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严歌苓小说中的生命意识

351 28 2MB

Chinese Pages 59 [67] Year 2011

Report DMCA / Copyright

DOWNLOAD FILE

论严歌苓小说中的生命意识

  • Commentary
  • decrypted from 97BE47B1B16F40797C451856CDFEEBA7 source file

Table of contents :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生命生存意识——生命欲求的书写
1.1 个体生命铭刻历史记忆
1.2 革命理想年代饥饿叙事
1.3 民族战争?苦难?女性
第2章 苦难中美好人性的恒常——生命的理想境界
2.1 浑厚质朴的人性与坚韧顽强的生命力
2.2 自然生灵:人与自然契合的生命境界
2.3 生命的乡土——精神家园的追寻
第3章 俗世中的抗争与悲悯——生命美学
3.1 抗争与悲悯——生命体验的诗化表达
3.2 独特的身体意象及其意蕴
3.2.1 女性之美——自然天成的丽质
3.2.2 女性身体——民族苦难中蕴藏的张力
3.2.3 时代符号——多元身体意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Citation preview



级:

学校代码:10075

分类号:



号:20080555

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严歌苓小说中的生命意识

学 位 申 请 人 :王萌萌 指 导 教 师 :阎浩岗

教授

学 位 类 别 :文学硕士 学 科 专 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授 予 单 位 :河北大学 答 辩 日 期 :二○一一年六月

Classified Index:

CODE: 10075

U.D.C.:

NO: 20080555

A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M. Literature

A study on life consciousness of Yan Geling's novels

Candidate:

Wang Mengmeng

Supervisor:

Prof. Yan Haogang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 Specialty: University: Date of Oral Examination:

Master of Literatur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Hebei University June,2011

摘 要

摘 要 文学是人类生命意识的诗化表达,是作家生命律动的一种折射,是探索生命之谜的 一艘航船。严歌苓小说中的生命意识具有独特内涵,显示出中国传统生命观与西方生命 思想的综合影响。 本文在此前学者研究基础上,采用主题研究方式,从生命意识角度切入严歌苓的小 说创作,以融入家国之思的历史题材创作的中长篇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具体文本 中生命叙事,来探究严歌苓小说中生命意识的内涵,及其与生命本身、生命存在、意识 形态、历史文化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生命是严歌苓小说创作一贯的主题和契入点,她在生存与人性的张力场中进行着对 生命的探求:将个体生命置于生存困境之中,无论是在“文革”、移民生活还是民族战 争中,让其循着自身的生命逻辑尽情地表演,从而展露其人性的诸多潜藏和生命本真。 这种人性的表演随着情境的变化又是摇曳多姿的:既有变异的一面,又有安稳恒常的一 面。小说文本在苦难的叙述中展现人性的恒常,这种人性的恒常,即体现在浑厚质朴的 人性和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上,又体现在自然生灵的生命景观中,映照出人性在文明进化 中的变异与缺失。在严歌苓小说中,生命的精神家园是在心灵的救赎中不断建构起来的。 民族文化认同、民族信仰成为民族流动的疆土,是支撑民族生存下来的根本。 严歌苓笔下展现出独特生命美学观。她采用独特的身体意象、描摹动态的形体来塑 造人物。塑造的女性多为“丰乳肥臀”的形象,象征生命的孕育,而受难中女性身体意 象则象征着民族的苦难和屈辱。小说着墨于 “眼睛”和“腿”等身体具体意象:人物 浑厚质朴的心灵通过眼睛的描摹加以表现。通过腿的意象书写,文本获得了一种贴近大 地的民间平民化视角,叙事更接近生命个体体验和生活本真。严歌苓对生命的悲剧精神 进行审美关照,着重书写生命在抗争中的生命力,体现出对生命的悲悯情怀和人道主义 关怀。 生命意识成为她自我主体意识成长的一部分,也见证了严歌苓在文学创作历程中自 我认识、自我超越的生命历程和思想轨迹。梳理严歌苓小说中的生命意识及其展示出独 特的审美特质,在审美层次上把握她对于健全人格和理想生存方式的探寻,具有一定的 文学史价值和美学价值。 关键词

严歌苓

生命意识

生存意识

精神家园 I

生命美学

Abstract

Abstract Literature is the poetic expression of consciousness of human life, is a kind of reflection of rhythm of author's life, and is a ship to explore the mysteries of life. The life consciousness of Yan Geling's novels has unique connotation, which shows the comprehensive influence from Chinese traditional viewpoint and the thoughts of Western life. The paper adopts the research method of themes, which is based on previous study, from the angle of life consciousness of Yan Geling' novel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s are medium-length and full-length novels that are the historical subject of creating into the thought of home countries. With specific text of life narration, the study not only explores connotation of life consciousness in Yan Geling's novels, but also discusses the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s among life consciousness, life itself, existence of life, ideology, history and culture. Life is the consistent theme of Yan Geling's novels. She explores life in tension fields of survival and human nature: the individual life is placed in survival dilemma, whether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mmigrant lives or national war. The performance revealed its much of underlying human nature and life essence, which follows the own life logic. This kind of human performance with the situation changes is swaying varied: one side is mutation, and the other is secure constant. The constant humanity is displayed by miserable narration in text of novels. It embodies in vigorous plain humanity and in tenacious vitality of nature. It also embodied the landscape of natural beings, which reflects missing and variation with the human civilization evolution. In Yan Geling's novel, spiritual home is constantly building up along with soul redemption. Cultural identity of nation, national faith became the national flowing territory, which fundamentally supports survival of the nation. There are unique life aesthetics in Yan Geling's novels. She adopts characteristic body image, and portrays dynamic form to model the characters. The shape of women is more than "abundant breast fat buttock" images, which is the symbol of life inoculation; and the image of female body in suffering symbolizes national misery and humiliation. She chooses specific image of body such as eyes and legs: the novels performance the plain simple simulations of mind of characters through image of the eyes. Through the legs imagery of writing, there is an angle of folk civilian that closes to the earth, and narrative closer to the individual life II

Abstract

experience and life authenticity. Yan Geling aesthetically surveys tragedy spirit of life. She emphatically writes life vitality in the struggle, which reflects her grief feelings to life and humanitarian concern. Life consciousness becomes a part of her subject consciousness that is growing up. It also witnessed Yan Geling's life course and thought track of self-awareness and self-transcend in the process of literary creation. The study induces life consciousness and the unique aesthetic qualities in Yan Geling's fiction, and grasps her exploring to healthy personality and ideal for survival way at aesthetic level, which has value of history of literature and aesthetic value in some certain.

Keywords: Yan Geling

life consciousness

aesthetics of life

III

existence consciousness

spiritual home

目 录

目 录 引

言··································································································································1

第1章

生命生存意识——生命欲求的书写···································································5

1.1

个体生命铭刻历史记忆 ·······················································································5

1.2

革命理想年代饥饿叙事 ·······················································································8

1.3

民族战争•苦难•女性··························································································· 11

第2章

苦难中美好人性的恒常——生命的理想境界 ·················································15

2.1

浑厚质朴的人性与坚韧顽强的生命力······························································15

2.2

自然生灵:人与自然契合的生命境界······························································19

2.3

生命的乡土——精神家园的追寻······································································20

第3章

俗世中的抗争与悲悯——生命美学·································································25

3.1

抗争与悲悯——生命体验的诗化表达······························································25

3.2

独特的身体意象及其意蕴 ·················································································26

3.2.1 女性之美——自然天成的丽质········································································26 3.2.2 女性身体——民族苦难中蕴藏的张力 ····························································28 3.2.3 时代符号——多元身体意象············································································29 结

语···························································································································· 32

参考文献···························································································································· 33 附 录 1················································································································································· 37 附 录 2················································································································································· 39 附 录 3················································································································································· 43 附 录 4················································································································································· 47 附 录 5················································································································································· 48 附 录 6················································································································································· 51



谢···························································································································· 58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9

IV

引 言

引 言 华文文学以优美的汉字作为编织载体,抒发中国人和华人的灵思慧质。在汉语的辽 阔天空下,美华文文学是海外华文文学异域上绽放的一朵奇葩。华人移民美国的历史可 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中叶,中美两国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沟通日益加强。 多元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历史与现实的生存处境和文化背景,成为不断浇灌这棵 奇葩的养料,美华文文学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想象空间。移民漂泊和他乡的寄居生活使美 华文文学作家获得独特的人生感悟,“有许多作家都是在离开乡土后,在漂泊的过程中 变得更加优秀的。康拉德(JosephConrad)、那布可夫(VladimirNabokov)、昆德拉 (MilanKundera)、伊莎贝拉·阿言德(IsabelAuendene)……他们有的写移民后的生活, 即便是写曾经在祖国的生活,也由于添了那层敏感而使作品添了深度和广度,添了一层 与世界、其他民族和语言共通的襟怀。”①在北美作家群中严歌苓的小说创作越来越获得 重视和好评,被陈瑞林誉为“北美地区最具实力、也是最具影响力的新移民作家之一”②。因 此,研究严歌苓的创作历程,有助于我们对海外华文文学尤其是海外华文女性写作进行 多角度和深层面的思考。 严歌苓,1959 年生于上海。父亲萧马(原名严敦勋)是安徽省文联专业作家,著 有小说《破壁记》 (与陈登科合著),母亲是演员。严歌苓出身于书香门弟世家,在文联 大院度过童年生活,从小在音乐、绘画、舞蹈等多种艺术门类的熏陶中成长,酷爱文学。 她把读过的经典小说编成故事讲给同龄的小朋友, “按我的意愿去即兴”,表现出最初的 创作欲。1970 年严歌苓成为成都军区文工团的文艺兵,在八年的舞台生涯中,经历艰 苦的巡演生活,曾六次进藏,两次入滇。这为她走出自我的小天地去深入社会、感悟生 活提供了难得的契机。1979 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作为记者的她亲眼目睹在硝烟弥 漫的战场上脆弱无辜的生命惨遭涂炭,这“非日常化”的生命体验使她产生了强烈的创 作冲动,用笔书写下对生命的思索。1980 年第一部电影文学剧本《心弦》发表,并由 上海电影制片厂摄成电影。《心弦》人物黎小枫和阿妈妮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感情描写 细腻,语言生动流畅。之后又创作了《残缺的月亮》、 《七个战士和一个零》、 《大沙漠如 ① ②

严歌苓:《波西米亚楼》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1 年版。 陈瑞林:《风景这边独好——我看当代北美华文文坛》,《华文文学》2003 年第 1 期。 1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雪》、 《父与女》 、 《无冕女王》等多部电影文学剧本。与此同时,严歌苓更倾心于小说创 作。1981 年严歌苓的第一部小说《葱》发表,随后短篇《腊姐》 、《血缘》、《歌神和她 的十二个月》、《芝麻官与芝麻事》,中篇《你跟我来,我给你水》 ,相继发表。1983 年 严歌苓以文学创作方面的出色才华被调到铁道兵政治部创作组,成为一名军旅作家。 1986 年发表军旅题材长篇小说《绿血》表现了“思索与顽强奋进的人生风貌”,尽管笔 触尚显稚嫩。其后长篇小说《一个女兵的悄悄话》问世,这两部作品分别获得 1977— —1986 年优秀军事长篇小说奖和解放军报军版图书奖,最初在文坛上受到重视并获得 好评。1988 年完成《雌性的草地》,对于时代与社会的“边缘人”的体察、对于生命本 性的关注以及独特叙事技巧风格和审美风格初露端倪,并在今后的创作中日臻成熟。 1990 年,执着于文学创作的严歌苓进入美国芝加哥哥伦比亚艺术学院进修,攻读 写作硕士。异域的生活经验,使她和故国“有了地理、时间、以及文化语言的距离,许 多往事也显得新鲜奇异,有了一种发人省思的意义。”①在此后的创作实践中她笔触伸向 边缘化的移民生活,书写在异质文化语境下移民阶层在身份建构中艰辛而孤独的生存图 景及其经历的“蜕变”过程。在书写当下移民的生活状态的同时,严歌苓还以她留学生 的身份,广泛翻阅关于中国移民的历史文献资料甚至包括其它民族移民的历史记录,并 结合自己切身经历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思考,先后出版《扶桑》、 《无出路的咖啡 馆》、 《寄居者》等作品,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移民群体的同情和悲悯。正是在他乡异族 的情景中,她对生命的认识思考多了一层新的角度,从民族种族的视域来观照个体生命 的成长。在小说文本中逼真的再现个体生命在民族交融、冲突中所经历的种种,探寻一 条通向民族相互尊重平等友爱的和谐之路,构画各民族种族之间融洽相处的理想图景。 在异国他乡的生活阅历日积月累中,她逐渐产生文化认同身份认同意识,强烈民族归属 感油然而生,开始回望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国,回忆祖国的重重往事,在异域文化背景中 抒写中华民族的风雨历程,很大一部分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自己的成长经历为原 型叙述故事,写出了《一个女人的史诗》 、 《穗子物语》、 《人寰》等;还有一小部分抒写 民族刻骨铭心的民族灾难,如《小姨多鹤》 、 《金陵十三钗》、 《寄居者》等,由于中华民 族是灾难最深的民族之一,她在创作中探讨本民族对待生命的态度、对待生命权利的态 度从而唤醒族人对生命价值的珍视和对生命权利的尊重。她将民族意识糅合在自身的性



严歌苓:《洞房·少女小渔》,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339 页。 2

引 言

别经验和日常生活经验中,传达出在特定社会历史语境下的家国之思。 统观严歌苓已出版的小说,可谓题材丰富、涉猎广泛、时间跨度大、风格多变,但 不论是异国他乡的移民故事还是故国的烟雨往事,始终有一条贯穿其中的主线,即她孜 孜以求地对生命的关注,对人性的探寻,对生命价值的思索,这也正是她笔耕不辍的强 大动力支撑,这在她的随笔和谈话中多次表露过。严歌苓在小说文本中把自然中存在的 生命称为“生灵”,不仅平等地关照生命本体,还在特定的民族国家、历史文化、伦理 道德的关系中审视个体生命的欲求与价值,探究人性。严歌苓更倾向于家国之思的历史 题材小说创作,包括《人寰》(1998 年)《穗子物语》(2005 年)《第九个寡妇》(2006 年) 《白蛇》(2006 年)《一个女人的史诗》(2006 年)《马在吼》(2007 年)《金陵十三钗》 (2007 年)《无出路的咖啡馆》(2008 年)《小姨多鹤》(2008 年)《天浴》(2008 年)《寄居 者》(2009 年)《铁梨花》(2010 年)《霜降》(2011 年)等。 文学是人类生命历程诗化的表达,是作家生命律动的投影,是驶向探索生命之谜的 一艘航船。关于“人是什么”问题,卡西尔曾这样描述“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深究他 自身的存在物——一个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人 类生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就存在于这种审视中,存在于这种对人类生活的批判态度中。” 文学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及其心灵历程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着生命的独特感 悟,正如宗白华先生曾指出“艺术为生命的表现,艺术家用以来表现生命,而给予欣赏 家以生命的印象。”从某种意义上,文学的历史是人类对自身生命本真渐渐深入“意识” 的历史,每一个时代、每个民族的文学作品都是对特定物质精神存在状态下自身生命的 独特意识和独特表达。 生命意识是一个具有很大包容性的范畴,一切与生命有关的活动都可归为这一范 畴。通过纵观现有对这一概念的阐释,本文认为生命意识是人类独有的关于生命的体验 与感知,是出于人的本能而又蕴含深厚民族历史文化的意识。生命意识源于对生和死的 体认与感悟,即生死观。人类开始认识到个体生命的存在与消亡,生命意识也就产生了。 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人类继续更深层次地思考生命价值与意义,即生命价值观。“生 命意识与意识形态各个因素——国家、地区、阶级、种族、性别——之间错综复杂的关 系。生命的主体存在与历史、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生/死、灵/肉、爱/欲等生命本体问 题与现代生命感觉方式及伦理价值诉求之间的关系,都是文学研究需要深入探讨的话 3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题。”① 严歌苓小说的生命意识内涵丰富,既有潜移默化的中华民族传统生命观的影响,又 有西方生命思想的感化。本文将在此前学者的研究基础上,采用主题研究方式,从生命 意识角度切入严歌苓的小说创作,以融入家国之思的历史题材的中长篇小说为主要研究 对象,结合具体文本中生命叙事,来探究严歌苓小说中生命意识的独特内涵,及其与生 命本身、生命存在、意识形态、历史文化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对于严歌苓小说生命 意识的研究,有助于理解作家笔下人物的命运和灵魂,从而在审美层次上把握她对于健 全人格和理想生存方式的探寻。梳理严歌苓小说人物形象的命运和人物命运中透露出的 生命意识及其展示出审美特质,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价值和美学价值。



郭力:《二十世纪女性文学的生命意识》,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 页。 4

第1章

生命生存意识——生命欲求的书写

第 1 章 生命生存意识——生命欲求的书写 个人成长经历,每一步都折射出国家、民族、科学的行进轨迹。个人的历史从来都 不纯粹是个人的,而国家民族的历史从来都属于个人。 ——严歌苓① 缺乏理性认识的历史,再“血泪斑斑”也不会使自己的民族及其他民族引以为证、 引以为戒,缺乏理性思考的历史,无论怎样悲惨沉重,也不可能产生好的文学。 ——严歌苓②

1.1 个体生命铭刻历史记忆 严歌苓的小说创作倾向于历史题材的书写,在个人的成长经历中折射出国家民族的 发展历程。将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融入到鲜活的个体生命体验中,特别是女性生命 体验,对女性情爱和性爱的书写构成了严歌苓有血有肉的历史叙事。“人性、雌性、性 爱都是不容被否定的”, “性爱难道不是宇宙间一切关系的根本?性当中包括理想、美学、 ③ 哲学、政治、一切。” 正是她体认到性爱折射出历史、政治、理想、美学等本相,从而

