班七年。”[61]《卢布林的魔术师》中也同样引用 了《圣经旧约》中的“不从恶人的计谋……这人便为我有福”

[62]

相比之下,辛格

虽然生长在宗教家庭里,但他心中对宗教信仰的拯救力量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 他总是会用一种客观,怀疑的眼光去看待信仰的救赎力量。

- 30 -





通过对北村和辛格作品进行比较分析,虽然北村和辛格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和 文化知识背景,但在文学创作驱动因素上看,两者却有着惊人的一致:他们都看 到了人类出现的精神危机——信仰的缺失和灵魂的空虚,他们都想为患时代病的 人们找到灵魂的出路,他们都是想通过写作对人性进行深刻的反思,并完成自己 作为作家的道德使命。在宗教信仰中,北村找到了拯救灵魂的方法和力量,辛格 也在信仰资源中找到一个让东欧犹太人得以摆脱苦难的希望。两位作家能够把文 学创作和对神圣信仰的感悟结合到一起无疑是丰富了文学的表达空间,是这两位 作家让我明晰了真正的文学不是一场华丽的文字游戏,真正的文学应当像启明星 一样,可以温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可以对世界和自我进行体悟,让我们深刻理 解了生命的存在意义。笔者认为两位作家选择神圣信仰作为写作的根基,并不是 说他们就坚信宗教信仰一定能改变社会和人们心灵的沉沦状态,他们是想告诫我 们可以去依靠爱和信仰去克服生命之中的痛苦和现实生活中的罪恶。 中国作家很少会去思考人的信仰和神圣存在,他们满眼只是关心自己作品的 创作伦理高度与意义,只是关心政治目标与仕途。 “在中国这个没有个体灵魂观念 的文化中,个人所着眼的只是在社群照顾之下的“安身”与“安心” ,而且,不论 是“身”或“心”都希望能够找到最好的寄托,中国人对世界是采取适应的态度, 他们认为阴与阳也是应该互相调和的,自然不会让自己出现内心的冲突,一切都 是“心安理得”[63]夏志清先生在《现代中国小说史》中说过: “现代中国文学之肤 浅,归根究底来说,实由于对原罪之说——或阐释罪恶的其他宗教论说不感兴趣, 无意认识,当罪恶被视为可完全依赖人类的努力与决心来克服的时候,我们就无 法体验到悲剧的境界了。”我们的文学在源头上就没有真正用心审视过自身人性与 生存本质的问题,我们的文学在源头上就割裂了人与信仰的关系,所有在我们文 学之中就不会有一种真实的生命体验,有的只是一种对社会的体验。在传统文化 和社会特定政治思潮的影响下,作家对宗教信仰和宗教救赎观念产生了一种排斥 现象,就连受到过西方宗教思想影响很深的作家也不得不迫使自己去放弃文学创 作中的信仰救赎主题,取而代之把视点转移去迎合社会政治思潮。例如对基督教 有着深切体验戏剧家曹禺,他在他创作的话剧《雷雨》中他还曾写道: “我是个贫 穷的主人,但我请了看戏的宾客升到上帝的座,来怜悯地俯视着这堆在下面蠕动