确立她“雌性”的历史叙事视角。本节将分析严歌苓的历史叙事以及雌性叙事展现出的 爱欲、国族、文化等多维意义空间,梳理出严歌苓在文本中日臻成熟的生命意识与历史 观念。 《穗子物语》由以女孩“萧穗子”为线索人物的一系列自成体系的短篇小说集结而 成。这一系列包括《老人鱼》《柳腊姐》《角儿朱依锦》《梨花疫》《拖鞋大队》《小顾艳 传》《爱犬颗韧》等。作者通过这个少女的成长经历和成长体验,重构出那个时代的历 史记忆,显示出历史存在于不断地反复言说中,使文本游走在过去与现实的历史时空里, 形成对话的张力。对于处在历史情境中的童年穗子的所作所为“当童年的我开始犯错误 时,我在画面外干着急,想提醒她,纠正她,作为一个过来人,告诉她那样会招致伤害, 而我却无法和她沟通,干涉她,只能眼睁睁看着她把一件荒唐事越做越荒唐。”反观这 一切的叙述者成年穗子是经历了人生种种坎坷而历练成熟的、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穗

① ② ③

严歌苓:《穗子物语·自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 页。 严歌苓:《从魔幻说起》 ,《波西米亚楼》陕西师范大学 2009 年版,第 109 页。 严歌苓:《从雌性出发(代自序)》 , 《雌性的草地》陕西师范大学 2008 年版,第 2 页。 5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子。这个穗子更接近叙述者本人,获得了自由言说历史的权利。在国家民族的记忆中, 个体不再出于漂泊无依的状态而获得了文化身份的认知,这对于身处异国的严歌苓在异 域文化中确认自己身份是非常重要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对这一问题的追问是 海外华人作家在创作中不断求索的话题。 当中国当代社会中的革命政治运动退下政治舞台成为历史时,关于那些创伤与苦难 记忆的书写从伤痕到控诉再到反思,一直是当代小说叙事的一个热点。正如昆德拉批评 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年》是伪装成小说的政治思想,“把那个可憎的社会缩小成了简单 的罗列罪状。”苦难亲历者一旦提笔,痛定思痛,无论个人记忆了多么生动的感性材料, 怡然因循着固有的思维惯性,讲述苦难经历,往往就会偏于媚俗。严歌苓也对此感叹到 “几十年的情感培养,腔调早就定好了,即使作者有求实的意愿,一开口音调就跑了。” 有学者对《人寰》的评价, “《人寰》也写了那个可憎的社会,我认为它最值得称道的就 是没有把那几十年描绘成铁板一块的恐怖,而是向其中的生活打开了风景的窗口。”①严 歌苓文学历史叙事怎样 “向其中的生活打开了风景的窗口”,从而避免单纯地控诉,在 这种生活中展现了怎样的历史真实面貌与生命底色? 在《白蛇》中,写文革期间,在政治意识形态的控制下曾经美丽四射的舞蹈家孙丽 坤沦落为丧失尊严的个体,“他们没有料到两年监牢关下来,一个如仙如梦的女子会变 得对自己的自尊和廉耻如此慷慨无畏。”②因为心中对孙丽坤白蛇舞的迷恋,来自生命深 处对美好事物不可遏制的追寻,徐群山(珊)无法自制地接近那个现在变得肮脏如肥桶 般的女人。看押她的小鬼发现似乎一瞬间那个光焰照人的生命又回来了。“这种回归不 是来源于政治气候的改变,而源于另一个生命徐群山(珊)的温暖,在暧昧的同性恋的 相互依存中,两个生命靠生命本身的力量,矛盾而纠结却切切实实度过残酷的岁月。”③ 在私人化的版本中,那不为社会俗流所认可的生命本然的爱欲,构成了她们真实的生活, 她们的生命历程;对此官方版本无所觉察,民间版本也只是流言蜚语的猜测。 《一个女人的史诗》所叙写的故事从新中国建立前夕到文革结束和改革开放,这段 历史就是通过主人公田苏菲三十几年的情感经历和成长轨迹来加以展现的。评论家贺绍 俊评价到: “这是一部从新的视角开拓红色资源的小说”,严歌苓以女性视域守望着一方 ①

严歌苓:《人寰》,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94 页。 严歌苓:《白蛇·橙血》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8 年版。 ③ 张艳艳:《从雌性出发——严歌苓的历史叙事与人性情怀》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8 年第 5 期。 ②

6

第1章

生命生存意识——生命欲求的书写

女性生存的空间与主流历史叙事拉开距离。在田苏菲的人生经历中,一些重大历史事件 被重新剪裁组织,如对土改的叙写不同于正面描写土改斗争叙述策略的丁玲《太阳照在 桑干河上》和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在严歌苓笔下人物不是时代的代言人,她以旁观 者的立场冷静审视这场斗争,增添了斗争之外的被忽略的镜头画面。田苏菲的身份是下 乡土改工作队中的一员,但她看到的被斗争的地主老婆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太太,老太 太向她恳求哀告,田苏菲哭了,“她想坏事了,眼泪出来了,什么立场,什么觉悟?还 是演革命戏的台柱子呢。”作者从人性的角度对历史进行了另一维度的书写。又如五十 年代“三子”胡明山被打成了“老虎” (贪污犯),故事没有描写这一过程及其背后的历 史政治因素,也没有写他是证据确凿还是清白无辜,而是写了他如何来找田苏菲的丈夫, 又如何在冷冷的人情中黯然离去,以及次日高楼上他就着酒力诉说自己的光荣革命历 史,然后坠楼身亡。田苏菲“绝没有想到她和大家那么快就缓过来了,好像就是睡一觉 的功夫,第二天再没人提到三子。”第二天她去早市买菜,一个念头闪现出来“人们照 样为一毛钱的韭黄和菜农调侃杀价。三子永远地没了。”这延续了现代文学中对生命审 视的视角,如萧红的《呼兰河传》 ,个体生命的逝去如尘埃落定,留下的悲寂转瞬即逝, 在历史中留下的烙印无从寻觅,那一历史事件都铭刻在田苏菲的生命历程中。 在严歌苓历史叙述中往往呈现政治意识形态与生命本性力量的较量。表面上权力、 政治、意识形态占据着支配性的强势地位,每个个体都将为实现红色国族理想而奋斗献 身。《雌性的草地》中那位看不见的“父亲”始终站在沈红霞的身后在不同阶段作出决 定与评价来指引沈红霞的革命理想之路。将军“他”是无具名的,这一形象隐喻着无主 名的集体权威意志,无主名的红色革命意识形态。将军对沈红霞的塑造,沈红霞对小不 点的改造,都表明政治意识形态对个体生命的规约。在《人寰》中,接受心理治疗的叙 述者“我”深深爱慕贺叔叔, “我”就是那个时代的我们,是共名, “必须爱慕英雄和偶 像”,因为“爱与不爱他,不取决于我个人的好恶、情趣,取决于时代和理想,没有这 ①

理想或许他连英俊都没有,理想给了我们成见审美。” 从中看出社会政治体制对个体的 烙印,时代政治意识形态已无形中融入生命内部,构筑着个体生命的生活方式和审美理 想。然而,在《人寰》中, “我”彻底释怀了那份无法自制的迷恋。 “我”爸爸在尊严与 罪责中的审视自省。从中可以看出,貌似强势的政治权利、国族意识并不完全构成历史 的真相,自在、自由原始于本性的真、善、爱,决定着每个个体生命本色,这些饱满而 ①

严歌苓:《人寰》,《人寰·草鞋权贵》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59 页。 7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丰沛、坚韧而顽强的生命切实生活过来的轨迹构成了更鲜活真实的历史全景。我们看到 严歌苓对生命的独特思考,超越时代意识形态操控那些生命个体葆有的自由与丰沛感 知,自在而非自觉地彰显生命力,我们称这种闪耀的人性的光辉为“雌性气质”。这正 是严歌苓在历史叙事的视域中对生命的体认与感悟。

1.2 革命理想年代饥饿叙事 中国社会的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是中华民族充满着革命理想和希望改造 旧世界、开创新世界的历史。那些逝去的年代,如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时代、文化大 革命时代,虽然有时饱含着生活苦难甚至生死攸关的人生挣扎,却始终从整体上洋溢着 生机勃发、欣欣向荣、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那些充满革命理想的激情燃烧的岁月,那 些物质缺乏却精神饱满的时光,成为许多作家创作的生活源泉。理想激情与生理饥饿并 存的社会与人生,严歌苓所反思的正是超越于物欲追求而洋溢着朝气蓬勃的精神向往的 时代整体人性的奋争。 作者首先展现的还是饥饿的社会生活图景,在物质匮乏的特殊时期,大多数的人们 迫切需要考虑的还是如何解决生存温饱问题。生命的日常存在是人的基本存在,因而存 在意识是生命意识的源本。“人的认识与人的生存状态有重要关联,文学的生命意识就 是对存在生命本体论感性而现实的明证,它在探究生命‘此在’本质的意义,同时也表 达了现代意识的生存论关怀,它是人自我实现与自我创造的现代性合理诉求,在文学世 ①

界中的自觉表达。” 严歌苓怀着极其悲悯的情怀叙写了饥饿条件下人们的生存状态与生 存方式,及其所蕴含着的关于生命、生存、生活的观念标准和价值判断。饥饿之下,死 亡如此切近,生命的所有知觉、人性的所有伦理道德都集中在嘴和肚子上,活着唯一的 动作即是从无食中找食,填充那个渊深无底又不知食味的可怜胃口。在《一个女人的史 诗》中为全家生活生计操劳的田苏菲的母亲“一张面孔奇特的平展,缺乏营养的虚肿抹 杀了所有的皱纹和阴影。”这也是那个时代人们的一种普遍的面貌神态。这在《第九个 寡妇》中比比皆是,艺术化的笔墨描写了在饥荒时期河南史屯人们生活图景和生存状态。 而一冬过去,榆皮给人剥尽吃光,榆林也集体死亡。野菜野草、树皮、观音土以及那些 饿成狼的狗、那头得了“狂食症”的牯牛的骨渣,甚至它拉下的小山似的那堆粪……人 们只顾上自己的饥饿,心也变硬了,同情心是一种奢侈不起的奢侈。而当寡妇李秀梅把



郭力:《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生命意识》,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 页。 8

第1章

生命生存意识——生命欲求的书写

好不容易找到的一点榆树皮忙忙煮成饭后,抬头看一眼孩子们时,“她吓得一哆嗦,围 在饭盆边的是四只狼崽,眼光冷毒,六亲不认。假如她今天没给他们弄到吃的,他们敢 把她撕巴撕巴吃吃也难说。”没等她找到盛饭的家什,孩子们早已把饭分到了自己的碗 里,从盆到碗,从碗到嘴,他们以饥不可耐;四岁的小儿子就这样被一口滚烫黏滑的粉 给活活烫死了。而“其他孩子像是不明白小弟弟已经走了,还是‘稀里呼噜’地往嘴里 抽送滚烫的粉子。”而人们发现她少了一个孩子也顾不上问。 “人们什么也顾不得,只顾 着嘴顾着肚子。”① 严歌苓在《人寰》中所说:“理想主义从一开始就伴随着饥饿。”“同其他建立在相 同理想的国家一样,饥饿的痛苦是正常现象,是必然……”“这个词在我们社会的进行 时态中是不存在的。饥饿的生理感觉被否认掉了。如同所有肉体的需求,对于其存在不 给予认同和理会。我们的生活情境被预定,其中充满阳光和希望,充满非理性的幸福。 因此,生理的痛苦,诸如饥饿便是没有名分的感受……”②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反映革 命战争时代社会认识功能主题的小说,不是热情歌颂红色革命理想的激情澎湃,如《金 光大道》《艳阳天》《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红色文学,就是对革命和理想 主义的质疑和嘲讽,甚至是对革命时代饥饿与挣扎的批判,如《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孽 债》《绿化树》等新时期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然而,在严歌苓的笔下,对饥饿苦难主 体的描写也带有反思与批判的意识,但并不仅仅是限于一种绝对彻底并带有强烈主观情 感的控诉,更是站在对生命关怀思考的立场上去审视苦难饥饿中人性的表现,讴歌饥饿 苦难中所展现出的来自于民间的人的生存智慧和毅力。因此,严歌苓的创作更具有跨越 时代局限的人性化高度。 如在《第九个寡妇》中,被王葡萄藏在地窖中的孙怀清被写成一个于苦难中善于打 理家庭生计的长辈。由于地主身份孙生活在地窖中,地面上的葡萄是他生存理念和生活 智慧的执行者,在那饥荒的年代里,孙怀清教葡萄用蜀黍棒子、蜀黍皮喂猪;烧砖、种 地、吃鱼,在“活人老难”的年代活了下来。“孙怀清体现着乡村人对生活技能、处世 ③ 能力、伦理道德水平诸多方面的智慧,是民间理想的代表。” 史屯的人们都追念“孙怀

清时代”和他所有的生活经验、生存智慧。当孙怀清被发现,村里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关 ①

严歌苓:《第九个寡妇》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305 页。 严歌苓:《人寰》,《人寰·草鞋权贵》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409 页。 ③ 王进庄:《王葡萄在历史中反抗历史——评严歌苓作品〈第九个寡妇〉 》,《名作欣赏:文学研 究(下旬)》2009 年 8 期 ②

9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怀和保护他,保守秘密,体现了超越政治意识形态之上的,民间自生的生生不息的价值 精神。孙怀清以为“活着就为干活干得漂亮,干一天漂亮活咬下一口馍,味道美着呢。 ” 生活是困难的,但他却用实实在在的劳动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甚至还享受着这苦 难中难得的乐趣并十分珍惜。 在《一个女人的史诗》中,田苏菲的母亲在饥饿的年代为了女儿一家人的生活,七 十二岁了还在奔波劳苦,她能在物质匮乏的条件下做出一家人的美味佳肴并热情地款待 客人。 “夏天她可以把西瓜皮拾来……用盐爆腌,炒毛豆十分可口。”用冬瓜皮、红薯秧 子代替正式的蔬菜。她还说: “烧好东西哪儿不会?把边角料做好才叫本事。”她瞒着一 家子人,为了养家糊口,放弃了自己的尊严和争强好胜的生活准则,女儿心中“自尊好 面子到了极点的母亲”却学会了低头,向人张口伸手,祈求和借贷别人的帮助。直到母 亲去世后,田苏菲看到了借条,才发自内心地体会到老母坚忍的屈尊和挣扎的苦痛,她 想“正是这样尔虞我诈的市侩生活磨练出了母亲。母亲以她的智慧和它斗了一生,也许 这是真正的人间乐趣。”作者的饥饿叙事显然歌颂着一位承载着家庭重担的伟大坚强的 母亲,田苏菲心里想的,也正是作者所要彰显的人性中最博大的母性精神。可见作者的 饥饿叙事不仅仅停留在表现饥饿本身,更关注的是在饥饿的环境里普通人所体现出来的 高尚、乐观与智慧。饥饿叙事显然是在为阐释生命意识和生存意识服务。 在那个饥荒的年代,作为妻子的田苏菲想到的是她可以作丈夫的物质支持者,她可 以去搜罗食品,把他物质存在催的壮实一点。“小菲是自甘政治盲的女人,她就知道这 个时期给丈夫最好的爱情形式是让他吃好。”为此,田苏菲半夜到腐臭的荷塘冒险去抓 癞蛤蟆,钓省钱的大补肉食,弄得两支裤腿糊着臭泥浆,一双赤脚上沾着枯败的水草, 一心憧憬着他吃爆炒癞蛤蟆肉的模样。艰难的生活使田苏菲由一个小女人磨练成贤妻良 母。女性身上的妻性美,那种牺牲奉献自我的品性给困难的生活涂抹了一层亮色。“饥 饿培训人才”、“饥饿也调教人的胃口”,饥饿更突显着患难与共的真挚爱情,爱情是生 命的源泉,对爱情的呵护与珍视就是对生活热爱的表现,就是对生命延续的渴望。 饥饿往往也会成为造成人性畸变的因素,在严歌苓的笔下也探讨了这一问题,并提 出自己的思考。在《少尉之死》中,少尉刘粮库对饥饿有切肤的感受,他原本是一个憨 厚淳朴、安分守己,农民家庭出身的军人。年少时他家乡“辟出屁股大一块地,无论长 出什么都得供人去填嘴、填腹”的生活极其贫困,“父亲前头刨出脚丫大的红薯,母亲 拾着拳头大的,孩子们则捉着指头大的。薯秧也不扔一根,锅空时,秧子便是惟一内容。 10

第1章

生命生存意识——生命欲求的书写

秧子被有梗有叶地吞下去,又被有梗有叶地屙出来。少尉仍记得那东西狠狠顺着他薄透 的胃肠扫下去,一路扒净他仅存的、有关‘吃’的美好记忆与向往。”这种食不果腹的 生存境况成为烙印在他记忆中挥之不去的一段伤痛,生命历程中人的初始经历往往会影 响甚至改变这个人一生的命运。在改革开放以后,物质渐渐丰富的时候,刘粮库却愤懑 于司务长王有泉(有权)趁职务之便损公肥私的腐败行为和腐化生活,这种沉淀在他潜 意识中对不公平和奢侈无比憎恨的思想,促使他一怒之下无意中杀死了王有泉,最终自 己也被处决。少尉之死,是一个悲剧,这个悲剧是一个时代变迁与个人成长的悲剧,当 贫困境况中塑造的人性质朴纯真的心灵遇到富足社会中腐化丑恶之风气时,个体的心理 再也无法承受情感和意志认同的落差,他的心灵发生了强烈的畸变,于是悲剧就应运而 生了。在严歌苓的笔下,饥饿不仅是一种需要反思的生活现状,更是她所探究的,积淀 在人们潜意识中影响着人们行为与性格的内在诱因。 饥饿是一种现实的存在,必然有着复杂的社会客观原因,许多作家都对饥饿的原因 进行过文学的探讨和反思,多数作家以宏观的历史视角,通过人物命运和饥饿叙事,过 多地批判和反思着国家的政策。如《平凡的世界》中有对饥饿农村的描写,过多地将贫 穷归罪于政策的制定者,进行着文学对历史政治的反思和注释。然而,在严歌苓的作品 中,她也力图真实地再现饥饿的图景,却不想人云亦云地通过文学去揭示政治的谬误, 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去关注人性本身的东西。在《一个女人的史诗》中,借 人物欧阳萸之口道出了自己的想法:“为什么一种原本只有一点谬误的政策,从上到下 贯彻下来就会成为一场灾难?一层层的官员都把自己的无耻和祸心掺进去,人性当中有 多少无耻,从上到下贯彻的主张总是偏差越来越大,极少人能在贯彻过程中公允无私。” 很显然严歌苓在对饥饿的原因进行着人性角度的深刻审视。饥饿并非是国家大政“只有 一点谬误的政策”的绝对失误,而人性中自私丑恶的东西,才是接近生活真实的造成苦 难的原因。饥饿的背景似乎只是提供了人性展现的舞台,严歌苓不想借作品对整个社会 和政治指手画脚,她所关切的是超越于历史政治意识形态之上的人性的真善美和假恶 丑。这正是她一贯追求探讨的人性中的秘密素质,体现出一种人性的关怀。

1.3 民族战争•苦难•女性 严歌苓一直关注着战争题材的书写,严歌苓亲历越南战场的经历使她对战争有刻骨 铭心的感受和体验。1986 年在国内曾作为军旅作家的严歌苓发表军旅题材小说《绿血》 11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个女兵的悄悄话》等。海外异域的生活使她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中开阔了视野,以广 阔的民族视角来关注民族种族之间的争战。与直接描写民族之间争战的正面战场的宏大 叙事风格的作品不同,严歌苓笔下的战争更多的是作为故事背景,是她一直有意寻找的 一种“特定的环境”,以给她笔下的人物充分的表演空间,为人性的展示提供一个舞台。 而这一空间,往往是多民族人民共同的生活空间,不同文化与信仰的人们之间的碰撞与 交流,冲突与误解,使人性探究更具深度和广度。这就是《小姨多鹤》、《金陵十三钗》 《寄居者》所展示的更生活化的战争图景。 严歌苓发表于 2005 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作品《金陵十三钗》,书写 了我们民族最为悲壮的一段耻辱的历史——南京大屠杀。在这里直接的控诉和咒骂,却 通过灾难中真实场景和社会图景的文学再现,让我们切身地感受到了那场灾难带给中国 人的深重苦难。在严歌苓的笔下,这场空前的灾难是人类历史的悲哀,是对人性与爱的 彻底抹杀。在这灾难中,看似卑贱的女人却展现出人性坚韧与博爱善良的光芒。坚强的 女性和善良的宗教人士在苦难的民族灾难中表现出来的超越种族、超越民族的对美好生 活的守护和向往,他们在拯救别人的同时,也得到了心灵的救赎。作为受害者的女性, 甚至是被社会厌弃鄙夷的妓女,在面对人性的拷问时,却做出了最无私的奉献,在兽性 猖狂的屠城,人性光芒闪烁,弥足珍贵。给读者一种温暖与希望并存的审美体验。 《金陵十三钗》多次写到在南京城的天主教堂唱诗班的少女们诵经唱诗的情景和教 堂钟声,这与当时兽性横行的大屠城形成强烈的反差,成为人们心灵一块最后的“方舟”, “钟声听上去十分悠扬,又十分不祥,她们(十三个南京城的妓女)不知怎样就相互拉 起了手。钟声奇特的感召力使她们恍惚觉得自己失去了什么。失去了的不止是南京城的 大街小巷,不止是她们从未涉足过的总统府。好像失去的也不止是她们最初的童贞。这 份失去无可名状。她们觉得钟声别再响下去吧,一下一下把她们掏空了。”教堂的钟声 救赎了她们的心灵,唤醒了她们尚未泯灭的潜藏的善良人性。在严歌苓小说中,有一种 宗教情怀,这种心灵的救赎是她寻找健全人性的一种途径,女孩们天籁般的童真歌声和 教堂神圣的钟声,以一种宗教氛围的人类崇高之美救赎了妓女的心灵,唤醒了她们沉睡 的良知。 一九三七年,占领南京的日本军队纵火、挥舞屠刀、行施奸淫,突然在火光和血光 声中升起了圣经诗篇,“歌声清冽透明,一个个音符圆润地滴进地狱般的都市,犹如天

12

第1章

生命生存意识——生命欲求的书写

堂的泪珠。他们散失的人性正突然在此刻收拢一霎。”①后来战败的日本军人到了晚年还 偶然回响这遥远的童贞歌声。这歌声对法西斯的士兵都有如此大的感染力,这是烛照人 性的光辉之声,这是驱走人性恶魔的祥瑞之音。起初为歌声不安的英格曼神父,恐怕歌 声惊动满城疯狂的占领军,但当他走到礼拜堂,“看见女孩们天使般的面孔,立即释然 了。在这种时候一座毁于武装对抗的大都市,或许能被宽容的歌声安抚。谁会加害这些 播送无条件救赎的女孩呢?狼也会在这歌声中立地成佛。”②“那歌声似乎在播撒着声声 ③ 追问,播撒着弱者对施暴者的正义审判。” 亲眼目睹整个屠杀过程的书娟,站在为慷慨

赴死的中国战士亡灵唱安魂曲的队伍中,她想到“人的残忍真是没有极限,没有止境。 天下是没有公理的,否则一群人怎么跑到别人的国家如此撒野?把别人国家的人如此欺 负?她哭还因为自己国家的人就这样软弱,从来都是受人欺负。”这正是作者一直在思 索的问题,严歌苓曾说:“德国人的忏悔是跟犹太人认真负责地对待历史的态度分不开 的,日本人为什么连错也不认?假如我们对自己的生命价值都如此不珍视,亦或过分慷 慨,我们又能到哪里去讨人权(生命的权利)呢?”④严歌苓在用他的作品呼唤国人铭 记历史、铭记民族遭受的欺凌,蕴含着她对历史的反思,这种反思无疑是站在生命权利 的立场上的,正是严歌苓对生命的终极关怀精神在其文学作品中的折射出来的强烈的生 命意识。 在《寄居者》中,严歌苓把笔触伸向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种族歧视和迫害,生活其 中的平凡的生命个体作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作者通过他们的口吻不断”追问人类不断 地相互迫害到底是怎么回事” 。来到上海的美籍犹太人杰克布看到满目疮痍流离失所 ⑤

的犹太难民的悲惨生活图景和中华民族惨遭日本大和民族践踏的惨绝人寰景象,这唤醒 了他心中的善良和悲悯,思考关于迫害的问题“为什么一些人认为他们天生有权利迫害 另一些人,为什么只有对他人迫害了,他才觉得自己高大,有力量,正义。”这也是严 歌苓在讲述这个故事时一直在思索的问题。 “迫害是自卑的表现。迫害者都是心理残缺, 内心孱弱的人,迫害是个非常幼稚的把戏,把比他高大比他强的人,用非自然的力量—

① ② ③ ④ ⑤

严歌苓:《金陵十三钗》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28 页。 严歌苓:《金陵十三钗》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29 页。 严歌苓:《金陵十三钗》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38 页。 严歌苓:《南京杂感》, 《波西米亚楼》,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06 页 严歌苓:《寄居者》,新星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09 页。 13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比如武器、比如舆论、比如氓众,压低,压成他脚下的粪土,呵,他就感觉好极了。 ”写 ①

到玫因参加学校的音乐会被误认为抗日宣传分子遭日本宪兵逮捕,与玫素昧平生的美籍 女教务长 D 女士怀着对有色人种的同情心,积极和日本宪兵队交涉解救玫,D 女士就是 作者所塑造的寄托消除种族歧视迫害的理想人物,“这种开明精英有先知的素质,知道 种族偏见迟早作为人性的弱点被克服掉。”②世界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大家庭,历 史的迫害和屠杀给人类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心灵创伤,随着现代文明的进程,民族之间的 交流和沟通日益加深,增进了民族之间的理解和融合,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即使是科技高 度发展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区域局部的种族民族冲突和战争依然形势严峻,为了使因 愚昧和无知的悲剧不再重演,对于那段真实发生的历史的记忆和书写就显得尤为重要。 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发展到何方?严歌苓用她的小说书写着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这在 《扶桑》已经有一些表达,严歌苓曾说“一个古老东方的成熟女子和一个年轻民族的男 孩之间的向往却长久存在下来了,存在每一个中国人和美国人一瞥目光的冲击,存在于 他们超越语言超越文化的会心一笑,存在于他们的时而理解时而误会,存在于他们最终 无条件接受彼此的差异,接受这差异带来的乐趣和痛苦。”③这反映了严歌苓的民族大同 世界的理想,同时也延续了严歌苓一贯的立场:在极致特殊的环境中探究人性潜藏的秘 密素质。严歌苓不只是为了展示人性的种种,还用直面人生的精神来呼唤人们对人性的 思考。在这种理性思索中,人们认识到自身性格中的弱点并努力去克服,在反思中追寻 更加完美的人性,这正是严歌苓在文学书写中建构理想人性的努力。

① ② ③

严歌苓:《寄居者》,新星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88 页。 严歌苓:《寄居者》,新星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76 页。 严歌苓:《从魔幻说起》 ,《波西米亚楼》陕西师范大学 2009 年版,第 112 页。 14

第2章

苦难中美好人性的恒常——生命的理想境界

第 2 章 苦难中美好人性的恒常——生命的理想境界 一个人最优秀的素质是顽强、坚韧。只有顽强坚韧将如数报偿你所付出的一切:时 间,精力,辛苦而枯索的整整一段青春。 ——严歌苓① 女人应该是善良,女人的善良是对男人们在争夺中毁坏的世界的弥补。每个女人, 在我想象,她内心深处都沉睡着已一条温柔、善良、自我牺牲的小人鱼。 ——严歌苓② 在严歌苓的笔下,不但写实地展现生命的生存图景,还在苦难的叙述中展现人性的 恒常,勾画出生命的理想境界。人性有随环境变异的一面,也有其恒常的一面。人性的 恒常是指无论社会生活情境如何变化,人性的坚韧性和稳定性,始终蕴藏和保留着人类 的诸多淳美本性和美德。它烛照着历经重重磨难的人类历史,也是人类世代繁衍生息的 内在力量。严歌苓的笔触伸向原始而深远的生命背景,在对生命记忆、人性丰富潜藏的 追溯和探寻中,体现了她对现代社会中人性的一种反思救赎以及回归意识:回归大地民 间、回归纯朴人性本真。而她笔下人物具有的健康本真的人格与浑厚质朴、顽强坚韧的 生命力,正是现实人性的变异与缺失的一种映照,从而使读者获得启示,得到救赎。 严歌苓寻找人性回归和救赎的参照,不仅在人类生命记忆和原始人性的追溯中,而 且也在自然的一切生灵身上。在这一更深阔的生命景观中必然可以找到人性的诸多渊源 潜藏,在动物身上亦可以映照人性在文明演化中的得与失、优越与缺憾。因而在严歌苓 笔下这种人性的恒常,既体现浑厚质朴的人性、坚韧顽强的原始生命力回归,又在自然 生灵的映照中。

2.1 浑厚质朴的人性与坚韧顽强的生命力 严歌苓在历史叙述中往往将个体生命置于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意识形态的格局中, 让人性在内在叙事张力中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 《一个女人的史诗》中的田苏菲, 《第九 个寡妇》中的王葡萄,《寄居者》中的玫等,这些女性身上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寄予着 严歌苓的女性理想、人性理想。 ① ②

严歌苓:《一天的断想》 ,《波希米亚楼》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第 6 页。 严歌苓:《弱者的宣言》 ,《波希米亚楼》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第 94 页。 15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九个寡妇》中的历史书写从抗日战争一直绵延到 1978 年改革开放后中国五十 多年历史风云变化。在个体生命与历史的千丝万缕的复杂纠葛中,严歌苓更倾心于呈现 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一种对待生命的姿态。主人公王葡萄以浑然自在的方式生存世间 并展现对生命最为本真的爱与尊重,从而表达了严歌苓对理想生命存在方式的思考与期 许。有学者谈到严歌苓在历史叙事中,存在历史虚无主义倾向,而笔者认为严歌苓对历 史叙事的虚化处理,是出于对关注生命自身存在与探寻更为深层的价值。如评论者所言 “在严歌苓的作品中,文学比历史更真实,这是文学对历史的胜利。 ”①严歌苓笔下人物 呈现出对活着自身质朴的珍爱与尊重。大饥荒年代,史六妗子剥榆树皮,摔在地上缓过 神来,她想“好了,活着哩,知道疼哩!”葡萄凭着本心办事救下公爹孙怀清,漠视问 题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在她看来“啥事都不是个事,就是人是个事。” “要活着”是对 珍惜生命本身最朴素的表达。在为葡萄而出走他乡的孙怀清归乡的路上,葡萄想到“他 和她咋这么像呢?好赖都愿意活着。” “活着”成为对生命的尊重与爱最本真的表达。因 此,生活中一丝淡薄的亮色也会焕发对于生活的美好情感。在饥馑的年代,孙怀清以为 “活着就为干活干得漂亮,干一天漂亮活咬下一口馍,味道美着呢。”史屯人在民间大 地上生成的这种爱生命、爱生活的淳朴人生观,正是严歌苓所肯定和歌颂的。 严歌苓把对人性理想与救赎的追寻寄托在她的小说创作中。在她的小说中,主人公 身上都体现出浑然完整的人性与初始生命力的勃发,而在女性形象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严歌苓在一次演讲中曾经说:“我欣赏的女性,是像扶桑,像大海一样包容的,以柔克 刚的,不跟男人一般见识的……要有那种豁达,那种不计较,不算计男人,不要把自己 作为第二性。” 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也正具有这种一贯的理想追求,不仅是《扶桑》, ②

在《第九个寡妇》《小姨多鹤》等多部作品中,王葡萄和多鹤继承了她的女性理想,更 寄予了她对人性的理想。在女性的视域里,雌性的生命具有着地母般的宽厚包容,天使 爱神般的情欲真纯,幼芽萌生般的柔韧顽强。这种女性的真质,不仅体现出生命原发的 本真与天然,还从反面映射揭示着现代文明对人性的一种异化。严歌苓理想的女性宽容 得能够藏污纳垢,真实得足以被践踏索取,却始终生生不息,具有一种柔弱而强大、高 贵且豁达的生命力。这种理想女性,是在东方与西方文明交融的背景下经过严歌苓的妙



张艳艳:《浑然自在的生命存在——解读严歌苓〈第九个寡妇〉的生命姿态》,《华文文学》 2007 年第 2 期 ② 严歌苓:《十年一觉美国梦》,《上海文学》2005 年第 6 期,第 35 页 16

第2章

苦难中美好人性的恒常——生命的理想境界

笔构化出来的。因而具有东方传统女性隐忍、忠贞、贤良等美德,同时还具有西方现代 女性独立、自由、博爱等品格。这种美德与品格,正是至真至纯本真女性的生命力,在 人类社会中的强化体现与表达。这种理想女性散发出的人性光芒,照耀驱散了所有因世 间文明障碍与文化误解而产生的阴霾,是超越了阶级局限、民族界限、文化差异的。 这种至真完整的人性通过严歌苓笔下的形象栩栩如生地体现出来,它的逐渐完善、 成形是一个过程。许多这种理想人性的微观组成成分,在她笔下的众多女性形象身上散 点状呈现在读者的阅读世界:《少女小渔》中少女小渔功利目的地走近一个堕落的意大 利老人,正是因为有了小渔的善良和真诚重新点燃了那个老人生活的热情;《我不是精 灵》中的女孩想要以自己的爱来唤醒文革中曾遭迫害对人生失去信心的韩叔叔,女孩甚 至愿以她“不谙世故、清白无辜的生命”来慰藉一颗被政治迫害的心灵; 《穗子物语•白 蝶标本》中穗子对朱依锦身体尊严的守护,体现出一个纯真女孩在伦理沦丧的特殊时期 对生命尊严的本真守卫……这些散点状呈现的人物性格和人性特征,较集中聚焦地体现 在《一个女人的史诗》中的田苏菲、《第九个寡妇》中的王葡萄和《小姨多鹤》中的多 鹤、小环等人物形象上,饱满充实地体现出严歌苓对生命理想、人性本真的诉求与追寻。 《一个女人的史诗》中的田苏菲,一个生存在“爱我的人我不爱,我爱的人不爱我” 的情感矛盾与红色历史双重困境中的女性,以她一生的经历表现了女人对爱情的真挚与 执着。都旅长看重小菲的正是“真”的品质,女儿欧阳雪在和母亲谈心时说“妈妈,你 ① 爱得太笨了……就跟你上台演戏一样,牛劲都使出来了,反正你让人看起来笨得慌” 。

田苏菲是一个感情丰富的女人,她对所爱有着近似执迷不悟的可爱的“笨”。她不仅在 生活中给了自己深爱的欧阳萸以最温馨的呵护和照顾,靠平时省吃俭用来款待欧阳萸的 客人,甚至挖空心思地去郊区池塘亲自钓癞蛤蟆,找到所能找到的营养食物留给劳改中 的欧阳萸。她在剧团不顾劳累地频繁演出,动力都来自想让自己钟爱的男人和家人过得 更幸福。即使是多情的欧阳萸对她不忠,她都以母性的宽厚去包容。这些看似糊涂冒傻 气的单纯,正是她的可爱之处,体现着她昂扬的生命活力,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内心充 实而本色。这种执着的爱,使她在面对困苦的生活时都始终洋溢着朝气蓬勃的生命活力, 正是爱情的力量催生出她那生命的坚韧顽强和人性的熠熠光辉。爱情在田苏菲身上就是 她生活的全部,甚至是生命,没有比爱情更值得她去寄予最美好的希望。严歌苓笔下的 女性形象总在人生旅途的不断跋涉中去追寻爱的彼岸,无论结果如何,跋涉路途中她们 ①