- 31 -

的生物。”这一席话可以让我们深刻体会到西方基督教精神对曹先生内心有着很大 的影响,在序幕场景设置中我们可以看到医院墙壁上挂着的耶稣神像,听到远处 教堂传来的声音;在《日出》的扉页里曹禺引用了《圣经·新约》中的《哥林多 前书》、《约翰福音》和《启示录》中的圣言来表达心中的理想。遗憾的是为了迎 合当时的社会政治思潮,曹先生把《雷雨》原版的序幕和结尾给删减掉了。他选 择放弃自己内心对西方救赎和原罪思想主题的探索,把话剧的主题改为批判封建 思想对人身心的残害。老舍在英国旅居多年,也同样深受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 本来小说《骆驼祥子》可以是一部深入探索个体生命是否可以从堕落毁灭的深渊 中得到拯救与重生的独特作品。但老舍却把这部小说的主题简单的设为是批判祥 子的个人主义,以及探讨底层劳动人民出路问题,结尾处他竟说祥子是一个利己 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这些一流的作家 都放弃了对信仰主题,对西方宗教救赎主题的探寻,他们视野里从来没有真正用 心去关注过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在新时期当今文坛中,史铁生、张承志、北村等几位作家都共同思考和关注人 类精神信仰的确立和可能得到救赎的出路问题,但他们思索的角度却是不同的。 史铁生相信神的存在,他在一次访谈录中提到对上帝的认识,他说: “上帝绝不是 一个人格化的东西,在某个层面上你可以把它人格化,比如你劝人行善的时候。 但在美的层面上,它不是人格化的,它本身是一种祈祷。在人面临困境的时候从 根本上讲没有人能救助我们,而这种状态可以使我们的心境得到改变,对世界对 生命有一种新的态度,这时候,上帝就显露了。”在他看来上帝、天堂、彼岸世界 是并不存在的,神只是一种信心,而苦难、不幸和残缺是普遍存在的,人类无法 从根本上铲除灾难和痛苦。史铁生总是从终极性的角度去思考怎样面对苦难,怎 样可以在精神层面上超越苦难,在他看来人生的真正意义并不是在于实现一个个 具体的目标,而是在于追求寻找的过程。很明显,他追索的是一种过程宗教。在 他的作品《命若琴弦》中,有一个说书为生的老瞎子,他的师傅告诉他如果把一 千根琴弦都弹断之后就可以在琴槽中找到可以使他重见光明的药方,老瞎子坚信 着师傅所说的话,用了 50 年的时间终于弹断了规定的琴弦,但那张药方竟然是一 张白纸,他无法忍受希望的落空,直到他死时才终于想明白师傅的用意:这一张 空白的药方子其实是支撑他活下去的信心,如果没有这样的信心去鼓舞着他去面 对贫乏虚无的人生,他不会有勇气活了 50 多年的。张承志作为一名虔诚的伊斯兰 教徒,他信仰的是哲合忍耶,它是伊斯兰教苏菲派的一支,这个教派劝诫人们要 为信仰而生,失信仰而死,张承志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践行着这个信条,他对苦

- 32 -

难同样有着一种强烈地认同感,他非常喜欢热情歌颂黄土高原底层人民面对苦难 命运的坚强性格,他把苦难当做是可贵的精神财富。 “他崇尚牺牲,以肉体的死亡 放抗精神的死亡,以信仰的本性为现实苦难争取一个超越性的价值空间。 ”北村同 样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关注人类精神的困境,他勇敢地直面人性的毒恶,用神圣 信仰的力量去探究人类生存本质意义,北村的存在,使得当代小说可以去和神圣 信仰去对话,他的创作让我们知道中国文学是可以和西方宗教精神去进行交流的, 他的创作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是有着深远意义的补充和延续的。 北村创作的独特意义在于他深刻洞察出欠缺是全部人生存的本性,一个人无法 通过自己走向人性的完整,但恰恰我们中国人就要否定这一点,因为实用理性思 维占据着我们整个的头脑。 “就当前小说而言,实用理性依然主宰了绝大部分作家 的精神立场。80 年代末的新写实小说中,池莉、方方、刘震云、刘恒等人对现实 的关照方式就是典型的实用理性精神。他们都未真正意识到现世及人性的终极困 境,虽说他们已经不再向儒家圣贤那样在现世构建社会伦理,但他们依然是在现 世范围内寻觅着人的生存合理性,有的更是沉湎于现世的物欲欢歌中。北村的小 说却极为尖锐而彻底地质疑了实用理性文化。在实用理性文化中,现世是惟一的 天道与人道结合从而具有意义的自足世界,而北村小说却质疑了这种现世的自足 性。”[64]在北村小说中,承载着我们肉身家园的城市是由沉沦、黑暗、暴力、自私、 残忍、不公平和欲望所组成的,人生存的源动力是由金钱、欲望和技术所支撑着 的,在这样的现世世界中哪还有作家能去思考和关注于个体生命存在的困境。 在一个无神圣信仰的文学世界里,总是永远漂浮着欲望、道德、规范和政治口 号,对于超越精神和生命本真意义的追问都被我们所彻底遗忘,庆幸的是北村他 看到了人生活在世的苦难和困境,并且明确的告诉了我们人类出现精神困境的原 因以及应当如何去明确生命的存在意义。品读他的作品让我们知道,除了政治道 德途径,抑或是西方哲学之路,还有一条信仰之路,它让我们可以去反思在当下 这样一个缺乏真善美、缺乏信任、精神低沉的社会中怎样去克服我们自身生存危 机、信仰危机。北村的文学创作更让我对文学的本质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文学 是捍卫人类灵魂的一剂良药,文学对人类精神和社会的贡献是缓进而深远的。