严歌苓:《一个女人的史诗》,作家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203 页 17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所张扬的生命力和人性美,是严歌苓所肯定和歌颂的。在小说《一个女人的史诗》中田 氏家族四代母女的生命历程诠释着严歌苓对中华民族女性品质的体认,表达了中国女性 来自民间世代相承的可贵的优秀品格。田苏菲的母亲是中国一位平凡的母亲,独自承担 家庭的重担,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心直口快性格泼辣的外表下蕴藏的是一颗坚韧而善 良的心,田苏菲在内心深处对于母亲在世俗民间生活中体现出来的价值原则的认同,她 们对于生命有着同样执着和乐观坚韧的品格。田家的第四代女子欧阳雪成长之路也同样 传承着外祖母和母亲的影子。她们构成了一个家族的谱系,体现出女人尤其是母亲对家 族的支撑和庇护的重要性。这些尘世中平凡而普通的女子身上所散发的美好人性光辉— —善良、坚韧乐观、自我牺牲般的无私、昂扬蓬勃的生命力,令我们不禁想到《大神勃 朗》中塑造的“地母”形象。这也许是严歌苓最为珍视和眷顾的东西。舍勒曾写到: “女 人是更契合大地、更为植物性的生物,一切体验都更为统一,比男人更受本能、感觉和 爱情左右。天性上的保守是传统习俗和所有古旧思维形式、意志形式的守护者,是阻止 文明和文化大车朝单纯理性、单纯进步目标奔驰的永恒制动力。”①严歌苓通过塑造女性 形象来体现出在时代风云中女性的坚韧和安稳。张爱玲曾说:“男性偏于某一方面的发 展,而女人是最普遍的、最基本的,代表四季循环、土地、生老病死、饮食繁殖。女人 把人类飞跃太空的灵智拴在踏实的根桩上。”② 在女性命运的书写中,母性是女性所特有的品格和力量。在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同时, 也掩盖了女性其他的生命体验。母性、人性与女性之间并非没有矛盾,但在母性与女性 的精神自由和独立人格的对立冲突中,往往小说的结局是母性的张扬、女性的沉默。 “如 果母性总是比女性更为坚韧更有生命力,那么,更为宽广的人性、更为独立自由成熟的 女性,如何产生?”③这也许是严歌苓留给文学继续深入思考的问题。 严歌苓对在苦难中的妓女扶桑、中国农村妇女王葡萄的精描细绘,对于扶桑跪着的 美丽、葡萄忍耐的美丽,那么深沉而热烈的感慨,对母性和雌性的赞美,以及弱势对强 势、雌性对雄性的包容和宽容的讴歌,这其中是否包含有复古色彩的对愚昧与蛮荒的过 度赞美呢?现代文明的教化难道真的造成了那么多罪过甚至罪恶?“也许严歌苓唯美的 追求、至真至纯的感情,对现代世俗化和物欲化的情感太过于失望,才会书写如此毫无 ①

(德国)马克思••舍勒: 《资本主义的未来》,三联书店 1997 版,第 89 页。 张爱玲:《流言》,《张爱玲文集》,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28 页。 ③ 朱耀龙: 《爱情:一种纯真的原生美——对严歌苓小说〈扶桑〉的情感解读》 , 《当代文坛》2004 年 3 期。 ②

18

第2章

苦难中美好人性的恒常——生命的理想境界

功利,不掺杂质的至纯至真至美至情的理想世界。”①这样的世界是值得我们向往与渴望 的,但必须要为此放弃文明的代价吗? 然而,在日积月累的人生阅历和文学创作中,作家是在不断的成长和成熟的。在《金 陵十三钗》中就有对现代文明的一种回归。天主教堂的钟声最终唤醒了被社会所厌弃的 十三位女子心中沉睡的美好人性,正如严歌苓所说:“善良或许是人们渐渐离开野蛮, 渐渐与动物式的生存形式拉开距离时出现的。是宗教出现时人们发现了善良的美丽和价 值。善良是标届在人和畜之间的第一个标识。女性在此时发现自己天生就有的恻隐之 心。”人类进入到文明阶段,音乐、绘画、宗教相继诞生,自我意识也渐渐增强,严歌 苓从人类历史的角度来审视当下,文明的感化是人类进化发展的源泉。从中我们看到作 家精神世界的不断进步和完善。

2.2 自然生灵:人与自然契合的生命境界 “我父亲读了我其他写动物的小说,说我写动物写得比人好。也许他暗示我爱动 物胜过爱人。”②严歌苓在《爱犬颗韧》的后记里说。严歌苓的作品中有一部分是关于动 物参与到人的生命生活中的内容。这些作品有的将动物和人并置,有的甚至使动物成为 主角,都旨在通过动物野性、本能的表现反衬出人性在人类社会中的异化与堕落。在动 物的生命历程和其与人的共处中,以反面衬托的笔法,反思着贪婪、虚伪、卑劣的扭曲 人性。这种对比是一种呼唤,呼唤着人性中初始的纯真和本能的美好,寄托着严歌苓对 生命意识的救赎与渴望回归的美好愿望。 在严歌苓作品中,不是动物被人所训化,动物不仅仅是人的附庸,而往往在故事情 节的演进中,动物以天然本真的性征,充当着人性之镜的角色。它们的文学化存在,映 照着人性在被社会驯化过程中形成的缺陷,一定程度上,甚至唤醒着人性本真的回归。 而另一方面,作品中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自然生灵之间平等的关爱和温暖,不仅温暖 着冷漠社会中孤寂的心灵,还让人们感悟到生命的可贵和彼此尊重带来的和谐与美好, 这或许也正是严歌苓所寄予的一种理想的生命境界。 在《小姨多鹤•尾声》中,在张俭、多鹤和孩子们都在异国他乡时,朱小环与家狗 ③ 黑子相依相伴, “黑子又老又瞎,却前前后后颠着屁股跟随着她。” 当邮递员路过,黑子

② ③

严歌苓:《爱犬颗韧》后记,《严歌苓自选集》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38 页。 严歌苓:《小姨多鹤》,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316 页。 19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飞也似的蹿下大坡,叼着亲人的来信冲上坡交给小环,读信成了小环生活中一件重要的 事,黑子时常扑空,它从来不气馁,总是热情洋溢的黑子常常扑空,“对着邮递员瞪着 它灰白无光的两只眼睛,嘴叉子从一个耳朵咧到另一个耳朵,摆出它那狗类的喜悦笑 脸。”小环只好安慰它“黑子,明天就有信了,啊?”严歌苓用黑子本真的盼信的一系列动 作,表现小环渴望得到亲人消息的急切心情,小环在安慰黑子,其实在安慰自己。黑子 成了小环身边的亲人,黑子的陪伴慰藉了上了年纪的小环对亲人无限眷恋的心灵。这种 人与动物之间产生的如亲人般得情感,在严歌苓小说中是经常出现的情形。表现了她对 人与自然生灵和谐相处的一种肯定和推崇。 因此她不仅拿动物比拟凸现人的性情,揭示人性中的美善或丑恶的动物性潜藏;而 且还常常将动物和人并置,或以动物为主角,通过它们生命的那份野性、本然来映照人 性的缺失与变异、退化与堕落,通过其命运的叙写来反衬、反思人性的卑劣与残酷,通 过动物和人的和谐共处来表达一种朴素而博大的生命理想。这种映照、反思及理想的表 达正是严歌苓救赎、回归意识的寄寓之所。

2.3 生命的乡土——精神家园的找寻 当民族灾难来临,无家可归、家国沦丧时,一个民族的人民失去自己的国土,沦落 异国他乡,他们心中的民族文化认同、民族信仰成为他们流动的疆土。那是支撑民族生 存下来的最根本的东西。地域的疆土沦丧并不可怕,可以失而复得,而民族的精神内核、 信仰的支撑坍塌,才是民族生存最严重的危机,可能导致亡国灭种的危险。这正是严歌 苓通过小说想要阐释给读者的思想内涵。 严歌苓采用第一人称,以回忆录的笔调写成的小说《寄居者》为我们讲述了历史苦 难中,不同民族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故事发生的背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在 1936 年底到 1942 年的上海,中国正是在日本法西斯的铁蹄践踏和蹂躏之下。德国法 西斯梅辛格实施“终极解决方案”,屠杀逃亡在上海的犹太难民。生在美国,长在上海 的中国女孩玫,为挽救所爱的犹太难民男青年彼得,将美籍犹太人杰克布从美国带到上 海,企图窃取他的移民签证,在“终极解决方案”实施之前,利用窃取的签证与彼得共 同潜往美国。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出他们每个人的人格和人性,因为身份的改变和环境 的变迁在大的历史舞台上的演变过程。玫与彼得参加犹太会堂的“萨巴士”,当会堂里 诵经传来,玫体会到“从未有过的孤单”,“是个永远的彻底的寄居者”,无论是在祖国 20

第2章

苦难中美好人性的恒常——生命的理想境界

还是异国都安分不下来。而寄居在中国的犹太人彼得和杰克布、罗恩伯格不是真正的寄 居者, “他们定居在这片雄浑的声音里,这片能把他们熔炼成一体的诵经的声音。”玫在 圣堂面前羡慕他们民族虔诚的信仰,“信仰是他们流动的疆土,嗡嗡的诵读缓缓砌筑, 一个城郭圈起来了,不可视,不可蚀,而正因为它的不可视和不可蚀,谁也击不溃它。 ” 民族的信仰就是这个民族人们的精神家园,他们可能背井离乡甚至遭受战乱而无家可 归,当他们处在最孤独无助的困境,信仰的疆土为他们脆弱的心灵提供了栖息之地。他 们中有的可能从前并没有意识到本民族信仰的这份价值和地位,特殊的困境和遭遇唤醒 了他们潜意识下的民族信仰和精神的觉醒。如《寄居者》中的杰克布与玫参加犹太人的 大集会,他对玫说在德国和美国他是个不虔诚的犹太教徒,很少去犹太会堂,但在上海 却不一样了,“他第一次感到自己跟犹太种族产生了强烈的同胞认同感,也许他感到寄 居客必须紧相依偎。寄居者们要靠人多势众壮胆,所以他第一次感到如此需要自己的集 体。”寄居者就是这样,他们迫切地寻找着精神家园和心灵的疆土,生命的存在意义有 时更强烈地体现在精神的归属和认同上,一种人本性的需求“归属与爱的需要”和“安 全的需要”更是一种心理心灵的体验。物质的躯体处在什么样的客观环境也许已经不重 要了,什么才是“寄居者”的定义呢?正如接触了彼得和杰克布的玫所感受的那样,她 丝毫没有觉得这两个无家国可归的年轻朋友是真正的流浪寄居者,相反却被他们向往精 神家园的强烈归属意识所感染,最终玫认识到只有信仰才是一个民族的生命个体流动的 疆土。失去物质家园的流浪者正因为拥有本民族信仰的精神家园,才能在异国残酷的社 会环境中坚强地生存下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什么人才是寄居者?也许那些丧失了民族 精神家园和信仰归属的人才是真正的寄居者。笔者认为这些主旨和思想恰是严歌苓通过 小说《寄居者》所要阐述的。 玫似乎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寄居者,为了逃避战乱的伤害,他曾经想和彼得去美 国安享幸福生活,而当她身在暂离乱世的上海郊岛,美好的心理体验是在田园牧歌式的 具体处境之中生发的,美好的自然环境和暂时的安逸生活唤醒了一个年轻女子对于幸福 与爱的向往与憧憬。 “战争没有触碰到这里,触碰了也没关系,春天多少生命会活回来? 活它们的,照样有花有果。一个世纪前上海所受的耻辱也没触碰这里,或者触碰了也没 有关系,草木和泥土不像人,会学得卑躬屈膝,学得在稀薄的尊严中苟活。”自称为“三 脚猫一样站不稳坐不住的天生寄居客”却也留恋起一方土地来,还联想到与爱她或她爱 的男人共同生活的幸福图景。不同于有宗教背景的彼得和杰克布要依靠信仰的乡土来得 21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到心灵的归属,作为女性的玫的想法则更体现出超越民族、历史、社会的女性话语语境 的内涵,玫的理想孕育在美好的自然图景中,静穆的大自然慰藉了她战乱中饱受苦难的 心灵。正如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所写到的,战争中静谧安恬的田园风光“战争在 进行,生活也要继续。”如玫这样生活在国土沦陷的故国的人,当看着故国美丽的土地, 生发出的或许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物是人非之悲切感受,悲切之余更多的 却是一种对美好图景的憧憬,这就是一种生命归属的力量是怀念和向往回归乡土的决 心。困境中倍受异族欺凌的民族生命个体,正是靠着这种力量和决心才鼓足了生活下去 甚而奋起反抗和实现幸福的勇气。这也震撼了来到上海的犹太人杰克布,当玫向他解释 “收复失地、还我河山”的意思,他就想到“对于一个有国土的民族来说,事情简单多 了。”玫和两个犹太青年的不同也就在于此,对于有国土的民族中的一员玫,他所坚持 的信念是收复失地、重建幸福,而对于本就早已没有国土的犹太人来说,最后的一线疆 土就只有他们的民族信仰的精神家园了。同为某种意义上的“寄居者”的玫、彼得和杰 克布,支撑他们勇敢生活奋争下去的其实都是他们精神的力量,玫的力量来自对故土的 深深眷恋的“还我河山”般的激情,长期遭受迁移和放逐的犹太民族的彼得和杰克布心 中的力量来自民族信仰的最后一道防线。在寄居的生存境遇下,真正的生命乡土恰恰依 托着民族信仰和民族精神的支撑。 在《小姨多鹤》中,孤苦伶仃、深陷异国的日本孤女多鹤为了生存甘愿充当张俭家 传宗接代的工具,但多鹤也有自己的想法——“世上没有多鹤的亲人了。她只能靠自己 的身体给自己制造亲人。她每次怀孕都悄悄给死去的父母跪拜,她肚子里又有了一个亲 骨肉在长大。”①严歌苓借多鹤的想法表露她对以骨肉亲情为纽带的人类社会的思考,人 类一代代繁衍生息,母性的身体是最重要的依托, “母亲把她生下来,把弟弟和妹妹生下 来,给她自己生下这么多亲人,加上把母亲生下来的外婆,以及从外婆的产道里爬出的一 个个骨肉,这是一个谁也进入不了的骨血团伙。”②人类社会在这“骨血团伙”中生生不 息的发展壮大,形成地球的生命图景最绚丽的画卷。母亲“生下这些亲人们就为了这一 刻:在丈夫一去不返时,一群小小的亲人围绕身边膝下,让你知道你还没有完蛋,每一个 小小的亲人都将可能是你的转机。”③孩子成为父母生活下去的强大精神支柱,正是多鹤

① ② ③

严歌苓:《小姨多鹤》,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62 页。 严歌苓:《小姨多鹤》,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65 页。 严歌苓:《小姨多鹤》,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315 页。 22

第2章

苦难中美好人性的恒常——生命的理想境界

生下三个孩子成为她在举目无亲的异国的一种心灵的归宿,也是她面对坎坷生活的力量 支撑。在中国被一个普通的家庭接受成为其中重要不可或缺的一员,“他们打打闹闹一 辈子,但都吵闹成一块骨肉了。”①多鹤虽然身在异域他乡,家却在中国,亲情所营造的 她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家园却是她在中国的家,尽管她当初进入这个家可能是出于无奈和 被迫,但是生活岁月中的相互关爱给她塑造了一个饱含亲情的足以慰藉背井离乡苦痛的 家庭。亲情与爱不正是构筑这个精神家园大厦的基石吗?这亲情与爱超越了种族与民族 的界限,使他们在相濡以沫中,使人们在相互理解中,消除了民族的差别、仇恨和歧视。 严歌苓所赞誉的生命理想境界不言自明:无论身在何处,家在何方,即使远离故国、流 浪他乡,只要心中有充满爱与信念的亲情的温暖,心灵总会有它停泊和依靠的港湾。可 见在作者看来,亲情是构成精神家园要素中,除信仰、爱情、对生活的热情之外的一个 不可或缺的元素。多鹤在中国找到了她在中国靠亲情维系的精神家园,然而当她回到自 己的祖国日本以后,却感受到了不被接纳的尴尬和痛苦——“从中国归国的人成了日本 最穷、最受歧视的人。”她同战后遗孤或遗留的女子一样向政府请愿,要求得到和日本公 民平等的权利,求职或者享受社会福利。他们还向社会呼吁,不要歧视被祖国抛弃在异国 的遗孤和遗留女子,不要把他们当成低能者,因为他们的低能是战争造成的。这里蕴含着 严歌苓对战争的厌恶和批判,战争不仅使人们丧失了物质的乡土,更摧毁了人们原本应 有的精神家园,如果多鹤没有在中国安家,那么她就会和许多曾流浪中国的日本人一样, 不但在异国他乡没有归属,就是回到自己的祖国日本,也还是一个不被接纳的流浪者。 多鹤似乎又是幸运的,中国人对她的包容和无私的爱,最终给她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家庭, 这个家庭虽然不是她物质层面的家国,却成为她终生依托的精神和心灵的家园——她生 命真正归属的“乡土”。 多鹤回到日本给小环的来信中谈到日本人有愤怒和焦虑,如果能好好吵出来,像小 环这样会吵得人家哈哈笑,一定不会动不动想去杀别人或者杀自己。大概走遍全日本也 找不到一个像小环这样会吵架、又吵架吵得这么好的人。她觉得日本人有愤怒有焦虑, 却没人把它好好吵出来,所以日本是一个不快乐民族。作者借小说中人物的口吻流露作 者对日本民族性和人类本性的思索,探讨出人本性情感的压抑是导致日本发动大屠杀的 一个诱因,严歌苓从人性角度来反思人类历史现象,提供了超越政治意识形态、民族主 义的独特视域,进行一种全新的解读和阐释。 ①

严歌苓:《小姨多鹤》,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314 页。 23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金陵十三钗》中叙写了唱诗班的女孩书娟用忏悔来救赎自己心灵的情景:残酷 的战争洗礼让她走出了黛玉般的顾影自怜的小圈子,消除了对妓女们的偏见,在圣诞夜 事件中玉墨们为保护纯情少女免遭日本侵略者践踏,舍生取义充当刺客乔装打扮成唱诗 班的女孩去赴日本军官的邀请,第二天“被日本兵掳走的十二个美艳窑姐芳踪查然”。① 书娟想用烧红的火钳子给赵玉墨来一番毁容的预谋没有得逞,反而心灵获得一次重生, 并为自己心中邪恶的念头——未遂的毁容报复感到罪过,虔诚在神父面前忏悔,也是她 一生最真诚最长久的一次忏悔,希望得到上帝的宽恕。少女最终得到了神甫的原谅和宽 恕,心灵的慰藉。这一情节的书写不是严歌苓的闲来之笔,而是作者写故事最核心的部 分,作者正是通过少女精神成长的心路历程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精神家园是在这种心灵 的救赎中不断建构起来的,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好,不是一劳永逸的,是在不断流动 和丰富中完善起来的。严歌苓也在随笔中谈到她在非洲穆斯林国家和当地的人民的交流 中“我觉得她在那一刹那是可怜我的,形而下地看她是无家可归的蹲点户,形而上来说, 我却是个精神上的无家可归者,连蹲点都没个地方蹲。虽然我走在这条马路上被人称作 女士或夫人,坐轿车住大宅,穿戴人五人六,但我心灵低贱,精神上饥寒交迫。虽然他 们楼上没屋顶,楼下缺门窗,顿顿吃木薯,但他们一切有上帝当家。”②严歌苓在日常生 活中也在不断地寻找精神的家园和心灵的归属。

① ②

严歌苓:《金陵十三钗》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52 页。 严歌苓:《波西米亚楼•信则灵》陕西师范大学 2008 年版,第 184 页。 24

第3章

俗世中的抗争与悲悯——生命美学

第 3 章 生命的抗争与悲悯——生命美学独特意蕴 作者们那绝不强加于人的人道意识,那对人道的微弱持久的呼唤,使我一次又一次 流泪。 ——严歌苓① 读书使她们(少女)产生了一种情调,这情调是独立于她们物质形象之外而存在的 美丽。她们美丽的气韵,那是抽象的、象征化了的,因而是超越了具体形态的美丽,不 会被衣着或化妆强化或弱化、不会被衰老所剥夺的美丽。 ——严歌苓②

3.1 抗争与悲悯:生命体验的诗化表达 当生命诞生的那一刻,它就以一种原初的力量抗争着周围的环境,当孕育在母体时, 生命是完全安全和无需抗争的,一旦产出,生命便独立了,除了面对自然的生老病死, 还要面对社会的纷繁芜杂。一个生命的个体总是在自然不可抗拒的规律中抗争,在潮水 般的社会命运洪流中挣扎,无论生命终归自然的死亡,还是经历社会人生的坎坷,过程 都是壮丽的,这种壮丽正是因为命运的抗争才生发出悲壮的美丽。抗争是一种必然,悲 悯则发诸文学艺术作品对生命的终极关怀。我们所说的“悲剧命运”,其所蕴含的悲剧 精神就是在生命的抗争中体现出的悲剧命运中人性的无奈与挣扎,生命便是在对自然和 社会的抗争中,折射出令人悲悯和动容的顽强人性精神。正如别林斯基所说“每一个人 都是一个包括情欲、感情、愿望、认识的独立而特殊的世界:可是这些情欲、情感、愿 望、认识不是属于某一个人的,而是构成着人类天性的财富,一切人共有的东西。因此 谁具有更多的普遍事物谁就更富有生命,没有普遍事物的人就是行尸走肉,虽生犹 死。……一个人的个性如果是普遍事物的表现,他就会渴求亲人的同情,爱情的战栗般 得陶醉,友谊的温柔的幸福,就会渴求感情的骚动,生活的风暴和险恶的考验对障碍进 行斗争。”③ 严歌苓以文学的方式,对生命的悲剧精神进行审美观照,体现出一位女作家对生命

① ②



严歌苓:《弱者的宣言》 ,《波西米亚楼》陕西师范大学 2008 年版,第 96 页。 严歌苓:《读书与美丽》 ,《波西米亚楼》陕西师范大学 2008 年版,第 236 页,第 237 页。 别林斯基: 《别林斯基选集》第 2 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63 年版。 25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一种悲悯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她时常借主人公之口直抒对生命抗争的恒常力量的赞 美,如在《寄居者》中“世界上总有一些生命像这颗小小的心脏这样不甘心,它要给你 看看剥掉它所有的掩体和保护,它还要跳动,它面对粉碎性的伤害傻乎乎地跳,傻乎乎 ①

地给你看它的生命力。它是最脆弱又是最顽强,这样不设防,坦坦荡荡的渺小生命。”

这段对苦难中生命的诗化描写表达着这样的意蕴,虽然是渺小的生命却蕴藏着巨大的生 命力,这种生命力就像是萌生的小草的活力,在强大的历史悲剧命运之中,外表脆弱, 内在却无比坚强,它抗争着社会给它造成的苦难命运,就像难以停息的生命的心脏,一 起一搏地为着生命的延续而不知疲倦地跳动着。看似傻乎乎的跳动,却是执着生命顽强 的抗争精神的最大化体现,生命的个体是渺小的,生命个体的抗争精神却又是伟大的。 以小见大的描写,突显了严歌苓对抗争中生命的强烈悲悯情怀。

3.2 独特的身体意象及其意蕴 人类生命意识起源于对自我身体的感知。“身体是个体生命对世界获得感知的媒 介。”②身体消亡,生命也不复存在了,生命的繁衍也无从谈起。身体的差异是人与人之 间最本然的差异,同时身体又在特定的时代思想文化中重塑,具有一定的地域民族文化 内涵和时代审美观念的内蕴。严歌苓的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更多的注重描绘人物身 体,描摹动态的身体——形体,及表达人物独特身体感知。这与严氏早年的作为舞蹈演 员舞台表演经历有一定的关系。严歌苓在小说中对身体意蕴的开掘,融入她独特的思考 与艺术追求。严歌苓对身体叙事的钟爱最突出地体现在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上。

3.2.1 女性之美——自然天成的丽质 严歌苓笔下的女性多塑造成“丰乳肥臀”的形象,这里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审美表达 呢?《少女小渔》中的小渔“她人不高不大,却长了高大女人的胸和臀,有点丰硕的沉 甸甸了。都说这种女人会生养,会吃苦劳作,但少脑筋。少脑筋往往有多好心眼。” 在《小姨多鹤》中,有对多鹤和她生产的婴孩母子图的精描细绘。“孩子贴在母亲 胸口上,安详极了。多鹤的身子涨鼓鼓的,不仅是两个奶子让奶汁灌得要爆开,他整个 身子都圆圆饱饱,灌满奶汁,一碰就要流出来似的。这样的母子图世世代代有多少?泥 捏的、面塑的、瓷烧的……”一个日本女孩,被中国家庭收养并生儿育女,彰显着母性 的美。对一个年轻母亲哺育细节的形象刻画,丝毫不让人觉得夸张,从少女到母亲的成 ① ②

严歌苓:《寄居者》,新星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204 页。 朱晓亮:《身体哲学及其当代价值研究》,首都师范大学 2006 年版 26

第3章

俗世中的抗争与悲悯——生命美学

长历程都浓缩在这一细致的描写中。身体的变化悄无声息地呈现在读者的想象空间里。 在对具体形态描写之后,又有对世代母子图的跨时空蒙太奇式的呈现,这升华了多鹤的 母性形象,这时的年轻母亲多鹤,定格在文学的时空里,已经具有了雕塑般的女人母性 的恒久之美了。这种美也正是作者所竭力肯定和欣赏的。 《小姨多鹤》对女性孕育生命姿态的描写,“多鹤哪里还像个人?整个山坡成了她的 产椅,她半坐半躺,一手抓紧一棵松树,狂乱的头发披了一身,大大张开的两腿正对着山 下:冒烟的高炉,过往的火车,火红的一片天,那是钢厂正在出钢。多鹤不时朝山下拱一拱, 大肚子顶起,放下。那个黑发小脑袋对准山下无数灯火,任这两个女人怎样瞎使劲也不出 来。”生命的孕育是神圣而美好的,但生育的过程是痛苦的,在女作家的小说中常常有 对生命孕育的描写,不同于萧红小说《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对生命孕育生产的苦难 叙事,严歌苓则是对生命孕育的一种赞美和讴歌。生命孕育的结果是可以生产出至亲的 骨肉来。 在《天浴》中,有对沐浴中美丽纯洁的少女知青文秀的描写,“白粉的肩膀上搁着 一颗焦黑的小脸,在池里的白身子晃晃着,如同投在水里被水摇乱的白月亮。 ”①精炼的 描写可谓生动传神,反复以“白”的色彩来皴染,白描般的笔法活脱脱的展现了一个少 女清水出芙蓉般的美好形象,如在眼前。比喻修辞下的身体描绘,更绚丽地勾勒着女性 纯净之美的天然雕饰,洁白、纯净、水、月亮的意象与少女身体意象融为一体,“被水 摇乱的”又极富有动态,严歌苓笔下的身体意象不是静态的,更是动态的,她所描绘的 女性之美,不是静止的平面的美,而是灵动的立体诗化的美。 在《一个女人的史诗》中,作为欧阳芋梦中情人的孙百合出场时作者用了侧面描写 的手法,写小菲眼中的孙百合:“她是个聪明、明智的女孩,并成熟得惊人。……少女 如孙百合是不必刻意显露读过多少书、背过多少诗的,那些诗和书全在她的举止言行 ② 中。……她才十八九岁,那样的精明和城府,又是一派潇洒浑然。” 侧面描写,没有工

笔刻画人物身体所呈现出来的神貌,却泼墨写意地把人物气质勾勒了出来。这种感觉是 人物的身体在举手投足、行动作物间形成的整体气场。严歌苓笔下的身体意象,已经超 越了具体可感之身体的局限,它的外延包括了对身体整体风韵的把握。这样的艺术创作, 给读者以更多想象的空间。 ① ②

严歌苓:《天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7 页。 严歌苓:《一个女人的史诗》,作家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100 页。 27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3.2.2 女性身体——民族苦难中蕴藏的张力 人间的美好往往成为人性贪婪自私时掠夺的牺牲品,而作为美的化身的女性身体, 在苦难的民族战争中,往往成为被践踏、蹂躏、摧残的对象。梅洛庞蒂: “世界的问题, 可以从身体问题开始。人的肉身是民族苦难和屈辱的载体。在身体感受中,在身体的脉 搏和血液中,历史脉络渐渐清晰可感。 ” “使身体成为,亦即刻录故事的地方,并且使身 体成为一个能指,叙述的情节和含义的一个最主要的动因。民族的苦难与屈辱、痛苦与 挣扎,是用女性的身体来纪录的。”在《金陵十三钗》中“豆蔻的手脚都被绑在椅子的 扶手上,给最大程度地撕开。”民族的苦难被直接地赋予在豆蔻的身体上,这是小说中 多次描写的姿态,符号化为一种象征性的姿态——象征着民族的屈辱与人性的泯灭。严 歌苓选择了性别/权利链条中的最后一个链环——妓女的身体,来铭刻见证民族的苦难 史。他们的身体姿态以及所遭受到的伤害和耻辱,成为唤醒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中“南京 大屠杀”的核心意象。 严歌苓关注女性身体的遭际,关注的焦点不止是身体本身,还更多地表现身体中所 蕴藏的人性和悲悯的力量。严歌苓的作品中女性的身体意象描绘体现出一个社会人区别 于自然人的伦理与肉体的对立统一,灵与肉的搏斗,灵更重于肉的伦理精神阐释,特别 深刻地体现在《金陵十三钗》的女性形象刻画中。如妓女墨玉对自己身体的装扮,“她 要把背影也树立得姣好无比;一头长波浪,一身素花棉布旗袍,一双黑皮鞋”俨然把自 己打扮成娴雅端庄的淑女,其她妓女们的出场则更洋溢着他们看似龌龊的职业特性,如 “瘌痢斑驳的貂皮大衣滑散开来,露出里面精光的身体。” “白光一闪,女人的身子妖形毕 露,在两片黑貂皮中像流淌出来的一摊肮脏牛奶。”这些描写淋漓尽致地刻画出妓女们 的身体意象特点。这些外在的描写,身体表面形象的刻画,似乎张扬暴露着她们看似卑 贱的心,但通观全篇我们认识到,这种看似卑贱和扭曲的外表下,竟然也蕴藏着一颗颗 可以被苦难所救赎,被爱与宽仁所唤醒的无畏的、舍生取义的饱含牺牲精神的心灵。当 经历了灾难的磨砺、心灵的救赎之后,他们的形象和身体意象也随之改变了,尽管少了 许多性感和妖艳,却在朴素无华的外表下,更加突显出她们由于生存的境遇所迫,被物 欲横流的社会所扭曲的原本纯洁的女儿心。身体意象特点的前后比照,要么从一个特定 的角度反映出她们对美好平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要么反面衬托着她们日后的美好人性 和母性的行为表现,从而都为最后她们舍生取义保护纯真少女的行为做了一个铺垫。 28

第3章

俗世中的抗争与悲悯——生命美学

3.2.3 时代符号——多元身体意象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严歌苓对人物的塑造往往通过对人物的眼睛精描细绘展示人物 的形象和个性、心理活动。如在《寄居者》中在纳粹迫害中逃亡到上海的犹太人彼得•• 寇恩曾经是优秀的医学院的学生,在优越的环境中成长,在父母的襁褓下过着幸福的生 活,彼得的眼神描绘“彼得的眼神只能偶尔从以《圣经》为主题的古典画中看到。被委 屈了的、被误解了的、被虐待了的这么一个灵魂,他还是为你的粗野愚昧暴躁而难为情, 因为他知道你对你的粗鄙也没有办法,一切天性使然,这正是他为你窘迫的地方。”①一 位纯正善良的青年形象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但正是这样一位美好灵魂的青年在迫害中为 了全家生活,成为一个投机倒把,囤积粮食哄抬米价的奸商。彼得的无邪纯真的眼神的 消失,正是纳粹种族迫害的罪证,突显严歌苓对于种族迫害带来的人性扭曲的拷问。在 《第九个寡妇》中多次写到了王葡萄的眼睛,如:当对付兵油子买东西赖账时,葡萄直 逼逼地看着他,“兵油子一下分了神,是葡萄的目光让他分神的,这是一双又大又黑又 溜圆的眼睛。假如黄一些就是山猫的了。”当国民党军队驻扎乡村的时候,在史屯“他 们发现这女子有一点不对劲,那两只眼睛不太对劲——缺了点什么,她是个疯子不是? 眼睛不会避人,没有胆怯,不知轻重。”当就别的二哥孙大勇回到家乡“月亮把她照得 有成了十四岁、十六岁,两眼还是那么不晓事,只有七岁。”文革时期作家朴同志安置 在葡萄家中“他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眼睛,浑顽未开,不谙世事,是胆大妄为的一双眼。 眼睛又厉害又温柔,却是不知有恨的,这双眼最多六岁,对人间事似懂非懂,但对事事 都有好和恶。”通过眼睛的描摹葡萄自然率真的个性跃然纸上。 眼睛也成为严歌苓小说的一种叙述视角,如在《穗子物语》中,通过穗子的眼睛, 以儿童的视角来书写那个时代历史和政治的变迁。叙述者和书中主人公穗子的关系,很 像成年的“我”和童年、少年的“我”在梦中的关系。“看着故事中的穗子执迷不悟地 去恋爱,现实里的我明知她的下场不妙,但爱莫能助。看着童年的穗子抛弃老外公,和 ‘拖鞋大队’的女孩们一块儿背叛耿荻,伤害小顾,面对人心向恶的社会和时代,她和 她年幼的伙伴们以恶报恶,以恶报善,成年的我只能旁观。 ”②不谙世事的穗子的眼光重 新审视那段历史,是孩童眼光中有别于成人视域中的内容。这就更接近于历史的真正面 目,因为它近乎于不加太多主观社会意识形态干扰的事实在孩童脑海中的再现。儿童的 ① ②

严歌苓:《寄居者》,新星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20 页。 严歌苓:《穗子物语••序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 页。 29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叙述视角在严歌苓的其他小说中也时常运用,如《人寰》以一个成长中的女孩的眼光, 透视了父亲同贺叔叔的奇特的朋友关系:贺叔叔在一场政治运动中保护了父亲;父亲花 费了半生精力为贺叔叔写书,“文革”中父亲因打了贺叔叔一个耳光,而感到终生愧疚, 把继续为贺叔叔写书作为救赎灵魂的惟一方式;这看似两袖清风的友谊,实则是含而不 露的控制与利用。通过这一关系的曲曲折折和我与贺叔叔朦胧又暖昧的恋情。作品从孩 童独特的视角,描述了非正常年代的人们的非正常关系,揭示了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和 社会关系对人的命运的深刻捉弄。在《一个女人的史诗》中通过欧阳雪的眼光来审视其 父母田苏菲和欧阳萸的爱情,她认为母亲爱爸爸的方式太笨了,这种“笨”其实是很认 同妈妈对爱情的执着和大胆的追求。欧阳雪的想法正是作者间接想要表达给读者的对田 苏菲爱情精神的评价和褒扬。孩童的眼光总是真实纯粹的,就像是一尘不染的镜子一样, 能够更加折射出生活或事物更加真实的境况。孩童的眼光总是因为纯真而显得异于成 人,从而形成文本叙述的一种张力,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和第一人称的限知视角相结合 使作品具备了更丰富的多维解读的空间。作者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嵌入到作品中人 物的心理和意识中去,不动声色地传达着所要表达的主题和褒贬。 严歌苓曾作为李准夫妇的儿媳生活在豫西大地,在此期间汲取的民间文化营养成为 她创作的源泉之一。散文《〈老家旧事〉与我》写到董冰在《老家旧事》里回忆“她形 容儿时从大门下的缝隙看到军队驻扎过往说:‘外头腿都满了’”①作为一个小说家的严 歌苓看来这些陈年往事的记忆的“细节之核”用在人物身上“是如此开销细节,是不可 ② “腿”成为严歌 思议的慷慨” 。这种文学的表现手法深深的影响了严歌苓的小说创作。