- 33 -





[1]谢有顺.救赎时代[J].文艺评论.1994,2 [2][4]北村.我与文学的冲突[J].当代作家评论,1995.4 [3]北村.聒噪者说[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4,148 [5]北村.今时代神圣启示的来临[J].当代作家评论.1996,1 [6][23]北村.信仰回答[J].钟山.1995,5 [7][15]辛格.冤家,一个爱情故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2、280 [8][12][13][24][25]傅晓薇.上帝是谁—辛格创作及其对中国文坛的影响[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88、109、80、101、101 [9]乔国强.辛格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22 [10]王毅、付晓薇.一种值得注意的文坛走向—辛格百年庆典与先锋作家转型的 启示.当代文坛.2004,6 [11]北村.信仰回答[J].天涯.1996,3 [14][26]林舟.苦难的书写与意义的探询.花城[J].1996,6 [16][30]北村.我和上帝有个约.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6、88 [17]别尔嘉耶夫.北京:学林出版社.2004,357 [18][27][36][38][39][44][51] 北 村 . 公 民 凯 恩 . 新 疆 : 新 疆 人 民 出 版 社.2002,282、144、107、65、174、182、81 [19]北村.鸟.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35 [20 别尔嘉耶夫. 北京:学林出版社.2004,246 [21]北村.玻璃.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 [22][35][41][48][49][60]辛格.傻瓜吉姆佩尔.重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1981,224、171、97、196、78、93 [28][29][59]北村.施洗的河.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218、224、242 [31][32][34][42][43][47][61]辛格.辛格短篇小说集.北京:外国文学出版 社.1980,378、277、319、128、84、240、145 [33][53][54][55]辛格.庄园.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65、65、144、147 [37]北村.消失的人类.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234 [40]乔国强.辛格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195 [45][50]北村.玛卓的爱情.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319、32 [46]北村.愤怒.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305 [52][62]辛格.卢布林的魔术师.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188、218 [56][58]王本朝.中国现代文学的《圣经》资源.江海学刊[J].2003,5. [57]北村.长征.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287. [63]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4]汪树东.北村小说文化心理特征.福建论坛.2003,2

- 34 -

参考文献 1 北村.黑马群.福建文学,1986,(3) 2 北村.劫持者说.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 3 北村.聒噪者说.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 4 北村.伤逝.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 5 北村.孔成的生活.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 6 北村.孙权的故事.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 7 北村.玛卓的爱情.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 8 北村.最后的艺术家.大家,1994,(3) 9 北村.水土不服.收获,1995,(1) 10 北村.周渔的喊叫.大家,1999,(2) 11 北村.老木的琴.东方出版社,2004 12 北村.施洗的河.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13 北村.公民凯恩.花城,2000,(3) 14 北村.公路上的灵魂.新华出版社,2005 15 北村.玻璃.上海三联书店,2010 16 北村.望着你.东方出版社,2003 17 北村.愤怒.上海三联书店,2010 18 北村.我和上帝有个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19 辛格.卢布林的魔术师.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20 辛格.庄园.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 21 辛格.冤家,一个爱情故事.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22 辛格.傻瓜吉姆佩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1981 23 辛格.童爱.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 24 辛格.辛格短篇小说集.外国文学出版社,1980 25[俄]别尔嘉耶夫.自由的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6[俄]别尔嘉耶夫.人的奴役与自由.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27[俄]别尔嘉耶夫.论人的使命.学林出版社,2000 28[德]舍勒.爱的秩序.北京三联书店,1995 29[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广西师大出版社,2000 30[美]斯特伦.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1[美]弗洛姆.爱的艺术.李健鸣译,商务印书馆,1987 32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3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华夏出版社,2007 34 刘小枫.基督教文化评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35 刘小枫.走向十字架的真.上海三联书店,1995 36 孙隆基.中国文化深层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 35 -