苓小说中多次书写的身体意象。《第九个寡妇》中王葡萄常出现的姿态就是跪在门后从 门缝里看外面的世界,看到的多是人们的腿。“她从小就懂得看人的腿。腿和脚比人的 脸诚实,撒不了谎,脸上撒着谎,脚和腿就会和脸闹不和。 ”③腿的变化反映着史屯历史 政治风云的变更。“她看见一个最长的队阵全是穿草鞋的脚,打的绑腿也又脏又旧。但 那些腿都有劲得很,还要一边‘跨跨跨’地走,一边吼唱着什么。”葡萄“从门缝看出 去,都是同样的人腿,不过是绑腿布不一样罢了。有时是灰色,有时是黄色,有时不灰

① ② ③

严歌苓:《波西米亚楼》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246 页。 严歌苓:《波西米亚楼》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244 页 严歌苓:《第九个寡妇》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209 页。 30

第3章

俗世中的抗争与悲悯——生命美学

不黄,和这里的泥土一个色。”① 通过这一意象,主人公从一种贴近大地的民间平民化 视角来感受社会时代的变迁,这是一种将宏大历史事件微观化叙事的处理。这样的处理 更接近生命个体的体验和生活的真实。 “腿”上体现的历史文化内涵指代了分别不同 的时代,“腿”这一身体意象被完全符号化了。这样的处理体现了文学的含蓄之美,可 谓独特。观察“腿”的视角其实是第一人称限制性视角,在严歌苓的作品中往往正是因 为视角的独特,才使得某些特殊的身体意象成为了主观印象与客观指代相统一的符号。 在严歌苓的小说中,多元的身体意象,有时通过小说中人物的不同视角加以呈现, 有时则成为作者直接描写的对象,无论呈现的方式有何不同,都体现出严歌苓有意识地 注意挖掘身体意象的符号化象征和意蕴的创作倾向。



严歌苓:《第九个寡妇》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211 页。 31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结 语 严歌苓正是这样在生存与人性的张力场中进行着她的生命意识的探求:将个体生命 置于生存困境之中,无论是“文革”、移民生活还是民族战争,让其循着自身的生命逻 辑尽情地表演,从而展露其人性的诸多潜藏和生命本真。正如她自己所认识到的:“谁 都弄不清自己人格中有多少未知的素质——秘密的素质,不到特定的环境中它不会苏 醒,一跃而现于人的行为表层。正因为人在非常环境中会有层出不穷的意外行为,而所 有的意外行为都折射出人格最深处不可看通的秘密,我们才需要小说。……于是,我又 总是在寻找这个‘特定环境’以给我的人物充分的表演空间。”①在严歌苓笔下这种人性 的表演随着情境的变化又是摇曳多姿的:既有其变异的一面,又有其安稳恒常的一面。 变是万事万物的常态,但人性无论有怎样的催生与变异,在道德裁判悬置的叙事伦理中、 在小说的生命世界中都是可以同情地理解的。而人性恒常的一面则是汹涌的社会巨变中 生命世界的中流砥柱——它虽沉潜于喧哗之中,却以自身亘古顽强、坚韧召唤着人们对 生命本真的回归,昭示着现实人性救赎的力量之源。这就是严歌苓以叙事所书写的别一 种人性伦理和生命世界。生命的境遇往往是严歌苓小说展开的场域,也是其人物面临的 一个严峻而迫切的情景,生命的存在成为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而当生存遭遇威胁时,人 性的本真和诸多潜藏便会被激发,一一显现。生命是严歌苓小说创作一贯的主题和契入 点。严歌苓小说的叙事中用生动可感的人物形象来追问生命意识与意识形态各个因素— —国家、地区、阶级、种族、性别——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生命的主体存在与历史、 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生/死、灵/肉、爱/欲等生命本体问题与现代生命感觉方式及伦 理价值诉求之间的关系等文学的命题。”② 生命意识成为她自我主体意识成长的重要内 容,见证严歌苓在文学创作历程中自我认识、自我超越的生命历程和思想轨迹。

① ②

严歌苓: 《主流与边缘》 ,庄园: 《女作严歌苓研究》 ,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11 页。 郭力:《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生命意识》,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32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文学作品 (一)严歌苓长篇小说 [1]《绿血》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986 年版。 [2]《一个女兵的悄悄话》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987 年版。 [3]《雌性的草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989 年版。 [4]《草鞋权贵》,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8 年版。 [5]《扶桑》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8 年版。 [6]《人寰》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 年版。 [7]《花儿与少年》,昆仑出版社 2004 年版。 [8]《穗子物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9]《第九个寡妇》,作家出版社 2006 年版。 [10]《一个女人的史诗》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6 年版。 [11]《马在吼》,昆仑出版社 2007 年版。 [12]《无出路咖啡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 [13]《小姨多鹤》,作家出版社 2008 年版。 [14]《寄居者》,新星出版社 2009 年版。 (二)严歌苓中、短篇小说 [1]《失眠人的艳遇》,中国中川文艺出版社 1997 年版 [2]《洞房·少女小渔》,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8 年版 [3]《人寰·草鞋权贵》,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8 年版。 [4]《白蛇橙血》,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8 年版。 [5]《也是亚当,也是夏娃》,中国华文出版社 2000 年版。 [6]《美国故事》,昆仑出版社 2005 年版。 [7]《严歌苓自选集》,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6 年版。 [8]《吴川是个黄女孩》,成都时代出版社 2000 年版。 [9]《金陵十三钗》,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7 年版。 [10]《白蛇》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7 年版。 (三)严歌苓文集 [1]《严歌苓文集》(l 一 7),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3 年版。 [2]《严歌苓作品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年-2009 年版。 33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四)人物传记 [1]《陈冲传》 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 1998 年版。 (五)严歌格苓散文 [1]《波西米亚楼》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1 年版。 二、文学史资料 [1]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 1.2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年版。 [2]陈思和: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3]洪子诚: 《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 [4]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 [5]张钟、洪子诚等编著:《中国当代文学史概观》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 [6]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 [7]董健、丁帆、王彬彬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三、文学专题研究论著 [1]庄园编: 《女作家严歌苓研究》, ,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6 版。 [2]〔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8 年版。 [3]肖薇:《异质文化语境下的女性书写——海外华人女性写作比较研究》,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2005 年版。 [4]公仲主编:《世界华文文学概要》,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5]张京媛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6]余虹:《革命•审美•解构――20 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7]马振方: 《中国小说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8]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著:《文学理论》 ,江苏教育出版 2005 年版。 [9]王安忆:《心灵世界》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10]戴锦华: 《隐形书写——90 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 [11]戴锦华: 《浮出历史地表》,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12]荒林、王光明:《两性对话——20 世纪中国女性与文学》,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1 年版。 [13]程爱民主编:《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14]陈顺馨: 《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15]刘晓枫: 《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 [16]刘晓枫: 《刺猬的温顺》,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 年版。 [17](英)伍尔夫:《论小说和小说家》,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 年版。 [18](英)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王环译,沈阳出版社 1999 年版。 34

参考文献 [19]王安忆: 《故事和讲故事》,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1 年版。 [20](瑞士)荣格:《寻找灵魂的现代人》,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 [21]陈思和: 《谈虎谈兔》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22](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 年版。 [23]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24]乐黛云、张辉著:《文化传递与文学想像》,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25]徐岱:《边缘叙事——20 世纪中国女性小说个案批评》,学林出版社 2002 年版。 [26]杨义:《中国叙事学》 ,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27]陈平原: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 [28]吴培显: 《当代小说叙事话语范式初探》,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29]王德威: 《想像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 年版。 [30](美),W·C·布斯: 《小说修辞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 [31]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作家出版社 1992 年版。 [32]李泽厚: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 1987 年版。 [33]张京媛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34]〔美〕爱德华·O·威尔逊著:《论人性》,方展化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 [35]马斯洛: 《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华夏出版社 1987 年版。 [36](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 年版。 [37]郭继德: 《尤金·奥尼尔戏剧研究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年版。 [38](美)奥尼尔:《奥尼尔集》,三联出版社 1995 年版。 [39]张爱玲: 《张爱玲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2 年版。 [40]戴锦华: 《犹在镜中》 ,知识出版社 1999 年版。 [41]庞守英: 《新时期文学的精神走向》,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42]罗成琰: 《现代中国的浪漫文学思潮》,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 年版。 [43]李杨:《50—70 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 [44]马振方: 《小说艺术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 [45]朱光潜:《谈美书简》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 年版。 [46]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版。 四、期刊论文 [1]陈瑞林:《论北美华文文学》,《华文文学》2003 年第 1 期 [2]邓婷:《严歌苓:游走是一种幸运》,《华人圈》 [3]丁杨:《严歌苓:我就是这么特殊的一个人》 ,《花生文摘》2006 年 9 月 [4]胡亚非: 《中国文学:本土与海外——作家严歌苓访谈录》, 《枫华园》总第 119 期.1997.2.10 版 35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5]黄秀玲: 《华美作家小说中的婚姻主题》,《广东社会科学》1987 年第 1 期 [6]江少川: 《走近大洋彼岸的缪斯——严歌苓访谈录》,《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 年 3 月 [7]聂华苓: 《在第三届世界华文女作家会议上的发言》,《南洋商报》1993 年 11 月 14 日 [8]饶芃子,费勇:《海外华文文学与文化认同》, 《国外文学》1997 年第 1 期 [9]舒欣:《严歌苓——从舞蹈演员到旅美作家》 ,《南方日报》2002 年 11 月 29 日 [10]万沐: 《开花结果在彼岸——〈北美时报记者〉对加拿大华裔女作家张翎的采访》, 《世界华文文 学论坛》2005 年第 2 期 [11]王蕤:《严歌苓——王蕤:两代女作家的美国对话》,《中国青年报》2001 年 7 月 21 日 [12]王晓路: 《种族/族性》,《外国文学》2002 年第 11 期 [13]严歌苓: 《苦闷的反思》,《台港文学选刊》1995 年第 1 期 [14]严歌苓: 《呆下来,活下去》,《北京文学》2002 年 [15]严歌苓: 《苦闷的反思》,《台港文学选刊》1995 年第 1 期 [16]俞小石.严歌苓:《摒弃“猎奇”的写作》,《文学报》2002 年 8 月 15 日 [17]张利华: 《国内学术界关于普世价值观的论战》,《理论前沿》2009 年第 3 期 [18]张翎:《羊》,《收获》2003 年第 4 期 [19]张琼:《此身·彼岸——严歌苓复旦讲座侧记》,《华文文学》2004 年 6 月(总第 65 期) [20]周成建: 《历史情态下的人性之谜》,《小说评论》1997 年第 2 期 [21]周晓红: 《与严歌苓用灵魂对话》,《Women of China》2004 年 1 月 [22]庄园:《严歌苓访谈》 ,《华文文学》2006 年 1 月总第 72 期

36

附 录

附 录1 严歌苓年表

——生平大事及主要长篇作品

1959 年 11 月 16 日出生在上海。 1970 年考入成都军区文工团,担任歌唱和舞蹈演员。 1979 年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参加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 1980 年发表电影剧本《心弦》,并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片,导演凌之浩、徐纪宏。 1981 年在《收获》上发表作品《七个战士和一个零》。 1983 年进入铁道兵政治部创作组。 1986 年与李克威结婚。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发表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绿血》 。 1987 年《一个女兵的悄悄话》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 1988 年完成长篇小说《雌性的草地》 。 电影文学剧本《避难》,由韩三平、周力导演峨眉电影制片厂发行上映。 1989 年严歌苓的丈夫李克威出国到澳大利亚。 留学美国,求学期间与李克威离婚。 《雌性的草地》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 1990 年来到位于美国纽约的哥伦比亚艺术学院,在文学写作系攻读文学硕士。 1992 年与美国外交官劳伦斯结婚。 1994 年《陈冲传》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 1995 年与台湾导演李安、张艾嘉合作,将自己的小说改编成同名电影《少女小渔》 , 并获亚太影展最佳编剧奖等五项大奖。 1996 年《人寰》获“中国时报(台湾)百万小说奖”。 1997 年与女导演兼好友陈冲合作将其小说《天浴》改编并拍摄成同名电影,获第三十五届台湾 电影金马奖包括最佳编剧奖、最佳导演奖、最佳配乐奖等七项大奖。 1998 年《草鞋权贵》《扶桑》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 《人寰》由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 年 10 月出版。 1999 年中短篇小说集《白蛇》出版。 2001 年英译版长篇小说《扶桑》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前十名。 《波西米亚楼》由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 2003 年《严歌苓文集》(l 一 7)由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 2004 年随丈夫复职派驻非洲尼日利亚,度过两年时光。 37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花儿与少年》由昆仑出版社出版。 2005 年《穗子物语》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6 年出版第一部英文小说“The Banquet Bug”。 携新作《第九个寡妇》及《一个女人的史诗》回到中国。 2008 年《小姨多鹤》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2009 年《寄居者》由新星出版社出版。 2009 年《赴宴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0 年《铁梨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萧马原著,严歌苓改编) 。 2011 年《霜降》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以上年表包括严歌苓生平大事及在大陆首次出版的长篇小说)

38

附 录

附 录2 严歌苓出版书目年表 一、严歌苓作品大陆出版年表 (一)长篇小说出版年表 1、《绿血》 1986 年 1 月发表于《昆仑》杂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986 年 4 月出版 2、《一个女兵的悄悄话》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987 年 8 月出版,同时在《西南文艺》发表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8 年 10 月出版 3、《雌性的草地》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989 年 6 月出版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8 年 10 月出版

4、《草鞋权贵》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8 年 10 月出版 5、《扶桑》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8 年 10 月出版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2 年 6 月出版

6、《人寰》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 年 10 月出版 7、《花儿与少年》 昆仑出版社 2004 年出版 8、《穗子物语》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4 月出版 9、《第九个寡妇》 作家出版社 2006 年 3 月出版 10、《一个女人的史诗》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6 年 5 月出版 11、《马在吼》 昆仑出版社 2007 年 1 月出版 12、《无出路咖啡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年出版 13、《小姨多鹤》 39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作家出版社 2008 年 4 月出版 14、《寄居者》 新星出版社 2009 年 2 月出版 15、《赴宴者》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年 4 月出版 (二)中、短篇小说出版年表 1、《失眠人的艳遇》 中国中川文艺出版社 1997 年 8 月出版 2、《洞房·少女小渔》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8 年 10 月出版 3、《人寰·草鞋权贵》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8 年 10 月出版 4、《白蛇橙血》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8 年 10 月出版 5、《也是亚当,也是夏娃》 中国华文出版社 2000 年 1 月出版 6、《美国故事》 昆仑出版社 2005 年 1 月出版 7、《严歌苓自选集》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6 年 1 月出版 8、《吴川是个黄女孩》 成都时代出版社 2000 年 6 月出版 9、《金陵十三钗》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7 年 1 月出版 10、《白蛇》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7 年 1 月出版 (三)文集 《严歌苓文集》(l 一 7),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 年 1 月出版 《严歌苓作品》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年出版 (四)人物传记 《陈冲传》 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 年 11 月出版 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1998 年 12 月出版 40

附 录 (五)散文 《波西米亚楼》 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 年 2 月出版 二、台湾香港出版年表: 1、《草鞋权贵》 台湾三民书局 1992 年出版 2、《少女小渔》 台湾尔雅出版公司 1993 年 7 月首版,1994 年 3 月再版 3、《红罗裙》 台湾九歌出版公司 1993 年出版 4、《雌性的草地》 台湾尔雅出版公司 1993 年出版 5、《陈冲——荷里活的中国女人》 6、《海那边》 台湾九歌出版有限公司 1995 年出版 7、《草鞋权贵》 台湾三民书局出版公司 1995 年出版 8、《中副 83 年小说精选》 台北中央日报出版部 1995 年出版 9、《扶桑》 台湾联经出版公司 1996 年出版 10、《倒淌河》 台湾三民书局出版公司 1996 年出版 11、《天浴》 台湾九歌出版有限公司 1998 年出版 12、《人寰》 台湾时报出版有限公司 1998 年出版 13、《风筝歌》 台湾时报出版有限公司 1999 年出版 14、《谁家有女初长成》 台湾三民书局出版公司 2000 年出版 15、《无出路咖啡馆》 台湾九歌出版有限公司 2001 年出版 41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16、《穗子物语》 台湾三民书局出版公司 2005 年出版 17、《第九个寡妇》 台湾九歌出版有限公司 2006 年出版 18、《密语者》 台海出版社 2006 年出版 19、《太平洋探戈》 台湾三民书局出版公司 2006 年出版 20、《一个女人的史诗》 台湾九歌出版有限公司 2007 年出版 21、《赴宴者》 台湾三民书局出版公司 2008 年出版

42

附 录

附 录3 大陆主要报刊杂志中严歌苓作品目录 (1980 年-2010 年) 1、1980 年《残缺的月亮》 ,《戏剧与电影》第 3 期 2、1981 年《七个战士和一个零》,《收获》第 3 期(与李克威合著) 3、1981 年《无词的歌》, 《电影作品》第 1 期 4、1982 年《腊姐》,《青春》第 7 期 5、1983 年《血缘》,《青春》第 9 期 6、1983 年《父与女》,《电影新时代》第 4 期(与李克威合著) 7、1984 年《 “歌神”和她的十二个月》 ,《青年文学》第 3 期 8、1984 年《芝麻官与芝麻事》,《青春》第 2 期 9、1988 年《大歌星》,《广州文艺》第 6 期 10、1988 年《你跟我来,我给你水喝》,《花城》第 1 期 11、1992 年《方月饼》, 《上海文学》第 10 期 12、1993 年《失眠人的艳遇》,《上海文学》第 4 期 13、1993 年《女房东》, 《上海文学》第 9 期 14、1993 年《大陆妹》, 《中国作家》第 2 期 15、1994 年《抢劫犯查理和我》,《小说界》第 3 期 16、1995 年《茉莉的最后一日》,《小说界》第 4 期 17、1995 年《我的美国同学与老师》 ,《北京文学》第 8 期 18、1996 年《约会》,《小说界》第 2 期 19、1997 年《拉斯维加斯的谜语》, 《上海文学》第 2 期 20、1998 年《丹尼斯医生》,《法律与生活》第 1 期 21、1998 年《蛋铺里的安娜》,《法律与生活》第 2 期 22、1998 年《美式春节》 ,《法律与生活》第 3 期 23、1998 年《汉尼格老师》,《法律与生活》第 5 期 24、1998 年《波西米亚楼》,《法律与生活》第 7 期 25、1998 年《芝加哥的警与匪》,《法律与生活》第 10 期 26、1998 年《人寰》,《小说界》第 1 期 27、1998 年《我为什么写》 , 《小说界》第 1 期 28、1998 年《无出路咖啡馆》(之二),《上海文学》第 7 期 43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29、1998 年《波西米亚楼》,《作家》第 10 期 30、1999 年《风筝歌》, 《小说界》第 1 期 31、1999 年《青柠檬色的鸟》,北京文学第 l 期 32、1999 年《阿曼达》, 《中国作家》第 1 期 33、1999 年《冤家》,《上海文学》第 2 期 34、1999 年《陈冲的初恋》,《重庆与世界》第 5 期 35、2000 年《也是亚当,也是夏娃》 ,《北京文学》第 11 期 36、2000 年《谁家有女初养成》,《当代》第 4 期 37、2001 年《谁家有女初长成》,《北京文学》第 5 期 38、2002 年《老人鱼》, 《北京文学》第 11 期 39、2002 年《呆下来,活下去》,《北京文学》第 11 期 ,《时代文学》第 5 期 40、2002 年《我的“激情休克”》 41、2003 年《拖鞋大队》 ,《上海文学》第 9 期 42、2003 年《奇才》,《上海文学》第 9 期 43、2004 年《故事外的故事》,《青年文学》第 9 期 44、2004 年《白麻雀》, 《上海文学》第 1 期 45、2004 年《司务长摩根》,《上海文学》第 2 期 46、2004 年《小顾艳传》 ,《上海文学》第 7 期 47、2005 年《十年一觉美国梦》,《华文文学》第 3 期 48、2005 年《走笔阿布贾》,《小说界》第 3 期 49、2005 年《吴川是个黄女孩》,《上海文学》第 6 期 50、2005 年《十年一觉美国梦》,《上海文学》第 6 期 51、2005 年《“少年的我”的印象派版本》,《文学报》6 月 30 日 52、2006 年庄园:《严歌苓访谈》,《华文文学》第 1 期 53、2006 年《金陵十三钗》,《名作欣赏》第 13 期 54、2006 年《王葡萄:女人是第二性吗?一一严歌苓与复旦大学学生的对话》 , 《上海文学》第5 期 55、2006 年《集装箱村落》,《上海文学》第 7 期 56、2006 年《苏安·梅》 ,《上海文学》第 7 期 57、2006 年《热带的雨》 ,《上海文学》第 7 期 58、2006 年《亲历美国纳税人的悲哀》,《中国税务》第 7 期 59、2006 年《我们的富饶是故事》, 《长篇小说选刊》第 6 期 60、2006 年《第九个寡妇》,《长篇小说选刊》第 6 期 61、2006 年《第九位寡妇》,《当代》第 2 期 44

附 录 62、2006 年《小说与当代生活——上海大学文学周圆桌会议纪要》 , 《当代作家评论》第3 期 63、2006 年《“小说与当代生活”五人谈》,《上海文学》第 8 期 64、2007 年《蛋铺里的安娜》,《聪明泉》(EQ 版)第 5 期 65、2007 年《蛋铺里的安娜》,《意林》第 16 期 66、2007 年《蛋铺里的安娜》,《阅读与鉴赏》第 2 期 67、2007 年《密语者》, 《北京文学》第 3 期 68、2007 年《耗子》,《岁月》第 3 期 69、2007 年《寄居者》, 《小说月报》第 3 期 70、2007 年《严歌苓:情牵美国外交官,FBI 让我几近崩溃》, 《鹃花》第 7 期 71、2007 年《我总是依靠陌生人的善意》,《视野》第 13 期 72、2008 年《我总是依靠陌生人的善意》,《金色年华》第 10 期 73、2008 年《我总是依靠陌生人的善意》,《北方人(悦读) 》第 1 期 74、2008 年《佐玛岩》, 《意林》第 5 期 75、2008 年《失落的版图》,《阅读与鉴赏》第 10 期 76、2008 年《失落的版图》,《半月选读》第 22 期 77、2008 年《失落的版图》,《优秀作文选评》第 9 期 78、2008 年《失落的版图》,《意林》第 15 期 79、2008 年《失落的版图》,《新世纪文学选刊》第 08 期 80、2008 年《失落的版图》,《阅读与鉴赏》第 10 期 81、2008 年《失落的版图》,《视野》第 15 期 82、2008 年《小姨多鹤(一)》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第 4 期 83、2008 年《小姨多鹤(二)》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第 5 期 84、2008 年《黑宝哥》, 《视野》第 17 期 85、2008 年《FBI 监视下的婚姻》,《爱情婚姻家庭(冷暖人生)》第 1 期 86、2008 年《赤贫魅力测试》,《文苑》第 6 期 87、2008 年《赤贫魅力测试》,《青年博览》第 6 期 88、2008 年《行路难》, 《跨世纪(时文博览)》第 24 期(摘自《香港文学》8 月) 89、2008 年《大歌星》, 《晚报文萃》第 12 期 90、2008 年《被监视的婚姻》,《视野》第 11 期 91、2008 年《小姨多鹤》 ,《人民文学》第 3 期 92、2008 年《行路难》, 《散文(海外版)》第 6 期 93、2008 年《母亲与小鱼》,《现代交际》第 2 期 94、2008 年《母亲与小鱼》,《新世纪文学选刊(上半月)》第 2 期 45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95、2008 年《寄居者》, 《小说月报(原创版)》第 4 期 96、2009 年《赤贫魅力测试》,《散文选刊》第 1 期 97、2009 年《小姨多鹤》 ,《今日民航》第 3 期

46

附 录

附 录4 严歌苓所获文学、电影奖项目录 l、1987 年《绿血》获“全国优秀军事长篇小说奖” 2、1988 年《一个女兵的悄悄话》获“解放军报最佳军版图书奖” 3、1991 年《除夕甲鱼》获台湾“洪醒夫文学奖” 4、1991 年《少女小渔》获“中央日报文学奖”短篇小说一等奖 由导演张艾嘉改编成电影的《少女小渔》获 1995 年第四十届“亚太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等 5 项大奖 5、1992 年《学校中的故事》获“亚洲周刊小说奖”第二名 6、1993 年《女房东》获“中央日报文学奖”短篇小说一等奖 7、1994 年《红罗裙》获“中国时报文学奖”短篇小说评审奖 8、1994 年《海那边》获“联合文学奖”短篇小说一等奖 9、1995 年《扶桑》获“联合报文学奖”长篇小说奖 10、1996 年《天浴》获台湾“全国学生文学奖”短篇小说一等奖 英译版本 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最佳实验小说奖” 由严歌苓编剧、陈冲执导的影片《天浴》,获 1998 年台湾电影金马奖包括最佳编剧奖、最佳导 演奖、最佳配乐奖等共七项大奖 ,1999 年获美国影评人协会“言论自由奖” 11、1998 年《人寰》 获第二届“中国时报百万小说奖” 获 2000 年“上海文学奖” 12、2000 年《谁家有女初长成》获《北京文学》下半年“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排行榜”中篇小说 第一名“中国小说排行榜”中篇小说第四名 13、2001 年《白蛇》获第七届《十月》(中篇小说)文学奖 14、2006 年《第九个寡妇》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度小说家提名

47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附录 5 中国期刊数据库中“严歌苓研究”的学位论文目录 博士学位论文: 1、周颖菁.近三十年中国大陆背景女作家的跨文化写作[D]:[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10. 2、周聚群.“红色”中国的“杂色”呈现——论海外华文/华人小说中的“文革”书写[D]:[博 士学位论文]. 苏州大学.2009. 3、吕红.追索与建构:论海外华人文学的身份认同[D]:[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9. 4、邢楠.严歌苓小说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9. 5、李燕.跨文化视野下的严歌苓小说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8. 6、倪立秋.新移民小说研究—以严歌苓、高行健、虹影为例[D]:[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8. 7、宋晓英.精神追寻与生存突围——论欧美华人女作家纪实作品中的女性自我书写[D]:[博士学 位论文].山东师范大.2006. 8、陈晓晖.当代美国华人文学中的“她”写作:对汤亭亭、谭恩美、严歌苓等华人女作家的多 面分析[D]:[博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3. 硕士学位论文: 1、韩蕾.对人性本真的执着追寻——论严歌苓的小说创作[D]:[硕士学位论文]. 河北师范大 学.2010. 2、王隆博.探究严歌苓创作的人性世界[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0. 3、王楠.游走在 历史之外的温情[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0. 3、汪静.严歌苓小说的女性自我意识解读[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交通大学.2010. 4、许歆.论严歌苓小说中的性别权力[D]:[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0. 5、李佳.论严歌苓小说的文化身份建构意识[D]:[硕士学位论文]. 湖南师范大学.2010. 6、李霜月.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论严歌苓作品中的爱情观[D]:[硕士学位论文]. 安徽大学.2010. 7、王衍.论严歌苓小说的女性意识[D]:[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大学.2010. 8、厉双庆.试论严歌苓小说的视听化特征[D]:[硕士学位论文]. 暨南大学.2010. 9、李进.时空交错下的别样言说——严歌苓小说的叙事艺术[D]:[硕士学位论文]. 辽宁师范大 学.2010. 10、王文璨.严歌苓笔下的边缘人生[D]:[硕士学位论文]. 辽宁师范大学.2010. 11、李娟.从女性生命形态看严歌苓小说的叙事伦理[D]:[硕士学位论文]. 河南大学.2010. 12、王亚男.论严歌苓小说中的日常生活叙事[D]:[硕士学位论文]. 安徽师范大学.2010. 48

附 录 13、冉春芳.严歌苓小说女性意象群中的三角系列及其“身份书写”[D]:[硕士学位论文].广西民 族大学.2010. 14、汪静.严歌苓小说的女性自我意识解读[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交通大学.2010. 15、蔡玮.论严歌苓创作的悲剧内涵[D]:[硕士学位论文].宁波大学.2009. 16、李侠云.流散语境中的回望[D]:[硕士学位论文].江南大学.2009. 17、赵燕妮.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跨文化语境下的严歌苓研究[D]:[硕士学位 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9. 18、王淑双.文化与人性的双重交响——严歌苓作品中“中西婚恋”题材[D]:[硕士学位论文]. 首都师范大学.2009. 19、刘晓伟.从“雌性”、 “地母性”到“圣母性”——严歌苓笔下的系列女性形象再解读[D]:[硕 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9. 20、袁虹.流浪者心中的呐喊——严歌苓小说心理分析及其成因初探[D]:[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外国语大学.2009. 21、李雨庭.疼痛悲欢的人性展示[D]:[硕士学位论文]. 陕西师范大学.2009. 22、徐涛.严歌苓作品人文精神探析[D]:[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师范大学.2009. 23、刘艳凤.严歌苓汉语小说论[D]:[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师范大学.2009. 24、吕涛.戴着面具的夏娃[D]:[硕士学位论文]. 吉林大学.2009. 25、王冠含.严歌苓小说的影像叙事[D]:[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9. 26、吴丹.从《小姨多鹤》看中日文化的差异[D]:[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8. 27、胡春晖.边缘化“失根”的焦虑与边缘处“植根”的洞观——於梨华、严歌苓小说比较论[D]: [硕士学位论文]. 湖南师范大学.2008. 28、张宁.论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世界[D]:[硕士学位论文].华侨大学.2008. 29、吕洁.女性写作的另一种美[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8. 30、邹慧玲.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08. 31、刘燕.论严歌苓小说创作中的悲剧书写[D]:[硕士学位论文].扬州大学.2008. 32、楚娜.论严歌苓长篇小说[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8. 33、张敏.女人的哲学和历史观——试析严歌苓小说女性人物形象蕴含的人性主题[D]:[硕士学 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8. 34、李溦.文化研究视野中的严歌苓小说主题论[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8. 35、廖琳.找寻一种方式让别人懂你[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08. 36、宋扬.论严歌苓小说的伦理世界[D]:[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08. 37、牛永勤.严歌苓小说女性形象精神内涵及女性观[D]:[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7. 38、李雪萍.生存与人性——严歌苓小说叙事伦理的建构[D]:[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7. 49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39、张云丽.严歌苓小说的伦理叙事[D]:[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大学.2007. 40、焦敬敏.论严歌苓小说的身体意象及文化内涵[D]:[硕士学位论文].贵州师范大学.2007. 41、曲瑾.新移民女作家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7. 42、于巍.尘埃中开出的美丽花朵[D]:[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7. 43、王峰.对边缘人生的真诚书写[D]:[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7. 44、赵爱华.论严歌苓多元、开放、平等的文化身份观的展示[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 学.2007. 45、李文杰.论严歌苓的女性写作[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7. 46、王君.论严歌苓小说的女性生命创伤主题[D]:[硕士学位论文].扬州大学.2007. 47、龚高叶.严歌苓新移民小说中的女性生存叙事[D]:[硕士学位论文].汕头大学.2006. 48、曾艳.论严歌苓的小说创作[D]:[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师大.2006. 49、马阳.“我”和“他们”—论严歌苓作品中异性形象的建构及其意义[D]:[硕士学位论文]. 暨南大学.2006. 50、宋晓英.精神追寻与生存突围[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6. 51、奚志英.论严歌苓小说对迁移生活的书写[D]:[硕士学位论文].扬州大学.2006. 52、何璐.严歌苓小说主题论[D]:[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6. 53、邢楠.严歌苓短篇小说论[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6. 54、陆阳秋.跨文化语境中女性身份的表达[D]:[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6. 55、罗爱花.悲悯情怀[D]:[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大学.2006. 56、王璟.严歌苓作品中的人性思考[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6. 57、黄河.边缘人生的诗性言说[D]:[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5. 58、孔祥伟.严歌苓、虹影历史叙事之比较[D]:[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5. 59、秦雯.来自异域的声音[D]:[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2005. 60、孙萍.论严歌苓小说中的人性书写[D]:[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大学.2005. 61、曹素霞.“自塑形象”[D]:[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5. 62、田京霭.论严歌苓的“新移民小说”创作[D]:[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05. 63、朱耀龙.论严歌苓汉语写作中的美国形象[D]:[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4. 64、张莉.异质文化语境下的严歌苓书写[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师范大学.2004. 65、张洁.严歌苓小说论[D]:[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4. 66、李芬芳.走在双轨上的错位人生——严歌苓小说双构性叙事语言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 西南师范大学.2001.

50

附 录

附 录6 大陆主要期刊报纸“严歌苓研究”文章目录 1、王惠“白麻雀”:荒野里的美丽歌者———严歌苓《穗子物语》中藏族女歌手斑玛措形象分 析.名作欣赏,2010(09) 2、王苗.身体与革命的激情碰撞:严歌苓小说的“身体叙事”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08) 3、邢楠.读严歌苓的小说《扶桑》.文艺争鸣,2009(04). 4、徐涛.论严歌苓小说的艺术张力.电影文学,2009(07). 5、高原.周米.严歌苓我一生有三个突破.甲壳虫,2009(07). 6、王卉.说不尽的移民故事——简析严歌苓的四篇小说.当代小说(下半月),2009(03). 7、徐涛.论严歌苓作品中人性的冲突和变异.作家,2009(08). 8、Sunnie.海外最有影响力的华人作家——严歌苓.21 世纪,2009(05). 9、高凌伟.世界不让你们成为女人——严歌苓《雌性的草地》的女性主义解读.作家,2009(02). 10、云腾.严歌苓:他们喜欢我写的故事.大众电影,2009(04). 11、蔡青,徐曼.多视角的时代悲剧——浅析严歌苓中篇小说《白蛇》叙事视角.文教资料,2009(01). 12、金理.地窖中的历史与文学的个人——评严歌苓小说《第九位寡妇》.文艺争鸣,2009(02). 13、陈思和.自己的书架:严歌苓的《第九个寡妇》.名作欣赏,2008(05). 14、高雨乔.在文字中出轨:女性欲望的表达——分析严歌苓小说《密语者》中的女性意识.安徽 文学(下半月),2008(01). 15、剑亭.守护梦想的翅膀——读严歌苓小说《集装箱村落》.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03). 16、管怀国.严歌苓《金陵十三钗》人物形象赏析.写作,2008(03). 17、李燕.严歌苓《白蛇》:“文革”书写的独特文本.名作欣赏,2008(10). 18、罗四鸰.严歌苓:双语写作,刺激并快乐着.文学报.2007-11-08. 19、黄亚明.荒芜之地收获的饱满多汁.北京日报,2008-04-14. 20、邢红静.从人性到神性堕落下的升华——论严歌苓小说中女性的生存困境.语文学刊,2008(04). 21、高侠.伦旋涡深处:智性叙述的穿透与抵达——严歌苓名作《人寰》解析.成都大学学报(教育 科学版),2008(03). 22、李燕.异质文化中的身份建构——从叙述者“我”的出场与缺席看严歌苓小说的创作.广西社 会科学,2008(03). 23、李燕.身份建构中的历史叙事——以白先勇、严歌苓两代移民作家的历史叙事为例.汕头大学 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2). 51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24、彭配军.试论严歌苓作品中的后革命叙事.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8(05). 25、龚高叶.新移民女性:“他者”世界里的缄默者——评严歌苓短篇小说《红罗裙》、《约会》.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7). 26、刘献慧.虚实相间的叙述策略——严歌苓小说文本管窥.科技风,2008(04). 27、周云.在传奇中回归素朴在边缘处走向天真——严歌苓小说《第九个寡妇》的“狂欢”意味.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8(02). 28、刘艳.女性视阈中历史与人性的双重书写——以王安忆《长恨歌》与严歌苓《一个女人的史 诗》为例.文艺争鸣,2008(06). 29、杨葵,李雁刚.严歌苓的三级跳.明日风尚(生活态度),2008(08). 30、沈红芳.在苦难中升腾——论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当代文坛,2008(05). 31、曹新伟.女性在民间视角下的诗学观照——严歌苓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解读.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4). 32、刘惠丽.女性与人性的对话——谈严歌苓小说的女性叙事.唐都学刊,2008(04). 33、葛峥.夹缝中的应变与生长——严歌苓小说之新移民形象评析.河南社会科学,2008(05). 34、葛峥.“生命移植”:严歌苓小说中的新移民形象探讨.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8(04). 35、张爱华;善良与偏见——论严歌苓小说中的边缘人物及西方人对中国的想象.开封大学学 报,2008(03). 36、庄伟杰.跨疆越域的边缘叙事——以新移民女性作家严歌苓、张翎为例.世界华文文学论 坛,2008(03). 37、怡然.严歌苓的“真正含义”:心灵的沟通.乡音,2008(10). 38、覃春琼.多重叙事视角下的中国形象书写——解读严歌苓小说《扶桑》.梧州学院学报,2008(05). 39、马兵.两个女人的史诗——评严歌苓的《小姨多鹤》.扬子江评论,2008(05). 40、邢楠.严歌苓:孤独的言说.当代小说(下半月),2008(12). 41、吴闽闽.论严歌苓小说中女性的命运与本真.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42、陈蔚.盛开在灾难中的“善之花”——评严歌苓的长篇小说《小姨多鹤》.语文学刊,2008(02). 43、张艳艳.从雌性出发——严歌苓的历史叙事与人性情怀.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8(05). 44、张艳艳.国族意识与人性情怀的再书写——关于严歌苓《小姨多鹤》.华文文学,2008(05). 45、张健.苦难与女性——解读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1). 46、吴雪丽..邹华芬.行走在历史之外——论严歌苓新作《第九个寡妇》中的性别修辞.妇女研究 论丛,2007(01). 47、郝海洪.女性隐秘情感的揭秘——严歌苓《人寰》精神分析学解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 52