37 王本朝.20 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38 汪树东.超越的追寻——中国现代文学的价值分析.黑龙江人民出版,2010 39 谢有顺.我们内心的冲突.广州出版社,2000 40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1 毛信德.美国小说发展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42 陈淑翠.行走在别处——论北村小说的救赎精神.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43 朱君.无神语境下的“神往”与“关怀”.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9 44 陈欢.北村与基督教之间的文化阻隔.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45 蔡惠英.从废墟中升起救赎的王国.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46 汪晓娟.精神信仰者的极地之旅.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47 袁杰.神性的书写.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48 谢宁宁.从反叛到皈依.河北师范大学,2004 49 史慧莉.北村:精神突围及困境.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7 50 夏云娇.论北村小说的基督教情结.兰州大学,2007 51 李秋菊.皈依的先锋:北村小说的叙事转变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9 52 张秀娟.行走彼岸.四川外语学院硕士论文,2010 53 程莹.论北村小说创作与基督教.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54 郭靓.论北村先锋创作探索.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5 55 沙立玲.在救赎的途中寻找信仰——解读北村.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56 付晓微.辛格创作思想及其对中国文坛的影响.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5 57 北村.活着与写作.大家,1995,(1) 58 北村.我与文学的冲突.当代作家评论,1995,(4) 59 北村.信仰回答.天涯,1996,(3) 60 北村.失了味的盐.花城,1998,(2) 61 北村.神圣启示与良知写作.钟山,1995(4) 62 谢有顺.救赎时代——北村与先锋小说.文艺评论,1994,(2) 63 谢有顺.先锋性的萎缩与深度重建.当代作家评论,1993,(10) 64 周晓莉.是救赎,还是困境?——论北村爱情小说的悲剧意识.安徽文学,2009, (6) 65 潘璐.北村:价值向度重构的尴尬.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5,(4) 66 吴勇利、王向阳.解读北村小说“苦难、救赎”的“神性写作”模式.喀什师范 学院学报,2004,(5) 67 林舟.苦难的书写与意义的探询——对北村的书面访谈.花城,1996,(6) 68 南帆.先锋的皈依——论北村的小说.当代作家评论,1995,(4) 69 汪树东.北村小说的文化心理特征.福建论坛,2003 70 凃险峰.神圣的姿态与虚无的内核.文学评论,2004 71 岳峰.80 年代中期中国先锋小说回眸.嘉应大学学报,1999,(4) 72 袁国兴.宗教意识的链接与文学的选择——对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一种解读.北 方论丛,2003 73 程爱民.艾.辛格小说创作的源流与特色.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3) 74 赵琨.犹太文化的方舟——辛格小说创作主题模式的文化意蕴.外国文学评论, 1997 - 36 -

75 王毅、付晓微.一种值得注意的文坛走向——辛格百年庆典与先锋作家转向的启 示.外国文学动态,2004,(6) 76 北村.我与文学的冲突.当代作家评论,1995,(4) 77 北村.神格的获得与终极价值.文学自由谈,1990,(2) 78 林舟.苦难的书写与意义的探寻.花城,1996,(6) 79 朱大可.无边的聒噪.当代作家评论,1992,(1) 80 北村.爱能遮掩许多的罪.钟山,1993,(6) 81 北村.活着与写作.大家,1995,(1) 82 谢有顺.救赎时代.文艺评论,1994,(2)

- 37 -

- 3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王阳.心灵的追溯——浅析《愤怒》的文本意蕴.华章,2010,(8)

- 39 -

- 40 -





蓦然觉察到三年的学习生涯即将结束,记得刚刚踏入校门学习之时我还在心 底默默窃喜,当时的我只想用三年的时光去逃避踏入社会的压力,没有想到三年 之后我可以问心无愧地对自己说,我没有虚度三年的光阴,因为我从学海中领到 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和怎样去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圣经》中说:“凡事谢恩。 ” 的确,我要感谢的人有很多,首先我要感谢恩师汪树东老师,他严谨的治学态度、 谦逊宽容的品德、对真理执着追寻的毅力使我长久敬慕,论文的完成得到了老师 悉心的指正和鼓励,感谢老师对我平日中真切的关爱,其次我还要感谢郭力老师、 刘绍信老师、徐志伟老师和陈爱中老师,他们真心相授,融学识于人生感悟都将 使我长久难忘,我还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高洁的品格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一定 要做一个心胸宽广、善良、上进和有爱心的人,最后还要感谢我的挚友们,在生 活和学习过程之中我们相互理解与呵护,你们的爱是我前行的动力。克尔凯郭尔 曾说过“信仰就是激情”,我祝福我的恩师、亲人、挚友都能过上有激情的生活。

- 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