附 录 社会科学版),2007(01). 48、高侠.曲径通幽:一个时代的隐痛——从《白蛇》等作品看严歌苓对“文革”的另类反观.江 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1). 49、留白.看哪,这女人!——读严歌苓《一个女人的史诗》.社会观察,2007(04). 50、尚琳琳.由严歌苓的小说《扶桑》谈第二人称叙述.泰山学院学报,2007(01). 51、苗春.严家有女有大成.北京日报,2002-03-31. 52、高侠.站在中西文化语境的交接地带——论严歌苓小说创作对理性美的自觉追求.当代文 坛,2007(03). 53、胡辙.撕裂与重构——严歌苓《天浴》解析.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2). 54、杭慧.换一种声音叙事——论严歌苓《金陵十三钗》的叙事艺术.前沿,2007(05). 55、龚高叶.雌性的魅惑——浅论严歌苓长篇小说《扶桑》和《第九个寡妇》中女性形象书写的 三个维度.新西部(下半月),2007(05). 56、张艳艳.浑然自在的生命存在——解读严歌苓《第九个寡妇》的生命姿态.华文文学,2007(02). 57、王初薇.性别迷失:另类的情欲悲剧——评严歌苓的中篇小说《白蛇》.华文文学,2007(02). 58、龚高叶.“他者”世界里女性的无言诉说——评严歌苓短篇小说《红罗裙》、 《约会》科技信 息(科学教研),2007(09). 59、付立峰.论严歌苓的“母性”叙事.华文文学,2007(03). 60、高静平.何希凡.人性·雌性·传统——严歌苓小说《第九个寡妇》文化心理解读.现代语文(文 学研究版),2007(06). 61、郭洪雷.时世平.别样的“身体修辞”——对严歌苓《金陵十三钗》的修辞解读.当代文 坛,2007(05). 62、刘艳.非成人视角的叙事策略——萧红“忆家”题材系列与严歌苓《穗子物语》合论.吉林大 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04). 63、张春红.以弱势求生存的神话——以小渔、扶桑、王葡萄为例谈严歌苓笔下的女性形象.语文 知识,2007(03). 64、王卉.历史·女性·救赎——评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7(03). 65、王晓红.严歌苓《第九个寡妇》女性书写策略探析.小说评论,2007(05). 66、黄万华.语言的舞者——严歌苓小说语言论.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 67、邓俊庆.一部女性的传奇史诗——评严歌苓《一个女人的史诗》.山东文学,2007(12). 68、李经纯.初识严歌苓.文学教育(上),2007(12). 69、舒欣.严歌苓:渴望用两种语言写作.中国文化报,2002-07-31. 70、沿华.严歌苓在写作中保持高贵.中国文化报,2003-07-17. 71、黄玉梅.跪着宽容世界——解读严歌苓笔下的边缘女性形象.作家,2007(04). 53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72、王平.一个与众不同的可爱的寡妇——论严歌苓《第九寡妇》王葡萄形象的审美价值.中南民 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6). 73、王冠含.严歌苓小说中的电影元素.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04). 74、曾艳.对岸的写作——论严歌苓的小说创作.乐山师范学院学,2006(01). 75、朱青.陌生化的效果——评严歌苓的《爱犬颗勒》.名作欣赏,2006(06). 76、左飞.隐蔽和寻觅坠落和升腾——谈严歌苓作品“嫁接”价值体系中的东方情结.理论学 习,2006(03). 77、孙晓虹.舞文弄影的艺术景致——严歌苓小说创作与电影艺术关系探微.忻州师范学院学 报,2006(01). 78、庄园.严歌苓.严歌苓访谈.华文文学,2006(01). 79、郦亮.严歌苓:《第九个寡妇》震撼自己.华文文学,2006(02). 80、王小平.历史记忆与文化身份:论严歌苓的“穗子”书写.华文文学,2006(02). 81、金琼.谜样的扶桑与盘根错节的历史——严歌苓《扶桑》的文化意蕴.名作欣赏,2006(12). 82、龚高叶.扶桑:从妓女到地母——浅论严歌苓对妓女形象的另一种书写.科技信息(学术 版),2006(06). 83、严歌苓,罗鑫,金理,景雯.王葡萄:女人是第二性吗?——严歌苓与复旦大学学生的对话.上海文 学,2006(05). 84、罗雪挥.严歌苓:我可以在我的小说里再活一遍.中国新闻周刊,2006(06). 85、康棣棣;血浓于水贵莫于情——严歌苓小说《吴川是个黄女孩》人物形象浅析.科教文汇(上 半月),2006(10). 86、孙晓虹.文华如绮,诗性之语——严歌苓小说修辞艺术管窥.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03). 87、张勇.现代性与人性的交战——读严歌苓的《第九位寡妇》.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03). 88、芦泊.幸运的时候也不能太贪心.华夏时报,2002-05-20. 89、方乐莺.严歌苓对所有传统的东西都开始质疑.中华合作时报,2004-11-02. 90、江少川.走近大洋彼岸的缪斯——严歌苓访谈录.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03). 91、朱青.虚实相间的叙述方式——严歌苓小说文本管窥.名作欣赏,2006(04). 92、张莉.论严歌苓对“弱者”生存的书写.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6(09). 93、欧阳梦.多重边缘与复杂意蕴——以新移民作家严歌苓为例.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6(06). 94、张琴凤.丰盈的叙事——解读严歌苓的小说《扶桑》.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04). 95、刘俊.第一代美国华人文学的多重面向——以白先勇、聂华苓、严歌苓、哈金为例.常州工学 院学报(社科版),2006(06). 96、缪丽芳.雌性·母性——严歌苓小说《扶桑》中的情结分析.华文文学,2006(06). 97、丁杨.严歌苓:我就是这么特殊的一个人.花生文摘,2006(09). 54

附 录 98、季雅群.权力阴影笼罩下的同心圆式看场——谈严歌苓小说《灰舞鞋》在看与被看结构中蕴 含的深层意蕴.时代文学(双月版),2006(02). 99、白烨.难以遮蔽的人性光辉——读严歌苓长篇新作《第九个寡妇》.书摘,2006(04). 100、吴虹飞,李鹏.严歌苓我是很会爱的.南方人物周刊,2006(03). 101、邓婷.严歌苓:游走是一种幸运.华人世界,2006(05). 102、奕佛.严歌苓单纯人有大智慧.北京纪事,2005(02). 103、汤拥华,张纯.文化边缘的言说与抉择——严歌苓小说论.华文文学,2005(02). 104、刘霞.严歌苓长篇小说《扶桑》寻根意识的三个向度.安康师专学报,2005(03). 105、江少川.双重边缘生存悲剧现代叙事——评旅美女作家严歌苓《谁家有女初长成》高等函 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 106、姚晓南.“找寻一种方式让别人懂你”——严歌苓小说《扶桑》的叙事解读.名作欣赏,2005(03). 107、祁建.在海外写作.中华合作时报,2004-12-02. 108、艾元.严歌苓的时代来临了吗.中国经济时报,2002-01-09. 109、王卉.关于早期移民的女性言说——简析严歌苓的小说《风筝歌》与《乖乖贝比(A)》.世界 华文文学论坛,2005(02). 110、余学玉.文化错位与人性迷失——评严歌苓的最新长篇小说《花儿与少年》.世界华文文学 论坛,2005(02). 111、余婷婷.一个漂移女性的追问——严歌苓散文集《波西米亚楼》品评.沧桑,2005(04). 112、宋微.人在边缘——论严歌苓旅外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职大学报,2005(03). 113、朱青.外内对比的性格结构——严歌苓小说人物造型谈.当代文坛,2004(02). 114、杨学民.时间与叙事结构——严歌苓长篇小说叙事结构分析.当代文坛,2004(02). 115、王列耀.女人的“牧” 、“被牧”与“自牧”——严歌苓《雌性的草地》名作欣赏,2004(05). 116、葛亮.从“土生族”到“新移民”——由严歌苓的作品看在美华人的文化认同.华文文 学,2004(02). 117、朱耀龙.爱情:一种纯真的原生美——对严歌苓小说《扶桑》的情感解读.当代文坛,2004(03). 118、姚晓南.严歌苓的叙事意识及其《扶桑》的叙事解读.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 版),2004(04). 119、周晓红.与严歌苓用灵魂对话.omen of China(中文海外版),2004(01). 120、林翠微.百年良妓的凄美绝唱——严歌苓《扶桑》女主人公形象的文化意蕴.华文文 学,2004(03). 121、王泉.文化夹缝里的梦幻人生——严歌苓小说中的意象解读.华文文学,2004(04). 122、王卉.关于早期移民的女性言说——简析严歌苓的小说《风筝歌》与《乖乖贝比(A)》.世界 华文文学论坛,2004(03). 55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123、胡静.关于生存与人性的对话——对严歌苓《无出路咖啡馆》的一种解读.世界华文文学论 坛,2004(03). 124、金岚.唱响人性之歌——严歌苓小说浅析.铜陵学院学报,2004(03). 125、张长青.在异域与本土之间——论严歌苓新移民小说中的身份叙事.华文文学,2004(06). 126、李培.雌性的魅惑——试析严歌苓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独特内涵.华文文学,2004(06). 127、郭佳.找寻一种方式让别人懂你.深圳商报,2001-09-02. 128、苗春.严家有女已长成.文学报,2002-05-09. 129、张琼.此身·彼岸——严歌苓复旦讲座侧记.华文文学,2004(06). 130、刘艳.困境的隐喻——略论张爱玲、严歌苓的创作.文艺争鸣,2004(06). 131、李晓林.严歌苓作品中的悲悯与荒诞.小说评论,2003(01). 132、陈祖英.严歌苓短篇小说中的人性深度.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1). 133、李亚萍.论严歌苓小说中人物的失语症.华文文学,2003(03). 134、赵跃鸣,黄静.让心里的永远属于心里——从《我不是精灵》谈严歌苓的创作.江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4). 135、李仕芬.审丑——严歌苓《审丑》解读.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 136、李仕芬.男性叙述下的女性传奇──读严歌苓《倒淌河》.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3(04). 137、陈思和.最时髦的富有是空空荡荡——严歌苓短篇小说艺术初探.上海文学,2003(09). 138、於悦.严歌苓:Care 比 Love 更伟大.公民导刊,2003(04). 139、舒晋瑜.严歌苓:从舞蹈演员到作家.中国图书评论,2002(10). 140、吴宏凯.海外华人作家书写中国形象的叙事模式——以严歌苓和谭恩美为例.华文文 学,2002(02). 141、南翔.心灵有负的证明——严歌苓小说的美感结构.华文文学,2002(02). 142、滕威.怀想中国的方式——试析严歌苓旅美后小说创作.华文文学,2002(04). 143、李仕芬.拖着长辫的中国男人——试论严歌苓的《橙血》.华文文学,2002(04). 144、海晏.严歌苓:我是一个“谎言家”.Women of China(中文海外版),2002(04). 145、于青.我所认识的严歌苓.时代文学,2002(05). 146、周晓红.生命的味道——凝视严歌苓.时代文学,2002(05). 147、俞小石.严歌苓:屏弃“猎奇”写作.文学报,2002-08-15. 148、刘易.“美女作家”文不对题.文学报,2003-03-27. 149、劳伦斯·沃克.对严歌苓的随感录.时代文学,2002(05). 150、何镇邦.关于严歌苓的闲言碎语.时代文学,2002(05). 151、李槟.移民的况味——严歌苓小说中的美国抒写.当代文坛,2001(06). 152、张纯.文化边缘人的精神家园——严歌苓旅外小说印象.理论与创作,2001(06). 56

附 录 153、王震亚.历史深处的人性闪光──再论严歌苓的移民小说.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1(03). 154、李硕儒.严歌苓·李硕儒对话录.出版广角,2001(08). 155、邓芳.严歌苓:《无出路咖啡馆》.鸭绿江(上半月版),2001(05). 156、陈振华.扑朔迷离的现代性叙事——严歌苓小说叙事艺术初探.当代文坛,2000(03). 157、刘俊.论美国华文文学中的留学生题材小说──以於梨华、查建英、严歌苓为例.南京大学 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0(06). 158、刘艳.异域生活的女性言说──严歌苓创作品格论.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3). 159、连晨草.严歌苓小说的现代性.福州师专学报,2000(05). 160、陈振华.扑朔迷离的现代性叙事——严歌苓小说叙事艺术初探.华文文 学,2000(02). 161、王震亚.人文关怀的真切表现——试论严歌苓的移民小说.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0(03). 162、柳珊.阐释者的魅力──论严歌苓小说创作.当代作家评论,1999(01). 163、麦琪.我爱严歌苓.文学自由谈,1999(04). 164、费勇.幽禁中的守望与浮世里的追寻──凌叔华《绣枕》与严歌苓《红罗裙》.小说评 论,1999(04). 165、朱立立.边缘人生和历史症结──简评严歌苓《海那边》和《人寰》.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1999(02). 166、孙旭辉.严歌苓:我在美国经历了一次大洗牌.文学报,2004-10-28. 167、张志忠.谢了花儿白了少年头.中华读书报,2004-04-28. 168、于青.严歌苓情怀.文学自由谈,1998(01). 169、姚育明.人生之赌──浅析严歌苓和她的《拉斯维加斯的谜语》.东方艺 术,1998(04). 170、陈晓晖.另一种海洋──略论美华女作家严歌苓的三篇小说.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1998(02). 171、黄黎星.异域人生移根况味——读严歌苓的新移民小说.写作,1997(03). 172、舒晋瑜.严歌苓:中国文学游牧民族一员.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04-21. 173、楼乘震.“这是一个非写不可的故事”.深圳商报,2006-04-04. 174、郁秀.严歌苓她令我们震撼.中国图书商报,2006-03-24. 175、梁晓声.这个女人不寻常.文学报,2006-04-13. 176、贺绍俊.民间生存哲学的快乐精灵.中华读书报,2006-04-05.

57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流连在六月的校园,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如一曲悠扬动听的歌谣回荡在青春的岁月 里。几度春秋,河北大学文学院敬爱的老师们带领我们在神圣的文学百花园遨游采撷, 感悟生命,升华人生,领略文学的魅力。我们的收获与成长都浸润老师们辛勤的心血。 我衷心地向尊敬的老师们致以最真挚的谢意。 特别感谢我的导师阎浩岗教授,论文从选题、提纲的构思、章节的论述、到成文定 稿,阎老师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大到文章的标题,小到语句的逻辑、错别字和标点符 号,阎老师都一一给予矫正,他学识广博,学术严谨、认真负责的精神让我由衷地敬佩。 他严谨扎实的学术风格,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和蔼可亲的教导方式,使我如沐春风, 对文学与学术研究有了更深地理解,获益匪浅。同时,深深感谢敬爱的刘玉凯老师、田 建民老师、常彬老师,陈黎明老师,熊权老师,王会老师,李永强老师。恩师们扎实严 谨的治学风范,渊博深厚的学术功底,勤恳求实的生活态度,三年来的谆谆教诲和论文 写作期间的悉心指导,还有对我的殷殷关怀,给予我不懈前进的信心和力量。恩情似海 深,学生永远铭记在心。 感谢同窗好友们对我的鼓励和关爱,一起成长,为梦想奋斗,温暖的情谊相伴一生。 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家人一直默默地支持我,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爱,让我可以快乐 从容地度过求学生活。 我将这段宝贵的求学岁月珍藏于心,在今后的日子里,恩师们的教诲将是我人生旅 程的航灯,指引我继续前行。我将以加倍努力来回报老师们。 感谢各位评阅老师,感谢您给予我的指正和提出的宝贵意见。

58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 《科学烛照下的思想睿智——论自然科学知识对鲁迅杂文的影响》发表于《科教文汇》 2010 年 2 月

独立完成

2、《〈呼兰河传〉回归乡土的诗情画意》发表于《安徽文学》2010 年 2 月 3、《短暂辉煌的中国女性文学言说历程》发表于《大众文艺》2010 年 8 月

59

独立完成 独立完成